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范文精选

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范文第1篇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内心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世事无常的平静对待和对思想境界的追求,是化解在巨大生活压力下当代人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佛家文化是东汉时期传入我国的外来文化,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因其在思想上奉劝人们进行自我忍耐和自我欲望的压抑和约束,而受到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广建佛教寺院,使得佛教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产生深远影响。“佛教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的本性即是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但无明的人会执迷不悟,觉悟的人才明心见性。任何尘俗中人都可顿悟成佛,超凡入圣。”佛教文化的思想核心是“禅”。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的实现,并不是得到了神灵的帮助和救赎,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人们对自我心灵的认识和对自己欲望的修正,是自我的救赎和顿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继承性,一种文化的产生和繁衍一定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并在同一民族中流传。同一地域的人们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文化正是这一风俗和社会生活形成的基石。同时,在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流传和延续的过程中,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同一地域的人们将文化代代流传下来,使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同时在文化的流传过程中,这一民族和地域的人们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心理特点。

二、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心理

1.以和为贵,追求和谐之美在汉代,儒家作为统治者所推崇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它“以伦理来组织社会,以道德来代替宗教,以礼俗来代替法律”的“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被广泛渗透进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以“追求和谐”为社会发展目标,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所有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心声。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思想中都渗透着对“和”的追求。“家和万事兴”“和和美美”都用来形容中国人的幸福。著名作家冰心曾经说过,“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可见,中国人对美的理解和对和谐之美的追求已通过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表现出来。

2.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谈起,《论语·子罕》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的“逝者”包罗万象,可以是天地自然,也可以是人与社会生活。也就是说世间万物就这么逝去着,日夜不停歇。这种“生生不息”的思想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并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在永不停歇的运动中,我们逐渐理解了发展的意义,学会了用奋斗和顽强的精神坚持着对未来的执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侵略斗争激发了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使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加深入人心。传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为民族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永久流传。

3.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中国人的心里,国家是一个庞大的家庭,它是由无数小家组合而成。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将对小家的和谐、安定和团结的追求同样赋予给国家。人们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上升为对国家的认识和理解。从追求小家的和谐以及对小家的这一范围的认同上升为对国家和谐的追求和对国家这一集体概念的认同。对于国家和谐、安定团结的认同和追求,加强了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使人们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人们浓厚的爱国情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条件。而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分不开。

三、传统文化心理对民族音乐的影响

民族音乐文化范文第2篇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总计演出120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无线音乐118.9亿,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超级秘书网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民族音乐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策略

作为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在传播社会文化方面也凸显了重要作用。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目标的高校教育教学中,需要对自身民族特色予以重视和保护,通过引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能帮助他们对不同民族特色文化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并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与发展历程。同时,能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促进其民族自豪感的形成与增强,使其对民族文化力量形成深刻的感受,并逐步夯实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探索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目标的高校音乐教育路径及策略。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传承载体

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载体之一的高校,在具体传承中通过基础性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设置,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同时,通过组织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活动,引领高校学生参与活动,能吸引更多学生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并激发他们参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积极性[1]。此外,高校音乐教育中,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在教学素材中融入较流行的民族音乐,同样能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为我国建设文化软实力提供助力。

(二)教育引导

不论是传承和传播何种文化,教育和引导都是必不可缺的。依托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结合音乐这一艺术类型能够更高效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综合目前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情况来看,部分民族音乐缺乏关注且研究不够深入,以致传播中有一系列问题产生,同时因欠缺教育引导的缘故,整体传承效果低下。基于此,可结合《经典咏流传》的方式开展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工作,通过设置民族音乐创作奖项,组织学生穿戴民族音乐相关的服饰并参与民族音乐节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对民族音乐形成更深的感受,且能深化其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传承内容的拓展,且能实现更良好的传播效果。

(三)传播方式

基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高校音乐教育,也属于一种关键、有效的方式。我国以往在传承民族音乐时,通常都是由民间部分组织或是网络爱好者负责,如《经典咏流传》中《琵琶行》便是爱好古风歌曲和诗歌辞赋的网络用户参与编曲并糅合京剧后创作的歌曲,这也表明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中存在过于狭隘的载体这一不足。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引入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依托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直击学生的内心,使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在民族音乐方面,如此即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助力其传承与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

