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 现代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114-01

目前的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都是比较经典且有代表性的文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学现代文阅读也开始从传统的固定教学模式向符合现代化的方向转变。从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的得分几乎比其他类型题目得分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现代文阅读教学出发,对促进现代文阅读教学提出一些策略。

一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在具体的课堂上就是对课文进行分析,同时在对课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课外文章进行分析和阅读,并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和目的、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当前中学现代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不明确

学生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不能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有些文章只需要学生了解大意即可,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找出线索,抓住关键点,情感要随着线索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教师就应对某条线索进行重点分析。

2.教师队伍年轻化

随着现代教师编制考试盛行,中学语文教师也越来越年轻化,他们往往缺乏经验,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填鸦式”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的兴趣逐渐降低。

3.缺乏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分析、认知、质疑和评价等,这些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都容易受到偏误、疏漏和忽视,主要有两种:(1)在课堂教学中,以听代读、以讲代读,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注重了群体阅读,但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没有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2)阅读教师的目标短期化、不明确,前后文章不能很好地衔接,有的教师甚至把阅读教学的能力简单地等同于以记忆为主的识记要求,把现代文阅读教学等同于基础知识的教学。

二 现代文阅读教学对策

1.快速搜索目标

《五柳先生传》曰:“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说经过快速阅读,概况了解文章主旨,掌握文章大意。这种阅读方法就是根据学习目标,快速找出问题的指向,具有快速性和针对性。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阅读时如果教师只是对着书本念,学生听到的只是枯燥的字、词、句,就不能真正地体会作者内心真实世界,不能真切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自然美和风景美。文章重点是要跟随荷塘夜色的顺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转移,在了解重点后,再按照已有的思路去跟随作者的顺序和足迹,从而体味其中的情感主线。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快速地找到“荷塘前”——“荷塘中”——“荷塘后”这种空间顺序,按照这种空间顺序分析不同景色的变化,理解作者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2.抓住阅读“面”

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多种版本,但不管是哪种版本都是按照传统的文章选取模本,都选用了许多精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国籍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能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议论文时要根据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心、论证方法、论证材料,分析论证语言,从而理清论证思路;教记叙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线索,掌握要素,分析人物和事件、结构;教小说时要求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分析,把握主题。

3.激发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阅读笔记,并和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学生可以把平时在现代文阅读中碰到的好词佳句或者现代文阅读的一些技巧方法等记在一个本子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教学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阅读中来。引导学生能在自己对文中的思想有分歧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釆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或者举办一次竞赛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爱阅读的氛围。

三 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广,对中学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再按以前那种封闭、固定的教育模式,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贴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解决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调整反思,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全面促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宏斌.信息化时代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探讨[J].语数外学习,2013(5)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2篇

现代文阅读观念强调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人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础。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比如六省市试卷《青菜》阅读文后的一个题目,共有三问:

第一问: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第二问: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第三问: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其它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关键是第二问,作用就是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平时复结时,如果不细致不深入,答题就显得很盲目。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考语言连贯方面的题,我们不妨也把它当作一个小阅读题:

在下文空缺的甲、乙、丙、丁四处选填恰当的项。

在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人,以自己为尺子衡量别人,稍有不同就视别人为异类,横加指责和干涉。这种君临天下、称霸世界的做不法是A,是B,是c,是D。

A、注定行不通的

B、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

c、违背时展潮流的

D、不得人心的

我们分析这四个选项,很再如,调整下面各句的顺序,使之合理。①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②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③总之,我们要拿来。④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⑤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①②③④句属于正面阐述,⑤句属于反面阐述,这两大层次就明确了;再看前四句,第③句是前提条件,应放在第一位,第①句是“拿来”后的具体做法,又是第④句话的条件,第②句是强调第④句中“这人”应具备的品格,可放在④句之后。顺序就调整为:③①④②⑤

三、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在阅读中注重提高思维能力,也就成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思维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它的表现形式――借助于语言。

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要进行好以下几方面的思维训练:

A、认识理解能力;B、分析综合能力;C、抽象概括能力;D、调整组合能力;E、比同较异能力;F、评价鉴赏能力。

例如今年高考语文第26题: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力;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74-02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是花时间最多但收效较差的一个部分。虽然广大语文教师一直通过课文的讲授和课外篇章练习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仍然较差。

