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式与化学价

化学式与化学价

化学式与化学价

化学式与化学价范文第1篇

一、主要考点及学习要求

1. 熟悉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2.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并能理解含义,掌握应用。

3. 会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表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二、中考命题重点及命题规律

化学式的含义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化学式求化合价以及根据化合价确定化学式仍将是中考命题的重点。通常的考查方式是: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给出陌生的化学式让考生分析它的组成,在分析组成里通常会出现有关化学式的含义和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质量比、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或化合价等;给出几种元素的化合价让考生组合化学式。

三、典型例题及易错点分析

例1 (2006年•河南)达菲的化学式为C16H28N2O4•H3PO4,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禽流感药物。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达菲属于氧化物

B. 达菲由碳、氢、氮、氧、磷五种元素组成

C. 达菲分子中碳、氮、磷元素的质量比为16∶2∶1

D. 达菲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四氧化二氮分子和磷酸分子构成

点拨: 含氧的化合物并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许多酸、碱、盐和有机物中都含有氧),氧化物通常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以A错误;达菲是一种复杂的有机物,属纯净物,所以D选项不正确;C选项中的比值是原子个数比而非元素质量比。正确答案选B。

易错点分析:从表面看,达菲的化学式是由两部分构成的,所以许多考生就认定达菲是由C16H28N2O4和H3PO4组成的混合物,于是就机械地选D项。中间加“•”的化学式教材上没有出现过,这是造成本题失误率高的主要原因。但在学到硫酸铜晶体时,相信许多老师都会补充其化学式CuSO4•5H2O,并告知它表示一种物质,是纯净物。所以,不善于将知识迁移是同学们失分的另一原因。

例2 (2007年•河南理综)依据氯元素化合价的不同,有关物质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为:① NaCl ② Cl2 ③ HClO ④ R ⑤ Cl2O7,则R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 KClO3 B. Ca(ClO)2 C. HClO4 D. KCl

点拨: 本题考查了化合价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求考生知道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还要求考生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并写出化学式。根据题意,先找出有关物质的排列规律:按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排列。HClO中Cl的化合价为+1,Cl2O7中Cl的化合价为+7,那么R中Cl的化合价应在+1 ~ +7之间,推出KClO3符合要求。正确答案选A。

易错点分析:① 一些考生不知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② 一些考生不会根据化学式推断元素的化合价,对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理解不到位;③ 一些考生将元素的化合价计算错误。

例3 (2007年•河南理综)从给定化合价的 、 、 、 、 五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一种单质_____;一种碱_____;一种复合肥料_____。

点拨: 解题过程中,首先要明白单质、碱、复合肥料的概念,其次要会运用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所给五种元素中只有Mg为零价,所以第1空为Mg;碱为解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其阳离子一般为金属离子,本题中只有钾为金属离子,所以第2空为KOH;复合肥料指的是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两种或三种的化肥,题中没有磷,+5价的N只能以的形式存在,与+1价的K结合就为KNO3(第3空)。

易错点分析:本题得分率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试题从逆向思维考查知识,综合程度高,部分考生反应不过来,感到无从下手,也有考生知道填哪种物质,但把化学式写错。

化学式与化学价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多元化评价方式;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是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个性多样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模式化的“人”。在评价活动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有教师评价学生,也应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还应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建立起多元评价方式。下面是我在教学中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我的小发现――学生的自我评价

发展性课程评价重视学生个体参与。学生自我评价,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我一个星期让学生自评一次,以下是部分学生的自我评价:

这个星期我的作业做得不够好,我要加油了!

我的英语朗读得不错……

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学习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中的要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个性特色中求发展。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形成学习责任感,形成个人独特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展示自我――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对话表演、朗读表演里,使学生有更多锻炼口语的好机会。上学年我定期在班上举行表演活动,如英语歌曲吟唱,表演自编歌谣、对话、故事等,通过展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就有了机会,相互评价也就自然地产生了。在评价中,有学生这样写道:

我好佩服你的对话表演能力;

你的语音语调听起来太棒了……

在学生学习完26个字母后,我让每个学生都制作了字母卡,做好了字母卡,我将它们全部展览出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婉君的书写好工整!

