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节能评估报告书

工程节能评估报告书

工程节能评估报告书

工程节能评估报告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字信息服务评估 评估规划 实施策略

分类号 G250.7

缺乏有效的评价和质量控制机制仍是当前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信息服务的一个薄弱环节,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快数字信息服务评估,从理论探讨向实践领域的转化,促使现有成果得到认同及推广。开展数字信息服务评估规划和实施策略研究,目的就在于将数字信息服务评估原理、技术、方法等真正嵌入到数字信息服务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构建起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

1 我国数字信息服务评估实施策略研究现状

考察我国有关数字信息服务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可以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两个角度来进行。

从理论角度探讨我国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文献可以发现,这些研究成果提出的实施流程大致可归纳为:“前期准备”、“确立评估原则与内容”、“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调查与数据收集”、“评估分析”和“提交评估报告”6个步骤,但其中只有极少数文献强调评估实施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且明确地将“评估规划(计划)”纳入整个评估实施过程中来。

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见诸报道的与数字信息服务有关的评估实践仅10多项,机构有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重在展示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其中除清华大学图书馆外均未能对具体的评估规划与实施流程作系统阐述。

可见,关注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规划与实施策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在实施数字信息服务评估之初,预先对评估的环节、步骤以及相关要素进行统筹分析,制订出一套完备的实施计划。

2 数字信息服务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的意义

数字信息服务的提供方、中间方和接受方均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数字信息服务评估需要将更多的因素置于合理控制之下。评估规划至少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1 强化评估活动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过去人们认为,评估是在任务完成并出现成绩和效果之后,才会产生评估的需要。基于这种观点,大多数机构或个人都将评估视为后续工作,更谈不上预先规划了。但对于数字信息服务来说,尤其不应把评估当作一个后续环节。数字信息资源及服务的开发、提供和管理是一个整体,如要对这个整体进行全面评估,就必须把评估纳入整体。以便有效地把握评估时机,提早安排各项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数字信息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资源存储及服务运行框架等,都会对评估数据的产生、收集和报告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评估人员必须在上述环节就要考虑为评估提供合理条件。

2.2 确保评估方法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适用于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方法多样。但要运用众多技术方法并创造最佳效果,却并不容易。首先,评估技术和方法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它们有较为全面与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其次,各种技术方法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要预先对评估能力、评估场景及相关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最后,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也不是相互独立的,须将选取的技术方法进行有效整合,才能构造系统的实施策略。通常要获得信息量充沛的评估结果,可能会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要使评估数据具有更高的可读性、可比性,也绝非一次评估就能实现的。

3 影响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的因素

数字信息服务的评估活动全过程总是处于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机构或组织背景之下,最终这些影响都要体现在评估规划以及实施策略中。

3.1 机构向外界负有的评估责任

数字信息服务机构一般都处在特定的系统或组织体系中,它们由此向本机构外部负有提交评估报告的责任。除少数规模很小的内部评估外,评估行为的实施动机通常都是源自对外界承担的评估责任。以美国《图书馆服务和技术法案》(LSTA)为例,其很多图书馆都接受了该法案的资助,因此这些图书馆就对发起该法案的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事业局(IMLS)负有评估及提交评估报告的责任。制定规划的首要内容就是要明确评估责任对象和评估动机,在此基础上再认真考察外部环境、实施主体的性质、目的和相应的报告要求等。

3.2 数字信息服务在机构中所处地位

数字资源及服务在机构中所占比重,也将影响到数字信息服务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的级别和覆盖面。不同机构对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给予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及其具备的评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评估规划和实施策略的制定要联系实际,依据数字信息服务在机构中所处地位,分析与之相应的评估条件、评估任务、评估目标,选择评估技术手段和指标体系。对那些专门从事数字信息服务或数字信息服务所占比重很高的机构而言,数字信息服务评估可以作为一种评估机构整体绩效的手段;而那些数字信息服务所占业务比重较少的机构,就应当把数字信息服务评估作为其他评估的一种有力补充。评估数据和结果的报告要求、实际用途和利用方式等,也应在作为评估实施先导的规划阶段予以确认。

