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音乐欣赏

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精选

民族音乐欣赏

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音乐欣赏教学中,民族音乐的内容不容忽视。民族音乐欣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得到提高,而且能让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没有音乐系,也不招艺术特长生。学校有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全校的艺术选修课,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理论类的,如《音乐欣赏》;艺术实践类的,如《合唱艺术》《钢琴表演艺术》等。大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学习鉴赏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既要介绍西方经典音乐作品,更要重视民族音乐作品的鉴赏,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丰富和价值,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深处热爱自己祖国的优秀文化。为此,开设了一门《民族音乐欣赏》课,在教学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从而丰富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一、结合中国悠久的音乐史,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音乐文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极为丰富,就传统音乐来讲,有民歌、民族器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舞蹈音乐五大类。虽然有部分同学对诸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民族音乐经典有所了解,甚至在中学也欣赏过。但是,有很多学生对于我国的音乐史知之甚少,这就像有的人知道《清明上河图》,但是并不了解美术史和创作的技法一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显得知识面狭窄。因此,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音乐历史非常重要。实际上,中国音乐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根据出土的乐器(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可知,它们距今有八九千年,是中国最早的乐器,证明了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想见,我们的先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音乐艺术活动和音乐实践。又如,在湖北随县出土的2400年前的编钟,被国外学者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编钟上的铭文,使我们了解了很多失传的音乐信息。“它的出现,导致音乐学术界对先秦音乐史的彻底改写和对近大半个世纪以来,逐步形成的整部中国音乐史的重新认识”。①对于古代中国音乐的历史,很多学生是不了解的,或者说是了解得不系统。这必然导致对中国音乐难有深刻的认识。以乐器来说,实际上每一件民族乐器都承载着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古琴、二胡等等。每一部传统音乐作品也都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学生对此往往了解得非常少。通过音乐史讲解,学生有了更宽广的认识,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个乐曲或人物上。例如,欣赏乐曲《流水》,就要把古琴的历史进行讲解,甚至乐器的制造以及古琴所蕴涵的人文内涵都要进行分析,学生从而从宏观上认识到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对乐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把原生态音乐歌舞纳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来

2006年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电视歌手大奖赛和当年10月举行的民间歌舞盛典极大地吸引了全国的观众,人们尤其对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歌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歌舞没有经过繁复的雕琢和加工,是人民群众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些来自民间的原生态音乐和舞蹈是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源泉和基础,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民族音乐欣赏中,笔者有意识地加进了原生态歌舞的欣赏。在课堂上,学生对于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音乐特点、舞蹈特色等等。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当家乡的音乐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引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共鸣。记得有一场音乐会,当演员用粤语演唱广东传统民歌《咸水歌》的时候,广东的很多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很多人对于少数民族的语言虽然不懂,但是对于演员(也是少数民族群众)贴近生活的表演完全能够理解。欣赏了原生态歌舞后,许多学生非常激动,有的学生甚至说:“太震撼了,第一次感受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迷人之处。”

三、模唱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经典旋律

很多民族音乐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旋律优美。有的旋律如泣如诉,如《二泉映月》;有的活泼热闹,如《百鸟朝凤》;有的典雅精致,如《春江花月夜》……再加上各地优秀的民歌,这都是上好民族音乐欣赏课的重要基础。音乐欣赏不是音乐技能课程,如钢琴、声乐等等,从本质上来它说是理论课程,是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美。但从教学上来看,单纯的讲解和欣赏是不够的,还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一个方面,教师和学生需要交流对音乐的体会;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旋律的模唱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导致不少学生乐理知识十分匮乏。笔者曾经在学生当中做过调查,很多学生都有迫切学习乐理知识的愿望。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机械地教授乐理知识,与音乐欣赏课程又有一定的脱节。“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很有用的,但是它们毕竟属于手段,最终还是为了服务于对音乐的欣赏,把理性知识融会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是学习音乐知识的目的,也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正确途径。”②为此,可以把音乐欣赏和乐理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模唱优秀的民族音乐旋律,学生不仅学习了乐理知识,还记住了优秀的旋律。既动了手(划拍、打节奏)、动了口(唱),又动了脑(记忆、感受音乐),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而且对欣赏过的内容(尤其是旋律)记忆深刻。这些都丰富了民族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

