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创业

食品创业

食品创业

食品创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三层级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食品专业;创意能力培养层;创新能力培养层;创业能力培育层;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食品产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工业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受到广泛关注。高职食品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生的就业方向更注重实践能力,更适合学生自主创业。随着食品工业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对食品种类的更换速度要求更快,对食品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的学生将会更加适应社会要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步阶段,基础薄弱,多是一些理论层面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中搜索本项目研究的关键词“三层级四平台”,没有显示任何文献资料;搜索关键词“四创”,鲜有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研究。项目组深入剖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经过研究摸索,首次提出“四创”能力的概念,即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效本领;划分创意能力培养层、创新能力培养层、创业能力培育层等三个层级,搭建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四个支撑平台,构建“三层级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将其应用到高职食品专业教学中,检验项目实施效果。

1“三层级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价值

1.1丰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的前沿性不足,研究内容与问题解决策略重复率高,对于现实中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挖掘不到位。食品专业有关的创新创业体系研究绝大多数是本科院校,不能很好地针对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指导。因此,研究“三层级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为同类型专业的双创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1.2培养高职“四创”型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三层级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可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食品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创效的“四创”能力,优化职业规划,提高职业竞争力,培养食品行业“四创”人才。

1.3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四创”人才有利于企业获得优质人力资源,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将会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项目,项目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可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2“三层级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以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提升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创效的“四创”能力为主线,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按照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三个层级进行递进培养、培育,多元联动搭建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科学系统地构建“三层级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意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效本领。

2.1“三层级”的递进教育

第一层级是指创意能力培养层,对应的支撑平台为创新创业教学平台、活动平台。这个阶段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面向低年级全体学生,属于普惠性教育。通过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及参加创业大讲堂等活动,使学生理清创新创业内涵,提高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第二层级是指创新能力培养层,对应的支撑平台为创新创业活动平台、实训平台。依托各类竞赛及校内、校外实训平台,在校企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参与真实工作过程及技术开发,促进创意创新创业活动与人才培养有机衔接,与学生兴趣和专业特长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过程设计等创新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第三层级是指创业能力培育层,对应的支撑平台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针对有强烈自主创业意愿但自身经济、能力等条件欠缺的高年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创造真实创业情境,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学生离校后的创业、创效积累经验。

2.2“四平台”的科学搭建

2.2.1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与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比重,促进食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相融合,建成以“科学创新方法”“创业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SYB创业培训”等系列创新创业课程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通过如主题教育、职业体验、拓展训练等形式寓创新创业教育于日常教学之中,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相互交叉、渗透。适当增加实践部分的课时,多设置创新性、开放性实际问题。建立企业、校内教师双导师制,共同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不断强化学生创意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创效能力的培养,提高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2.2创新创业活动平台1)为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举办“食品专家进校园”“创业大讲堂”“企业讲座”“优秀创业校友报告会”“创业沙龙”“创业项目路演”等系列活动,如企业专家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带来食品专业相关的精彩报告,创业导师深入解读国家“双创”最新支持政策等问题,成功校友对创业经验和教训的精彩分享,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得到启蒙,产生更多的创意金点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四创”能力。2)依托“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大赛、“食品加工”创新比赛、“科创比赛”等各类大赛,形成“国家—省—市—院”四级联动的竞赛活动模式,分级选拔、覆盖面广,力争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学生比赛项目由校企合作的企业专家、校内教师、创业导师共同指导。在学院竞赛项目实施办法和激励机制的保障下,竞赛趋于常态化,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四创”能力。2.2.3创新创业实训平台1)搭建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实验室建设相对完善。通过开放实验室,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锻炼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注入创新元素,引导学生充分地将实践操作与创新创业融会贯通。学生不出校门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技术开发,为后期参加各类竞赛奠定技术基础和保障。学生认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实践证明,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在学生“四创”能力培养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2)校企深度合作,共建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由于受到学院自身实训资源的局限性,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互利共赢。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共同体,在中国海关济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建成“厂中校”,即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满足学生校外实训、技能竞赛的需要。在学生自大一至大三每一学期均会由平台安排相应的实训任务,由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食品分析实训等实践类课程也放在校外实训平台进行。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提前进入食品分析检测实际工作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规范操作仪器、正确处理数据、科学设计实验、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素质能力,为将来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学院多次收到实习就业单位发来的喜报,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2.4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食品专业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有效推动食品专业学生自身项目的转化落地,依托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实体创业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技术成熟、市场前景良好的优质创业项目可申报入驻创业孵化,进行实体创业实践,实现成果转化。平台为入驻创业基地的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场地、水电、网络、设施、指导、服务的“六免”创业服务,开展“一块场地、一个导师、一个推广平台、一个服务团队”的“四个一”创新创业联动帮扶。创业指导教师团队由创新创业专任教师、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辅导、咨询等服务。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降低了学生的创业风险,把学生的创业磨合期消化在学校期间,提高了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为今后学生的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高职院校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创新精神,使之内化于心,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效本领,这样方能使创业者立于不败之地。“三层级四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可提升高职食品专业学生“四创”能力,促进学生敢创新、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有效提高高职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侯力红,姬春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2]方海田,刘慧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以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40):228-229.

