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城市发展

低碳城市发展

低碳城市发展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151-03

前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以及城市化进程地快速推进,由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问题。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到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以及2009年末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都体现了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解决气候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在此背景之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渐在各国达成共识。城市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7年起,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苏州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现代化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建设低碳城市的条件。苏州是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十分重视苏州低碳经济的发展,编制了《苏州发展低碳经济规划》,为苏州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了发展方向。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步伐已经迈出,然而,为更好地建设低碳城市,必须对苏州目前的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做出评价,本文将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苏州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5个城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苏州目前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并给出具体的建议。

一、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指标构建原则。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低碳城市发展的水平,应该构建一个反映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这个指标体系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1)可比性原则,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尽量选择可比性较强的相对指标和区域间具有共性特征的可比指标;(2)数据可得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进行实证研究,因此,选择指标时,数据应该可以通过各级统计年鉴、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获得,以便进行研究;(3)代表性、综合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应该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能够反映所要说明的问题。

2.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笔者在深入研究低碳城市特征的基础上,参照中国科学院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报告以及目前国内外评价低碳城市发展的指标构成,基于上述原则,构建了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比较

数据选取及分析过程。本文数据选自2011年苏州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南京统计年鉴、无锡统计年鉴以及常州统计年鉴,并经整理测算而得。

因子分析法步骤:

第一步:首先收集整理5个城市15个指标的相应数值,由于各指标之间的计量单位与数量级不一样,为了准确地评价各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方法是:标准化方法(Z Scores)。

公式:x′ij=(xij-xj)/σj,其中:xj=ij,σ=,

第二步:求 R 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建立相关系数矩阵 R 并得到其特征向量。采用统计软件 SPSS15.0 进行分析,得出 R 的特征值和贡献率(见表2)。

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共有三大特征根:5.199、4.908、4.012。它们在一起解释了变量标准化方差的94.602%。因此,前三个主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所能表达出的足够的信息。

第三步: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对所提取的四个主因子 F1、F2、F3 建立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上页表3给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由上页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由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比重(A4)、人均生活用电量(B3)、人口密度(B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C5)决定;第二主因子由人均GDP(A1)、单位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C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C3)决定;第三主因子第三产业占GDP比重(A3)、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A5)、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B1)、每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拥有数量(B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C4)、环境投入占GDP比重(C6)决定。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各因子所占权重即各自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并由此得到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的综合指数F:

F=41.504/94.602 F1+28.618/94.602 F2+24.480/94.602 F3

将标准化的数据代入前式可得出5个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序。一般来说,综合得分越高,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就越高;得分大于0意味着该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在5个城市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则在平均水平之下,需要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以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最后通过计算得出2010年苏州同沪、宁、锡、常五个城市的得分,综合得分及排序结果如下(见表4):

通过因子分析法,将苏州与沪、宁、锡、常四个城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苏州目前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居于5个城市之首,常州次之。这说明苏州近几年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苏州在因子2与因子3的排名均为第一,而从因子2和因子3所涉及的指标来看,这些指标涉及到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政府对环保的投入等方面,最能直接反映低碳城市发展的情况,苏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近几年在低碳方面的投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在因子2、因子3各指标中,苏州也有落后的方面,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苏州仅有41.4%,在5个城市中位列最后。苏州的人均拥有汽车数量位于5个城市之首,而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却最低,这种交通方式显然与低碳交通的理念不相符合。然而苏州在因子1的排名却不高,从原始数据来看,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还不高,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人均用电量在5个城市中仅次于上海,这说明居民节能减排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低碳化,产业低碳化要求产业技术密集程度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大幅度提升,产业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产品附加值高,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得以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然而苏州目前仍然是第二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的比重同周边城市相比还不高,这种产业结构十分不利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因此苏州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政府提供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加大公交投入力度,加快公共交通发展步伐,完善公共交通线网,增加公共交通密度。加快城市的轻轨和地铁建设,打造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降低汽油燃料比重。逐步限制私家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繁忙路段的用车停车成本。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引进和开发运输新技术。

3.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该是每个人的责任。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极力倡导低碳消费模式,即在维持高水准生活的同时尽量使用节能低碳的产品和工具。政府应大力宣传低碳理念,教育市民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意识,号召市民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平时注意节水节电,分类处理垃圾,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努力实现个人生活的低排放、零排放。

参考文献:

[1] 金石.WWF 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08,(2A):22.