权坤的完成得不错,但书写有些不够规范……

这种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取长补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互评使学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了沟通,培养了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诚恳友善对待学习伙伴的道德和良好的合作团队精神。

三、有话大家说――师生交流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交往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前提,要让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充分地得到滋养,就要有一个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交往环境。

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参与都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及正确的引导。You are a good boy/girl.Do it better next time!教师对学生进行赞扬和鼓励,恰当运用体态语言,向学生传递关爱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使课堂气氛更热烈。同时,英语教学也有自身的学科特色,利用这一特点,在英语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实施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是英语课堂常常采取的教学活动,评价也可以小组形式学习,如,我在教学动物话题的时候,针对学生对动物的喜爱,把评价与这些话题结合起来。在竞赛中获胜的小组,成为森林之王,有权赐予动物身份并管理这个森林的动物,该小组组员们把全班的动物头套收集起来,重新赐予动物身份“You are a monkey.” “You are a bear.”教室转眼间成了动物成群的大森林,森林之王发号命令:“All the lions dance,please.”“Rabbit,please jump.”课堂上充满了欢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如地运用语言,教师适时地给予评价,充分调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自身也应当是评价的对象。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将有利于民主学习气氛的形成,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老师,您的英语读得真流利;

老师,您应该给我们多上几节英语课……

学生可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及教具等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意见,接受其合理化的建议,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化学式与化学价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哈文化”;价值共生

[作者简介]卢勇,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00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1-0120-05

“红色文化”与“哈文化”是当代中国大学校园中两种特殊形态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既矛盾冲突又互相依存,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极有可能会造成部分大学生人格的扭曲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反之,如果能够将两种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大学校园多元文化价值的不断创新,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人格的健全和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本文在分析两种特殊文化形态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拟对二者契合交融的价值共生模式予以讨论,以期能够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所裨益。

一、“红色文化”与“哈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中两种特殊文化形态

(一)“红色文化”及其特性

一般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与民主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红色为象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它具有历史创造性,其产生有特定的时期、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它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危难时期,是在人民大众为反抗压迫、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历程中生成的。它具有民族主体性,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特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质;它具有现实衍生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融通衍扩的活性文化,其内在品质、革命精神、内容形式、传播载体、接受人群等都是与时俱进的;它还具有教育实践性,其产生于中国近代,那些保存完好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文艺作品、革命歌曲、革命影片、革命根据地、领袖人物故居、战争遗址和革命会议旧址等,可以为革命精神和优良品质的培养提供极具价值的实践素材或良好的教育场所。因而,在校园内,“红色文化”实际上应属于一种具有主流价值性质的特殊文化形态。

(二)“哈文化”及其特性

“哈文化”是指中国社会人群尤其是青年人在思想、行为举止上热衷于崇拜、复制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亚洲国家的流行文化因子,借助广泛的大众传媒迅速传播,由此形成的一种时尚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大量从日本、韩国等地域文化中吸取时尚元素,由最初的影视作品、电子产品、娱乐设施的基本因子渗透,逐渐向服饰、装饰物、音乐、舞蹈、语言、饮食等更广泛的层面衍进,具有“突出个性”、“引领潮流”、“桀骜不驯”等鲜明文化特征。它凸显时尚通俗性,随时尚而兴,亦随时尚而淡,在时尚创造、个性发展方面都极易在时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它体现延展扩张性,通过受众内在个性的膨胀而外延至衣食住行之中,通过迎合时人个性追求的需要影响其思想、行为倾向,在高雅与低俗之间,具有颇大的不确定空间;它具有消费导向性,其形成发展和传播离不开消费领域,在消费中潜移默化地把自身的文化精髓附加在物质产品之上,将外在的实物形态自然地转化为内在的时尚文化价值形态;它还具有猎奇创生性,其不同于其他时尚文化,极易在猎奇中体现出某些特别的创生理念。在大学校园内,“哈文化”的这些特性不仅外现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中,甚至有可能内化到他们的心灵、思想、个性的深层之中去。