[3]刘峰.地方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26-30.

[4]费蓉,王磊,梁琨,等.基于“双创教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8(3):128-130,135.

食品创业范文第2篇

2009级毕业生已有3人独立开设了西点房,延续自己的创业之路。利用系部的“勤工助学亭”,2011级食品专业学生模拟成立了“长沙湘今餐饮发展有限公司”,从事教师科研产品系列方便菜的生产与销售。这些平台的建立,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机会,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优秀的指导老师

学生创业实践的指导,离不开高水平的导师。在学校,这种导师往往比较缺乏,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引入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宽广的人脉,这些在指导学生创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指导食品专业学生进行焙烤食品的创业,系部从外部企业请来了资深从业师傅对其进行产品制作和销售的指导,帮助他们很快就制作出优质适销的产品,并走上了良性发展之路。解决办法之二是学校的政策鼓励老师做“双师型”老师,不仅仅是拿个证就可以,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胜任的企业家,企业职场人之类的老师。

恰当的锻炼机会

学生创业不能盲目进行,创业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锻炼,这种锻炼在开始就应该视为一生的能力投资,而不是目光短浅的眼前利益。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寒暑假、周末、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期间进行与其未来事业有关的锻炼,这种锻炼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业思维的发展。如,2011年假期组织学生赴东莞、南京某果冻公司进行暑期实践,了解到饮料类产品的利润和公司运作特点后,有一位学生毕业后即在家乡开设了饮料店,并逐步酝酿利用当地丰富的椪柑资源开设饮料厂。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这种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锻炼是非常宝贵的。对于创业而言,这只是所需能力的一种。在实践过程中,注意采用与创业挂钩的方式去进行,方可达到培养创业能力的效果。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创业项目“长沙湘今餐饮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在参与老师科研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在看好方便菜产品的新颖性与市场的广阔性之后,自主进行了创业。