[2] 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33-35.

[3]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8-13.

[4] 崔耀杰.基于快速公共交通发展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2009,(19):11-16.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低碳产业;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TE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4-0017-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04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无疑是协调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战略举措。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的作用日趋明显。然而,城市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由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尤为严峻[1]。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不仅可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还会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2]。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城市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3]。目前国外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行动法案。国内多个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也已经逐步展开,已有保定、上海、贵阳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尽管如此,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仍处于尝试性的阶段,过于零散,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争相打造低碳“名片”,缺乏系统性的安排[4]。然而,低碳城市建设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需要通过低碳技术的创新,经济结构的优化,消费模式的转变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城市需要探索出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发展路径。因此,整合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总结提炼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活动所遵循的发展模式,将为我国城市探索适宜的低碳转型路径提供借鉴,为低碳发展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奠定基础。

1 国际上低碳城市的发展实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于2003年由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5]。而随之国际上众多城市也展开了以温室气体减排、构建低碳社会等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 LCCP)。首批3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 在LCCP 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Carbon Trust and Energy Saving Trust. The 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 lowcarboncities.co.uk。伦敦市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更是起到了领跑者的作用。2007年,伦敦市长利文斯顿发表《今天行动,守护将来》(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计划,提出了在2025年使CO2排放量相比1990年水平减少60%的目标。《伦敦气候变化行动计划》(London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在其不同的行动与方案中制订了许多具体措施和目标,致力于解决诸如绿色家园、商业、能源效率和运输等问题[6]。

伯明翰曾经作为英国工业革命中心盛极一时,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转移逐渐走向衰落。经过漫长的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努力,最终发展成为一座富有文化内涵的会议、展览和商业旅游城市。伯明翰的成功转型得益于产业定位明确,将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金融、咨询、零售、会展等行业作为重点,培育创意园区,建设知识城市,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区,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类似的城市如美国的波士顿,作为美国最早完成工业化、最先发生传统制造业外迁的地区之一,发展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部门成为波士顿摆脱产业转移困境的重要选择,目前已经在波士顿的128公路区形成高技术企业密集的产业区,其知名度仅次于硅谷[7]。

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提出打造低碳社会的构想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东京政府于2007年发表《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十年计划的基本政策》,定下2020年相比2000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5%的目标。其基本政策涵盖推动企业减排、减少居民生活浪费、政府设施节能、减少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8]。东京市在城市规划中还侧重考虑住宅的节能和环保等要素。

丹麦哥本哈根分两个阶段实施低碳城市战略。第一阶段目标是到2015年将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20%,第二阶段是到2025年将排放量降为零。推出50项措施建设低碳城市,涉及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实行热电联产,推广节能建筑,发展城市绿色交通,鼓励市民垃圾回收利用,依靠科技开发新能源新技术等方面。西班牙巴塞罗那推出“能源改进计划2002-2012”,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特别是太阳能),减少了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该计划包括促进政策、示范项目、法律与管理手段,并将能源措施纳入到城市发展中。瑞典的马尔默将威斯特拉汉能建设为一个新的碳中和居民区。有1 000个家庭的能源供应来自可再生能源。100%的可再生能源方程是基于一个年度周期,也就是说在一年中的某些时候,城市辖区借助于城市系统,在其他时间,威斯特拉汉能地区用其能源盈余来供应能源系统。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较低的建筑能源使用,城市密度和可持续的交通对这些活动进行辅助[6]。

2 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

目前国内已经进行了很多低碳城市建设的探索,多集中于战略规划的研究以及示范城市、示范园区或示范项目的探讨。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试点城市。气候组织于2008年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通过实施该项目,推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中国城市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

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开展了低碳发展的试点实践[9]。如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上海市东滩地区,正着手打造东滩生态城,该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在新城中,热能和电力将通过风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直接获得;为满足燃料电池的需求,将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建筑物均采用环保技术;步行、自行车、燃料电池公交车等将是人们的出行方式上海东滩生态城总体规划设计.。再如保定市,提出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依托保定国家高新区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础,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等七大产业园区。“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成为保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与新品牌[10]。