(一)净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内涵

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目标所开展的高校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民族音乐属于本土文化的一种典型代表形式,能够呈现我国不同社会环境、生活状态及情感体验相关的多项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鉴赏民族音乐内容时,能使其对我国民族文化发展进程形成更充分、全面的了解,并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认知,可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同时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学习和研究方面也发挥着可观的作用[2]。同时,在岁月长河洗礼中积淀形成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本土优秀文化的代表,引领学生参与学习后能够净化其心灵并提升艺术修养,且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高校音乐教学中有必要积极融入民族音乐文化。

(二)提升学生素质,渗透爱国教育

高校教育承担着培育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职责,并面向社会输送科学文化素质与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这也着重突出了高校教育的作用及价值。同时,即将进入社会的高校学生能为社会各领域贡献一份知识力量,因此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将会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构成一定的影响,同样也会决定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是建设祖国文化中的关键性储备力量。而高校生要想更好地助力祖国建设,应当主动了解民族文化,借鉴民族文化促进自身民族自豪感的提升。所以,高校音乐教育需要着重关注如何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在课程内容中渗透民族音乐,在发扬精神文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爱国教育,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育。

(三)丰富课程内容,集中学生注意

高校音乐教育体系综合了综合性、专业性与学术性等特征,通常都是建立在传统音乐教学的基础上设置的音乐课程内容,存在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且教学中更侧重于音乐欣赏。而在当前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带给人们一系列接受新鲜事物的全新渠道,特别是屹立在信息潮流最前端的高校生,面对他们不断提升的需求,传统的音乐教学基本上不再适用。通过民俗文化艺术和民间风土人情的沉淀形成的民族音乐,不仅特色鲜明且形式多样,音乐韵味独特,同时具备悠久的历史,将此类“接地气”的音乐艺术引入高校音乐教育中后,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满足其需求。

(四)提高文化自信,培养昂扬斗志

在秉承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目标的高校音乐教学中,能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提升,引领他们在面对生活与社会的挑战时秉承乐观、积极的态度;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态度,并带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3]。同时,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民族音乐文化要素渗透至高校音乐教育之后,能引领各民族学生通过学习探索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生活幸福感与民族使命感的增强,且能帮助学生减轻负担、缓解疲惫,舒适身心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促进其昂扬斗志的形成。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提高文化认知,凝聚文化精髓

高校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中,要想顺利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与融合,首先要注重认识水平的提高,以此带动学生的广泛关注。在悠久历史中沉淀形成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高校应当立足于其产生背景和发展轨迹等角度传递相关知识,引领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和技能的同时,为学生讲解隐含在音乐中的人物、背景及故事等,凝练能汇聚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强化学生接受民族音乐的程度,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付诸实践。文化是民族音乐的核心所在,而形成于文化这一基础上的音乐,能够凭借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人们。在结合民族特征的前提下,引领学生认知民族音乐文化,可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民俗内容、象征意义及寓意等层面展开研究,在完成民族文化精髓的凝聚后再向学生输送。以《梁祝》这首民族音乐为例,其广为流传且脍炙人口,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旋律优美凄婉,且描绘了梁、祝二人不被世俗所束缚的坚韧爱情。高校音乐教师需要从音乐文化层面入手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对该首乐曲产生深刻的感悟。通过对乐曲创作时代背景及蕴含思想的讲解,能帮助学生更顺利、便捷地掌握民族音乐并深化其理解,同时可指引他们自觉完成相关文化知识的关联,这样一来会形成更丰富的内涵,且具有更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积极建设教材,扩充音乐素材