3.3 利益群体对评估数据的需求偏好

信息服务机构及其所属组织的决策者们对评估数据具有不同的需求偏好,这也是评估规划必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评估数据偏好可以理解为对评估数据的类型和使用目的有不同的预期。通常所谓评估数据的需求偏好不外两种:①包含全部视角的评估数据;②只重点关注部分数据。

数据需求偏好要结合特定的目的和目标来考察:①证明数字信息服务的用户从中获得的价值情况,即澄清投入与回报之间的关系;②收集并分析用户对数字信息服务质量的评判信息;③通过长期积累评估数据,了解数字资源及服务的可获得性;④了解用户成本等。为了实现评估所要达成的目的,必须开展数据偏好研究,最后在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中做出选择。

3.4 评估文化与评估能力的准备

评估文化(Culture of Assessment)是指一种组织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所有的决策都是以事实、研究和分析为基础,服务的规划与提供力求实现用户及利益群体的成果最大化,并产生最积极的影响。评估文化的形成具有以下特征:①组织的任务、计划和策略聚焦在组织外部,即集中在用户对信息获取需求的支持上;②评估活动的开展必须纳入组织的计划、战略规划和单位目标之中;③评估活动能得到领导层面的支持;④员工能够充分认识评估的价值,评估过程中个人和组织的责任都能得到清晰的表述与规划;⑤有规律地收

集、分析和利用评估数据和用户反馈,来配置资源与支持决策。可见,评估文化可以理解为机构评估能力的组成形态,机构内部评估文化的形成可以推动管理者、员工乃至整个机构在心理、智力、组织及物质等多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开展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机构是否具备良好的评估文化将会对评估规划与实施的最终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4 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的制定

4.1 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的内容分析

信息服务评估活动可分解为多个步骤来实现,整个流程的分解及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图1来揭示。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实施规划也将按照这个框架分步骤进行。

4.1.1 对资源/服务形成相关认知 评估规划及实施应以“对资源/服务形成相关认知”为起点,即掌握数字资源及服务实际情况的相关信息,获得初始认知。具体内容有:①掌握资源/服务的现状,由此确立符合实际但又高于实际的评估目标;②了解机构背景、评估报告要求和机构目标等影响因子;③对可能采用的评估技术和方法进行比较,选择最佳评估方案;④在以上认知基础上,形成明确的数据需求和评估目标。

4.1.2 评估能力分析 即对机构的评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数字信息服务评估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紧密配合,以及计算机设备和高性能软件工具的支持,这些都涵盖在评估能力的范畴里。所谓评估能力分析就是对上述内容进行预先评价。这里可借用分析报表的方式将机构的评估能力具体化。表1对数据需求、要求和满足条件等逐项审核,在现实与预期之间寻找差距。参照分析结果,评估管理者可为评估规划和实施策略的优化提供校正依据。

4.1.3 选择评估模式和指标体系 特定的数据需求类型对应着一定的评估指标和手段,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评估模式,如输出评估、业绩评估、质量评估、成果评估和综合评估。采用何种模式主要由数据需求来决定。例如,以考察数字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为评估目标,最好选取质量评估模式及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而考察机构数字信息服务综合绩效,就要采用综合评估模式,并将多种评估指标进行整合。

4.1.4 数据收集策略 评估模式和评估指标的确认直接影响到数据收集策略的制定与执行。比如,针对“培训课程对用户的影响力”这项指标,首先明确该指标属于成果评估,经分析制定数据收集策略:“分别于用户参加培训的前后设置检索技能测试或调查问卷”。可见,针对每项数据的收集都应确定恰当的收集策略。数据收集策略的构造还可细化,例如借用一种“数据任务配置表”来实现。该方法在数据配置环节可以为数字资源及服务评估者们简要揭示出为收集某项数据所必须投入的精力。以“馆藏中被浏览的数字化全文”为例,对该项数据进行任务配置。

4.1.5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操作起来较为繁琐,但它关系到其后的分析和报告环节。以数据收集频率和方法为例,在数字环境下,大多数电子计量的收集只需要每年执行一次就可以了,但有些计量的收集则比较复杂,统计和获取过程必须依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进行,有的可能是每月一次,有的则是在服务过程中实时采集。

