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教育案例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精选

审美教育案例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在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痛批:“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理想、信仰缺失,生活的目标似乎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虽然教育部于1998年专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2];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但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工类学科实用性强,能适应学生求生存的要求[4],相对而言,学生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兴趣[5];由于师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关于如何提高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少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唐帼丽等[6]在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实践,将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资源吸纳并融合为学校通识教育资源。纵然博物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典型性反映形式,但是作为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十分有限。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对广大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方法,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共识[7]。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教育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

(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萌发源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对讲仁爱、守诚信和崇正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承。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相辉映,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魅力、历史底蕴[9]。

(二)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其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自觉和彰显。

(三)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和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魂西方发展经验在非西方世界出现“水土不服”,实践证明,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才是车轮前进的方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和求大同[12]等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根,也是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魂。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教育的实践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学、艺术的集成,更蕴含着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学思想。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戏曲雅俗共赏,也从未脱离过教化的功能。戏曲故事里包含的父母恩、师生谊、朋友义和家国情,对于引领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及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13]。戏曲进校园活动正在各地蓬勃发展。根据思政教育进专业课堂和戏曲进校园的精神,结合地理信息科学的专业特点,笔者以《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为题,申报成功了由地理类教指委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汤国安教授组织的全国高校GIS思政实验案例库建设项目。

(一)设计思路1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审美教育相互渗透通过完成本项目设计的综合实验,学生在接受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断接触到戏曲艺术。艺术的魅力在于不是生硬地灌输,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戏曲艺术的故事主题、演唱形式、表演形式和舞台表现等各方面,对于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戏曲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对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其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及坚持四个自信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2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的参与度作为“戏曲进校园”目前最主要的活动形式,戏曲校园巡演活动引起了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关注,但是这种单向的舞台展示难以持久地激发学生了解和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的热情[14],戏曲艺术的推广普及教育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途径。本项目贯彻文化育人,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拓宽人文视野,注重学以致用,在GIS的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引入我国传统戏曲主题,能提高课程思政教育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3新工科时代的理工融合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完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15]。在新工科时代,对于地理信息科学等理学专业,应注意理工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和延伸创新链条,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本案例正是基于理工融合的理念进行了综合实验的设计。

(二)案例安排在课程教学中的环节该系列案例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包括八个综合实践环节,涉及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1)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图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课程实验案例)。2)中国传统戏曲互联网搜索热度专题动图(地图学课程实验案例)。3)中国传统戏曲空间数据库构建(空间数据库课程实验案例)。4)中国传统戏曲时空分布格局(空间分析综合实践课程实验案例)。5)中国传统戏曲查询系统构建(GIS二次开发课程实验案例)。6)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We-bGIS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案例)7)中国传统戏曲词云制作(大数据分析课程实验案例)。8)中国传统戏曲时间序列分析(时态GIS原理课程实验案例)。

(三)思政元素的融入与体现形式本项目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美学教育的融入点,切实抓住课程改革核心问题,着力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塑造人格有机统一的全方位育人格局。本项目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网络,也有助于振兴中国戏曲、弘扬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寻求各科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将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人文艺术采取一种比较潜隐的形式持续渗透到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唤醒学生的主动担当意识。从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地图制作;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振兴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采集、处理以百度指数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舆情信息、市场需求数据,了解传统戏曲的现状;分析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平台的生存和传播状况,对相关舆情信息、市场需求数据在时空格局方面进行深度分析;把戏曲融入到WebGIS中,丰富戏曲欣赏与学习的资源,加大传播力度;使学生在由浅入深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戏曲的认识,提高对中国戏曲的兴趣,而且利用专业知识亲自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戏曲的传统参与模式和传承模式。

(四)建设成果本项目的建设成果主要包括教学文件和学生实验成果。教学文件具备有明确思政目标的大纲、教学设计和实验指导。“中国传统戏曲专题图制作”由学生自己收集数据;其他七个实验的数据由教师提供,通过网络爬虫爬取的中国传统戏曲百度搜索指数,搜索关键词为: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秦腔、昆曲、晋剧、河北梆子、粤剧和沪剧,起止时间为2011年1月12日至2020年1月6日。部分学生作品如图1和图2所示。

