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与艺术素养

审美与艺术素养

审美与艺术素养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第1篇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1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规律。

2.以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为宗旨,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学生体验与感悟中实现教育的启发、引导、培养、激励等功能,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情感,形成完美的人格。

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⑴艺术审美素质的界定:审美素质是受教育者观察、认识、理解、判断以及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所必需的基本品质。艺术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美感的教育,美感教育对提升审美素质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审美素质可以强化健康的社会审美心理,形成和发展人对于世界新的审美关系,并使这种关系渗透到其他社会关系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情感方式、个性气质、行为准则等诸多表现中去。

⑵艺术审美素质的内容:艺术审美素质是指在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认知能力,即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艺术审美素质。本课题的内涵,以学科整合为基础,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水平,激发审美欲望,实现审美理想,形成审美兴趣,锻炼创造美的意识。

2. 探索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内容、途径、方法。

⑴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内容:

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发现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欣赏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⑵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形成四大课程体系,落实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课程包括独立性课程、活动性课程、隐性课

程和渗透性课程。

独立性课程即艺术学科课程,它是对学生实施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主要课程,其主要由音乐和美术两科构成。

活动性课程对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根据学校实际出发,构建多个艺术活动系列(艺术实践系列、社会服务系列和艺术展示系列),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隐性课程是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实体、舆论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客观环境氛围,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课程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美化来得以实现。

渗透性课程即通过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中的艺术审美素质的渗透,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要求。

⑶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方法:

独立性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对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把小学各科教材中的艺术审美因素进行梳理,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艺术欣赏水平进行排列,初步构建出各科艺术教育渗透序列。

活动性课程:运用游戏、竞赛、表演、讨论、器乐进课堂等方法,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隐性课程:美化校园环境,使学生时时受到美的熏陶。

渗透性课程:找准结合点,通过艺术审美素质与各学科的联合,借艺术审美素质渗透来促进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多元评价方法。

⑴评价主体,师生互动。⑵评价内容,广角多元。⑶评价方式,倡导人文。⑷评价过程,动态发展。通过多元的评价,解决学生现有的审美“疲劳”,自主愉悦地接受艺术熏陶,提高艺术修养。

4.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的三条原则。

⑴参与原则: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从而获得审美体验,进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没有亲身的参与,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

⑵愉悦原则:审美是一种精神食粮,正因为它的愉悦性,学生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审美活动,保持良好的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艺术的愉悦。

⑶融合原则:运用各种教育形式所提供的手段与方法,在学科中将艺术审美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益,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个案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⑴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结合现状,拟定行动计划。

⑵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⑶发现新问题,逐步修正、完善原有的计划。

⑷继续实践,完善计划,达到改进工作,完成研究任务的目的。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全面收集有关事实材料,汇总、分类,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成功经验。

研究过程:

⒈准备阶段(20××.9―20××.11)

建立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收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研究内容;设计课题方案,请有关专家方案论证,完善方案,使其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情况进行现状调查。调查本校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现状。

⒉实施阶段(20××.12―20××.12)

通过调查,按照预定的课题研究要求,组织教师开展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研究。

⑴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形成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艺术审美素质,并根据这些内容,形成分学科、年龄段的素质标准与要求。

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四类课程为载体,分组开展艺术审美素质的探究。提炼出艺术审美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素质的要点,以及这些素质在培养中起到的作用,做好“三百工程”即艺术发现百篇、艺术欣赏百篇、艺术创想百篇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

⒊总结阶段(20××.1―20××.3)

与此同时,形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新世界实验小学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三百工程”,即艺术发现百篇、艺术欣赏百篇、艺术创想百篇。同时课题组总结、评价成果。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哪些艺术审美素质是小学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而这些审美素质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

2.通过何种方法及途经解决学生现有的审美“疲劳”,进而自主、愉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2

尊敬的盘龙区课题规划办:

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斌并重新整理课题研究内容“小学经典诵读的研究”,特提出变更申请:结题时间由20xx年6月改为20xx年12月。

当否,请批示。

盘龙区环城一小课题组

20xx年6月21日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3

尊敬的盘龙区课题规划办:

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斌并重新整理课题研究内容“小学经典诵读的研究”,特提出变更申请:结题时间由20xx年6月改为20xx年12月。

