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需求调研

就业需求调研

就业需求调研

就业需求调研范文第1篇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市**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区辖内拥有*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市的79%,每年有2000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团区委联合*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2007年7月对**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大学、*师范大学、*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体育大学、*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驻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求职最先考虑的因素、求职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会、基层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求职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区政府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从宏观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还是从具体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来看,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使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个体,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求职决策;大学生对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观的总体发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观的具体落实层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就业工作,完善育人环境,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从个体源头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具备紧迫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共青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对共青团在服务就业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维权,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这些期待对我们共青团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养发展人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要把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作为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高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的观念。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要根据性格、爱好以及其他自身情况选择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自身条件,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评价自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流动”意识,不要认为“一次就业、终生不变”;要开阔视野,拓宽就业面,不要自缚手脚;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成才发展观。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者座谈会、“创业者风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转变计划经济下陈旧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各行各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2.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加大综合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制定和贯彻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3.促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机会。政府需要不断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积极地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桥筑路。**区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的协作,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库,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周转制度;同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促进供求匹配。政府应广开渠道,给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短期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求职就业能力。

4.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政府应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大学生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区高校密集、企业众多,建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把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招聘计划人数、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对应起来,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善,增强预测方面的信息,以减少学生求职过程的盲目性。

就业需求调研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77-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是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16万人,就业难的形势将会更加严峻。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造成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自身具备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本文将主要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做一个研究,以期能够提高两者的匹配度,缓解当今大学生就业紧张的局面。

二、研究的意义

本文将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相比较,首先可以了解应用型高校在教育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了解社会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其次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能准确地定位,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调查

(一)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

1.问卷的发放。(1)样本的选取。在选取样本时,选择了辽宁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营销专业学生进行调研,调查结果具有针对性。(2)问卷发放。通过网络平台发放了300份问卷,实地调查发放了200份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实际回收491份,有效问卷483份,无效问卷8份,实际回收率98.2%,有效回收率96.7%。

2.问卷结果分析。(1)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基本资料分析。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各项调查展开之前,首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

在样本分析中,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中女生相对较多,男生占35%,女生占65%,男女比例呈现将近1∶2的现状。关于任职学生干部的情况,55%的学生在校期间有任职经历,也有45%的学生没有参与学生工作。相比较之下,实习经历是整个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环节,有83%的人在毕业前有过实习经历,但仍有17%的学生没有实习经历。

(2)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认知分析和自评分析。在就业能力总体部分,采用了李克特五点计分法,为了便于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根据问卷五点计分法的定义,首先对等级进行界定,分为“高”、“中上”、“中下”、“低”四组(见表1)。

表1 就业能力等级划分

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认知分析。本部分是营销专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看重能力的认知调查,表2为参与调查学生认为就业能力中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平均水平(见表2)。

表2 就业能力各构成要素的认知水平

从表2可以看出,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调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这四个要素平均分大于4,从而得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在就业时用人单位比较看重这四个要素,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他们认为重要程度比较低的两个指标。

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自评分析。对应营销专业学生关于就业能力各要素重要程度的认知,又对其实际所具备的就业能力做了调查,以下为营销专业学生自评的结果(见表3)。

表3 就业能力各构成要素自评的掌握程度

从表3可以看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实际掌握程度与他们自认为的重要程度还是有差距的。其中掌握程度较好的是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学生认为重要程度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抗压调整能力的实际掌握程度都介于中等和掌握之间。

(3)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学校教学的反馈。此部分问卷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图1 您认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对这一问题共设置了7个选项,每人最多可选3个选项,学生普遍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次是学生认为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不足。

学校教育培养的哪种素质最重要。

图2 您认为大学教育中哪些素质和能力培养最重要?