三结束语

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既包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遗传密码,也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课程思政实验系列案例围绕育人的主旨,以“将传统文化融入进专业课”为突破点,注重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有机统一,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相结合,以专业技能传授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全面落实到实践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和弘扬中国精神,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当然,补上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短板,任重而道远。学生的实验成果要真正投入使用,还需要进行完善。钱理群教授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包括我们这样的普通教师,大家都在思考,在聚集,在行动,这就是希望的所在。[1]”本文作者欣喜地看到自己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教育的思考和行动,提高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了获得感。

参考文献:

[1]王小青.我们真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J].北京教育(高教),2018(3):24-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1998-4-10)[2021-2-6].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第2篇

德智体美是构成现代教育的四大要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考虑的是德智体三类,而对于审美艺术的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这几年对于孩子审美艺术教育重视度的不断增加,结合之前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把审美艺术教育的内涵简单的介绍为:借助一定的教育活动,培养孩子认识、欣赏并创造美的教育。通过这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审美艺术是一种有正规的教育形式;其次一定的教育活动,是指需要借助在形态、意识具有一定美感的事物或活动对孩子进行美学的灌输,使之在内心产生对美学的认同和喜爱,这是其他教育方式不可代替的。

2.小学教育的审美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审美艺术素质不高。

审美艺术的教育要依靠老师,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实也同样离不开基层老师的教育实践。目前我国很多的老师无论是认知还是审美能力上对于审美艺术都是严重不足的,当代的学校老师有很大比例还是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很少有关于美学的培训和接触的机会,这导致小学教育老师在进行审美艺术教育时,对于一些教育的理论和尝试,也无法从美学的角度对孩子加以阐释,更加无法对孩子进行其他方面的健康科学的审美艺术教育。

2.2小学教材编制缺乏美学意味。

我国小学教材自上世纪以来经历了几次较为大型的教材改革,但是在小学教育的教材中,美学因素还是相当匮乏的,首先从图文编排上缺乏美感,有很多地方图不对题、图文编排不合理等问题存在;另外在教育题目、概念解释上语言也缺乏美感,对于孩子的教育语言应该卡通化,但目前的教材中的语言使用还存着在较为生硬的文字,使孩子在阅读上难以理解。

2.3小学教育中美学较为抽象。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对其进行审美艺术教育就要更加符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目前无论是在小学教材中还是在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美学的教育都是较为抽象的,无法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美学艺术的存在,也自然无法起到审美艺术教学的目的。

3.小学教育中的美学元素

3.1数学的严谨和准确。

数学严谨和准确是小学数学的基本而且是最大特点,教育公式不会欺骗,它只会遵循自己内在的逻辑,将最终的运算结果反映出来。学生理解了教育的这美学特点,可以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端正自己做事的态度和风格。严谨和准确这不仅是小学教育中体现的美感,也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美学理念,让学生掌握并喜欢这种审美艺术,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养成严谨和准确的做事态度。同时数学中存在的对称图形、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都是一种美学的体现,应该让孩子享受到其中的审美艺术。

3.2语文、英语教学中辞藻与意境的优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我国古代文学丰富的美学元素,其中收集的都是我国古代、近代有效的文章和诗篇,这些文章都是我国有些的作家诗人创造得出,反映着自身美好的愿望和童趣,而且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对小学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国学知识,都有很强的影响力。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元素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艺术的重要资源。

3.3其他教育科目中的美学元素。

出了以上主要的教学内容外,我国小学阶段还包含着其他很多优秀的教学科目,如社会品德、音乐、美术等,这些教育形式的加入,都是我国教育学家们进过慎重考虑做出的决定,每一个科目都有其自身的使命和美学元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的探索每门学科中的美学元素,并积极向小学生传输这种美学艺术,培养起审美观念的产生。