二、“红色文化”与“哈文化”在大学校园的矛盾冲突及其成因

(一)“红色文化”扎根校园的困境:“哈文化”对于“红色文化”的淡化之痛

英国学者利维斯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任何时代的大学生都是当时社会最活跃、最显眼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对文化的传播交流相当敏感,更容易接受那些富于个性化、大众化、时尚流行的具象文化,相对一些内涵丰富、正规传统的深层文化而言,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隔阂。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物质发展与文化发展明显不平衡,文化发展需求得不到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人们重视硬实力的建设而忽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刺激和教育疏导不足的情形之下,许多大学生往往趋向于选择追求偏于物质消费的“哈文化”。二是因为大学生年青,思想敏感,希望自己能够承担起某种责任,引起身边的人和社会其他人群的关注和重视,以便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个体价值,因而他们也极易尝试接受“哈文化”这类凸显个性、展示自我与众不同的文化。三是因为“红色文化”重在体现其文化内在的优良品质和民族精神价值,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具有极强的规范作用,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其传输不能做到适度、合理、有效,就会对大学生行为形成过多的限制,从而使他们对这种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逆反甚至全然拒斥的不良心态。四是因为当代大学生远离革命战争年代,难以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领会那个战争年代“红色文化”的真谛,因而容易对“红色文化”产生一种距离感、陌生感和历史心理隔阂。五是因为“红色文化”走人校园缺乏有效的传输方式和正确传输进路。“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本身是具有主导力和吸引力的,然而如果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时所采用的方法、工具,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就不能有效地弘扬和宣传“红色文化”,由此也就会使之在一些学校直接遭受到大学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拒斥和“哈文化”之类浅层文化的淡化,在大学校园中难以扎根。

(二)“哈文化”充斥校园的困惑:“红色文化”对于“哈文化”的引领之难

从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存在的现状来看,“哈文化”在校园内大有泛滥之势,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困境。实际上,“哈文化”已经是许多大学生文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对他们的身心和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一些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人们已形成了对于“哈文化”充斥校园的种种困惑,可以说,以“红色文化”引领“哈文化”等浅层文化,难度相当大。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哈文化”等浅层文化造成的大学生不良文化因子习染的积重。“哈文化”本身有着两面性,既有精华的时尚创新理念,也有大量糟粕的丑陋内容。由于现代大学生生存发展和个性伸张的自由空间都较以往更为宽松,而他们中有些人又没有足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因而不能在“哈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而会对“哈文化”兼收并蓄,甚至还会专门取其“糟粕”以自我习染之。在“哈文化”的刺激下,他们往往会把梳理奇形怪状的头发,穿戴不伦不类的衣服等作为社会时尚的潮流,“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等诸多传统美德,在他们那里则被逐渐淡忘,而教育者要想通过“红色文化”消解“哈文化”之类浅层文化在大学生中的那些逐渐积重的不良习染,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二是因为“哈文化”传播者与受众主体间的族群趋近性造成的放大效应。一般来说,承担正统的文化教育传播的主体往往是与大学生年龄差异较大的教育工作者,由于代际差异,“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和发展是一种需要教育工作者启发和引导的大学生主体被迫接受的文化,因而这些教师正统的文化传播总是难以得到大学生的自觉接受。与之相比,“哈文化”传播主体往往是与大学生受众趋近的恋人、同班同学、学姐、学长、室友。“哈文化”传播者与受众主体间这种族群趋近性,使得其在传播的过程中容易在主体间产生强烈的心灵共振放大效应,这也客观上增加了“红色文化”引领“哈文化”这类浅层文化的难度。三是因为校园道德教育现代语境的复杂化和一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力度的弱化。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校园道德教育现代语境也随之出现复杂化的态势。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在部分大学生中,一些优良道德观念在经济消费中逐步被个性观念所冲淡,其道德标准降到了较低的水准,亲朋、师生间的爱情、亲情、友谊等人际情感引力渐渐被对日韩明星的强力追崇所替代。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个性的张扬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人生的理想已经不再重要,唯我独尊、功利物性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畸性的心理欲求,他们的心中装着的不再是昔日疼爱关心自己的父母,而变成了日本韩国的影视明星。父母往往成为他们心里欲求满足的最大敌人和障碍。为了“战胜敌人”和“逾越障碍”,他们甚至可以挥刀砍向最疼爱他们的亲人。而一些学校教育者只注重单一的专业教育,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得“红色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中的引领作用很难发挥出来,由此也使得人们对于“哈文化”等浅层文化为什么能够充斥校园,而主流文化不能扎根校园,形成种种困惑。

