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顶层设计,全面规划经济责任审计蓝图

顶层设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引领和方向。AB电力公司以“正于源”为目标,不断完善审计监督工作机制,从源头上抓标准、树机制、定流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实务指南、组织框架和人员保障,形成经济责任审计顶层体系。

(一)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实现工作一体化 以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规定为依据,结合AB电力公司实际,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审计质量控制实施细则等制度体系,按照建立健全流程、职责、制度、标准、内控和考核“六位一体”工作要求,逐步建立了全方位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保障机制。

(二)滚动修订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指南,实现工作标准化 2006年以来,AB电力公司建立了年度动态修订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机制,力求使操作指南成为审计人员现场工作的“小帖士”。在内容上,操作指南涵盖财经法规、三重一大、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工程管理等十个方面近30万字,包括35类52份审计文本、表格模版,确保审计文档内容规范化、格式标准化。在时效性上,定期总结审计发现新问题,及时补充最新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确保指南的针对性、时效性。在实用性上,指南中每个事项均包括问题描述、审计实施和审计依据三部分,不仅列举同一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还介绍了具体审计的方法和步骤,列示依据的法规制度名称及条款,确保指南使用高效、便捷。

(三)动态完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实现评价体系化 AB电力公司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结合实际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并适时动态修订完善,力求评价指标客观界定和评价企业领导人的责任。一是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体系包括4项评价内容和18项一级评价指标、46项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对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和所在单位的全面评价。二是评价方式更合理。评价体系联系企业实际,重视绩效评价和社会责任评价,弥补了以财务分析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不足。三是评价方法上更科学,采取定性与定量、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被审计单位认识自身不足加以整改,也有利于上级部门全面了解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履责情况。

(四)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实现资源集约化 AB电力公司在试点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创新审计组织管理模式,在公司本部层面率先建立审计中心,建立审计部、审计中心一体化运作机制,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上审下”的格局,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严肃性。

(五)强化审前综合培训,实现工作精益化 每年初组织全省180多名审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前综合培训,学习公司重要决策部署,宣贯审计工作方案,讲解操作指南,分析热点和难点问题。邀请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讲授各专业管理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点;邀请高校教授讲解沟通技巧;注重理论延伸和工作技巧演练,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推动了公司审计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过程控制,系统管控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过程控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键。AB电力公司以“控于流”为手段,以工作方向和工作质量为抓手,着重从前期的充分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手段的有效应用,确保高质量地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一)基于前期充分准备,明确审计预期方向 一是注重非现场数据收集。通过ERP业务审计信息系统、ERP业务系统、营销系统、财务管控系统等信息系统开展非现场审前调查,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提前筛选现场抽样样本,锁定线索或疑点,为现场审计做好充分准备,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非现场审前调查,经济责任审计现场审计人员由23人压缩为20人,审计时间由25天压缩为20天。二是建立审计对象典型库。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审计结果与工程典型造价数据库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如在一项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比对,审计人员发现居配工程中顶管施工费结算存在疑点,及时指出由于顶管施工工艺发生变更,而招标套用定额未变,造成造价虚高,该审计成果为公司节约工程造价近2亿元。三是构筑信息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十多年的积累,AB电力公司逐步归集审计电子档案,建立法律法规实时更新库,收录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7600多个,各类审计报告3420多份,审计案例290多例,便于审计人员随时调阅云端数据,运用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定期组织梳理和挖掘审计电子数据,分析审计问题演变过程和发展轨迹,深入查找问题根源,对问题发展趋势作出预判。

(二)基于过程质量控制,强化审计现场成果 一是建立审计现场督导机制。成立督导小组,深入审计现场,定期或不定期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现场督查,点评项目进度和底稿质量,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解答审计人员的疑问,适时纠正审计过程中的偏差和不足,降低审计风险。二是建立审计人员评价机制。近年来,AB电力公司重视审计人员现场审计效果的评价,并将评价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审计人员由审计组组长考评打分,填写《审计人员现场工作考评表》,作为评选年度优秀审计人员的依据;审计组长、项目主审由公司审计部参考态度、能力、效果等要素综合考评打分,填写《审计项目主审年度考评表》,作为评选优秀项目及项目主审的依据。三是建立审计责任追究机制。制订《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明确审计记录和审计底稿缺失、审计程序的执行不到位、发现问题处置不及时以及审计过失行为等问题的责任区间和处罚措施;建立审计现场组长负责制,明确审计人员对分工范围内的事项负责。着力培育审计人员现场审计责任心,出台规范审计人员现场工作要求的十余项制度,在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告知、接受监督,强化“火炉效应”,防范现场审计人员因思想、责任缺位导致的“灯下黑”风险。

