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和德育教育

德育和德育教育

德育和德育教育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第1篇

一、传统道德观念对法制教育的影响

传统道德观念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理。“理”原指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在社会生活中是指存在于一个共同体内部的人们的心中,存在于人们对自身权益受损害以后的本能的复仇、要求得到补偿和惩罚损害人的权益诉求中,反映人们的权益诉求的共同性,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遵守而逐步演化为一个现实生活的规则。”具体的来说就是合情、合理与合法的关系。比如说,在传统的道德思维模式下“父债子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按照我国法律规定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以继承财产的份额承担债务,超过部分不用以个人财产清偿。所以法律上是不支持父债子偿的。再比如“大义灭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亲打死忤逆的儿子,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父亲也不会为儿子的死亡承担任何责任。但是在法治社会中,人得生命权是至高无上的,无论任何人都不能用任何理由非法剥夺人的生命权。所以在法治社会发生这样的案件就是于情可悯而于法不容的。在实践中学生由于对法律的认识不够,通常会在某些情况下自认为“有理”就采取极端的方法,最终害人害己。

二、学校规章制度与法律教育之间的矛盾

学校规章制度是每一个学校都具有的,有自身特色的纪律性条文。学校规章不是法律,但在学生在校生活期间一样会起到约束和调整作用。有些学生对校规校纪有所不满,就会在学习法律的时候找出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对证。甚至有些学生还会认为宪法规定了自己的一些自由的权利,校规校纪中的某些条款是对这些权利的剥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同时进行教育,齐抓并举。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对青少年的教育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个老祖宗不能丢。”同时还要坚持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道德纪律教育和法律教育一起抓的方针。他要求“在党政机关、军队、企业、军队和全体人员中都必须坚持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大中小学的学生从入学起,工人从入厂起,战士从入伍起,工作人员从到职起就要学习和服从各自所遵守的纪律。”教育者要让学生明白,遵守纪律是遵纪守法的第一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以后到了社会上遵守纪律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一方面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也为遵守法律打下了基础。

三、道德氛围对法制教育的潜在影响

道德氛围包括社会的道德环境,学校的环境和家庭的环境。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力,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的。学生在接触社会的时候要选择好的交往对象。如果交往对象是一些游手好闲的青年,会对道德观和法律观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有数据证明在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当中,教唆犯罪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会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十分重要。一个好的教师,不仅仅是能上好课,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能够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因此我们就必须找到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契合点,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将法制教育贯穿其中,成为学生思想意识当中固有的内容。达到可以自觉用法律来约束自身行为,用法律解决身边问题的最终目标,做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契合,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会逐渐接触到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些权利,建立起自己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我们要让学生理解我们是社会当中的主体,我们也享受国家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清楚的认识到,法律的底线是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在这一点法律就和传统的道德有所重合。道德并不是法律,也不像法律一样具有强制的约束力,但道德需要人们自身来进行控制和约束,所以我们认为某种程度上道德的要求是高于法律的。比如“见义勇为,救死扶伤。”法律当中并没有规定作为一个公民必须要这样做,当然不这样做也不会触犯法律。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明确,不这样做会助长社会当中的违法风气,使社会秩序混乱。这就是道德和法制的关系,道德是上层建筑需要有一定的修养才能实现,而法律是规则的底线,一旦触犯就要受到惩罚。道德可以不遵守,不遵守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谴责。法律不能够不遵守,不遵守等待你的将会是严重的惩罚。

五、采用多种形式增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学校要注重教学环节和效果,坚持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法制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因人而异,突出重点。对小学生着重进行法律知识启蒙教育;对中学生着重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对大学生主要进行法律普及教育增加《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常用部门法的普及教育。在教育方法上要找到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坚持做到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可以采用各种课外活动形式,将教育内容融汇其中。此外,还可以采取更为广泛的法制教育模式,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让学生处处都感到“法”就在自己身边。

六、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阵营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第2篇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道德;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处理和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疑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重视环境道德教育。

一、环境道德教育概述

1.环境道德教育的内涵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结构,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环境优美,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实现社会的环境公正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体社会成员传授环境道德知识和培养环境道德素质的活动。