当否,请批示。

此致

敬礼!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第2篇

一、把握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高中教育是面向学生终身发展、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教育,高中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审美教育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多种形态,着眼于学生的心灵丰富与精神成长,体现于学生从学习活动、艺术教育、社会生活以及自然体验中获得精神愉悦与心灵自由的审美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多样化发展,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学生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正发生着快速变化,并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因而,审美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其教育功能与内涵也有待丰富与拓展。而审美教育从关注一般的艺术教育活动,扩展为广泛而深厚的审美指导与美感体悟势在必行。

特色高中学校是高中多样化办学的一种探索形式,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差异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样化、特色化创设适切而有效的教育环境。苏州六中着眼于学生艺术潜力的挖掘,培养学生高质量的艺术素养,在普通高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遵循高中审美教育的内在规律,以文化科学为基础,强化艺术学科学习,突出艺术教育重在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等审美素养的培养。学校在培养目标、教育理念等方面积极变革,走艺术教育创新之路,努力办好质量一流、富有特色的艺术高中,培养更多文化基础深厚、技能扎实、素养全面的艺术高中生。

二、构建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课程形态

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载体是审美课程,表现为具体的艺术教育教学与审美教育体验活动。苏州六中以审美教育为统领,将推进高中审美教育实施作为学校课程建构的主线,确立学校三级课程结构:将国家课程作为基础的文化课程层级,将艺术课程作为中间的专业课程层级,将审美教育实践课程作为顶层的拓展课程层级,三级课程呈现金字塔形结构。学校文化学科课程要求横向延展,拓宽知识面,体现知识的相互联系,促进文化课程对艺术培养的基础性底蕴积淀;艺术专业课程要求有深度,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方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艺术专业功底,为学生升入各类艺术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立足所处古城文化中心区域的优越条件,发挥毗邻多处世界遗产园林的文化特色,依托本校具有四百多年的古建宅第,以及园林特色的校园环境,确立了系统的园林艺术课程。园林艺术课程包括美术类园林课程,如园林花窗、园林速写、篆刻等;表演类园林课程,如昆曲、评弹、江南丝竹等;科学类园林课程,如园林植物、园林模型、园林材质等;传播类园林课程,如园林导播、校园影视编导等。园林艺术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园林及相关地域文化场景,让学生领略园林文化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让学生浸润于吴文化,领会其人文精神,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学生未来艺术专业创新,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积累更多的美感元素与精神素养。

学校的审美课程着眼于动态性与过程性,把课程建设看成是立足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创新的动态过程,追求更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及更为有效的课程活动。学校针对学生特点,开设各类学生艺术社团,如交响乐团、民乐团等,通过日常排练与大量的演出,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演艺能力;组织丰富的课外艺术实践课程活动,如学生外出写生、举办画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技能、提升素养;筹建学校美术馆,举办师生作品的常设展与特色展,丰富艺术实践体验活动;定期开展国际艺术交流活动,组织观摩中外画展、参加音乐会等,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和艺术,提升艺术审美素养。

三、推进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课堂教学变革

一是重视学生学情。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理念,以正确的学生观为导向,基于学生的学情,组织适切的教学活动。学校提出变单纯的知识学习为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变灌输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单独学习为互动学习,变书本学习为活动体验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倡导“兴趣启学、自主促学、探究导学、思维深学、反思助学”;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实施基于学习基础的教学活动,推进差异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二是构建审美课堂。文化学科教学要求在把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发挥文化学科课程的审美功能,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拓展。学校充分挖掘不同文化学科独特的审美内容和要素,探究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设置有情感的教学情景,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运用现代媒体,深化学生对文本、对素材、对教学情境的情感分析和体悟,品尝教学与学习中的审美愉悦和心灵释放;开展多样化的学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素养;把握学生素质评价新要求,探索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新方式,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主观获得感的肯定与评价,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是深化有效教学。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性,做到精心备课、精当组织、精心教学、精彩互动,把握好课程标准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有效控制教学难度,大胆取舍、合理组织教材内容,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提高教师审美教育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本科;审美教育;普通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73―03

