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实训;计算思维;软件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2-5103-02

软件外包指的是一些大型软件公司为了降低软件研发成本,将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形式交由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随着中国内需市场增长和国内外外包行业合作加深,企业对具备相应和程序设计能力和开发经验的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大。项目实训是高等院校针对企业需求定制培养软件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过于程式化的实践性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软件设计能力。该文通过在软件项目实训的过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思想,在开发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程序的设计能力的培养。

1 计算思维的概念

计算思维的概念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提出,指的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和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本质在于抽象,即如何将实际问题清晰、抽象的描述出来,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表示成一个信息处理的流程。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越发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越来越多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方式应用于实际工程,计算思维的抽象能力是软件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的灌输和编程工具的使用为主,忽略了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当前信息社会需要的软件人才,既要能够熟练的掌握编程工具的使用,也要具备抽象化、结构化的软件设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任务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通过约减、嵌入和转化等方法,将一个困难问题阐述为一个可求解问题的思维方法。

2 项目实训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针对具体企业定制需求的项目实训课程,通过项目工程化、系统化的开发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然而过于模式化、程式化的培训模式制约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存在以下不足:

1)实训项目选题较为单一,与企业的实际开发项目尚有一定差距。实训选题大多都是信息管理系统一类的项目,所涉及到的主要是页面设计、业务逻辑和数据库操作,因此学生实践的内容有限,缺乏多样性和复杂性。

2)培训的方式过于程式化。为了顾及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的水平,实训往往采用给定项目架构,教师重点在于指导学生设计相对简单的业务逻辑和编码实现,而对整个项目的框架设计、数据结构的抽象则指导相对较少。

3)实训的时间较短。考虑到日常教学,实训一般都安排在暑期进行,时间约为10~20天左右,其中还包括前期的项目介绍和基础知识补充,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短时间内只能被动地从事代码编写,而问题的独立思考则无法完成。

考虑到上述问题,该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在项目实训过程中引入计算思维,从重代码编写转变为侧重抽象思维的训练,并增加相应的评论环节,给学生相应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3 实训教学引入计算思维的实践

在具体实训开展之前,需要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首先邀请软件公司的开发人员对实训项目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的计划和目标,对软件开发的相应流程和规范有相应认识;其次,虽然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大部分学生对先前所学知识有所生疏,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在实训前期指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包括程序开发语言、数据库操作和软件工程,并通过小型管理系统Demo的示例让学生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

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采用过程规范组织软件的开发流程,同时使用合作公司的过程改进框架支持系统SPIF统一管理数据和进行版本控制。在此软件平台之上,从项目需求分析阶段和技术方案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需求分析阶段,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按照功能模块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调查、基本设计和功能设计,制定需求分析报告。学生使用visio来绘制每个模块的功能页面,通过组内评审和相互讨论,明确用户的功能性需求,改进功能页面设计。在此阶段,教师除了相关知识介绍和操作流程的讲解之外,应启发式的引导学生进行需求和功能的抽象,同时周期性的组内评审讨论也能够激发学生对项目设计问题的思考。

在技术方案阶段可以分为结构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测试。在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每个组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的培养程序设计思维,将实际问题抽象建立相应的算法框架和数据流程,完成各个模块的详细设计,其中包括每个功能的功能说明、功能操作、算法和逻辑、数据库操作、接口说明和错误处理。在数据库设计阶段,通过组间和组内讨论,将实际的存储的问题抽象为项目所需要的数据表。编码阶段,在软件公司提供的开发平台的基础上,完成各个模块的编码实现,在代码实现的过程中可以鼓励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项目框架的设计模式;测试阶段,编写测试式样书并按照测试样例进行功能测试,对产生的错误进行调试,测试结束后对不同的错误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

项目完成后,由各小组组长对模块进行总结,演示模块功能。通过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及教师的总结和点评,促进学生对软件流程、业内规范以及框架设计等方面进行思考。实训结束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下一轮实训的选题进行探讨。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目前项目实训中程式化、单一化的特点,提出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引入计算机思维的训练,侧重学生抽象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下一步的工作则是完善实训项目的选题,力求做到选择题多样性和复杂性,缩小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姚天昉. 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2):61-62.