食品创业范文第3篇

发展现状与优势

1.现状。一是产业规模与布局独具特色。过去20多年京津冀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总体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4年底“三地”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439家,绿色食品产品种类为1394个;京津冀地区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上升至322.78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3.6万亩,基地产量为143.9万吨;绿色生产资料获证企业14家,产品达27个。河北省凭借其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成为绿色食品产业主要聚集区,北京、天津凭借其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优势后来居上(京津两地2014年新增认证企业占认证企业总数的近50%),北京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供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且认证企业和产品数量居于区域乃至全国领先水平。二是核心企业绿色食品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部级、省部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获证数量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速最快(2009-2013年年均增长391%),核心企业认证种类呈大幅增长趋势。核心企业布局仍以河北地区居多,总数高于京津两地之和。河北获绿色食品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及其产品种类在全国均排名第一。但三地绿色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优势、创新能力和对产业链带动、统筹、辐射能力均有待提高。三是产学研的合作潜力巨大。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应用来提升产品品质。尽管三地坐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以及一批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绿色食品专用生产资料研发、产品和环境监测技术、疫情防控技术等领域具备强大科研实力和丰富研究成果,但区域内产学研对接不畅。三地高校、科研机构在资源共享基础上,亟待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四是产业链有待紧密衔接。绿色食品产业链构成包括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供给、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研发、产地环境的维护和监测、优质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绿色产品生产和认证,绿色食品商业流通体系的构建及流通模式创新,标准制定、质量认证、监督管理和综合服务等管理创新和技术监测的跟进。目前三地产业链的上下游还未有效衔接,急需通过培育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知名企业集团,实现关键技术研发、基地建设、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提高辐射带动能力。2.优势。一是资金实力比较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财政支农、金融创新等政策优势明显,能够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来源,满足绿色食品产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资金需求。二是土地及劳动力资源丰富。河北省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自然条件多样性特征明显,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区位特点鲜明。具备郊区绿色食品区、农村腹地绿色食品区和偏远地区绿色食品区,现代化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日趋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设在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为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四是产业基础良好。京津两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程度和科技创新水平,依托京津地区的科研优势在绿色食品产业投入品研发、环境监测和产品监测技术创新、商业流通模式创新等方面形成明显的竞争力。尽管京津冀地区的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不高(2014年该区域用标企业总数和产品种类在全国占比分别为5.05%和6.59%,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27%和1.42%,产地环境监测面积不足全国的1%),但技术、资金、市场、资源、政策等产业竞争优势较为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实现京津两地的技术、资金、信息等优势和河北的资源优势的有效对接,形成产业分工、协作、集群效应,促进产业配套协同发展,亟待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来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内涵、建设路径和发展目标

1.内涵和建设路径。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指在京津冀三地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相关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基地等主体,开展跨区域、跨组织、跨文化的合作创新活动,形成涉及制度、管理、技术、产品、市场、业态等多方面联动创新、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应由农业部主管,其他相关部委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协管,中国农学会牵头组建,并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行业协会、商贸物流公司等主体,通过各级政府政策扶植,整合三地的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优势资源,创新各类组织模式,调整科技资源、产业发展、园区的空间布局,优化运行机制,推动联动发展,实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业态创新,以整体提升京津冀区域内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2.发展目标。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在整合京津冀三地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土地、市场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协同创新,整体提高区域绿色产品的研发水平、增强绿色食品供给能力,打造优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创新商业流通模式并形成新的业态,推动绿色食品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力争到“十三五”末,京津冀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研发能力位于全国前列,产品供给能力较“十二五”大幅增加,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增加到800家,产品数量突破2000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加到30个,基地面积和产量均增加一倍;产地环境监测面积上升到600万亩。

