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化思想

现代化思想

现代化思想

现代化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历史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和认真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深刻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明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认真研究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是近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演变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也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落伍了。为了改变这一落后面貌和被动挨打的命运,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富民强国”就一直成为萦绕在中国人民心头最大的愿望和理想。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许多志士仁人就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从林则徐的“师夷之长技”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从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到孙中山、黄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但是,由于他们把现代化的视角放在了西方的模式上,不能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因而这几代人苦苦追求、舍身奋斗,最终还是以悲壮的失败走下历史的舞台。它尽管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之梦仍旧是久久难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上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而且开辟了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改良是补缀的办法,应主张大规模的改造”,唯一可行的是采用“激烈方法的社会主义(列宁主义)”,“用阶级的方法”。正是在这种“俄式”革命的指引下,通过“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华民族现代化历史上又一伟大的篇章,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步是稳健的,中国共产党在“以苏为鉴”的口号下,按照既定的模式,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而且成功地对几亿农民实现了合作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党内出现“快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躁情绪和机械仿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以及“七届二中全会确定的现代化建设模式没有取得战略意义的价值地位”和当时“思想观念上防资本主义的弦崩得太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模式过早地出现了转换,使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走上了“发育不全”、举步维艰的曲折历程。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会主义”一直是邓小复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之一,邓小平亲自参与了建国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这30年的曲折发展,尤其是20年的严重失误,邓小平开始从理论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并进而考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他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邓小平认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长期思考,邓小平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率先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问题。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此,中国真正找到了一条走向繁荣富强的路子。

综观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次现代化建设思路的演变,实践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就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而任何“西化”或者“苏联模式”的道路都是无法解决中国现代化的出路的。

二、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来看,其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人类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一般规律就是蕴涵在这绚丽多彩的发展模式之中。邓小平在设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时,从一开始就强调现代化建设要因时因地制宜,各国情况不同,其现代化建设的模式也不同。他指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来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邓小平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刻的论述和独特的设计。

首先,邓小平在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由于“”的严重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内很长一段时间里“左”的错误横行,形而上学猖獗,在思维方式上习惯于把讲政治与讲现代化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搞现代化就是搞修正主义,搞资本主义复辟。针对这种错误的思想,邓小平在1975年出来主持中央工作时,重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为了真正把四个现代化建设搞上去,他一方面抓现实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抓科技教育,大力纠正将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对立起来的“左”的错误,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他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由此可见,邓小平是从现代化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代表着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最主要条件的高度,来认识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这一问题的。实践证明,邓小平这一思想不仅深刻地揭示了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而且找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方向,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

其次,邓小平一方面反对“贫穷的社会主义”,批判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对立起来,另一方面他又反对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指出我们讲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上,邓小平多次强调“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没有经历过发达资本主义阶段、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这种现实的国情就决定了我们只能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只能是建设一个“小康之家”。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在建设现代化时要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他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两位一体的任务,社会主义规定了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模式。

在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上,一方面,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又是一个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他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方面的建设。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最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必须有可靠的保证。一方面,邓小平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另一方面,邓小平还指出,要使中国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必须有可靠的政治保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动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三、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紧贴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实际,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不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直接的推进作用,而且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邓小平现代化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认识。它紧紧把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课题紧密结合起来,给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带来了蓬勃生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邓小平那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融为一体的。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处于低潮的形势下,由于有了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指导,才使中国社会主义在逆境中奋起,才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希望。

现代化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412.6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只有做好了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才能集中企业整体的力量进行企业现代化的建设工作,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现阶段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依照着原先的做法,某些地方十分不合时宜。所以实现现代化十分必要。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让我们明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及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宏观上把握住它,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其特点,知道其弊端所在,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其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企业管理人员科学的宣传、适当的引导,结合员工的具体特点,帮助其解决思想中的矛盾冲突,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的融入企业,为企业创造出更加丰厚的利润的工作。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则是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充分的利用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从而使其更加富有成效的一个过程。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实现了现代化,才能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紧密结合干部、职工对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使企业的相关员工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相关的知识储备,更加适宜新历史时期市场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切实满足了员工们的需求,就可以使他们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进而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齐心协力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创造更加丰厚的利润。由此可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现代化对于企业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奠基作用。

2.现阶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员工的思想水平参差不齐:企业员工思想水平参差不齐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员工之间的配合不够密切和紧凑,使整个企业的工作效能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朝着现代化与先进化的角度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的主导原因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到位,即没有及时的实现现代化。其具体表现为:首先是企业领导对于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实现现代化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认识到其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于是所谓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了一种形式或者摆设,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其次,由于相关领导做了一个不好的表率,下面的工作人员便上行下效,轻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企业员工思想水平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极易造成隔阂和沟通之间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障企业基本的正常运行就已经比较吃力,更奢谈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或者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了。