4.小学教育中审美艺术问题改进建议

4.1在教学中渗透审美艺术。

小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相比与抽象的思维逻辑要容易接受的多,因刺激教师在进行小学教育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多为孩子搭建教学情境,在具体的情境当中为孩子打造一个教育的天堂。教师自身也应该加强自己对于审美艺术的理解,首先提高了自己认识并欣赏美的能力,才能把这种能力加以适当的转型,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4.2在解题过程中实践审美艺术。

目前小学教育教师在为孩子讲授解题过程时,往往较为死板和陈旧,主要实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很难给孩子建立一个直观且印象深刻的教学体验。因此在未来的解题过程中,建议小学教育老师应当多通过实践案例的方式进行解题过程,甚至可以让学生摆脱教室的束缚进行小学教育的教学实践。同时,对于新奇、快捷的解题方法也是一种美的体验,也能够让孩子在其中感受到小学教育的美感和满足感,这也是审美艺术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

4.3创造教育审美艺术作品。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形体与健美操;思政;案例分析;对策

2020年10月,在全国首届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中,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形体与健美操团队积极备赛,最终获得二等奖。其思政创新思路、实施路径和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一、形体与健美操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方案举例

以下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形体与健美操团队为参加全国首届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思政设计大赛所提供的案例模本。案例选题名称:自信舞动青春,活力展示风采案例载体:大学体育、形体与健美操、校园健身操(踩踩踩)授课对象与学情分析:1.授课对象:健美操选项课班学生学情分析:学生优势: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常见的基本步伐,通过健美操的学习对健美操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多数学生对健美操比较感兴趣。学生劣势:部分学生身体姿态有待改善,形体礼仪有待加强,且自信心不足,缺乏大胆展示的勇气。教学目标:了解健美操的练习方法和动作要求,明确音乐在健美操中的作用。技能目标:①熟练掌握健美操基本步伐。②初步掌握健健身操前8*8拍的动作。③提高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节奏感,培养正确身体姿态。思政目标:①培养学生乐观心态、爱国情怀。②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自我展示勇气。设计理念:以“立德树人,以体载德”为指导思想,以健美操教学为载体,在“三全育人”的指导下,通过“演、讲、练、赛”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和律动之美。在展示青春活力的同时,重点激活学生不负韶华、激扬自我的自信心;切实提高对“健康中国”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实现技能培养、身心塑造和爱国情怀有机统一。实施路径与方法:1.[课前]学习平台学习任务①云课堂预习校园健身操“踩踩踩”第一小节动作;②思考问题:健美操比赛中展现美的状态需要满足哪些条件?2.[课中]教学实施①准备部分:视频导入,提高认识:让学生在跟随方舱医院医患人员舞动的过程中体会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学生对“健康中国”文化内涵的认知,强化学生锻炼意识。学生领做热身操②教学部分:演——讲——练——赛个人演示,小试牛刀:复习阶段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元素健美操音乐之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同时教师对预习的情况进行评价。针对讲解,突破难点:教师采用示范演练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动作力度、幅度的要领,提升表现力和展示美的能力。小组练习,学会坚持:在练得环节,通过小组纠错和反复练习的方式相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正确动作,提升协调性。激励学生坚持练习。分组比赛,绽放风采:根据打分标准小组互评,量化结果,激励学生表现热情,体验成功,舞动自信。教师点评:对学生勇于展示自我的乐观态度给予肯定,对学生在自我展示中表现出的自信加以引导,激发学生鉴赏美、追求美的生活热情,从而增进学生对“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理解。③结束部分:放松练习——作业布置放松练习:瑜伽体位放松,侧重引导学生展示肢体美,感受音乐美。3.[课后]云课堂学习平台作业①讨论作业:将课堂比赛的视屏到云课堂中,让学生对照视频找自己的亮点,思考改进的方向。②视频作业:在云课堂中推送健美操比赛视频,让学生分析美的元素,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效果预期:提升学生自信心,80%的学生能够勇于展示动作。学生乐观心态、提升爱国情怀。通过“演——讲——练——赛”教学模式的运用,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所有学生初步掌握新授内容。创新点: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与教学过程融汇贯通。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演+讲+练+赛”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教学反思:第二课堂的开展方面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强化体育意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教学模式推广方面将“演+讲+练+赛”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发挥其最大作用。

