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社会发展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建议范文第1篇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在风风光光唱大戏大显英雄本色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在把握鹤壁发展的整体脉搏上,怎样更稳妥、更适度、更温和、更健康、更科学,更能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基于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基本责任,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建议从建设尽责政府入手,打造正气鹤壁、诚信鹤壁、富裕鹤壁、安全鹤壁、知名鹤壁。

一、建设尽责政府

不是说政府不尽责,而是政府偶尔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在行为上,很多单位服务大项目工作做得很好,而本职工作却不到位;在认识上,服务全市重点工作做不好要打板子,本职工作有些缺陷却没人管,习以为常。政府设立的部门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应该说实现了全覆盖,但是仍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相关部门尽责不够,或是执行力差,或是责任心不强,或是工作受到干扰,或是时间精力不足,或是资金缺乏。

笔者建议,一是政府各部门一定要本着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工作,要牢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道理,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办事;二是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进行自查,哪些做到了,哪些没做好,哪些根本就没顾及,查漏补缺,明确分工;三是市政府要明确涉及综合问题的交叉部门各自的责任,明确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的承担部门;四是凡是不作为的,要毫不犹豫地追查相关部门的责任,严追重责。

二、打造正气鹤壁

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这话好像很老套,表面上毫无新意,实际上这个建议对于鹤壁相当重要。因为鹤壁相较其他城市,政治空气很清新,尽管近年来受到一些侵扰,让鹤壁的广大干部有些措手不及,甚至慌乱、不满,难以适应。但是,我们相信鹤壁的政治环境仍然是比较好的。保护、珍惜、延续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打击、抵制、消除歪风邪气同样是一种政治责任。风清气正的基础是人民,体现在为人民服务上,离开了人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一丝不苟做事,一身正气做人,一尘不染做官。

三、打造诚信鹤壁

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商业欺诈、制假售假、欠账不还等诚信失衡、道德缺失现象层出不穷,是社会发展的毒瘤。提高文明素养,弘扬传统美德,建设诚信社会是当务之急。建议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信用体系

一是要确定一个信用评级部门,各部门涉及信用之事都将纳入这个部门进行管理;二是制定详细的个人信用评级办法,进入鹤壁的每一个人都设置一个信用证号,与身份绑定,纳入信用管理之中;三是建立一个对外公开的平台,实行全市联网,任何人可以随时查看信用情况;四是制定详细的处罚规定,只要出现违规行为,就影响到他们的每一次行为,要使信用不良的人在鹤壁寸步难行。五是进行有效监督,这项工作可由政府牵头,相关执法部门参加,人大、政协参与监督。

(二)提高文明素质,弘扬传统美德

一是树典型。在全市树立大量的道德模范、先进典型,采取不同形式,通过不同渠道,从城市到农村,从事业到企业,从单位到社会,从街道到社区,全方位、多领域都有群众学习的榜样。所有新闻媒体不放过任何宣传先进典型和曝光不道德事件的机会,形成人人向善、远离不良行为的氛围。二是真监督。在单位、社区、车站、街道等公共服务机构设置监督员,并影响、带动和监督其他人。三是学礼仪。开展礼仪教育,倡导文明用语,说文明话,做文明事,行文明车,走文明路。四是系统管。教育局在学校开展文明进校园活动,卫生局在医院开展文明行医活动,工商局在商户中开展文明经商活动,乡镇在农村开展争创文明农户活动,等等。

四、打造富裕鹤壁

我们除了考虑鹤壁整体的长远发展外,还应该考虑基层群众的现实利益和现实生活,考虑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消除贫困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

(一)招商引资要唯实不唯虚,唯长远不唯眼前

一是建议重视京津沪地区,尤其是北京中央商务区和上海中央商务区,跨国企业云集。不少地区安排专人在商务区管委会挂职,寻找这些企业建设生产基地的机会。二是慎重对待污染企业,不做为了眼前利益而贻害后代的事情。三是对招商引资企业的管理要张弛有度,既不能过于严格,也不可一味娇惯;既要搞好服务,也不可一味谄媚,防止个别客商恃宠而骄,基层难以管理。

(二)着眼最穷最差的群体

鹤壁西部山区尤其是深山区群众,是鹤壁最穷最差的一部分人,作为一个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市,他们的存在是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从政者心上的一道疤。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举全市之力解决他们的生活就学就医等问题。

