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一)粮食生产保持平稳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43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2006―2008年首次连续三年突破百亿公斤,其他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2009年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春旱和初冬雪灾,全年粮食总产仍达94.2亿公斤,为中等年景水平。园林水果、蔬菜全年总产分别达到38.3亿公斤和89.3亿公斤,同比分别增长12.6%和4.7%。肉、蛋、奶全年总产分别达61.1万吨、75.3万吨和72.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7%、22.2%和6.3%。

(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

全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继续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经济区建设,启动实施了大同、晋中、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玉米丰产增粮、规模健康养殖、高效园艺建设、农产品加工增值“四大工程”,实施了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产业带和示范基地县,初步形成了粮经牧加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200家。通过重点抓300个示范合作社建设、分批开展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等措施,着力提高合作社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连续两年保持了在全国领先的势头,注册总数达到20945家,比上年增加8173家,增长64%。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了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方面的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了科技进村入户万人行动,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三)大力实施兴水战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7年实施兴水战略以来,通过全力推进应急水源、农村饮水、农田灌溉等六大工程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引黄北干线引水工程开工建设,应急水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省实灌面积2009年突破1610万亩,创历史最好水平。积极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首都水资源规划项目和淤地坝建设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2006年以来,4年解决了87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2009年解决了272万人。

(四)积极推进“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自2008年启动以来,集中实施汾河中下游河道生态修复、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汾河源头移民、河流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等“十大建设工程”,并扎实落实“四大整治重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全力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积极做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已选择确定10个试点县上报国家。继续实施省级造林绿化十大工程,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9年完成营造林530万亩,造林绿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全力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2009年,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农村安全饮水等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深入推进,至年底两年全覆盖实现程度达67.5%。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重点支持了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富民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至2009年底,2000个重点推进村中95%完成村庄规划和“四化四改”建设任务,有70%以上的村形成比较明显的主导产业,“一村一品”发展势头良好。推进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至2009年底,全省共编制完成县域村镇体系规划50个,小城镇总体规划564个,全省115个农业县全部完成了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入了“示范带动、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六)大力繁荣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在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不断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全省农村启动了“零转移就业培训计划”,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06―2008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多万人,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以“两区开发”为重点,继续抓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工作,2006―2008年共解决了6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移民搬迁15万人。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措施,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2006―2008年累计对农民的直补资金达到37亿元。全方位的工作措施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44元,比2005年的2891元增长46.8%。

二、当前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制约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脆弱是山西省情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随着煤、焦、铁等资源型产业快速发展,耕地、水、植被等资源又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污染,更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农业生产的资源约束更加突出。山西省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298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土壤瘠薄,60%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由2005年的6023元上升到2009年的975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08∶1上升到2009年的3.3∶1。同时,目前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依然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有限,而一些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还没有消除,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四是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尽管近几年政府新增财力向“三农”大力倾斜,但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需求相比仍严重不足,“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三、进一步促进山西省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力支持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513工程”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大同、晋中和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抓紧制定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扶持政策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并抓好落实。按照批复的规划,认真对接项目,明确管理程序,做好省级专项扶持资金的落实。努力做好与国家正在着手启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粮食增产项目、节水改造项目,及其他支持服务体系项目的对接工作,力争取得国家更多的支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尽可能将林业、水利及农业支撑服务体系项目向示范区倾斜,推进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起好步,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围绕“513”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提出的各项有关扶持政策措施,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工作,特别是落实省级扶持资金,并引导、督促各市、县落实地方配套资金。进一步完善政府资金支持龙头企业的方式,增加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以及对基地的带动作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支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水果蔬菜和东西两山干果杂粮等三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山西的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股权改革,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各种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和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四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综合利用投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支持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和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公益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支撑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大力推进“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继续做好“2+10”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牵头协调工作,确保全省重点工程顺利实施。一是尽快完成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部分实施项目的调整工作,并增加投资加快干流坝路林一体化项目建设,足额落实市、县配套资金,加快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和“四项整治重点”,确保年底前完成近期工程治理目标任务。二是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十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太原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力争2010年各项工程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结合粮食增产工程的启动实施和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2010年山西省应继续加大10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2000万亩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的投入,并做好与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衔接工作,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和引黄北干线工程建设进度,并积极配合国家投资,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夹马口、大禹度等10个大型灌区和部分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力度,新建一批节水灌溉园区和集雨灌溉工程,启动实施西山提黄灌溉工程,扎实推进以淤地坝为主的水保生态建设,加快研究制定山西省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规划,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四)实施生态兴省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是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努力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建设和治理任务。二是加大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试点和国有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争取2010年启动实施。三是继续抓好以“身边增绿”为主的省级造林绿化工程和管护工程,并合理安排省级投资,发挥好投资效益。四是配合林业部门,推进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改革工作,从机制上解决森林和林地的管护问题。