本题共设置了9个选项,每人最多可选3个选项,学生普遍认为在大学教育中人际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其次是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重要。

(二)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调查

1.调查设计。(1)调查方法的选择。本次针对用人单位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旨在通过数据的收集,科学地分析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和满意度。访谈法旨在通过对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深入访谈,了解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评价和相关建议。

2.调查实施。(1)问卷的发放。本次问卷的发放采用了实地调查的方式,由5所高校提供的营销专业用人单位的部门主管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填写。调查对象选择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55家用人单位,回收的有效问卷为97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比较广泛地了解用人单位对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营销专业学生的整体评价。

(2)访谈记录。本次访谈共选取了8家不同行业的公司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其中2家互联网企业,3家生产制造类企业,3家软件开发类公司。分别按照访谈提纲的设计提出问题并记录关键性回答,共获取了5小时20分钟的录音,以便后期整理归纳。

3.调查结果分析。(1)问卷结果分析。

根据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各项就业能力满意度大部分都处于中等偏上,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满意度最低,其次是专业知识(见表4)。

表4 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各项要素的满意度评价

除了关于营销专业学生具备的就业能力相关调查外,用人单位也会关注一些学历背景信息等条件,经过调查,学生背景信息在求职中的影响依次是:实习实践经历、任干经历、外在形象、毕业院校、专业背景。

(2)访谈结果分析。访谈主要从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和建议进行开展:用人单位对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用人单位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营销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弱,而且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对公司业务不了解的时候就想从事管理工作。

用人单位对提高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受访者对此提出了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希望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受访者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各项就业能力。

四、营销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匹配分析

(一)一致性分析

1.对于用人单位需求认知的一致性。通过问卷统计的数据得出营销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看重的指标是具有一致性的。两者都认为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就业能力指标。

2.对于自评分析的一致性。根据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自我认知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评价基本都是中上水平,其中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弱,其次是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与用人单位的评价一致,大部分用人单位受访者表示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差。

(二)差异性分析

1.对于用人单位需求认知的差异性。通过问卷统计的数据得出营销专业学生对用人单位需求的认知和实际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异,尤其体现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面,营销专业的学生比较看重社交方面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认为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次要的。学生实际具备的创新能力也很低,在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上也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对于自评分析的差异。根据调查结果,应用型高校营销专业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评价最高,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评价最低。总体来看,将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自评结果与用人单位评价结果相比较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普遍都偏高,而用人单位却认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大部分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学生自评中评价较高的“团队合作能力”,用人单位给出的反馈却并不满意,64%的用人单位表示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需求不符合,说明对于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的认知与用人单位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三)成因分析

1.一致性成因分析。(1)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就业能力。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作为营销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意识到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投入实践以及参加竞赛,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使其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匹配度更具有一致性。

(2)各地方高校逐渐重视就业指导。近几年高校逐渐重视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多的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针对企业的面试环节给予前期辅导,使学生的求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匹配度也越来越高。

2.差异性成因分析。(1)营销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导致学生就业能力难以匹配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首先是自身的问题。

自我认知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一方面,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营销专业学生对于自己所具备的就业能力不能准确定位,不能为自己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当前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关注地位和名利,这样的就业观念使得学生错过了不少就业机会。

自身就业能力锻炼不足,很多学生在大学的前三年从来没有考虑过就业的事情,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大多数学生比较急功近利,导致没有时间去拓展自己的就业能力,此外对行业、岗位的了解和准备也存在不足。

(2)高校培养模式的问题。大学四年是培养就业能力的主要阶段,因此学生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有差异,与应用型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不全面有很大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课程设置不合理,应用型高校近几年一直在不断改革培养模式,但目前在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实践课时依然少于理论课时。对于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来讲,由于学生的实践课时太少,理论授课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整体的就业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就业需求调研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市场营销; 市场调研; 市场信息

1市场调研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市场调研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市场调研可以为营销企业制定营销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市场调研是指系统地、客观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场营销活动的各种资料或数据,用以帮助营销管理人员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决策。市场调研是企业了解产品市场和把握顾客的重要手段,是帮助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掌握和运用市场调研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市场调研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科学有着庞大而复杂的内容体系论文下载。

