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培训

审美培训范文精选

审美培训

审美培训范文第1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它区别于其他科目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语文课程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重在培养学生通过文本感受语言魅力、感知人文世界、感悟人生精神,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精神世界的理解。语文课程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重在培养学生通过文本感受语言魅力、感知人文世界、感悟人生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评价语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同感体验,与学生形成交流和对话,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感悟文本中深层蕴含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情感。

在逐步进入语文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去进行审美体验,感受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深刻美学内涵,获得自己的美学感悟,形成自己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体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当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从分挖掘语文课程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审美价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语文课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审美化,实质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过程中的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教师首先依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对教学材料进行搜寻、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行制定。教师在此过程中,因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这种情感特征,合理的向学生展示语文课程的情感内容,使他们能够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感受到语文课的审美情感。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审美化

课堂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谈论式、归纳式讲授式、重难点讲授法、实践活动式等。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审美化的过程中,也应在教学方式上具有审美化的意识。通过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将情感体验、审美感知注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呈现出具有审美意识、审美内容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上所具有的美感。例如,在教授《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时,可以从书法的艺术角度、文章展现的内容哲思等角度,对课文包括的相关美学内涵进行展现、学习和体验,开展艺术鉴赏和审美的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利用课文进行审美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感悟的过程和审美体验。

三、课堂具体教学方法的审美化

语文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上的审美化应当遵循“教无定法”的原则,充分开发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对课文的神游意会年”有关,这与我国学者樊富珉、王建中的研究结果一致。另一方面,以笔者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大二的班级心理委员较大三班级心理委员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因为大三的学生较大二的学生各方面都更加理性和成熟,有了自己的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努力达成目标,而很多大二学生经历了大一的新鲜感之后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容易迷茫和彷徨,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大二的班级心理委员一方面具有这个年级学生的一般特点,另外,同学的迷茫和彷徨不定也会给自身尚不成熟的他们带来影响和冲击,增加他们的烦恼和困惑。因此,班级心理委员要加强入职培训,培训中要就每个年级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进行案例分析和讲解,使班级心理委员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和身边同学的问题。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自我和谐都有显著相关,并影响着他们的自我和谐状况。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是对班级心理委员自我和谐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如果遭遇的压力性事件很多,又缺乏相应的支持或不善于利用社会支持,就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

审美培训范文第2篇

众所周知,艺术包括三大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教育通过突出艺术的审美功能,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艺术具有审美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界限,尤其是作为审美典型形态的世界通用语言的音乐,更是可以跨越时空,让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远在天边”的人心灵相通而“近在眼前”。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对人与人之问沟通与理解的呼唤,是对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企盼。杜卫在《美育论》中提出:美育过程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能有效突破对话障碍的“审美场”,这个“审美场”是一个情感世界,它来源于日常生活世界,但又超越日常生活世界。l在这个审美场中,人类的情感表现得到暗示和激发,并感觉到情感表现的社会性保障,内心情感的直接显露是安全的。在审美场里,人类彼此合作的精神也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段话,实际上体现出的不仅是人类的彼此合作关系,还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着爱的关系。爱就是创造性地突破人际的隔绝,透过心灵的栅栏,实现人类彼此融合的过程。艺术教育发展情感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也就是培养爱的能力。而校外的艺术培i)ll~,fJ是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一个从更高层面上往纵深挖掘、往宽度扩展的艺术活动空间。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不仅有学习求知的需要,还有接触大自然和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独立观察、实践、研究和创造的需要,同时还有审美、娱乐、友谊、交往的需要。置身于这样的一个活动空间里,青少年通过发展个体各种艺术审美素质和能力,唤起内心的生活热情,敞开心扉,克服心灵的麻木,打开心灵的枷锁;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发展着各种爱的需要、能力和意识。艺术教育发展情感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也就是培养爱的能力,是一种追求爱和创造爱的态度。这种态度追求的是个性与他人的协调。可见,艺术教育是一个自觉和有效地把艺术使人类心灵相互沟通与融合的功能引入教育过程,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发挥着独特而巨大地作用。