4.1.6 数据分析和报告 数据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比如输入设备、转换工具、分析软件和分析专家等。有的数据分析过程比较简单,有的则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对数据分析和报告进行规划,就是要明确下来每项指标的数据处理、计算公式、信息解读等步骤,并合理安排人员设备。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完成之后,还要考虑将结果提交给相应的管理者或专设的部门,由他们对评估结果进行最终的整理并形成报告。

最后还要明确一点,即图1中,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各个环节应前后相继,循环进行。也就是说,数据报告环节既是一轮评估活动的结束,同时是下一轮评估的开始,评估报告中所揭示的信息,就是下一轮评估所必须的关于数字资源与服务的认知。

4.2 评估规划与评估实践的整合

评估规划和实施策略面临的挑战还在于如何在构思(确定评估策略和数据需求等)和执行(利用严谨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机制来开展有效的评估)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4.2.1 对评估数据需求进行评价 即在分析出数据需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要性分析,这是实践中往往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各项需求的地位和满足程度不同,不明确这一点,就可能造成评估规划和执行分不清任务主次,难以建立起有效的调控机制,最后导致评估结果与预期效果相背离。

4.2.2 创建规范的评估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与评估规划大体相符,但却具有更高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在操作规程中要明确操作方法与分工职责;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制规程,面向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个人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例如该项工作的意义、影响因素、控制手段以及允许的误差范围等。

4.2.3 建立评估过程管理机制 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组织,对评估规划及实践的所有环节进行监控和协调。另外,它还可以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帮助负责不同环节的人员掌握工作进度和节奏,促使规划与操作人员交流反馈意见等。

工程节能评估报告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维稳 方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阶层、各部门的利益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逐步显现,这些矛盾纠纷常常发展成上访、闹事、堵门、堵路、围堵党政机关等,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福建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建立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意见(试行)》,要求在重要项目酝酿及实施前,应对重大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为此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发出《福建省环保厅关于对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环保审核的通知》(闽环保监[2010]144号),要求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增加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又称为“维稳”,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何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对环评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课题。本文对环评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进行探讨。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分工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是业主为主体编写的报告。其审查单位牵头部门是发展和改革部门,主要负责做好重大改革决策方面的总体评估;国资部门负责企业改革政策方面的评估;国土、住房保障、建设部门负责征地拆迁政策方面的评估;环保部门负责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估;卫生部门负责做好医患纠纷、重大疾病预防方面的评估。因此,环评中应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主,提供发展和改革部门汇总审查。

2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范围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范围包括: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制定和出台;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涉及民生问题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或修改;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行政区划调整、市政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企事业单位重大改革、改制事项;政策性收费、定价和行业管理政策调整;各级党委政府认为应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其他事项。

在环评中主要是对拟列入省、市、县(区)重点建设的交通、能源、市政、房地产、农业、水利、工业、服务业、社会事业、资源环境等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部门在环评审批中是对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进行审核。

3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审核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的主要内容:一是合法性,是否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有关规定等;二是合理性,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等;三是可行性,实施时机是否合适,条件是否成熟等;四是可控性,是否有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等。

环保部门是从环境保护角度,对重大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进行环境资源可行性研究论证,是否充分考虑到各种相关制约因素,环保配套设施是否完善,时机是否成熟,实施后是否存在环境风险等不稳定因素;群众对项目有无强烈的反应和要求,是否会引发较大的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对可能出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有无相应的环境应急处置预案等进行审核。

4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环保审核的程序

4.1 评估程序

一般要走六道程序:(1)广泛征求意见;(2)自行评估认定;(3)主管部门审查;(4)编制评估报告;(5)制定处置预案;(6)维稳部门备案。

4.2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是项目自行评估的环保篇章,主要是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因此,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以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报告为基础,设立专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对建设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特别要对项目在规划、开发期间及开发后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分析确认,预测可能发生的危害社会稳定的环境事件,从环保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社会稳定风险防范、降低和消除措施。

4.3 报告书的技术评估

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中,应对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析报告以及环评文件中的对应内容进行技术评估。其中,对在江河湖库沿岸,特别是临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耍渔业水域、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等区域;人口集中居住区域附近;国家及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中确定的其他环境敏感区域及其附近区域进行开发建设的项目,新布设的化工石化集中工业园区、基地以及其他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必须把社会稳定风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技术评估。

