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责任审计法

经济责任审计法

经济责任审计法

经济责任审计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审计法》;经济责任审计;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于1994年8月31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执行,这部法律没有提及经济责任审计问题。2006年2月28日《关于修改的决定》经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审计工作的实践谈谈这一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地位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进一步分离,从而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开展。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始于80年代后期,成长于90年代。从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经济责任审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99年5月24日以前;1999年5月24日到《审计法》修改实施前和《审计法》修改实施后。

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第一阶段,从法律和法规上没有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只是根据所有者对受托者所应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实施独立监督的需要日益迫切而进行的。第二阶段,以1999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所制定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颁发为标志,经济责任审计正式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但这些规定只是行政法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第三阶段,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法》在总结这些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责任监督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规定,以适应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要求。突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也便于全面深入开展和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二、对审计结果运用、审计质量及主要负责人应付责任的影响

2006年6月前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领导干部走上新岗位后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多数领导干部已经升职或退休、离岗。对发现问题的处理上,有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得到的只能是教训,放的是“马后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不能作为领导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2006年6月后,把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时间规定为“任职期间”,强调了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严格了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和问责制度,把经济责任落实到主要负责人的头上。有的单位尝试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和干部任职公示制度相结合,扩大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影响力、增加了审计透明度、提高了审计质量、规范了审计人员的行为,也使群众对拟提拔干部有一个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促进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对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权力的运用,改变审计监督跟着“失误”走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影响

《审计法》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使得审计机关的责任愈来愈大,审计的难度愈来愈高。这是因为:首先,审计机关主要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来确定该单位的职权范围、工作标准等,取得的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判断被审计国家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的标准或依据就显得不够规范清晰;其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要求审计取证范围愈来愈广,证据形式愈来愈复杂,审计报告总括性定性结论需要的证据支持愈来愈多;第三,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高难度,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求审计机关有关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使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法范文第2篇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的规定,为明确国家机关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任期完成目标、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明确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上级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经济责任审计关键审计环节及相应的审计方法

由于企业的违规违纪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往往隐藏较深,审计人员仅凭查阅账目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在审计实践中,以下几方面是企业经常疏于管理的薄弱环节,很容易发生违规行为,现结合案例予以介绍。

1.账外资产

账外资产俗称“小金库”,实质上是企业的一项资产,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但该资产没有反映在企业账簿上,企业资产负债表上也不含该项资产的金额。根据账外资产不同的表现形式,可采取相应的审计方法。

(1)货币资金

企业收取的职工罚款、个所税手续费返还、废旧物资处置收入等都可能形成货币性账外资产。审计人员可通过查阅财务账簿与实地盘点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账外资产。

例如,在某次审计时,该企业提供的固定资产台账上载明有门面房,但在财务账上却没有体现相应的租金收入。经询问,对方解释门面房一直空着,没有出租,因此也就没有租金收入。经我们实地查看,发现那几间门面房都有商贩经营,对方才承认该租金收入没有入账。

实际审计时还要重点检查出纳保险柜内的物品,往往能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某次审计中,我们在检查保险柜时发现一份现任出纳与上任出纳办理工作交接时的移交清单,其中一条某年某月某银行卡余额的信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深入追查,原来该银行卡里存放的都是该企业的账外资金。

(2)物资

企业接受的捐赠或上级划拨的资产,也可能形成账外资产。审计人员可通过对固定资产实地盘点,通过账实核对,检查是否存在未入账的实物资产。

例如,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对招待用烟酒的管理极不规范,购入烟酒时没有作为存货入账,而是一次性计入招待费用,形成了事实上的账外资产。虽有专人保管,但领用手续不健全,导致部分领导干部虚列招待事项,将烟酒领出据为己有。