一 引言

教育技术学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研究对象,注重教育资源的美感呈现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关注审美教育,不管是过去、现在,抑或是在将来,应该说是学科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必然倾向,学科人才培养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能割舍的联结。教育技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从未摒弃过审美教育,或显性或隐性,或多或少都在关注着它,只不过略有些程度上的不同,没有将其摆在应有的、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罢了。本文试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探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中的审美教育,就如何提升本科层次人才的审美素养,从而更好地为教育资源建设服务,求教于同行方家。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及其意义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1]审美教育的内涵是指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媒介和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提升人生境界的定向教育方式。[2]

“教育应该体现‘美’”。“从美学角度来建设教育信息资源,给学习者一个舒适轻松的资源界面,丰富生动的资源内容,开拓豁达的资源视野是十分必要的。”[3]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要求,决定了本专业审美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学、音乐、绘画、视听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要求比其它理工科专业略高,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不像文学、艺术类专业那样,要求相对比较单一、专门化,在某方面需要达到熟练掌握并能进行相关创作;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审美教育综合性要求强,需要跨专业、多方面涉及,要求学生懂得欣赏美,知道如何表现美,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制作符合审美要求的教学资源。

总而言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审美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感知、评价(鉴赏)和创造“美的”教学资源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教育活动。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还在于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建设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审美教育关注的重点。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1 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重视审美教育首先需要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不是把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无限制地拔高,看得比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更重要,而是强调在我们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更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割舍掉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培养目标体系中加入审美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这方面的要求。通过适当强化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教育技术理论、技术素养同步发展,至于美、至于和谐、至于“致用”。

2 在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增加审美教育的内容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开出的人文类通修课程,培养本专业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安排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活动,深化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入文学、美学,加入音乐、美术、广告学等课程,进行学生艺术思维的训练。通过文学、美学、影视艺术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增强艺术感受力,丰富艺术想象力,使其能够艺术地把握世界、捕捉生活中的诗意;通过美术、摄影的教学,加强学生对艺术构图的理解和把握;通过音乐的教学,加强学生对声音的物理特性和美学特性的了解与感觉;通过广告学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4]

在目前大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正常开设的课程中,强化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摄影、影视制作、动画制作等专业课程,其在学生审美教育方面的功能应该得到加强。适当增设专业基础课程或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审美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如美育概论、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艺术欣赏等。另外,在技术性主导的课程(如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教学网站设计开发等)中加入相关产品中对审美要求方面的章节,强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审美方面的要求不能忽视,并适当引导学生注意教学资源审美创造能力的养成。

3 提升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

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加强教育技术专业的审美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能够制作、使用审美品味较高的教学资源,将人文、艺术的美融合于技术性课程的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还要能够让学生享受教学过程中的美,变枯燥的学习为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审美修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和习惯,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长期从事审美教育研究的赵伶俐教授认为,能否成功地进行审美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顺利地将教学的各个因素转化成对学生具有审美品质或审美价值的对象。教师必须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发现美、欣赏美的视角,促使学生审美期待的出现,为下一步审美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5]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为满足受教者的审美需要而进步,激发师生共同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

4 合理地选用教学策略与方法

(1)审美教育需要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审美是人们发自内心(心灵的、自发的)的对美的追求。审美教育是以增强学生审美体验为主的过程教育,重在教育过程本身和学习者自发的主观的要求。本科阶段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按照学生的特点,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活动安排,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安排在低年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安排在中高年级阶段,在对摄影、影视等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认识艺术作品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理解艺术创作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在这个阶段,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审美想象力,联系其生活实践创造艺术作品,进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美,培养其审美创造能力。到了高年级阶段,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摄影、影视等作品的艺术表达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把在这些课程中学到的审美表现方法应用到教学资源建设上,去注意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美的要求。

对于学习者来说,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培养阶段是一个外界的客观实在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的过程,而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如何在这两个相异的过程中养成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需要在教育者加以较好地引导和控制。

(2)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素质能力养成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多采用情境-陶冶、示范-模仿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创造宽松愉悦的审美环境和气氛,精心选择他们喜欢的例证,使之在浓厚的审美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获得美感。施教者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一同进入审美情境之中,共同感受美,共同欣赏美,引导学生摆脱低俗的功利欲,使他们轻松自由地获得感官上的愉快,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知识和能力的增进,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审美教育。