二、由案例举例引发的思考与分析

结合本次思政教学案例分析得出形体与健美操教师应当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一)课程设计思政理念先行的素质。教师无论在整体的课程设计还是在一节课的设计时都应当将思政理念作为先导,思政理念应当深深的扎根在每一位教师的思想深处。这样教师在进行任何一个教学内容的选取和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设计时才能够做到课程思政。

(二)课程整体设计、分章节设计、课时设计把握和调节的素质。在整体设计的时候要把握设计好一个主线,分章节设计的时候要围绕这个主线展开,课时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展开的内容具体的制定相关内容和实施过程。每一位课程思政教师都应当具备这个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形体与健美操课的育人功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三)教师随机应变的基本素质。课堂是多变的,虽然教学设计已经做得非常全面具体,但是,在上课的时候还是不时出现超出教学设计的状况,所以思政无处不在,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在上课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以思政教育为出发点去处理相应事件,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比如,在一次上课的过程中本人让学生代表带领学生做课前热身活动,学生在前面领做,其他学生部分在说话或者站着不动,领操的学生一度无法进行领操活动,结合这个事件,老师采用现场采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领操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和体会,让部分学生说出自己的行为和体会,从而达到提升让学生自我反思和换位思考的素养。

三、高职形体与健美操课程思政的整体把握

(一)高职形体与健美操课程思政的设计理念。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应该牢牢的把握住国家的主要教育方针。本案例的设计理念是以“立德树人,以体载德”为指导思想,以健美操教学为载体,在“三全育人”的指导下,通过“演、讲、练、赛”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之美和律动之美。在展示青春活力的同时,重点激活学生不负韶华、激扬自我的自信心;切实提高对“健康中国”文化内涵的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实现技能培养、身心塑造和爱国情怀有机统一。形体与健美操的教学设计应当把握好乐观自信、健康审美、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爱国奉献、苦练技艺等思政内容,将这些思政内容在教学设计时与整个教学相融合。

(二)形体与健美操教学与教学对象和专业的结合。据专业的需求确定形体与健美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和主要教学形式,本校的形体与健美操课程主要是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教学。所以,在课程整体设计上就是结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的。本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内涵明确了在专业信念与师德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爱心、责任心,塑造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在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形成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艺术素养,能有效计划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能支持与引导幼儿游戏活动,能有效激励与评价幼儿,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家、园、社合作能力。在专业反思与发展方面,能自觉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持续反思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与人沟通合作的方法与技能,能组成团队开展互助和合作学习。所以在形体与健美操课程思政设计时就应当有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心、责任心、人文艺术素养、幼儿游戏活动、激励与评价幼儿、团队意识和家、园、社合作能力、自觉学习、持续反思、团队协作精神和与人沟通合作、团队开展互助和合作学习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教学的始终。如本案例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师把握好形体与健美操运动的特点和功能。健美操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审美价值的运动,其表现出的健美的体型、充沛的体力、流畅的动作,都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8]。要整体把握形体与健美操课程思政的几个方面。形体与健美操训练过程中的乐观自信、健康审美、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爱国奉献、苦练技艺等精神充分在教学中以思政的方式进行体现将起到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思政效果。本案例中就结合了健美操运动本身的具有塑造人的良好形体没的特点,来引导学生提升创造美、展示美、欣赏美的能力。

(四)思政设计与社会热点、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的适度结合。在形体健美课程思政设计的时候可以关注时下社会的热点、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本次案例中的准备部分以视频为导入,提高学生认识,让学生在跟随方舱医院医患人员舞动的过程中体会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学生对“健康中国”文化内涵的认知,强化学生锻炼意识。

四、高职形体与健美操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实施方略

根据不同的教学章节的思政点,高职形体与健美操课程思政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形体训练部分,把握好的主线应当是乐观自信、健康审美。二是在基本步伐教学部分,把握好的主线应当是顽强拼搏、积极进取、规则意识。三是在健美操套路学习部分,把握好的主线应当是团结协作、爱国奉献、自觉学习、苦练技艺。四是在复习比赛和考试部分,把握好的主线应当是持续反思、团队协作精神、与人沟通合作。

