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范文第1篇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美术教育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形成其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美术教育的意义才能够凸现出来。

一、美术教育中审美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让美术专业学生有效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等,在各种思想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才能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正确的审美和见解从而在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传达出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中,其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一般情况下都处在被动地位,教师占据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这就很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教育中来,更不用说对学生审美的培养了。

其次,教师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美术教学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无聊,教师与学生交流也不够,不能够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影响了对学生审美的培养。

再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传统的课堂中教??与学生的交流很少,教师无法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不能发挥出来,对于学生的审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并且对学生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一般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通过成绩来进行判断的,但是教师对于学生不够了解,评价就不够全面和完善。

三、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观察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导或者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欣赏美和观察美,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不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为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教学课堂中,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开阔思维,交流感受,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把握,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和观察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美术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赏析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及时鼓励和帮助,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

比如在让学生欣赏水彩画《水穿石》的时候(如图1),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是否观察过水流在石缝间流淌的场景,在你的印象中水穿石是怎样的?通过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学生发挥出想象力,并且参与到讨论之中,课堂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积极性不断提高。再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时,学生就会投入到作品中,这样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学生的审美也得到了培养。

审美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美价值;情感体验;属性

一、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价值追问的起点

人的存在是一个什么问题?问及人的存在能否给出美的价值追问的起点?这是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一般说,理由有二:其一,人的存在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这就是说,世界上一切价值都是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价值只是在人的需要的前提之下才会存在,才会成其为价值。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价值这一回事。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前,物质世界已经存在了多少亿年了,但是并没有价值这种东西,价值是人的生活世界中才存在的一种属性;其二,在哲学价值论中,价值泛指因人的需要而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

在包围着人的世界中,可以根据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就有了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那么,当我们问及美的价值时,对应的是人的何种需要呢?审美需要是一种什么需要?显然,美的需要不是所有那些分类需要中的某一种,而是一种根本性的需要,即人的存在需要,人实现自己的生命特性的需要。那么,存在价值就是存在需要的对应属性,就是俗话所说“活出个名堂”中的名堂。由此,人的存在意味着什么,这就是问:人的存在以什么为理由?以什么为原因?以什么为根据?总之,人存在的意义(名堂)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成了一切价值思考的起点,也是一切价值实践的核心。审美价值就是这种核心价值的一种呈现形式。

二、关于审美的价值的本质的五个结论

1、是生存价值的原初形式

把审美价值定位于生存价值层面,从而认定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是生存价值,可以从下述事实中得到证明。

⑴在价值论的视域之内,任何事物都以其价值性而成为存在,即有意义的存在。但价值性自由有不同的层次,至少有两个层次:一是自然存在层次,一是自由存在层次。前者以自然生命为中心,以满足自然生命需要的性能和功用显现其价值度量和水平,不能否认,自然存在乃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因此,生活世界中这部分满足自然生命需要的存在物是具有价值属性的。自由生命之不同于自然生命,就在于人在获取这些生活资料的时候还要实现另一种意义,即渗透在他的获取方式中的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也即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理解。

⑵审美价值显现于人追求自己自由存在的过程中,显现于满足自由生命的需要之中,它聚集于那些能够使人能够获得自由生命意义的事物和方式上。所以,如果我们要给生存价值作一个确切的定义的话,我们说,“人的生存价值应该指人的生命自由存在的价值。”i体现生存价值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从领域上看,有制度、规范、法律、道德和惯例等形式,从形态上看,可以有物化的、行为化的和精神化的三种不同形态;但从存在的性质上,却只有两种,即:本源性的生存价值和凝固化的生存价值。本源性的生存价值,就是存在的筹划、选择中创造出来的崭新的生存方式中蕴含的意义,他当然可以而且也应该首先出现于实在的生活活动之中,他当然可以闪现于制度、规范、道德和惯例之中,成为美政、高风、美德和时尚等。