2.往来款项

往来款项直接反映企业的债权债务,不论是年报审计还是经济责任审计,都是应该重点关注的?热荩?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关注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同时也要关注债权债务的合理性。在审计前,先获取企业最近3-5年各往来科目余额表,对余额较大的明细科目进行账龄分析,对于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要落实款项性质与长期挂账的原因,关注应收款项是否有催收记录,应付款项是否还需要支付等。审计中,还应重点关注企业职工的借款管理。企业职工的借款一般是以备用金的形式,主要用于小额零星报销费用支出以及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等。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备用金或被长期占用,或被企业用于与生产经营相关的采购业务,给企业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例如,某次审计中,我们在对职工借款进行审计时,发现部分员工的借款账龄达四、五年之久,且金额都在10万元以上。经深入追查,发现竟然是部分领导干部看到股市行情看涨,利用备用金管理不严的漏洞,虚列名目,将备用金借款用于炒股,该企业却一直未予清查。

有的企业为了所谓“方便”,人为的扩大备用金使用范围。某次在审计一家冶炼厂时,发现职工借款有大额现金冲账的现象,最大的几笔均在200万元以上,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经审计,原来该企业所需矿石主要从私营矿企购入,而私营矿企要求购货方以现金进行交易。因此,企业将大额款项汇入采购人员银行卡中,方便采购人员与矿企进行现金交易,待采购人员交还剩余款项时已间隔半年甚至一年,期间企业也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如果采购人员挪用采购款或是携款潜逃,必将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3.对外投资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主要关注企业对投资的控制管理,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1)事前控制审计,关注企业投资前是否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否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是否经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还须报上级部门审核同意。

(2)事中控制审计,关注被投资企业的验资报告、章程、年度财务报表、各年董事会(股东会)决议等资料是否保存妥善保管,是否向被投资企业派出管理人员,是否定期提交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

(3)事后控制审计,可结合股利分配情况,分析投资项目的投资效果,关注已处置的长期投资,处置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处置金额是否合理等。

有的企业投资前未做好相关的评估工作,投资行为草率。某次在审计中,发现某企业投资了一家冶炼厂,但该冶炼厂属于高能耗行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在银行贷款会有很多限制,结果冶炼厂流动资金全部由该企业提供,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并且两年后冶炼厂被政府责令关停,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4.收入与成本

作为经济指标考核的主要指标,收入与成本的真实性是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企业为了完成年度考核任务,人为的调节收入与成本,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在审计工作中,主要还是从财务账簿、购销合同与业务台账入手,重点关注每年末与任期内最后一个月的收入、成本,特别是暂估的收入。某次审计中,我们发现企业为了完成年度销售收入指标,在当年12月份仅凭销售合同便暂估了1000多万元的收入,次年1月份又冲减这项收入,很明显是在调节收入。

5.费用支出的合理性

主要检查企业劳保费用、职工教育经费、职工福利费等支出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国有企业还须关注“三公”经费、职务消费是否纳入预算调控,有无过度消费、违规消费等问题。在审计工作中,可通过查阅凭证原始附件,从中发现疑点。某次审计中,发现企业购进一批工作服,发票上注明的单价很高,数量却只有几套,很不正常,原来该企业为几名厂级领导定制了高档西服,为掩人耳目,便以工作服的名义在劳保费列支。还有的企业虚列职工教育经费,某次审计中,发现企业培训费金额很大,附件均为旅行社开具的发票,旅行社不是培训机构,并不具备培训资质,经追查,原来是该企业领导以学习培训的名义进行公款旅游。

经济责任审计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经济责任 审计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或离开领导岗位前,经单位主管部门申请或干部管理机关委托,审计组织对该单位内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所进行的独立监督、鉴定和评价活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是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内部审计机构或民间(社会)审计组织。在当前国家审计机关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挥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

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是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评价完成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遵守财经法纪、个人收入及廉洁自律、内部控制制度及重大经济决策等情况的基础。事业单位各项活动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补助收入、拨入专款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就是管理使用好国家拨入或本单位自行收入取得的资金。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主要有:资产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业务支出比率、人均费用比率(包括人均支出比率、个人支出比率、人均公用支出比率)、收支结余率、收入增长率、专用基金增长率、资产创收率、计划完成率、招待费支出比率、违规金额比率和账务处理差错率等。

