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禄劝县:县域经济: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根本出路。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努力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是实现现代新昆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笔者就近年来对禄劝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

一、禄劝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滇中北部,距昆明市72公里,总面积424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积的98.4%,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北向西南呈阶梯状缓降,最高海拔轿子雪山主峰马鬃岭4247米,最低海拔普渡河与金沙江汇合处为746米。县辖16个乡镇,194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5万人,有彝、苗、汉、傣、壮、哈尼、回等24种民族,少数民族为13.65万人,占总人口的31%。

禄劝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国家和省市重点扶持县之一。十多年来,通过国家、省、市的扶贫攻坚,禄劝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支出超过6亿。但是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和力度不大,后续财源缺乏,农民增收小而难,财政增长困难,后劲不足的突出问题;工业上存在着企业设备落后,规模小、成本高、市场小、资金周转难、亏损多、效益低、对财政贡献少的现状;还有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严重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使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支柱财源单一,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支出增长大于收入增长,打基础、搞建设的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禄劝经济社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人均GDP仅7112元,在全省128个县区中排名97名,在全市排名第12位,远远低于全市28773元的水平,也低于全省6733元的水平,和全省73个重点扶持县8271元的水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排名48位。在全市排名第13位。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排名省第78位,在全市排名第1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排名66位,在全市排名第13位。特别是工业总产值,在全省仅排名74位,在昆明排名倒数第一。按人均水平落后11年,比全省发展水平落后7年,在北部五县区中处于中下水平,按照世界银行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我县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财政困难,群众贫困,发展不快,发展不足仍是禄劝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制约禄劝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客观的和主观的,在历史的和现实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设施滞后。一是道路交通滞后地,县内普通二级路仅20.3公里,四级柏油路仅为208公里,沙石路197公里,其余1721.47公里均为等级外乡村公路。北部乡镇公路干线大多数为断头路,未形成网络交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二是水利设施滞后,近几年修建的水库,其输水沟渠还不配套,原来的沟渠多为发动群众修建的毛沟渠,等级低、质量差,而且年久失修,时通时阻,效益退化,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全县水利化程度较低,旱涝保收的土地面积少,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绝对贫困的干热河谷地区,县内三大旱区(汤郎、大松树、则黑)的水利设施,小水窑建设远还没有完成,干旱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致使干热河谷地区群众返贫容易致富难。三是农村电网设施老化。全县的农村通电率达97%,农网改造率仅为20%左右,电力设施老化,农村电价居高不下,边远山区农村用电难,用不起电的状况依然存在。四是通讯落后,信息不灵。全县16个乡镇的集镇所在地已开通程控电话,但还有40%的村委会未开通,全县的电话普及率还仅有10%左右。

(二)工业基础薄弱。2010年,全县有工业企业80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135260万元。但从总体上看全县工业发展落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中工业仅占23.2%,处于最低水平。而且民营经济总量小,非公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对财政有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

(三)综合经济实力弱。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的程度深,全县的综合实力弱,财政收入低,刚性支出大,收支矛盾突出,自我发展能力弱。

(四)科技水平不高。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投入不足,推广手段落后,科技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低。

二、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及对策

(一)解决思路,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思路决定出路,在工作中首先要解决思路,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观念。长期以来,禄劝由于地处在山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接触外界的信息、技术等相对薄弱,造成打不开工作局面,寻求发展的思路单一,致使县域经济得不到较快发展;加上资金紧缺,市场观念差,满足于自给自足,小打小闹,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工作中必然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按照“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科技兴县、生态美县”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把全县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行动上来,上下一致,同心协力,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善于把握机遇;善于从劣势中发展优势,才能实现快速发展。一是要吃透中央、省、市的政策,用足用活政策,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二是把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只要有利于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争取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并做出成效;三是要吃透县情,掌握地方区域的实际情况。能发展什么项目,如何发展,都必须充分了解市场,大环境、大区域与县域实际可不可行,不能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同时也不能裹足不前,一叶障目,什么也不敢想,不敢做;四是要有敢想敢干的务实精神,解放思想的力度如何,关键要看发展的程度,发展的程度如何,关键要看实干的强度。解放思想不能局限于字面上,口头上和头脑里,必须要落实在实际工作上,落实到行动中,使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正得到解放思想带来的实惠。