(三)考虑城市和农村的低收入群体

低收入群体有几种情况,一是没有能力就业的群体,要考虑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包括低保、廉租房、城镇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二是已经就业的农民工和企业工人,考虑改善待遇,提高工资;三是自力更生摆摊设点的,要维护他们的利益,不要仅仅认为影响城市环境,要认识到这是很多城市无业居民谋生的手段,切不可本末倒置。

(四)要给本地的中小企业以更多的优惠政策

招商引资固然重要,扶持本地企业的发展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本地企业也在反映这个问题,不能厚此薄彼。

(五)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

搞规模化种植,根据地块情况因地制宜,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增加农民收入。

(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尤其是基层包括城市社区和农村群众的社会保障,确保收入再分配的公平。

五、打造安全鹤壁

安全鹤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治安,一是食品安全。

社会治安方面,要建设一支高效、尽责、一心为民的公安队伍,保障鹤壁的安全稳定,给鹤壁人民和外来投资者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

食品安全方面,一是相关部门要严管重罚。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部门各有分工,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工作,牵涉利益问题不予尽责的,追查责任,以失职处理,严重的以渎职论处。二是全市人人喊打。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在新闻媒体开设食品安全曝光专栏,凡是制假售假的,使其像过街老鼠,无处可逃,无处经商。通过努力,在鹤壁实现没有假货生产,没有假货出售,没有人使用假货,打造一个安全、纯净的空间,也为打造中心商贸城打下基础。

六、打造知名鹤壁

经济社会发展建议范文第2篇

一、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亮点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1.“双高”基地建设工作高效推进。我镇2017/2018年榨季共实施42个双高片区共6.26万亩,完成任务数5.256万亩的119%,已落实2018/2019榨季23个片区面积共2.99万亩,占建设任务1.514万亩的190.06%。截止目前,我镇累计完成9.32万亩“双高”基地建设,占全市“双高”建设105万亩任务总数将近十分之一,已建成黄安、龙岩、果村、小山、大许、佳田等6个万亩示范片,2018年共接待各级考察组25批2610多人次。4月2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到我镇黄安“双高”基地进行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

2.来宾市部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土地流转工作再创新高。

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指导和支持下。我镇以抽调精干干部全力以赴参与土地流转攻坚大会战为契机,采取有力措施,践行“一线工作法”,以镇班子领导任组长,带领组员深入一线解决难题、攻坚克难。尤其是2018年2月底至6月,各现场工作组组员每日均深入一线达12小时以上,与各级干部一道研究解决土地流转困难问题1200多人次,解决群众阻工问题26人次。截止目前,全镇共完成土地流转签订合同26424.85亩,已发放流转土地租金19519.55亩、发放青苗补偿资金2904多万元。土地流转的面积及速度均创全区历史新高。目前,园区富硒水稻项目已种植并收割1900亩,建成4686亩甘蔗一二三级良种繁育基地,完成澳洲坚果9656亩种植,鲁美构树300亩育苗用地已交付使用,企业已正常开展打井等施工,光大集团六烈村种羊场用地411亩、正大百万头猪项目泵村用地300亩正在开展前期流转工作。2018年12月30日,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选首批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名单。

3.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我镇维都油茶产业核心示范区、黄安蔗野仙踪核心示范区分别获批自治区四星级、三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黄安蔗野仙踪核心示范区成为全市“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中央慰问团三个慰问点之一。澳洲坚果产业示范园,陈塘社区蜜丝枣种植示范点和龙头柑橘产业示范点分别获批兴宾区现代特色农业乡级示范园和兴宾区现代特色农业村级示范点。

(二)提高政治站位,决战脱贫攻坚。

2018年我镇完成脱贫259户1068人,其中富尧村委整体脱贫摘帽;

实现全镇“3+1”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80%以上,完成626户贫困户奖补144.8万多元;

发放“一帮一”专项帮扶物资等共计57.16万元;

全镇20个农村村委(社区)已实现15个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元以上、5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万元以上;

享受雨露计划共272人50万元;

第五个全国扶贫日我镇募集爱心扶贫捐款达8.7万余元;

完成选派45名干部到20个村(社区)驻村,配齐配强扶贫信息员16名。

(三)加强生态建设,打造美丽凤凰。

一是开展突出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活动。排查家具厂、米粉厂、养殖场39家,责令整改排污设施24家,停业整改1家,依法关停1家;

