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蟳蜅-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蟳蜅“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蟳蜅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蟳蜅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闽南地区位于福建的南部沿海地区,从行政区域划分来看主要包括厦门市、漳州市以及泉州市。闽南地区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2014年福建省的生产总值为24055.76亿元,其中漳州、厦门、泉州三地的生产总值总和为11512.72亿元,占到全省生产总值的47.86%。闽南地区的居民主要由中原人、闽越族人、广东等邻省人、波斯等外国人在闽南地区经过长期居住融合而构成。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及文化的冲突磨合,并结合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因素融合而成,它集中地区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身,多元互补,融会贯通。从某种意义上讲,闽南文化的历史,就是中原民族开发闽南、台湾、南洋的迁移史。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及独特的人文魅力,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一)源于中原文化,又具有独特的边陲文化特征唐宋时期,随着北方汉族文化引入闽南地区,儒家正统思想在闽南社会文化结构中确立了核心地位,并开始对闽南文化的形成起主导性的作用。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闽南地区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及海外文化的传统,这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中原的传统文化,具有边陲文化的特征。突出表现在思想上追求革新变化、摈弃因循守旧,在行为上脚踏实地、务实做事、追求效益、商品意识较强,对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宽容性。

(二)多元性的人文性格闽南地区人员组成具有多源性的特征,这就衍生出了多元性的人文性格。这种性格不拘束于传统的社会心理,具有强烈的区域本土认同感以及自我表现和欣赏的社会文化心态。这种性格容易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破旧推新,推动新事物的发展。闽南文化伴随着迁徙文化而形成,冒险进取成为了顺理成章的精神理念。多源文化的融合,使得闽南文化在科学与上融洽并存。

(三)宗亲意识强烈闽南地区的家族宗亲组织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在长期迁移及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巩固,并日益扩大,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也逐渐增强,使得闽南文化中的家族宗亲观念根深蒂固,乡土观念浓厚。闽南地区的家族宗亲制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祭祀先祖、敬祖敬宗的行为范畴,而是几乎遍布社会活动的各个细胞。家族制度及其组织已经向宗教与民间信仰、社会经济活动、社会控制与管理、民间启蒙教育等各个方面延伸。

二、闽南文化与地区企业文化的融合情况

不同区域滋生不同的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份子,也深受地区文化的影响和约束。闽南地区的企业在闽南文化的影响下,也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特征。研究闽南文化与地方企业文化的融合情况,有助于发挥企业文化的协调性,调整人际关系,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在闽南文化的影响下,闽南地区的企业文化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有容乃大的企业文化氛围闽南地区的企业吸收了闽南文化中开放性的特点,在企业文化中体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在闽南地区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既有本土企业文化的特色,也兼具舶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百家齐放的特点。企业文化对于不同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及管理个性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性。

(二)爱拼才会赢的企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固守家园、中庸随意、安于现状,而闽南文化则讲究“闯”。这种拼搏和冒险的意识在闽南企业文化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同时又接纳和吸收了其他外来文化的长处,使得这种“爱拼才会赢”的企业精神在闽南企业文化中得到补强和升华。闽南企业不满足于现状、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流淌到了企业文化的每一滴血液中。走出地区、走向世界是闽南地区企业文化的精神支柱。

(三)家族企业文化特征明显在闽南文化中以家族宗亲为纽带的宗亲文化对闽南地区企业的构建模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闽南地区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家族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强调礼义忠孝、服从族长领导;在对外管理上重视关系网络的建立,在共同的利益目标下,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体现出了精神理念的高度一致。闽南文化构成了地区企业文化的生存环境,为之提供了文化的母体,同时地区企业文化又通过多种形式对闽南文化进行了继承、转化、吸收和沉淀。闽南文化渗透到了闽南地区企业的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经营理念等方方面面,使闽南地区企业文化形成了敢于竞争、敢冒风险;勇于拼搏、开拓进取;重视商业,务实逐利;兼容团结、开放豪爽;恋祖爱乡、回馈桑梓的特点。