2.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过于浮夸,流于形式化:具体表现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以真实情况为基准,而是一味将一些“空口号”当摆设作为企业政治思想建设工作的“成果”。笔者就曾经见过不少企业,尤其是国企,平时不重视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建设,更奢谈实现其现代化了,等到相关的上级领导视察时,就拿出一些拍摄的照片或是一些虚假的文章作为建设的成果,这样是毫无意义的,只会误导领导者,使其做出错误的裁决。事实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员工展开的,因此要想实现其现代化,就应该积极倾听企业员工的真实的想法和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满足;应该耐心地了解企业员工思想中的矛盾与冲突,并积极对他们进行开导与教育,帮助其走出困惑,坚定信念,紧跟着企业的步伐坚定的走下去。也只有这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与企业员工同呼吸,才能具有自己的生命力,笔者在这里强调的就是“接地气”的重要性。

2.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僵化:由于企业政治思想建设的方式较为固定,致使某些领导人陷入了模式化的误区,一直采用较为原始和粗犷的方式进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甚至认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找下属的茬,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这种模式化的工作方式就大大加深了企业员工与领导者之间的距离,引起了员工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抵制情绪,直接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还有一种现象则是现阶段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多是单方面的自上而下进行的,缺乏下对上的有效的反馈机制,这样就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难以暴露出来,难以被解决,对其进行进一步优化更是难上加难。

3.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措施

3.1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上的创新:首先,相关领导要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投入足够的重视程度,从内心深处了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相关领导才能有动力投入充足的人力和财力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并且为其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则是进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员工的观念要有所创新,不能仅仅拘泥于原先的做法,更不能为了偷懒省事,就直接拿一些事先排练好的汇演或是准备好的文章或是照片糊弄相关领导的检查。要切实深入的了解企业员工真实的思想动态,明确他们最关心和最关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展开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而树立起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整个企业的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3.2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上的创新:在总体上还是要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延续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大政方针不改变,保障整个企业建设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但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可以有效的引入下级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反馈,并且结合这些反馈对企业大政方针的制定进行必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才能使其更加容易被员工所接纳,而不至于在建设过程中偏移原先的轨道,变成了一种摆设或是某些人进行不良获利的政治工具。

3.3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这点即是说在进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尽量结合当代的一些优秀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方法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具体的情况,如员工的性格特点、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等进行相关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去粗取精,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打磨到一个精细的程度。另外值得一提的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上的创新,举例来说,在采集企业员工的意见时,若是相关领导直接询问则会给下级员工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碍于压力,他就可能做出不符合内心真实想法的回答,结果误导领导的一些裁决。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企业可以采取设置一些意见箱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意见箱的数目一定要充足并且一定要设立在一些不敏感的位置,总之就是要让企业员工自由且毫无压力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还存在着工作形式死板保守,工作内容单一,工作形式不灵活等等问题,部分领导甚至没有充分重视其企业思想的政治工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企业思想的政治工作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只要我们不断吸收先进理论,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调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能全面实现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郑启太.关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思考[J].政工探索,2009, (2).

现代化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社会反题;社会水泥;无调性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3-0092-06

关于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关系,阿多诺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两者基本上就是一对非此即彼的对手,他认为从本质与所扮演的角色方面看,艺术与文化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并且很大程度上,今天艺术困境的形成与大众文化的侵蚀有莫大关系。因此要想了解阿多诺的这种对立思想,就需要分析他眼中的艺术和文化的本质如何、它们所扮演的角色为何。

一、何谓艺术与文化

关于艺术,阿多诺认为,其一,从艺术自身而言,每个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无窗的单子”。“无窗的单子”(windowless monads)原本是莱布尼茨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自然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些没有窗口的单子,所有单子因其某种圆满性而被赋予“隐德莱希”之名。阿多诺借用了此单子概念并频繁地使用它,例如在《美学理论》中用它来阐述艺术作品的身份,在《启蒙辩证法》中用它来比喻被愚弄的个体等。在他看来,首先,单子特性保证了艺术作品是一个自律实体,即它无需攀援或寄生就可拥有圆满性和自足性,但自足性不等于自闭性,实质上,这些单子在交往着,“艺术作品之所以喜好交谈,正是因为它们个体构成要素之间需要沟通,而这些构成要素不同于那些处于纯然传布状态中的事物。”其次,单子特性确立了艺术作品的社会性,但这种社会性并非“上帝的干预”(莱布尼茨语)所致,而是由艺术自身特性决定的,“所有艺术作品,其中包括那些冒充完全和谐的艺术作品,均属于各种问题的一种内在的关联(Problemzusammenhang)。于是,它们一起参与历史的发展,超越了自个的独特I生或独一无二的品性。”并且阿多诺认为艺术的社会性不是为了和谐,而是为了“不和谐”或对抗,因此他赞扬了勋伯格和他的学派为听众提供了“重大震惊”,体现出艺术家冒险、批判和反抗的精神。简言之,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因“无窗”而自足,并有效地抵制外在事物的侵蚀,但由于语言的交往天性与艺术作品的历史性,因此艺术作品既亲密地交往着,又凭借其“无窗性”与社会对抗着,即如他所言:作为一个单子,艺术作品“既为一物的同时也是引力的中心”。