(二)审计财经法规纪律的遵守情况

财经法规纪律的遵守与执行情况是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的。在审计过程中,如有财务收支虚假、违反财经法规的情况,应仔细核对,并根据审计结果处理,提出建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审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及执行情况,是反映领导人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对内部控制的评审,通过符合性测试和检查,看其健全和运行程度,以此做出客观的评价。审计重大经济决策,主要审计对外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一)内部控制制度评价

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事业单位依据内部不同分工的各部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使财产物资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合法,经济活动符合规定并取得一定效益。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目的是提出加强管理和改进的建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有授权批准控制、财务收支计划控制、职务分离控制、会计记录控制、实物控制等方面。内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年度工作计划、组织人事控制等方面。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就是对其是否健全与有效进行审查并提出评价。

(二)计算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如何利用计算机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成为审计人员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使用被审计的部门、单位会计电算化数据之前,审计人员应该向其系统管理员询问,并通过实地观测和对系统信息进行查验等方法了解该单位制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评审这种内部控制是否充分、恰当。尤其应关注核算系统中的交易授权、责任划分、凭证与记录的控制、稽核与记录登记的控制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存在。做好上述工作,才能进一步确定计算机辅助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三)审计管理自动化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管理自动化主要有以下方面:1、编制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计划。2、由计算机自动编制审计计划。3、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工作记录。4、审计结果汇集和审计报告的编制。5、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报告的形成等。在这些方面的应用,与日常应用方法相同。同时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据库,经济责任审计单位资料库不仅包括审计数据库,还要包括被审计部门、单位的基础资料,以及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个人资料以及历年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国家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等。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据库,可以将表格文件、数据库文件、文档文件统一管理。例如,用一个Excel工作簿中的多张表来反映以上五项可用表格表示的内容。在工作簿的首张表中制作一个目录,并设计几个按钮,把以Word文档形式的报告、工作底稿、工作记录以及以Access、FoxPro数据库文件形式保存的会计数据连接起来。这样就几乎把所有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电子信息都管理起来了,形成完善的、易于使用和管理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数据库。

三、结语

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作用于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实现审计目标技术和手段的总和。科学合理地制定各步骤的工作内容,选择适合的审计方法,才能使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对审计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促进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强世杰.浅论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的分类管理[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3)

经济责任审计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 技术和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是实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的重要措施,是客观、公正评价企业发展绩效,全面总结企业发展经验,深入揭示企业存在问题,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企业负责人勤勉尽职、廉洁自律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推进并稳步发展的今天,如何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从而确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成为审计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工作量不断增加。由于企业领导人的频繁变动,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往往疲于应付,很难保证审计质量。这就首先要求必须加强审计计划项目管理,科学合理地理顺审计资料,有效利用审计资源。

(1)充分运用计算机系统,逐步建立科学、便捷的审计项目库,每年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根据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情况和实际工作情况合理的安排年度审计计划,使各种、各方面的审计资源充分发挥效用。(2)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项目的联系性,应注意与其他审计项目的结合。每年年初安排审计项目时,应侧重领导人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逐渐转向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在全面审计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对企业领导人任期内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做好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有了很好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相结合,审计人员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查找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根据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强点和弱点,来确定实施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方法和数量等。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等其他审计项目的结合,这样可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中监督,更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充分利用和落实财务收支、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审计结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二、注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突出审计内容的重点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经济责任审计也一样,只有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被审计单位,才能“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文中暂且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称为“初步研究”。“初步研究”一般情况下采用以下审计方法:

1.召开调查会议。审计人员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人、其他高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和群众等不同层次人员进行走访、座谈等形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现状、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摸清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和普通职工对企业主要领导人员或法定代表人的看法,发现对审计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和重大审计线索。

2.发放调查表或调查问卷。对需要了解的情况,可以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填报要求,对表上的问题逐个予以回答,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提供审计所需要的信息。如发放企业制度调查表,以了解企业的、组织构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及基本执行情况;发放企业基本数据库调查表,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规模。

3.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了解经营特征和生产过程。如通过实地察看厂房、设备、仓库存放的物资,审计人员可了解企业的布置、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现状,以及产品是畅销还是积压等生产经营情况。