4.4 报告的审批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审批手续时,对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在出具的相关批准文件中同时明确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核意见,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处理意见。对没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章节或评估内容不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予受理审批;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内容不完善或者存在重大社会稳定风险隐患的项目,不予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措施不落实的,不进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验收。

5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提高

由于刚开始进行社会稳定性评价,也没有相关的规范可以参考。笔者认为社会稳定性评价章节应该放在环境预测和公众参与章节之后,由于是报告书的一部分,所以工程概况就不用介绍,主要内容为从规划、政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拆迁安置等影响社会不稳定风险因子,分析其可利用出现的几率和强度;提出降低和消除不稳定风险因素的措施。

我们在《海西天然气管网工程(罗源―福鼎段)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参考“靖江市下六圩港枢纽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的评价方法对其方法进行了探索。把本工程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六大类风险可能性大小进行了单项评价,为便于度量该项目整体风险的大小,对各类风险的可能性大小进行量化,然后得到项目的综合风险大小。

5.1 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确定

首先根据项目特点、专家经验和公众参与调查结果确定风险评价标准。

本项目各类风险因素的权重W,取值范围为[0,1],W取值越大,表示某类风险在所有风险中的重要性越大。其次确定风险可能性大小的等级值C,将风险划分为5个等级,等级值C按风险可能性由小至大分别取值,如表1所示。

将每类风险因素的权重与等级值相乘,求出该类风险因素的得分(即W×C),把各类风险的得分加总求和,即得到综合风险的分值,即∑W×C。综合风险的分值越高,说明项目的风险越大。

5.2 评价标准(见表2)

5.3 估算本项目综合风险值(见表3)

从表3可看出,该项目可能引发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综合风险值为0.29,风险程度低,其中最有可能的风险是项目发生事故时会引起周边群众的不满。但总体上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会发生个体矛盾冲突的可能。因此,从社会稳定性角度分析,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福建省环保厅关于对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环保审核的通知.2010

工程节能评估报告书范文第3篇

资产评估风险是指与资产评估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因资产评估事项所引起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资产评估风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客观性。从广义上讲,只要开展资产评估工作,必然会出现由此而引起的遭受损失的事件。

2.不确定性。从个案来讲,资产评估风险何时何地发生,发生何种类型的风险,发生的程度如何等具有不确定性。但通过人们的努力,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3.潜在性。导致资产评估风险的可能性已经客观形成,而有关当事人要承担的责任和遭受的损失暂时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如果这种状况一旦被相关利益人发现,并且他们不能再容忍这种状况已经给他们造成的损失,那么,这种潜在的风险将会成为事实风险。

4.阶段性。资产评估风险在一段时期内可能只是潜在性风险,而在另一段时期内则可能成为事实风险(指资产评估工作已付诸实施,并且已对相关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已被受害方发现,并且已诉诸行政程序或法律程序以保障其利益不受损害)。

二、资产评估风险的表现形式

资产评估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过分类,可以将资产评估风险的表现形式分为立法风险、管理风险、执业风险和结果使用风险四类。

1.资产评估立法风险。资产评估立法风险是指受人们认识事物的阶段性的制约,国家制定的与资产评估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不再相符,以至不能有效地指导当前的资产评估工作所带来的风险。

2.资产评估管理风险。资产评估管理风险是指资产评估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其资产评估管理职能时所带来的风险。对这个定义,要说明两点:

①目前我国资产评估的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除了财政部门外,还包括国土资源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如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等)。

②资产评估管理职能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

一是规划职能,如行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

二是控制职能,如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资格认证、执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国际协调等。在我国,资产评估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在目前资产评估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不统一的情况下,各部门在具体实施管理职能和制定执业标准时,由于管理的不完善和相互矛盾而影响了资产评估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3.资产评估执业风险。资产评估执业风险是指评估人员在执业中,由于达不到专业标准而导致的风险。执业达不到专业标准,必然导致资产评估结果不合理,从而使资产评估当事人的利益受到影响,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由此参与诉讼或仲裁而发生的费用以及因败诉而承担的赔偿责任,这就是资产评估执业风险。

4.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资产评估结果使用风险是指资产评估当事人由于对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使用不当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使用了过期失效的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未按资产评估报告书上所注明的评估目的使用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在使用资产评估报告书及评估结果时,未充分考虑评估期后事项的发生而导致的资产评估价值的变化等。