随着人们对低碳发展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或示范区的理念,开始依托自身的资源、产业特点探索适宜的发展方式。表1列示了目前国内典型城市针对低碳城市建设提出的发展愿景和已经采取的行动措施或制定的规划。尽管众多的地区开始低碳发展的尝试,而发展程度却参差不齐,发展模式也各式不一,大到部级、省级的低碳示范区,小到低碳乡村、低碳社区,部分地区打造综合型的低碳规划,部分地区则重点致力于新能源、低碳产业的发展。这些城市或地区的低碳发展经验及其推广价值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其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但无论如何,它们在低碳城市的探索中将为中国其他城市的低碳发展提供借鉴。

3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总结

综合上述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实践综述的结果,我们发现,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所在国家、地区的发展战略不同,不同的城市也选择了各式各样的低碳发展模式。总体来讲,国际城市相对探索出了更为有效的低碳发展模式,而国内城市的发展实践更多还处于尝试性阶段,相对比较零散,主要集中于低碳园区示范,低碳产业选择和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式的探索。综合各种发展实践,我们将目前城市低碳发展方式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式,各种模式的典型范例城市如表2所示。

3.1 目标模式―― 综合型“低碳社会”

我们将英国、日本、丹麦等国家成功实现低碳转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定义为综合型“低碳社会”模式,该种模式几乎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能源供给到能源消费的各个领域,包括新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建筑、环保交通、低碳消费模式等各个层面。该类城市多是工业化后期城市,具备良好的经济转型基础,如伦敦、东京、丹麦等城市。

3.2 过渡模式

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低碳社会”,然而任何经济的低碳转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城市需要选择一个切入点或一个领域来优先发展。综合以上国内外低碳城市的发展实践,本文归纳如下三种低碳城市建设的过渡模式。

3.2.1 低碳产业拉动模式

所谓低碳产业,是指相对能源密集型产业而言,能够以相对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产出的行业,多指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上部分城市的低碳转型,采用低碳产业拉动的方式,即城市发展以某种或某类低碳产业发展为核心,逐步弱化其他行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相对较单一的低碳发展模式。典型的范例如伯明翰和波士顿,前者以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为发展核心,后者选择发展低碳高科技产业,均通过构建知识型城市实现低碳发展。

3.2.2 示范型“以点带面”发展模式

在城市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初期,多个城市选择先建设示范区的形式,探索先进的发展理念和转型经验,进而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城市的低碳发展。典型的城市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建的马斯达尔生态低碳城,即探索建立一个“零碳排放”的生态园区Zerocarbon city planned for UAE.省略/community-content/-low-carbon-news/668/zerocarbon-city-planned-for-uae。该种模式也是国内城市普遍尝试的一种方式,如重庆建设低碳产业园,科技部成立“低碳科技示范区”,探索低碳技术发展扩散的有效途径。

3.2.3 “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

我们将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行业定义为低碳支撑产业,该类产业可能本身并不是低碳的,如风机制造,太阳能利用所必须的多晶硅制造、光伏设备制造等,这些设备的生产实际上是高耗能的,然而又是上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所必须的。在全国甚至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视角下,这类产业虽然是耗能的,但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是低碳经济发展中必要且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将发展“低碳支撑产业”的城市也作为低碳城市发展过渡模式的一种,尤其是在全国进行低碳城市发展探索的初级阶段,这类城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该类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自身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除此以外,还存在众多的城市开始进行其他方面低碳发展的尝试,但多是重点关注低碳发展的某一方面,如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始改善交通体系,开发低碳建筑等,本文将这类城市定义为低碳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没有形成相对较成型的低碳发展体系。尽管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大多数城市也只是处于这种摸索性阶段,仍需要探索出合理的适合自身特征的发展模式。

4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探讨

综上,尽管国内城市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初期的探索,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摸索出明确的发展路径。国外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经验,然而中国的低碳城市不能完全遵循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模式。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同时中国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产业结构升级、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等应该作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创新[11]。

4.1 中国需在低碳发展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转型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低碳城市的建设需要以低碳经济为载体,在低碳转型过程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需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进程中的低碳发展之路,不可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低碳城市定位也不可能以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量减排为目标(如英国、日本的低碳城市)。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需要以经济发展与保护气候的协调为目标,因此,发展优先是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现实途径[12]。然而,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要实现低碳发展,结构调整是重中之重。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低碳产业的选择来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2 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是经济转型的关键