(三)基于有效应用手段,确保审计过程效率 一是运用统计抽样技术。AB电力公司创新开发了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工具,目前广泛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工程及营销方向的审计抽样中,提高了审计现场样本选择的科学性,在可接受风险水平内全面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情况,提高了审计效率效果。二是构建沟通交流渠道。以审计沟通为手段,注重沟通技巧,耐心倾听解释,确保问题定性更准确,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同时将沟通内容向“寻求价值增值”拓展,不仅针对审计结果进行沟通,更对公司环境、内部控制、经营风险、管理效果等各方面进行沟通,从管理咨询的角度为企业经营防弊、兴利、增值而服务。三是借助运营监测平台。近年来,AB电力公司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借助公司试点运行的运营监测平台,采纳相关数据和指标,延伸审计视角,规避审计人员因专业限制导致的能力不足,突破专业瓶颈,化解各专业小组间因信息不通导致的重复审计等问题,保障数据收集和问题分析的有效性。

三、末端治理,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

末端治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展现。AB电力公司以“治于本”为理念,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多层运用,以跟踪回访为手段,以审计问责考核为保障,使审计成果效用最大化。

(一)延伸范围,多层次运用审计成果 2012年以来,AB电力公司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专业管控审计评价的融合,建立了覆盖了财务、人资、营销、生产等12个专业的审计评价体系,从通用指标和专业管理两个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量化为具体分值。推行评价结果两级通报,在被审计单位层面,通报各专业管控得分及横向排名,协助被审计单位发现管控短板,激发进位争先意识,加速审计整改,深化审计成果运用;在公司层面,定期根据基层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专业管控评价结果,召开审计联席会议,对各专业管理部门进行排名,将审计成果运用提升到公司决策层面,通过顶层管控纠偏引领末端治理水平的提升,推进专业管理整体水平提升,实现“治于本”的审计治理目标。

(二)跟踪回访,多途径监控整改结果 分类审计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期限,严把整改质量关口,保证审计意见从时限和质量上得以双重落实;建立审计回访机制,坚持审后必访,对整改效果不明显、措施不得力的单位,执行问责。近年来,AB电力公司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意见总体整改率达到80%以上,回访率达到100%。

(三)问责考核,最大化实现审计效能 AB电力公司制定了《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办法》、《审计发现重大问题责任追究工作考核与管理办法》、《审计成果运用工作考核与管理办法》,将审计成果运用纳入绩效考核,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责任追究和考核,切实提高被审计单位依法治企、规范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2012年以来,共对18个单位的相关责任部门与人员进行了审计问责,考核责任部门102家,考核责任人员496人,扣绩效考核奖合计27.74万元。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共享:审计结论归入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档案,作为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严重违规和涉嫌犯罪的经济问题,移交公司纪委监察部门,实现审计、纪检工作联动,提升反腐倡廉力度。

四、文化引领,柔性保障经济责任审计成效

文化引领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智力支持。AB电力公司以“慎于思”为基础,构建“合规文化”、“绩效文化”引领经济责任审计,打造“执业文化”,提升审计能力,体现审计价值,凝聚审计精神,发挥审计作用。

(一)尽责开展审计监督,引领合规文化 一是切实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认真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关规定,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真正做到为企业负责,为领导负责,为审计自身负责。二是积极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警示作用。组织处级以上干部学习审计署审计央企的审计报告;开展合规教育,在干部培训班和青干班上开展合规专题讲座,编制“小金库”、“国有资产流失”等重点案例宣传册等。AB电力公司以协同监督、自查自纠、风险提示、网站宣传等常态形式,全面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引领依法治企合规文化,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责,防止权力失控、权力寻租、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二)尽善开展效益评价,宣导绩效文化 一是拓展效益审计。将公司发展目标、经济指标、电网建设、市场拓展等经济效益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将经营绩效、企业社会责任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以效益为核心,以事实为依据,综合评价被审计企业发展状况以及负责人管理水平,为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二是服务经营管理。从机制和制度层面分析审计发现问题,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管理情况。对共性问题,从完善制度和流程的角度提出审计建议;对个性问题,针对企业管理的弱点和难点,提升审计建议的可操作性;对难以界定经济责任的事项,以审计风险提示、管理建议书等形式,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三)全面提升审计能力,打造执业文化 一抓审计执业能力提升。以丰富的审计实务锤炼人才,用鲜活的审计调考选拔人才,鼓励审计人员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和高校深造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实战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专家团队。截至2013年底,AB电力公司审计队伍中中级职称113人,高级职称43人,具有CIA、CPA、注册造价师等从业资格的59人。二抓审计作风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强化审计人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荣誉意识,展现良好职业道德。三抓审计团队建设。组建优秀审计团队,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团队合力;发挥审计人员专长,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达成团队最佳效益;培养锻炼新人,壮大经济责任审计团队。