(3)积极开展审美教育相关的课内外教学活动

加强审美教育的实践环节,应该特别加强课内外教学实践和创作,鼓励学生积极举办各种样式的作品展览,如摄影展览和校园DV作品展览等。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创作大赛,如课件制作竞赛、网页制作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提高审美素质。另外,组织学生文艺社团活动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锻炼能力的极好方式。

(4)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数字化时代的审美教育,仍应充分重视高雅文学艺术对提高大众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数字传媒的先进形式,注入优秀作品,使媒体表现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促进现代审美意识的形成。[6]利用多媒体和教学网站开展审美教育、提供审美教育资源;开展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推广案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丰富学习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和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多媒体和网站本身的审美影响,还要注意交互、协作及其作用的发挥。

5 加强审美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是重要一环。在教育技术专业审美教育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资源建设与积累,实现资源优化共享,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教学材料。

审美教育还需要精心营造教学环境与氛围,注意校园文化环境,教室、宿舍等学习生活环境等对学生的影响。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在专业教学评价方式、教学管理工作中也需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教育的任务可以也应该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四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区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教育无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内容。“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与创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和谐的情感,使个体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保持宁静的心态、保持人性的美好与纯洁,培养能够运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健康个性,并由此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7] 如果仅把艺术教育视为审美教育,这不仅缩小了审美教育的范围, 而且也易造成对审美教育的误解,限制了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审美素质的整体提高。

2 避免走极端

不能把审美教育仅仅当做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唯美”,过分强调。教育资源的艺术性要求是在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之后的,而且,审美教育还常常融合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隐性教育的功能。

五 结语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有严谨的教学内容,又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从熟悉和感知艺术到认识和思考艺术,从体验和理解艺术到分析和评判艺术,它强调的应该是一种接受式与发展式的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8]

教育技术专业审美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建构学生的审美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其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入手,培养学生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方面的审美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优化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改革和和谐发展。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领域中,我们历来重视教学媒体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本文旨在引起人们重视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人的因素的作用,提高资源建设者的审美素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德)席勒 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2] 于春秋.审美教育的理念与高校美育课程构建[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7(5):93-97.

[3] 贾靖林,林文婷,熊才平,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文化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7):16-18.

[4] 邓杰.论教育技术人才智能结构中的艺术因素[J].扬州大学学报,2002,6(4):79.

[5] 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108-114.

[6] 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J].山东电大学报,2004,(1): 41-42.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育;高校;艺术教育;实践研究

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应当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从美育教育出发,从而对艺术教育形成全新的认识。艺术美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虽然艺术教育可以借助艺术的形式,但是与专业教育存在明显不同,并不单是培养少数专门的艺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可以发现美、欣赏美,并且树立良好的情操,激发想象力及创新意识,以美育的角度来欣赏周围的事物,保证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

一、美育教学的概念

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可以理解为美育教育。美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继而形成更加正确的审美观。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密不可分,高校艺术教育注重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提升,是高校艺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美育进行了广泛研究,形成了丰富的观点。在对外国美术的研究中,席勒曾提出:在任何一种民族中,审美文化具有绝对高度和极大的普遍性。美育的实施与落实,关系到文化的传承和实践。然而《高等院校的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指出部分院校评价机制滞后。目前我国艺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美育师资严重不足、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不高等问题,这些都因美育教育现状存在深度缺陷,需要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最后作者提出:在教育中启迪学生的心灵之光是美育,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美、品鉴美、创造美,就会发现美育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1]。美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深入融合,可以提升学生艺术基本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实现学校培育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审美方法的运用与实施,使学生能够对美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从而形成对美的概念,根据自身的角度出发发现美、感知美,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过程的整体化美育。