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民族音乐历经长时间沉淀和不断变化后便形成了民族音乐文化这一文化体系。高校教育课程设置中要求突出综合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等特征,而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时,有必要积极改革完善音乐教材编写,将有代表性意义的民族音乐融入教材内容中,指引学生展开剖析,夯实改革创新音乐教育的基础[4]。具体而言,高校在编写教材时,需将目标汇聚在曲调优美且乐观向上的典型曲目方面,确保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其参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和鉴赏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需要建立在国家整体编排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的创编,且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高校本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以便创编出具备乡土性特征的教材。此外,选材约束是教材创编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遭遇的一个难题,特别是缺乏足够的有关传统音乐方面的资料,更是对整个创编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基于此,教师有必要深入研究音乐历史相关的资料,可从网络平台等渠道入手,广泛搜集相关的信息素材,扩充教育教学资源。如《二泉映月》《高山流水》及《春江花月夜》等民族音乐素材,便具备引领学生参与学习和挖掘的价值。

(三)建设教师队伍,夯实传承基础

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中,音乐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其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且决定了民族音乐的传承效果。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凭借教学本身的作用夯实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基础,就必须关注音乐教师队伍水平的提升,建设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基于此,各高校应以音乐教师为对象,定期组织民族音乐相关的教学研讨活动,或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相关的线上知识培训课,帮助音乐教师积累更多的民族音乐知识,并提高其民族音乐文化素养[5]。同时,高校彼此间需要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汇聚多所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共同参与民族音乐文化教研会的开展,定期组织教学会议、交流讨论等活动,在活动中商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措施手段,由此促进音乐教师教研与教学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也应当主动参与民族音乐知识的学习,促进自身业务能力及素质的提升,并带动音乐课堂教学能力与技巧的提高。如在民族乐器及民歌等内容的讲述中,教师可采取现场示范、演唱或弹奏等方式,或组织学生一同参与弹奏、演唱,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教学成果更突出,如此一来必定能助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四)变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

高校音乐教学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教师在营造适宜教学氛围的过程中,也需要在深化改革音乐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关注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改进,方可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这一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首先需要高校定期做好各类课外活动的开展,如民族音乐演奏比赛、民歌比赛、戏曲比赛等,依托比赛促进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且能营造更合适的教学氛围。同时,要重视校内宣传栏、橱窗等设施的运用,通过展示有关民族音乐演奏会、演唱会的图片,涵盖戏曲、民歌等多种类型,同样能促进宣传作用的提升。此外,音乐教师可聚焦蕴含民族音乐文化色彩的装饰或乐器,在教室内进行装扮,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并助力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兴趣的形成,并引领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其次,在高校音乐课堂,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教学中,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变革,凭借教学方式及内容的新颖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入民族音乐鉴赏这一环节,指点学生通过鉴赏音乐了解民族音乐创作背景、意义并领略民族音乐之美;如课堂教学中邀请本地创作民族音乐的艺术家等人员讲授创作音乐的过程,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带给学生第一体验,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整体教学效果也会大幅提升。最后,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适当鼓励学生,并组织学生演奏或示范民族音乐,聚焦学生课堂参与感的提升,同时,教师应适当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与音乐采风活动,收集本地民间音乐材料、拜访民间音乐艺术家,扩充学生对本地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五)拓展教育活动,深化学生感悟

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时,应当以民族音乐文化特点为中心,结合音乐活动的形式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于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民族音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实际情况。所以,组织学生参与民族音乐活动,能引领他们走入传承音乐文化的第一线,感悟民族音乐魅力和乐趣[6]。在民族音乐活动形式及内容的设计中,需要从音乐教育目标出发,引入新颖、灵活的展示方式,例如鼓励不同年级及专业的学生将心中的民族音乐通过创意编排的形式展现出来。民族音乐本身具备多样化的形式且类型不一,教师可指引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挑选在意境抒发、情感表现方面更具优势的音乐内容,采取个体或组合等演出方式,通过自身的表演引领其他学生欣赏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可以选择各民族的民族乐器来演奏不同时期的各种类型乐曲,这不仅能使民族音乐具备更强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且能获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成果。如乐曲《高山流水》中,以往都是选择古琴进行演奏,而在高校民族音乐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在演奏时可选择各类民族乐器,或是结合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知识为乐曲配词,既可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认知,也可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精神文明传承中,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个关键性的构成要素,是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分之一,且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已逐渐发展为现代教育改革研究的关键内容。高校音乐教育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间存在传承载体、教育引导和传播方式等关系,基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高校音乐教学活动,能净化学生心灵并丰富学生内涵、提升学生素质并渗透爱国教育、丰富课程内容并集中学生注意、提高文化自信并培养昂扬斗志,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应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目标,树立民族文化审美,通过积极渗透民族音乐文化,提高认知的同时积极创编民族音乐文化课本教材,引入新颖的教学方式手段并拓展教学活动,助力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做好我国精神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延续。