三、资产评估风险的防范对策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资产评估风险及其四个特点,对其加以控制。

1.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最主要的是制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至今尚未颁布相关法律,这显然跟不上资产评估行业形势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把前述的资产评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并加以解决。同时,建立和完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立法风险。

2.理顺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资产评估属于社会中介服务行业,因此,它应当有适合自己行业特点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①结束资产评估工作多头管理的现状,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明确资产评估的行政主管部门,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统一管理,为评估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建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实行统一的行业自律管理。依照现有的与资产评估有关的行业组织(如注册资产评估师、土地评估师、房地产评估师等)状况,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由政府协调,组建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统一的资产评估行业协会可以按照资产类型(如建筑物、土地等)和地区设立分会,从而做到既有利于不同类型资产评估的完善发展,又有利于不同地区资产评估之间的技术交流。同时,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建立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管理风险。

3.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分类分级制度。分类是指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按其所熟悉的专业进行划分,分为建筑评估师、土地评估师、机器设备评估师等。分类管理的好处是可以发挥每个评估师的专业特长。分级指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按其执业年限和经验进行分级,一般可分为初级评估师、中级评估师和高级评估师。

同时,建立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分类分级制度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执业风险。

4.建立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于资产评估涉及的评估范围太广,而每个评估人员的知识面相对有限,因此,在资产评估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建立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进行专业指导,十分必要。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可由财务会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金融、法律以及特殊资产(如自然资源、珠宝文物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基本任务包括:对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法律法规等进行研究;研讨资产评估执业中的难点、疑点问题;搜集与资产评估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建立信息档案;接受评估机构、评估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关于资产评估有关问题的咨询对无形资产评估进行研究;与国内外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交流与合作;评估人员的后续教育等等。建立资产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助于减少资产评估执业风险。

5.建立资产评估行业协会指导下的评估争议调解委员会。评估争议是指评估机构与客户或评估机构之间在评估依据、评估方法及评估结果等方面产生不同意见而发生的争议。如果采用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解决,无论对哪一方当事人,都是一件很麻烦或不情愿的事情。因此,调解就成为解决这类矛盾的一种较好方式。调解的优点是:方式比较灵活,节省费用、时间和精力,可以为当事人保守商业秘密等。

工程节能评估报告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节能评估;能耗分析;研究意义

1 节能评估背景

2010年9月,国家发改委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2010〕第6号,下文简称《暂行办法》)并施行。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管理的在我国境内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均应对项目的能源利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分析评估,并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节能评估报告表(以下统称节能评估文件)或填写节能登记表。

2 高速公路节能评估方法和流程

《暂行办法》主要考察运营期能耗水平,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类管理,具体分类办法如下:

(1)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或年电力消费量500万千瓦时以上,或年石油消费量1000吨以上,或年天然气消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2)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至3000吨标准煤,或年电力消费量200万至500万千瓦时,或年石油消费量500至1000吨,或年天然气消费量50万至100万立方米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

(3)上述条款以外的项目,应填写节能登记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项目的主要耗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为维持项目正常运行,照明、监控、收费三大系统所消耗的能源,这部分主要消耗电能;第二,服务区、养护维修等附属生产与生活设施所产生的能源消耗,主要为电、煤、成品油及耗能工质。

文章以湖北某山区高速公路项目为案例,计算项目运营期耗能,评估项目能耗水平。

3 案例

某山区高速公路项目路线全长43km,全线采用80km/h设计速度,双向4车道的高速公路标准设计。其中,拟建特长隧道11541m/2座,中隧道3592m/5座,短隧道829m/2座;互通式立体交叉3处(其中枢纽互通1处),主线收费站1处,匝道收费站2处,养护工区1处,服务区1处。

3.1 隧道营运期耗能计算

隧道运营期耗能主要包括隧道照明、通风和监控。

(1)隧道照明。隧道照明分为入口段、过渡段、中间段、出口段、洞外引道照明等几大部分。根据各段照明亮度要求的不同,照明灯具功率规格有100W、150W、250W和400W四种。灯具均采用显色性好、光效高、寿命长、对烟雾有较强穿透能力的高压钠灯光源,安装于隧道二侧壁上方。