(五)全力支持“五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一是继续全力以赴做好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的牵头、协调、服务工作,配合和督促有关部门,加大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年内各项任务的完成,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二是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与国家项目的对接工作,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做好争取下一轮国家项目支持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全面完成“五个全覆盖”的同时,围绕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抓好新农村建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夯实基础。

(六)以推进小城镇和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步伐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继续加强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繁荣小城镇经济。

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围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就业两大任务,突出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园区建设三个重点,加大力度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多途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尽快培育和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加快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三是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特别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行业准入门槛政策限制对山西省资源型中小企业的影响,积极引导停产或转型的资源开采型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增强农业竞争优势,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深圳“十二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2010年11月24日,深圳市委五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深圳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将确立科学发展的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牢牢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始终坚持“四个先行先试”,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正确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要努力实现深圳经济的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等“五个重要转变”。据深圳市政协日前召开的新闻会透露,深圳市“两会”将于1月15日召开,重点围绕深圳“十二五”规划等主题展开。

根据深圳市“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圳“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力争到2015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GDP超过1.5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民生幸福城市、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

■ 总体定位:建设科学发展新特区

“十二五”时期是深圳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也是自主创新的提升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期、社会发展的加速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深圳“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发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创新发展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和谐发展建设民生幸福城市,以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特区一体化进程,以低碳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综合配套改革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更加奋发有为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落实总书记“五个继续、五个努力”的重要指示,全面建设科学发展、和谐幸福的新特区。

根据“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圳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坚持六大原则:一是突出结构调整,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突出自主创新,坚持把创新资源集聚和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三是突出人才战略,广聚优质人才资源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四是突出和谐共享,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五是突出协调发展,坚持把推进特区一体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和战略举措。六是突出可持续发展,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 战略支撑:建设“五个城市”

根据深圳“十二五”规划《建议》,深圳将通过建设“五个城市”科学打造新特区。首先,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在积极扩大内需方面,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打造高端的国际消费中心。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率先建设“无线城市”,着力打造“智慧深圳”。

其次,聚集优质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基因工程、干细胞、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成为国家核心技术创新的先锋城市。加强“深港创新圈”建设,联手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中心。

第三,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勇当科学发展的先锋城市。全面推进政府部门预算公开制度,加快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积极争取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健全地方税体系。探索开征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资源、资产、资本综合管理模式。将前海建设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重要基地和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创新服务中心和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

第四,顺应人民新期待,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减轻个人缴费负担。创新住房保障体制机制,建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培育发展分工合理、覆盖全面的慈善组织体系。

第五,推进经济特区一体化,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大力推进地铁、城际轨道、高铁、高快速路、机场、港口、火车站、口岸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打造具有强大辐射力的陆港、海港、空港、信息港,打造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加快深莞惠一体化进程,打造珠江口东岸“一小时”通勤圈,完善辐射全国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功能。

■ 规划亮点:率先将公民社会纳入“十二五”规划

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圳“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探索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率先建立现代公民社会。深圳是全国首个把率先建立现代公民社会写到“十二五”规划中的城市。

另外,深圳市“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还体现了“网络问政”、建设廉洁城市等亮点。规划建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绩效管理,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支持“网络问政”,创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体制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同时,规划建议提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更加注重治本、预防和制度建设,发展廉政文化,全力打造清正廉洁的执政环境、从政环境、社会环境,努力建设让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廉洁城市。