其二,从社会角色来讲,艺术是“社会反题”。阿多诺强调艺术既是又不是自为存在的,因为如果没有异质契机,艺术就无法获得自律性。但艺术的社会性不是要求艺术去屈从于社会,确切地说,“艺术的社会眭主要因为它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具有对立性的艺术只有在它成为自律性的东西时才会出现。通过凝结成一个自为的实体,而不是服从现存的社会规范并由此显示其‘社会效用’,艺术凭藉其存在本身对社会展开批判。”为此,阿多诺既反对艺术脱离现实而闭门造车,又批判艺术融入现实而丧失自律,而艺术之所以能够担当“社会反题”角色,就在于艺术播撒的是“真理性内容”(truth content)。其中,“真理性内容”就是超越于时空而始终正确的思想,“真理性是现存社会的对立面;因为它比后者的活动规律更为广大,具有其自身活动的相反规律。”而艺术要想能够达到真理性层面,一般情况下它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它必须坚持不懈地批判社会,这是阿多诺以及第一代的法兰克福学派所信守的艺术职责,“真理性内容与社会性内容是互为中介的。艺术之所以化为认识,是因为艺术把握住了现实的本质,迫使现实露出真面目,与此同时又使这种真面目与其表象相对立。”(二)艺术必须持续地反思自身。阿多诺强调,批判性自我反思是艺术作品固有的东西,它通过超越单个作品而提炼出某种“意义”或真理性内容;反思也确保着艺术的正确立场,因为只有不断地反思,人们才能辨析出哪些新兴的事物是艺术,才能保证艺术始终是真理性内容的负载者,相反,文化工业虽是新兴的事物,但它消解着真理性内容;反思还是艺术建构的一种内驱力,艺术的双重任务是批判与建构,而它要想建构就需要通过反思找出解决方法来,去构想一个不同于当下的完美形象。

关于文化的概念,阿多诺虽没有太多的阐述,但我们可以从他的文本的某些片段中找出真相来,如“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绝不仅仅使自己适应于人类;相反它总是同时培养一种抗议他们之间石化关系的力量,由此应该尊重这种它们(力量)。”“凡有理由被称作文化的,都要在回顾中接受在不断控制自然的进程中遗留在路上的一切,这一进程就反映在不断增长的合理性与愈发合理的统治形式中。所谓文化,就是在普遍性与特殊性未取得和解的情况下,特殊性不断地抗议着普遍性。”其成员从不倦于攻击作为人类努力的高级领域的文化和作为人类状态低贱方面的物质存在之间的对立。这些意味着,阿多诺认为文化应是一种“抗议”力量,应具有一种回顾或反思功能,应作为“人类努力的高级领域”等。他的期待包含了文化最初的“对心灵陶冶”功能,也体现出人类学意义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高期待使得他以及学派其他人某种程度上将文化与文明等同起来,并以此来批判文化或文明的缺陷,如阿多诺赞扬斯宾格勒显示了“作为形式和秩序的文化自身的进程是与盲目的统治串通在一起的”,本雅明揭示道:“没有一个文明的记录不同时是野蛮的记录。”

但是文化本身的现状与阿多诺的殷切期待背道而驰,文化堕落为邪恶力量的同谋,为此他感喟道:“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之后,任何漂亮的空话、甚至神学的空话都失去了权利,除非它经历一场变化。”而最令阿多诺焦虑的是大众文化的现状,因为它成了文化工业,成了维护统治秩序的“社会水泥”。其一,因变质为消费品,大众文化丧失了自律性,变异为“文化工业”(cultLlre industry)。关于大众文化的身份,詹姆逊提出了“经典文学”和“中等趣味的文学”之区分,前者对应着高级现代主义美学,后者对应着后现代主义文化,这种界定将大众文化抬升到了文学的层面,赋予它以高贵的血统,当然也就要求我们以文学标准来检验它的职责如何。但令人失望的是,它已堕落为消费品,丧失了其应有的自律性。为此,阿多诺批判今天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个有计划、有较强整合能力的工业体系,它张着血盆大口试图吞噬一切,即它是具有着“独特之处”和“可怕之处”的“文化工业”。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独特之处”是指它不像流行艺术那样是文化自发的产物,而是具有一种极强的“计划性”—利润,而崇尚利润势必消解了文化仅有的“人性因素”,势必刺激着它完全以工业的标准化来生产,以精确的算计来销售。而文化工业的“可怕之处”是指,它凸显着较强的吞噬和整合能力以及水滴石穿的韧性,此韧性既表现为文化工业借助技术和媒介持续地生产着同样的东西,向大众灌输着类似的观念,也体现出它要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收拢到其规划之中的企图,甚至包括10多岁的儿童。

