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舞蹈论文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精选

民族舞蹈论文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1篇

1.审美特征

舞蹈本身会带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作为藏族舞蹈来说,又有着自己的审美特征。外开美:例如藏族舞蹈中的抬腿、踢腿以及跨腿、抛腿等动作,都会出现外开的脚型。协调美:举例来说,在藏族舞蹈中,有不少动作是通过同手同脚来完成的。这本身即是一种平衡和协调,因此,表演者在跳舞过程中,经常会做使用手和脚顺边的运动。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很可笑,甚至很荒谬,实际上,顺边的运动却刚好是他们在跳舞时用来保持协调感的一种方式,这也是藏族舞蹈的艺术特色所在。另外,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温度、服装以及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藏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略有不同。但其精髓是不变的,如基本动作所特有的神韵、姿态等;还有配乐的节奏、动感、风格也非常类似;舞蹈也以圆圈舞为主;表演者的穿着也配合舞蹈,大多是宽松、肥大、色彩鲜艳的服饰。

2.民族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样地,作为能够反映民族特色的舞蹈来说,也是别具魅力的。藏族舞蹈也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点。高原上特有的气候特征,饮食的差别,以及日常生活的种种,再加上时间的推移,藏族舞蹈在发展变化,但是自身的特色并不会消失,只是稍作改变,更加完善。比如,他们特别注重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因此,人的身体的部位如手、脚、膝、胸、腰、肩、头等都要发挥作用,才能使整个舞蹈更加有力度美。其中,腰部的作用尤其重要,无论男女,腰部的动作都相对讲究,也丰富很多。另外,细分的话,可以这么说,有的舞蹈活泼、动感十足,体现出高原人特有的热情与豪迈;而相反,也有的舞蹈相对舒缓、稳健,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当然从中也透露出些许古典韵律之美。

3.动作美

其实,舞蹈是由不同的动作组成的,藏族舞蹈就特别强调各部位各动作的配合。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双手和腰部的动作,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舞蹈的质量和效果。双手要非常灵活,要能够配合身体进行多角度的旋转。腰部的活动要更加灵动,在似动非动中给人视觉上一种玄幻的美的享受。另外,就男女来讲,女子比较注重前倾、垂臂等形态特征,力求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给人一种典雅含蓄的美感。而男子则比较注重用懈胯、垂臂等体态特征,来表现一种豪放、粗犷之美。无论怎样,都是想要给观者视觉以及心灵上的共鸣和震撼,以展现藏族舞蹈特有的魅力。

二、关于藏族舞蹈的创新发展思考

1.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藏族舞蹈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因此一定要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这不仅仅是藏族人民的骄傲和财富,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此。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在传承中发展,二者密不可分。社会在变,时代在变,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在变,如果只是传承,怕是会影响藏族舞蹈的魅力的持续。所以,应该结合经济形势,加以创新。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不得不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要想吸引大众的眼球,使藏族舞蹈更加地发扬光大,就必须了解消费者的想法,并切实地采取措施加以改善。比如舞蹈的某些动作,某些细节,以及配乐的挑选,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来具体地做些改变。

2.民族舞蹈与时代的结合

在时代的浪潮中,停滞不前只会被淘汰。作为舞蹈来讲,虽不会这么严重,但也要有所警戒。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舞蹈形式。因此,与时俱进,具体到藏族舞蹈,就是要吸收现代元素,合理利用,将民族舞蹈与现代舞相结合,给民族舞蹈注入新鲜血液,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加强宣传的力度,如视频、整理图片集锦等,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藏族舞蹈。有关人员还可借助网络自行学习、请教他人,多交流,并根据自己的灵感来编出更多更好的舞蹈。

三、总结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民族舞蹈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和传播历史,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有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才有了其传播的需求。在民族舞蹈艺术传播过程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舞蹈艺术把具有时尚性的元素和具有历史性的艺术进行有效结合,使民族舞蹈在传播过程中发扬光大。

1.1民族舞蹈艺术起源

只有了解了起源,才能对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背景和历史进行研究,民族舞蹈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一起生活,共同劳动,产生了简单的劳动生活舞蹈,跳跃、奔跑,甚至可以模仿动物们的动作,后来的孔雀舞,龙舞,狮子舞等都是通过模拟动物在自然界的生活情态,之后经过不断的演变,抽象具体,最后形成各种舞蹈。可以说舞蹈来源于生活和自然,又不断的加工创作,才有了后来的各种舞蹈的出现。随着人类的发展,各民族舞蹈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也形成了差异化,体现了民俗性和地域性。舞蹈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中,融合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成为了一种艺术。