三、“红色文化”与“哈文化”:两种文化契合交融的价值创生模式

(一)通过大力传播“红色文化”,正确疏导“哈文化”,消减“哈文化”的校园负向影响因子,发挥其校园正向影响作用

1.基于群体心理认同的契合交融——消解“哈文化”推崇者对于“红色文化”的心理拒斥。依据心理学原理,在现实的文化语境下,一个人对于某种文化的接受,往往要受到其周边社会群体的心理暗示、感染、诱发、导向等复杂心理因素的影响。正如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认为的那样:“一种文化就如一个人,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如果社会群体对于这种文化没有共同的心理认同基础,甚至有其他一些人对这种文化有某种不适的外显表现或主观评价的话,就很容易使这个人产生对这种文化的心理拒斥;反之,如果社会群体对于这种文化具有稳定的群体心理认同感,并且能够形成对于这种文化的群体向心力,就极易使这个人对此种文化产生一种个体价值选择与思想行为的趋向。正因如此,创建“红色文化”与“哈文化”这样两种文化契合交融的价值创生模式,十分紧要之处就是必须通过大力传播“红色文化”,正确疏导“哈文化”,消解大学校园内那些“哈韩族”、“哈日族”们对于“红色文化”的心理拒斥,这种消解是可能的。因为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通过一些当年老者的活性资源,了解很多红色的故事、人物、战役、史料,寻求到契合他们心理需求的深厚“红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可以运用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寻访,最终明白“红色文化”的真谛,产生审美情趣,形成情感的愉悦。只有这样逐步消除“哈文化”的推崇者们对“红色文化”的心理拒斥,使之亲近“红色文化”,建立起对于“红色文化”良好的群体心理认同基础,才能消减“哈文化”的校园负向影响因子,使之与“红色文化”契合交融,真正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正向影响作用。

2.基于伦理情感培植的契合交融——强化“哈文化”推崇者对于“红色文化”的情感体认。伦理情感属于伦理学的基本素材,它产生于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道德欲求,是伦理学的“生命”之本基,它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与他人或者社会协调契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感受和体验,其包括爱情、友情、亲情等等,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其总是与一定的秩序和准则交合错杂。一种文化如果能够促使其受众产生良好的伦理情感,就会赢得最大范围的社会人群。因此,在大学校园创建“红色文化”与“哈文化”这样两种文化契合交融的价值创生模式,就必须注重培养与强化“哈文化”推崇者对于“红色文化”良好的伦理情感,消除其不良的伦理情感,形成其对于“红色文化”的情感体认。当然,这种“红色文化”良好的伦理情感在大学生“哈文化”推崇者中的产生也是可能的,因为“红色文化”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距今并不久远,很多英雄人物、战争旧址、抗战故事等都可以在当今寻找到具体的载体。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为大学生教育提供生动的题材,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追求、为民族解放和复兴而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总是能够超越时空的限约,在大学生“哈文化”推崇者心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应。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只要以积极的心态,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用鲜血换来的题材,采用各类情感故事灵活施教,在其情感培植期内,将红色文化的精髓有效地引领到他们心灵之中,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元素与“哈文化”契合交融,扎根于他们的情感世界,就完全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操,从而消减其不良的道德情绪与感受,梳理他们内心的杂芜,达到震撼其心灵的良效。