其二,从社会角色看,文化工业是维护统治秩序的“社会水泥”。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之所以会担当此角色,就在于其原欲是要将所有事物都变换为商品,获取当下的巨大效益,如当代音乐就具有这种堕落性,“此音乐功能的变化涉及着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状况。交换价值越破坏人类的使用价值,它越会将自己伪装为娱乐的目标。人们已经质问了什么是水泥(cement)——将商品世界凝聚在一起。答案就是某种整体命令驱使着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最终从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的每个快乐都扮演着颠覆性角色。”这种“水泥”功能使得艺术鉴赏变换为消费体验,艺术鉴赏强调的是审美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消费体验满足的是购买和使用的快乐;艺术鉴赏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知,并挖掘了他们的再创造潜能,消费快乐迎合了人们肤浅而短暂的娱乐;艺术鉴赏带来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消费快乐将差异的人整合为同一的“消费者”。由于文化工业不再以思想和审美理念来吸引和打动大众,只靠炫目和刺耳的视听来取悦他们,而在这种多变的文化商品面前,消费者无法洞察到其真容,相反被它迷惑,结果“在商品的神话性的不可揣测面前,消费者变成了庙宇的奴仆。”可以说,真正的艺术创造出差异的人、丰富的人、自主的人,而文化工业规劝出同一的人、简单的人、奴性的人;前者呈现并创造着社会的“紧张关系”(霍克海默语),后者则凸显并伪造着社会的虚假和谐;前者威胁着当下所谓的稳定但有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后者虽维护了时下所谓的安定,但牺牲了人类的长久进化。

总之,在身份界定上,阿多诺坚信:艺术与文化(尤其大众文化)不是盟友而是对手,艺术享有自律或“自治”,并因此而生存,大众文化放弃自治而依附经济,变异为文化工业,却凭此而繁荣;艺术誓作社会的反题,并借此而进化,文化工业充当了社会水泥,并靠此而垄断社会;艺术因不合时宜而遭遇冷落,文化工业因趋炎附势而备受宠爱。可见两者是如此不和谐,奇怪的是,虽然艺术激烈地批判着文化工业,但后者以微笑来回报艺术的横眉冷对,并将艺术融合到自身之中,这似乎显得艺术是刻薄的,而文化工业是宽容的。那么真相为何?

二、恩怨的形成

在阿多诺这里,审美现代性对于文化现代性没有任何友谊和温情可言,只有满腔的仇恨和无情的批判,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文化工业消解着艺术的“灵韵”(本雅明语),威胁着艺术的地位,实质上,是文化工业加深了现代主体的异化程度,提高了现代秩序的控制力度,即让人更加“非人”化,使社会更像一个“牢笼”(韦伯语)。

具体而言,从表象上看,文化工业瓦解了艺术家族,蚕食着艺术既有的神圣地位。在文化工业大行其道之前,很大程度上,人们的精神世界立足于艺术基石之上,借助艺术家们的思想,人们走出了灰暗的“洞穴”(柏拉图语),摆脱了因无知而招致的恐惧,懂得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康德语),了解到“人格结构”包括着本我、自我和超我等,知晓了“酒神精神”,明白了现代主体的异化程度不断地加剧等。由于这些艺术家们承受着“立法”之重任—其真善美思想因深刻和纯粹而拥有一种普世性,享有着“治外法权”(鲍曼语),而这种较高的荣誉和尊崇召唤着诸多人加入其中,组成了一个“豪门望族”。但在今天消费细密化环境中,人人以消费为荣,并以消费的程度来评判他人的生活质量与社会地位,这种外在压力与内在欲望的合力致使一般的艺术家难以坚守艺术理想,他们转而投降到文化工业这个娱乐阵营中,而原来那个苛求严肃、高雅和深刻的“艺术家族”顿时从人丁兴旺败落到后继无人,从门庭若市冷落到门可罗雀。艺术家族的解体还波及到批评家的立场,“通过与文化——这是一种有薪水和尊严但令人讨厌的工作——相合作,文化批评家凸现其特权,却放弃了他的合法权。”而接受者的品质也不容乐观,他喜欢的是“视觉享受”或“一饱眼福”的快餐文化,而非可令其流连忘返的深刻之作,即他“必将是一位未开化的感觉迟钝者”。悲哀的是,今天恰恰是这种“感官迟钝者”的肤浅兴趣和手中的钞票决定着文化产品的命运和声誉,而为了满足和讨好这个“上帝”,文化工业越来越媚俗化、娱乐化、商业化,最终如阿多诺所言:它生成了自己的本体论,转而一统天下,形成了垄断。

从以上分析看,艺术仇视文化工业似乎基于后者威胁着自己的地位,实质上,阿多诺认为艺术仇恨文化工业,更在于后者加剧了人的异化,加固了现代性这个牢笼,即文化工业压抑着人们,阻碍着现代性更合理地发展,当然这两方面无法清晰地分割,它们是交叉在一起的。