二、高校美育工作的必要性

夏文利教授在《工科类高等院校美育缺失问题的研究》一文中就对美育教学在高等院校的影响展开了探讨,他指出:加强美育课程建设,才能够使当前优秀技术人才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第一指导思想,强化全人发展概念,发挥美育作用。还有诸如商虹在《美育的情感教育》中提及遵循美术教学基本规律是高校教育教学中所应具备的;魏麟懿教授在《美育教育对高等院校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中也提出,要克服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对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不足,增强对学校实践的创新能力,以保持高等教育的整体性;教育专家刘敏玲也提及转变美育教育旧观念,需要推动高校的美育教育落到实处,发挥美育教育应有的功能。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越来越个性化,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美术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合理的审美意识,建立适应社会现展需要,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标准的审美观念。从课堂教学、日常生活、美术实验等教学活动中训练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与需求。根据市场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本科学校加强美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本科专业学生自身价值提高的要求。高校美术教学的必要性对于培养审美观才能,完善科学的艺术审美观点,为学生的全方位健康发展开启了一扇门。要加强高校的美育教学工作开展,这是全方位深化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学校美术教学全方位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美术教学工作在培育当代高校学生的审美观的过程中也是指导学生认识美和掌握美的过程,更可以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不仅培育和发挥了学生丰富的审美感受力与想象力,更可以完善学生的审美观性格,在艺术教学中美的直接影响下,让学生自主地向着美的事物前进,提升了其素养和自我素质。

三、从美育高度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探究

(一)坚持育人为本、面向集体

公共美术教学尽管说能够良好的利用美术形式,可是他和实际的专业美术教学之间却有着很明显的差别。专业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某种美术技能,甚至是可以作为某种工作或职业支撑的美术技能。与专业美术教学相比,美术教学的设计目的并不是为了培育更多的艺术人才,而是要保证能够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质,以使每个学生能够养成优秀的艺术审美价值观,陶冶学生高雅的文化审美情操,启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从而具备比较宽阔的艺术审美眼界,促进学生美的素养得以全面发展,从而使之发展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应当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站在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角度,拓展教育的受益面,保证有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公共艺术教育[2]。

(二)全新审视“美”与“术”之间的发展关系

公共艺术的本质就是以美育人,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应当明确的是,在高校教学中应当格外注重“美”,并不是“术”。不管是教师或者学校,对于公共教育都有着理性上的误区,他们认为艺术欣赏知识只针对名家的作品,而忽视了实际生活当中蕴涵的美感价值。“生产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的双眼”,许多名家作品也都是取自于现实的生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培养的是高技术应用人才,其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通过美育对大学生进行思维、人文、科学、艺术素养的全面培训,积极引导大学生推崇真善美,树立正确三观。

(三)改变艺术教学的功利化倾向

在很长一段时期,社会在艺术教育的导向上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功利化倾向,重应试轻素养、重比赛轻科普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艺术考级的市场,让学生认为学习艺术并不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为了升学加分才进行学习。这样的艺术训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艺术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艺术技能得到提升,但是往往违反了美育教育的发展理念。高校艺术公共教育有义务树立正确的育人发展导向,全面落实美育的发展理念,从而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好的走上美育发展的正轨。在新生进入到学校之后,学校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但是公共艺术课程可以以艺术作品的鉴赏、艺术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美育知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四)加强艺术设计基础教育

在目前普通高校的公共教育公共艺术中,由于很多学生高考之前对于相关基础技能没有做到良好的掌握,导致了大部分公共艺术的学生不具备应有的设计基础技能,特别是美术基础。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于基础教育的美育培养需求已迫在眉睫。高校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丰富艺术设计教育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对艺术设计的认知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美术基础教育作为公共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深入探究专业美术基础教育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实践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公共艺术中对美术基础教育实施中,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方向,促进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共同创新,从而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创造更加自由和轻松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核心要求的掌握,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五)改革课程体系,融入美育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不能做到一蹴而就,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或者一个活动就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需要,需要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融入美育内容,实现美育内容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渗透。美育教育与课程体系的融合可以通过课程体系进行素养调查,结合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对美育的了解程度、业余爱好、接受艺术教育情况等,从学生角度分析当前美育状况,加设美育课程,在取得初步进展后,在所有班级开展美育的选修课。建立人文素质培育的新体系,坚持以美育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就业竞争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辅德,以美育美,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审美水平。因此,高等院校加设美育人文课程,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不断推进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人文课程体系的中的美育课程创新。

(六)开展多样化美育活动,锻炼学生艺术素养

高校在新时代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要认识到美育教育对于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提升美育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度。再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实施美育教学,通过各种文艺活动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相关文艺活动中,锻炼艺术素养,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让学生在美育环境中接受熏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创造美。美育的培育还应注重学生的知行合一,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坚持以美育人,为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美育工作中踊跃出了大量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的好人好事[3]。同学们响应美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思想问题等方面会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及时化解问题,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主动、人性化和科学化。