排查木材加工厂32家,责令整改23家,下发拆除通知书5家;

排查水泥厂、拌合站、沙场8家,责令整改6家;

对4个采石场限期整改;

目前均已按要求完成整改。二是深入开展甘蔗叶焚烧管控巡查工作,设立甘蔗叶收购点,大力引导蔗农资源化利用甘蔗叶。三是开展农村生态生活环境整治工作,全年共投入清洁乡村活动经费53万元,完成制定并上墙全镇各村屯村规民约、环境卫生公约、户前三包、保洁监督机制等制度,72个村屯保洁工作正常开展;

完成改厕改厨各1880户。

着力保障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注重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控辍保学力度,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小学辍学率控制在0%。二是争取“一事一议”项目共24个,财政奖补210万自筹5.1万元,已验收通过22个项目,拨付资金56.2万元。三是全力开展桂中治旱工程征地搬迁攻坚活动月突击工作,完成39余座迁坟工作。四是完成全镇危房改造任务63户、花果山小区公租房571户配租工作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房473户分房工作。五是升级改造八一文化中心,目前该中心各项服务功能排在全市乡镇文化站(中心)前列,并光荣成为全市“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中央慰问团三个慰问点之一。六是抓好民政、社保、新农合工作。发放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7948人1076.83万元;

发放农村低保2130人1433.9万元,城市低保225人共158.9万元,特困供养110人50.7万元;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2.78万人,参保率88.43%;

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6.73万人,参保率90.59%。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全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原2016年各村群众摸底上报的利用土整尾款打造的公共文化设施、水利设施等近千万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因“三区”改革后调整或回收,导致我镇部分村屯文化楼、戏台、灯光球场、水利建设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停滞,群众意见较大。二是脱贫攻坚工作是任务艰巨,干部迎战思想认识不够、主动不够,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依然严峻。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健全,乡村振兴工作任重道远。

三、2019年工作建议

(一)加快产业发展,激发经济发展动力。

1.大力推进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力争完成园区a、b区5000多亩插花地土地流转工作任务,积极配合市农业局、市农投集团完善园区内路网、电网、水网、园区村屯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引资工作和做好产业园内项目建设落地工作。

2.全力推进“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工作。一是2019年全力完成2万亩“双高”基地建设任务,实现我镇“双高”基地建设目标完美收官。二是加快推进来宾市部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降低甘蔗生产成本,提高蔗农增产增收。

3.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在黄安蔗野仙踪核心示范区获得自治区三星级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全力申报自治区四星级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区。二是重点打造1个县级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区(澳洲坚果示范园)、2个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区(龙头村柑橘产业示范区、陈塘社区蜜丝枣种植示范区)和4个村级现代特色农业种植示范点。

(二)聚焦精准扶贫,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加强对白山、古楼等未脱贫贫困村的帮扶力度,全力以赴实现2019年古楼村委整村脱贫摘帽和完成全镇1699人左右脱贫目标任务;

二是继续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工程,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创新举措、健全扶贫帮扶工作机制,按时完成各项目标计划,确保精准扶贫有成效。

(三)科学统筹安排,推进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利用扶贫、“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加大对贫困村及各村屯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成对凤凰老街拐弯处道路改造工作,做好排水系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做好凤凰新城路灯线路老化改造工作。三是完成桂中治旱工程征地拆迁扫尾工作。四是持续推进凤凰华侨农场花果山小区公租房配租工作,完成第二期棚户区改造安置房819套分房工作。五是积极配合我市完成打造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示范点长福村建设,重点打造我镇乡村风貌示范点其林村。六是认真落实我镇旱改水前期工作,对涉及我镇6个行政村约5000亩旱地做好调查摸底、宣传教育工作,确保旱改水工程项目顺利落地、建设。