第二、青少年艺术培训有别于其他科类的培训,更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艺术品位,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文化道德,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党中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捐助各种活动设施及经费,积极发展以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我国目前大力提倡并实施的素质教育,从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只重理性发展而不重感性发展的教育不能算是全人的教育。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教育不能用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来片面促进学生的理性成长。事实上,今天的教育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在理智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以使学生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呢?赫胥黎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即必须使学生不仅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而且也受到最好的艺术教育。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挑选所需要的一切其他智慧的果实。美国学者霍斯曼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任何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这种意象又是通过知觉选择后而生成的,由于艺术欣赏和创造活动是最明显的一种知觉思维活动,能唤起人类的本能的创造性思维,因而艺术教育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艺术作为学生表达兴趣、愉快、希望、需要、情感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艺术品位,从而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所以艺术教育应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第三、社会人的个人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社会发展的稳定、和谐与发展。

首先,艺术教育具有一种明确的价值定向功能。这种价值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超越了物质利益的,以人的精神的审美化为目的的,其作用在于形成人的健康丰富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帮助主体从价值意义上理解人类和自身,引导主体自觉参与、认同与选择,在感性体验和情感评价的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从不同方面自觉地塑造自己。艺术教育重在启迪、培养孩子的情感。艺术教育中的基本功训练强调的是持之以恒,这其实也是一项磨难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做事的恒心和毅力。其次,艺术教育还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为个体的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提供一种内在的精神营养和文化价值,促进心理文化和技术文化的协调,维护人的完整的个性,以提高人的精神性。可以说,艺术教育包含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因子,是提升人类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它通过促进个体心理文化的发展,开发和拓展人的审美活动空间。它是一种带有主动意义的重构重建,也是一种发展个体精神力量的重要的功能性环节。

第四、公益性艺术培训能让普罗大众尤其是弱势人群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促进艺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审美培训范文第3篇

一、塑造美的形象,展示文明风采,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1.注意行走坐卧、言谈举止,给旅游者以美的示范

形体美是一个人的外在美的体现,尽管形体美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美的感受,如果缺少内在美的支持,其美感是暂时的。行为美或称风度美,既是一个人行为举止的综合产物,又是一个人性格、品质、情趣、教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它常常是通过人的站姿、步态、坐态等多方面可视因素展现出来的。导游员作为旅游者直接的审美对象,在与旅游者交往和为客人服务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行走坐卧和言谈举止,坚决杜绝粗话和脏话,并要举止文雅。导游员在为游客讲解时,应采用两脚叉开,腰板自然挺直的正确站姿,而且要表情自然微笑,手势柔缓流畅。

2.注重形体服饰、发型化妆,给旅游者以美的形象

导游员应具有健美的形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是万物之灵,人的形体美不仅是艺术家所珍视的表现媒体,也是旅游者热衷的审美对象。导游员外在的形体美能在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活动中产生光晕效应,具有形体美的导游员在导游活动中一亮相,常常就能吸引住游客,并游客使与之很容易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将旅游者导入初级的审美判断。

服饰美也是外在形象美的重要组成要素。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和审美情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形体美的不足。导游员的着装,要讲究色彩、式样与形体、性别和年龄、季节的互补同构性,以及入时、雅致、端庄、整洁、方便适用等综合性。导游员的服饰,在增强自身形象美的同时,要避免与客人争强争艳。从色彩的选择上,导游员的服装应以醒目的暖色调为主,因为这些色彩的波长更适合引起旅游者的注意,为旅游者起到“寻索”和“向导”的作用。

发饰与化妆同样是外在形象美的组成要素。导游人员的发型总体要求是个性化并符合旅游者的审美习惯。导游员对自己的发型,要根据自身的身材、脸型、头型、发质及年龄等特点来精心设计修剪,使其能反映出个人的特点和情趣,取得整体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

3.以善良和真诚对待每一位游客,给旅游者以美的感召

心灵美是一个人内在美的展现,也是人的形象美中深层次的美。心灵美核心是真与善。导游员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什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平凡的小事中又恰恰蕴含着伟大。导游员在为游客服务必须以真诚与善良来对待每一位游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给客人以美的感召,充分的体现出心灵美。