四、介绍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扩大学生的兴趣

民族音乐欣赏,除了介绍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精品外,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也要介绍。如《梁祝》《彝族舞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赛马》《春节序曲》《瑶族舞曲》等等,这些作品或者有优美的旋律,或者有着动人的故事,因此课堂效果是非常好的。除了这些作品,笔者有意识地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当今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兴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以后从专业院校毕业的作曲家脱颖而出,有的甚至活跃在世界乐坛上,如谭盾、叶小纲、周龙等等。这些作曲家具有中国文化的背景,有的从中国专业音乐院校毕业之后又到西方继续学习音乐。他们的音乐往往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因素,创作的作品曾在某一个时期被称为“新潮音乐”。这些作品曾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谭盾的某些作品。那么,这样的作品,是否要给学生做介绍,他们是否能够接受,仍然是未知数。但是,这些作品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也因此形成了一个作曲家的群体,我们需要对此关注。笔者把谭盾创作的一部作品《鬼戏》给学生作了介绍,让大家欣赏讨论。出乎意料,欣赏以后有很多学生对这样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作曲家运用许多“音乐形式”,诸如石头、水、奇异的人声创作的作品,并没有表现出排斥感。有的学生甚至说“深受启发”。在随音响配备的作品介绍中,摘录了《深圳商报》《让莎士比亚与中国和尚对话——谭盾与乐迷一席谈》的一篇文章。谭盾在回答乐迷提问时曾经说道:“所有技术上的突破,也都是观念带来的……现在的音乐的优劣就是观念上的对比……”笔者认为谭盾的作品可能给了当代的大学生某些启发,他们可能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创作理念。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民族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只能是在课堂上,课堂上的优点是可以浓缩很多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还有很多形式可以作为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补充。

1.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如果有条件,一定要让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如选修一门民族乐器。学生在学习乐器的时候,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演奏技巧,了解乐曲的风格,逐步感受音乐的美。

2.实地采风

我国的民族音乐博大精深,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音乐文化。笔者所在的地区是潮州音乐的故乡,被有的专家赞誉为“绿色的音乐”。如果带着学生实地去采风,他们的感受肯定会更深。

3.现场聆听民族音乐会

记得有一段时间,笔者曾经对戏曲兴趣不大。但是有一次,笔者在剧场看了我们广东省的戏曲调演,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优美的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现场观众的热情,都使笔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以前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戏曲表演,不同之处在于剧场欣赏却能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如果有时间和机会,可以现场听一些民族音乐会。作为教师,一定要多注意演出的信息,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去欣赏。

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有责任把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让学生认识、了解、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注释:

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没有音乐系,也不招艺术特长生。学校有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全校的艺术选修课,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理论类的,如《音乐欣赏》;艺术实践类的,如《合唱艺术》《钢琴表演艺术》等。大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学习鉴赏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既要介绍西方经典音乐作品,更要重视民族音乐作品的鉴赏,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丰富和价值,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深处热爱自己祖国的优秀文化。为此,开设了一门《民族音乐欣赏》课,在教学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从而丰富高校音乐欣赏课程教学。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一、结合中国悠久的音乐史,使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音乐文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极为丰富,就传统音乐来讲,有民歌、民族器乐、宗教音乐、戏曲音乐、舞蹈音乐五大类。虽然有部分同学对诸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民族音乐经典有所了解,甚至在中学也欣赏过。但是,有很多学生对于我国的音乐史知之甚少,这就像有的人知道《清明上河图》,但是并不了解美术史和创作的技法一样,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显得知识面狭窄。因此,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音乐历史非常重要。实际上,中国音乐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根据出土的乐器(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可知,它们距今有八九千年,是中国最早的乐器,证明了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想见,我们的先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音乐艺术活动和音乐实践。又如,在湖北随县出土的400年前的编钟,被国外学者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编钟上的铭文,使我们了解了很多失传的音乐信息。“它的出现,导致音乐学术界对先秦音乐史的彻底改写和对近大半个世纪以来,逐步形成的整部中国音乐史的重新认识”。①对于古代中国音乐的历史,很多学生是不了解的,或者说是了解得不系统。这必然导致对中国音乐难有深刻的认识。以乐器来说,实际上每一件民族乐器都承载着漫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古琴、二胡等等。每一部传统音乐作品也都有深厚的人文背景,学生对此往往了解得非常少。通过音乐史讲解,学生有了更宽广的认识,不会仅仅局限在某一个乐曲或人物上。例如,欣赏乐曲《流水》,就要把古琴的历史进行讲解,甚至乐器的制造以及古琴所蕴涵的人文内涵都要进行分析,学生从而从宏观上认识到了中国的音乐文化,对乐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把原生态音乐歌舞纳入到音乐欣赏教学中来