(四)改善优化环境,建设宜居美丽凤凰。

经济社会发展建议范文第3篇

(20__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__彝族自治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七次全会、州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中国共产党__彝族自治县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就制定__彝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__—20__)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住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主题,突出作好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水电推动式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三篇文章”,培植壮大核桃、特色工业、生物制药、畜牧、烤烟、旅游六大支柱产业,坚持改革开放,团结拼搏,扎实苦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__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4886万元,年均递增14.6;财政总收入完成5651万元,年均递增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51万元,年均递增9;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581元,年均递增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86万元,年均递增22.9,“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585万元,是“九五”累计完成数的3倍。“十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改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继续保持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环境。今后5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从外部因素看,一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泛珠江“9+2”区域合作组织的逐步形成,为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有利于我县争取到国家和省州的更多支持。三是从云南省的情况看,“十一五”期间云南省人均生产总值将突破1000美元,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转折时期。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消费水平将会有大幅度提高,使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四是从大理州的情况看,“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州委、州政府将着力把工业建成富民强州的最大产业,把大理建设成为滇西现代化交通枢纽、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全国“三个文明”建设搞得最好的民族自治州之一,经济社会将实现大发展。总的形势十分有利于我县的发展。

从内部因素看,一是“十五”期间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镇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加快发展有了较好的硬件基础。二是全县以水电推动式工业化、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和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加快发展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三是全县上下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十分强烈,求发展、谋发展已成为共识,加快发展具备了较好的思想基础。四是已成功培植了核桃、水电等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加快发展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五是全县人口少,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高,人居环境较好,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较强,加快发展有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思想观念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县经济社会仍处于低层次的发展水平,科技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县乡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对基础性、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能力弱;区域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农民增收缓慢,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艰巨。“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将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未来5年我县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们发展。我们面临的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这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开阔视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最重要的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融会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大事。“十一五”时期,要切实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把这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阶段性成效。——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我县经济总量小,科技文化落后,加快发展的任务艰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必须把握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加快发展并通过发展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在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上拿出新招、实招,认真实施,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

(4)“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会。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工业强县作为第一方略,把富民作为第一责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以作好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水电推动式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三篇文章”为突破口,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发挥优势,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打牢城镇、交通、农田水利、能源、信息五大基础,壮大提升核桃、畜牧、烤烟、特色农作物四大农业重点产业和水电、冶金、化工、建材、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五大工业重点产业,把我县建成大理州工业重点县、小水电大县、中国核桃产业大县和人居环境最优的县之一,建成一个富裕、文明、和谐、平安、奋进的新漾濞。

(6)“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5年我县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2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26:48:26;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明显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镇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县人民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良好,和谐漾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逐步走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山川秀美、各民族生活更加殷实的发展道路。

三、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搞好区域间的分类指导,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实施千村推进、以工代赈、安居温饱、易地搬迁等工程,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8)加快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十一五”期间要牢固树立农业产业化富民、富县的观念,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培育和壮大核桃、畜牧、烤烟、特色农作物4个农业产业,全面提高全县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核桃产业要在建成40万亩以上核桃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做好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实现优质丰产,加大系列产品开发,在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上要效益,发挥“中国核桃之乡”的品牌效应,搞好市场营销,实现人均种植面积全国领先、管理水平全国领先、质量全国领先、效益全国领先。畜牧产业要建成10万头牛和10万只羊畜牧基地,不断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优化型转变。烤烟产业要进一步实施科技兴烟战略,建设5万亩优质烤烟基地,推动全县优质烤烟生产向更高目标迈进。立足自然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作物,到20__年建成2万亩以上特色农作物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发展产业化中介组织,建立专业性协会,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9)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10)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传染病的防治。逐步扩大城乡医疗

救助覆盖面。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合同管理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实施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建设农村沼气池、节能灶,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1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普遍性持续增收,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强化农民谋思路、求发展的意识,使群众自觉寻找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空间。以提高农民接受现代信息能力为重点,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增收本领。深化农业农村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种植、养殖业,发展壮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增收。认真落实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县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开辟增收途径,改善生产生

活条件。

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2)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发挥我县的电力、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引进技术先进、对环境危害小、能有效治理的各类企业。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避免引进低水平高污染项目。强化环境治理,适时淘汰技术落后的项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各个环节,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行清洁生产,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好节能、节水、节材和节约用地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3)加快水电推动式新型工业化进程。要树立以工业兴县,靠工业富县、强县的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确立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发展的重点是突出“三抓”。一是抓重点地区。着力建设好由漾江镇、苍山西镇、平坡镇、顺濞乡等乡镇为重点的“漾江工业走廊”。二是抓重点产业。集中力量,全力壮大“五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以上。水电产业,要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电网和电站建设步伐,拓展电力市场,实现良性发展。到20__年,全县境内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冶金工业,要在大力发展钢铁生产的同时加速发展其他冶金产业。化工工业,要积极引进新项目,开发新产品,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建材产业,要大力开发砂石和石板材等资源。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工业,要以发展核桃等精深加工业为重点,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三是抓重点企业。要确定一批重点企业作为扶持对象,促其健康发展。到20__年,培植工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1户、1亿元以上的企业3户、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户。