(二)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培植后续财源

禄劝是山区农业县,几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产业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但调整力度不大,收效甚微,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稳定的财源产业。其主要原因:一是产业发展量小,试种试养的多,推广面不足;二是项目引进、发展、销售一条龙的指导不够,重项目引进,轻生产发展,忽视销售引导;三是科技政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形成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农民得到实惠少。因此,在抓好我县支柱产业烤烟生产的基础上,一是要调 整区域产业结构。要根据各乡镇的地理、气候、环境、资源为主,不能“一刀切”要以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区位优势为重点,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效益为目的;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地一特色,大力推进“绿色产业”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二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模式。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发展路子,走农产品加工增加附加值的路子,形成农户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形成科技型,流动型加工的产业链,带动农业,养殖业的全面发展;三是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市场占有率,促进产品成本的升级换代,推广优良品种,使农民增加收入,扩大消费。同时对山区要做好扶贫开发与资源利用,基础建设的相互关系,靠市场、靠政策、靠特色,加强财源建设。

(三)培育发展烤烟、电矿、旅游、畜牧、林果五个支柱产业,培植和壮大财源支柱产业

1、继续巩固支柱产业地位。禄劝烤烟种植历史悠久,资源条件好,群众种烟积极性高,多年来烤烟生产是禄劝的支柱产业,而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也将是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禄劝的烤烟生产实现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2010年实现上等烟比例80%以上,均价15.08元/千克,产量1545万千克,烟农售烟收入达到24365万元以上,税收4160万元。

2、大力开发水能资源,矿产资源,走电矿结合的发展路子。水资源是禄劝的一大优势资源,全县有大小河流431条,其中径流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1条,人均拥有量4300m3,高于全县平均水位。水能的理论蕴藏量89.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67万千瓦。目前已开发利用了2.6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4%。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对电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禄劝提出走电矿结合的产业发展的路子,就要把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此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以大产业带动大发展。

3、以旅游及民族文化资源为重点,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禄劝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围绕把轿子雪山建成“滇中第一名山,世界级旅游精品”的发展目标和“南有石林,北有轿子雪山”的旅游发展格局要求,加大以轿子雪山风景区为龙头,皎平渡红色文化旅游区,罗婺民族风情旅游区为重点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尽快把旅游业发展成禄劝的一个后续支柱产业,努力实现“旅游富县”的目标。要充分挖掘县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培育成一个重要的产业。一是要开发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成立民族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对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进行产业化动作。结合旅游业开发和浓郁的民风民俗活动,加大宣传、促进销售。二是挖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要以《罗婺神韵》为主,形成禄劝的文化艺术品牌。

4、抓好撒坝火腿产业的开发和发展。畜牧业是禄劝的传统优势产业,其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紧紧依靠禄劝撒坝猪资源优势,加大对禄劝撒坝火腿产业化开发步伐,建设稳定的撒坝火腿原料基地,走“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路子;加强市场营销,扩大品牌宣传力度,使畜牧业产业真正变成禄劝的支柱产业。

5、抓好生态资源管理及开发,积极开发生物资源。禄劝境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森林覆盖率高,不但有野生中药材20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00余种)还有如红豆杉、苏铁等珍稀植物。积极开发生物资源,将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开发格局

鼓励各个(乡)镇依托资源比较优势,按照组团、区块集约布局,按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乡镇之间的恶性竞争,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一个经济圈,两条经济带,一条经济走廊”的区域开发格局。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产素质在区域间自由流动,鼓励和支持各个(乡)镇开展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共赢机制,促进产业在地区间合理分布和分工合作。

(五)加强城乡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城镇是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和示范的作用。所以,小城镇发展要以大城市和农业产业发展为依托,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策略,做好小城镇的规划、投入和发展工作。一是立足优势,建设特色城镇,城镇结构要结合城乡的区域状态,以产业为依托,以城乡为一体,结合新农村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适度地发展三是扩大城镇人口规模,推进城镇建设进程,对小城镇人口实行城市化管理,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增强小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三是坚持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动机,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尽力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城镇规划中,引导农民的自身特点经商办厂,突出产业优势,扩大小城镇消费和流通,使小城镇支撑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加快禄劝经济发展,不仅要靠自身努力,还必须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在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搞好软环境方面的建设,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凡是有促进地方发展的项目,只要不违法违纪,一切优惠条件都可以谈;要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维护公平竞争,要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增强社会的信用意识,以大招商促进禄劝的大发展,用禄劝的资源、人力、土地等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工作。

要认真落实非公经济有关政策,鼓励非公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要消除体制,搞好服务,切实解决非公企业在投资、生产、经营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发动群众兴办经济总量上规模,管理上水平、实力上台阶。

(七)加快教育改革,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加快禄劝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所以必须加快教育改革,振兴教育事业,培养和引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题,大力加强科技培训,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运用,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使科教兴县的口号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发展县域经济不会是轻而易举之事,是需要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和奋斗,脚踏实地、团结一致、奋发进取才会有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才会有我们县域经济的跨越式的前进。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2篇