2、是终极性的生存价值

首先,体现生存价值的事物和现象,并不都是美,并不都具有审美价值,而只有那些体现着人的生存最高价值的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尽管人们对生存最高价值的理解和观念很不相同,但没有它生命存在的时空就会缩小到现世,缩小到此时此地,便会只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无就喝凉水”式的现世关怀,生存价值就会定位于世俗幸福。古典美典范中松、竹、梅、兰等意象之所以是美的,那是因为,它们喻示着崇高的、高洁的人格和气节,而人格和气节的内涵正是古人在空洞的理想中寻找到的唯一的生命意义,生存的最高意义。其次,终极意义作为美的本质的规定性,还必须是在生存实践中敞开的,还必须具有历史的现实性。这表明,纯粹的、缺乏现实性的终极意义的意念,也不能具备真正的终极价值的本体的身份和性质,也不具备美的本质。

3、具有中介的属性

事实上,美的事物必有中介性质,或者反过来说,凡是具有中介性质的事物都可能会具有审美属性。它至少有三点要义:第一,中介化要求一种非形而上学的,然而又是本体论的理论背景,即不再相信世界上有一个绝对的本体,只存在着一种构成的本体。它是被先验的东西和实践中展开的、未有规定的东西所构成的;第二,中介的共性内涵必须是以终极关怀为中心的,普遍性、共性的层面不能止于经验的观察,而是必须以现实的整体性和历史的整体性关怀为内容的。也就是说,中介不论在何种实存的层面上出场,都必须是同时昭示了以人为中心的生活世界最高的存在层面的真实和意义的事件,“一叶知秋”,“一滴水见太阳”;第三,中介的个性内涵不等于实在的、事实性的个别事物,而仅指那种作为特殊的个别。不是说只要存在的都无差别地合理,而是说任何存在者,都因其个性中所含构成性本体共性的程度取得一定的特殊的程度,进而具有不同程度的中介性。

4、具有真实性属性

价值与真实本是两回事,价值是主观评价,而真实是客观实在,这里分野清晰,不容混淆。但是,这两种存在范畴也不是绝对隔绝,相互反对的。在人的存在范围内,在人们追求的终极存在和终极价值的视野中,真实性和价值性却是紧密相关的,甚至是相互包含的。美的事物必然会把真实性处理成一种隐含的属性包含在自身。不包涵总体真是的审美价值不是真正的审美价值。价值、审美价值是嵌入真实之中的,就像我们的祖先创造的阴阳双鱼所象征的是相互嵌入的。真是意味着必然,价值意味着自由,必然意味着限制,自由意味着超越,这不是对立的吗?其实,对立只是这两种存在范畴的一种关系,实际上,两者在人的生存活动中总是统一在一起而现实存在的。真正的自由永远是限制中的自由,不可能是绝对的自由,而限制又永远是自由开启的,与自由相关的并显示出自由诉求的限制,至少也应该显示出自由的焦虑。也就是说,没有这种自由的诉求,也就无所谓什么限制。

5、具有情感体验的属性

只有具备情感属性的事物才可能是美的,反过来说,美的事物应该具备情感体验的属性。关爱作为一束情感之花,他的开放当然是价值活动赖以启动的动力,同时也是价值活动产生价值评价、价值激情的根本,因为情感的本质正是价值评价。那么也可以反过来规定,价值之的本质形式首先是情感体验。如果我们把审美价值看成是事物的存在显示出来的一种性质的话,这种性质并不是绝对客观的,即不是事物自身的,而是依存于人的情感体验这个界面的。没有这种经验现象的界面,也就没有审美价值这回事。于是,这个经验界面就赋予审美价值一种本质属性。

注释:

i李泽厚.审美价值的本质[M].凌继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培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审美价值范文第3篇

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性艺术,因此戏曲教育所介绍的很多审美知识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现实美的认知。比如,虚拟性、写意性的特征,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舞蹈、美术、而真、善、美统一的原则和适度的原则,对于现实美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审美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充分认识“特殊性”,更是直接丰富审美知识。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既与中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关,又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精神有关,戏曲艺术教育围绕着戏曲艺术的特殊性展开,必然会传达出很多在其他审美活动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既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表演,也不同于现代影视作品的表演,是戏曲所特有的。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的不同,不会简单地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解读中国戏曲。戏曲艺术的特殊美学特征,也就带来了审美的特殊性,因此,通过戏曲艺术教育,可以自然而在地达到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目的。

戏曲艺术教育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知识是审美活动的前提,而审美能力是审美活动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审美质量的高低。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是审美的关系,人的最高意识是审美意识。戏曲艺术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直接而系统的审美活动,使心灵产生启迪、感染、震惊和净化效应,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戏曲,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激发审美创造,丰富学生的理性沉淀。