006年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电视歌手大奖赛和当年0月举行的民间歌舞盛典极大地吸引了全国的观众,人们尤其对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歌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歌舞没有经过繁复的雕琢和加工,是人民群众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这些来自民间的原生态音乐和舞蹈是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源泉和基础,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民族音乐欣赏中,笔者有意识地加进了原生态歌舞的欣赏。在课堂上,学生对于56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音乐特点、舞蹈特色等等。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当家乡的音乐出现的时候,往往会引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共鸣。记得有一场音乐会,当演员用粤语演唱广东传统民歌《咸水歌》的时候,广东的很多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很多人对于少数民族的语言虽然不懂,但是对于演员(也是少数民族群众)贴近生活的表演完全能够理解。欣赏了原生态歌舞后,许多学生非常激动,有的学生甚至说:“太震撼了,第一次感受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迷人之处。”

三、模唱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经典旋律

很多民族音乐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旋律优美。有的旋律如泣如诉,如《二泉映月》;有的活泼热闹,如《百鸟朝凤》;有的典雅精致,如《春江花月夜》……再加上各地优秀的民歌,这都是上好民族音乐欣赏课的重要基础。音乐欣赏不是音乐技能课程,如钢琴、声乐等等,从本质上来它说是理论课程,是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美。但从教学上来看,单纯的讲解和欣赏是不够的,还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一个方面,教师和学生需要交流对音乐的体会;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旋律的模唱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导致不少学生乐理知识十分匮乏。笔者曾经在学生当中做过调查,很多学生都有迫切学习乐理知识的愿望。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机械地教授乐理知识,与音乐欣赏课程又有一定的脱节。“音乐知识的学习是很有用的,但是它们毕竟属于手段,最终还是为了服务于对音乐的欣赏,把理性知识融会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是学习音乐知识的目的,也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正确途径。”②为此,可以把音乐欣赏和乐理知识结合起来。通过模唱优秀的民族音乐旋律,学生不仅学习了乐理知识,还记住了优秀的旋律。既动了手(划拍、打节奏)、动了口(唱),又动了脑(记忆、感受音乐),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而且对欣赏过的内容(尤其是旋律)记忆深刻。这些都丰富了民族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

四、介绍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扩大学生的兴趣

民族音乐欣赏,除了介绍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精品外,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也要介绍。如《梁祝》《彝族舞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赛马》《春节序曲》《瑶族舞曲》等等,这些作品或者有优美的旋律,或者有着动人的故事,因此课堂效果是非常好的。除了这些作品,笔者有意识地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当今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中国作曲家的作品,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兴趣。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以后从专业院校毕业的作曲家脱颖而出,有的甚至活跃在世界乐坛上,如谭盾、叶小纲、周龙等等。这些作曲家具有中国文化的背景,有的从中国专业音乐院校毕业之后又到西方继续学习音乐。他们的音乐往往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因素,创作的作品曾在某一个时期被称为“新潮音乐”。这些作品曾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谭盾的某些作品。那么,这样的作品,是否要给学生做介绍,他们是否能够接受,仍然是未知数。但是,这些作品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也因此形成了一个作曲家的群体,我们需要对此关注。笔者把谭盾创作的一部作品《鬼戏》给学生作了介绍,让大家欣赏讨论。出乎意料,欣赏以后有很多学生对这样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作曲家运用许多“音乐形式”,诸如石头、水、奇异的人声创作的作品,并没有表现出排斥感。有的学生甚至说“深受启发”。在随音响配备的作品介绍中,摘录了《深圳商报》《让莎士比亚与中国和尚对话——谭盾与乐迷一席谈》的一篇文章。谭盾在回答乐迷提问时曾经说道:“所有技术上的突破,也都是观念带来的……现在的音乐的优劣就是观念上的对比……”笔者认为谭盾的作品可能给了当代的大学生某些启发,他们可能感受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创作理念。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民族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只能是在课堂上,课堂上的优点是可以浓缩很多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还有很多形式可以作为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补充。