环境道德教育是与人际道德教育相提并论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教育,是提高环境道德素质的人格教育,是继续教育中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向生态文明的灵魂教育。(1)环境道德素质是当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传统的伦理知识和道德教育是一种人际道德教育,这种教育只能相通相融于社会交往行为中,无法提供人类的福利和生存所需要的新的思维模式,即无法贯彻于自然交往实践中。换言之,我们所倡导的“真”、“善”、“美”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不但应涵盖人际道德还应包容环境道德,二者兼具才是完全的[1]。(2)环境道德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开放式的教育,它以全社会成员为对象,旨在提高其环境道德素养,也只有全社会成员对环境道德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并身体力行,才有全社会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这对于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3)环境道德教育是贯穿生命始终的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提出结束了那种把教育阈限于学校的狭隘看法,它强调教育的整体性,面向全体人民,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联系起来;它强调持续性,要求贯穿一生的整个过程,要求一生都能享受职业培训、社会文化培训等进修和丰富知识的各种教育机会[2]。

2.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

通过环境道德教育,弘扬环境伦理思想,促使人们养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人格并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最终达到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可持续性。

生态意识本质上是随当代环境问题而诞生并随当代环境运动而传播的一种反映着新的价值观的社会思潮,主要涉及对大自然价值的认识以及对与自然有关人类行为的价值的认识[3]。它是反映当代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思维方式。生态人格是一种新型人格,它主要指具备环境伦理学所反映的价值观的一种人格样态,它涉及到对所有生命形态的价值的哲学认识,涉及到对人与其生命形态之间的关系乃至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哲学认识,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环境关系的哲学认识。“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而且是一种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道德境界。它的“合理内核”及其生态伦理价值表现在:“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宇宙生命统一论;“天道”与“人道”合一,坚持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提倡尊重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辅相天地之宜”,把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最高的道德旨趣和人生理念[4]。

二、环境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举措

1.环境伦理道德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精神。从深层次上看,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环境道德问题,是人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问题,是人类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环境伦理汉城宣言》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全球环境危机,是由于我们的贪婪、过度的利己主义以及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的盲目自满造成的,换一句话,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导致了这一场危机,如果我们再不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反思,其结果将是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甚至最终导致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环境道德教育要求我们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正确认识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道德的基本要求,遵循以道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观,有效地计划自己的活动和控制自身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同发展。

2.环境道德教育所倡导的生态伦理观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存在价值上的一致性。现代生态伦理观以尊重和保持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环境生态伦理价值观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以“和谐”为核心的。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互为中介,相辅相成的;从发展趋势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原则之上。这一价值观蕴涵于和谐社会的理念中,并且是这一理念的伦理根据和基础。

3.现代环境道德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目标上是一致的。我们党明确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持生态系统的良好,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环境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可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环境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

三、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校教育是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校作为环境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于提升环境道德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环境道德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在学校德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环境道德的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素质。长期以来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调节和规范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的教育内容。其次,学校环境道德教育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确立具体的教育目标,同时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英国环境教育顾问约翰贝尼斯曾说:“环境教育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在环境中进行教育,老师们发现,这是环境教育中最有吸引力和最成功的方面之一。”因此,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德育当中,应成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2.现代企业需要增强环境道德意识

企业在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自己的道德责任。“没有道德的交易是一种社会罪恶。”[5]任何企业的活动和行为,都要确立环境道德的标准,接受环境道德的约束和限制。正如弗兰克纳所指出的:“在任何有效的选择中,一个行为是正当,当且仅当它或是它的指导准则能够促成或趋向促成的善至少超过恶;反之则不是正当的。在任何有效的选择中,一个行为是应该去做的,当且仅当它或是它的指导员则能够促成或趋向促成的善最大限度地超过恶。”按照这一原则,如果企业利益的获得是建立在给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大的环境损害的基础上,这种行为显然是不正当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在谋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其牟利行为不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这才是道德的。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

3.开展全民环境道德教育

“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公德问题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人们尽快形成一种科学的道德环境意识。”[6]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动员全体民众来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目标包含着参与和实践的要求。为使环境道德教育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应从人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建设生态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德育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现实参与来激发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和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深恶痛绝,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经费投入和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等软环境建设的力度”[7],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结语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环境伦理价值在社会层面的直接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载体,环境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举措和道德支撑。我们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曾建平.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J].吉首大学学报,2003,(6).