一、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县域经济“半壁江山”已经形成,“基石”作用更加明显;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化和集群化更加明显,产业布局向园区聚集;三是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传统产业改造、自主创新、名牌产品建设的步伐都在加快;四是后劲和活力得到了提升。投资和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全民创业热情高涨,一批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县域脱颖而出。

但是,与沿海先进地区相比,湖北县域经济仍有相当的差距:一是规模小。2008年,湖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只相当于江苏的五分之一、浙江的三分之一。二是工业化程度偏低。2008年,湖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仅占其生产总值的35%,而江、浙两省该指标分别达到65.9%和54.4%。三是投入不足。2008年,湖北省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规模为16.6亿元,仅相当于江、浙两省的四分之一。四是市场主体少。2008年,湖北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93家,而浙江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县均为549家。国家农村调查总队对全国县市区的综合测评结果显示:在“全国百强县(市)”中,自2004年起,湖北省没有一个“全国百强县(市)”。

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 以期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参考。首先,借助于SPSS统计工具,构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的因子分析模型,其次,使用《湖北省统计年鉴——2011》的面板数据,对2010年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因子分析,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提出加快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力求能够对推动湖北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二、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模型

(一)因子分析的建模

因子分析是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不可观测的变量(因子)来描绘许多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转换成较少的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从而使研究简化的一种统计方法。因子分析的一般数学模型为:

式中x1、x2、...、xm为实测变量;aij(i=1,2,...,m,j=1,2,...,n)为因子荷载,是第i变量在第j因子上的荷载。aij越大,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密切,aij越小,则说明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关系越疏远。εi(i=1,2,...,m)为特殊因子,是实测变量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值。Fi(i=1,2,...,m)为公共因子。

(二)实测变量的选取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因素众多,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产值等。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通过综合评价来帮助我们准确地量化县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厘清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现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为实现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2011年的“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使用的指标进行分析,在原统计公报“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列出的80个县级单位38个经济指标中,遴选出12个主要经济指标作为实测变量,构成了本文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指标考察体系。这12个经济指标分别是:常住人口(万人)(x1)、第一产业(亿元)(x2)、第二产业(亿元)(x3)、第三产业(亿元)(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万元)(x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x6)、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x7)、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x8)、粮食产量(万吨)(x9)、棉花产量(吨)(x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x11)、招商引资(万元)(x12)。通过对这12个经济指标的因子分析,来完成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

三、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

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使用SPSS对数据作相关性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原统计表960个数据中,有20个数据为0(原因不详),在使用SPSS统计时,为了真实科学,对于缺失值,我们采用取均值来替代。结果显示,在相关矩阵C12×12的144个数据中,112个数大于或等于0.3,占比77.8%,可以认为大部分在0.3以上。其KMO与Bartlett''''s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0,Bartlett''''s检验在0.0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可以得出该样本数据适宜作因子分析的结论。

因子提取。求解特征方程,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得出前3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4.8%,说明这3个因子已包含了全部12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载荷旋转。为了使得因子意义更明显,采用方差极大方式,对因子载荷正交旋转。经过6次旋转迭代,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

计算因子得分。使用SPSS计算因子得分,进而实现降维和简化问题的目标。SPSS计算后得到因子F1、 F2、F3的公式。最终,综合因子F公式可写为:

F=(38.479F1+ 32.060F2+14.303F3) / 84.843=0.454F1+0.378F2+0.168F3(2)

用综合因子(F)给湖北80个县(区)域逐一计算得分,根据得分高低排名,见表2。

四、因子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建议

(一)因子分析的解释

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1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亿元)、第二产业(亿元)、第三产业(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6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l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都是些经济总量指标,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l命名为经济总量因子;常用耕地面积(千公顷)、第一产业(亿元)、粮食产量(万吨)、棉花产量(吨)、常住人口(万人)5个指标在公共因子F2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2命名为农业与人口因子;招商引资(万元)指标在公共因子F3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可以将公共因子F3命名为招商引资因子;换言之,可以从经济总量、农业与人口、招商引资三个维度来对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评价。

从求解特征方程计算得出,决定湖北县域的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总量因子F1,方差占比38.5%,其次为农业与人口因子F2,方差占比32.1%,第三是招商引资因子F3,方差占比14.3%。三因子方差累加占比84.8%,说明三因子能很好地代表全部12个指标的信息。

从综合因子得分排名表2中可以看出,第一名仙桃市综合因子(F)得分与最后一名梁子湖区综合因子(F)得分相差很大,说明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位于“1+8”武汉城市圈的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江夏区等发展较好,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1.2以上,而鄂西、鄂南山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相对很弱,像来凤县、鹤峰县、五峰县和梁子湖区等综合因子(F)得分都在-0.8以下。