五、创新驱动,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提升工程

创新驱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技术支持。AB电力公司以“敏于行”为基础,不断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一)强化理论创新,提升审计高度 一是扎实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围绕经济责任审计实践,AB电力公司相继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信息化环境下的非现场审计途径与方法的探讨》、《大审计格局构建》、《审计资源集约化提升》等课题研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二是认真组织理论研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总结会和理论研讨会,合理区分经济责任审计特质,界定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体系、全面审计与全面评价、查错纠弊与责任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之间的关系,提升理论高度,以理论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

(二)强化方法创新,提升审计质效 一是探索信息化审计方法。依靠ERP审计、运营监控、专业管控等信息化管理平台,运用远程审计等创新方式,实现审计成果信息共享,推动经济责任审计技术进步。二是创新审计抽样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推行规范抽样,以样本科学推算总体,提升审计效率,提高审计结论的科学性。三是综合应用审计评价方法。研究应用目标管理、平衡计分卡、内部控制评价等方法,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完整性、客观性和专业性。

(三)强化机制创新,促进协同监督 一是创新组织形式。适时开展年度、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逐步把经济责任审计由一次性审计变为经常性监督,从重视直接审计效果变为直接效果与控制效果并重,达到审计常态预警、运营纠偏、绩效分析的目的。二是优化组织协同。AB电力公司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工作。审计部定期与人资部、监察部(纪委)等部门沟通,交流信息,协商制订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人资部等相关部门参加审计报告通报会和审计报告签报,深化审计成果运用。三是完善审计制度。AB电力公司建立了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体系,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和质量控制,保证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专业、有效开展。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0.引言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年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对国有单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出明确规定。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对教育系统的经济责任审计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各相关单位也根据上述规定对本单位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采取诸多相关重要措施。从上到下,对于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各领域各系统建立健全制度、全力狠抓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好的落实。2013年1月29日,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指出,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和最近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政治局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上逐渐由财务收支审计转向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和效益审计,在反腐倡廉建设上也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1.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分析

1.1经济责任不明确

高校的经济责任关系主体主要包括校级领导干部和学校处级领导干部。处级领导干部包括学校财务、基建、资产设备、校办产业及后勤等行政管理部门、院系所和产业后勤的主要行政负责人,还包括负有重要经济管理职责的部门、院系党政领导或相应副职干部。[1]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工作职责不一样,承担的经济责任也不一样。部分高校尚未明确每个领导岗位的具体经济责任,或者岗位的经济责任范围不清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为基础。在教育系统中,不同高校领导干部对经济活动理解不同。比如,系部主任对系部课题从申报到最后结题都要签字,这种完全由项目负责人负责的课题是否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有的高校纳入审计范畴,有的高校则没有。更为困惑的是,作为审计事项的高校,往往也不清楚此类经济事项,系部主任应该负直接责任还是领导责任,抑或是管理责任,而且课题负责人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1.2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下,我国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方面涉及的法律法规对经济责任的评价体系规定尚不完整,审计人员无现成指标、内容等作为直接的依据,很难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事项作出准确评价,甚至审计事项的范围,什么应该审计、什么不应该审计也无法明确。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校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审计事项往往带有复杂性和双面性,使得审计人员对重大审计事项的评价角度、事项的严重程度、范围大小等无法做到准确定位,对事项造成的损失大小也无法做出准确评判。领导干部的岗位经济责任不明确,也给审计评价造成困难。而经济责任审计的政治意义似乎更加重要,因此评价指标更难建立,审计人员也不敢对某些敏感事项做出评价,比如部门福利发放等经济事项。审计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审计固有风险增大,而审计人员也只能对事项进行审计,不做评价来规避风险,造成审计报告未发挥应有作用。