注释:

[1]娄晓虹.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北方音乐,2018(09):144,146.

[2]王霞.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分析[J].北方音乐,2019(05):214—215.

[3]叶耀.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220.

[4]赵哲.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J].南国博览,2019(01):235.

[5]王佳佳.对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9(19):219,222.

民族音乐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传承;地方;音乐

地方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地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灿烂的地方音乐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事业也空前繁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影响,在人们时尚的审美视角中我国很多传统音乐文化的地位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印象。本世纪以来,随着各地民间艺术组织的再度萎靡和民间艺人的相继离开,很多口口相传的民间音乐已出现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现状,祖先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如不加大拯救力度,就将成为永远令人伤楚的传说了。近些年来,在专家和学者的疾呼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也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使大量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拯救,但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如果得不到有效地传承和光大也只能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为众人所知。长期以来,普遍认为传承和发扬地方音乐文化的任务是高等专业院校的教育任务,这种传承的方式只是大范围的地域特色文化,却很难涉及到某一个具体地方的音乐文化,因此,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仅以旬阳民歌教学为例阐述己见)。

1.展示地方音乐文化的瑰丽色彩,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向往

音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我国民族音乐作品也在半数以上。但是,教材中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并不是太感兴趣。通过理性思考后认为,同样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情况下何不选择当地民族音乐作品作为教学范例。

在教学《长江两岸》这一单元时,我增加旬阳民歌赏析一课,以视频《山水旬阳》作为背景向学生介绍了家乡的优秀音乐文化,让学生在观赏家乡美丽如画的山水时聆听纯朴动人的旬阳民歌《请到太极岛上来》、《兰草花》、《郎与姐儿通过河》、《不该捎话带信来》等,通过一组家乡民歌欣赏后学生顿时情绪高涨,意欲学唱旬阳民歌,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既不影响教材编写意图,也能加深学生对长江两岸民歌的清纯和明快的印象。

通过教学旬阳民歌后,在学生中掀起了学唱家乡民歌的热潮,把饱含乡土气息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音乐文化潜移默化的植根于在了学生的心里,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去其所以没有感受到家乡音乐的魅力,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启发学生回到家乡去向更多的身边人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生学习本民族本地方音乐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感觉会像学习母语一样亲近而且容易领会,更能表现出地方音乐文化所独有的情感和韵味儿,在一个拥有优秀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地方,音乐教学如果舍弃了地方元素,岂不是舍近求远,得不偿失了。教学中应不失时机的展示本地优秀音乐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本地音乐的纯美,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来,不仅促进了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都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2.加强教材开发,让地方音乐走进课堂

新课改要求把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这一指导思想对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具有划时代的促进作用,学校应站在拯救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历史高度加快校本教材开发和利用,不能把这一重任只看成是政府和专业院校的事情,要把此项工作任务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来,落实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成为校本课程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积淀厚重,包罗万象,在继承的过程中需要去粗取精,去其糟粕,既要不失传统又要符合文明,对民歌中低俗的歌词要进行提炼,使其符合中小学生演唱。我县编撰《旬阳民歌》校园专辑是中小学校开展地方民歌教学很好的教材,其中《放牛郎》、《买顶针》、《盼望红军泪涟涟》等等,都是学生喜闻好唱的歌曲。学校还可把所在地的优秀民歌加以整理,按照体裁和难以程度编辑成册,作为不同年段的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还应制定传承地方文化的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弘扬地方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民族智慧的结晶世代相传,永放光彩。