市场调研的内容主要涉及影响营销策略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如需求、产品、价格、促销、分销、竞争、外部环境等。根据不同的调研目的,调研内容的侧重点也会有很大不同。总体来讲,市场调研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需求调研。市场的需求是企业营销的中心和出发点,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详细了解并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因此,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是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之一。市场需求调研包括:市场需求量的调研;市场需求产品品种的调研;市场需求季节性变化情况调研;现有客户需求情况调研(数量、品种)。

(2) 产品调研。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不同的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产品在地区之间的需求也出现差异化。因此,产品调研也成为市场调研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产品调研的内容包括:产品品质需求调研;产品品种需求调研;产品质量调研等。

(3) 价格调研。价格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额和企业的收益情况,价格调研对于营销企业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价格调研的内容包括:产品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的调研;国际产品市场走势调研;市场价格承受心理调研;主要竞争对手价格调研;国家税费政策对价格影响的调研。

(4) 促销调研。促销调研主要侧重于消费者对促销活动的反应,了解消费者最容易接受和最喜爱的促销形式。其具体内容包括:调研各种促销形式是否突出了产品特征;是否起到了吸引客户、争取潜在客户的作用。

(5) 分销渠道调研。分销渠道选择合理,产品的储存和运输安排恰当,对于提高销售效率、缩短运输周期和降低运输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分销渠道的调研也是产品市场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分销渠道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批发商、连锁零售商的经营状况、销售能力的调研;配送中心规划的调研;物流优化组织的调研;如何降低运输成本的调研等。

(6) 营销环境调研。营销环境调研的内容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国际产品市场环境;产品技术环境;替代产品发展;竞争环境。

在营销实践中,进行任何市场调研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产品市场,搞清楚战略失败的原因或减少决策中的不确定性。为这些目的而进行的市场调研被称为应用性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工作需要收集市场规模、竞争对手、消费者等方面的相关数据,并基于相关数据的支持提出市场决策建议。

2市场调研对营销管理的作用

市场调研对营销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市场调研有助于管理者了解产品市场状况,发现和利用机会。在商品日益丰富的情况下,作为供应一方的生产者既面临有产品、资金和人才的竞争,也面临技术水平和技术设备的竞争;作为需求一方的消费者,在一个日益庞大、种类繁多的商品群面前必然会有所选择。谁能赢得消费者的垂青,谁就是成功者;反之,则面临着被挤出产品市场的命运。因此,生存危机是企业必须时时注意的问题,然而机遇也同时存在,这就要看企业如何把握时机。

(2) 市场调研有助于管理者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在现代产品市场营销中,企业管理者如果对影响目标产品市场和营销组合的因素有充分的了解,那么管理将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主动的管理意味着通过调整营销组合来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和竞争环境,而被动的管理则是等到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变化出现时,才决定采取行动。市场调研在主动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主动性的管理者不仅要在不断变化的产品调研中寻求新的机会,而且会通过战略计划的制订尽力为企业提供长期的营销战略,基于现有的和将来的内部能力以及预计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计划可以用来指导企业资源的长期使用。一个好的战略计划是在出色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做出的,它有利于企业实现长期利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目标;缺乏市场调研的差的战略计划则会威胁企业的生存。

(3) 市场调研有助于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产品市场。任何企业的产品都不会在产品市场上永远畅销,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市场调研在新产品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市场调研可以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趋向、新的要求、消费偏好的变化及对产品的期望等,然后设计出满足这些要求的产品,使企业的销售出现新的高潮。

(4) 市场调研有助于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产品市场上,生产紧随消费的情况普遍存在,但生产也可以强制需求,即在消费者对产品有了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之后,认可产品并进行购买,这种强制需求一旦成功,企业就可率先进入产品的销售领域,从而在此占据绝对优势。然而,强制需求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的基础上,而在成功的背后,市场调研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企业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也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市场调研活动在以科学性作为前提的基础上更要富有创造性,而且创造性应该贯穿市场营销的全过程。通过创造性的市场调研,满足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使企业准确地、及时地把握信息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市场需要创造,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更需要创造性的市场调研。