1.2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积聚多民族的家庭,由于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审美观等的差别,各民族舞也具有民俗性、区域性、流派性的特点。东北秧歌的幽默、热情;蒙古舞的热情奔放和稳健有力;南方舞蹈的阴柔细腻,都体现了民间舞蹈由于地域和民族等差异,形成了多样形式,百花齐放。演绎着各民族的生活和民族心理,营造不同的氛围。同时我国民族舞还具有情节完整、形象鲜明、肢体语言丰富的特点,民族舞蹈很多都来自于民间的故事,把故事完整的用舞蹈表现出来,具有完整的情节。民族舞源于生活中的故事,也融合了故事里面的真情,用肢体动作和舞者的情绪,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肢体这种“无声语言”,比有声语言更有感染力和意境,让观众更深刻领悟民族舞蹈的情怀。

1.3民族舞历史传播

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经历过一段悠久发展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内容也随着发生着变化。从最初民族舞蹈是表达人民内心喜怒哀乐被多数人所认识并接受,成为娱乐群众自己的活动,经过世世代代的相传,慢慢形成了对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形态,并成为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由于地域不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舞蹈体系。所以最初的传播,是随着民俗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追求已经从物质生活转变为精神生活,人们对于思想上也不再是单一的追求,而是追求多元化的享受。当民族间的接触越来越多,舞蹈艺术交流使得更具有时展的特色。

2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传播手段

我国民族舞艺术传播在早期就有多种方式,通过表演,图画,文字等传播。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各种新的传播方式出现,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极大加强。特别是多种传播方式相互配合,报纸、电视和网络等,达到前所未有的传播效果。

2.1我国民族舞传播方式

民族舞的传播,可以以面对面的直接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在我国民族舞的历史长河中,是最主流的传播方式,对面教授,也可以通过图画和文字来指导。另一种传播方式是将舞蹈通过中介传出去,利用纸张和图画等,也可以借助印刷书刊图片的方式。尤其对于间接传播方式的发展,最初的图画记录的传播,没有直接传播产生的效果好,但是也给部分没有机会亲临现场看舞蹈的人以极大的满足。为了更直观的体验舞蹈带来的美感和刺激,电子产品的出现,变间接到直接的感官效果,现场直播的电视和互联网欣赏到民族舞提高了审美层次。

2.2新旧媒体的传播对比

在近年来电视舞蹈的产生和发展得到不断的重视,整体电视舞蹈的制作质量和水平也不断的提升。尤其一些电视节目专门推出民族舞节目,是电视的传播美和舞蹈的艺术美融合于一体的,广受观众称赞。在电视舞蹈的制作上,除了从形体上对电视观众的信息传递,而且借助舞蹈动作以及表情等符号向观众传递舞蹈的感情,让民族舞表演更具有渲染力。从传播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媒体实现其传播艺术美,与观众进行互动传播成为新的手段,把电视机前的观众调动起来,让观众从收视活动中走出来,不再冷漠在电视机前,而是用真诚的情感全身心地参与到舞蹈之中。表演结束后,可以让电视观众通过短信、互联网或者电话等方式对满意的作品进行评价等,对表演中的不足提出意见,提升了民族舞电视传播的质量。我国民族舞艺术与电视的结合之后,和互联网的联合又迎来了我国民族舞艺术的传播新空间,我国民族舞艺术的存在形式也随之改变了。我国民族舞艺术网上传播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艺术大背景下强有力的支持。网络对我国民族舞艺术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推动作用。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态;舞蹈教育;大学课程

一、泰国北部跨境山地民族以及舞蹈概况

泰国山地民族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北部山区,包括苗(Miao,Hmong,Meo)、瑶(Yao,Mien)、傈僳(Lisu,Lesu)、拉祜(Lahu,Mussur)、阿卡(Akha,Ekaw)、克伦(Karen,Kariang,Yang)等20多个少数民族及其支系。山地民族寄居的地方,可以说是原始生态舞蹈的海洋,特殊的地理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农耕经济形态等因素造就他们的传统舞蹈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征,以及宗教特征。其舞蹈形态还处于较为原始、古朴的状态,集中体现了山地民族民俗、宗教、生产、生活的状况。