(七)挖掘美育思政元素,注重品德培养

高校中需要让思政元素进课堂、进教态、进头脑,充分发挥美育教育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美育融入高校课程体系是必然发展趋势,引领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美育思政元素进一步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鼓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修养及理想人格。通过美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学生更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谐的、高雅的文化艺术修养也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传播达到艺术与科技相融合。发展校园文化的美育也是影响学生美育的关键点,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审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八)强化校企合作对学生美育影响

加强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参与度,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企业需求,探索公共艺术教育与企业的联结点,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让美育的以美育人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相结合。改善教学机制体制,结合企业需求,探索公共艺术教育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思维,增强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提升创新思维与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在创造劳动时获得美的愉悦感和美的成就感。更加落实了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立志成才的培养目标。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它所面向的是全体非专业的学生,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专业型人才,而是培养学生审美品味,使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操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以及高修养的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定位,激发内在优秀品质,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美育的提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建立人文素质培育的新体系,坚持以美育美、以美育人、美美与共,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塑造完善性人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晶.开创新时代美育工作新局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1(8).

[2]杨武.把美育工作贯穿大学艺术教育全过程[N].广西日报,2018-10-25(13).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第5篇

戏剧化妆师是戏剧这个集体艺术家的一员。化妆是戏剧这门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艺,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戏剧化妆师,仅仅停留于技艺成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首先夯实文化修养这个根基。木本实而花萼振,根深才能叶茂。戏剧化妆师的文化修养是多方面的,仅就最基本的最必须的而言,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戏剧艺术修养,二是美术修养,三是美学修养。

一、戏剧艺术修养。戏剧化妆师的具体艺术任务是为角色化妆造型,从外观上塑造直观的角色形象。这一任务一方面比较简单,例如,通过特定技术与技巧化妆出一个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老太太,一个老头儿,一位小姐,一位太太……使之符合人物身份,看起来很像,这并不太难;但另一方面,化妆又是很难的,难点在于个性化艺术化,而不是类型化模式化,即使是戏曲的行当化化妆也是如此。而要使角色化妆既形似又神似即生活化,又艺术化达到共性个性的统一就必须超越单纯的化妆技术层面,而进入戏剧艺术规律这一更深的艺术层面。戏剧化妆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剧本,认识到好戏的根源在于人物,戏剧的最高任务是刻画性格这一戏剧艺术的真谛,对剧作家在剧本中刻画的人物性格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对每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在每场戏每个规定情景中的性格体现与发展过程,都了然于心,体察入微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个性化艺术化的化妆造型。其次化妆师要深刻认识戏剧是动作和行动的艺术,人物化妆造型即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化妆造型要与角色的语言形体动作以及在整部戏中的行动线紧密结合。再次,化妆师必须把握戏剧的综合艺术特征,在为人物化妆造型时,要在导演构思的框架内,兼顾与服装、灯光、布景、音响的协调与融合,与之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二、美术修养。戏剧人物化妆造型本身便是一种特殊的美术,是以活人为基质以其他物质材料为手段的造型艺术创造。因此戏剧化妆造型,与写实性绘画、写意性绘画、装饰性绘画,与雕塑艺术、建筑艺术、摄影艺术等息息相通。一位戏剧化妆师的基本素质是美术素质,他对美术应该有敏锐的直觉能力,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他对构成美术的形式要素如线条、色彩、明暗、构图应了如指掌,对美术修辞手段如对比、夸张、隐喻、象征等能运用自如,他要能把一切美术艺术手段,以审美的眼光巧妙地用到化妆艺术当中来。优秀的戏剧化妆师化妆出的角色形象,往往是一幅人物肖像画,或者是异彩纷呈、错落有致的群雕作品,当这种肖像画似的或群雕式的人物造型被拍成剧照后,可以让人们当做美术作品来欣赏。如:舞剧《白毛女》中的白毛女,歌剧《江姐》中的江姐和“绣红旗”的场面,话剧《茶馆》中的王利发以及剧终时三位老人撒子钱的场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