1.3结果利用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利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职能发挥作用的关键。一些高校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够,对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较落后,不注重审计结果的分析、总结和利用,使审计工作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免不完全相关、甚至不相关。由于领导干部的任免具有保密性,所以干部调离原岗位到新岗位前,一般没有领导干部进行审计,等调任后开始审计,则审计在领导干部任用方面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1.4内控制度不健全

由于内部控制不健全,有些部门不做二级预算,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无法进行评价;对重大事项的决策不够民主,由少数人决定;重大决策会议没有会议记录,无法准确评价领导的责任等等。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部门负责人履行职责的效果,也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依据。

1.5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审计是一项综合学科和工作,近几年大多数高校逐渐才配备和配齐审计人员,但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充分,有些审计人员甚至领导有得过且过的思想,认为会得罪人,对自己的发展不利。还有些审计人员不能做到保守秘密,把审计结果向自己关系好的同事泄露,对审计工作和审计对象造成不好的影响。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等阶段产生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影响审计的效果。

2.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及建议

2.1明确范围和要求

高度重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宣传和沟通工作,使大家对经济责任有初步的了解,经济责任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监督,并没有其他暗示在里面,使领导干部正确对待岗位的经济责任要求和经济责任审计。明确领导干部岗位的经济责任,高校既有行政部门也有教学部门,每个部门都由自己特点和职能,应对每个领导干部岗位制定符合岗位要求的经济事项的目标和内容,在任职前告知任职领导岗位的经济责任,并制定一个经济责任告知书,对每项经济责任的职责和要求都详细说明,使领导干部明确经济责任的范围与要求。

2.2健全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即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2]经济责任审计作为领导干部权力约束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评价直接关系着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为监督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提供依据。根据高校的经济事项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审计方法,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包含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评价标准等内容的,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使审计工作做到重点明确,审计事项依据充分,有助于审计工作人员依据标准作出准确评价,积极降低审计风险。审计评价指标应包括高等教育的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的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的质量。高等教育的质量包括学校的排名、学校的面积等情况;科学研究水平的质量包括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奖项等情况;人才培养包括职称结构、教师学历结构、国家及省市级特殊津贴享受者、国家及省市级精品课程、国家及省市级名师等情况。

2.3推动成果利用

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包括审计通知的公开、审计内容的公开、审计程序的公开、审计结果的公开、被审计人员述职报告的公开,让审计工作透明公开,有利于校内外人士共同来监督。根据审计结果督促整改的落实,对经济责任审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使经济责任联席会议成为指导、监察、协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交流和通报经济责任审计情况,研究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困难和问题的平台和载体。同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使成员单位走向前台,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参与到审计计划制定、措施落实、制度完善等过程中,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主观能动作用。[3]运用审计成果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审计协助被审计单位建立一系列内控制度,如重大经济活动计提讨论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等。[4]利用整改成果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公示审计结果对有问题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对相应的干部造成舆论压力,不敢再犯。对表现优秀的领导干部,是一种宣传和奖励。并积极召开会议,开展教育,提醒所有领导干部吸收教训,为防止腐败打好预防针。保存好所有经济责任审计的资料,有利于以后审计工作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2.4完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经济事项合法合规性的重要保证。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资金的管理、资产的管理、基建项目的管理、学费及其他培训费的管理、二级预算的管理、资料档案的管理及部门内部监督等方面。资金管理包括资金支出的管理、现金的管理等内容;资产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贵重及危险实验用品的管理等内容;基建项目的管理包括招投标管理、工程物资采购管理、基建合同的管理、基建资料的管理等内容;学费及其他培训费用的管理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规章制度、学费及培训费票据的管理等内容;二级预算包括预算的编制、批复,预算的执行情况、决算的审核等内容;档案管理包括部门规章制度文件、部门会议记录的保存的内容;内部监督包括部门内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内部自查自纠、重大事项的决策及审计整改等内容。目前,高校校财务预决算制度较为健全,但是二级部门的预算制度不健全,预算执行情况也少有自我审查,部门经费的大额支出、用于职工福利支出的决策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改进。

2.5提高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审计结果的风险和质量,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进行审计,避免因审计程序的缺失导致审计结果不准。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审计法律规章的学习,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实践交流,加强后续教育,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把审计整改中的问题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创新方法,积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应当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做到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加强审计人员政治思想建设,增加审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敢于坚持原则,客服压力,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5]

3.结语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高校经济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综合的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高校为社会服务目标的实现,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2]孙秀丽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中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审计,2011(4):18-21.