此外,深圳市提出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行“绿色行政、绿色采购”,发挥政府在低碳发展中的表率作用,走出一条低碳发展的“深圳模式”。同时,规划《建议》强调要提升经济特区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项目实施单位:深圳市政府

推荐词:

深圳市通过视察考察、座谈研讨、收集市民意见建议等“组合拳”,集思广益,为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建议,为深圳描绘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编制出一个高水平的“十二五”规划,深圳将全力建设一个科学发展、和谐幸福的新特区。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在依法决定重大事项上有新作为。

紧紧围绕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以及涉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改进审议方式,集中各方面的智慧,通过法定程序,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切实把党的主张和决策,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和全镇人民的自觉行动,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众志成城谋发展。

在依法监督上有新作为。

要始终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着力点,以监督法为指导,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原则,完善机制,善于监督,努力提高监督实效,着力促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统一,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重点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监督工作。

一是紧密结合当前宏观形势的新变化,切实加强对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监督,督促政府积极破解转型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增创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二要紧紧抓住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支持政府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创新城乡协调发展工作体制,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三要始终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督促政府进一步集中人力财力和公共资源,着力解决突出的基本民生问题,让经济发展成果切实落实到改善民生上,通过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在发挥代表作用上有新作为。

要继续深化代表工作,建立起代表培训学习、服务保障、激励约束等机制,让代表善于履职,便于履职,乐于履职,勤于履职,立足本职,发挥作用,帮助政府推进工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法师转变作出贡献。

一是要立足镇情实际,引导企业家代表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大力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少、能耗低的产品,提倡清洁生产,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科技界代表积极研发适用技术,并积极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贡献率。

二是要组织好代表视察和专题研究。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重大问题,适时组织代表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广泛了解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反映呼声要求,提出对策建议,并及时将视察调研情况反馈给相关部门,为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条件。

三是要督促落实代表相关议案建议。对代表提出的有关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建议,要加大督办力度,提高处理质量,努力推动各类问题的解决。要充分发挥广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引导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实践,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使我国许多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劳动关系问题开始凸显和爆发。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面临巨大挑战。本文认为面对挑战,企业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通过创新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发展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论文关键词:经济危机 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的使用者之间建立相互沟通、全面协调、依法治理、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本着互惠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公平、平等的建立劳动关系,并解决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当前经济危机下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 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 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紧张冲突表现的比较突出。18世纪产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大量手工业者失业,恶劣的工作条件、原始的剥削方式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劳资矛盾不断激化。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引发的各种劳动关系纠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和由劳动关系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而在当前,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劳动关系问题开始爆发,直接挑战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发展。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1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 经济危机下因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而采取的裁员、减薪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企业内部和谐,劳动争议案件不断攀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于是裁员、减薪等手段成为企业应对危机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不仅一些中小型企业如此,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采取同样的措施。企业裁员、减薪的措施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1.2 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多样化 经济危机下,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过去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因用人单位除名、辞退而发生的争议,现在主要有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的劳动争议,而其中又以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居多。在劳动报酬的争议中,有关加班工资的争议最多,占到60%左右。 1.3 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缺陷显露无遗 现阶段,伴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逐年上升,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暴露出程序繁琐、环节多、消耗时间长,劳动监察不力,从事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仲裁与审判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等问题,甚至出现强制仲裁和仲裁前置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带来重重困难。 1.4 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和职能密切相关的纠纷越来越凸显 招聘管理中的公平就业、各种歧视(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来源地歧视、户籍歧视等)、劳动合同不规范;薪酬管理中的工资、加班工资、保险福利等、人力资源离职中相关的培训费、薪酬等之争。 2 经济危机下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分析 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当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过程中法律不健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进展。

薛延忠、金道铭、李小鹏、胡苏平、高建民、汤涛、陈川平、王建明、杜善学、申联彬、牛仁亮、张建欣、任润厚、郭迎光、曾广超、左世忠、刘建华等省领导,也分别在北京主会场或山西分会场参加了会议。11个市的党政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各地分会场收听收看大会。

会议指出,这次大会是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史上一件大事,对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特别是总书记、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办好 “两件大事”、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技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把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作为转型跨越的基础工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科技创新重大举措的落实,打造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引进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出了一批科技体制改革举措,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