山地民族勤劳、智慧、善良而坚强,在漫长的族群迁徙途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他们用舞蹈的形式,真实、直观地记录了迁徙过程中先辈们用勤劳的汗水甚至是鲜血、生命换取的宝贵的生活、生产、战争等经验,并感召后代子孙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的抗争精神来优化生存环境:由于山地民族的聚居地大都远离都市,虽然风景宜人、山清水秀,可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瘟疫、疾病时常在村落里困扰着村民以及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家畜,没有现代医疗条件,就用舞蹈来“治病疗伤”、驱除邪恶;很多山地民族处于半山农耕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底下,基本上处于靠山吃山、就地取材、刀耕火种的原始自然经济状态。当年的气候条件决定人们的温饱,降雨量的多寡主宰着村民的衣食住行。为了来年庄稼长势旺盛,获得丰收,人们通过舞蹈来企求风调雨顺、消除虫害。论文毕业论文

舞蹈,还作为他们与上帝、祖先通灵对话的工具,成为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灵的寄托。有了舞蹈,村落头人、巫师、摩批的威严显得神圣不可侵犯,因为他们是村落的守护着,同时也是领舞者。在阿卡、傈僳族等村落,举行仪式前所跳的舞蹈,都必须由头人、巫师或者摩批领舞,在他们家里面先跳过之后方可以全村人参与在特定的场所跳。所以,舞蹈,在人们的意识里是神圣的,他跟想象中的神灵、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赋予舞蹈和祖先、神灵一般无穷的魔力。而人们只要投入到舞蹈中,也就受到了神和上帝的庇护,就会变得健康、强壮从而坚不可摧。由于受到上述各种因素作用,泰国北部山地民族舞蹈形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舞蹈形态具有较浓郁的原始宗教特征;(二)、不同山地民族舞蹈形态的内涵、风格特征各异、个性特征突出;(三)、舞蹈文化在民俗活动、宗教仪式里占主导。

二、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在教学中的运用现状以及走入课堂的必要性

1、让跨境山地舞蹈走入大学课堂,是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说到底,舞蹈就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的写照。泰国北部山地民族踏着先祖留下的粗拙足迹,唱着先祖灵魂编织成的单纯而神秘的旋律,创造了灿烂的舞蹈文化,开辟了属于族群的一片净土。

大部分泰国跨境山地民族如苗(Miao,Hmong,Meo)、瑶(Yao,Mien)、傈僳(Lisu,Lesu)、拉祜(Lahu,Mussur)、阿卡(Akha,Ekaw)等均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历史上曾同属起源于中国甘青高原的氐羌族群。山地民族的先民顺着湄公河流域经过漫长的迁徙过程进入泰国境内。他们的根是在中国,所以,他们的舞蹈形态很大程度上还有很多中国境内山地民族的痕迹,如:以腿部动作为主。从舞蹈形态的文化内涵来说,几乎跟境内的有着惊人的相似甚至是雷同,如:跨境拉祜族舞蹈“拜神树”“风吹谷子倒”“跳鹧鸪”“藤子上树”等,以及跨境苗族舞蹈“吹芦笙”“送葬”等,其舞蹈名称、步伐套路和境内是一样的,而他们的很多宗教仪式、民俗活动以及在仪式上跳的舞蹈,其风格甚至比境内的还要古朴,换句话说,由于远离都市,村落里的舞蹈形态还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污染”,仍然保留着古朴、原始的风格特征。尤其是宗教舞蹈文化,是散落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北部地区璀璨的文明碎片之一,撷取泰国北部地区跨境民族原始生态舞蹈这一文明碎片,走进大学课程,拼凑成完整的、美丽的图案,形成具有一定教学训练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教学组合,或者通过对原始素材的提炼、加工,形成舞台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发现文明传承的密码,为保护、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2、在大学课题里充分发挥其美育教育功能。