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低碳转型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发展低碳产业各城市也各有侧重,不同的城市依据自身发展特征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可选择低碳产业拉动模式或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低碳产业拉动模式。具有独特资源或产业优势的地区可以依据自身禀赋和发展特征选取低碳产业,如发展教育产业,建设知识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低碳旅游业等,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但能够低碳发展的城市状态。如桂林等旅游型城市,即可以依托自身的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利用,以旅游业及其配套服务业为发展核心拉动城市的低碳转型。当然,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也仅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要实现真正的低碳发展,必须在建筑、交通、消费模式等方方面面融入低碳理念。

低碳支撑产业发展模式则需谨防重复建设。发展低碳支撑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如保定、德州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为国内甚至国际的新能源开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城市的选择必须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与产业发展优势,避免盲目跟风,同时要有长远的规划和发展愿景,短期内的产业选择也要为未来的经济转型搭建基础;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时掌握市场动向,避免重复建设;另外,该类产业的建设,必须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避免成为高耗能的“世界加工厂”。

4.3 低碳示范区建设为城市低碳发展探索方向

推动低碳示范,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有效模式,可以为城市低碳发展指明方向。相比国际上的低碳城市,中国的城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中国的低碳城市发展需要逐步探索有效的合理的发展模式。而示范型的发展模式,将为城市的全面发展提供经验借鉴甚至教训,该种模式也是国内开始普遍运作的一种方式,探索出成功经验后如何将园区或示范区的发展经验扩展到城市甚至更多相似的地区,将是示范发挥作用的关键。对于一些综合型城市,可以申请建立低碳发展示范区,开展规划与政策试点,探索可复制到全市的低碳发展经验。

4.4 注重低碳理念的渗透,构建综合型低碳城市是最终目标低碳经济转型是必须也是必然,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远来看,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构建一个综合型的低碳社会,如上所述,涵盖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低碳的能源结构,低碳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业,低碳的消费模式,低碳技术支撑等[13]。城市建设需注重低碳理念在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以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而低碳社会的建设也将为经济的低碳转型提供保障。同时,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起着长期的结构性的作用,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14]。因此,综合型的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无论采取何种过渡模式,都需要辅以长远的综合发展战略和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构造未来的低碳发展蓝图。

5 结 论

任何城市都具有其独特性,中国的城市要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更需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依据城市的资源特征和产业优势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本文总结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几种模式,研究发现,国际低碳城市建设多侧重综合低碳理念的深入,以综合型低碳城市为规划目标;而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则多集中于低碳示范、低碳产业以及低碳产业装备制造等发展模式的探讨上。

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发展模式的选择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处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更需要探索一条独特的低碳转型路径。①中国的城市需在低碳发展过程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着发展优先的原则,逐步优化经济结构;②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选择适宜的低碳产业,打造完整的低碳产业链条,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③通过低碳园区、社区示范,探索有效的低碳发展模式,可以为城市的低碳发展探索方向;④城市建设需注重低碳理念的渗透,构建综合型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

城市的低碳转型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还有更多的发展理念与方式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尤其是将低碳转型路径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城市类型和特征相结合,这些研究对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

[1]顾朝林.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Gu Chaolin. Study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2008.]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Study Group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2009 China's Approach 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3]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Study Group of China Energy and Carbon Emissions. 2050 China Energy and CO2 Emissions Report[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4]殷耀,赵仁伟,齐海山,等.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需防“”现象[J].经济参考报.2009-09-07(007).[Yin Yao, Zhao Renwei, Qi Haishan, et,al. China's Low Carbon Urban Construction Need to Guard Against “Great Leap Forward”[J]. Economic Information Daily. 2009-09-07(007).]

[5]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 London:TSO,2003.

[6]Urban FrontrunnersCities and the Fight against Global Warming. eea.europa.eu/articles/urbanfrontrunners2013citiesandthefightagainstglobalwarming.

[7]周国梅,唐志鹏,李丽平.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低碳转型[J].环境经济.2009,(10): 31-36.[Zhou Guomei, Tang Zhipeng, Li Liping. How to Achieve a Low Carbon Transition for Resourcebased Cities[J]. Environmental Economy.2009,(10):31-36.]

[8]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 Tokyo Climate Change Strategy: A Basic Policy for the 10year Plan for a Carbonminus Tokyo, June 2007.

[9] 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12-17[Dai Yixin. The Necessity and Governance Model of Developing LowCarbon City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3):1 2-17.]