三、闽南地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将企业文化公共性与地方独特性相统一任何地区的企业文化都存在着公共性的一面,即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规律为大家所共同遵守。同时,由于文化和环境的差异,企业文化又具有地方独特性的一面。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增值开发,保留企业文化的基础和生命力,对企业文化共性的部分进行借鉴,取精去粕。另外,在构建中,也要注重个性特色。企业文化的个性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将地区文化所特有的道德、精神、责任感融入到企业文化的理念中,将传统共性与地方独特性相统一,塑造企业特色文化,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为市场所认可。

(二)要明确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精神是企业意识与企业个性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反映了企业的特点,其中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企业日常运作的行为准则。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文化的性质和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够统领企业成员的经营思想和行为。经营理念则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体现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精神文化,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不偏离轨道。闽南文化中的世界市场观、爱拼才会赢的拼搏观、爱岗忠诚观、创新冒险观等都是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文化要素,必须将这些文化融入到企业的价值观和理念当中,建立企业远见性的意识,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三)将企业领导者文化转化为企业群体文化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的核心人物,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企业领导者的价值理念、管理理念,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组织程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企业领导者的思维、观念、道德、作风、文化修养等素质往往渗透到企业文化中,形成一种领导者文化,可以说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塑造者。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闽南民俗音乐文化;审美特征

1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的起源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起源于乡土习俗与民间信仰,根植于闽南自然风土人情以及传统祭祀仪礼音乐文化之上。闽南地处亚热带季风地带,自然环境恶劣,暴风骤雨时常“光顾”。受传统生活习俗的影响,闽南土著居民民风和地域文化中,极其敬畏自然、崇信鬼神,因为在古代,人类根本无力反抗大自然的肆虐,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类就常以祭祀之法祈求平安。在我国古代,歌舞、音乐是祭祀仪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民俗、曲艺和音乐文化都是从祭祀仪礼中衍生出来的,在传承发展中变得丰富多彩。在闽南,音乐文化几乎伴随人的一生,从出生、成年到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唱歌。原住民的祭祀仪礼和闽南自然风土是闽南音乐文化产生的基础,而催生闽南音纷钗基础的力量当属闽南的民俗信仰。据漳州市民宗部门统计,仅漳州的威惠庙就有97座,“迎神赛会,莫盛于泉”,一年中大大小小的节日,闽南人都要请戏班子“演戏酬神”,这无疑为闽南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民间基础。与民俗信仰相关的音乐、歌曲极其丰富,不仅演唱的内容多种多样,而且名目繁多。比如“采莲”民俗流行于泉州城乡,“催咒调”“调五营”盛行于厦门地区,还有芗城龙海、南靖等地的“锣车鼓”等,流行至今,它们大多是闽南的地域民俗孕育出来的音乐文化。还有源于“牵亡”“关神”的习俗,较为原始古老,关乎阴阳两界的“牵亡歌”“关神歌”,都是闽南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民俗音乐文化贴近民众生活,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的种类

在各类音乐表现形式中,歌曲最为普通也最为重要。闽南人民热爱歌唱,闽南人真切而动听的歌声在闽南随处可闻,所以,闽南素有“歌乡”之称。闽南人热爱唱歌与闽南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紧密相关。比如南安的摇篮曲《月亮月光光》、漳浦的《十月怀胎》、长泰的《病囝歌》等,告诫人们要懂得报恩,歌曲具有浓厚的传统寓意,长辈们祈愿彰显出闽南人生性豪爽、热情洒脱的特殊文化内涵。在闽南地区,人们非常重视仪礼,婚丧嫁娶等几乎人生所有重要的时刻都要举行仪礼。在各种礼仪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是仪礼中所唱的习俗歌曲,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精神活动,还反映了人们的家庭地位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可以说,仪礼中所唱的习俗歌曲对于理解闽南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除了人生仪礼之外,各种岁节时节庆典礼歌曲也属于习俗歌曲中的一种,流行于泉州、晋江一带的《采莲歌》,在祭江竞渡时演唱的《龙船歌》,以及诏安许姓宗族祖传的民歌《龙船鼓歌》等,都属于习俗歌曲的一种。器乐在闽南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婚丧喜庆、歌舞联欢都少不了以器乐烘托气氛。从唱奏关系以及组合形式来看,闽南民间器乐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吹管乐器为主奏的鼓吹合奏;二是丝竹乐器为主奏的丝竹乐合奏;三是唱奏兼备的漳州弦管;四是锣鼓等打击乐演奏;五是诏安古乐(以筝曲和古琴音乐为主)等。从古至今,器乐将歌、舞、剧等糅和在一起,有歌、舞、剧的地方一定有器乐,器乐呈现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态,将民俗音乐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闽南民俗音乐文化中,戏剧、曲艺各有千秋,在民俗音乐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3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