3.基于传播机制优化的契合交融——畅通“哈文化”推崇者对于“红色文化”的信息渠道。任何文化都需要以某种传播机制,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将自身丰富的内容传输给受众,从而有效地掌握最大范围内的群众。大学校园中“哈文化”推崇者们之所以疏离于“红色文化”,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在于“红色文化”在当今一些大学校园的传播机制尚需健全,信息渠道仍不畅通。这就需要教育者选择良好的“红色文化”信息传输载体,畅通“哈文化”推崇者对于“红色文化”的信息渠道。如可以通过在学生中创建红歌会,促成红色歌谣在校园的流行。红色歌谣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它的内容写实,曲调激昂,形式多样,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需要和革命真理融入其中。它使教育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如,我们在运用传统手段时,还可以将“红色文化”与“哈文化”等相关资源相互契合,有机地导入到现代科技载体之中予以传播。这样,通过这一传播机制,采用新兴的网络技术、手机智能载体等,就能够更便捷、更有效地将“红色文化”的大量信息传播到“哈文化”推崇者手中,全面地促进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4.基于特色文本建构的契合交融——稳固“哈文化”推崇者对于“红色文化”的正向感受。一种文化的接受主体对于这种文化的接受,不仅依赖于其丰富的本体内涵,而且也必然要依赖于其各种具象化的有效的外显形式。而建构“红色文化”的特色文本,正是这样一种特别有利于稳固大学校园中“哈文化”推崇者们对于“红色文化”正向感受的外显形式。这些特色文本主要有:相关“红色文化”的各类电子信息文本;影视作品、小说、诗歌、散文等能够表现“红色文化”多层蕴涵的艺术符号文本;具有“红色文化”区域特色、学科特色的各类教材文本;等等。在文本的建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大学生接受力,尤其是要注意这些文本的融通性、通俗性、生动性、艺术性、科学性。注意融通性是说建构相关“红色文化”的特色文本,应注重与受众间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尤其是要尊重大学生中“哈文化”推崇者的情感选择,认同和融入其情感,不能因为教育者、或文本建构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其情感需求而过于生硬地捏合“红色文化”的相关文本;注意通俗性是说要使“红色文化”的文本简明易懂,能够适应最大多数人群的文化层次与认知水平,有利于实现“红色文化”大众化的接受效果;注意生动性是说建构相关“红色文化”的特色文本切忌呆板,而应突出其生动、形象、活泼的文化特质;注意艺术性是说建构相关“红色文化”的特色文本应通过多种艺术载体,如影视作品、小说、诗歌、散文等再现中国革命中的红色历史人物与事件,使人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一种艺术的境界;注意科学性是说建构相关“红色文化”的特色文本,也要重视理性、智慧、科学地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不能因讲究趣味性、娱乐性而冲淡、甚至消解“红色文化”的本质内容。只有通过特色文本的建构,才能更为有效地稳固“哈文化”的推崇者们对于“红色文化”的正向感受。

(二)通过合理汲取“哈文化”的精华。丰富“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确立“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主流价值文化地位