(二)加快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工业化引领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45.4%。而经济总量的大小主要还是需要工业产值来给力,因此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首要支撑,是发展的“第一产业”,工业强则县域经济强。从统计公报的各项指标数据也可以看出,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县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业规模总量大,依靠工业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兴县(市)”战略,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狠抓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企业培育,把抓发展的主要精力向工业集中,保障发展的资源向工业汇集,促进发展的政策向工业倾斜,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支撑和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第二,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农业与人口因子F2占比37.8%,比例很高,与经济总量因子F1占比差不多。由此可见湖北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仍较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因此,湖北省要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必须正确处理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稳定提高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了缩小县域间经济的差距,应大力推动不同的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流动,增强经济发达县域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使得一般制造业更好更快地流向欠发达的城镇和农村,最终形成所有县域都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和空间布局。

第三,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从公式(2)可以看出,决定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实力的主要因素中,招商引资因子F3占比16.8%。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组织利用各种经贸洽谈会、招商会、展会等平台,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大项目,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参考文献:

①2009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N].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②湖北省县域经济2008年度发展报告[N].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bzyw.省略)

③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 2011[M].统计出版社.2011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现状;经济发展

abstract:in the new knowledge economy, it is the human resource quality that plays a key role in production upgrading. the low density of human resources in quanzhou's industry as well as its geographical deployment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make senior technical personnel urgently needed. in terms of geography, natural resources ,history and externalities ,each region in quanzhou has its own leading industry with different nature. the paper presents such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as cultivating talents according the needs of employers; emphasizing on-the-job training and reinforcing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with hk, macao and taiwan.

key words:quanzhou city;industry;talent situation;economic development

一、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土地既定的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投入。在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这种看法已经不够全面。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仅仅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的决定因素已经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劳动力质量的改善。因此,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就日益引起了人们多方面的关注。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在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以及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出现、行为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学说的形成,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传入我国后,有关它的研究活动迅速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较快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董克用教授认为政府在创造人力资源成功发展的环境方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北京大学的萧鸣政、饶伟国认为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本理论在现实管理过程中的运用[2]。泉州经济始终以较高速度发展,其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功不可没。这些增长的数据虽然是改革开放政策正确性的有利证据,然而我们更关心的是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动力因素。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正在兴起,其发展主要依赖人力资源,生产力更多地体现出属人的特性。是否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事关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现状及经济现状

(一)人才现状

现在,整个泉州市工业行业中从业人数有1480769 人,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而且高学历和高级技术人员也大都集中在这些行业。整个工业企业人才匮乏。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占整个工业行业从业人员的1.4%,高级技术人员急需补充。同时从业人员的分布也呈现地区性特征:石狮和晋江共容纳了泉州工业行业60.54%的从业人员。 

资料来源:由泉州市经济普查年鉴(2004)的数据整理得到

(二)经济现状

泉州市工业总产值近五年来以15.54%的平均增长速度保持着增长,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889762万元,比上年增长19.9%。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6416468万元(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25.78%)、5880780万元(23.6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的比重分别为14.82%、13.87%、 13.76%。从县(市、区)来看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1.86%、13.90%、11.05%。

三、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对经济的贡献分析

为了研究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对经济的贡献,结合可得的统计资料,选择解释变量如下:按学历分的研究生及以上的数量x1,大学本科生的数量x2,大学专科生的数量x3,高中生的数量x4,按技术职称分的高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5,中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6,初级技术人员的数量x7;按技术等级分的高级技师的数量x8,技师的数量x9,高级工的数量x10,中级工的数量x11,并取工业各行业2004年总产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见表2)

 

备注:以上数据均由作者依据泉州经济普查年鉴(2004年)整理并运用软件分析得出。

结果表明,数量与工业产值的相关系数排名依次是:中级工(x11),高中生(x4),大学专科生(x3),初级技术人员(x7),本科生(x2),高级工(x10),中级技术人员(x6),高级技术人员(x5),技师(x9),研究生(x1),高级技师(x8)。从这个结果可以大致看出,目前泉州市的工业经济还主要是依托量的投入的粗放型经济,人才对于的经济贡献还比较低。因此需要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

四、泉州市工业企业人才与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工业企业拥有的人才的密度偏低,尤其是对技工的需求最为紧迫。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虽然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该行业研究生人数/整个工业行业研究生人数)高达19.28%,但该行业的研究生的密度只有0.079%,与研究生的密度为0.88%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研究生的密度为0.6678%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相比,就显得较低。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是18.12% ,密度只有0.194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拥有研究生的绝对比例为11.18%,密度是0.0542%。第二,三大支柱产业拥有本科生的绝对比例分别为14.92% 、11.53% 、15.04%,但密度为0.87%、1.75%、1.03%。而该比例排前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分别为12.15%和7.59%。第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的密度为3.9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才的密度为6.33%。这种人才结构的现状主要是由行业的性质决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及纺织业对技术及知识的要求相对较低,因而集中了大量的低学历和低技术的工人。