3.1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歌曲的审美价值

在闽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而淳朴的人民不仅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音乐文化,还将其传承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风格独特、审美价值极高的民俗音乐文化。泉州的民俗音乐文化较为古朴幽雅,南音风格影响较大,内部音乐风格相对统一,以锦歌、芗剧为代表的漳州民俗音乐文化音乐风格淳朴爽朗,泉州传统音乐种类丰富,最具特色的则是南音,同时还包括山歌小调、茶歌、舞歌等。语言和音乐关系密切,在闽南民间音乐中,闽南方言独具特色,它不仅影响着音乐表现形式,更影响了音乐风格及其审美价值。例如,《天乌乌》在闽南地区流传最广,但是泉州版的《天乌乌》与漳州地区的《天乌乌》却存在较大差异。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漳州地区,民歌色彩浓郁,民间歌曲以徽调式居多,极富闽南乡土特色。漳州民歌雅俗共赏,闽南特色极其浓郁,如《采茶女十送哥》《园楼歌》《长工受苦歌》等流传至今。闽南歌曲大多以生活为创作题材,自然、真实,乡土气息浓厚,反映了闽南民情风俗。

3.2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器乐、曲艺、戏曲的审美价值

在闽南民俗音乐文化中器乐也非常有特色,如南曲中的南琶、洞箫,还有云锣、拍板、二弦等乐器种类较多,许多保留了唐宋元乐器形制。从弹奏姿势上看,闽南南曲的琵琶称为“南琶”,弹奏姿势斜向左上方,北琶是竖抱着的,现今日本琵琶的弹奏方式就与闽南南琶弹奏方式大致相同。作为闽南民俗音乐重要的伴奏乐器之一,南琶是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漳州的锦歌、泉州的南音都有南琶的影子。二弦与一般二胡不同,闽南的二弦为南曲所用的拉弦乐器,琴筒用整块木头挖空而成,演奏二弦时,演奏者用指头或松或紧地扣住它,根据感情的需要掌握力度。南曲的洞箫也称为“南尺八”,演奏南尺八时,演奏者左手食指中指按一二孔,拇指要按后孔,右手拇指按稳乐器,坐要端正,胸要挺起。在南音的伴奏乐器中,南尺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闽南的曲艺艺术历史悠久,扣人心弦,百听不厌,如南曲、锦歌、芗曲说唱等,而南曲最负盛名,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如今,南曲的曲牌名称许多还保留着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南曲的调子遍布世界各地,凡有闽南方言的地方都有南曲,如脍炙人口的《山险峻》《因送哥嫂》等经典曲目至今传唱不息。流传于漳州的古戏剧竹马戏是闽南最著名的戏剧,有文化“活化石”之称,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地,而梨园戏吸收融合本地南曲、外来京剧等戏曲剧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4 结语

闽南民俗音乐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歌曲、器乐,也有曲艺音乐、戏剧音乐等,音乐形式各有千秋,不仅体现出人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龙华云.试论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6(01).