4.查阅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相关资料。审计人员可利用所收集的行业资料、行业期刊和各种行业指南等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情况,对比分析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专业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人员可依据被审计单位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确定审计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下一部的审计工作。

三、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试

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之一。经济责任审计时不但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健全相关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还要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试,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很好的执行及实际的执行效果。内部控制测试的方法一般情况如下:

1.相互印证的询问。对同一内部控制制度要询问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人员,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如审计人员想了解“产品的赊销必需经主管领导签字”这一控制措施时,可以询问仓库保管员、销售人员来了解这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2.实地观察。审计人员到业务处理现场进行观察,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如“运输产品的车辆出厂时必需将产品销售单出门证联交门卫,并接受门卫检查。”

3.审查书面资料。通过对有关凭证、帐薄、各种文件资料,尤其生产经营的生产报表、职工出勤工时统计等资料的审查,来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发现问题。如“生产车间领料必须经车间负责人的签字,仓库方可按领料单上的数量发货”。审查原始的材料领料单是否有车间负责人签字,然后与生产纪录核对是否生产实际所需的材料和数量,以审查车间工作人员、负责人是否认真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地利用材料资源。

四、对会计报表进行实质性测试

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和合法性以及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是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内容。审计人员为了合理的规避审计风险,要对被审计单位会计帐户和报表项目中的数据、相关业务活动或经营活动进行实质性测试,以获得充分、相关和可靠的审计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完整,各项会计处理和业务是否合法等问题。进行实质性测试可采用以下方法:

(1)实地盘存法。对会计报表反映的设备、运输工具、原材料、产品等实物资产进行详细或抽查盘点,检查资产的数量是否与帐面一直,察看实物的具体形态,可依据专业判断估计其实际价值,与帐面价值进行比较。如果审计人员缺乏这方面的业务能力,可聘用审计组以外的专家或熟悉这方面的人员进行估算,以保持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2)函证法。对于债权、债务、银行存款、对外投资收益等其他账项,可以向客户发函询证。建议最好采用肯定式函证,要求客户给以回复,这样可以保证函证的效果。(3)分析复核法。审查产品成本的真实性、费用支出的真实性、收入的真实性除采用查阅原始的生产经营资料、凭证所附的原始附件外,更多情况下可采用分析复核的方法利用勾稽关系等因素进行分析复核来发现异常情况。如在对某经理的经济责任审计时,分析该单位产品成本,近几年的产品成本很均衡,但当年的原材料价格较高,材料的用量明显偏低。生产技术成熟后,如果在生产工艺没有更新的情况下,原材料的用量不应该明显降低。依据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情况,对会计报表的账户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依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其他不同的测试方法,如审查收入是否真实时,可与产品的盘点相结合,还可以审查下年度是否有大量的红字冲减收入或收入猛增的现象等。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王会金.《审计技术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经济责任审计法范文第5篇

一、坚持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

(一)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以绩效的观点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涵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审计机关不但要发挥“经济卫士”和“政府谋士”的作用,还要发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这同时也给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经济责任审计不再局限于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有一个新的突破发展,怎样从政策制定和执行、从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方面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如何通过审计监督强化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问责问效,既是现阶段经济责任审计亟需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审计工作者积极探索与实践的课题。审计署提出将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让我们恰恰寻找到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也成为我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探索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为实现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首先要改革传统的审计观念和思维方式,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审计观念转变,一改过去财务收支审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从真实合法性审计转变到了关注领导干部权力和责任上来,把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与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经济监督权的行使和执行廉政规定的情况结合起来,通过对领导干部“四权一规定”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其经济决策能力、经济管理能力、经济政策执行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二是审计重心的转变,改变了以前以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为主,转向财务审计和管理、绩效审计并重,积极探索规范领导干部用权行为、考核用权效果的经济责任审计路子,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过程和权力运行结果及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二)转变传统审计方法,以绩效方法进一步创新经济责任审计技术