.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

如果有条件,一定要让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如选修一门民族乐器。学生在学习乐器的时候,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演奏技巧,了解乐曲的风格,逐步感受音乐的美。

.实地采风

我国的民族音乐博大精深,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音乐文化。笔者所在的地区是潮州音乐的故乡,被有的专家赞誉为“绿色的音乐”。如果带着学生实地去采风,他们的感受肯定会更深。

3.现场聆听民族音乐会

记得有一段时间,笔者曾经对戏曲兴趣不大。但是有一次,笔者在剧场看了我们广东省的戏曲调演,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优美的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现场观众的热情,都使笔者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以前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戏曲表演,不同之处在于剧场欣赏却能给人带来全新的感受。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如果有时间和机会,可以现场听一些民族音乐会。作为教师,一定要多注意演出的信息,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去欣赏。

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有责任把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让学生认识、了解、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注释:

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第3篇

1.1民歌:朴实、简练和自然美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作的,并在人们的传唱中得到不断的加工、完善和发展的。民歌的特点源于劳动生活,短小精悍、易于传唱、便于记忆。具有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民族文化。如蒙古族长凋民歌《牧歌》,音乐中的语言非常单纯朴实,音乐风格也非常清新自然。充分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和蒙古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特点,渗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学生通过欣赏理解也很容易接受,同时还能够激起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1.2戏曲音乐:特色、精致和时代美

戏曲音乐主要是与地方传统戏剧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戏曲音乐根据剧情来塑造剧本的人物形象,与舞台上的动作和形象密切配合在一起;戏曲音乐根据剧种特点不同,同时反映了不同的地方特色。根据剧种声腔的不同,其方言也具有地方特点。戏曲音乐根据剧情的需要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对剧中人物的雕刻和情节发展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让学生对戏曲音乐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产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民族管弦乐曲:和谐、创新和优雅美民族管弦乐曲也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得到不断发展和其乐曲的配器也得到不断创新,反映了一种高雅的文化。主要特点:高雅、真切、深厚、动人。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民族管弦乐曲越来越深受人们所喜爱。如《春江花月夜》,音乐主要表现为情趣和幽雅的美感,在加上巧妙的和声、复调和配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表现出作品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色彩更加丰富多彩、感情更加热烈奔放,显示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2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眭、欣赏性和教育性

民族民问音乐根据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性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欣赏性和教育性。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不喜欢欣赏也不愿意去理解,就是音乐表现得美、艺术性再高,这对于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而言,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和探索,创建出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民族民问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和兴趣。通过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的独特创作功能,在我们的课堂中得以展现,进一步来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1教学中要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合理的教学方法

我们教师应具备对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创作特点和主旋律了如指掌,同时要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能够选择出较多的适合引导学生的优秀作品,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利用美育的作用引领学,{的感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情感和趣味根据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民族特点,民族民间音乐的涉及一,所以在教学中我f『J只有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合理的教学方法/j‘能把音乐的牛fj髓腮现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简练的讲干¨最容易解来帮助正确理解作品的背景和主题思想,从分析音乐作I『1表现手法上,让学生知道怎样来欣赏作品,作的韵味干¨作.I的表现力得到理解,并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内涵。根据作占占的题裁和风格不同,能从时代性和地域性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民族民间音乐的产生、发展、兴盛把握作品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做到合理设计和规划,对作品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只有精把握、重点突出,使学生更贴切的感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的美,同时也体验到在学习过程中盼决乐。

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情感体验音乐要素审美能力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高校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为教学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享受音乐,丰富情感,提高审美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内容与形式,直接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是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它的最大特点是感染人。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即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音乐欣赏具有普遍性,无论是音乐专业学习者或非音乐专业学习者,在欣赏音乐过程当中,都能有所体验,只是感情体验的深度与广度不同,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所欣赏的角度不同而已。在高校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有了一定的深度,音乐欣赏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欣赏的深度还不够,甚至对音乐有种模糊的概念。他们急于想了解音乐而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那么在高校开设音乐欣赏课,通过欣赏课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审美能力就是其最佳方法,最佳渠道。那么,在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启发学生欣赏音乐来提高教学效果呢?对此,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通过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来欣赏,鉴别乐曲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不能泛泛而谈,淡淡而听,而是在欣赏一首乐曲时,应从音乐的本体出发,既从音乐的表现手法——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区、织体、和声、调试、调性、曲式结构等方面来分析、理解乐曲。实践证明,在欣赏课上,空洞的理论讲解,其收效甚微,而从音乐的本位出发,从认识音乐的组成元素去分析就能达到举一反三,找到音乐的切入点,把学生引入音乐的殿堂。因为音乐欣赏课的上课时间、学生的欣赏时间和内容是有限的,而在课外的欣赏则是无限的。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内部去,理解音乐组成要素,就能使学生在课外的欣赏无限延展。