那么,文化工业如何加剧了人的异化呢?关于人的生存状态,诸多思想家比较推崇的是古希腊人的境况,认为那时的人活泼、乐观、顽强、富有想象力等,洋溢着“酒神精神”,他们是“正常的儿童”(马克思语);他们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卢卡奇认为他们的心灵是“完满”的,他们都是持有“乌托邦”信念的哲学家。其后,奴隶社会的奴隶、封建社会的农民都深受着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压抑,是些无太多幸福可言的人,他们全然没有了古希腊人的那种完美心灵。而人的生存状况真正令人担忧的时代是资本主义阶段,如果作一个宏观比较的话,马克思、卢卡奇以及列斐伏尔揭示了现代主体的物质困顿:因生活需求而被异化,为享受消费而被管制;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指向了现代主体的精神异化:为了满足审美需求而惨遭虐待。此时,而阿多诺强调艺术应作为社会的“反题”,保持批判社会的姿态,即艺术与社会是“不和谐”的。这种批判带给了读者不知的真相,替读者说出不敢说的事实,这样人们可保持清醒头脑、敏锐眼光,从而不易被舆论欺骗,受媒介蒙蔽。这是艺术所给予人的审美效果,而文化工业将接受者引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境地之中,简而言之,它的肤浅致使人简单,它的谎言将人蒙蔽,它的嬉闹培育着人的轻浮等。如当代音乐,阿多诺批判它们致使听众听力退化,“当代听力已经退化,即陷入幼稚阶段。不仅要听的科目与选择的自由和责任都丢失了,而且他们顽固地摒弃了音乐有意识的洞察力,此洞察力从远古时期的一个小群体就已经形成了。”在阿多诺看来,这种幼稚和退化不是因为听众未开化,而是他们被强制地放弃自己的听力,因为大众音乐乃至整个大众文化都是幼稚的、肤浅的,即幼稚环境必然培育出幼稚的人,肤浅氛围必然熏陶出肤浅的人。而且由于文化工业源于经济而止于经济,讨好和骗取大众便是其主要目的之一,为此,它编织着美丽的谎言去哄骗大众。结果,“文化工业取得了双重胜利:它从外部祛除了真理,同时又在内部用谎言把真理重建起来。”

接下来分析文化工业对现代性的阻碍作用。就艺术的职责而言,从现代性初期到现代性兴盛期以及今天的现代性衰落期,艺术从最初热血沸腾的“先锋”成长到深刻的批判者和冷静的反思者,艺术由原初的赞美(也有批判的,如卢梭)发展到今天的批判和反思,而艺术之所以不断地成熟,最基本原因之一在于它坚持将自律性和他律性有机结合。在审美现代性的批判和监督下,现代性从自我沉醉中觉醒过来,借助思想家的批判和建议,适时地改正自身,它没有如一些理论家断言的那样不久便寿终正寝,相反它不断地涌现出新的活力来,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如果说艺术的批判刺痛着现代性去改善自身的话,那么文化工业的谄媚则使现代性滋生着自满,如果说现代性因艺术的批判而得以进步的话,那么它会因文化工业的赞美而故步自封,这便是在现代性层面上,艺术与文化工业势不两立的原因所在。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总是要求人们“遵从”那些存在的事物,而不要怀疑它们存在的合理性;它总是赞美社会,并承载着无关痛痒的证据和非真实的信息;它总是以虚假冲突来逃避或替代现实冲突,使人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此时,社会虽貌似和谐,实际上其中充斥着欺骗和压制,个体被原子化了,他没有了情感、愤怒和反抗,只能逆来顺受。因此阿多诺说:“文化工业的总体性效果就是一种反启蒙,如霍克海默和我所说,作为进步技术对自然的控制,启蒙变成了大众的欺骗,转变为一个束缚意识的工具。”客观地讲,百病缠身的现代性不可能与文化工业这个谄媚者无关,因为它将大众简单化、肤浅化、短视化,同时使统治者自满自足而裹足不前,即文化工业采用了“欺上瞒下”的伎俩而坐收渔翁之利,因为它赚得盆满钵溢。至此,我们明白了:良善的艺术痛斥自私的文化工业是那么的合情合理!

三、有调的无调式二重奏

以上分析得出,阿多诺思想的这种二重奏所奏出的并非和谐之音,而是非和谐之音、无调之乐,因为他信守艺术的批判和否定责任,拒绝与文化工业媾和与协商。“无调性”(atonality)原本是音乐家勋伯格独创的十二音位法的音乐特征,它强调各音符的独立性以及节奏的多变性。阿多诺对勋伯格作品所凸显的不屈从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也汲取了这种无调思想,因此用“无调”来描述阿多诺这种二重奏思想是比较合适的。

在阿多诺看来,无调音乐首先是不和谐的,不和谐保证着艺术的既有身份。他认为这种不和谐打破了总体控制,凸显着每个音符的独特性,奏出的音乐复杂、丰富,所以“不和谐音仍然比和谐音更为理性,因为它极为清楚地表达了和弦内部各音的关系”。虽然无调性彰显了每个音符的存在价值,但是它并不就此无视整体的存在,相反这些音符都与主题保持着同等距离,“这种音乐在其一切瞬间都与中心保持着相同的距离。与此同时,根据与中心点的远近所形成的形式规则失去了它们的意义。”而审美和谐,阿多诺认为,它只是艺术诸多契机中的一种,所以不能将它视作金科玉律,否则就会如传统美学一样自我封闭;艺术更要提防和谐的理想,因为这会让其因依傍这个全面支配的世界而丧失自律性;艺术如果需要和谐,那也仅是暂时的和谐,而非永久的和谐,即“不和谐是关于和谐的真实所在”。因此坚信不和谐信念的艺术绝不会赞美文化工业,更不会与它媾和,它们之间绝对不会奏出和谐的曲调,相反只是批判与厚颜、否定与整合等无调曲。其次,无调音乐具有恒久性,艺术在此永久否定中保持着生命力。阿多诺指出无调音乐渴求一种“不连贯性”和“非延续性”,“而音乐正是由于这种非延续性得以真正存在。这里音乐再次征服了时间,但不是用尽善尽美的音乐代替时间,而是以无所不在的构造活动,通过阻止一切音乐瞬间去否定时间。”这说明无调音乐要想保持其无调性,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和构造,来摒弃与时间相吻合的企图。而艺术之所以能持续地批判文化工业,就在于它富有创新能力,因为它拥有着反思能力和交往欲求,反思使其发现问题与自身不足,交往让它汲取先进的外在资源。