舞蹈的教育功能,是舞蹈的意义所在,通过舞蹈的审美教育,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上给人以影响。但它不是以某种抽象的道德原则进行说教,而是把道德准则通过审美功能体现出来,使人从情感上受到感染,发自内心地体验到这一原则的崇高性,把它变为自己内在的心理欲求。过去历史上一些有见识的统治者也重视舞蹈教育,原因就是他们也懂得舞蹈教育功能这一特征。如中国古时周代,"设乐师掌国学之政,教国子小舞。凡舞,有恢舞,有羽舞,有皇舞,……"《周礼•春宫》,其目的就是利用舞蹈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把一整套封建道德礼教观念,输入贵族子弟的思想情感之中。从美学的角度上说,舞蹈的这三种功能,就是真、善、美这三方面的作用。认识功能是真,教育功能是善,审美功能是美。但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在正常的情况下,舞蹈艺术总是作为真善美的统一整体来对人和社会发生作用的。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举行一些公益性活动外,笔者认为,以山地民族舞蹈为载体,让博大的民族文化之精髓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无疑是一项有着特殊意义的举措。

3、泰国以及中国境内,跨境山地舞蹈纳入舞蹈专业课堂现状简析。

笔者在访问清迈皇家大学艺术系、国家戏剧学院等高校时,曾和这些高校的舞蹈专业老师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切磋。我们感到:现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泰国的传统舞蹈、孔戏等,而对山地民族的舞蹈仅仅限于了解、适当接触,而没有正式纳入课程教学的建设范围。也就是说,还没有正式进入大学课堂形成必修科目。而在国内,专业舞蹈院校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或者专州综合艺术院校的民间训练体系,基本上围绕中国四大民族舞蹈来展开,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教学仅仅限于限修课,可有可无,甚至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在专业的舞蹈院校,更应该让跨境山地舞蹈走入大学课堂,要使舞蹈教育事业真实意义上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实现“国际化”,只有走“民族化”的道路。毕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性的”。

三、泰国北部跨境山地舞蹈形态纳入大学课程的途径、措施。

侧重、健全艺术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把整个湄公河次区域舞蹈文化形成大学必修课程。

1、形成基本功训练体系

基本功是学习其他舞种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是所有舞蹈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避免生态舞蹈“西洋化”,结合湄公河次区域舞蹈文化特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本功训练课程体系——“民间”基训。而尽量不采用传统芭蕾舞基本功训练体系(当然可以有所吸收,但尽量以经过提炼的“民间”基训为主体)。另外,基本功训练课程里所用的伴奏音乐也尽量采用本民族的音乐素材。

2、形成民间舞蹈组合训练体系

以本土化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为民间舞课程的主干内容:阿卡族舞蹈、拉祜族舞蹈、花腰傣、佛教舞蹈、泰族舞蹈、缅甸舞等。

这里有两个教学任务必须按步骤完成。民间舞教授的过程也就是动作元素组合提炼的过程;除了在练功房里,面对镜子再现其原始风貌外,更重要的还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雕琢、加工,形成既具有训练价值又不失去其原始风格特征的次区域民族民间舞蹈组合。

另外,除了次区域本土舞蹈外,还应该教授一些相互具有历史渊源的舞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对比与鉴别,这样就可以更正确快速地把握所学主干课程内容的风格特征。

3、形成单一舞种创作排练剧目或者形成能体现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文化历史渊源的舞蹈诗或者舞剧

剧目排练,简单的说,也就是把课堂里面单一的训练内容再经过加工、创作,升华成为能够体现、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特征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艺术形态,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把最原生的原创乡土舞蹈精髓以新锐的艺术构思全新整合重构,创造出独具浓郁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特征的民族风情并通过专业舞台进行展示。

四、结论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4篇

河北省素有“汉族民间舞蹈之乡”之称,从漳河之畔到塞外草原,从太行山脉到渤海之滨,民间舞蹈之花遍地盛开。井陉拉花即是流传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井陉县的一种民间歌舞。

井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西和山西阳泉市、平定、孟县接壤,北和平山、东和获鹿,南和元氏、赞皇交界,现属石家庄市。古时候,井陉地方经济萧条,文化落后,天灾兵祸,民不聊生。主要表现在摘要:一是地瘠民贫,这是历史上人们对井陉自然和社会面貌的概括,雍正庚戌年县志的序中即明确使用了“地瘠民贫”来阐述当地史无县志的原因之一。二是冶河乱流。冶河为井陉境内绵河和甘淘河汇合而成的主要河流,常年水患。三是交通闭塞,井陉道路狭窄难行,交通不便。四是兵燹成灾,井陉层峦叠嶂,地势险要,其中太行八陉之第五陉,是兵家必争之地。人民自古深受其害。井陉拉花就是产生在这样的地理和自然环境中。