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创新主体和空间布局

1.创新主体。一是管理和制度协同创新主体。农业部主管,并与财政部、科技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及京津冀地方政府开展相互协作,支持共同体的发展。三地政府和相关主体在利益诉求达成高度共识的基础上,完善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需要有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支撑。二是技术协同创新主体。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和农业协会构成技术创新主体,其中京津两地要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的突出优势,承担主要研发责任。技术创新重点在于构建覆盖产地环境、绿色生产资料、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监测检验等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加强有机生物肥、生物农药、生态修复、绿色食品保鲜、储运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绿色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疫情防控技术等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尤其是精深加工技术瓶颈,提高产品的深加工度,延长产业链;强化对绿色食品产业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建设,促进技术产业化发展与应用。三是产品协同创新主体。京津冀三地科技园区和生产基地承载技术应用和实现产品创新的重任,其中河北省凭借其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在积极承接京津技术转移、实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应通过完善质量认证、过程控制、全程监管和商标管理等综合手段和措施来提升绿色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不断实现产品创新。四是市场协同创新主体。京津冀三地商贸流通公司、商贸流通中心和园区要加强协同发展,形成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和绿色食品市场,不断创新商贸流通模式。加强绿色食品产业与大数据、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新的商业流通模式,包括B2B、B2C、C2B等,打造更多的新经济、新业态品牌,提高绿色产业的附加值。2.空间布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空间布局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分工、产业布局及园区的分布等方面。一是科技创新分工。进一步发挥北京大都市的技术、人才优势,通过全面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使北京成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技术创新总部、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创新人才聚集中心;天津一方面要吸收北京的重要技术创新输出,另一方面通过重点提高自身绿色食品产业应用研究与技术研发转化能力,逐步成为绿色食品产业创新中心、技术研发转化基地;河北省重点强化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示范推广能力,推进建设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及产业升级试验区。二是绿色食品产业布局。从产业布局来看,河北省要充分发挥在京津冀三地中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的主导地位,发挥获绿色食品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的优势,借助京津冀环境的改善,有步骤增加绿色食品有效用标企业数量、产品种类、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产地环境监测面积等,着力提高基地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断发展品种丰富、层次多样的绿色食品产业,使河北省成为区域绿色食品产业的主要功能区;北京在加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供给方面领先优势,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内涵和发展水平,打造更多的高端绿色食品产业的示范基地;与北京相比,天津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借助天津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节奏,扩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与产量,积极培育更多的获绿色食品认证的农民合作组织,并通过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三是京津冀科技园区的布局。要突出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以实现优势互补。北京园区要发挥首都资源的优势,突出高端引领的功能,不断向津冀输出先进的科技成果;天津科技园区既要加强自身科技创新,也要加快对北京创新资源的承载能力,布局和利用好重大创新资源,培育更多的领军企业;河北科技园地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之地,要有效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就近转化,同时提高河北自主创新水平,在企业集群化发展上下功夫,发挥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1.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理事会。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学会牵头并联合京津冀三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业学会及行业协会等,建立京津冀绿色食品与生态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及理事会。理事会全面负责协同创新共同体相关工作,负责维持共同体的稳定运行;理事会牵头讨论共同体的发展方针、工作计划,审议共同体的重大事宜,制定共同体各单位的任务分工、协调科技资源的分配等。成立专家委员会和秘书处等组织机构,制订共同体章程、经费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和人事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2.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资金投入机制。协同创新共同体各单位共同出资,建立京津冀绿色食品与生态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基金。各单位共同参与和任务分工,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激发各主体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充分利用各共同体单位的优势资源,有效开展产业研发、技术创新及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实现双赢及多赢。3.建立产学研协作机制。鼓励共同体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作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优势互补与叠加、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的创新,力争把京津的科技优势转变为京津冀的优势,把科研院所的高端研发成果辐射扩散到企业、基地。建立创新资源的互通共享机制,借助农业部委托中国农学会创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京津冀三地科协联合成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逐渐完善绿色食品产业数据库、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专家库、评价体系和服务规范等,有效推动三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互联互通,为助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服务。4.加强企业研发联合体协作机制。绿色食品产业的相关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中不可或缺。要加快建立三地企业研发联合体,共同建设企业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特色产业基地,完善公共技术平台、重大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科技要素向企业聚集,形成对产业升级及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5.建立地方政府创新协作联动机制。三地政府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加强沟通协作,积极出台促进共同体发展的政策措施,破解共同体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区域内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的政策环境。在科技资源配置、重大科技项目布局上要统筹协调,从以往单纯对企业、产业的扶持,转向扶持三地企业和科研单位;在人才开发与管理上,积极促进三地人才支持政策相互衔接,逐步建立三地人才政策的共享机制,促进人才资源流动,依托全国涉农科技社团加强引导三地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合作,提升区域吸引和集聚人才的综合竞争力;政府应支持跨区域建立科技金融对接平台与科技金融超市,逐渐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此外,在政府主导的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三地政府要加强管理、服务的协同创新,应联手通报动植物疫情信息,实现区域间绿色联防联控;消除绿色食品流通的技术和行政壁垒,加快实现具有法律资质的检测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共同开展食品质量安全联合执法检查。

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政策建议

食品创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生物类专业 冷门 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岗位会有约1000万缺口,因此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仍然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项资金,政策上的优惠条件,正是大学生创业的机遇,也是就业的另一途径。但是,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创业教育仍然是基于我国大学教育的传统形式,创业教育以课外兴趣小组或者培训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多数仍然处在学科教育辅助的位置,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有力度的实施,。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提出创办创业型大学以来,食品药品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构建了食品大类的创业教育体系,两年多的运行,学生教师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一、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