而艺术要想持有批判能力,并使此无调性保持下去,阿多诺强调艺术应具有一种自治而悲壮的“晚期风格”。“晚期风格”(late style)是萨义德从阿多诺音乐批评中挖掘出的一个概念,他曾自豪地声称“他是阿多诺的唯一真正的追随者”,可见阿多诺对其影响之深,他也指出“晚期风格”对于阿多诺的重要性,如在《贝多芬的晚期风格》、《音乐瞬间》和《论音乐》等论文中,阿多诺多次使用了这个术语。关于艺术家的风格,萨义德指出在生命临近终结之时,它们呈现出两种类型:一是和谐精神与安宁,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二是不和谐、不安宁的张力,如贝多芬的晚期作品。萨义德认为,晚期风格是艺术家无视死亡恐惧的一种率性表现,因为他心目中只有艺术理想;它也是艺术家对所谓美好的“身后名”的一种漠视,因为他在乎艺术的生存处境和幸福许诺;它还是艺术家坚定自己批判立场与不合作态度的体现,因为艺术一旦谋求和谐,必会被社会整合。并且他认为,阿多诺就是一个非常晚期的人,因为“他绝对不习惯于苦行的平静或老练的成熟”,即他率性而为、毫不掩饰;因为他不与社会妥协,他抨击了所有领域的进步,其产生的作用犹如“把大量的硫酸朝着命运倾泄过去”;因为他不会讨好和安慰别人,他常常挑出那些细节的瑕疵,“带着学究式的小小窃笑加以审视”。的确,阿多诺特别欣赏那些晚期风格作品,它们表现着艺术家的不妥协、真实情感,它们虽然也有主观与客观,但没有刻意地将两者协调起来,如贝多芬的作品,“客观是那些断裂的风景;主观则是独照此风景的光辉。他并没有将两者和谐地综合起来。借助不协调的力量,他及时地将它们撕裂开,也许是为了将它们永远保存下来吧。在艺术的历史中,晚期风格都是灾难性的。”就此展开,客观是严酷的现实、虚假的文化工业与野蛮的文明,主观则是艺术家敏锐的洞察力、无畏的批判勇气,具有晚期风格的作品不会因渴求和谐与完美而违心地赞美那些批判对象,富有晚期风格的艺术家更不会因希冀生活的安宁而放逐自己的批判立场与审美理想。这便使得晚期风格的作品是苦涩的、“不合时宜的”、悲剧性的,晚期风格的艺术家是孤独的、焦虑的、悲苦的,这也使得艺术有能力、有勇气去批判文化工业和文明,使得艺术在此批判中收获进步的动力和信心,而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就在此不和谐中呈现出一种无调性来。

实质上,此无调音乐贯穿着一个永恒的曲调——解放兴趣,这是对人自始至终的深切关怀,即这是一个有调的无调式二重奏。艺术之所以要批判文化工业,是因为文化工业是消费品而非艺术,是因为它取悦于人肤浅的感官享受,而非沉郁的精神陶冶;艺术之所以要持续地批判文化工业,是因为文化工业不断地凭借着新的技术和伎俩来提升自己,来俘获更多善良的人;艺术之所以不与文化工业媾和,是因为文化工业是社会水泥,是意识形态的帮凶,而艺术是社会反题,是意识形态的批判者。某种程度上,这便是阿多诺哲学上强调“否定辩证法”、美学上倡导“不和谐”的缘由所在!但在这个无调的二重奏中,艺术不是因自身利益而批判文化工业,而是基于更深刻、更深远的考虑——对人的影响(对于现代性的考虑也是从人的处境出发的)——来揭示文化工业的。对人的影响包括着弱化人体的既有机能与简化人的思想,关于人体方面,阿多诺揭示了流行音乐因单一化、重复化和简单化而致使人的听力退化,电影因多样的技巧而导致人的精神涣散,电视因外部与内部多层结构而“培育”了人的自动化反应,即“娱乐、电影、大众音乐以及新听力等使得人无法挣脱整个幼稚环境。这种病症具有一种苟活功能。”人的精神方面,文化工业凭借其标准化、娱乐化、肤浅化等手段,在讨好大众的同时将他们欺骗、控制和整合。被控制的领域,除了工作时间外,文化工业还控制了大众的“闲暇时间”,因为它已上升为总体性,并与消费品相等同,而闲暇时间内大众可能正是享受消费之快乐的时候。因此艺术要坚定不移地批判文化工业,就在于后者将大众从身体到精神、从外在到内在都控制着和支配着,使其幼稚化,丧失洞察力和抵御力,更在于它将所有大众整合和操纵,使他们单一化,摒弃反抗力和凝聚力,因此“社会始终就是胜利者,而个体仅是社会法则的一个玩偶而已。”

总之,阿多诺这个二重奏思想是有调的无调性的,因具有伟大的有调性(对人的深切关怀),无调性(持续而坚定的对立)才显得铿锵有力;因拥有变奏的无调性(加剧的异化与激烈的艺术批判),有调性(人的内涵)才更丰富,艺术责任才更沉重、更神圣。阿多诺此思想无疑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人思想的典范,他们倚重艺术而批判文化工业乃至文化或文明,而第二代倚重文化而轻视艺术,如哈贝马斯以文化现代性取代了审美现代性,更需要思考的是第三代,如霍耐特似乎忘记了艺术的存在,即三代人虽都建构着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二重奏思想,但它们内涵相差甚远,所以他们学术思想的迥异不得不引人深思!