井陉拉花和众多植根于民俗人文主义的民间舞蹈一样,具有自身独有的审美价值,并在千百年来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活动中得以不断传承丰富和发展,从而在现代艺术的共同体中独树一帜,成为新时代民间舞蹈的新风尚。

回顾井陉拉花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拉花在各种国家赛事和表演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家们的关注、支持和当地领导的关心、帮助下,井陉拉花老艺人的无私奉献和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拉花在近半个世纪的演出历史中记满了荣誉。1957年在北京全国第二届民间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第二名,演员受到等领导的亲切接见;1979年拉花题材的《咱去西柏坡看亲人》两次进京参加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全国文艺献礼调演;1991年在辽宁省沈阳市首届中国沈阳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大赛中独获六项大奖;1992年在陕西省延安市参加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的调演活动;1994年在重庆参加中国舞三峡之夏大型文艺活动;1996年在北京第十届“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获最高奖项——优胜奖;1996年在浙江省金华市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中获金奖;1999年参加云南省昆明市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河北园活动;1999年参加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盛装行进表演;2004年10月在山西参加全国民间舞汇演并获一等奖;2007年参加交银理财杯全国第四届电视舞蹈大赛并或三等奖。

作为地方民间文艺的井陉拉花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和其自身淳朴独特而美丽大方的舞蹈风格是密不可分的。民族舞蹈无限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在于其独特的风格,风格是民间舞的精髓。《美学概论》在讲到艺术风格的本质时说摘要:“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表现形态,有如人的风度一样,它是从艺术作品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特征,是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特征和题材的客观特征相统一所造成的一种难于说明却不难感觉的独特面貌。”以上论述高度地概括了艺术风格是由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相统一,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相统一在长期发展中自然形成的。

河北井陉拉花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遵循民间舞蹈的发展规律,井陉拉花的舞蹈动作同样是从人民的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而来,因而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生活情趣。她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上身动作以肩为主,肩部的顶、拧、耸、压和手臂的点、提、拉、抠、翻最能突出拉花风格;下身以膝部屈伸贯穿始终,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总体上来说,女性舞姿美丽大方,稳重优雅,既有身段之美,又兼气韵之妙。男性舞姿伸展大度,潇洒自如,既现阳刚之气,又透苍凉之风。因各角色年龄、性别不同,舞蹈时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同——公伞,吸腿、蹲裆、错肩、耸肩体现了他既粗犷、豪放又俏皮、风趣的人物风格;彩婆,由肩发力的扣腕、翻腕和下肢的屈膝、撇脚则体现了她既稳重、含蓄又深沉、执着的风格特征;男青年,他的屈膝、蹲裆体现了青年人的潇洒、自如,端肩、错肩经常和双手击板同时出现则体现了他动作的灵活、多变;女青年,她舞蹈时以端肩、错肩、摆胯为主要动作特征,体现出成熟女性的美丽、大方;男女挑瓶则是在舞动中始终透露着孩子们的天真和活泼。

如今的井陉拉花在党和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走过漫漫长夜,经历风风雨雨,以崭新的风貌走向热爱、关心他的人民大众。让我们来看一下当地拉花艺人新编的顺口溜摘要:“井陉拉花遍地扭,风格独具韵味深。双肩抖得星辰闪,两臂扭的日月明。撇脚吸腿雁难飞,翻腕拧肩凤钻林。大花伞滚的风调雨又顺,太平板敲的四季享太平,霸王鞭舞出祥和路,小花篮挑回个六合同春。长驱关外夺大奖,横跨长江摘‘群星’。怀仁堂里彩蝶舞,开国元戎赏春风。拉花妞进首都北京城,井陉娃拉起延安宝塔情。进山城重庆留盛誉,世博会留下了中外友谊情。梅开五福地,花绽七彩虹;乡韵曲之本,乡风舞中魂;乡音不绝万年欢,井山奇秀腊梅红。”这是艺人们对井陉拉花现况的总结以及对外交流、参赛的概括。

井陉拉花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文艺工作者对其进行挖掘、整理、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这枝民间艺术之花在我国汉族秧歌中享有盛誉。其知名度和日俱增,影响力波及国内外。许多专业人士和痴迷者不顾千里之遥,来到井陉求教,国家、省、市政府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纷纷相约演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井陉拉花的足迹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多次参加全国性大赛和广场汇演,并取得优异成绩。1999年12月井陉拉花艺术团正式成立,2003年12月井陉拉花艺术探究会诞生,这标志着井陉拉花有了正式的演出团体和探究组织。