如果导游员有了健美靓丽的形体、文明优雅的行为和真诚善良的心灵,自然会为旅游者塑造出导游员是美的使者的独特形象,美的使者的独特形象的展示,既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又为导游员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各类知识,掌握传播技巧,帮助游客体验景观的美学价值

1.广泛学习,知识丰富、准确

例如旅游名城承德,它的旅游资源类型繁多,种类丰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有典型的丹霞地貌和部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在人文景观中,又有世界顶级的文化遗产——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要做好承德的导游工作,导游员就必须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至少要掌握历史知识尤其是清史的知识。还须掌握园林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在山庄游览时,要结合具体的景物,将中国古典园林立意构思、掇山理水、亭台楼阁、莳花栽木、题名点景、诗情画意等审美要素和审美特征加以传递。

2.反复锤炼,语言生动、形象

俗语云:江山无限美,全凭导游一张嘴。导游员有了较为渊博的知识是做好导游服务工作的前提。要准确的为旅游者传递出景观蕴含的审美信息,导游员还必须练好语言基本功。使自己的导游语言符合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语言表达准确。达:指语言表达流畅。雅:指语言表达优美,即生动形象。其中信是前提,达是标准,雅是格调。同样是用有声语言传达旅游审美信息,形象生动的语言不但对审美信息传达的效果好,而且听众在接受这些信息的同时,本身也成为一种审美享受。

3.刻苦钻研,手法灵活、多样

为准确传递审美信息,帮助旅游者感受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导游员在导游服务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导游手法。导游员为游客服务,如果讲解呆板,手法千篇一律,流于一般介绍,旅游者是很难感受到景观蕴含的美学价值的,甚至会把本来很美的景观,经蹩脚的讲解,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损害了景观本身的美学价值。因此,导游员要深入钻研,掌握各种导游手法,在实际导游服务中,注意观察游客的表情与心理,因团,因人,因景而异,灵活运用各种手法,恰如其分地进行讲解服务,为旅游者准确的传达出景观蕴含的审美信息,有效

地帮助旅游者感受旅游景观的美学价值。

三、研究景观特点,把握审美特性,构筑旅游者与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桥梁

1.控制旅游者的观赏节奏

观赏节奏由两层含义,一是指整个旅程的节奏,二是指在一个景区景点中的游览节奏。一般来说,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要把握旅宜速,游宜缓的原则,引导旅游者处理好旅与游的关系,处理好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的张弛急缓。在动态观赏时,要通过旅游速度、节奏的变化引导旅游者对动态景观步移景异的审美感受。在旅途中遇到经典观照物时一定要让旅游者息心驻足,认真品味,凝神观照,充分感受旅游景观的美感。

2.选择恰当的观赏时机

选择导游员带游客在山庄游览时,如遇下雨,在雨中能引领游客登临烟雨楼的青莲岛,则会观赏到平日难得一见的细雨蒙蒙,水天一色,湖山尽洗,雨雾如烟的美景。此时导游员再顺势为游客讲解干隆皇帝“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芰荷芬。”的诗句,旅游者会顿感烟雨楼的美学意境,更会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审美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审美意识;培养

基于我国新课改的要求,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加入了声乐审美的要求。就声乐而言,其本身就是一门与审美密切相关的艺术。在声乐实践者的艺术表达中,歌声和韵律通过歌者的身体各个部位有效配合,形成优美、动听,与当下大众审美一致的歌声。声乐审美对于提升我国音乐专业学生的声乐技巧、提高声乐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进而能够发现美、再现美、创作美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该不仅注重对学生声乐技巧的培养,还应培养学生更多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深刻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进行审美实践探索和尝试,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审美意识培养在声乐教学的必要性