审美作为一种具有形式化、动情化的教育特性,其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以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感性和理性的和谐的终极追求。戏曲艺术审美体验的过程,其主体一直处于激越的情感体验之中,强调在“韬养”中让审美主体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能力,并使它们处于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让他们体验美好、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审美境界,与审美情趣、审美观念有关。情趣健康、观念正确,才可以提高审美境界,这些都需要接受一定的后天教育。因此,戏曲艺术对于提高审美境界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具有高度综合性、情节丰富性、表演多样性的审美特征。戏曲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我们在欣赏戏曲的时候能够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净化。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都是戏曲的经典之作,代表着中国戏曲的最高水平,在这样的熏陶和引导下,我们的审美境界也自然会逐渐地有所提高。

审美价值范文第4篇

关键词:瓷胎竹编;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42-01

成都瓷胎竹编历史悠久,产品造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极具地方区域特色,制作工艺精美,是我国传统竹编的优秀代表。瓷胎竹编经过历史的洗礼,愈加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又名竹丝扣瓷)主要产地和规模集中在四川成都、达州渠县等地,成都瓷胎竹编工艺起源于明清时代,当时主要用作贡品。1916年瓷胎竹编产品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参展获得银奖。建国后,作为极具东方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代表,多次被选为出国展品和国家礼品,获得多项奖项,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二、审美价值

瓷胎竹编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艺品再到收藏品,它们的造型多变,装饰特色富有形式感和节奏感,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

(一)实用性价值

竹编日用品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统竹编的实用性,这是传统竹编最初兴起的原始动力。

竹编是以使用功能为前提的,起初,人们将竹编编成一个托的形式包在酒坛等瓷器的外面,起到一定的保护功能,在清朝道光同治年检,四川崇州人张国正在竹编的基础上创作了有胎竹编,后人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瓷胎竹编。瓷胎竹编的前身就是为了保护胎体而产生的,而这种保护功能也是从多种方面体现的。主要因为瓷胎竹编通过竹篾依附于胎底的表面,依据胎底的造型顺应其结构编织而成,这样在胎底的外面就形成一层保护层。由于竹材本身的弹性较好,所以在瓷胎竹编使用的过程中,遇到碰撞、跌落的情况,外层的竹编可以起到缓解冲击力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竹子本身导热性较差,如果瓷胎内盛放极冷或极热的的东西时,可以避免像玻璃、塑料等材质那样变形,而且,使用者也因为有着竹编的保护层,避免受到皮肤接触所带来的伤害。如成都瓷胎竹编的茶具,人们在泡茶的过程中,不用担心烫手的问题。竹编的以上物理特性,使得竹编器具更加耐用的同时更符合现代人的使用方式。

(二)装饰审美价值

1.造型之美

瓷胎竹编根据胎底的造型转变随之带来丰富多变的造型。但由于竹篾的柔韧性有限,所以胎底一般不会出现尖锐的棱角,因此瓷胎竹编一般造型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转折处圆润柔滑,这样的目的在于避免使竹篾在制作过程中产生断裂的情况,同时造就了瓷胎竹编温润柔和的美感,这种美感拉近了人与器物之间的距离感,让人有回归自然的释然。

目前常见的瓷胎竹编造型主要有瓶、坛、盒、屏等。其中花瓶类尺度多变,瓶高小至5CM,大至2M,图案有的素雅,有的缤纷。瓷胎竹编的造型通过其依附的瓷胎展现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当总体呈圆润、平滑的姿态。

2.编织纹样

瓷胎竹编上的竹编一个是对瓷胎起保护作用,另外就是形成特殊的装饰效果。瓷胎竹编制作方式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如提花、染色等工艺竹编的出现,使瓷胎的装饰文案图像化,多元化。作为竹编传统工艺,竹编的编制方法始终是通过合理的经纬交织穿插组合而成的,这种纵横交错的装饰方法,形成了传统瓷胎竹编所特有的极具韵律的美感。现在我们一般常见的瓷胎编织结构有人字编、十字编、六角编、螺旋编、绞丝编等,每种编织结构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表现方式,一件物品在编织过程中几乎不需要粘胶或使用钉子就可以做到连接紧密,整体严谨美观。