[2] 张静容.闽南习俗文化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7-99.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闽南舞蹈;人物塑造;发展;惠安女

一、情系闽南

“八闽名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在宋乾道年间,是泉州知州王十朋曾在府衙前题写一联。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尽管朝代变更,从封建社会演变成文明时代,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历史洗礼的神秘面纱。随着时代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来,闽南舞蹈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新型种类,频繁的出现在专业性的艺术舞台上,也越来越被许多人接受,它自然富有自身的宝贵价值。以新野的角度去探讨闽南舞蹈走向专业性舞台的艺术表演形式,对于研究闽南舞蹈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渊源

「闽,在古代是中国东南某地地区、古闽国名称的简称,分布在福建省、浙江省东部宁海县及以南一带、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梅州、江西东部一带。由于福建省全部都在闽地之内,所以福建用“闽”作为别称。“闽,东南越,蛇种”是汉代许慎所作的字典《说文解字》里所说道的,定义为闽人是崇拜蛇的族群。“闽”分为“闽东”、“闽南”、“闽中”、“闽西”、“闽北”。

福建省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临台湾海峡,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经济较为发达,故又有闽南金三角之称。闽南舞蹈作为一个具有独立风格的舞蹈,是指发源于厦门、泉州、漳州的闽南语系的地区,流传于闽南、台湾,东南亚闽籍华侨聚集地的闽南舞蹈。闽南舞蹈所反映出的多源性特征,指的是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三源合一”的三个源头,同时闽南舞蹈和闽南南音至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气息。

闽南,汉初属于闽越国,虽然对于秦汉前期的闽南地区的舞蹈艺术发展都未有直接的记载,但是对于古代的青铜器、礼乐器以及古老的岩画中都有一系列逼真的舞蹈形象,这很直接的告诉我们在古代这片土地上闽越人舞蹈的大致风貌。闽南依山靠海,是通商的主要经过的道路,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和内陆中原地区交流频繁、来往密切的地方,因此闽南艺术形式上会对中原文化中的精髓所沿袭。闽南人世世代代都靠海居住,多以出海捕鱼为业,顾然他们对海洋文化有着无比的依赖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也融入到了他们的平常生活中,例如,闽南人在出海打渔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闽南人传说中的航海女神――妈祖。蛇是海洋文化的代表,至今蛇还被闽南人奉为神灵。

二、新视野角度看待《海上民谣》的创作

女子群舞《海上民谣》创作于2012年“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期间,由厦门艺术学校2008级舞蹈班24名女生来完成,舞蹈界著名编导赵小刚导演来编创。《海上民谣》是一个有闽南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立足于闽南文化和闽南风土人情,以“惠安女”这一题材为基础来表现闽南惠安女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作品《海上民谣》中惠安女们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生活的。在作品中,赵小刚将海上的灯塔融入到舞蹈中,塑造出一个手持船桨的中年妇女的形象,另一名手举油灯的舞者则饰演她的女儿。

(一)作品中道具对人物的情感延伸

现在很多舞蹈剧目中都会使用道具。通过道具的运用,可以更直观的反映出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特点、精神文化、民族情怀、借物寄情等。《海上民谣》中所展现的是她们出海航行的情境,我们所看见作品中出现的舞蹈道具便是渔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船桨”与“渔灯”。生活中大多数的用品都有可能变成舞蹈道具,赵小刚老师将这种生活道具的巧妙运用在《海上民谣》中,使整个舞蹈明确的突出自身的风格特点与地方特色,并且升华作品内涵,丰富作品的主题,使作品所处的背景环境人物性格设定能够一目了然,并且充分满足了表演的空间,将海边渔民们艰辛的日常生活展现的绘声绘色。

作品刚开始就有一位手持船桨的惠安女从侧幕条走出,眼神坚定,步伐沉重,贯始至终都拿着船桨在舞动。在作品中,“船桨”象征着海上航行的意思,这位母亲手持船桨的每一次划动与上下起伏,动作幅度大而干劲有力,并且每一下都带着一股“沉”劲儿。反映出惠安女坚毅执着、不屈不挠的意志。船桨好似于对她来说是生命中必不可缺少的东西。 “渔灯”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海上航行的方向,更是一个希望。在整支舞蹈中,这位少女不似别的舞蹈演员,有非常多舞蹈动作,她一直都是双手捧着渔灯向前伸,时而往各个方向奔跑着,时而在原地旋转着,像是在探索,又像是在寻找,渔灯就是她的希望,是她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引领着海航前行的方向,照亮茫茫大海中的那一条心安路。