在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当地百姓农闲时,各村仍组织排练包括井陉拉花的节目。每个村都有组织者,起先是拉花的传人,现在多是各村的村长或其他村干部。他们排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正月的“联庄会”和“闹元宵”等民俗活动。通过这些民俗活动不断交流学习,长期发展形成今天拉花业打破村界和派别,取各村各派的出色动作,热爱拉花的艺人和专业工作者对之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如今井陉拉花的繁荣景象。今天的拉花弟子已打破传统的家族传习制度,当地中小学幼儿园都有组织的学习拉花,有的是为参加比赛。

当前国家正在提倡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抢救。最近在河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专家审定中大家认为这是河北上报中国文化部的舞蹈首选项目。经过半个世纪以来关注拉花的艺术家们接力赛式的共同努力和当地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专家们的亲临指导,使拉花在挖掘弘扬中不断创新发展,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各民族交流方便、快捷。民族民间舞蹈也在交流中快速发展,不断创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井陉拉花如何在取得辉煌成就,屡获大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再攀新的艺术高峰,是值得思索的新问题。适应时代的审美要求是任何一个民间舞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拉花也不例外,它的发展也必须适应时代,从其走过的每一个不同时期,都可寻到它为满足人们不同时期的审美需求而做出的不断革新。从某种角度来讲“社会需要”是艺术的生命,而这种“社会需要”恰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那么,井陉拉花究竟如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找到自身生存发展的道路?首要应解决编者的创编思路。目前,对井陉拉花的创作仍停留在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再现上,其体验生活多流于对风土人情的体察上。作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的。民间舞的发展离不开传承的,没有传承就没有基础,没有基础就谈不上发展,但仅停留在这一步我认为是不够的。所做的舞蹈“新作”内容就显得少些,也很难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

近年来,西方现代舞流入我国,这对传统舞者产生很大的冲击,有的盲目追随,有的断然排斥。这两种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任何一种舞蹈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编舞者应善于借鉴其他舞种之长为我所用,互相取长补短。例如,现代舞长于抒情,表达内心。而民间舞恰在这方面力不从心,如能恰到好处的借鉴岂不是一种很好的改良。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我所说的借鉴和改良,并不是要否定民间舞的本体,不论哪个时代的人,其审美意识都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人们已经意识到,越是民族性强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民间舞蹈作为一种不断流动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这种信息的传播可以说一日千里。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舞蹈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提高我们自身的鉴别能力和兼容能力。人们所借鉴的东西无论多好,都只是民间舞借以发展腾飞的阶梯和工具,都是外力,最终要通过内因来发挥功能。

衡量一个民族的舞蹈发展程度,最终要看这个民族的舞蹈家的艺术水准和舞蹈作品的水平,即舞蹈家对本民族舞蹈艺术的纵向继续能力和对外民族舞蹈艺术的横向借鉴能力,它是民族舞蹈能否发展和发展快慢的关键。

通过以上分析,井陉拉花在发展过程中编舞者起着重要的功能,他的纵向继续能力和对其他民间舞的横向借鉴能力,将直接影响井陉拉花发展是否成功。无论怎样改编,原来浓厚的质朴的民族民间舞风格不能变,这是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民族性格,也就因这些特征使之区别于其他民间秧歌的风格特征。当然,在发展和传承中应准确的扬弃和创新,使之既不断发展创新适应时代,又不因为发展而丢掉根性的东西。这些根性的东西如被削弱甚至被扭曲,就会失去本色。也就是,在保留原有民间舞动作精华的基础上,强化其风格,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不伤筋骨的、画龙点睛的、扬优弃劣的再创造,给民间舞蹈注入新的血液,展现时代风貌。总之,要把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借鉴他人之长,以现代意识保护整理发展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和当地的民俗活动之间相辅相成。对这些民俗活动要加强组织和指导,应根据时代的要求,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使拉花艺术得到积极传播。井陉拉花是井陉土生土长民间艺术,这里占人口大多数的是和土地紧密相连的农民,他们祖辈相传的民俗活动为拉花发展提供了具有非凡环境和气氛的环境。拉花是民俗活动中最具色彩、极富吸引力的娱乐形式,通过民俗活动使历史悠久的拉花民间文化世代相传。