3.构建开放课堂,拓宽地方音乐文化教学时空

新课程理念倡导构建开放性课堂,对于地方民族音乐教学来说更需要从多方面创设开放性教学,这种开放主要是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和实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唱多首歌曲来提高学生对家乡文艺感性认识,并能对所学歌曲进行分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要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互动,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做演员的荣耀和做评委的自豪。

结合第二课堂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培训和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学校还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师生献艺,让学生充分与民间文艺接触,感受来自身边的原生态音乐作品,让心灵在纯朴的音乐中得到净化,让情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中得到熏陶。

民族文艺的根在农村,魂在大自然,只有走进村野才能领略到民间文化的灵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庄,组织当地的学生一起体验在山野放歌的感受,放开嗓子对唱,含着号子劳动,让歌声在山间回荡,让情感在田园间跃动,享受那种一山歌起千山唱,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感受,这种不是教学胜似教学的效果岂不比课堂教学要好的多。

4.开展主题活动,为展示地方音乐文化搭建平台

民间音乐文化是群众艺术,传承她需要全民的力量。营造学习、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气氛对宣传地方文化非常重要,开展地方性文艺汇演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艺术加工把群众艺术搬上舞台,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观看学生的表演,使传统音乐艺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活跃了群众艺术,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除了开展主题展演活动外,文艺工作者和音乐教师要多深入农村采风,发掘整理当地民间艺术瑰宝,并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再创造,让这种饱含泥土芬芳的传统艺术得以记载和传承,重现往日的华彩。

5.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把传承地方音乐文化推向纵深

民族音乐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建设

民族音乐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是不同民族文化下人类活动的缩影,是各民族人民艺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决定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经历史的洗礼,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音乐体系,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加强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向世界展示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在与世界多元的音乐文化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持续发展。无论是民间歌曲还是民间歌舞音乐,都是各民族人民生活的缩影,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如何围绕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不断发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建设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仍需竭力探索。

一、传统民族音乐的几种类型

(一)民间歌曲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迸发出灵感,从而创作出民间歌曲。民间歌曲更多地记录生活现状,是经历过几代人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精髓,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同人的改造和创新发展,形成现在的民间歌曲形式。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民间歌曲已有30多万首,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中国音乐艺术的基础。相对于专业创造的歌曲,民间歌曲的创作者是劳动人民,演唱者也是劳动人民,除具有娱乐功能之外,民间歌曲更多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体验,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表达的集中表现。目前为大众所熟知的《茉莉花》《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西口》等都属于典型的民间歌曲。

(二)民间歌舞音乐

民间歌舞音乐融合了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是我国最早的传统民族音乐之一。民间歌舞音乐在形式上可以分为民间歌舞和民间乐舞两种形式,其更多展现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以及各地区人民的精神面貌,民间歌舞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1]。我国民间歌舞音乐的伴奏主要有打击乐和丝竹乐,汉族典型的民间歌舞有秧歌、花灯、花鼓等。无论是器乐伴奏还是歌唱部分,民间歌舞音乐都展现各地的民歌小调。相比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表现力增强,音乐篇幅扩大,带有一定的故事表现性。目前熟知的歌舞剧形式就是在民间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三)民间器乐

民间乐器是辅助人民抒发情感的重要工具,其大多来源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过程,如吹管乐器笛、箫,弹拨乐器琵琶,拉弦乐器二胡,打击乐器鼓、锣等,经过后人加工和再造形成独特的民间器乐。民间器乐可以分为器乐合奏和器乐独奏两种形式,民间器乐的主要乐种有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山东鼓吹等等,大众熟知的《琵琶行》《二泉映月》都是中国民族器乐的代表曲目。(四)民间戏曲音乐民间戏曲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特殊形式,不同地区拥有自身的戏曲类型。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开发离不开民间戏曲音乐,此类型的音乐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历汉、唐、宋、金四个朝代之后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民间戏曲音乐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艺术类型综合而成,种类繁多。剧种众多的民间戏曲既是最古老的音乐文化之一,也是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文化。