例如,引导学生认识旋律线。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人们常用这句话来说明旋律的重要性,旋律作为音乐表现手法中最重要的一种要素,在音乐欣赏中占主导地位。旋律线是曲调在运动过程中,由音高变化而形成的起伏线条。旋律线与感情的起伏和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密切关连。例如:、同音进行,其线条较平,如果与多变的节奏相结合,会造成紧张,强烈、推进的效果。讲解之后接着听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让学生自己找出同音进行出现在旋律中的那一部分,然后分析说明。表现解放军勇往直前、锐不可挡的英雄气概。、上行的旋律富有朝气、善于表达积极向上,坚定有力的情绪。听赏乐曲《毕业歌》,接着提问上行级进出现在那一部分,其表现的是什么情绪,当然,每个学生感受到的各有差异,应该承认每个学生感受的都不是错误的,最后引导总结,《毕业歌》中上行旋律线,是以强烈的语气向自身提出充满责任感的质问,疾呼,反映了青年的爱国热情。3、下行的旋律线一般与力度减弱、紧张度缓和、情绪低落相联系,善于表达平稳、深沉、思念和悲痛的情绪。例如《松花江上》下行凄惨的音调,令人肝胆欲裂。

这样层层盘剥,把音乐的基础知识,基本要素一点一滴地,耐心细致地讲解给学生,通过欣赏实例来提高其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涵。让学生感到其离音乐很近,其丰富的表现就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从音乐的本体领会乐曲的深刻思想内涵及乐曲所展现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通过情感的体验来提高欣赏水平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是在音响的运动过程中,情感体验的艺术。音乐中隐含着丰富的感情内涵,因此,准确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情上的直接体验。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让学生通过一些歌曲,乐曲的聆听、比较,使他们能够辨别各种不同情感,不同风格的音乐,例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的第七章《保卫黄河》时,乐曲此起彼伏、雄壮豪迈,生动地刻画了活跃在万山丛中、出没在青纱帐里的抗日英雄形象。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对乐曲节奏,旋律的听辩,感悟、想象,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在千里平原上,万马奔腾,抗日英雄痛杀日寇的场面,有的学生认为是黄河在怒吼,波涛汹涌,是不可遏止的奋起抗敌的革命洪流。同样的乐曲,不同的学生却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为了更深入地体验各类作品的感情内涵,在教学形式,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领悟能力,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达到培养审美的目的

例如欣赏器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笔者把作品分为四个教学步骤:、先让学生反复唱出呈示部的爱情主题,为下一步深入的欣赏作好准备。引导学生体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白花盛开的画面上进行嬉戏,互诉衷肠的情景。、放音像资料。当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时,同学们都跟着哼唱起来;当听赏到乐队全奏爱情主题时,学生们表现出兴奋的表情,长出一口气,仿佛他们真正地感受到了乐曲中所揭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3、此曲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每听完一部分,让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虽然每个学生措辞不同,但都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这样,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更重要的是,使同学在欣赏过程中能在理性认识指导下,使情感体验走向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4、再整体上从头到尾欣赏乐曲,加深印象,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对此乐曲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了解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帮助理解乐曲内涵