首先,问题之一在于,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另一个根深蒂固的弊端,即“相信课文是外在于读者(教师与学生)的阅读客体。其中的意义是作者早已赋予的,是客观的,永恒的和不变的。”如学习《岳阳楼记》一文的主旨,学生记住的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师按这个标准答案去讲,学生按这个标准答案去记。难道真正有思想感情的文章都有大家公认的中心思想吗?难道《岳阳楼记》一文的学习仅仅就是为了理解和记住这句话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也决不会只有这一句话。在标准化解读的作用下,阅读教学变成了单向、静态、封闭的活动,忽略课文本身的开放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理解的多样性,不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前经验积累,以及个性化的理解。问题之二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停留在静态的阅读客体(文本)的分析层面上,单纯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关系、结构、写作特点分析以及内容要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归纳等等,由此,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程式化”现象比较突出,往往只注重文本知识的讲解,拘泥于只言片语的分析,名篇佳作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阅读教学本应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然而对阅读内容的肢解却使知识的碎片充斥于学生的头脑中,他们无法再对原本很优美很感人的文章进行感悟。上面这两个问题的诱因很大程度来自于单一的评价把阅读教学导入应试的误区,学生的个性也就得不到发展。于是,学科教学重“术”轻人,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轻视人的全面培养与发展,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偏离了育人的大目标。考试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根指挥棒。在考试的压力下,教师为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强化训练”,迫使学生做大量的语文试题。为了应付考试,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教学模式,考试考什么,就讲什么。这样,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咀嚼、品味、感悟和创造课文的意义世界与情感世界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方式有了新的尝试,在教学中,我们把课文的分析权交还学生,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讨论,时下,新课改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了些新气象:内容丰富了,形式新颖了,气氛活跃了,教学的手段灵活了,师生的互动提高了,整个课堂动起来了……然而,在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的同时,静下心来,却发现这些“热闹”和“繁荣”的背后多了一些急躁和肤浅,少了一些实在和研究。整个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师设计好的程序中前进。这种“读”的结果,只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通过努力所获得的是教师已预备好的答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伪阅读”,它再次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索、展示自己个性化思维的机会。而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由于评价体制、生活压力、职业倦怠等原因,无暇顾及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充电”,教育素养的提升亦无从谈起,驾御课堂的能力自然也就不强。一些老师虽然在课堂给了学生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却无法掌控课堂,看似热闹的课堂却没有实质性的深刻的讨论,学生满足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的探究,而对于重要的内容仍在期待老师的答案而放弃思考。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常常畏首畏脚,怯于将课堂放给学生,不敢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他们最大的担心是:“阅读教学,放给了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却收不回来了,丢了面子怎么办?”可见阅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理论储备和教育素养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的瓶颈。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想首先得让学生真正地阅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诵读时间,达到书与我化,我与书化,书为我用。不要急于完成文本的细评细讲,关键是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和感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裕的诵读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目的。凡是学生自主读书能体会到的,教师重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复述、默读以及略读、浏览、精读。其次,根据文章创设情景,让学生能投入到文章中去。语文教学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一个语文老师光靠呆板的冷冰冰的说教是难以成功的,课堂的活跃也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全身心投入,激起和调动学生相应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寓意。阅读教学是一个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碰撞的过程,只有情深才能感人,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是最大的难题,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该看什么,从何入手,故而要慢慢引导学生学会咀嚼欣赏,领悟意蕴。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并对其作出谨慎的反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宜直接解答,而应该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讨论、解答,这样学生从讨论中获益较多。当教师不得不对讨论作出评价时,应做到公正,不带偏见和个人感彩。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讨论,对讨论是否切题和讨论的事实基础等适时地予以分析和评价。教师还要做到适时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主题和顺利进行。在讨论的某些环节上,教师可适时地做简短的小结,明确当时面临的问题,这既帮助学生理清已经走过的讨论轨迹,预示下一步讨论的方向,又教会学生讨论的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掌控课堂的节奏,而学生的讨论也不会过于单一。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4篇

把握一句话的意思。

把握好一句话的意思,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薄弱,整篇阅读能力就提不高。

把握一句话的意思,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正确理解含义抽象的语句,正确领会含蓄的语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正确理解关键词语是基础。

理解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指的是在语境中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 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历史科学”就是两个关键词语。注意体会这两个词语,就可进一步理解这句话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这两方面强调马克思所起的作用是无人能够取代的。同时,还可以发现,这句话在结构上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下文 37段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如果对这两个关键词语的顺序略作推敲,又可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作者强调的是革命实践,这与文中第 6段的理论观、科学观完全一致。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到,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不一定只有一个,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常常是逐步加深的,而对关键词语保持稳定注意,确乎是深入理解一句话的“关键”。

词语一般都具有抽象概括的性质,关键词语也不例外。所以,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必须注意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这可以算是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一种方法。上面的例子就用的是这种方法,这是偏重于深入理解概念意义的方法。

但也有许多词语,不仅是某种含义的抽象概括,还具有很强的感彩或形象性。所以,善于体会感情、补充形象,可以算是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又一种方法。

例①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例②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守财奴》