主要参考文献

就业需求调研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市场需求;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0

一、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而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不匹配。在2010年,教育部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同时通过专业结构改善,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教育部还表示要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硬性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以就业率调控专业规模,这项政策除"主攻"大学生就业问题外,还预期对高校培养自身特色、形成专业优势产生助推效应。本研究即从就业市场需求角度谈谈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二、相关文献回顾

在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初,美国学者帕森斯(1909)就指出,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围绕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日本小川一夫(2008)指出,正是因为日本高校广泛设置的电子信息专业和汽车制造关联的专业,为日本电子信息以及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力支持。与此同时美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大量开设的服务类关联专业,为美国近年来的服务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在国内,著名教育学者郝克明主编的《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2002)一书明确提出中国教育结构有待调整,阳荣威(2006)年对就业难背景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进行了研究,邓岳敏(2007)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了适应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全面分析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人才结构和专业配置的要求。贾万刚就大学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相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进行了总结等。

而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于对于就业市场与专业设置的关系已经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但是众所周知,就业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因此,需要对具体的区域就业市场和专业设置进行具体探讨,然而现有研究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本研究试做初探,以弥补相关不足,同时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

三、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是企业感叹招不到他们需要的人才,而某些冷门高校毕业生却感叹毕业即"失业",因而,就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近30%的学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某种程度上最直观地反映了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所以,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绝不仅仅是因为扩招影响的,主要还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也就是高校专业设置问题。

笔者对广西区内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也表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没能跟上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广西除了继续发展传统工业后,引入了新型工业,产业结构出现了较大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后,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以柳州市为例,2004年以前基本上以发展传统工业为主,如汽车、化工、钢铁、冶金、机械等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整个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就业岗位和需求也都发生了变化,2012年柳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向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三个新兴产业渗透,这一转变必将淘汰了一批职业,又新生一批职业,整个柳州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调查显示,三个新兴产业内的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同类关联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也许,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与就业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好对接,其专业调整的动态性和及时性不够。另外,有些高校从经济效益和学生报读率等方面考虑,在经济、管理等专业大量招生,以广西为例,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经济管理类专业,而且招生量比较大,造成了本科、专科、职业教育等的专业设置过于倾向化的问题,这样同一类型的人才大量积压,给就业带来压力。

四、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按照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就业市场需求预测入手,做好一系列工作。

一是加强就业市场需求预测。就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能够培养什么人才,如何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这是做好市场预测的根本目的。对此,要加快建立就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数据库,定期各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为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二是把握就业市场需求,合理配置专业。以广西为例,广西近年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力度较大,因此,推进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预测和把握人才市场需求,使专业的调整规范有序进行,更加符合就业市场需求。

三是密切与就业市场的对接。在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规模确定时,应广泛听取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部门意见,定期举行供求双方座谈会,密切高校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的联系。开办社会需要的新兴专业。

四是强化评估手段,加强专业调整的管理。要坚持以就业率为专业调整和评估的重要衡量指标,对于就业率较差的专业,或已经饱和甚至过剩的专业,可采取限制招生规模或引导其专业调整,保证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

与此同时,高校应把社会实际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把社会注重的实践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防止人才培养脱离就业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就业需求调研范文第5篇

关键词:调研方式;调研数据分析;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近年来,中职学校正在开展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希望建立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需要大量的、多方的数据支撑,而这些数据和理论依据都来源于人才需求调研,中职学校如何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下面笔者将以数控加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为例,讲述如何开展人才需求调研。

一、确定专业的调研目的

在确定调研目的之前,要了解中职教育的现状,目前中职教育普遍存在两个脱节:理论课与技能课教学相脱节和技能课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内容相脱节,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目的是解决这两个问题,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数控加工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目的如下:

(1)开展行业调研,了解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数控机床操作(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岗位人才需求量及素质要求。

(2)开展企业调研,了解企业对应的数控专业就业岗位分布及岗位能力要求、技能要求、工作要求。

(3)开展职业院校调研,了解兄弟职业院校在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培养层次定位与近年办学情况以及对职业内涵、职业岗位设置与专业建设的情况。

(4)开展对毕业生调研,了解数控专业毕业生对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实习设备设施配置、师资与教学水平。

二、确定专业的调研对象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选择调研对象:

(1)广西玉林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我校”)2012、2013、2014届近三年数控专业的毕业生。

(2)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的中层管理员、班组长、技师、技工师傅、技术总监等。

(3)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机械制造(与数控加工相关)行业、协会。

(4)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20所中高职院校。

三、确定专业的调研方式

(1)问卷调查。采用《企业调查问卷》《毕业生调查问卷》《职业院校调查问卷》,以企业概况、用人需求以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设置企业调查问卷内容;以学校课程、教学、实训条件、师资等内容设置毕业生调查问卷;以办学情况、专业设置、职业内涵、专业建设等内容设置职业院校调查问卷。

(2)现场访谈。与企业的中层管理员、班组长、技师、技工师傅、技术总监、毕业生等人员面对面座谈、交流。

(3)文献检索。文献检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程学会等行业,了解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行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数量。

四、实施调研

(1)2013年7、8、9月,调研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采用问卷调查、与企业专家面对面座谈的方法,实地考察了企业经营和生产状况,了解企业有关数控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

(2)2013年8、9、10月,分别对在广西、广东工作的部分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调查问卷,个别座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教师教学能力,学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共发出50张调查问卷,收回40张。

(3)2013年9、10月,对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等10所院校进行调查,通过与教学管理部门、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数控专业的办学规模、教学实施、内涵建设等情况,共发出10张调查问卷,收回10张。

(4)2013年8、9、10月通过网络调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程学会等,了解数控职业发展趋势,数控职业规模。

五、调研数据分析

1.数控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1)2010到2013年,中国每年机床产量维持在20万台以上(见图 1),我国未来数控机床市场巨大,数控机床需求的快速增长带来数控职业岗位巨大需求。

(2)通过调研现示,中国机床的数控化率在不断攀升(见图 2)普通机床岗位需求下降,而数控机床岗位需求逐年增加。

(3)我国(初、中、高)级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这表明,我们的中级技工在未来5至10年内仍会有大量的人才缺口。(见图 3)

(4)数控职业岗位与岗位能力分析。据教育部高教司对152家数控应用企业调查显示,目前在岗人员岗位一般分为:数控设备操作人员、数控编程工艺人员、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等。 调查中,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占70.13%,数控编程工艺人员占12.6%,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2.44%,其他4.83%。(见图 4)

(5)通过对广西玉柴曲轴厂、广西金创等企业的调研,发现提供数控设备操作人员岗位比例中,数控车工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数控铣工、加工中心。(见图 5)

2.数控职业岗位能力数据分析

(1)在对员工通用能力的调查中,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与沟通、吃苦耐劳这四项认同度最高,占受访比例的80%以上。(见图 6)

(2)在对员工应具备的岗位技能能力调查中,数控机床操作能力、数控编程能力、识图能力认同度最高,占总认同度率的90%以上。(见图 7)