(14)切实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是转移农民的产业依托。要构筑大市场、培育大项目、搭设大平台,进一步搞活第三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资源优势,选准开发突破口,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完善综合配套设施,以石门关旅游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抓好旅游业发展,力求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实现旅游产业由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商贸、交通运输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配送、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要高度重视面向“三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购物超市、连锁店等现代服务业进入乡镇集镇,使广大农民在当地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平台

(15)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县城为核心,以建制镇为重点,以乡集镇为基础”的城镇发展战略,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拓展县城东区、一中高中部校区和附近区域,搞好古城区保护与利用为重点,加大县城拓展力度,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上。实施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自来水厂扩建、雪山河公园、雪山河三大桥、博南(茶马)古道风情一条街保护与利用等市政建设工程,完善道路、通讯、供电、供排水、防洪等基础设施,加强教育、体育、文化、医疗、金融、市场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功能。搞好县城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加强市政管理。加快乡镇集镇建设步伐,漾江镇、平坡镇要搞好中心集镇建设,顺濞乡要围绕“十一五”期间建设全州工业第一大乡的目标,抓好集镇建设,其他5个乡要继续实施好“六个一”工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城镇二、三产业发展,逐步实现企业向工业区集中、人口向县城和乡镇集镇集中、住宅向集镇住宅小区集中的目标。到20__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1.4。

(16)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主要县道、乡道的改造,力争实现县乡公路油路化、乡镇到村公路弹石化,全面提高道路技术等级。积极配合国家和省抓好国家重点工程大瑞铁路的建设工作,实施好平甸线漾濞段公路改造,积极争取实施大漾公路与大保公路互通式立交桥、虾蚂塘公路、徐朝公路等交通建设工程,做好客运站建设,形成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7)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扎实做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好田间配套渠道、中低产田地改造、水浇地建设工程和“沃土”计划;实施漾濞江和雪山河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小型水利等工程建设;认真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让农民喝上卫生水、安全水;积极开展水利血防工作;继续做好农村“五小”水利、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等工程。鼓励个人、集体和各类经济实体多渠道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实行谁投资、谁受益,从而有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18)加强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加快电网平台建设,实施好“352”(3座变电站、5条主干线、城网、农网)工程。进一步搞好生态能源建设,实施好

能源工程。紧紧围绕应用、支撑、基础设施三大体系,逐步构建“数字漾濞”的基本框架,建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做到公用信息传输网络互联互通,形成统一、高速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州中等水平。六、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9)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作为发展经济的指导原则,在资源的重复利用上着力,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在产品精深加工上着力,延长和拓宽生产链,增加产业的后续效益;在可持续发展上着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重复利用,着力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加强水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推动生态工业经济。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逐步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电力、冶金、化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行业以及工业重点乡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20)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抓实,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解决好影响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围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抓好漾濞江流域的治理、开发和保护工作。促进电气化县建设,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使农村和城镇的消费结构向“绿色消费”转变。合理处置生活垃圾、污水、医疗废物等,最大限度降低垃圾对环境的影响。妥善处理废旧金属、废旧玻璃、废弃包装物等,搞好回收利用,进行再资源化。加强农业和农村的环境保护,着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有效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倡导使用农家肥发展农业生产,切实解决农村的面源污染。

(21)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强化对水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严格整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落实建设用地预审制度,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力度,努力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苍山西坡等生态重点地区、石门关等生态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保护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和推进商品经济林经营体制改革。

七、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

(22)推进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创新。强化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全面提高全县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现管理创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学术交流、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2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初中教育上,重点建设好漾濞一中初中部和苍山西镇初级中学。坚持教育公平,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快漾濞一中高中部建设步伐,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完成高中部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扩大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确保高中教育教学水平稳居全州中上水平。加大对职业高中的建设投入,改善职业教育的软硬环境,以就业为导向,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到20__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0,高中升学率达80。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幼儿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24)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乡土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等5支队伍建设,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落实吸引人才政策,完善引才引智机制,广泛吸纳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把用好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县的重点,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搭建人才创业、竞争、参政机制,加快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人才到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干事创业,努力营造广纳群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氛围。