在绩效审计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在审计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审计技术方法,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一是整合审计资源,改变组织方式。将经济责任审计与预算执行和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对于大型审计项目抽调不同科室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集合各方面能手进行合并审计,充分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明确审计目标,搞好审前调查。切实搞好审前调查,掌握审计对象的业务特点,以此为导向确定合理的绩效审计目标和重点,制定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有目标有步骤地进行审计查证。三是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资料和数据的筛选、分析、核查,减少传统手工审计形式下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四是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打破传统审计方法,通过经济指标比较分析、依据标准打分量化分析、群众满意度测评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进行测定及评估。审计中灵活选用调查法、访谈法、社会文献和公共数据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取得效益审计所需要的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来支撑审计结论和评价,使审计方式更加科学和灵活。五是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向其所在单位的下级机构和关系单位进行延伸审计,重视的延伸审计和审计调查,通过内查外调、延伸审计、实地观察、审计组座谈等方式,提示了一些管理上隐藏的问题,加大了审计深度,防范了审计风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绩效审计重点,以绩效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首先要科学确定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关绩效的内容,收集取得评判绩效的资料,这是绩效审计的首要环节,也是基础环节。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求除了依照传统的审计模式进行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还要求结合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突出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各项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实情况。以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目标为标准,与实际完成额相比,再与以前年度的各项经济目标相比,从中发现规律,分析趋势,从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二是公共资金支出的经济性、合理性。主要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权和监督权的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看资金支出有无损失浪费、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三公”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三是重大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率、效果性。领导干部决策执行的重大经济项目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有利民生,有无资源的浪费,是否产生污染,投资的实际效果如何,产生怎样的经济效益,产生的税费收入与投入的比重等;四是各种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对照专项资金的相关规定、项目计划、质量控制标准、考核方案等基本指标,检查专项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评价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五是宏观政策执行情况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落实情况。检查政策执行、有关决策的目标实现情况,尤其是关系民生的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各种惠民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位,产生的实际效果如何,分析有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提出对策建议,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同时,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专门增加关于绩效审计的内容,不仅客观全面地反映了领导干部职责履行情况,也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提供了准确依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二、以绩效评价为核心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水平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全部定位在绩效审计上,通过对部门领导干部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和经济政策执行权行使情况,部门的行政职能履行情况、经济财务运行情况、行政效能、行政执法能力等行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达到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审计报告不是简单的罗列数据,而是通过对指标分析得出的结论,审计观点明朗,重点突出,使报告的使用价值更加充分。为做好绩效评价,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在审计评价中注重突出“三个绩效重点”

一是在领导干部履行贯彻国家财经法规政策的执行责任问题上,以审查财务流程、关注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为基础,向以审查业务流程、关注业务行为是否规范有序转变。重点评价领导干部政策的执行力;二是在评价领导干部履行决策行为的决策责任问题上,以审查经济决策程序、关注决策行为为基础,向以审查业务决策情况、关注行为结果是否体现绩效转变。重点评价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程序与相关业务职能执行的结果和效果。今年在对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的审计中,通过对资产总量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业务收入和业务工作量的增长等主要数据的分析,据实反映领导任职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医院业务发展、满足群众就医问题的作用,透视其经济和社会效应。三是在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管理责任的问题上,以审查财政资源配置、关注内部财务管理行为是否合法安全为基础,向以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关注行政管理行为是否合理有效转变。重点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

(二)客观审慎做好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和焦点,也关系到干部考察考核的准确性。为把好评价这个关口,我们牢牢把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审什么,评价什么,以客观的资料和数据,以写实的手法,如实反映、适度评价经济业绩和效益,根据绩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如在对林业局局长的审计中,通过对造林绿化面积、林权改革、林区秩序、林业总产值等林业重点工作推进的反映,延伸下属单位和县林业局的林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及效益情况,用确实的数据来说明领导任职期间履行林业发展和林业管理职责,争取中省项目扶持,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情况。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强化了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中绩效情况的分析评价,在责任界定上也更加公正客观,让被审计领导和单位心服口服,乐于接受。

(三)以绩效评价基础,注重分析思考,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