在作品中,“船桨”与“渔灯”之间就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渔灯”象征着航行的方向,而“船桨”则象征着航行,渔灯引领着船桨前行,编导在设计动作上也着重注意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手捧渔灯的女儿,与手持船桨的母亲之间动作彼此牵引,首尾相互呼应。在一些“女儿”主动,“母亲”随动,“女儿”前进,“母亲”跟随的流动舞步及双人舞动作上可以体现的出来。

(二)作品中音乐对人物的烘托和影响

音乐对舞蹈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舞蹈的产生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舞蹈不单单只是有着完美的技术技巧和精妙的动作编排,音乐为舞蹈增添色彩、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少了音乐就像少了一味调味剂,或许会使整个舞蹈黯淡无光,便可知音乐在舞蹈中起到了重要性作用。音乐的恰当使用与舞蹈的巧妙编排,两者合二为一更加能够深入人心。

作品《海上民谣》中,所选取的是台湾、闽南地区人们耳熟能详的当地民谣――《望春风》。它是台湾最受欢迎的台语流行歌曲、台湾歌谣之一。该曲是一首少女思春的歌曲,使用传统五声音阶宫调式,旋律优美、恬静、朗朗上口,亦为许多国家普遍认为是极具特色的“台湾调”。第一部分编导为了表现出惠安女生活时劳作的画面,采用了一些南音的演奏手段与西洋乐器演奏一同而出,以忽大忽小、忽远忽近的海浪声渐渐引入主旋律,前奏是由洞箫缓缓吹奏出旋律,寂静而静谧,这时映入眼帘的是舞台上的惠安少女,她轻轻推开浮现出微弱的油灯,而另一位手持船桨的惠安妇女,她眉头锁紧、眼神坚定、步伐沉重的从远处走来,给人营造出一种悲凉、伤感的氛围,使人沉浸其中;紧接着第一段主旋律由大、小提琴的演奏手法渐渐引入,编创者有意的采用了西洋乐器,不难看出闽南地区吸取了许多的外来文化元素。第二部分编导把人声合唱加入进来,运用闽南语来演唱少女思春时内心的悸动,《望春风》这首歌本身是描写妙龄少女暗恋心中如意郎君的情歌,歌曲以少女的内心独白及思念寄语来讲述那份独有的青涩懵懂与忐忑害羞的内心情境。第二部分的音乐处理方式帮助舞蹈作品推向高潮,演员在过程中也跟着音乐边唱边跳,似乎想把心里得诉说与情怀统统释放出来,直至淋漓尽致,使观众触情生情,牵动内心的那一份悸动。也不例外,惠安女的郎君、亲人也许就在海的那边台湾,她们那种对美好生活期盼的心情,这种旋律始终贯穿着整个作品,无边无际的海面只有灯火、船桨陪伴着孤独的自己,冷冷的海风扑面拂来,这种意境使人看在眼里沉在心里。回顾整个作品,编导贯始至终只用一首歌曲来表达惠安女的两种情绪,《望春风》是一首少女思春曲,而作品的开始没把人声合唱部分放出来,却表达的是惠安女在海上劳作时的画面,随后则用人声合唱部分推起作品高潮,来抒发惠安女内心思念之情,作品的音乐运用为之巧妙。

(三)作品中动作对人物情感的剖析与解读

舞蹈动作在舞蹈表演形式中起到了重要性的作用,舞蹈动作是舞蹈表演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是舞蹈表演艺术内心传递的最主要的形式。同时,用舞蹈表演硭茉烊宋镄蜗笫保舞蹈动作是最好的表现手段,也是最基础最不可取代的地位。闽南舞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横摆”动律是闽南舞蹈风格中最为显耀的特征。闽南舞蹈中横摆动律是指随着动作的重心从胯部左右交替,随之由胯部推动交替横摆,牵引上身的肋、头的摆动而形成的横摆动律,身体呈现出“横摆动势”的美感。