制作竹编需要将竹篾按照薄厚、粗细不同进行细分,根据各类竹编器具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竹篾种类不同,或者相同的竹篾在器物的使用位置不同,也会形成宽与窄、疏与密、点线面的构成感,体现着均衡、对比、连续、重复等等形式美的法则。而传统观竹编的这种工艺方式与审美特征,也成为现代设计的借鉴来源。

3.图案之美

竹编在编织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编织手法自然能够形成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样,几何纹样具有规律的组织结构,体现了劳动的节奏感和基本的形式法则。除了几何纹,人们在编织竹编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创新,图案纹样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花卉、果实等植物纹样、动物纹、人物、书画等等。成都瓷胎竹编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图案,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熊猫图案尤为突出。经过染色处理的黑白双色竹丝构成熊猫的纹样部分,图案主题和瓶颈、瓶底的编织手法差异开来,形成编织纹样的对比同时,凸显熊猫主题的特征,彰显地域特色。

4.色泽之美

虽然现在瓷胎竹编以原色为主,体现传统风格,但经过一些特殊的着色工艺,传统瓷胎竹编的色彩愈加丰富多彩,更是增加了瓷胎竹编的魅力。

经过着色的竹丝有橙色、黑色、红色、蓝色和紫色等,在编织竹器时,颜色或互相搭配或与单色与原色组合,同时运用基本的形式美法则,形成颜色多变,色彩各异的瓷胎竹编。由于竹子材质所具有的光泽度,经过染色的竹丝呈现出瓷胎竹编特有的色泽,温和而明亮。

(三)材料特点

瓷胎竹编能够能够行销中外,不仅在于它的功能与形式之美,更出于它所使用的材料本身:竹子和瓷器。首先竹子这一材质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历来就是被人所推崇的,它是传统岁寒三友松、竹、梅的一种,也是文人墨客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有着自强不息,清雅脱俗的姿态。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将竹子坚韧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竹篾虽然不能代表竹子的全部精神,但却使竹编器具有返璞归真的人文气息,虽然竹编有染色、上漆的制作工艺,但是传统竹编多以竹子材质本身的原色为主,使得传统竹编透露着浓烈的自然气息。更重要的是,竹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生活,最后还原于自然,传统竹编背后蕴含的生态的价值观也是我们现代设计当遵循和效仿的来源之一。

其次说到瓷胎竹编的胎底,多选用景德镇瓷器,瓷器乃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一,将传统竹编与瓷胎相结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工艺品种,材料间的对比融合,相得益彰。

(四)文化价值

魅力的外表之下是瓷胎竹编深刻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的造物观。

瓷胎竹器工艺从材料的选择到编制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准确,竹子搜集时间不当容易造成竹子生虫或者发霉,竹龄选择决定了竹子的柔韧性,从而决定了瓷胎竹器的编制难度和美观程度,而一件瓷胎竹器的价值更重要的决定权在于瓷胎竹编制作者的水平。《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瓷胎竹编的材料选择的时节、地域,传统竹编的制作工艺、制作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件瓷胎竹编是否材美工巧。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发扬和继承传统,我想不仅是从传统工艺形态的制作层面,更深层面的意义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结论

传统竹编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思考,其背后的设计智慧和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也是我们现代设计借鉴的丰富的设计财富。虽然传统瓷胎竹编在当下批量化工业生产背景之下仍面临着诸多生存矛盾,但是它的装饰样式的韵律感、原材料的生态与环保,也为当下绿色产品设计与加工提供了多元的创意来源。

参考文献:

[1]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2]沈珉编著.中国传统竹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3]徐华铛著.中国竹编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4]王艳.成都地区传统手艺产品――瓷胎主编的现状研究与开发.2008年.