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特点,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共同组成多彩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2]。各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代表各地区人民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例如:维吾尔族音乐表现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友善的性格特征,江南音乐集中表现江南人民柔美的特征。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更强调意境,通过虚实结合、动静相依,体现各民族独具的魅力,表达不同民族的音乐技术和音乐修养。

(二)本土性

本土性是指传统民族音乐是在中国本土形成的,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民族音乐又是各地民族文化的体现,是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俗造就的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造就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创造了民族音乐文化,也造就了多彩的中国文化。无论是民族歌曲还是民间戏曲都承载各地的声调、腔调,部分歌曲甚至利用方言音韵来表达情绪,在美化处理音色和旋律之外,更多地体现了各地区的音乐思维。

(三)和谐性

传统民族音乐在历史的洪流中没有失去和谐性的特征。和谐性是指劳动人民在创造音乐时的集体行为意识。举例来说,《春江花月夜》中有许多段落在最后运用合尾方式,展现劳动人民团结协作的行为意识,这也是民族音乐中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创作出和谐的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在表达音乐的方式上也体现出中国人民含蓄、内敛、忍耐的品性,在变奏和起承转合之中,持着天地之性情。

三、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

传统民族音乐经历不同时代逐渐发展成一种世俗文化,但随着多元文化的日益汇集,不同的社会意识、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在我国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固有的传统民俗音乐文化[3]。流行音乐、爵士乐的出现使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了解西方音乐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许多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被冷落在角落。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逐渐缺失,造成我国文化走出去之困境。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原有的地方民族音乐文化受现代生活和社会意识的影响,无法传承和创新,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难以承继发展。

(二)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

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既有利于促进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也可以让年轻人在喜爱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传统音乐的创新,给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时代元素。传统音乐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

1.借鉴优秀音乐艺术形式

建设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从丰富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放大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两方面来进行。通过对优秀音乐文化的借鉴,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可以融入民族性和时代性。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音乐文化理念,学习西方优秀的音乐结构,在旋律、语言上保留浓厚的地方特色,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此外,在建设完整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时,可以采取现代科技化手段记录和保存民族音乐文化,通过音乐书籍、音乐CD等音乐艺术的衍生品整理和完整收录各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让民族音乐文化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下去。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需要在遵循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在保留原生态本质特性的前提下适应时代的需求。在建设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以保护为主、创新为辅,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一面特色旗帜屹立于世界文化土壤中。

2.民族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特定的社会族群拥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在传统音乐文化中也有一致性和认同性,在建设民间音乐文化体系时还需要加强各民族人民的情感联系,形成音乐体系下的内部凝聚力,向世界传达我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在当下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民族音乐应该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年轻人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力群体,因此,在建设民族音乐文化时,需要融入当代年轻人的社会生活,结合不断变革的生活生产方式,打破传统民俗音乐落后的结构关系,将民族音乐融入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中。通过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和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达到传承与创新的目的。例如,可以在广场舞活动中加入民间歌舞艺术元素和民间音乐元素,创编具有民间特色的广场舞;还可以在社区内举办传统民间戏曲比赛,利用民族音乐文化增强邻里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比赛过程中创作属于自己的民间音乐,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

3.民族音乐与教育事业的融合

教育事业关系到人才的未来发展,在其中融入民族音乐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培养人才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可以使民族音乐文化系统地传承与创新[4]。目前,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要求民族音乐必须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时代性。因此,在编排民族音乐教材、组织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需要重点学习音乐课程的种类、民族音乐的特性和民族音乐的传承精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合理编排民族音乐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民间戏曲、歌舞等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传统民族音乐,了解传统民族音乐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成为民族音乐弘扬和创新的使者。四、结束语综上所述,传统民族音乐在中华文化的映衬下焕发着灿烂的光芒,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洪流中,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需要抓住改革与创新的机会,紧跟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潮流,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弘扬与创新,建设更具特色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涛.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J].黄河之声,2019,(21):15+17.

[2]朱晓斐.新农村文化建设下我国民族音乐的适应研究——评<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J].中国食用菌,2020,39(02):30.

[3]熊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1):106-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