1.结合专业建设创业实训基地

通过对校园市场的调查,结合专业特色,食品药品学院规划了啤酒发酵车间、焙烤房、酸奶屋、肉制品开发中心和食品检测中心五个创业实训基地。其中啤酒车间、焙烤房、酸奶屋和肉制品开发中心都是由专业课实训室改造而来,学院投入部分资金改造,能达到生产产品的条件。食品检测中心是学校投资建设的第三方实验室,具有质监部门 认证的检测资质,能对外开展检测服务,同时为校内创业基地的产品把住质量关。

2.制定“四层递进,双创贯穿” 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层递进”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业型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主线贯穿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

其中,创业型实训开设在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后,顶岗实习前,以真实的生产性项目为载体,学生自主选择进入不同创业团队,作为经营的主体,自负盈亏。

同时,学生在创业型实训过程中,还要掌握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所需理论技能知识,最终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制定引导师生创业的相关政策

为了积极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师生创业,先后出台《创业基地有偿使用办法》,《创业导师制度》《创业团队管理办法》《创业项目与专业课奖励学费办法》等相对完善的制度。

二、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

1.创业项目化运作模式

所有创业基地都以项目化运作,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创业负责人,组建团队进行项目运作。技术上由导师指导,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创业项目团队承担。创业初期无偿使用创业基地,正常运转后,按照一定办法有偿使用,创收所得由项目团队自己支配。。

2.探索适用于创业教育的学生管理模式

食品学院学生会设立了创业学生的结构——创业实践部,由创业导师和团委共同管理。创业导师给学生定期进行技术和业务培训,辅导员老师在思想和纪律方面管理。团队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不合格的成员讲淘汰出团队。

3.创业实践与专业课程的学分置换模式

为了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创业,在考试成绩上,对创业学生实行分层次学分奖励政策。对项目负责人的相关专业课,认定学分置换。只要项目负责人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出勤和作业,就给与本课程的学分。项目骨干和参与人员,则根据创业效果在考试总评成绩上加分。

三、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成果

1.食品类专业社会影响力提升

这些创业项目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齐鲁晚报》、《山东商报》、《都市女报》等多家媒体都做了报道,创业项目代表学校参加了鲁商嘉年华,山东省食品安全周等多项大型社会活动,已成为山东商业职业学院特色之一。食品类专业今天招生人数比去年增加110%。

2.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提高

学生入股参与创业项目资金运作,通过进货、经营、管理等环节,学会做市场调查、进行成本核算、利润分析等能力, 将课堂所学知识, 运用到实践,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这种实战性的演练,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 真正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减少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的盲目性,增强了创业信心。

通过创业教育,我院2012届毕业生正式就业率比2011届提高30%,位于全校第一。2012届食品检验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被单位正式录用的比例达到83%。

3.学生学习态度有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精湛的技术才能做出好的产品,留住客户。因此,创业学生上课看积极性提高,并能主动去向老师探讨一些专业技术问题。

4.学院办学成本降低,学生节约意思增强

由生产性实训转变为创业性实训后,学院实训材料和费用全部由创业项目承担,每年减少实验实训费用一万多元。创业型实训过程中,学生因为是经营的主体,节约的就是利润,比以往单纯的生产性实训更注重节约。

食品创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创新能力;企业合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F76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83-03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遇到的首要基本问题是如何才能使高职院校适应高职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和特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同发展”的职教理念[1]。而且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专业模式并不能满足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及现今的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专业教学模式处于一定的落后地位[2],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话题,食品专业在高职院校也同样不能幸免于这类问题。当前虽然食品专业已经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有了设置及相应开课,但与其他传统专业相比,食品专业在高职院校设立较晚,属于发展中的学科,一直没有相应专属的高职院校体系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对食品专业学生的教育与创新能力的激发还不够重视,其食品专业的教学体系已被很多专业人士习惯称为本科食品专业的“压缩饼干”,因为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一般都是按照本科院校的该类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效仿教学的;而且类似于灌输、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法仍被教师大量采用;教师们大都过分重视他们对于学生的知识传授,却严重忽视了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操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太过于重视“教”,轻视“学与练”;“循规蹈矩”仍是教师们惯用的规范理念,创新、自立的现代意识在学生的培养中却常被忽视[3],正是因为如此高职院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与阻挠。近年来在食品行业中,不能成功就业的食品大专毕业生比比皆是,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不足以满足食品企业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学生自身发展及毕业后适应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分析清楚目前的形势,了解并掌握目前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现状及其人才需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及创新,并逐渐转变高职教育传统观念,开发适合食品专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兼职食品专业教学团队,构建食品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战平台以及培养符合食品企业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够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系统提升,并能接受系统基础知识的培养[4],从而更好的扩大食品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并且满足目前企业合作发展对其的需求,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又一次促进了高职教学的发展。