审美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设计 产品 功能与形式 材料与技术 以人为本 美

我们的生活与设计息息相关,设计改变这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处处享受着优秀设计的成果。随着人们对情感和精神的日益关注,产品除要满足基本功能外,还要适应人的各种需求,表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体现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一个好的产品必须满足造型美观,方便使用,节约材料,便于加工,满足功能需求,符合市场流行趋势等要求,而设计产品的美是各方面综合性的体现。

1、设计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与人之间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产品的实际用途、使用价值。产品的存在的首要因素就是实用性。

在物质和精神都较为发达的当今社会,关于形式和功能的问题我思考过很多次,设计作为造物的艺术,这两者必然是合二而一的。“产品作为一种表象符号,它所表现的是它自身。”即除功能结构外,产品还能够表现出不同于其自身的意味存在,从而呈现出一种情外之情,意外之意。中国传统艺人有一句行话,叫“艺中有技,艺不同技”。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指出了形式与功能的联系。所以在设计中,功能性和形式性是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形式服从于功能并提示功能。

产品形式美的基本美学特点和规律,主要包括统一与变化、对称平衡与非对称平衡、分割与比例等。应在变化与统一中求得产品形态的对比和协调,在对称与均衡中求得安定和轻巧,在比例与尺度中求得节奏和韵律,在主次和同异中求得层次和整体。通过对比表现产品的形态差异性,突出产品造型重点,从而获得强烈的视觉效果;通过协调使产品形态间呈现相互渗透的和谐艺术特征;通过均衡使形态各部分之间在距离长短、分量轻重、体量大小上都不完全相同,产品形态的局部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感;通过节奏和韵律则表现产品形态的连续交错和有规律的排列组合特点。同时,当人们打算较为准确的把某一产品的情感表现出来时,也往往通过对形态和色彩的艺术性处理来实现。当然,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逐步提高,形式美法则也必然会随之而变化的。

2、设计是材料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设计生产任何产品首先需要一定的材料,材料是构成产品设计形式美的第一要素,产品的质感与表现手法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材质感与肌理美,以及现代设计对材料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不同设计思想与风格,形成了复杂的审美心理。产品的外形既是外部构造的承担者,同时又是内在功能的传达者,而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材料来表达,不同的材料同时就具备不同的材质美感。设计风格的演变往往与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是同步进行的,不同性质的材料与它组成的不同结构的产品,都会成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材料的不同,带给人视觉和触觉上的感受也就不同,由于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人工处理令其表面质感更为张扬:使光滑的材料有流畅之美,粗糙的材料有古朴之貌,柔软的材料有肌肤之感……这些材质的处理还能使设计的产品产生轻重感、软硬感、明暗感、冷暖感,因此我们可以说,材料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强化产品的艺术效果,而且也是体现产品品质的重要标志。

各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美感要素,产品结构的美感要素往往来源于对这些材料的合理加工使用。不同的材料适合于不同的技术加工从而形成不同的结构形态。此外,符合历史性的社会审美心理同样在技术美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20世纪初的流线型风格就是因为当时的冲压成型技术无法控制金属材料受压后的反弹而形成大弧面的流线型造型风格,而随着冲压成型技术的进步,金属能加工成平、薄、小弧面的结构形态,显示出整洁、精致的风格。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在设计活动中产生的美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种技术手段在材料上的反映,它必须和设计对象结合才能表现出来。

3、设计是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其核心和服务对象始终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创造的成果,要能充分适应、满足“人”的需求。以人为本的设计真正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的人文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格罗皮乌斯提出的三点设计理念上中,其中第二点就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对设计领域来说,要以人的最根本出发,考虑到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使人和设计的产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设计的产品无论是结构、色彩,还是质地、尺寸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首要条件考虑,使产品适合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产品。人的各方面的需要成为设计的原动力。而设计师则要通过对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的“以人为本”因素的注入,赋予产品“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做到以情动人、以义感人。

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产品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当初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单纯的功能主义一步步上升到了对人的精神关怀。在某种意义上讲设计已成为提高生活质量及生活品位的一门艺术,设计产品的美的内容已不止是一种表面的装饰,而是“以人为本”将功能与审美有机的结合,反映出设计与实用、设计与形式、设计与情感等的多方面的统一,之间的相互渗透。

设计审美是没有极致和终点的。设计的美的观念和意识是随着人们的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变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和规律。也就是说为了把握美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设计师们要不断的领悟、钻研、尝试和总结最前沿的手法和规律,以符合时代趋势的审美形式作为自己设计表现的基本法则。

【参考文献】

[1] 《美学与艺术欣赏》,凌继尧,张燕 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2] 《设计的意蕴》,王方良 主,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