灯具配置间距及规格采用公式计算。

Eav=η×Φ×M×N/(W×S) 公式

式中,Eav-路面平均水平照度;η-灯具利用系数,本项目取值0.6;Φ-灯具额定光通率;M-灯具养护系数,本项目取值0.65;N-灯具布置系数,本项目隧道灯具对称布置,取值2;W-隧道路面宽度(m),本项目隧道行车道宽度7.5m;S-灯具间距(m)。

隧道照明系统应根据不同时段洞外亮度的变化相应调整洞内照明亮度,隧道白天调光分为四级,分别为晴天、云天、阴天、重阴天,对应洞外亮度分别为L20(S)、0.5L20(S)、0.25L20(S)、和0.13L20(S)。另外,夜晚时段洞内也需相应减光,届时隧道全段洞内亮度与中间段亮度相同。由此确定白天四级及夜晚共5个时段的隧道各段亮度、照明控制及年耗电量。

本项目隧道照明年耗电量合计为395.3万千瓦时/年。

(2)隧道通风及其主要设备。隧道通风规划设计应根据交通量、隧道进出口气压、风向、风速以及地形、地质等因素进行充分调查。由于节能评估和审查需在项目审批或核准前完成,因此一般仅能根据项目工可研究成果,初步判定隧道通风方式。

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单向交通隧道,当符合公式的条件时,宜设置机械通风。

L×N≥2×106 公式

式中,L-隧道长度(m);N-设计交通量(辆/h)。

经计算,本项目有2座隧道(隧道长度分别为6.0km和5.5km)应设置机械通风;其余隧道20年运营期内均可采用自然通风。2座隧道均采用射流风机分段式纵向通风,在隧道拱部每间隔一定距离设2台一组的射流风机。经计算,项目隧道通风年耗电量合计为102.9万千瓦时/年。

(3)隧道监控及其主要设备耗能。隧道监控系统主要是由车流监控系统、照明亮度监控系统、空气检测系统、火灾检测报警系统及风速风向检测系统等组成,根据《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模式》(GB/T18567-2001)等规范要求布置隧道主要监控设备。经计算,本项目隧道监控及其主要设备年耗电量合计为97.7万千瓦时/年。

3.2 互通立交区照明

互通式立交区宜在互通区范围内设置高杆照明,本项目选用35m升降式高杆灯,单杆功率7kw,保证互通区路面平均水平照度为101x。照明时段为夜间12个小时。经计算,本项目互通立交区照明设施年耗电量合计为57.0万千瓦时/年。

3.3 收费站收费监控、照明及其主要设备耗能

收费站的能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监控与收费系统;一类为收费广场照明系统。

本项目全线设置匝道收费站2处、主线收费站1处。经计算,项目收费站收费监控及照明系统年耗电量合计为30.3万千瓦时/年。

3.4 管理监控分中心主要设备及耗能

管理监控分中心的主要能耗分为两类,一类为监控与收费系统能耗;一类为办公区建筑及场区照明系统。

本项目设置管理监控分中心1处。经计算,项目收费站收费监控及照明系统年耗电量合计为19.6万千瓦时/年。

3.5 服务区主要设施及耗能

服务区为连续行驶的用路者提供相应的车辆及生活服务,应设置综合服务主楼、加油站、停车场、汽车维修、公共厕所等设施,其能耗设备主要为场区及建筑照明系统。

本项目设置服务区1处。经计算,项目服务区照明系统年耗电量合计为20.7万千瓦时/年。

3.6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及大修耗能

养护工区自身的能耗设备主要为场区及建筑照明系统。本项目设置养护工区1处,其照明设备年耗电量合计为4.4万千瓦时/年。

同时,养护工区所承担的日常养护及大修工作,是高速公路运营期间能源消耗的主要方面之一。由于工可阶段尚无法对项目运营期养护、大修的具体工程量及消耗能源实物进行统计,文章根据省内已通车运营的其它高速公路的养护大修工程量匡算出本项目此类工程能源实物消耗量。经计算,在运营通车20年间,项目运营养护能源消耗总量为2583.3吨标准煤,平均每年消耗能源129.2吨标准煤,其中耗电50.4万千瓦时/年,石油44.7吨/年,煤0.3吨/年,耗能工质(水)14775.1吨/年。