(一)环境思政。教师在课前或上课的过程中,营造特定的教学环境,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体验从而达到一定的思政效果,比如健美操的教学要求必须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场地环境、教师的课堂组织过程非常有条理等。这对学生的影响就会是,学生也会慢慢的养成在学习和生活具备条理性的素养;比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着平等的融洽的关系,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自然的也会形成尊重他人,公平对待他人,从而实现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思政教育目的。

(二)制度思政。在健美操课堂上教师可以制定自己的课堂的规则和要求,这种规则和要求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通过这些规则要求制度从达到一定的思政作用。比如教师制定的要求中包括上课前上课后学生和教师必须相互的问好行问候礼,这样做就可以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要相互尊重,注重礼仪。比如规定学生在上课时候必须穿着规定的衣服,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的素养。

(三)内容思政。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课程整体设计时规定的内容,第二个部分是结合某一次课的具体内容延伸的课堂导入部分的内容。第一个部分内容的思政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本身的功能和作用开展,比如本次案例中教学内容基本步伐和校园健身操踩踩踩,这两个部分都具有锻炼身体和塑造健美身体形态的作用,因此,在结合思政教育时侧重从健康中国和健康审美两个方面进行。第二个部分是根据每次课的具体需要,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本次的教学案例中结合方舱医院医患人员舞蹈案例来说,因为本节课教学的思政主线就是健康、审美的主线,所以在开始的导入部分就引用了这个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达到引导学生对“健康中国”文化内涵的认知,强化学生锻炼意识。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训教学;道德教育;融合

现代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大学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低效的现象。一是学生思想浮躁、缺乏信念,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打游戏和看情感连续剧上,上课无感觉、昏昏欲睡、对知识无兴趣,抱着混一张文凭的想法;这些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多,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二是师生关系面临重构与调整。在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基础上,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面临重大挑战。师生关系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服从与被服从,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被激发,评教系统、学生发言、学生展示等,为学生提供许多机会参与教学评价。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教育质量的评价,需要学生的参与。从消费者的视角,审视教师的教学质量、审视学校的教育水平,具有合理性;从某种角度来讲,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督促和互动关系;但教师的角色,也面临许多尴尬的局面,面对学生的课堂游戏与手机,几乎无能为力;面对学生不正常的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合适的、无风险的手段和办法。师生关系重构,已成为核心问题之一。三是社会对大学的认识正在悄悄改变。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的要求正在改变。大学不再是那么神秘和神圣,大学的德行是否能够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正在受到挑战。师生之间发生一系列冲突和矛盾,也引起了人们的不安,甚至对大学德行产生了质疑。四是育德教育任重而道远。在利益原则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都存在着自身的利益关系,而短期的利益关系与教育的道德行为,常常是对立的;道德理性与师生短期的利益欲望之间存在着冲突,调整理性与利益欲望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德育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实训教学中提升大学的道德修养,培养合格的、品德高尚的大学生,是实践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一、实训教材编写中的道德因素与德育嵌入