欣赏者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如同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例如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只有欣赏者了解了肖邦的祖国——波兰面临亡国的悲惨命运,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的历史背景时,才能体会到这部作品中的激情,悲痛之情,才能理解浪漫派大师舒曼所形容的:“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用自己的音乐向世界宣告:波兰不会灭亡。也正是肖邦后半生正植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的人生经历,他才会有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从《革命练习曲》中,我们不仅欣赏到音乐的美,同时也欣赏到肖邦的人格力量,那就是丰富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又如对《8序曲》的欣赏。其曲作者柴可夫斯基(840~893)俄罗斯作曲家。这首乐曲反映的历史背景是:9世纪初,法国皇帝拿破仑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到8年他几乎征服了整个西欧,他企图变俄罗斯为殖民地。俄法两军在莫斯科附近激战,俄军从背后给法军以有力的打击,粉碎了拿破仑的战争计划。《8序曲》以它英雄的爱国主义题材和音画般的通俗易懂的标题性,以及形象化的主体发展和灿烂的管弦乐的音响色彩,层次分明地叙述8年俄法战争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简单地对作者的生平、乐曲的创作背景等作介绍,以便学生理解音乐内容的逻辑关系,把这种理性的认识真正融注于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感之中。另外还可以让学生熟悉俄罗斯民歌和马赛曲的旋律及象征意义,感受到两种旋律在乐曲中的抗衡对比及强弱变化,就不难体会到乐曲的发展及隐含的爱国情感。所以在音乐欣赏课中,要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找到作品欣赏的切入点,帮助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通过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创作了具有深刻内容与重大社会意义的音乐作品。音乐欣赏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对中外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赏析。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即要考虑到音乐作品体裁的形式,风格的多样性,还要注意作品的可接受性,艺术性和思考性。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欣赏外国音乐作品。外国音乐作品,特别是一些大型交响乐、协奏曲和圓舞曲,为学生展示了音乐发展的巨大空间,在欣赏其音乐作品时,得到一种震撼、深度的感情体验。例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作品充分体现了英雄的战斗意志:战胜命运,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获取胜利的中心思想,从中,学生不仅欣赏到作品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作品里蕴含的思想性。被称作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圓舞曲》风靡整个世界,至今仍是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其音乐华丽、明快、活泼。从中学生能感受到典雅、高贵的风格,获取高水平的情感体验。

、多欣赏民族音乐,我国民族音乐一直在音乐之林中占居重要位置。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剧音乐和民族器乐等五大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音乐表现形式,欣赏不同的民族音乐,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的。我国北方的民族音乐多以粗犷、豪放为主基调,江南一带则以宛转、细腻为特点;苗族的秀美、悠扬,藏族的雄浑高亢。让学生欣赏这些色彩绚丽的民族音乐,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积极上进,顽强勤奋的风格。

民族音乐欣赏范文第5篇

在当下的中学音乐课中,尤其是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师与学生越来越注重对教材中乐曲的欣赏与分析.越来越重视对著名音乐家生平与作品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音乐课虽然不参加中、高考,但是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进程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音乐这门课在新的大纲指导思想之下。也由传统的教师教唱、学生学唱的唱歌模式转变为现在的从更高层次人手的“音乐欣赏课”,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中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注意了对学生音乐分析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对乐曲中乐句乐段的划分、曲式曲调的判断、音型与节奏型的分辨、乐器种类的听辨等能力的培养与相应技能的讲授,而在遇到与民族音乐相关问题的时候,则采用一带而过或者朗读教案的方法。我在高中音乐课程的教育实习中,在对观摩、试上音乐欣赏课所获的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之外,也对课堂及课后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思考。现在的音乐课堂中或多或少地缺少对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的分析与讲授,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匮乏非常严重。鉴于此种现状,我做以下分析。

2.造成民族音乐缺失的原因

2.1教师对民族音乐的忽视

音乐教师承担着音乐欣赏课程的教授工作。现在很多音乐教师毕业于正规的师范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整体的提高。音乐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从西方国家传来的技能技法,如和声、曲式分析、钢琴弹唱、即兴伴奏、作曲理论等专业技能,这些既完善了教师的综合技能,又对教师熟悉西方音乐的风格特点、重视和熟练,对西方音乐的分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教师们在学校就读期间肯定接触过类似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等与民族音乐相关的必修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则从认识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存在民族音乐“土”、“过时”、“不实用”、“与潮流脱轨”等想法的教师不在少数。

2.2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排斥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很多学生的爱好里有“音乐”。这个“音乐”一词,基本上是指通俗音乐、西方古典音乐,或者更多的外来音乐,而爱好民族音乐的学生屈指可数,甚至有同学认为他们不可理喻。一谈到某流行歌手学生们都群情激奋,可是一说到民族音乐,学生们便会表现得很消极而避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原因呢?就现在的学生看来,民族音乐那种缠绵婉转、注重内涵的音乐模式是非常“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拗口的曲调夹杂着一点方言,缓慢的节奏合上“毫无激情”的旋律,酷似一位日薄西山的老人。高中生们处在青春期,青春期的那种躁动和对异性的朦胧情感他们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这一“慢板怕”的旋律。在这些激情四射和习惯用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情感的高中生面前,民族音乐显然没有其发挥作用的舞台。