3.7 员工生活耗能

员工生活耗能设备主要有照明、空调等电器设备,主要消耗电能,按人均每月消耗电量30千瓦时计算,经计算,本项目年耗电量合计为6.1万千瓦时/年。

3.8 汇总计算

项目运营期年平均能耗总量折算为标准煤为1030.5吨标准煤,其中年电力消耗量784.4万千瓦时,占总消耗量的93.6%,年石油消耗量44.7吨,占总消耗量的6.3%。

根据《暂行办法》文件规定,本项目属需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的项目类别,需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报送相关部门审查。

工程节能评估报告书范文第5篇

1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评估的实施筹备

为了提高试验装备保障效能评估的科学性,使评估结果能够尽可能地反映真实情况,必须做好充分的实施筹备工作,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多元架构。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评估的实施筹备工作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1.1评估组织管理机构

评估组织管理机构是实施试验装备保障项目管理效能评估的主体。首先,由于装备归口管理单位日常机关事务繁杂,所以内部不宜建立庞大的评估机构;其次,应按照“评”与“建”组织机构适当分离的原则,从制度层面保证评估工作的规范和制衡;再者,如果由归口管理单位委托评估委员会组织评估,由于均为临时性的组织,评后即散,形成了失效的真空状态。为了保持评估结论的公正客观,评估组织管理机构应引入第三方机构,坚持装备机关人员和院校、技术总体单位专家相结合,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评估组织管理机构采用小核心大范围的模式,其组织结构由三部分组成:评估委员会、评估小组、评估专家组,形成行政监督、专业化评估机构实施、专家咨询三方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评估组织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通过这种机制,专业化评估机构经合同形式受归口管理单位委托进行评估,是非利益相关的第三方,对评估结果负责,但不掌握最终决策权,从而保证了评估公正性。评估专业机构为了保持良好的声誉,在以后的评估工作中续约,会严把评估的质量关,科学合理地全程设计评估程序和方法,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具有评审条件的专家意见,把委托的项目评准、评好,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评估质量的不断提高。

1.2评估计划

1.2.1计划拟制依据拟制评估计划,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估目标分析,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估目标,评估工作就失去了方向。评估目标的确定,应该充分征询被评单位的意见,只有在被评单位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才能使效能评估工作落到实处,装备管理机关才能下达切合实际的评估任务。同时,评估目标也是被评单位应达到保障目标的规定和约束,是保障工作提升的重要参考。由于被评单位保障要素的配置和执行任务的职能性质并不相同,所以评估目标也不存在完全统一的标准。

1.2.2计划拟制程序计划拟制程序按以下六步实施:

(1)确定评估目标、任务及对象。试验装备保障效能评估工作按总部级、基地级两级实施,基地级评估计划由XXXXXXX拟定,并征询XXXXXX意见;总部级评估计划由XXXXXX拟定,并征询XXXXX意见。对评估任务分析,要说明所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描述具体预期目标。

(2)确定评估经费、时间等计划内容。评估经费应包括:评估小组人员费用、聘请专家费用、差旅费、通信费、印刷费(报告、书面问卷等)、购置设备费(技术设备、电子数据处理设备等)等。评估时间安排应尽量具体,包含起至阶段,如:201X年9月中旬至9月下旬。

(3)征求评估任务方和被评单位意见。将拟定的评估计划发至评估小组和被评单位,征求实施方和评估对象的意见,并进行修改完善。

(4)形成评估计划。将拟定的评估计划提交评估委员会会议讨论,会议修订的评估计划通过后,由评估委员会主任签字确认,形成正式评估计划。

(5)计划的申报与审批。

(6)下达评估计划及评估任务书。评估计划审批后,由装备管理机关向各被评单位下发评估计划文件,并与评估小组签订评估任务书。

1.2.3计划的调整评估年度计划一经下达,必须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按照计划编报程序报批。评估计划的调整可分为两类:一是评估计划的一般性调整,二是评估计划重大调整。一般性调整是在不改变评估目标、范围、程序的情况下,对评估人员配置、费用安排等一般性内容进行调整,需经本级机关领导审核批准后,方能生效。评估计划重大调整是对评估目标、范围、程序等需要进行重大变化,需经评估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能生效。对于评估计划的调整需与评估方和被评单位等相关方进行及时必要的沟通,一方面使方第一时间对评估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及时规划,另一方面了解被评单位对计划调整的态度和配合程度,便于后期评估实施的顺利开展。