[2]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徐嵩龄.环境论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王正平.环境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5.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财教育;小学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59-02

现代生活离不开理财,理财能力应从小培养,并应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近几十年,中小学的教育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顾不上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仅有极少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理财教育课程,如我校的“家长进课堂”活动,就请相关家长给学生们讲合理消费,做他们的理财顾问。好在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涉及到金钱、消费等内容,虽然有些是抽象的理论,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太紧密,但是如果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引领学生主动、独立地思考,并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去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明辨是非,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消费理财有了正确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自然地获得了理财知识、发展了理财技能,理财观念渐渐地形成,理财教育应有的水准也就慢慢地达到了。

下面笔者就以北京师范大学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第四单元“购物的学问”为例,初步谈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操作,自然渗透理财观念,从而形成健康的金钱观、消费观,在此基础上,逐渐掌握理财知识和理财技能。

一、明确定义,有的放矢地备课

理财教育的定义是什么?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到金钱教育、财富教育、消费教育,它们貌似与理财教育相联系,其实各有侧重点。金钱教育侧重于对金钱本身的认识;财富教育侧重于形成创造财富的观念以及创造财富的技能;消费教育侧重于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与以上定义相比,理财教育涉及到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多。

小学生理财教育怎么定义呢?笔者阅读了一些资料,王卫东[1]认为“‘中小学生理财教育’要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由学校有目的地实施,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财富观、明确的理财意识、基础性的理财知识、初步的理财能力和良好的理财习惯,以使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成为社会的主体,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并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关颖[2]认为“未成年人的理财教育是为了提高人才的素质,从幼年开始的与‘钱’有关的教育活动。对未成年人的理财教育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应参与其中的教育”。乔晓丽[3]认为“理财教育是指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学校主导,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所进行的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促进中小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理财知识、形成初步的理财能力和良好的理财习惯的影响活动,促进中小学生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上述几个定义大都认识到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中小学生理财教育中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但忽略了理财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关系。

综上所述,小学生理财教育初步定义为:小学生理财教育是指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配合下,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自然地渗透理财意识、学习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技能,并与德育等其他教育同步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小学生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定义明确了,备课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购物的学问”这一单元包括“价格的秘密”、“合理购物ABC”、“买卖中的道德”、“试试看”(模拟买和卖)、“货币天地”、“认识人民币”(还有有关外国货币和信用卡的内容)。“价格的秘密”、“合理购物ABC”、“买卖中的道德”可与德育结合,逐渐渗透理财观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原来在不同的场所购物,相同的商品价格可能是不同的,购物时要多比较、想清楚,确实需要再购买,尽量买实用的、性价比高的商品,形成健康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货币天地”、“认识人民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识别真币和假币,了解外国货币和信用卡,提升对货币的认识,有金钱的概念,获得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同时初步掌握一些理财知识。“试试看”可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体验买卖活动,学生从中体会到商家与顾客的不同心理,以亲身实践的方法感知“制作―销售―购买”的整个过程,自然地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商品常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逐渐实现理财技能的培养。

二、面对现状,有的放矢地实施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在理财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对金钱没概念、家长包办购物、攀比消费、无储蓄与节约意识、理财意识淡薄、理财行为缺失等。这些问题说明中小学迫切需要理财教育,也必须做好理财教育。

尽管理财教育体系中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很多家长不认可理财教育,有些家长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与孩子无关,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有些家长意识到了理财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不知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也就忽略不提;还有些家长用自己错误的金钱观、消费观误导孩子,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理财能力的发展都产生了消极负面的影响。此时学校教育就要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了。