(一)审美意识培养是声乐教学与审美之间的有效链接

艺术的核心内涵即是美,艺术存在的根本价值就是为大众带来感观上的美的感受以及心灵的愉悦。人们在欣赏或是创作声乐作品时,都需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需要具有能够感知作品情感的感悟能力。有的歌者尽管发声技术好,在演唱中也调动了自身全部的理解和感情,但其演唱作品却难以获得观众的有效共鸣,这是由于歌者自身审美能力有限,以片面的自我感觉完成了作品表达,与观众的心理预期产生了落差。由此可以说,歌者的审美能力决定了歌者演唱作品的情感表达高度和准确度,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学生要具有较好的音乐审美能力,就需要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声乐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为目标,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科,对于人们感受美、创造美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传统的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声乐教学实践性强,具有独特的声音和韵律的特点,而声乐专业的学生通常在乐理知识以及声乐演唱实践中均有所欠缺,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专门的审美意识培养,将审美教育融入声音教学的全过程,进而提升学生在鉴赏作品和演唱作品所需的审美能力。

(二)审美意识培养能有效提升声乐教学教学效果

声乐专业是一门需要大量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演练的专业门类,对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仅仅是课堂有限的理论学习以及声乐演练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如果没有给学生培养审美意识,学生就不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对的,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茫然失措,缺乏对自己正确、综合、全面的评价,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对症下药,尽快提高,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有的声乐教学仅仅是传授声乐技巧和技术的“声乐课堂”,培养的学生音色洪亮,但其演唱却毫无美感可言,缺乏艺术表现魅力与情感张力。而在教学中侧重审美意识培养后的学生,即使音色并不突出,但仍能较为完整、流畅地演唱,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美感。

(三)审美意识的培养对于声乐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审美意识和审美意识培养的正确认知。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发声技巧和技术,形成了重技术而轻音乐的局面。而很多学生凭借自己不错的嗓音条件,一味地炫耀自己的音量、音域,却极少去考虑演唱方式是否与作品表达相匹配,是否能够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而非仅仅是炫技般的自我陶醉。尽管自古以来的音乐名家,无不是具有高超演唱技巧之辈,但如果一味地追求技巧,也仅仅能够带给观众“发声机器”的感觉,而非艺术的美感和体验感。也有的学生尽管演唱水平较好,但是台风与个人形象较差,也未能达到较好的演唱效果,这也是审美意识不足的表现之一。只有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美,并习惯这种审美意识后,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声乐实践,进而自然、清晰地去表达美、展示美。

二、审美意识培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一)培养正确的声音概念与审美观

声乐首先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一种艺术美的欣赏和表达的过程,甚至声音训练本身已经蕴含了美,如BelCanto美声唱法,其另一翻译即为“美歌唱法”。而要想感知音乐美感,第一阶段就是用耳倾听。学生在入学前,往往缺乏对声乐的系统学习,也没有听取优秀作品的习惯。因此,自新生甫一入学,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每日定量倾听优秀作品,倾听他人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以美声唱法为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如意大利作为美声唱法的发源地,其审美特征热烈、直接而充满激情;法国美声则浪漫、缠绵,充满了神秘色彩;如古典时期的声音作品,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对仗工整;而当现代声乐作品,则更注重对社会和人性的探索。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审美素材,要求学生不断地倾听,不断地对比,通过长时间倾听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音乐语言和艺术之美,帮助学生积累对不同类型声乐作品的审美经验,并通过倾听后的讨论总结,帮助培养学生抓住音乐作品情绪以及基本框架,形成音乐画面感的感受能力和对声乐作品的核心审美能力。即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系统练习,因为这种审美意识的存在,其对声乐作品的鉴赏和演唱能力依然不会有太大的审美偏差。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融入审美意识培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相对教学方式较为传统的声乐教学,适时引入更多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法、自我探究法,和教学用具,如现代化的影音、图片、视频教学等,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如可以在备课阶段准备当下较为热门的影视剧片尾曲,或是MV片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学生不能准确领悟老师意思的时候,也可用现代化的视频方式予以记录,让学生在与优秀作品比对中自我感知不足,继而在教师辅导下予以修正、调整。再如,当学生在进行较为枯燥的发声练习时,往往毫无感情地仿佛发声机器训练,练习效果不佳,而如果教师让学生模拟在练习一段或激昂、或缠绵的经典声乐作品时,三级的跳音代表果敢和干脆,大跨度三度进行代表戏剧的张力,这时学生更容易身临其境,放松身心,打开共鸣腔体,完成教师的训练要求,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此外,教师应改变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搭伴练唱,促使同学之间互相对比,分析彼此的不足和长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自我辨识,建立声乐方面的审美意识。