(二)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特征及原因分析

泉州是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唯一有煤炭资源的地区,84.2%集中在永春的天湖山矿区,68.42%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集中在永春县,且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全部为内资企业,整个行业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79.61%来自国有性质的企业。安溪有着悠久的冶金历史。早在五代时,安溪就是铁银的主产地,所以71.79%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集中在安溪,铁矿和锰矿是安溪主要的黑色金属矿资源。民国时期,泉州地区皮革行业即有一定基础,因此60.45%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集中在晋江,主要产品是皮革、皮箱、包袋、手套[3]。

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直接还原铁和熔融还原铁生产归为鼓励外商投资产业。因此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全年营业收入中93.01%来自港、澳、台商投资的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年营业收入中85.3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泉州市各个地区之所以呈现一定的产业特色,还与行业的外部效益有关。长期的发展使每个地区形成了完善的生产服务体系。从总体来看,港、澳、台商投资的工业企业和私营企业(从登记注册类型来看)、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行业大类来看)、晋江市(从县(市、区)来看)实现工业总产值占泉州市工业总产值的较大比重 。

五、对策分析

资本,人力,技术被喻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针对人才的密度低、职业技能不够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改进人才培养方式

目前社会出现了本科生同时“过剩”与稀缺的现象。其中有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也有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对此,第一,可以借鉴香港地区的做法。根据各行业从业人员技术状况和未来需求拟定培养计划[4],作为高校未来在招生的数量、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参考。第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增加教育投入。根据目前泉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增加教育投入,争取实施12-15年义务教育,着重发展泉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中等、高等职业、大学教育。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教育发展资金,鼓励社会办学。第三, 职工培训经费可由政府、企业与员工个人共同承担。 “知本”一旦转化为生产力,自然会给企业带来效益。此外泉州可凭借与港澳台深刻的地理、人文联系,引进三地相对富有的企业管理及科技人才。福建省已启动为期5年的“闽台、闽港澳人才合作平台建设工程” [5]。

(二)多渠道引进和留住人才

优秀的人才是免费的。采取高薪、重奖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吸引优秀人才流入。此外泉州市还应该致力于营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投资环境,使行政审批流程化 ,缩短审批时间,同时也可杜绝行贿受贿的发生。

(三)转变思维,把握行业本质

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认为行业的本质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6]。例如服装行业的本质是缩短服装设计到生产、物流、销售之间的这一前导时间。一些成功的服装品牌也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我国的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业主要是依靠成本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的生产环节中,企业的利润低,环境成本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汇率走低趋势,耐以生存的成本优势也在逐渐被压缩,因此亟待寻找新的出路。产业整合是可取之道。以晋江、石狮的纺织业为例,每家企业都是一条龙体系。与其各家小打小闹,还不如精细分工合作,各自发挥并加强比较优势,充分扩大规模效益,共同享受品牌的效益。

六、发展趋势

在目前,泉州的工业经济还主要是依靠资本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可得资料的限制,在这里只考虑泉州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k和从业人员年均人数l及科技进步t的影响。全年工业总产值y作为被解释变量(预测目标)。用eviews软件来分析。对于这种典型的c-d生产函数y=alαk?我选择将其转化成线性模型:

genr y1=log(y)

genr x1=log(l)

genr x2=log(k)

dependent variable: y1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1/01/05 time: 10:55

sample: 1985 2006

included observations: 22

模型的各项检验都通过,估计结果如下:

genr y1=log(y),genr x1=log(l),genr x2=log(k)

y1=3.6050+0.0968t-0.9562x1+0.5425x2

t= (2.66)(-7.21)(4.82)

r2=0.9852,f=399.0587

即log(y)=3.6050+0.0968t-0.9562log(l)+0.5425log(k)

由模型可知 y关于l 和k的弹性分别是-0.9562和0.5425。由于2007和2008年的数据尚未统计出,由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得出2007和2008年泉州市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和从业人员年均人数如表4。

将t=24,k=799.7,l=1399739带入回归方程log(y)=3.6050+0.0968t-0.9562log(l)+0.5425log(k),算得y=41773416万元,即由此回归模型预测的2008年泉州市的工业企业的生产总值将达到41773416万元。

七、小结

综上,当前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因此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资源的思想。以更宽广的眼界和更完善的制度来吸引人才,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快实现泉州市工业经济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董克用.试论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9):4-6.