1.利用“哈文化”的时尚特点,为“红色文化”增添现代元素,在校园内形成强烈的“红色文化”主流感官效应。“哈文化”所具有的时尚特点,其文化流淌着时尚的各种意象,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的时尚的感官效应,这种时尚效应很容易刺激年轻人敏锐的感官而为他们所喜爱和追求。“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播者可以充分利用“哈文化”的这些时尚特点,增添“红色文化”现代元素,推助“红色文化”在校园的广泛流行。如利用“哈文化”具有的新潮对比调色手法,营造“红色文化”的主体表现意境,装点校园屏幕、专栏及各类表现舞台,就能够在校园内形成强烈的红色文化主流视角冲击。再如,利用“哈文化”现代性的音响表现特点,契合“红色文化”原生态的民族音乐与曲艺形式,就可以寻求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具有和谐优美情调、诗化空灵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强烈的“红色文化”主流音响效应。

2.借助“哈文化”的通俗形式,彰显各类“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内在蕴涵,使“红色文化”能够普遍有效地传输到校园学生群体之中。“哈文化”的许多通俗化的表现形式,是可以为彰显“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内在蕴涵提供借鉴的。如“哈文化”生动活泼、富于个性的情感表达形式,对当今社会极为适宜,能够形成一种超乎寻常的文化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制造大批粉丝。因此,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完全可以借助“哈文化”的情感表达形式,使“红色文化”在呈现民族主体情感特色的同时,增添一些富有世界性、现代性、开放性、超前性的全新情感表达形式。这样,就能够在普适的形式层面上强化“红色文化”在校园的主流价值文化地位。

3.传习“哈文化”的创新理念,使“红色文化”在校园内能够形成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从而引领校园文化思潮。“哈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其扬弃了用传统文化和经验理解事物的模式,运用发散思维、共振思维、方向思维等思维方式,特别突出文化创新,对培养大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理念创新,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处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不能离开个性和创新,因此,传承、发展“红色文化”,也应该传习“哈文化”的这些创新理念,进行“红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使大学生理解“红色文化”的真谛,如组织学生“走红军路、唱红军歌、看红军史、说红军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好网络工具,建立“红色文化”数据库,积极推出体现“红色文化”特色的栏目、板块,适应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增加红色文化讨论区,从而加强他们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汲取“哈文化”的精华内容,使之渗透进校园“红色文化”系列消费品、纪念品之中,从而掌握校园学生群体。一种文化要深刻地影响社会,必然具有一定的凝聚这一文化鲜明元素与丰富内容的、能够融入到社会日常生活之中的延伸方式,而其中,日常消费品、纪念品等往往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延伸方式。因此,要使“红色文化”成为校园的主流价值文化,还可以汲取“哈文化”的精华内容,通过服饰、饮品、电子产品、纪念品等校园系列消费品,使“哈文化”与“红色文化”等校园文化元素契合交融,尤其是剔除“哈文化”的陈腐内容,将“哈文化”的精华内容渗透进以校园“红色文化”为主体的系列消费品之中,就能够大大地增添“红色文化”的现代魅力,激发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对红色革命精神的心灵皈依。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一种主流价值文化,其在大学校园盛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健康成长。它与“突出个性”、“引领潮流”、“桀骜不驯”,具有时尚通俗性、延展扩张性、消费导向性、猎奇创生性等特性的“哈文化”在大学校园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一方面“哈文化”盛行,在一些大学校园内,冲淡了“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扎根校园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与一些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不应有的隔阂,难以引领“哈文化”,使“哈文化”对大学校园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实际上,“红色文化”可以与“哈文化”契合交融,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价值共生模式:一方面,可以基于群体心理认同、伦理情感培植、传播机制优化、特色文本建构等使两种文化契合交融,大力传播“红色文化”,正确疏导“哈文化”,从而消减“哈文化”的校园负向影响因子,发挥其校园正向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合理汲取“哈文化”的精华,利用其时尚特点、借助其通俗形式、传习其创新理念、汲取其精华内容,丰富“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从而确立“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主流价值文化地位。

[参考文献]

[1]钟家全.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网络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

化学式与化学价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 学生多元量化评价模式构建 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28-01