(三)声乐教学全过程注意审美意识的培养

声乐教学包括备课、曲目选择、练声曲练习、音域扩展练习等,教师应注重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均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并不断挖掘教学中未被发现的审美因素。首先,教师应注意在每一个步骤内均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如曲目选择不再是只参考技术训练,也应考虑声乐作品的思想性和审美性。再如,在三度音阶的发声训练时,当学生难以领悟老师的“不要提气,把气吸下来”的抽象指导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模仿轻闻一朵小花香气的动作,而大多数学生在模仿动作后,均能更快地掌握吸气的动作要领。其次,声乐作品是声乐表演的前提条件,只有深入研究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乐谱标注的每一个细小记号,并以审美意识去不断完善,才能在作品共性的基础上发挥出个人的审美表达。如歌词,歌词是声乐作品情感与主题表达的载体,本身具有强烈的审美和情感色彩,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仔细、细细挖掘每一段、每一句歌词,深刻领悟其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如声乐作品音乐,教师应让学生仔细研究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曲式、速度、调性、调式、伴奏等多方面因素,使其能够深挖音乐作品,丰富立体化音乐作品。再次,在充分研读声乐作品歌词、音乐的各方面内容后,在歌曲的演唱阶段,教师更应该在之前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把握声乐作品的整体意境,并根据自己的审美,建设歌曲的艺术风格和情景,之后进一步对声乐作品的细致处进行审美把握。

(四)提升声乐专业教师的审美能力

在声乐教学中,尽管现在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自主探求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仍在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自身审美能力以及综合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关键。有的教师侧重于音色、音量的技术之美,有的教师则侧重于作品的情感和内涵之美,对于学生的影响也自然有所不同。在歌曲范唱中,如果教师的审美意识较好,能够将其自如地在演唱中表达,就可以为学生建立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在演唱中让学生理解作品之美,艺术之美,并给予学生审美启发。

三、结语

声乐艺术本身具有强烈的审美性特质,而在目前的大多数声乐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学脱离了声乐艺术的本质,而是更侧重于对声乐技术、发声技术的培训和提高,而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声乐审美培训。在声乐培训中加强审美意识的培养,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可以通过自己深一步的感悟和理解,唱出具有灵魂和艺术美感的声乐作品。对教师而言,应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并极力探索其中仍未被发现的审美因素,为学生感受声乐之美,创造声乐之美提供氛围和条件。

参考文献

[1]沈略,徐亚楠.论声乐教学中情感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音乐创作,2016(10):189-191.

[2]刘喜梅.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27-228.

审美培训范文第5篇

(一)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教育方式生动活泼,易于启发自觉性,所以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活动又是通过审美感性通向德育理性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正是美育辅助了德育的实施,情感教育对理性教育起了催化的作用。列夫·托尔斯泰指出:“人们用语言相互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③可见,美育传达的实际上是一种情感,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他可以培植高尚而丰富的情感,是建设充实的内心世界的利器。审美教育可以有效地丰富和发展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大脑两半球及眼、耳、手、肢体和全部身心的协调发展,使大学生变得聪明、文明和高雅,从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美术作为审美的工具,使大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加强修养、锤塑灵魂;电影、电视最富群众性,是群众中影响最大的宣传工具、教育工具,它起着美化人们心灵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经常性地欣赏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使学生从中认识辨别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学生美的心灵、情操、举止、行为、人格和道德,使学生的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美的统一。