首先,实训教材的编写应该结合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结合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生动的案例编入教材,将实践中所需要的技能编入教材,进行训练。企业所需要的岗位特征、特点,在实训教材中要明确的体现,占主导环节。岗位要求的技能,通过任务导向型的教材,细化到各个章节。在教材的编制计划、教材的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等各个环节,形成严格的质量把控关卡,确保实训教材的质量。在实训教材的质量和技能目标之中,嵌入道德因素,使得岗位职业道德的标准,融入实训教材的案例之中,生动形象;在各个环节之中,形成符合道德原则的习惯和行为规则。实训教材中,岗位驱动型的教学安排,为道德习成提供了条件,如保险学实训教学中的诚信原则,可以很好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在保险学的营销中,坚持道德原则,坚持道德习惯,就可以获得利益最大化;在公司金融、财务管理实训教学过程中,将公司的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相协调,才能实现公司的长久发展;在实训案例和岗位职业要求中,嵌入道德原则,使得技能实训更深刻、更符合社会需要和整体利益。其次,在实训教学的质量上,嵌入道德因素。在实训教材的质量标准上,坚持道德原则。例如,在管理学工作计划项目实训中,体现道德原则。把体现道德原则的实训教材,如环保、利他、外部性等原理,应用到实训教材中,达到道德与管理学原理的结合,成为最好的质量标准。在风险管理实训中,结合道德的原理,互助美德与风险管理相统一。在教材质量的审查过程中,增加道德审查的标准,形成润物细无声,达到育德育人的效果;同时要防止滥用道德标准替代专业标准,要让两者有机结合。最后,在教材的质量保证中,融入道德因素。通过教材质量的控制、策划、目标、方针、检测、改进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在教材中融入道德因素,实现道德标准。例如,“天人合一”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原则,在管理学、经济学的教材中,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就是人类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原则。可以把道德因素融入教材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之中,融入实训操作各个环节之中。“物竞天择”与“仁义道德”相统一,体现了竞争的自然法则和人性的相结合,面对残酷的现实竞争,保持一份人性化的道德底线,正是“天人合一”原则的体现。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必须以道德底线为前提。在实训教材的案例策划中,坚守道德底线教育,贯彻道德理念。

二、实训课堂教学中的道德理念因素

第一,实训课堂教学中重视合作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于《论语•颜渊篇》)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为相互体谅、相互合作。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重视小组成员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团队合作中,训练协调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解决实训中的难题;在合作中,重视沟通和相互了解,正好体现合作协作的美德和行为。而相互合作,则表现为团队效率的提高,符合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原则。道德教育,如春风化雨,与专业教育在实训课堂上完美结合。第二,实训课堂上重视劳动精神的培养。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劳动最美,勤劳是成功的基础,大学生的劳动美德,是自觉抵抗不良风气的有力武器。无论是实训练习的具体操作还是实训报告的写作,都需要有一种热爱劳动的心态,拥有工匠精神,把实训内容做扎实。需要沉下心,力戒浮躁之气。大学生应该将伟大的理想和信念与具体的劳动实践相结合,工匠精神正是这种结合的最优点。工匠精神是一种美德,一种精神状态,是对劳动的升华。沉下心来做实训,定下心来学知识,避免沉溺于电视情感剧和手机游戏,在劳动中找到目标,找到自信,展示自我。第三,在实训课堂上,培养审美情趣。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于其自身的审美情趣的高低。真善美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课堂实训教学可以找到若干个突破点,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管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利益原则,如果商品交易原则被无限地扩张,被无限制地应用,势必与道德原则相冲突。而通过利益原则,实现人们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则是美德的体现,充分利用高雅的审美原则,来创造性地完成实训任务,体现了审美道德与实训课程的统一。例如实训课程可以将创造性的审美情趣与实践中的创新创业管理相结合,可以认清创新的审美价值和美德价值,这与实训教学中所推崇的独创性、原创性相统一。培养创造性的审美情趣,将有利于科研创新,有利于实训中的工匠精神的发挥与习成。审美情趣的升华,完全符合道德的目的性,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的展现。以道德为准则的审美情趣,为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展现了无限的空间。审美情趣的升华,不仅仅为创造性、创新性定格了道德的价值,还为科研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审美情趣,从某种角度来看是自然的、超越个人意志范围的,也是符合自然目的性的,审美情趣的升华,可以洗涤心灵[1](69)。第四,实训教学在道德引领中的作用。大学是道德的圣地,实训教学作为知识和技能传播和习得的重要环节,具有引领道德的意义和作用。大学的充分自由,体现在其道德的引领作用的前提之中。如果没有大学德行的引领作用,大学的自由气氛,就会泛滥成灾,最终把自己淹没。部分学生中广泛存在的无限自由概念,使得自身的生活没有规律,生活起居都是自然的。对生活规律的破坏,自我节制能力在放纵中完全消失殆尽,自由的气氛缺乏道德理性的制约,变成了一种狂怪猛兽,正在吞噬着心灵和肉体。实训教学需要占领道德高地,以道德引领为己任,代表着时代的发展方向,引领全民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实训课程体系的道德因素