[3]孙秀丽.新形势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科技导刊,2012(1):173-174.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工作机制 分类管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多集中在政府部门、国企等单位,涉及高校的并不多,并且主要以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研究。陈晓芳、桂珍若(2006)区分高校不同部门、不同性质单位的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作了明确阐述。张晓红(2009)分析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及原因,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框架。王亚荣、冯民柱(2011)认为应当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入手,分析其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最后确定详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石莎莎、杨明亮(2012)基于受托责任理论,分析了将社会责任纳入高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必要性。贾明春、张鲜华(2013)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影响高校科研绩效的各项因素,提出应当强化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对科研绩效的评价。胡萍(2015)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将不同类型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分为“共性责任”和“特性责任”,并详细列出了“共性责任”和“特性责任”的内容。

(二)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王奇杰、陈悦东(2008),朱莹、 杨柏冬(2010)将层次分析法用于解决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问题。王奇杰等(2008)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构建了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吴秋生(2012)认为,经济责任有积极面和消极面。对积极经济责任应当采用指标分析评价法,消极经济责任应当采取问题责任界定法。耿彦军(2013)分析了高校不同财权配置模式下,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指标。张凯(2015)设计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共性指标,还设计并详细解读了高校不同职能部门、教学部门负责人的个性指标。

(三)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其他方面研究。孙宝厚(2008)认为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刘更新(2012)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框架。杨玉新(2012)分析了审计各个阶段的流程及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完善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杨从印、刘琴(2015)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调查了以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为重点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

高校中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无论是办学规模、组织结构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决定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实施、评价、成果运用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首先,财务管理模式方面,与本科院校多实行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由于办学规模小,其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大多实行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即学校只设一级财务部门,统一进行整个学校的所有财务管理、经费收支、预算及决算。校内所有二级单位均无权设置财务机构,也无任何财权。在这种模式下,二级学院(系部)及不同职能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就与本科院校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方面,本科院校大多设置了独立的内审机构,设置不同专业领域的专职内审人员。相比之下,很多高职院校的内审机构尚未独立设置,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也与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多以本科院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的潜在对象,并没有区分本科与高职院校的现实差别。而且在目前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也没有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作为参考,实施及管理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学校不同做法的普遍现象。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工作机制的探讨

(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保障机制。

1.加强内部审计组织领导。(1)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对于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应当把内部审计的开展情况列入学校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内容之一。在对高职院校负责人任中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效果作为审计的侧重点,以此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2)要求高职院校校长参加全省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会议。(3)保证学校审计部门的知情权。学校审计部门作为高职院校的内部监控机构,应当充分享有对学校重大事项的知情权,校长办公会议纪要应及时抄送内审部门,必要时学校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列席校长办公会议,便于内审工作的有效开展。(4)组织校内审计培训。在校内积极举办内部审计以及财务规范培训,要求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参加。通过相关法规与案例的学习,加强其对内部审计及财务风险的了解,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内部审计将防范关口前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领导的财务风险,也能提高整个学校的资产使用效益。(5)加强上级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走访调研。上级主管部门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实地走访督查或调研,与学校党政领导进行深度交流。对专职审计人员配备、内审经费、经济责任审计轮审情况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高职院校领导意识到内审工作的必要性。

2.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学校主要负责人应直接领导内审工作。建立健全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审计校领导、分管财务校领导为副组长,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制定议事规则,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定期将审计结果在联席会议上通报,以制度促进审计信息的公开,从而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有关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的专题联席会议,应该要求基建后勤部门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年度审计计划、审计报告应纳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范围,在会上传达新形势下教育厅、审计厅等上级部门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要求,提高学校领导的审计意识。把审计结果作为学校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2)确保高职院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3)建立全面、系统、可操作的学校内审规章制度体系。根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最新出台的相关审计法规和会议、文件精神,针对学校实际和审计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新情况,及时制定、修订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等各类专项资金审计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内部审计的立项程序和操作规程,做到学校内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4)完善学校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分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对属于内控制度缺失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不定期地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修订,不断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属于人员操作层面的,要加强人员管理,对流程不规范不清晰的要加强过程管理。学校要加强资金监管,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实行全过程信用记录制度和责任倒查制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加强资金预算和项目论证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及财务制度执行,以控制业务活动的真实性为重点,加强经费支出的报销审核,规范报销流程,提高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能力。加强内部监督管理部门间的沟通交流,不能以审计监督来代替内控机制,协调发挥各类监督综合作用。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机制。