一、我国食品工业当前人才需求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专业技能人才与我国食品工业的供需现状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有三个产业,而食品工业属于其中重要产业之一。我国的食品工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光辉业绩,这是全国人民有目共睹的。据有关单位调查统计,我国食品工业一直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尽管如此,我国食品工业在发展中仍有不足之处。由于掌握高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不够,并且这些人才对于食品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实操能力比较薄弱,所以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大量高新技术并不能得到充分应用与发展。另外,基于经济发展在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的缓慢增长、加工企业效益低等现实,高技术人才在我国食品工业生产岗位上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各个大型食品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现象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的食品专业学生,其在企业中的就业从业情况由于难以找到一个官方权威的统计方法来表征,所以关于高职院校的食品专业毕业生从业情况是笔者通过近年来对本校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了解,通过相关资料收集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结论并认为许多食品企业现在紧缺各方面的食品从业人才,比如一线生产人员、销售岗位人员、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和管理人才等等。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的食品专业学生由于在传统的高职教育背景下缺乏扎实的实践工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且职业道德文化也不过关,企业进行招聘后往往还要针对这些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后才能让他们上岗,很多学生往往在上岗后由于能力不足被淘汰或者自行短时间辞职,也增大了学生自身再次就业的难度。与此同时相应的情况是,食品企业花了人力物力招来的人但往往留不住或者并不是自己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同样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并且已经成为各食品企业在挑选从业人员时候最头疼的事情。这种情况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大量的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只好选择转行或继续专升本等。因此无论是从保证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和在企业中的就业质量,还是从满足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思考,高职院校在食品专业教育方面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可以从其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体系以及院内师资力量等方面做出满足当前需求的整改与创新。

二、基于食品专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对策

基于目前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并适应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应该逐渐转变高职教育传统观念,开发适合食品专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兼职食品专业教学团队,构建食品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战平台以及培养符合食品企业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力争在基于食品专业的前提下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合作发展。

(一)开发适合食品专业岗位技能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

首先,为了摆脱传统高职教育给食品专业学生带来的束缚与禁锢,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原有的教育体系,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因此,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全面、开放、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和充分体现并符合企业需求的教材课程体系。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都系统地按照本科教育体系编著教材,而这些教材是属于全国或行业统编教材,由于范围大、内容宽泛,周期长,且一直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没有实践性,从各个方面都不能体现出实际的要求,这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收不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因此,可以遵循部分使用统编教材,其余教材差异化编写的原则来实行开展创新化教学,根据地区行业等特点,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补缺,推行“以教师教学为辅,学生动手学习为主,基于实践工作过程设置课程体系”的新型实用性教学模式[5,6],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高职食品专业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

其次,将高职教育课程有机地结合培养目标及其专业技术能力,不单纯地追求传统的学科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转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突出体现其应用性与实践性的特征,根据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人才目标的能力因素,使用频率较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直接关系到培养职业能力的内容要在高职教育学科中被筛选出来,这样才能使未来需要从事食品行业的学生掌握食品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并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形成一个以突出技能和企业岗位要求为目的,而各方面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实用型和创新型的课程教育体系。

最后,应根据食品专业的实际目标和结合目前食品行业的现状,考虑到食品专业多样性、特殊性及复合型人才是社会食品企业各岗位的最终目标,更应加大对食品人才的培养,使其掌握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拓展其培养对象的适应性和就业面,除了要加大注重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外,还必须要将学业、就业与创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并加强培养对象与企业合作发展。