0.引言

伴随着中职学校“如何培养学生”以及“培养怎样的学生”的问题日益突显,一张纸、一个模式的传统教学考试形式和评价方式,僵化了教学的形式,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功能显现出来了。各科的评价意见明确将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是否有较强的自主性,教师创设的课堂气氛是否有利于和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交往、主动思维等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而“教学效果”的评估指标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参评中心,注重关注学生积极情绪情感的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知识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这种从学生学的角度判定教师教的状况,的确是一次较大的变革,对于教师而言加大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1.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学生评价模式要坚持全面化、多元化

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角度多元化是评价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教学评价改革要求对学生的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单向评价和互动评价结合,这是评价客观性、科学性、公平性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根本在于使评价内容全面化,从而带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如数控专业某课程将评价内容分为“行为表现”、“学习能力”、“实践活动”三大块。对于“行为表现”的评价,必须以教师认真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为基础,包括学生参与学习的状况、日常行为规范的遵守状况等,评价的主体以教师为主体,辅之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描述性评语)为主;“学习能力”的评价以期末开卷考试为主要形式进行,考试命题要求开放性、紧密联系生活和综合性,以终结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为其主要特点;“实践活动”的评价项目综合考察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同学合作的实际状况,即重过程也重结果……三块评价内容不同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采用百分制和等第制相结合,更全面、更客观、更具激励性,增强了评价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学生评价多元量化模式不断丰富,多元评价的教育功效日渐显现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评价模式过于单调,评价活动的教育性不强,使得学生评价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不得不作的机械的程式,没有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效。实际上,评价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究竟采用何种评价模式,要视评价 的目标和教育的目标而定,不少教师大胆探索,努力探讨各种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的多元化突破了过去以分数作为衡量、评价学生惟一标准的格局,变单一静态的评价模式为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为教师打开了更大的教育视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促进和提高了他们对学生评价教育功效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 中职数控学生多元量化评价体系构建

3.1 中职数控学生多元量化评价体系概貌

构建的中职数控学生多元量化评价体系确立了“主体取向”、“过程取向”、“目标取向”相结合的多重价值取向,强调了学生学业多元量化评价的发展性、多元化、多样化、低厉害、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等六个原则。针对中职数控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紧扣“学科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形成相应的评价要素,对各评价要素进一步细化为评价内容的要点。以发展性评价的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式、方法及应用的指导性建议及操作办法,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3.2 构建中职数控学生多元量化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

所谓发展性评价观,在本质上是秉承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之间互动建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现代教育评价理念及评价体系。从这种观念出发,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是构建中职数控学生多元量化评价体系的关键。

3.2.1 学生的智力特点与评价的价值取向的关系 进入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的差异是在智力类型方面,而不是智力的水平方面,他们是一群具有特殊智力倾向的群体。按照教育心理学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根据调查,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专业实践的兴趣很高,实践课的教学效率一般比理论课和文化课的教学效率好。

3.2.2 中职的数控课程目标与评价方式、方法和指标的关系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也是与普通教育趋同,即以学科为中心进行评价。诚然,为实现夯实学生生存与发展根基的目标,课程应具有能力观、基础观和过程观。从宏观结构看应具有适合学历教育的纵向板块,适合职业培训分流的横向板块以及兼有的纵横向板块,多元互补,博采众长。

3.2.3 学分制管理与质性统整量化评价的关系

近年来,学年学分制已经在中职学校基本得到认可,并将全面铺开实施。不管实施的是学年学分制还是完全学分制,均具有选择性、适应性、竞争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最大限度地适应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智力、非智力以及个人需求的差异)。数控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由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构成,就是为学生提供选择的平台。学分制中课程评价的变通性,促进了个性发展、尊重职业教育的个性化,可以说,完全学分制是一种能较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具有竞争机制的教学管理制度,这与发展性评价观是一脉相承的。

4.评价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由于中职学校数控专业学生评价模式构建、研究和实施与日常的教学有机地结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数控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需利用评价的机会来了解自己的进步,评判自己的成绩,监控自己的发展,有效的自我评价与反思活动,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培养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和精神。从学生的体会中充分反映出,评价改革措施发展了学生客观、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与自信,更加热爱学习、热爱学校,同时也使教师学会了全面看待学生。

结论

评价问题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在实践中总结,不断积累有益的经验,使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有效、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各科评价实施意见虽然折射了我们学校推进教学改革中的步伐,但是由于困难较多,难度较大,不成熟、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我们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经验的进一步积累,理论知识的不断补充,我们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既科学又具操作性的新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高等出版社.