1、以独特的闽南舞蹈动律元素来塑造惠安女形象

在作品《海上民谣》中出现了太多闽南舞蹈的动律元素,我挑选出几个我认为最能突出塑造惠安女形象的动作。第一个“横摆动律”,在作品高潮部分时频繁出现了横摆动律,演员们手拿纱巾,胯部的运动为横线运动,动作左右前后幅度大,乃至纱巾可以触碰到地板,并且用力平均,均为一拍一次随着重心转换的交替推动胯部,在流动里呈现出“三道弯”的舞姿,反映出惠安女在海上长期劳作的发展规律。第二个“沉”,在作品领舞身上尤为体现出,惠安女双手拿着船桨多次做出上下举起的动作,节奏一拍一次重拍向下,肢体看似晃动不停却不失稳定,总体呈现出沉稳有力。第三个“颤”,在作品里群舞演员时不时会出现一些颤的韵律,似乎反映与农耕和海洋的关系,惠安女们长期劳作于农田和海上航行捕鱼的发展规律。

2、通过细微的动作来体现惠安女的性格特征

编创者在许多处用细微的处理方式来诉说惠安女的性格特征。作品短短7分钟,却用了长达4分钟的时间来突出惠安女的团结合作精神,在4分钟里,编导并未给群舞演员太多动作,而是讲究队形的变化,他们始终肩靠肩、手牵手,一会直线、一会横线、一会高低起伏、又一会呈现出流动的“s”形。在舞蹈中群舞演员大量的采用了“小碎步”来进行队形变化,安静又平稳,利索又干净,仿佛像是在描述等待黎明来临前的一片寂静的海面,重点突出了惠安女的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勤劳勇敢的性格。手持船桨的惠安女,编导则把她的动作编排的沉稳有力,中间有一段部分我记忆尤深,她站在群舞演员中间,演员们高低起伏呈现出海浪汹涌翻滚的气势,则她的动作仅是回眸盯住看向远方,驼着背弯着腰双手撑扶着船桨的画面,不得不让人佩服这种以坚忍不拔、勤奋耐劳而著称的女性群体。手持油灯的少女,编导更是用戏剧化方法去处理,她几乎没有动作,至始至终全程紧握着油灯,看向远方,像是在诉说心中的情感,对未来的期盼,就这一细微的处理方法体现了惠安少女细腻的部分。以上这些充分体现出编导利用一老一少的形象来完美呈现惠安女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

三、闽南舞蹈的发展探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闽南舞蹈的逐渐的发展起来,在专业性、非专业性的舞台上渐渐的出现此类舞蹈,对于闽南舞蹈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的探究,笔者有着一些深刻性的理解。第一,闽南舞蹈是有着地域风格特色的舞蹈,它既丰富又复杂,自身承载了许多的符号,来自多源性特征的体现,有着闽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三源合一”的特点,闽南舞蹈中不缺失古代闵越人遗留下来的岁月痕迹,也不缺失中原地带流传来的韵律风格,更不缺失表现海洋意境的舞蹈特点,即之闽南舞蹈的多源性符号太过丰富、复杂也同时束缚了自身的发展。第二,海峡影响对闽南舞蹈的限制,新中国从1949年走到现在快有70个年头了,尽管海峡两岸做了很多很多的努力,释放了最大最大的善意,可是台湾到现在还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台湾与闽南地区的语系是相同的,在闽南地区舞蹈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涉及到台湾同胞的题材,例如舞剧《沉沉的厝里情》中,讲述一位女人从年轻出嫁到颜老鬓痴等待丈夫出海归来的剧情中,最后结尾说道一句:“回家吧!回家吧!”,这种对家人的思念,也难免会涉及到对台湾回归的思念,这一方面的体现也说明了闽南舞蹈发展受海峡文化的影响。第三,闽南舞蹈动律元素没有显著的特征,从作品《海上民谣》中分析到,若是去掉华丽的服饰、音乐、道具、队形变化,只从单一的动作动律上很难看出是闽南舞蹈的元素,但从黄明珠老师的《闽南舞蹈教程》中了解到“横摆动律”是闽南舞蹈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动律特征,所以从今以后的舞蹈创作中,要更多的突出这一特征,全面的弘扬闽南舞蹈的动律特点。

参考文献:

[1]马海生.闽南传统乐舞活态传承现状研究.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2]蔡湘江.伦闽南民间舞蹈额多源性特征.东南学术,2005年03期