近年来民间舞蹈失传的事情屡有发生,很多想从民间舞宝库中吸取营养的人,愈来愈感到井陉拉花学起来很难,为使拉花后继有人,当地政府抢救整理拉花民间艺术的同时应注重新人的培养,组织各种层次拉花歌舞表演队伍,举办各种形式的拉花民间艺术活动和比赛,促进交流,同时也是发现、培养民间艺术骨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摘要:

1.王克芬摘要:《中国古代舞蹈史话》,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

2.吕艺生摘要:《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3.冯双白摘要:《新中国舞蹈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4.朱立元主编摘要:《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德格罗塞摘要:《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6.欧建平摘要:《舞蹈美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是一门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而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内在所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是完成民间舞教学及其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也是民间舞教学的特定性与本色、教学目的要求所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优秀灿烂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进程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其风情醇厚、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构成了我国传统艺术丰富的内容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

一、民间舞教学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训练课,也是培养民族舞蹈或舞剧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这门课程所担任的教学任务及目的是:通过系统规范化的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形态技能、心智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以适应掌握各种民间舞所特有的节奏、动律和风格,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将来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民间舞的课堂教学,是以中国各民族独具风格特点、生活气息浓郁、个性特点突出、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教材为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不能解决的技术技能问题。同时,通过民间舞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和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其教学目的和训练意义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

二、民间舞教学特点

民间舞的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其教材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的悉心研究、精心磨砺、不断加工、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的,非常丰富而具有代表性,有较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之变成课堂教学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有很大的训练价值意义。在民间舞教学中,以具有训练形体技能和心智技能两方面价值和作用的内容,着重解决学生的身体松弛和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气质性以及控制力、力度、弹性、速度、节奏感、乐感、技术技巧性和表现力等。学生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学习,不但学到和提高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还体会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和民俗风情,包括对其民族审美思想、审美追求、审美心理、审美表达和审美情趣等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这容易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文化艺术的热情与追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深知,教学的过程不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又是育人的过程。实践证明,在舞蹈专业学科对培养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的教育中,中国民间舞是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必修课,其意义是深远而巨大的。

民间舞与其他舞种的区别在于,无论是形式、风格、动态都有着其固定或特有的地域风格,这是中国民间舞区别于其他舞种所固有的一种舞蹈形式。另外,舞蹈以非文字语言的肢体为特征,它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要通过身体的形态、动作的表现得以实现。那么,在民间舞教学中,经过严格的训练与学习,不但让学生充分掌握民间舞的动律特点和节奏的要求,还要学会把握民间舞的风格及表演技能。如今,我们的民间舞课堂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纯粹地把流传在民间的自然形态民间舞搬进课堂教学,而是经过反复深入研究,找出其规律特点,不断进行提炼、加工、升华、规范而形成系统的教材,并以此作为训练学生和舞蹈演员的有效手段,其针对性、目的性是很明确的。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其舞蹈的形式、风格、动态有其共性,也有个性,而民间舞蹈内在特有的规定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例如: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概括为“稳重浪”,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以动作急出慢落、有动有静、有张有弛,音乐曲调以唢呐和小钹器乐吹奏出迷人的节奏变化,把舞蹈烘托得更动人,为其舞蹈的“艮劲儿、美劲儿、泼辣劲儿”增添声色。从动感和风格上,艺术地概括出东北秧歌的韵律感和审美特征。由此来分析,在民间舞的教学中,规格的要求(动和静、力度大小、位置、高低、过程、线路、方向等的规范)、风格的把握,是学习民间舞方式方法中的着眼点,也是民间舞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

三、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分析

在民间舞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要求,在既严格又生动活跃的气氛中展开互动学习,以致达到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完成教学目的?显然,分析研究民间舞动作规格与风格的关系,这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如何能更好地准确把握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动作规格与表演风格。从理论上分析:规格是风格的基础,风格是呈现的结果。民间舞的规格与风格是水乳交融、紧紧相扣,离开规格(动和静等的规范)、风格(格调、气质、情感、韵律、节奏等),就难以完整地表现;而规格的统一,确定动的流程、线路、力度、高度、方向等,又是完美的动律体现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朝鲜舞中膝盖柔韧的运动伸展、身体的呼吸移动、手的自然松垂、抽丝般的舞韵“雕塑感”;维吾尔族民间舞的优美挺拔、步伐稳健,“上身洒得开、脚下不离散”,以及山东鼓子秧歌舞中的“稳、抻、沉”等,成为表现细腻情感和内在精神气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