1.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将凡是负有经济责任的部门、单位“正职”及主持工作一年以上或者实际主持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全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形成全覆盖格局。在高职院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同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审计原则、审计程序及评价标准的选择上,根据被审计人员的不同类别有所侧重,以确保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高职院校内无论是什么部门,其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都存在着共性。主要是(1)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2)预算执行情况,包括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4)任期内遵守廉洁规定情况。在这些共性的责任之外,各部门由于工作岗位性质、部门职责不同及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等因素,负责人的经济责任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可以据此将经济责任被审计人员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学校下属经营活动频繁、实行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其经济责任除了共性责任之外,还在于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第二类是承担着重要经济管理职能、管理使用学校资金数额大的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如财务、基建后勤、资产设备、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管理整个学校的财务收支、基建维修工程、设备采购、实验室网络及设备使用等,由于其部门职能所致而使得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重大。第三类是承担着重要的经济管理职能、管理使用学院资金数额大的系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这些部门管理使用着大量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帮困资金、奖助学金等专项资金,除了共性的经济责任外,其责任重点还在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效益性。第四类是其他职能部门、科研单位、群众团体的主要负责人。这些部门由于岗位性质其经济责任较小,管理资金也少。

2.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分类管理。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不同,相应的经济责任也有所区别。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针对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遵照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被审计人员经济责任的分类,对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分类管理。对于第一类独立经营核算的下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采用对单位财务审计或主要负责人任中审计加离任审计方式,至少每年对单位开展一次财务审计或者任期内对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任中审计,离任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第二类经济责任重大、承担重要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实行任中审计加离任审计,一个任期内必审一次,离任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于第三类管理着各种专项资金的部门主要负责人,宜采用专项资金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以离任审计为主,加以必要的任中专项审计。对于第四类其他职能部门、科研单位、群众团体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一般实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制度,必要时开展审计调查或抽审。

(三)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经济责任运行机制就是处理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审计人、被审计人以及信息使用人之间关系以及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各项程序和制度。具体来看,主要有委托人与审计人之间的委托机制,审计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执行机制,信息使用人与被审计人之间的成果运用机制。

1.经济责任审计委托机制。经济责任的产生起源于财产、资源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两权分离。财产、资源的所有者将其经营管理权委托给无所有权的人,由此而产生关系。为了降低成本,所有者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对人的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中,校内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通常是组织人事部门。虽然这些部门不是公共财产的所有人,但是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对他们的管理一般是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的,所以组织人事部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操作中,高职院校组织人事部门向内部审计联席会议提出学校内部管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议,经联席会议研究审议后,报校党委或校长办公会议批准通过。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部门发函,由审计部门具体实施。

2.经济责任审计执行机制。经济责任审计执行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终结阶段。(1)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部门按照组织、人事部门的书面委托书,对被审计部门进行审前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单独立项,也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等联合立项,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组成审计工作组,向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并开展审计。(2)在审计实施阶段,现场审计正式开始前,应当召开审计进点会,审计工作组全体人员、被审计对象、所在部门或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分管校领导出席,通报审计工作具体安排和要求,听取被审计人员介绍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在实施审计时,应当根据被审计对象的类别,明确相应的经济责任,侧重不同的审计重点。除了查阅会计凭证、文件记录等原始资料、实地盘点以及对一些疑问进行询证之外,还可以通过与被审计干部谈话,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其他干部、教职员工代表分别座谈,多渠道了解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三重一大”、廉政从业等方面的情况。(3)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在充分整理、分析审计工作底稿和询证单的基础上,编写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送达被审计对象,充分征求其及所在部门的意见。如果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持有异议,审计人员则需要进一步核实。根据最终无异议的征求意见稿出具正式审计报告,并做好文件归档。正式审计报告应送达委托审计的组织人事部门,被审计人员本人及其分管校领导。对审计报告提出的有关整改事项,被审计部门现任领导干部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自收到审计报告2个月内提交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已离任干部应予配合。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应对有关审计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必要时审计部门可开展回头看检查整改情况。后一轮审计时要将前一轮审计提出的整改事项作为审计内容。