2.3社会及家长的错误概念

现在的社会充斥着各类考级与比赛活动,考级的本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但这种原本有益的活动被一些家长变为了儿女与他人攀比的资本或者证明自己“教育成果”的手段,只学到一点技术,而掌握不了内涵。而在这些急功近利的家长中.又有为数不少的人觉得学习西洋乐器比学习民族乐器“有品位”、“有内涵”,时时摆出一副学习民族乐器丢人、老土的态度,这种“去民族化”的做法更是对民族音乐的误解。殊不知,孩子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言传身教,而“身教”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家长对民族音乐的误解势必会让孩子受到影响。

3.对中国民族音乐在课堂中改良方法的探究

3.1中国民族音乐的实用性指导思想和要点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我从这条指导思想中识到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是后世音乐发展的基础,如果缺乏这民族传统音乐,对整个音乐审美活动都会造成一定的偏差。中国的传统音乐.讲究一种“意境”,强调一种“精神”,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情感与伦理的相互结合,音乐表现的委婉、简约、适度。对学习者也是一种内涵的培养和对社会伦理道德素养的提高。中国民族音乐进入高中音乐课堂,本身应该是重点学习内容.应该置于优先讲授的地位。在不断讲究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该是“掌握了西方音乐或流行音乐的特征”就是掌握了音乐的全部,就是素质的提升。而应该把我们自己世代相传的民族音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只有在立足于民族性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形式的音乐教育才较为妥当。不然怎么解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句众所周知的话?难道让我们的学生在对自己民族音乐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崇拜西方音乐或者流行音乐?

3.2中国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具体分类

由于民族音乐的分类方式及种类的复杂多样,故此处使用约定俗成的分类方式,不做具体的阐述。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掌握民族音乐的分类情况。按照体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与戏曲、仪式性音乐。按照风格色彩:汉族地区的音乐风格,大体可分为以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北方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南方两大片:少数民族音乐特性极强,不易归类.大致可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中南与东南等四大片。按历史时期分类,可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类。(在此不作介绍)现行的教材中其实已经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较为规整的划分.教师用书中也添加了许多背景资料和拓展资料。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根据现有资料去做比较细致的分析和备课工作。

3.3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音乐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中国乐理知识和民族音乐常识。我们在院校里所学的理论知识多为西方的乐理知识。因此.讲授民族音乐也需要有相对应的理论来作为基础。如:对“声”“音”“律”的区分;对民族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的熟悉程度及对应音阶的熟练使用;我国律制的发展历史及其对世界律制发展的重要影响;记谱法知识的了解(减字谱、工尺谱等讲解与运用);加花、借字等技巧的理解与运用.等等。这些都是音乐教师在课前需要通过自身学习而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基础知识。教师对民族音乐基本概况的了解程度的深浅和自身掌握民族音乐理论知识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课堂上能讲多少和能讲多深,对一节课的整体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音乐教师还需要做好乐器展示与演奏(唱)示范的工作。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引导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除了要给学生准备相应的课件、常见民族乐器实物、音响资料等客观教具外,自身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演奏(唱)民族音乐(或歌曲)的实践能力。如:教唱一些简单的民歌,弹(吹)奏一些民族乐器,讲解一些古代传统乐谱并可以简单试唱,等等。音乐教师需要不断积累和完善,才能用这些古老的音乐知识去吸引拥有现代音乐头脑的学生。如何用这些学生们认为“老土”和“过时”的民族音乐上出让学生们为之一振的音乐课,值得每一个音乐老师去思考、去设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文化倾向。教师的倾向将直接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毕生发展观等诸多重要观念的形成阶段.在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也受着一些外来音乐文化的“侵蚀”。音乐教师更应树立自身良好的音乐文化倾向,在向学生讲授用外来分析手法欣赏音乐的同时不能忽视运用中国传统的音乐分析手法来欣赏我们世代相传的民族音乐,这是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也是民族音乐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