[10]庄贵阳,谢倩漪. 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A]. 见:王伟光,郑国光.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Zhuang Guiyang, Xie Qianyi.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Low Carbon Economy Transition[A]. In: Wang Weiguang, Zheng Guoguang. Annu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Actions 2009[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China),2009.]

[1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 2009,(6):1-7.[Liu Zhilin, Dai Yixin, Dong Changgui, Qi Ye. Low Carbon City: Conce pts,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a[J]. Urban Studies. 2009, (6):1-7.]

[12]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Zhuang Guiyang. How Will China Move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M].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7.]

[13]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Fu Yun, Ma Yonghuan, Liu Yijun, Niu Wenyuan. Developmen t Patterns of Low Carbon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3):14-19.]

[14]潘海啸,汤NFDA1,吴锦瑜,卢源,张仰斐. 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Pan Haixiao, Tang Yang , Wu Jinyu, Lu Yuan, Zhang Y angfei.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for “Low Carbon Cities” in China[J]. Urban Planning Journal. 2008,(6):57-64.]

[15]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 2):5-10[Fu Yun, Wang Yunlin, Li Ding. Routes to LowCarbon Cities[J]. Imp 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8,2(5):5-10.]

[16]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Xin Zhangping, Zhang Taiyin. Low Carbon Economy and Low Carbon City [J]. Urb an Studies,2008,(4):98-102.]

[17]谢军字,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 8,(12):1-7[Xie Junan, Hao Dongheng, Xie Wen.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 eveloping Low Carbon Economy [J].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2008,(12): 1-7.]

Practice and Patterns of Low Carbon City Development

LIU Wenling WANG Ca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节能建筑;低碳城市;苏州;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5-0070-02

现阶段,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席卷全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是人们时下最关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工作单位的亲身实践,然后通过其部门的具体操作案例,主要分析探讨了苏州节能建筑与低碳城市的发展。

1 关于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的概述

随着全球经济和环境的恶化,我国城市发展也遇到了“瓶颈”。目前,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也在逐步成为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从根本上来说,“低碳城市”和“节能建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低碳”更能够体现出“节能”,有利于城市的发展,以及公众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相互融合、体现,它综合了办公、休闲以及居家这三种日常生活方式,属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节能建筑,从本质上来讲,主要是指遵从气候设计以及节能等要求而建立的建筑。它涉及建筑规划区分、外部环境的研究和综合利用以及建筑的设计、朝向等,主要为了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降低能耗。而低碳城市,则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主要是为了降低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进行的一系列社区规划设计以及景观设计等城市建设。其中,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建设零能源消耗系统,利用科学技术,在最大的程度上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实现零化石能源使用的目标。同时,低碳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低碳经济,它是一种基础经济模式,主要是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它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双赢局面。

2 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加快,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而现阶段,全球资源短缺情况也在逐渐严重,“高碳”城市也在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现阶段,我国在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地方政府在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的发展方面缺乏具体的实践,偏重概念;第二,城市规划和技术指导不够充分、全面;第三,在建设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的时候,出现盲目跟进的现象;第四,市民缺乏低碳意识,降低了整个市场接受度;第五,规划设计的项目成本高,而且缺乏复制和推广能力。

3 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在苏州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3.1 完善城市配套、打造城市精品

在苏州建设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3.2 引领节能环境科技人才的实践体验区与配套服务区

为了提升配套功能,绿色小镇满足孵化企业、科技研发企业的工作生活需要,同时倡导一种绿色生活的理念,在绿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建设国际人才社区,企业家俱乐部、生态之家、绿色家园、酒店式公寓等多种形态的人居产品。“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集中采用适合当地的绿色技术,进行绿色集成技术规划,逐步实现“绿色”、“微碳”、“零排放”的“碳环境”,并逐步形成、完善和制定出相应的“碳环境”建设标准,逐步在苏州市甚至整个江苏省推广应用。

3.3 积极推进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苏州被列为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是苏州实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事关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生态城的建设是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强市与富民有机统一;有利于优化城乡整体布局,拓展“三农”与“三化”发展空间;有利于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开创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4 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在苏州投资项目建设中的实践意义和影响