(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

蔡元培先生早在19*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就提出了美育问题,多么有远见。他后来著文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发展共和的精神”,而把美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认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教育”,并规划过一幅实施全民美育的蓝图,它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审美教育对当今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产生的。艺术活动中,大学生在艺术美的刺激下,情感受到感染,心灵受到浸润。这时,他们的感性和理性、主体与客体处于自然协同的状态,而这正为人的创造本质力量的迸发和释放提供了最佳时机。同时,审美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减轻左半脑的负担,刺激右半脑的发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有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创造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②二是通过调节人的思维方式,提高人的全面思维能力,增强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人的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人的高素质思维。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而形象思维源于艺术,因为审美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审美过程需要想象和创造,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通过艺术教育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实现对思维的解放,促进大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三)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造力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综合物——一个无意识思维原始的、无理性方面与有意识思维逻辑的、有理性认知的综合体”。④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是否会有创造行为,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一定的动力系统,而这一动力系统是由情感、需要、兴趣、动机等精神力量类的非理性因素提供的。审美教育之所以能带来教育上的积极效果,是因为审美是诉诸人的情感、直觉、无意识等非理性领域的,能够激活传统教育中学生闲置而未利用的巨大资源——非理性因素,从而使学生的大脑进入一种舒展和机敏的良好状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艺术教育作用于大学生的过程,就是解放大学生情感的过程,解放无意识使之得到适当释放和文化提升的过程,从而减轻对深层次心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压抑与束缚,使之不断受到激发,保持旺盛的活力。同时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带来积极的教育,而且还非常有助于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非理性因素被激活,事实上也就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权利、机会和条件。黑格尔说:“艺术又好像处于一种较高尚的推动力,它所要满足的是一种较高的需求,有时甚至是最高的绝对的需要,因为艺术是和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一般世界观和宗教旨趣联系在一起的。”⑤可见,艺术是在更高层次上全面地发展和完善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审美教育通过诱发个人自发创造力,促使人格自然成长,从而培养出每个大学生本来具有的创造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二、当前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作为素质教育之一的高校审美教育,其学科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考试与考核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各高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要求和做法,与体育等素质类公共课有较大区别,选修艺术课程学生的数量、师生及管理层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也与其他公共课有较大不同。目前笔者所在的省一些普通高校由于课程开设因校而异,学生选修因人而异,缺乏统一的教学体系与教材,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有人把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以为学习了艺术,自然接受了美育,这是片面的看法。现在的高校一个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系统开设美学课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校艺术教育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层次化的改革。

目前河南省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现状是:1.课程设置: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课程设为选修课。有的高校艺术课程开设面较广,结构布局较合理,有的学校开设的门类较少,主要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的制约。2.教学内容:高校审美教育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大多是从艺术院校毕业,是科班出身,教学内容较多地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评价标准深深地渗透在普通艺术教育之中。3.机构与师资队伍: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拥有一定力量的师资队伍,但学历、职称、层次无法与专业的教学队伍相比。4.第二课堂:这是审美教育的特色,也是各高校比较重视的方面,通过组建艺术社团、举办艺术活动与艺术节以及参加各种艺术表演、艺术竞赛,营造了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但内容形式比较单一。5.投入:大多高校处于弱势,经费紧张,教学设备短缺。6.教学效果得不到正确评价,对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学生学习因而逐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从上述情况来看,高校实施审美素质教育与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尚有一定距离:一些高校普及面不够广,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课程设置面不够宽,难以全面提高素质,美育与人文素质培养、艺术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待紧密结合,普及型教材与课程有待加强建设。高校师生在认识上对艺术素质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人把大学作为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机构,而没有认识到在大学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三、高校审美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为推进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教育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管理体制建设,提高普通高校管理水平

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实践证明,建立并完善审美教育管理体制,设立专业管理机构,规划和督导、组织教研活动,进行教学评估,定期检查实施情况,使高校的审美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不断提高审美教育管理水平,才能使普通高校审美教育持续、健康、深入地推进。

2.以审美教育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课程实施水平

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推进审美教育课程改革,是使普通高校审美教育不断提高质量、保持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普通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要重视和加强高校审美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逐步使审美课程教学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普通高校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普通高校师资水平

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因此,从事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也就是说,高校师资是兼教学与指导审美实践于一体的双面材料,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要提高高校审美水平必须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为普通高校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

正确的审美观,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有利于改造主观世界,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