[2] 王新年. 整体项目驱动模式下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0(3):115-116.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实训课;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89-02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这就为高职院校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那么高职院校应该怎样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一批批技术型人才呢?这个重任就落在了计算机实训课上,那要怎样提高实训课的课堂效率,培养出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呢?下面笔者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1.什么是实训课

所谓实训就是实践训练操作,计算机实训课就是说结合理论进行计算机具体操纵,从而习得技能。实训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最终目标,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2.为什么要构建高效的实训课堂

2.1 新时代的需求,据统计,我国对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将增加百万,而我国国内真正的计算机人才却只有几万人,人才市场供不应求。深入调查发现,虽然我国每年有大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但这些毕业生却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往往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技术。

2.2 传统的实训课不完善,实训课并不是什么新名词,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同样安排有实训课,只是传统的实训课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首先,学生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自制力差,在实训课堂上往往是偷偷打游戏、聊天或者看电影,根本没有把实训内容当回事。其次,教师的问题。一方面,有些教师没有认识到实训的重要性,把实训课作为理论课的点缀,重理论轻实践。另一方面,实训课教师监管不力,任由学生发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支持也不制止,使得学生放任自流,高分低能。

3.怎样构建高效的计算机实训课堂

3.1 强调纪律教育,普及实训课的重要性,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鉴于高职院校内大多学生在计算机实训课上的不良表现,我们教师可以在新学期伊始就规定好实训课纪律问题,让学生有则可循。实训课跟一般的理论课没有区别,在教室里有的规矩在机房也是一样。例如,严禁课堂随意走动,大声喧哗;严禁做与该课无关的事宜。针对实训课的特殊教学,同时应该禁止学生在课上打游戏、上网聊天看电影等等。另外,我们可以按学号或者成绩安排好机房座位,未经允许不能随便调换,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学生,也利于开展一些小组活动。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纪律管理时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训习惯。另外,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之所以制定规矩,是因为实训课对于掌握计算机技能相当重要。计算机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科目,它更多是实践。通过实训课,我们可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实训课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正课,不是理论课的附属。3.2 在实训课中实施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本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运用专业的技能、工具、方法等完成预期的要求。我们把项目管理引入计算机实训课就是利用项目管理的优势构建高效的计算机实训课堂。通过把项目管理引入计算机实训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提高技能水平,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另外,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也是一个提升。那要怎样在计算机实训课实施项目管理呢?

3.2.1 做好准备工作。第一,实训课指导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训目标和内容。第二,带领学生分组,民主选出项目小组组长。第三,准备好实训所需的教学资料和软件。第四,根据市场需求事先设计好实验项目,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选项目。

3.2.2 项目实施过程安排。第一,严肃纪律,让学生有序的进行项目实训。第二,实施小组讨论,总结发言。

3.3 合理安排时间,精心安排练习,实训课不是学生上机操作就完成了,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前认真备课,合理安排实训课时间,让学生有阶段的练习。实训课与理论课不同,教师不能把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然后留一小部分时间给学生练习,这样会丧失实训课的优势,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一点上笔者认为一堂课最多用十五到二十分钟进行讲解,至少要留一大半给学生自己有序的练习。当然练习不能使盲目的进行,作为指导教师应该事先研究理论知识,合理安排练习习题。例如,可以把题分为基础题和提升题两个部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训练任务。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熟知训练的目标以及任务。然后,先教师演示再学生练习,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把过程和数据记录在册。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检查,适当的进行指导。最后,教师抽查,进行总结和点评。

3.4 利用总机优势,巧用软件,通常机房都有教师专用机,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机的优势,安装网络教学软件,把教师的教学内容发送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近距离观看演示过程,并且还可以通过软件控制整个课堂,让课堂有序的进行。

3.5 严格把关实训质量,采取多种评价策略,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不是机上操作结束就结束了,课堂上的及时反馈其实非常重要。教师在安排实训内容之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但每个人的完成情况肯定不同,这个时候教师的及时检查和指导是最能解决问题的。一方面,教师对一些完成得不错的学生要进行打分评价,并且记入平时成绩,这对这些学生下次作业的完成效果有着极强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对于作业完成得较差的学生,首先指导教师要真诚的进行肯定,然后教师进行当面批改,指导演示,并且让学生再演示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还起到一个督促鼓励的作用。另外,评价同学各抒已见,争论得十分热烈。教师给予引导,启发,问题在争论竞赛中圆满解决。不过,教师在表扬思考总是快而正确的同学的同时,不训斥那些思维不十分敏捷的同学,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相反要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猜想,养成善于提问题,敢干发表见解,能思善辩的好习惯。提倡学生争辩,竞争是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快速决策的可行措施。在教学单元小结后,还可进行相关知识竞赛的各种测试和训练,还可组织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竞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能型课程;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技能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097-03

1引言

高职高专是以培养具备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工作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根据这一特点,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中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微机组装与维护”这门实用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计算机硬件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各种各样的微机故障也层出不穷,相比之下,传统的专业教育理念显得陈旧落后,因此,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应该顺应新技术的发展潮流,力求把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能马上适应社会工作的需求。具体来说,在“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破常规束缚,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组织形式、考核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彻底的改革。