[2] 萧鸣政、饶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 (8):10-14.

[3] 泉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第一册,卷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张向前.人才战略与中华经济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 来建强.福建启动与港澳台人才合作平台建设工程[eb]. /xwzx/gnsz/gdxw/200610/04/t20061004_8831266.shtml ,2006-10-04.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呼伦贝尔市 牧区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呼伦贝尔市牧区是指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牧业四旗,即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牧业四旗总面积8.4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3.5%,其中陈巴虎旗1.86万平方公里,鄂温克旗1.9万平方公里,新左旗2.22万平方公里,新右旗2.5平方公里。草原面积9928.01万亩,占全市草原总面积的70%,其中陈巴虎旗2336.73万亩,鄂温克旗1757.21万亩,新左旗2435.82万亩,新右旗3398.25万亩。牧业四旗有牧民6.38多万人,牧户近2.2万户。2012年牧业四旗完成国民经济总产值269.45亿元,占全市GDP的20.2%,财政收入完成58.83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2.8%。2012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807元,其中牧民人均纯收入1.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0.85万元。随着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立和发展,促进了当地畜牧业产业化和牧民增收、保护了牧区生态环境、提升了畜牧业竞争力、推进了新牧区的建设。但从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的程度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使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法、有序、规范地可持续发展。

一、呼伦贝尔市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自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以来,呼伦贝尔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把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作为现代农牧业的重点工作来抓,采取“宣传、引导、扶持、培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新型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发展迅速,数量明显增加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呼伦贝尔市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牧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显示出了优越性和生命力。特别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以来,进一步推动了呼伦贝尔市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见表1),全市牧区四旗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类牧民专业合作社有311个,比2010年增加146个,到2013年3月末已有自治区级示范社3个,呼伦贝尔市级示范社29个。入社牧户5379户,比2010年增加2796户,入社牧户数占牧区总户数的25.2%,比2010年占比增加10.3%。

(二)成员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呼伦贝尔市牧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目前每个专业合作社的平均会员17户以上,有的市级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吸收的牧民会员达到100户以上,而2010年平均会员是15户以上。截至2010年底,全市牧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1.4亿元,平均每个合作社出资额84.84万元以上。

(三)形式多样,服务领域拓展

牧业四旗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主要是“牧民自发组合、能人大户或嘎查干部领办、龙头企业领办、专业技术部门领办”等合作类型,截至2012年底,牧民自发组合专业合作社308个,其中由村组干部牵头36个。随着专业合作社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涉及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从初办社时生产互助、技术互帮、信息互送到资金、技术、劳动等形式的合作,从生产领域逐渐向着生产、流通、加工以及牧工贸一体化经营方向推进(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全市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有190个、生产服务为主的有98个、还有运销和加工服务等23个,专业合作社覆盖面已由单一领域向着畜牧、种植、加工、流通、销售、信息技术服务、农机服务等领域各产业扩展,带动和受益牧户达到7946户,平均每个嘎查有1个专业合作社。

(四)合作发展,牧民收入提高

牧区专业合作社通过降低生产成本、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不断提高入社牧民收入。经过对部分牧区的实地调研可知,2012年陈巴尔虎旗入社牧民人均年收入已达31937元,比全旗人均收入13148元多18789元,增长142.9 %,比2010年入社牧民人均年收入的23215元增长37.6 %,比全市牧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53.47%。入社牧民收入明显高于非入社牧民收入,有效地调动了牧民入社积极性。

二、呼伦贝尔市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一)牧民思想认识不足,缺乏合作理念

多年实施的家庭经营使牧民享受到了“分”的好处,也强化了牧民一家一户单干的小农意识,难以认识到合作对于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牧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误区,认为只要我们牧民组织起来建立了新型专业合作社,政府就要给我们投入资金,我们就可以争取项目资金,否则成立合作社就没有意义。多数牧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是争取资金投入,缺乏合作的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牧区基层组织干部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苏木或嘎查干部对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带动牧民致富中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把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畜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统筹考虑,这也影响了牧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的提高。

(二)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从调查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呼伦贝尔市牧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规模比较小,成员往往只有十几户,有的甚至不超过十户,这样的规模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合作社大多自我壮大的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甚至有的只在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上进行合作,难以实现“产供销、牧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标,更谈不上按照国际标准、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规模小导致难以形成产品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不能起到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和增强带动力的目的。