如前所说,一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往往不止一个,这两例中值得注意的关键词语都很多,我们姑且就“答复”和“差不多”“很慈祥”来谈谈。例①的“答复”,是在敌人的攻击已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情况下,马克思所采取的做法,这里作者没用“痛斥”,更没有“反击”,但却表现了马克思从容不迫的气度,举重若轻的斗争艺术,也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钦敬之情。当然,对这句话的思想感情,从“蛛丝”的比喻也可以得到类似的体会。例②的“差不多”“很慈祥”也是极有表现力的,这是点破葛朗台卑鄙灵魂和欧也妮极其单纯、善良的重要一语。对亲生女儿,老父亲本应很慈祥,这是人的天性,但老葛朗台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具备这种天性了。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他的眼睛里,顶多也只能闪过这种“差不多”――其实是与真正的慈祥大不相同的古怪神气。而欧也妮对此却全无觉察,不折不扣是一头任人宰割的羔羊。这里对父女两人的形象刻画,的确是力透纸背,仅以极简省的话语便勾勒出两个然相反的灵魂。

这两个例子所谈的,就是用体会感情、补充形象来正确理解养分词语的方法。这是偏重于深入体会表达效果的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的运用,大体都要遵从联系语境、反复筛选和稳定注意、逐步深化这样两个原则。

联系语境,就是联系上下文;反复筛选是就是对一句话中哪个词语更有助于把理解导向深入要经过筛选,而且有时要多次筛选。这也就是说,孤立地只看到一句话,是难以确认关键词语的,只有对上下文形成一定的综合了解以后才能真正把握住关键词语,而且随着综合了解不断深入,对关键词语的把握也可能有所调整。

稳定注意,就是要对某个关键词语专心致志地进行思考,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必得让这个关键词语真正在头脑里打上很深的烙印,不仅通过它唤起上下文中有关内容的印象,而且有时还要唤起某些前景知识的联想,这时对它的理解便会不断深化。

现代文阅读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中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现代文阅读“作用题”做了一番探究,帮助考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目的答题要领,最大可能地拿到现代文阅读的分数,从七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分析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不难发现,“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的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导致分数不理想。那么该怎么应对现代文阅读“作用题”呢?笔者尝试做了如下探究:

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军医吴孟超:我的敌人就是肝癌》文章第一二段写吴孟超的成就与荣誉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上的作用:概括这一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于全文的内容把握,体现了什么,突出了什么。(传主形象、文章主旨)

2、结构上的作用: ①句段作用:总领全文、呼应前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②结尾作用:感情升华、主题深化、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3、形式上的作用: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角度,去阐述效果。(先分析这个句子有无使用了某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有就讲,无不讲。)

“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比较广泛,具体来说一般包括以下七个个方面: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人物传记类类景物描写的作用,手法(主要是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插入某一事件的作用,标题的作用等。下面分而述之。

一、首段的作用

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铺垫、埋下伏笔;

如《引得春风度玉关》

[第一段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情形在1000多年后有了根本的改观。光绪五年(1879年),新任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的杨昌浚目睹了左宗棠在西北的所为,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结合全文来看,第一段引用杨昌浚的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结构上照应文章标题,为后面具体写左宗棠为西北发展做出诸多贡献做铺垫,并富有文采,能引人入胜;②内容上与王之涣的诗在意境与感情上形成对比,生动而概括的表现和赞扬了左宗棠在西北的功绩。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揭示主旨;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同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2009年四川卷第17题)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这“处方”是针对“我”敏感多疑的心病开出的“心药”,目的是劝慰我解除思想负担,轻松愉快地健康生活。小说以幽默的“处方”作结,巧妙地揭示了作品的主旨。

三、中间段的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对文章上下文内容仔细分析,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如:

(2009年北京卷第18题)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始的登攀,开启下文登攀的内容;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的走向,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四、人物传记类景物描写的作用

人物传记类文章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句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

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2、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3、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五、手法作用

所谓手法一般而言包括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常见的如:排比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段: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做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只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2)文章第一段叙述了鲁迅先生对刘半农等人的看法,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②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刘半农没有韬略,胸无城府,直来直去的性格特点。③同时为下文具体表现他的性格和为人作铺垫。

再如(2009年安徽卷第13题)(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六、插入某一事件的作用

这其实是考查表现手法—顺序的作用。我们要掌握三种写作顺序的一般作用。

⑴顺叙:

---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⑵倒叙:

---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后写事件经过。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⑶插叙:

---叙述主要事件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

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如《助推共和国几代战机上天

——记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

【第三段】:助手们对这位指挥官也是心悦诚服的。人们送他一个美称:“材料医生”。一次,一个航空工厂有五千多个涡轮叶片因晶粒度不合格而报废了,影响了发动机的装配。工厂请来了师昌绪。他沉重地捧起报废的叶片,放在观察金相的测试仪中,金属隐患像医生在X光机前观察病体一样清晰了。他开了药方:喷矾处理。于是,这批价值近百万元的叶片被挽救了。师昌绪妙手回春的造诣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文中插叙师昌绪妙手回春使“五千多个涡轮叶片”死而复生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文中插叙师昌绪妙手回春使“五千多个涡轮叶片”死而复生的故事表现了师昌绪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技术水平,不仅交待了助手和部下对导师的“尊重”与“诚服”的原因,而且为下文写他们战胜困难与挫折,终于取得研究成果张本。

七、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主要有三种:

(1)吸引读者关注

(2)体现文章主旨(表现人物特点或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