八、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5)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人员结构,理顺职责分工,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推进政务公开,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全面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6)推进工作机制创新。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现念谋求发展,拓宽发展思路。不断理顺体制,为加快发展扫清体制,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不断创新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和创造性。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完善领导挂钩责任制和履职评议制度,严肃查处机关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完善督促检查和考核问责制度。建立各级各部门首问首办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使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充满活力。(27)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实行乡财县管、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信贷规模,着力提高信贷资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28)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各类中介组织,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推进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漾濞”。

(29)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我县以资源型招商基本完成后,招商引资工作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以资源招商向以区位、环境、产业招商转变,积极探索新一轮招商的新途径;二是以政府招商为主向以商招商、政府招商、中介招商、产业招商等多种方式的转变。要积极鼓励引导以商招商和产业招商,提高产业的关联度,产生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多方面的优势,积极吸引县外资本、技术及各类要素进入漾濞,进一步拓宽在水电开发、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畜牧、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合作领域,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大、中、小项目齐头并进的大招商局面。

(30)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放心、放手、放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升非公有制经济质量。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生产经营领域外,其他各个生产经营领域都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安定的社会环境。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和引导、监督和管理。

九、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和谐漾濞

(31)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明晰政府管理与社会自主管理的界限,建立政府与社会各负其责、互相补充的社会管理合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以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为基础的和谐社区、和谐村组建设,完善公共管理、社会自治管理、生活服务管理三大系统。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加强村民(社区)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发展,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32)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逐步确立有利于稳定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街道、社区和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劳动力市场、劳动技能培训设施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提倡和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和灵活就业。逐步破除制约农民进城务工的制度性、政策,切实保护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制度,不断扩大失业保险参保面。逐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着力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办法,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发展农村福利服务机构,推进社会福利化。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34)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卫生队伍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确保群众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妇幼卫生保健。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增强人民体质。

(35)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作用。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全面推行政务、厂务、事务、乡务和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完善打、防、控、管一体化治安体系,把保一方平安的责任落到实处,进一步着力巩固提升“平安漾濞”。加强企业法制和农村法制建设。搞好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着力推进政务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确保行政权力依法运行。继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认真执行行政监察法和行政复议法,积极采取措施,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防止和纠正各种违法行政行为,着力建设“法制政府”。(36)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反对封建迷信。以提高公民素质、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新闻舆论、国民教育、社会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抵制不良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把握时代精神,坚持正确方向,发展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加强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巩固和拓展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增加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7)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

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38)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支持好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的工作,使他们充分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作用。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巩固扩大活动成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拓展工作的新视野,探索新思路,取得新突破。按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重大工作部署以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党中央、省委、州委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经济社会发展建议范文第4篇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3)“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〇一〇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6)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7)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8)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9)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10)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1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装备制造业,要依托重点建设工程,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高技术产业,要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继续调整改造和优化结构,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增强平战转换能力。

(13)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4)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调整改造中小煤矿,开发利用煤层气,鼓励煤电联营。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行油气并举,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水利建设,要加强大江大河治理,统筹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发展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原材料工业,要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矿产开发,要加强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规范开发秩序,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的国际合作。要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和信息引导,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5)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经济。

(16)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7)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区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的区域,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19)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20)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七、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1)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22)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23)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各类企业都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24)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

(2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步发展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强化资本充足率约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26)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推行现代流通方式。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27)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28)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八、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9)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若干重大科学工程,支撑科学技术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科学普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30)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31)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九、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2)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33)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国有企业要尽可能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措施安置富余人员。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3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35)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

(36)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强文物保护。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办好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

(37)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38)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39)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判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40)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做好普法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4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42)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坚持以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着眼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提高军队信息化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创新军事理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发展现代化武器装备,推进后勤建设和改革,完善综合保障能力。依法从严治军,加强正规化建设。加强武装警察部队全面建设。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43)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加强和推动内地同港澳在经贸、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继续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安排,加强内地和港澳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支持香港发展金融、航运、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支持澳门发展旅游等服务业,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44)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贯彻实施国家法,推动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加强与反对“”、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的对话与交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维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推动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45)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这个基本立足点,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把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水平。扩大同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相互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事务,促进国际合作。广泛深入开展民间外交,做好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经济社会发展建议范文第5篇