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仍然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品质高尚的、专业素质强的人才。实训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首先要符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其次必须把道德教育放在核心地位,使人才培养符合专业的要求、适应竞争的需求;最后还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和长远目标。道德因素嵌入课程教学体系,主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安排与设置,将高尚的德性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之一,融入整个体系之中。首先,实训课程体系与大学德行相统一。良知是德行的起点,在实训课程体系中,发掘学生的良知,发掘学生善良的一面,主要通过课程安排确定大方向,确定相关课程的占比。课程设置中,应包括传统美德思想教育、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以及西方文明史课程教育。知识就是美德,良好的知识基础,可以增强对中西文化中德行思想的了解,为树立良好的品德打下基础。从知识体系的角度,认识美德,才能进一步提高美德;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德行和习得,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大学德行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高尚品德的基础。实训课程的安排要尽量让学生有机会训练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为人处世的习惯,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基础,在实训课程体系中,增加文明文化课程的比例,增加文明实践课程的比例,德智体美劳相统一,在实训课程体系中和谐共生,共同达到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改良学生行为习惯的目标。其次,实训课程体系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专业知识的广博与专精要与立德树人的道德标准相统一,专业化、高深化是建立在利得的基础之上,只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驾驭精深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的深度与道德修养的提升相结合,在修养身心中研习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这样可以避免急功近利。实训课程中的种种浮躁行为,往往出于短期的目标,急于求成。个人修养的提升正是大学德行引领世俗的源泉。经过大学文化氛围的洗礼,学生专业文化素质得到提升,个人道德行为品质得到升华,才是大学的真正价值。立德树人,以德为本,全面提升民族的文化道德素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实训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完成道德素质提升的目标。

四、实训教学评价体系与道德升华相统一

首先,将教育融入实训教学,需要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对两者相融合的效果的评价,必须全面衡量长期效益和短期效果之间的关系,权衡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于一系列客观的评价指标,也包括一系列的主观性的、认知性的主客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应该反映道德品质的培养的占比和分量。这种包括主客观评价的指标,在数据采集和答题选择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往往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事实上,道德因素在实训教学中的融合,很难从短期的教学中或单个班级、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找到明确的评价指标。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道德教育对单个班级、学校,特别是单个课程来说具有外部性;从经济理论上,可以解释教师不愿从利益的视角出发,增加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其次,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增大对道德教育的倾斜。道德教育在实训教学的融合,应该是出于教师的有意识的行为和无意识的示范,取决于教师的育德能力和自身道德素养。实训教学评价包括教务指标对教师课程教学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包括教务实训管理机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社会效益的评价;各种评价都会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教学中的问题。然而,基于各类的评价体系,往往从专业的、实用的和功利的视角,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道德教育常常被忽略或者赋予较少的权重,无法反映道德教育的潜在价值。构建多元的、有效的、长效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任务重且难度大,很多指标无法量化,有些发生的效果,短期内无法判断和测量,长线指标是教学评价的核心问题。再次,道德教育与实训相结合,需要合格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道德培训,提高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和德育能力,是道德和实训相融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培训过程中重视对教师的引导,注重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提升,让教师在师风师德和德育教学能力上得到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也需要有一个评价体系和一整套评价指标。教师需要有高超的育德能力,将德行的提升与专业实训课程相结合。做到顺其自然,而不是生搬硬套。教师的育德能力是大学德行高尚而持久的关键。

五、结语

科教兴国,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提升经济的档次,实现经济转型,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教育的效率问题,始终是热点问题之一。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精英教育的特点,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教育体系为我们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打下了厚实的数理功底,学习非常扎实,体现了东方教育的优势;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吸收西方教育的启发性和创新创造性,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之一。现实的教育改革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保持我国特有的中小学扎实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之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必将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重大的发展机会。同时,无论是西方教育还是东方传统教育,都有一个共同话题———德行教育。德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跨越时空,不分地域。