注释:

①审美现代性指艺术、美学和哲学等围绕“完整的人”来审视现代性时所凸显的特性,它具有批判、反思、坚持与交往和对话(交往和对话是一类)等四个内涵。此观点吸收了曹卫东关于席勒“完整的人”的思想。

②文化现代性指现代社会的文化的特征以及此文化在现代性中所扮演的角色,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人多数从大众文化批判开始,进而分析整体的文化概念以及文明本身,他们认为文化与文明是野蛮的、压抑性的。

参考文献:

[1]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7-8.

[2]Adorno,The Culture Industry[M],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M,Bernstein,London:Routledge,1991,100.

[3]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阿多诺[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89.

[4]马丁·杰伊,法兰克福学派史[M],单世联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03.

[5]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368.

[6]詹姆逊,时间的种子[M],王逢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50.

[7]Adorno,Prisms[M],translated by Samuel and ShierryWeber,MIT,1982,20.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

[9]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51.

[10]阿多尔诺,王路,论“新音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0,(4).

现代化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化思想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又是现代化的实际承担者。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是指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渐完善提高,思想观念逐渐转变,人逐渐由自在之人转变为自为之人的过程。

一、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一)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1.现代化的涵义。

现代化一词由来已久,对其内涵的界定一直是各种理论和思潮争论不息的话题,大家普遍认同的概念,即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涉及政治、法律和社会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整体社会变迁。

2.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现代化具有整体性。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仅仅将现代化视为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殊不知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这也是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产生的客观前提。二是现代化具有阶段性。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进步都会高于所经历的阶段,且会遇到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定和地位评价。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既要保留传统之精华,把其精华作为现代化继承启动的根基,也要避免传统中消极腐朽的因素拖累,束缚现代化进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含义及表现形式

1.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中指出:“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1]可以看出,人的思想是现代化的基础,面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严重失衡,人们开始寻求“心物制衡”。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又是现代化的实际承担者,而人是有思维、有意识的高级动物,其思想道德在现代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术界对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界定还有争议,但笔者认为,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是指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渐完善提高,思想观念逐渐转变,人逐渐由自在之人转变为自为之人的过程。

2.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掌心中的思想道德。21世纪是信息网络时代,是“微时代”,给人们提供了便利条件,人们有手机,很多人刷微博、扫微信、看视频,交流通讯方式层出不穷,人们在手指的触动下得知“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自觉形成一种道德标准。“微时代”对人性恶的方面也起到警示作用,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公民可以对国家事务发表看法,对国家各级领导人决策及时给予回应,还能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作风进行监督。让其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第二,语言中的思想道德。语言是开展日常互动、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成为思想道德现代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如“低调”是一种文明与和谐的处事方式,“给力”是一种诚信和友善的帮助,“时间都去哪了”告诉我们珍惜时间。从这些语言中就可感受到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它时刻向我们传递着正能量。

二、成功与失败并存的思想道德现代化

(一)思想道德现代化成功论

1.精神可以变物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使我国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生产力包括人和物两个基本要素,而人又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人的劳动技能,主要以科技为支撑;另一方面是人的积极性,它通过思想道德起作用。思想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高,精神生产力就变成了物质生产力,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域下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保证了生产力的方向。物质文明本身没有阶级性,但生产力同一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经济基础同一定上层建筑相联系,物质文明就有了方向性。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说到底是走什么路的问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依靠思想道德引领。

2.现代化的又一次腾飞。

怎样正确认识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挖掘并发挥人的思想道德潜能,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一致,协调和化解现实中人的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种种对立,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支持。这里的高层次人才是指“德才兼备”之人,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技术能力,更要具备较高的德行,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正如拉伯雷所说:“没有良知的科学,便是灵魂的毁灭。”现实中,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将会对现代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3.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的需要。

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是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的经典论述。马克思论述了人的发展的三个基本尺度,即自由、全面、充分。人的自由发展是相对被压抑、被束缚、被强制的发展而言的。恩格斯对人的自由发展解释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而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人的自由发展、从自身的关系中解放出来创造了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人的片面、畸形发展而言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会说话的“工具”,造成了普遍的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从该论述中得知,人的全面发展中,精神占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故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将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置于重要位置。