[3]闽南民间舞蹈的发展探究

[4]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教程.福建人民出版社

[5]王岩.闽南舞蹈与戏曲舞蹈的互动性探究.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术论坛, 2014年06期

[6]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的审美范畴探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1月

[7]郑玉玲.伦闽南舞蹈文化脉络与艺术特色.学术论坛。2010年10期

[8]陈向群,杨丽芳.闽南民间宗教舞蹈及其文化生态保护.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0月第31卷第5期

[9]张庆梅.崇武惠安女日常服饰的款式结构和原型制定.广西纺织科技,2009年第38卷第6期

闽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影视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转发财政部等十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闽南语影视制作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空间。为了用好、用足、用活政策,建议如下。

1.设立闽南语影视产业发展和奖励专项基金。

影视作品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在现阶段,闽南语影视作品的公共属性(文化价值和对台价值)尤为突出,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扶持,帮助开拓市场、培育受众,扩大影响。建议设立闽南语影视发展和奖励专项基金,专门支持闽南语影视制作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国家、省、市立项的重要题材的闽南语影视作品,并对其立项、制作、播出、获奖、人才引进等给予补贴或贷款贴息。扶持应讲求效益,可以采取项目规划和招、投标的方式,推动拍摄一批兼具闽南地方特色和现代表现形式的影视节目。健全业绩审核机制。

当然,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根本出路还在市场。政府扶持应主要体现在着力培养市场主体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上面。通过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使闽南语影视制作尽快走向市场、赢得效益。

2.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闽南语影视节目的制作。

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闽南语影视节目的制作。本着多出、快出优秀作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对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引导各影视制作单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品种地创作以弘扬闽南文化为主旨的电视剧、纪录片等影视节目。同时,降低门槛,放宽政策,大力鼓励民营公司进入影视制作领域。在这方面,浙江省的做法值得借鉴。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就影视公司所面临的注册资金问题出台了相关倾斜政策,成效显著。截止到2007年4月28日,浙江全省持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有325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总数的89.5%;《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持证机构5家,其中民营公司占3家,为浙江省影视制作业的做大做强打下良好的基础。

3.筹建闽南语影视节目生产基地、闽南语节目译配基地及闽南语影视人才培训基地。

厦门、漳州、泉州的闽南文化资源(包括景观资源、古迹资源和人文资源)极为丰富,三地在闽南语影视节目制作方面也积累下较丰富的经验,建立闽南语影视摄制基地的条件已经成熟。摄制基地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另一方面有利于引进台湾闽南语影视制作人才、资金以及管理经验。依托基地还可以举办两岸闽南语影视作品交流活动,举办两岸闽南语影视歌曲大赛等,活动通过两岸媒体直播,会进一步扩大祖居地文化、祖居地语言在台湾地区的影响。

相对于影视生产基地,当前应尽快建立闽南语影视节目译配基地。海峡卫视特别是厦门卫视的开播增加了对闽南语电视剧的需求,2007年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开播使闽南语电视节目更成为需求热点。应尽快译配一批闽南语影视节目和闽南题材的纪录片,以应急需。

4.努力拓展台湾市场,加强与台湾相关领域的合作。

闽南文化对台湾民众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闽南语影视作品创作在立足大陆的同时,应该将台湾省(以及东南亚等闽南方言区)观众作为主要目标人群,突出文化血脉,传递两岸情缘。这不仅是闽南语影视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台工作的战略要求。

首先,加强媒体建设,为对台文化交流提供高性能的传播平台。精心办好厦门卫视、海峡卫视、海峡之声、闽南之声、刺桐之音等闽南语频道频率,扩大入岛覆盖的范围。其次,要利用厦门、泉州和漳州三地的对台优势,不断推动与台湾地区电视台、电台在节目制作和传播上的合作。通过合作一方面学习台湾地区的先进管理理念及市场经验,吸引台湾的人才和资金,促进大陆闽南语影视作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为大陆闽南语影视节目“入岛”创造条件,借助合作媒体的品牌效应和传播渠道(这方面厦门媒体有与台湾方面合作的成功经验),争取早日顺利进入台湾传媒市场和文化市场。

相关期刊更多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闽南师范大学

西南民兵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军区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