3.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机制。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两办《规定》中虽然已提出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但缺乏强制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率仍然不高。干部管理监督部门对审计结果的应用不够重视,审计结果还未真正成为干部使用和监督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考核中的具体作用,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分析运用,健全与经济责任审计相配套的组织人事工作制度。此外,还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审计整改;加强对科研项目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专项的审计整改,进一步规范科研及专项经费使用;加强对财务的审计整改,确保资金运用安全规范高效。

(四)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经济责任审计人才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保障力度。学校内审人员的年度绩效考核应当单独进行,根据内审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及工作业绩,由内审部门负责人与分管审计的校领导直接考核评价,切实保护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提升内审工作的效度。鉴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高职院校同类岗位经济责任的同质性和可比性,可探索实行同类岗位附近高职院校内部联合审计,尤其是经济责任较重的岗位,增强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保障力度。

3.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应当出台政策为高职院校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学历进修和职称晋升等提供有利条件。同时要重视实践对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为高职院校内审人员参与上级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各个高校之间内部审计工作的交流,研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耿彦军.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院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3,(1)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经济责任审计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05-02

开展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学校及各单位加强管理,促使领导干部廉洁勤政,并为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高等学校作为特殊的行政事业单位,决定了开展高等学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经济责任审计,具有行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依据具有特殊性

高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依据区别于企业和政府部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依据教育系统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受部委制度约束。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日益重视,国家各部委针对教育系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明确。1992年4月,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教委直属企业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试行办法》,自此,开始在教育系统试行离任审计。1997年12月国家教委又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2000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有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此外,教育部及工业信息化部等所属院校还应同时执行部委内部审计规定,如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又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提出上述规定适用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明确提出高校等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受部委规定约束。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具有特殊性

高校应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干部从总体上讲,包括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校办企业领导人员两类,从性质上来说分为事业编制领导干部和聘用干部。党政领导干部根据干部管理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党政领导干部分为由上级干部管理部门管理的领导干部和由学校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如学校任命的部门领导干部。

通常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指学校任命的院(系)、部、处、所、直属单位等部门的行政第一负责人(包括主持工作的副职)和学校出资并控股的经济实体、企业部门的负责人。其他干部,如副校级领导、主管财务工作的领导是否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具体情况由学校及有关部门决定。需要说明的是,从审计实践来看,多数高校尚不能完全达到先审后离的要求,而企业资产重组时的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广泛开展,更难达到同时审的要求。因此,目前较符合高校实际的做法是先审后任;此外,积极开展审计关口前移,有计划的开展常规经济责任审计。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具有特殊性

第一,在经济责任的划分上,高校一般实行一级财务核算,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其下属各院、系、部、处的主要领导人,除校办产业、后勤集团外,各部门都以教学和科研服务为主,基本不涉及盈利问题和投资筹资问题。因此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与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有所不同,在审批管理方面的责任和财经法纪方面的责任相对较多,主要体现在所管部门经济行为的真实合规性、所做经济决策的合法性和所管部门经济行为及经济决策的效益性上。

第二,在审计重点上,高等学校各院、系、部、处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主要包括遵守财经法纪;制定工作计划,执行预算;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材料、耗材、图书等;自筹经费等经济决策主要包括二次分配,奖惩等。对应于“经济”和“责任”来说,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除了审查责任人履行其一般职责及其效果外,更多的审查、描述和评价,都会集中表现在货币或会计指标、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否方面。

第三,在审计的经费范围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除审计行政预算经费的使用外,对科研经费代管经费、专项经费的审计内容也具有较强的教育特色。如对各院系部领导干部进行审计时应重点关注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有据可依、依据是否充分、经费的使用情况和科研经费产生的效益状况等。高校代管款项是指学校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如党费、团费、学会会费等。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来说,代管款项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学校统筹或校领导直接分管的专项经费,由处(部)履行审批职责,处(部)承担经济管理职责的经费;二是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管理的款项,由学校财务部门负责核算的经费,学校相关单位负责经费的使用和支出的审批等。审计的内容对前者主要包括代管款项的支出合规合法性、决策程序、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情况等,对后者主要审核经费的收支情况,相应的制度规范执行情况,资产账务处理及权属情况等。高校取得的国家专项拨款项目经费及学校根据事业发展建设项目需要所拨的专项配套经费数额较大,因此专项经费的审计是审计的重点。专项经费的审计,主要是审核专项经费开支的用途及范围是否符合国家专项经费拨款的管理使用办法和相关的财务制度与规定;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是否做到了专项管理,专款专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和违反专项管理规定的行为等。