(二)思想道德现代化失败论

1.非本真式道德。

在思想道德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非本真式道德”,即并非发自内心的道德,而是流于形式的“痞子道德”、口头道德。“非本真式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就已经存在,只是现今重新泛起。中国历史上“举孝廉”曾成为一种道德政治制度,即把天下公认的“孝子”举荐做官。于是,就有某些所谓的“孝子”并非出于真正的道德而行孝,而是为了做官不得不行孝。当今社会又出现了“道德储蓄”这种形式主义道德,即个人先帮助别人,支出爱心,等到自己需要帮助时,把支出的爱心收回来,换取别人的帮助。履行道德义务原本就是自愿性的,现在却变成了目的性的履行,这是一种“伪善”。

2.道德不能换来“面包”。

我国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一些领域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越来越被忽视,人们忽视精神文明,更关注物质文明,持有“精神无用论”“道德不能换来面包”的错误观念。物质文明固然重要,正如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列宁说“:觉悟是从物质利益中产生出来的。”[5]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6]这些都是伟人对物质文明重要性的论述,但他们的论述是特定时代条件的产物。因此,人们要全面看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相信“精神可以变物质”“道德可以换来面包”。当人们感到困惑时应该想到,是马克思主义让中国在迷茫与无助中找到方向,是思想指导了中国重重压迫,没有这些“精神”,就不会有人们现在的“面包”。

三、思想道德现代化的“回归”

思想道德现代化的“回归”,就是要把我们曾经拥有、但被冷落的优良传统重新拾回来,即“思想道德现代化”是在“回归”基础上的现代化。思想道德现代化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主义和理论模式,脱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那么思想道德现代化就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而“非本真的思想道德现代化”。同时,思想道德现代化的“回归”不等于怀旧心理,对待思想道德现代化“回归”要持有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中的“真、善、美”继续发扬,将“假、恶、丑”终止在现代化进程中。

[参考文献]

[1][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列宁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现代化思想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共产党党正在领导进行现代化建设,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然是现代化的,只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相衔接,与高科技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跟上科技的高速发展,才能强化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力度和深度,才能使我们党的这个传统优势更显威力和效果。

关键词:企业 思想政治工作 现代化

世界处于永恒的发展变化之中,如果说一切工作都需要与时俱进的话,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尤其需要与时俱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思想政治工作唯有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流、社会发展的大空间、企业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中,才能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开创新局面。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

面对当今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和相互碰撞的各种文化思潮,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明显落伍了。反思现状,就会发现: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固守着传统的套路,重形式、轻内容,重布置、轻落实,以不变应万变:一说学习,无非是开会念报读文章;一说宣传,无非是贴标语造声势;一说关心职工生活,无非是看病号送温暖;一说建设企业文化,无非是多搞几场文娱活动……这些套路不是没用,而是几十年下来成了老生常谈,就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由于缺乏对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在社会信息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优势已风光不在。 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依然墨守陈规,依然让那些形式主义和华而不实的东西耗费我们的精力和声誉,那么,就很难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对党的事业是十分有害的。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现代化”,就要紧密结合时展的新特点,积极寻求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多样性文化和物质需求的新方式;就要紧密结合人们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认真探索运用互联网来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就要紧密结合企业改革、稳定与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新机制……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有多种途径,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很重要。

1.让“服务职工”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

群众利益无小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把“为职工服务”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接受职工需要不需要、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这个“市场”的检验。一位世界扭亏高手说得好:“一家企业要成功,关键是一定要爱护你的员工并帮助他们,一定要把你的心拿出来给他们看,要心心相印,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跟你走”。

过去人们总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说教,就是居高临下地教导人、管住人和限制人的,而对人的需求和利益却往往关注不够。特别是在当前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观念不断碰撞,职工的思想情绪容易波动和浮躁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真正搞清楚职工在想什么,要什么,烦什么,多做得人心、暖心人、稳人心的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沟通心灵的调节功能、解疑释惑的疏导功能、稳定人心的凝聚功能、团结鼓劲的激励功能和雪中送炭的服务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承认人的差别,尊重人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改变以往教条僵化的思维模式。只有真正做到了尊重人,理解人,理直气壮地实现和维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受到大家的认可,才会让人心甘情愿地跟你走。

2.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踏上网络快车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快速传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广泛运用,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畅游于网络之间,浏览最新的国内外新闻,在论坛发表观点,去聊天室交流情感,相对于坐在会议室听报告、学文件,自然更具魅力。网络信息传输几乎综合了其他传输手段的所有优点,它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还可以传输声音和动态画面,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让人如身临其境,得到切身体验,这是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现在,许多企业已在互联网上开辟了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利用网站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宣传先进典型、政策法规,进行调查研究,开办电子报刊等,使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有机交融。如:建立“厂务公开”网页,设立“经理信箱”、“书记信箱”、留言簿,开设“职工论坛”、聊天室栏目等,将职工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全部在网上公开,让职工自由发表观点、言论,随时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解答职工提出的问题,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化解。

3.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纳入考核

要改变思想政治工作在低层次上循环、低水平上重复、自叹声中弱化的现状,就必须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相适应,必须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现管人、管生产与管思想的有机结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那样,完善和落实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硬任务与管理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与个人的经济利益联挂,与干部的任用联挂。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伴随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随时而做,随地而做,从而有效解决以往内容空洞、形式单一、覆盖面狭窄的问题,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优势和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