1.3评估模型

为准确、客观地对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进行评估,需要采用科学、适用的评估模型。选取模型的关键是要保证能够反映评测对象的整体特性。总体上说,可以采用的模型主要有一下两种:

(1)解析模型解析模型的特点是将效能的单项指标表述为基础指标的解析公式,总体效能指标表述为单项指标与基础指标的解析公式,根据描述效能指标与给定条件之间函数关系的解析表达式来计算效能指标值。在这里给定条件常常是低层次系统的效能指标及环境条件。解析表达式的建立方法多样,可以根据现成的军事运筹理论建立,也可以用数学方法求解所建立的效能方程而得到。解析模型的优点是公式透明度好,易于了解和计算,且能够进行变量间关系的分析,使用简单、评价范围广、适用性强,便于应用。缺点是考虑因素少,特别是很多环境因素、战场因素和一些不易描述的因素,且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效能评估常用的解析模型有线性加权法、概率综合法、模糊评判法、层次分析法以及多属性效用分析法等。

(2)仿真模型仿真模型实质是以计算机模拟为试验手段,通过在给定数值条件下运行模型来进行仿真试验,由试验得到的结果数据直接或经过统计处理后给出效能指标估计值。基于仿真的综合分析模型以系统运行过程为基础,采用层层深入的推理方法建立系统模型,并用专用语言在计算机上评估实现,得出仿真结果,供决策者参考。仿真模型能较详细地考虑影响实际保障过程的诸多因素,能够比较形象地演示保障过程,因而特别适用于进行装备保障效能指标的预测评估。仿真模型与解析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仿真模型通过推理演示系统的仿真运行,根据不同条件的情况求得系统的整体效能。

2试验装备保障项目质量管理效能评估的执行

2.1评估的实施程序

评估的实施程序分为评估启动、信息获取、评估汇总、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审核与确认五个阶段。

2.2评估方案

评估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评估对象;二是评估指导思想和原则;三是评估目的;四是评估依据;五是评估指标体系;六是评估方法;七是信息采集范围和方式;八是评估组织实施、进度安排;九是提交评估报告的时限;十是其它要求及说明,例如:保密措施等。

2.3评估信息数据的采集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考试考核、座谈访谈、实地检查、实装演练、听取汇报、查阅相关文档材料(包括自评报告、以往评估资料等)方式进行。

2.4评估信息数据的分类

效能评估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种类繁多,既包括保障阶段各类人员信息、保障设施设备信息、试验装备本身信息等,也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财务、环境等信息。评估信息数据应根据不同的视角、需求进行分类。所搜集的评估信息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代入评估模型将得出参评单位试验装备保障效能评估的结果。如果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同,建立的评估模型不同,所得出的评估结果在数值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都能反映参评单位试验装备保障效能的相对水平。得到评估结果后还需对其进行检验,确定是否达到预期的评估目的,满足评估要求。如果所得出的结果与实际保障效能水平出入较大,必须从信息源头查找问题原因,对评估信息数据进行重新核查、纠偏和最终鉴定,主要包括定量指标数据资料、定性指标界定、评分标准以及评估计分过程等,以保证评估准确、可信。

2.5评估报告

在详细评估的基础上,评估小组应根据足够的证据写出评估结论,对评估对象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归纳提出加强和改进试验装备保障效能的建议,并编写评估报告,以便向业务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向参评单位提供下一步装备保障工作努力改进的方向。评估报告是对评估工作的科学总结,撰写评估报告过程是评估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评估的质量,在撰写评估报告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从内容上看,应重视评估结论的检查和复核,以便使用方判定评估活动的可信度,恰当地使用评估结论。主要内容包括:是否符合评估标准;评估依据是否充分;评估结论是否可靠;评估报告是否提供必要的支持信息。从整体上看,报告应本着第三方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客观性。报告不能给出先入为主的结论,更不能围绕一个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不应含有对参评单位做出批评性或赞赏性的语气,应尽量反映出试验装备保障工作中所取得成功的方面,未达到预期的方面,以及现实的改进建议。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