(二)建设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兼职食品专业教学团队

首先,实训教学要创新,教师要先行。打破常规教学组织设置和管理体制,从专业建设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跨教研室、跨专业、跨院系,深入行业、企业组建专业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要完善工作和管理机制,分工合作,共同管理,实施企业与学校双重负责人制度,共同合作做好团队建设发展规划;通过公开竟聘、择优选拔团队双负责人;团队成员的选拔体现专业技术性、合作性、开放性原则,加强团队内部科研工作互动,推动团队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其次,重点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将优秀的并符合要求的食品专业教师派遣继续进修,并且鼓励教师自觉深入到企业,参观企业并熟悉其中的实际操作,在企业中实地考察后将情况反馈给学校和学生,这样也可以加强教师的实践锻炼以及院校与企业的交流,不断丰富工作经验,全力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产、学、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创新性的实行“师傅”与“导师”的制度,尽量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为实现更好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职教水平,并共同提高团队成员技术创新能力。

最后,分析比较目前国际国内的科技发展现状,密切跟随其发展方向,将科技理念转化为实践并用于指导教学团队的建设。以专家经验和理解提升教师团队的意识与观念,利用一定的预算去引进校外经验丰富的专业行家,并聘请加盟食品专业技术能人,结合校内外食品专业教学人才,建立“双师结构”以及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高校科研项目研究制度,并且从教师利益出发,摒弃传统的“学科型”的评价体系,改良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提升教师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师资结构优化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及简历专业教学团队合作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从而推动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专兼职食品专业教学团队的形成。

(三)构建食品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战平台

首先,食品技术创新是目前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所要求的,但如何将创新技术转化成实际成果也是当今高职院校食品学科的重大任务之一。可以将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食品企业共同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在食品技术与成果转化上形成互帮互助的友好关系,高职院校与科研机构提供创新的食品技术,将食品技术用于食品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并且联合开展产业重大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使创新联盟成为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阵地。

其次,由食品企业投资或食品企业与学校共同投资建设联合实验室实体,用于完善食品专业的科研设备及提升食品技术创新能力,结合食品企业需求,依托学校力量,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在研发方面,克服食品企业在技术方面的缺陷,形成食品企业自身有特色的关键技术。

再者,针对学校特色,食品企业设立了相应的预研基金,为学校的食品研发提供充足的经费,在一定的研发基础上开展校企合作预报工作,并在预研基础上进行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在提升食品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将成果在企业平台进行转化,满足企业合作需求;将高职院校食品学科优势与地方产业结合,坚持与大型食品企业长期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完善与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将支撑这些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做到可产业化的程度,实现技术开发和转移双赢,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促进企业合作发展;

最后,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共同发展合作的过程中发现科技优势,重点发展科技产业,促进技术转移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加强自身技术的发展与企业合作;采用政策激励方式,促进食品技术创新,发展成果转化,构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实战平台,促进技术转移体系深入实施。

(四)培养符合食品企业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首先,食品专业对实践和技能性要求很高,高职食品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抓好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开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技能实训,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名义上是技能竞赛,实为对食品专业技能要求进行调研,借此契机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通过竞赛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并且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兴趣,使之在实际就业当中得到应用。为此,针对历届省厅级的技能大赛,我们开展了以新型的技能实训,并增加实训课程学时,加大实训力度,充分利用资源,建设开放型实训室[7],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专业技能水平的舞台。

其次,通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制定实践教学总体规划、模拟工厂与专业实训室互补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食品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和技术创新力,正确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创新想法并付诸实施;

最后,通过推行创新能力教育、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增设创新能力奖学金、培育科研创新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等方式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不仅可以建设一支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食品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一套以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构建多种学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合作模式,能高效便捷地将产业化技术成果进行转化,而且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要求,能胜任企业的创新能力岗位。从而真正实现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模式,改善教育质量,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使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等多赢的效果;同时也为其他高职院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合作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郑航芝,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文化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83-85.

[2]鲍洁.对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3,(2):4-6.

[3]白云华.对高职高专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98-100.

[4]张尧学.在新指标体系下扎实开展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l6):32-34.

[5]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12.

[6]郭永.高职食品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3):57-59.

[7]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