化学式与化学价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 配平 化合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29-01

一次偶然帮同事上了一节化学课,不了解这个班学生学习情况的我,随机叫几个学生写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这令我哭笑不得,我只举其中一位同学默写的化学方程:NaCO3+HCl = NaCl+H2O+CO2,大家不难发现这位学生犯了三处错误:(1)不懂化合价的如何正确运用或者说根本就不懂化合价,对于学生来说Na显+1价,CO3显-2价,所以,碳酸钠的正确化学式应为Na2CO3;(2)不会正确运用气体或沉淀符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要注“”号,同样,对于溶液中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要注“”号;(3)不知化学方程式要配平,甚至不会写化学方程式。

如:H2O2 = H2+O2,NaOH+H2SO4 = NaSO4+H2O,2H2O = 2H2+O2,不难发现,第一个方程式产物错误,产物应为水和氧气,写第二个方程式的同学对化合价知识和配平都非常混乱,第三个方程式缺少条件。这需要老师去引导,以第三个方程式为例,可以让学生考虑我们面前水杯里的水是不是一会儿都变成氢气和氧气了呢?促使他们提高对化学反应条件的重视。学生提到化学方程式就会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教学过程中老师也抱怨过学生学得不扎实,笔者将在教学中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在教学中,化合价与化学式就是化学方程式的前期知识铺垫,如果学不好这里的知识,那么学好方程式简直几乎不可能。如果学生不会元素的化合价就不会写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学式,因为化学式的正确书写是建立在对化合价的正确掌握上,如生活中的钡餐(硫酸钡),因为钡显正二价,硫酸根显负二价,化合物的整体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硫酸钡的化学式为BaSO4,此时我会用一些例子训练学生用他们已掌握的化合价口诀写出我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物质的化学式,如写“硝酸钙”,他们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合价口诀中的钙元素+2价和硝酸根显-1价,从而写出“Ca(NO3)2”,可见,化合价对化学式的重要性,而化学方程式就是靠不同物质的化学式连接起来的,所以化合价知识掌握不牢,化学方程式一定学不好。

很多老师喜欢用现成的化合价口诀让学生快速掌握,很多参考资料都是这样写的,“一价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价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化合价要记清,莫忘单质价为零!”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总是分不清正负价,只有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能灵活运用化学方程式,为了学生能清楚地区分正负价,我做了如下修改:“氢、钠、钾、银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氧负二铜有正一和正二,铝正三铁有正二和正三,二四六硫二四碳,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这样就囊括了中学所有常用的化合价!

在化合价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简单化学式的书写训练,并且展示给他们为什么要背诵化合价,他们记忆的化合价有什么作用,让他们感到在掌握了化合价之后他们可以自己展示内心想写的物质符号,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原来记忆化合价还有这么多的好处。如写个化学式让他们求其中一种元素的化合价,给出两种元素的化合价让他们写出组成的化学式:已知某物质化学式为Ca(ClO)2,求元素Cl的化合价,这也是化学的重要考查题型,我们可以这样对学生讲要求Cl的化合价,就说明除此之外的元素化合价就是我们默认的化合价(前面对全书常用的化合价口诀已进行了整合)。所以,学生可以很快求出Cl的化合价为+1,这与口诀相违背,这样的题目可以提示学生化合价口诀是我们默认的,关于这个知识一定要训练,只要是重点内容,不要吝啬时间,如果重点内容学不好,学生分数提升档次就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