(三)合作组织成立规范,实质流于形式

呼伦贝尔市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严格依法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组织机构齐全,并制定有章程,但实际上有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流于形式,有的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在笔者调研的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没有一家能够做到“按照成员交易量的大小分配利润”,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缺乏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多的合作社尚未进入实质性运作。四旗中只有鄂温克旗有牧区专业合作社经营情况记录,按股分红总额226万元,66个合作社提留了公积金及风险金,9个合作社进行了按股分红,其余三旗牧区专业合作社均没有经营收入,也没有收益分配情况。这必然影响到牧民与合作经济组织相互连结的紧密程度,也缺乏对牧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此外,规章制度“墙上挂”的现象较为普遍,会员的参政议政意识不强。许多成员认为合作经济组织只是领办部门或合作组织领导的事,不太关心组织的发展,合作意识不强,只愿意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

(四)投融资渠道不畅通,发展资金不足

资金匮乏已成为制约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要矛盾。一是贷款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实力弱,没有足够资产做抵押,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二是扶持资金少。自治区、市财政和有关涉农部门每年下拨一些资金,主要用于个别典型示范社的生产和建设,加之旗县、乡镇财政团难,难以支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因而众多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贷款难、扶持资金不到位,致使一些合作社举步维艰、后劲不足、发展乏力。

(五)牧业产业化进程慢,缺乏自我创新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应该将单家独户“小而全”、“小而杂”的粗放传统生产方式向“大而专”、“大而精”的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营销的现代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牧业产业化进程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到目前为止,呼伦贝尔市的牧民专业合作社还没有拥有注册商标,没有拥有畜牧产品质量认证,更没有获得专利技术,也没有生产质量技术标准,这严重影响了牧业产业化进程。合作社不能与国内大中型城市的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缺乏创新发展,影响全市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呼伦贝尔市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及对策

呼伦贝尔市积极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在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上,提出建设好国家大型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产业化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这也是大力发展新型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时期。笔者结合呼伦贝尔市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呼伦贝尔市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

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是“以能人带动型为主导,与龙头企业合作为辅,政府政策引导为助动力”的发展模式,为大型产业化集团提供优质原料,进行绿色畜产品的深加工。

(一)重组整合现有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能人的带领下,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将现有的小型的、没有实际运作的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组整合,建立带动能力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也可以创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己的经济实体,对畜产品加工后销售,增加畜产品附加值,提高入社牧民收入。

(二)牧区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大力发展畜产品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提高入社牧民收入。通过与当地的龙头企业合作,按照企业提出的原料需求计划,与企业签订供货合同。社员按照计划生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计划统一收购,公司按计划加工,最后从获得的利润中返还一部分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扣除各项费用后,再按社员的交货量返还利润给社员。

(三)政府政策引导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政府政策引导新型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发展。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财政、金融、税收、项目、人才五个方面:

1.财政扶持上,可以设立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项发展基金。政府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作为发展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项基金。专用在两方面:

(1)为合作组织提供长期的贴息贷款,扶持合作组织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产品,更新加工设备,改善服务设施等。

(2)作为合作组织的培训教育资金。为防止政府专项基金资金被挪用,建议采取以奖的方式对牧区专业合作社经过验收后进行奖励扶持。

2.金融扶持上,通过经济或行政政策引导金融部门把扶持牧区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鼓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把合作社信贷纳入年度信贷规模,并确立一定比例的额度,按年度发放专项贷款。具体实施的政策有:

(1)对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

(2)建立适合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点的信贷抵押担保机制。如将产品销售订单、合同抵押和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等形式。

(3)建议把牧区专业合作社纳入政府扶持贷款担保公司的范畴,合作社的大额贷款应由担保公司出面做担保。

3.税收扶持上,政府给与最大限度的税收优惠。认真贯彻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税收减免政策。例如,对将业务延伸到加工环节的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营业税、所得税及进口设备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畜产品深加工;将在合作社间相互销售畜产品的,视同自产自销农产品,享受免税政策等。

4.项目扶持上,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七部委《关于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的意见》,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支持符合条件的牧区专业合作社承担涉牧项目,扶持和发展一批新的典型示范社。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因此,全市各级农牧业、林业、水利、财政、扶贫等涉农部门的专项资金应划拨出一定比例,用于合作社开展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产品结构调整、农牧业综合开发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等项目的扶持。

5.人才扶持上,政府主要体现在人才引进和培训服务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工作,已把合作社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和阳光工程培训。呼伦贝尔市政府对牧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进行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研讨会、组织参观、企业家论坛等形式,为带头人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分析新形势,探讨应对策略,交流经验体会,剖析典型案例提供条件和便利。

(2)加强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外的能人和大户的培训,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储备人才。

(3)利用大专院校和科协力量承担有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工作,也可以选拔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

(4)加强对牧民的教育培训,转变牧民的思想观念,提高牧民的合作意识。通过典型牧区专业合作组织的广播、电视、报纸专栏、自办内部刊物等形式的宣传活动,向牧民讲解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意义及组建方法,使有意加入或者组建的牧民有章可循。

此外,为使专业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应在牧业主管部门中设立专业服务机构,为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科技、管理、信息、法律、法规和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包景慧,根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以内蒙古奈曼旗为例[J].北方经济,2008(7).