一、必须以富民强区为中心

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新疆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与其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不相称,严重影响着新疆的发展与稳定。今后较长时期,新疆应大力实施富民强区战略。

富民重点在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缩小新疆与东部地区及周边国家之间的差距,缩小新疆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强区的重点应放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上,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投入、低消耗、集约型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道路,着力推动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

二、努力实现两大突破

(一)在经济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

发展是解决新疆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新疆加快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正处在破除制约障碍、全力加快发展、追赶全国步伐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使经济发展持续保持一个相对较高的速度,力争到2015年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水平,使新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在民生改善上实现重大突破

民生连民心,长治久安必须有民生改善做基础。着力办好老百姓所思所盼的事,加快改善各族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快推进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更多财力投到公共服务领域、落实到重大公益性项目上,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快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应集中有限资源,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着力解决好住房、电气、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双语教育、劳动就业等事关民生改善的大事实事。要着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南疆及北疆延边高寒地区便民设施建设,提高社保补助和补贴标准,使各族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

三、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的关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狠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发展、改革、稳定、进步的统一。

二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在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引导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为新疆加快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

三是处理好依靠外援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系。要特别注重培育新疆的自主发展能力,中央支持和发达省区对口支援应更多地考虑新疆发展的需要,项目布局和产业发展要立足增强新疆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

四是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关系。要在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创新上多下功夫,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发展中转型,以转型促发展。

四、突出抓好五项重点任务

(一)突出抓好新型工业化发展,用新型工业化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主导产业多元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和层次低是当前新疆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矛盾,根源在于工业化水平低。加快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地方优势工业,在做大做强石油石化产业的同时,加快推进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和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支持和发展好农产品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切实扭转石化工业一支独大的局面。其次,加强对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引导与管理,以建设部级新型煤电、煤化工基地为目标,抓紧制定煤、焦、化、电及相关装备制造、工程技术服务等产业配套发展规划,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第三,要加快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育种等具有技术优势的领域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以纺织、建材、轻工、机电、农副产品加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应用,促进企业关键技术和主导产品优化升级。

(二)突出抓好薄弱环节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能力

由于投入不足,新疆基础薄弱,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而且也是导致新疆产业层次低、产业竞争力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快薄弱环节基础能力建设,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供给能力的根本举措;长远看,也是改善创新条件,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的内在要求。加快薄弱环节基础能力建设,首先,要统筹规划建设一大批事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夯实国民经济发展基础,提升经济发展保障水平。其次,要加快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就业及节能环保等事关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物质基础。第三,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大胆探索和创新建设模式,加大开发区、工业园区和资源地、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三)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以科技和人才引领和支撑新疆的快速发展

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造,促进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加大教育投入,力争到“十二五”末教育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左右;在完成“双基”目标后,争取再用5―10年的时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普及学前和小学“双语”教育,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发挥好现有人才和本地人才的作用,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创建人尽其才的宽松环境,最大限度地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和本地人才。第三,要重视吸引和培养各类人才,充分利用中央支持新疆和发达省份对口支援新疆的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有计划地强化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使用人才及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

(四)突出抓好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全局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当前,新疆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南疆三地州、北疆延边高寒地区和广大农牧区发展严重滞后,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其中城乡差距最为显著和突出。由于区域发展既表现为物质环境的改变,也体现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以城镇化为手段,调整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对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结合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根据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优化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积极发展天山南坡石油化工产业带,大力扶持南疆三地州和北疆延边高寒地区发展,促进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其次,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为支撑,着力培育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加快发展重点小城镇,积极发展特色小城镇和边境城镇。要把就业问题放在城镇化的核心地位,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扩大城镇就业。

(五)突出抓好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无不与改革不到位、体制约束强密切相关。新旧体制并存的弊端和障碍与法律规制力度不够、市场主体素质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发展不均衡和收入分配不公平引发的社会矛盾等交织在一起,给新疆的加快发展带来了极大地约束。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安排,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首先,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消除行政管理体制中约束和阻碍,从政治上保证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要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投资等重点领域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三,要深化企业改革,探索地方、生产建设兵团、中央企业融合发展机制,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四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五、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08》,2008年依据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类23个指标评价的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综合实现程度为58.6%,比全国的小康进程落后16个百分点;比2000年的45.3%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6个百分点。据此推算,2020年为78.52%。若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其中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三个方面难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