在“企业方对中职学生就业上岗时工作能力满意度”调查(见图 8)中,比较满意的占60%以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我们通过对广西玉柴曲轴厂、广州数控设备厂等10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了这些企业对数控机床工岗位要求具体如下:①懂得数控机床操作系统,熟悉数控机床的性能和主要装置;②熟悉并了解各类金属材料的性能,识图、懂量具,根据产品图纸能编排程序、选择刀具进行生产;③具有一定的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并进行车床的日常维护与保养,能够操作常规检测仪器,能处理一般的产品质量和工艺问题以及常见的故障;④工作细致、认真、责任心强;⑤根据零件图所规定的工件形状和尺寸、材料、技术要求进行工艺程序的设计与计算(包括加工顺序、刀具与工件相对运动轨迹、距离和进给速度等),输入到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⑥数控车床自动生产出产品后,使用测量检测仪器,对有精度误差的产品进行误差补偿;⑦排除数控车床的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故障,进行日常的车床维护和保养;⑧能应用研究第三方软件,完成复杂零件造型,自动编排程序。

3.毕业生对学校数控专业建设调研数据分析

(1)在“毕业生对原有开设课程的重要度评价”中(见图 9),发现操作技能课程如:普车实习、数控车实习、数控铣实习、加工中心实习课程的认同度最高。

(2)从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的评价看,满意的比例为12%,基本满意的为75%,不满意的比例为13%(见图10),显示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的总体评价一般,表明满意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在毕业生就业成功的原因中(见图 11),受访者列举最多的原因是“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突出”“工作态度好”,因为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十分看重。受访者大多认为:由于中职毕业生绝大部分的就业方向为企业生产一线,因此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企业对学生此方面的素质要求迫切。

(4)在对教师需要提升的能力中,认为教师最需改进的是教学方法(见图 12)。受访者普遍认为理论课过于抽象,没有很好地结合实践环节,而专业技能过于简单,缺少丰富的内涵。理论知识、工艺知识、操作技能过硬,善于表达的一体化专业教师被认为最能满足现实需要。

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培养的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见图 13)

4.企业专家访谈分析

为了更深入了解和掌握调研企业和员工情况、发展规划、人才需求及对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评价和建议,在发放企业问卷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了调研企业的部分专家填写了企业专家问卷(访谈)表。在企业专家问卷(访谈)表中,专家访谈者可以不受企业问卷问题选项的限制,更深刻自由地发表意见,以完善和补充问卷的不足。受访专家认真负责填写了企业专家问卷(访

谈)表,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熟悉设备操作,设备保养,保值,检具正确使用等。

六、调研结论

(1)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建议。通过对调研数据分析数控加工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把握行业企业各层级用人情况及数量需求,理清数控加工专业匹配的职业内涵、职业岗位群与工作职责,比较同类职业院校数控加工专业培养方向定位、培养层次定位与近年办学规模等情况,结合我校数控加工专业多年的办学经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可定位为:数控加工专业的培养方向应以(需求岗位比例最多的)数控车削加工方向为核心,数控铣削加工和加工中心加工方向为辅。

培养层次需以(需求人才层次最多的)职业资格四级,为我校人才培养层次。数控部分岗位及能力要求见下数控岗位及能力要求表所示。

(2)对人才培养的建议。①企业认为学生在掌握数控专业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后,可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简单到综合)的项目进行实习,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②企业建议密切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使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受益,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模拟企业零件)生产为依托,建立以校内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模式,采用“产教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计划,

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3)课程设置建议。当前技术、经济和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信息时代,传统的课程结构单一、相关课程内容重叠,传统的实训课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不能有效衔接。因此,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重新设置的课程应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4)教学模式建议。传统教学模式虽有实训环节的教学,但仍偏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传授,理论和实践有所脱节,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快速掌握技能、快速成才;有利于学员毕业后快速胜任第一岗位工作,建议以人社部开展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核心,改进我校现有的教学模式。

(5)评价模式的建议。教学评价是促进中职教育管理、推动改革的重要手段。建议教学评价采用主体多元化 (学生、教师、学校、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及评价方法多元化,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6)师资的建议。社会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既懂理论又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应以一体化教师、专业骨干老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为重点,建立一支适应一体化教师的师资团队。

(7)教学场所建设的建议。原有的教学场所功能单一,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学习分别独立,不利于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学习方式。学校应建立一体的教学场所,建立以信息查询、理论课堂、技能课堂多功能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七、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