参考文献:

审美教育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美学情操;教育;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国家开始大力推进青少年的素质化教育,要求在青少年的教育中要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顺应时展的潮流,使得小学美术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为儿童日后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以人性化教学方式激发儿童的参与和创作热情。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学等专业学科,对小学儿童美学情操培养展开研究,使儿童在掌握基本美术技能的条件下,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美学教育,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使其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生活,使美术回归生活的本源。根据教师能力的相关培训和国内外教材的查阅,笔者将培养小学儿童美学情操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四种:

一、整体法与个性法合理结合

1、整体法

整体法是指将每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都看作不同的整体,根据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教学,主要分为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和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等三个年级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历的积累,不同年级段的孩子对美学有着不同的认知,教师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和相关的社会经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教学。低年级段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校园,他们审美情感主要依靠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因此这时候的教学要注重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教授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而对于小学高年级段,学生们经过了几年的校园生活已经开始慢慢形成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美丑也有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更加注重同龄人的意见,这时候的美术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和对话,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以朋友的身份对其审美提出意见和建议。

2、个性法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在对美术的理解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要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然后在美学教育中根据其性格特点进行点拨。如有些孩子在学习五年级下册课本第3课中祖国、家乡、和平等作品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在第15课中的自然、环保、科技等主题下积极活跃……教师要结合美术课本的编写结构来发现学生的培养方向,可能是时间上的古今,可能时地域上的中外,也可能是结构上的立体与平面,或是色彩上的冷色与暖色,以及更高级的情感上的喜怒哀乐,教师可根据儿童对美学的不同兴趣点,组织其参与不同类型美学作品的创造,在不同主题下引导其观察生活,动手实践。

二、直接法与间接法相得益彰

1、直接法

直接法是指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接性传递的美学元素,比如在教学时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声调语速等,以及教师在讲述相关案例时的个人意见都会成为影响学生审美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评析某件作品时,老师给予鼓励的眼神或是带头鼓掌表扬,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也会给予学生无限动力,比如在进行美学元素探寻时,有些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教师应该对于这种勇于发言和积极思考的行为进行表扬,如果一味的批评或漠视,就会使得学生在日后的美术创作中缺少创作激情,对审美主题选择上畏首畏尾,难以打开思路。

2、间接法

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模仿,也是孩子道德理念及生活方式塑形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美学情操培养要根据孩童模仿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美术作品赏析时不仅要注重作品本身美学价值的传递,还要向其讲述美术作品创作者的优良品质,讲述创作者在作品完成时所做的准备工作、努力方向以及寻找素材的方法,向儿童传达只有心灵美的作者才能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用典型人物范例进行间接式美学培养,如《七色花》作品中助人为乐的行为是美丽的,《图画里的声音》中民族自豪感是美丽的,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美学理念: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反复法和多样法相辅相成

1、反复法

贪玩是孩童的天性,很多孩子都是上课时左耳朵进,下课时右耳朵出,尽管在上课时认真听取老师的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存在着知识流失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美术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回顾上节课的大体内容,并请学生进行复述,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再一次回忆起上节课的知识点,也会因为老师的提问而进行课下主动对知识的回顾和温习。

2、多样法

积极采用我国教育部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美学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参与感,在与同龄人的讨论中更能激发其竞争心理和参与热情,可以很好的打开其创作思路,扩大其对美学的寻找范围,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作品展示,二维到立体的变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或积极举办作品展,让学生们重视美术作品的创作,创作所带来的荣誉也能够促使其在生活中注重美学素材的积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科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探索新的美学领域。

四、总结

我国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更加注重其精神内涵和心理美学的培养。在美术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科中,美学情操对儿童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规律,在客观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家庭、学校、课堂等方面进行层层推进,关注儿童的成长特点,丰富其美学素养,改革教学方法等,能够为儿童未来的美术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创作者健全、优秀的心理品格。

作者:王春丽 单位:吉林市昌邑区通潭路小学

参考文献

[1]戴高桃.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