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重庆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发展状况

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其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发展的历史进程,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随着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重庆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重庆各区、县只有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区域整合。

近年来,社会统计分析软件在社会经济统计、工程技术以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广泛应用。本文以重庆市内4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地域特点,综合运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较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偏差,对全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化综合评价。在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起参考作用。

1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城市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尚有待深入,所以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的、可靠的评价方法。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并结合重庆市现状,构建了以下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8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工业总产值(万元)、公路货运量(万吨)、建设与改造投资(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数(上年=100)、城乡居民储蓄(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专业教师数(人)作为分析样本,数据来源——重庆统计年鉴[2006]。所采用的分析软件是SPSS13.0。

2模型方法概述

2.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属于多元分析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发展,它也是将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或样品)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

Z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通常针对变量作因子分析,称为R型因子分析,另一种对样品作因子分析,称为Q型因子分析。R型因子分析写成数学的形式,就是下面的模型:假定随机向量X满足:

X=A•F+ε

其中A是p×m的常数矩阵,称为因子载荷矩阵;F=(F1,…,Fm)是不可观测的向量,F称为X的公共因子;ε称为X的特殊因子,通常理论上要求ε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ε中包括了随机误差,且

ⅱ)Cov(F,s)=0即F和ε是不相关的;

ⅲ)D(F)=Im即不相关且方差皆为1。

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模型X=AF+ε以F代替X,由于m2.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已经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聚类分析至今,有许多种不同的聚类方法,其中应用得最多、最成熟的方法为系统聚类法,也是本文将采用的方法。其思路为:首先将每个数据对象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程度将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再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程度,并选择最相似的类加以合并,这样每合并一次就减少一类,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对象合并为一类为止。

3实证分析

3.1因子分析结果

运用因子分析法,借助SPSS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处理过程中采取以下步骤:(1)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对所有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由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协方差矩阵,即原始数据的相关矩阵,判断能否进行因子分析;(2)根据公共因子在变量总方差中所占的累计百分比例,一般为大于85%规则,确定描述数据所需要的公共因子数;(3)公共因子的命名和意义解释。运行结果如下:

在表2中,按照提取原则即特征值大于1,选入3个主成分,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8.08%,即反映了原始信息的88.08%,这三个因子就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了。我们将这3个主成分作为评价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参量。

从表3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城乡居民储蓄、公路货运量等四个指标与第一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较高,主要反映了经济总量状况及其环境状况;专任教师数在第二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与第二主成分相关程度较高;消费总额指数在第三主成分上的载荷较大,即相关系数较高。因此我们可将主成分命名如下:

第一主成分:产出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教育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消费主成分。

把我市40个区、县的经过标准化的数据(X1,X2,…,X8)代入对应的线性模型,可以得到各地区的主成分值,并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综合得分F(其中F=0.0113×F1+0.1412×F2+0.7821×F3)。

3.2聚类分析结果

运用SPSS的系统聚类法,根据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值进行分类,共将重庆市40个区、县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渝中、九龙坡、江北、双桥、沙坪坝、大渡口、南岸、渝北、万盛、长寿;第二类巴南、北碚、梁平、永川、黔江、大足、铜梁、合川、荣昌、南川、潼南、江津、酉阳、武隆;第三类壁山、万州、巫溪、巫山、忠县、丰都、开县、秀山、綦江、石柱、涪陵、奉节、彭水、云阳、垫江、城口。

4结论和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1)重庆市40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类区县大部分分布在都市发达经济圈,第二、三类区县几乎均处于渝西经济走廊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2)渝中区综合经济实力得分远远高于其他9个,这说明渝中区已成为整个重庆经济的发展极。其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渝北五区在地理位置上和渝中区相临,受经济辐射作用应影响,经济综合实力较强;巴南区、北碚区虽然位于都市发达经济圈,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受周边江北、沙坪坝等五区的经济回波效应影响,抵消了经济的辐射作用,所以综合实力得分较第一类地区低;壁山、万州等l6个区县大多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不发达,这些地区的专业优秀人才大多流向一、二类地区,因此使得这些地区与第一、二类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3)基于较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重庆市要对以往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加以完善、发展和提升,切实贯彻并实施“一圈两翼”的新战略。努力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带动辐射能力,加快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区域发展潜力。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市域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整体推进格局。

参考文献

[1]陈道平,刘伟.基于微小型汽车市场的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消费者特性分析[J].消费经济,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