四、高校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具有特殊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应用,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哲学辩证法归纳、分析等,经济学价值理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因此,高等学校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一种政策性、制度性、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

目前,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多针对党政机关及部分国有企业,但是针对高校内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偏少。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有的高校讨论或试行增加了目标性评价内容,即领导人对各部门未来发展做出贡献的经济责任评价。但是,对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评价仍然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崔燕.高校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

2 雷雯、陈玉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及风险防范[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9)

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确立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1、对行长和部门负责人离任时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2、对行长和部门负责人在一定时期内经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我行从1998年部署各地州市分行开始搞试点,四册年我行安排各地州市分行内审机构对所辖的部分支行行长和部门负责人开展了经济责任审计,今年,我行已将行长经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将经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审计结果与被审计评价单位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并拟定出了对行长经营目标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和,进一步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3、对分理处、储蓄所等营业网点负责人和管钱、管物的有权岗位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促进被审计部门完善和落实了规章制度,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l、行长和部门负责人离任审计的主要内容;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执行、法规和业务规章制度情况;被审计对象任职期周内依法合规经营情况;经营管理责任目标的执行情况,包括工作任务、计划指标等;资金、财产安全及完整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执行情况。

2.行长和部门负责人在某一时期内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依法合现经营情况和贯彻执行金融规章制度及财经纪律情况;各项规章制度是否都得到了贯彻落实,有无经济案件和差错事故隐患;全行和部门经营管理综合考核指标完成的真实性、合法性;履行工作职责情况;是否正确履行了领导职权和责任。

3、管钱、管物有权岗位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执行规章制度情况,是否认真执行了有关规章制度,有无不安全的隐患;岗位责任履行情况,是否正确行使了工作职权,正确履行了工作职责;是否做到了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款相符、账实相符。

(三)坚持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

1、坚持了“下查一级”的原则。为了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明确规定了由上一级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下一级单位的领导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对于部门领导或重要岗位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由本级审计部门进行审计。通过实践表明,坚持“下查一级”的原则,一是强化了审计监督工作的独立性、超脱性、权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内控管理中的综合职能作用;二是使经济责任审计层次化,明确划分了各级审计机构的工作职责范围,不留死角,不留空白,较好地优化了各级审计机构的分工,充分调动了各级审计机构的工作积极性。

2.坚持依法审计原则。我们在广泛总行开发的《工商银行金融法规制度(稽核依据)查询系统》的基础上,又结合新疆当地有关方面的制度规定制定一些制度办法,从而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3、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审计中以事实为依据,重视调查,对查出的,详细记载,并进行落实及取证,保证了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以及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为加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4、坚持重要性原则。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各项业务的各个环节,很难面面俱到。因此,我们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宏观控制的角度出发,以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对象的权利与责任分布情况来确定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

5.坚持规范性原则。一是重视了内部审计的建章立制工作,我们制定了《工商银行新疆分行领导干部离任稽核实施细则》和《领导干部离任稽核方案》等责任审计方面的实施细则或补充办法,提高了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和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二是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统一稽核重点、统一稽核流程、统一稽核文本的“三统一”要求办事,周密计划,精心,做到标准统一、口径一致,使审计质量得到了保证。

(四)坚持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严格坚持了审计程序,认真做好准备其施、报告三个阶段的工作,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路子。

二、我们的体会

l、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依法治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是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自我约束”的方针来运行的。金融企业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及某些管钱、管物的有权岗位,其权力与义务的行使是否得当,需要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来检验。从新疆工商银行近年来所发生的经济案件和重大差错事故来看,除了制度执行不到位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管理者行为的监督不到位。我行通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及时督促纠正和处理了一些违章违规行为,有效地遏制了重大差错事故和经济案件的发生。

2、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国际化竞争,实现规范化管理的需要。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金融管理制度,按照经济办事,采取、规范的管理手段来实施经营管理,以尽快适应市场化、全球一体化的挑战的需要。

3、经济责任审计促进了银行的内控建设。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原则》是国际上通用的惯例,是银行监管领域近百年经营成果的,为各国创建有效银行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我行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较好地发挥了监督、检查、控制、评价、鉴证的作用,促进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落实,保障了银行各项业务的安全稳健运行。同时也促进了权、责、利的有机结合,分清了是非,明确了责任,有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