2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是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实训课程,它主要介绍了微机各个组成配件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选购方法等基本知识,并以微机组装和常见故障的排除等实践操作为主要内容。“微机组装与维护 (实训) ”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微机组装与维护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进行计算机销售、采购、组装、维修、维护等工作,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以适应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课程是集理论性、操作性、应用性为一体的技能型专业实训,其中有严谨的教学理念,条例清晰的教学脉络,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章节,以及对专业性、理论性要求极高的教学方法。因此这门专业课的教学,不仅要求任课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极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微机组装与维护 (实训) ”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不但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能排除计算机常见的各类故障,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实验室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立等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应用为主这条主线。

3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教材的选择上。对于“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这种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只按照当前出版的教材内容讲授,肯定要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脱离实际应用。因此,除选择内容较新的教材外,还应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是:注重双基 (基本知识和基本功)培养、紧扣市场脉搏、跟上技术潮流,把握发展动态。按照以上原则,本课程应该选择以下几部分内容。

3.1微机各部件性能参数与选购

本单元内容以当前微型计算机的主流配置为例,主要讲述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外存储设备、显示卡、显示器、键盘、鼠标、声卡、音箱、机箱、电源以及其他各类外设。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先通过教材自学,然后,由教师结合当前市场的主流产品进行重点讲解,在讲解中最好更多地利用实物和教具。对于教材的补充资料来源可以是专业刊物 (如《电脑报》、《微型计算机》等)、专业网站 (如天极网、走进中关村等)。

3.2微机的组装与连接

本单元内容要突出基本技能的培养,介绍微机组装与连接的方法,以及组装连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重点放在中央处理器、主板、内存、硬盘、光驱、显示卡、显示器、声卡、音箱、机箱、电源的安装连接和跳线、开关的设置等基本技能方面。

3.3整机调试

本单元教学内容以基本调试技术为主,同时介绍当前工程技术人员所采用的简单便捷的实用技术。此部分内容包括微机上电自检(POST)、BIOS参数设置、硬盘的格式化、分区等。

3.4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安装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基本的软件安装技术和常用的应用软件安装方法。其中包括主流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其它软件的安装等等。此部分还要介绍一些当前流行的快捷安装方法和技术 (如GHOST克隆技术),并对其与传统安装方法进行比较与分析。

3.5微机常见故障的检测与排除

本单元教学内容以微型计算机硬件故障的检测为主,以软件故障的检测和排除为辅。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要让学生理解硬件故障与软件故障的判断分析方法,掌握基本的硬件故障检测定位方法,掌握常用的故障检测仪器、工具、仪表的使用技术,掌握常用的检测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先进的检测仪器仪表工具和软件的功能。此外,还要掌握常见故障的预防措施与技术,如硬盘分区表的备份与恢复、注册表的备份与恢复、系统的镜像与克隆、硬盘保护卡的使用、硬盘恢复工具软件的使用等。

3.6常见外设的使用与维护

本单元可以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选择内容或有所侧重。主要学习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外设的使用方法和日常维护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所选外设的使用操作维护技术,了解基本结构和常见故障的维修技术。

4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学手段是否合适是决定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在教学手段上宜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实训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2) 在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采用讲解、演示、练习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3)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3到5位同学一组,选一位基础好的同学为组长,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微机的组装、维修、维护服务。

5)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的比例,考核应以技能考核为主。可以安排几个专门的技能训练如微机组装、外设连接、BIOS参数设置、硬盘格式化分区、操作系统安装等,并且对每一个技能训练都要进行一次考核。

6) 组织学生对周边的电脑市场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并时刻关注微机发展的新动向,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5实训项目的设置

由于本课程是以培养技能为主要目标,所以课程必须安排充分的实训操作时间。

实训的内容要根据技能培养目标确定的几个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要求安排,具体可以安排以下内容:微机的组装与连接;BIOS参数的设置;硬盘格式化与分区;操作系统与常用软件的安装;微机常见故障的检测与排除等等。综合实训内容的安排,要尽可能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配件选购、组装连接、系统调试到软件安装和故障检测、排除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练习。

6考核方法的改革

如果只有单纯的实训教学与训练,学生没有压力和动力,往往不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的难以达到。为此,我们在本课程中引入了劳动部的“计算机调试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后,学生学习有了目标,动手能力的训练也有了检验的标准,教学效果也就更好。劳动部的职业技能鉴定分为应知考核和应会考核两部分,学生在通过两项考核后会获得“计算机调试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考核除了应知考核和应会考核还包括平时考核,具体分配如下:

1) 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通过对学生平时的实际操作和实训报告的考核,根据学生掌握微机组装的程序、步骤和技术要点以及熟练程度,给出平时成绩。

2) 应会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预先设置一些计算机常见的故障,学生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故障原因,排除故障,使其能正常运行。根据学生排除故障的熟练程度,给出实际操作的考核成绩。

3) 应知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以微型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

7辅助措施

有了合适的教学内容基础,有了恰当的教学手段的保证,加之充分的实习实训和严格、灵活、实用的考核方法,应该说要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再加上以下的辅助措施,更能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

1)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利用业余时间更充分的进行动手操作练习。

2) 开展技术竞赛活动,利用竞赛促进学习和提高。

3) 在学生中开展“每天一讲,每天一技”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从参考书、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并且在同学之间进行互相交流。

4) 成立业余活动小组、兴趣小组、义务服务小组,形成骨干带动一般。

5) 建立课程网站,让同学们在课外时间也能访问、浏览。

“微机组装与维护 (实训) ”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技能实训课,应该以培养具有实践操作技能型人才为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方式教学,结合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为高职高专“双证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易勋. 计算机维修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瑞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计算机组维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结构,构建简约实效的课堂,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由直观感知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产生质疑讨论的思维火花碰撞点,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还给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要通过恰当的思维训练,让全体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的归纳和演绎过程,定律、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自主、充分、和谐的发展。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应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实效性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的培养等。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认识浅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知识间的本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严密程度,它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数大小变化后,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小数基本性质”的浅显认识上,如果教师能够适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悟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或向右移动都是小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选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就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归纳,自主掌握知识。

二、引导变换角度认识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的灵敏程度,能打破陈规,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分析、能将学到的方法较好地进行学习的迁移和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看到“小明比小东多5元”,就要启发学生联想到:小东比小明少5元;看到“计划比实际节约用水3吨”,就要启发学生联想到:实际比计划多用水3吨……通过这样的联想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又如:教学应用题“一台电视机价格是1200元,一台计算机的价格是一台电视机的5倍少1000元”时,教师可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从不同侧面提出下面问题:

(1)一台计算机的价格是多少元?

(2)一台计算机比一台电视机贵多少元?

(3)一台计算机和一台电视机共多少元?

学生用立体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维是多向的,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学生思考问题常常是单一的,教师在关键时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多向。在教学基本概念时,要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概念的实质。

再如:教学倍数关系应用题“学校里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参加航模组的有6人,参加体育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4倍。参加体育组的有多少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倍数关系。当学生初步掌握线段图之后,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层次,引导学生脱离线段图找出题中的对应关系:

航模组:6人―1份

体育组:人―4份

学生可直接根据对应关系看出:体育组人数和航模组人数比,把航模组人数看作1份,体育组人数有这样的4份,求6的4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学生学会了这种方法以后,在解答应用题:“学校里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参加美术组的有30人,参加音乐组的有6人,参加美术组的人数是音乐组的几倍?”时,就可让学生直接用找对应关系的方法来理解应用题中的倍数关系,从而解答应用题。 概念初步形成后,在运用概念时要灵活,应防止学生一味模仿产生思维的懒惰性。教师要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以便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

三、训练基础技能鼓励猜测,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深刻性和思维灵活性为前提,是指学生在正确思维的基础上,善于简缩思维过程,进行跳跃式的快速思维。因此,训练基础技能,提高计算速度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

例1:(7+6)+(3+4),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7+6)+(3+4)=(7+3)+(6+4)=10+10=20

例2:(20+6)+(30+5),可让学生用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20+6)+(30+5)=(20+30)+(6+5)=50+11=61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做题时间随着练习技能的熟练而逐步缩短,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很知算出得数。

如:20+1-6-4,可让学生根据和减一个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

(20+1)-(6+4)=(20+1)-10=21-10=11

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采用“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定做题数量比完成时间”的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其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四、创设条件倡导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思维的独创性,它表现为有新意、不盲从、不生搬硬套,善于依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经验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某电视机厂4天装配彩色电视机800台。照这样计算,装配1800台同样的彩电,要用几天?”学生用一般方法解答后,我引导学生寻找已知条件中有关数据的特征和联系,运用线段合理地巧“折”妙“装”,得出如下解法:4×2+1=9(天)。

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带来的喜悦,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提倡新颖的解题方法。除要求学生能掌握一般法则进行计算外,还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进行解题,使参加运算的数值不变,达到运算简便。

又如:

102+67=100+(2+67)=100+69=169

9+8+7+6+5=7+2+7+1+7+7-1+7-2=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