大多数的小学课堂是以授课为主,可理财是一种综合能力,师讲生听的授课形式不太适合,而且品德教育未纳入考试体系,难免会有部分学生不重视,对此无兴趣。这时教师就得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此感兴趣,从而自主学习。在课堂实践中,“价格的秘密”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等形式,制作一张商品价格调查表,学生亲自调查填表,揭示价格的秘密,之后小组讨论研究“商品的价格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展示总结之后引导学生利用“价格的秘密”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合理购物ABC”、“买卖中的道德”可将辩论、演讲、竞赛等形式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讲授“认识人民币”时,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水平,设立合理的目标,在课堂上开展理财规划大赛。讲授“试试看”时,安排角色扮演的活动,先引导学生设计出新颖独特的背心,然后举办一个“小小产品推介会”,让学生试着当老板,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这时学生们的兴趣倍增,有的忙着为自己的小组准备广告,宣传产品;有的精心设计广告词;有的根据产品的成本制定合理的价格……各组轮流推介完产品之后,再把教室变成服装超市,大家一起试试怎样当受欢迎的老板,合理赚钱,或者试试怎样当聪明的顾客,用合适的价格买到满意的商品。让学生在调查实践、自由买卖等活动中体验感悟顾客、老板的不同心理,学会买卖活动中的技巧,这样既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和生活性,又深化了学生对理财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学生对理财知识与理财实践的联系。

三、联系生活,有的放矢地实践理财

在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动员家庭教育的参与。家庭是中小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理财的最佳场所,因此要动员家长积极地配合与支持。比如“居家生活讲节约”一课,课堂上先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节约?小组讨论后用多种形式进行汇报,比如漫画展示、动手实践、图片展示、实物展示等。学生在讨论、汇报中懂得: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日常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并不难。此时趁热打铁,为学生设计一个可操作的表格,课后开展“争当勤俭小当家”的活动,建议家长让孩子当一周的小管家,通过自评、家长评、互评,每日争星,一周后争章。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学生自己学会了合理消费,节约与储蓄的意识也渐渐地形成了。

为了让孩子学会跟钱打交道,可推荐家长和孩子共读理财童话――《小狗钱钱》[4],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理财。《小狗钱钱》讲述了12岁的女孩吉娅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狗,并给它取名钱钱。会说话的理财高手钱钱告诉我们,学会和钱打交道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书中还有钱钱语录:语录一:人们总会想要很多东西,可是你必须清楚自己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语录二:很多事情不能“实验”,你只有两个选择――做或者不做。当你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必须在72小时内完成,否则你很可能永远不会再做了。语录三:为自己的梦想准备储蓄罐――只有有一定的储蓄才能有能力去实现梦想。有的学生读完后还学着小主人公的样子说出了自己的愿望,比如买航模、去看大海、遨游太空等,甚至还准备了储蓄罐,为实现愿望而坚持存钱。

钱钱不仅有许多经典的语录,还给了小主人诚恳的忠告,比如这一条:在自己的钱包上贴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真的有必要吗?”生活条件好了,大人孩子花钱都大手大脚,我觉得这些语录和忠告对我们很有帮助。孩子学着像吉娅一样正确地对待金钱,慢慢成长为既能帮助别人,又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富翁。如此,让理财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给孩子理财实践的机会,不就促进理财能力的发展了吗?

在理财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巧妙结合德育中的法制教育与理财教育。德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健康正确的理财观念,在理财过程中以道德自律,不要为了钱财损人利己、不择手段;而法制教育的作用是让学生在理财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除此之外,还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东,信力健.中小学理财教育的认识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3,(7):91-95.

[2]关颖.城市未成年人理财教育略论[J].当代青年研究,2005,(1):16-22.

德育和德育教育范文第5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林崇德在接受两会记者提问时,提出了对德育和素质教育的三个希望。一是以德育为先,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希望德育改革能深入进行,从生活实践入手,变大道理为小道理,学雷锋是最好的内容,也是最好的一种形式。二个是以能力为重,倡导思维教学。素质教育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智力、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以能力为重,实际上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思维特点很多,最主要的特点是概括,学生学会概括知识、融化知识,真正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教学多一点思维品质训练,少一点死记硬背。三是关注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他提出创新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性环境。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是内因,创造性环境是外因,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创造性环境。创新教育要从基础教育入手,关键期还是在中小学阶段。

(来源: 《光明日报》2012年3月5日)

陆士桢:家庭教育必须要回应时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