实行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在未来的15年内,想要保持GDP每年持续增长7%,就必须解决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因此我国发展节能建筑和低碳城市刻不容缓,而且,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小镇,国内在低碳、节能这一方面的企业也相对零散、核心技术也比较薄弱。尽管如此,很多地方政府仍十分关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是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主业的央企,主营业务之一就是发展节能建筑和建筑节能,建设低碳城市,而苏州市就是它的一个项目实践点,目前已投资建设“长江节能科技产业园”、“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低碳园区,为下一步投资建设低碳小镇奠定了基础。通过绿色建筑满足人们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另外,通过苏州市“低碳小镇示范社区”的建立,可以实现示范引领低碳生活以及低碳教育的目的;通过节能环保最新理念的实际应用,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西部生态城市的建设。

5 苏州节能建筑与低碳小镇发展的具体方法措施

5.1 通过规划设计来引导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的建设

在实行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的建设时,需要对整个小镇的碳排放进行减量化处理,这其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减少排放以及增加固碳。因此,必须要对苏州市进行有机协调的整体规划,在这其中,首先要规划设计城市建设,其次,要建立低碳经济以及节能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在整个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实施,在进行节能建筑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科技和创意手段,显示出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在进行节能建筑的规划设计时,要以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为基础,保证规划的科学、严谨,建立高品质建筑。在规划形成之后,要严格执行其法定程序,同时强化问责,保证公开、透明。要积极推广城市综合体,建立居住、商业和工作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在城市中间通过功能分区,可以降低交通能耗。

5.2 树立正确的低碳节能理念

提高建筑使用寿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建材资源。而且,从建筑的规划设计,再到施工、使用,以及后期的维护和拆除,在建筑的整个寿命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节能理念。而且在建筑拆除之后,我们要提高建筑物的回收利用率。另外,树立正确的低碳节能理念,首先要统筹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其次,建设城乡一体化,避免出现重城轻乡的状况。

5.3 改造既有建筑,实行住宅产业现代化

在实行节能建筑的时候,可以从改造既有建筑入手,把那些老房子实行维护改造,让老房子焕发新生。在进行改造的时候,要注意节能改造和城市环境改造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注意提升整个建筑物的功能。还有要加快城镇供热体系改革,严防出现大拆大建的情况,提升企业和居民的行为节能。

另外,可以转变现有住宅方式,实行住宅产业现代化,利用先进的制造业来改变传统建筑业。

5.4 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

首先,要结合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对苏州市实行财税金融政策引导;其次,强化对于发展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再次,建立健全的相关政策体系,对节能建筑和低碳小镇的发展,进行监督和监管;最后,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去整合资源,促进建筑节能的实施和发展。

6 结 论

综上所述,在节能建筑与低碳小镇的发展过程中,开发商以及设计、施工单位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尽管如此,高科技以及节能技术和无碳城市是我国将来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章树荣.加强地区合作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第六届长三角能源科技论坛在南京召开[J].上海节能,2009(12):45-48.

[2]《上海城市管理》编辑部.营造品质生活建设低碳城市——第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城市科学分论坛综述[J].上海城市管理,2010,19(6):86-88.

[3]安娜,王川进,刘文勇.沧州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和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3):111-113.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城市;基本特征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对文明生存之最大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各国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对于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具体实施、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 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 我国低碳城市的概念是由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率先提出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

3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方伟坚 (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4 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进行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定位,构建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建立一套可操作、可考量、可推广的规划实施指标体系,并融人法定城市规划编制规范要求,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创新,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4.1 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都是侧重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4.2 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我们应该将其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

4.3 细化碳排放核算和模拟方法

定量分析和测算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4.4 合理量化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一方面需要注意尽量使指标体系简化,另一方面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可控制和可操作性。此外,指标体系还应具有可考评性,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

5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认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规划原理去规划设计,自觉的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5.1 可操作性

低碳城市的“低碳”是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点,也相对容易量化衡量,

因而也较容易把握和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等。

5.2 高效性

城市作为一种高度集聚性的人类聚居地,人们的生存途径不同、生活水准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竞争激烈。行为效率也就高了 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低能耗趋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规划内容的高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5.3 循环性

“循环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 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②城市循环的内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③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④循环机制明确模式正确;⑤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就是遵循这几种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原理设计,使其更加系统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5.4 和谐性

低碳城市的和谐性.一方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谐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是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 这种和谐性正是低碳生态城市核心特征之一,也是低碳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

6 低碳城市规划的建议

在进行低碳城市探索时,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做出充分的战略评估,结合城市自身特征,确立低碳发展的思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单不能盲目模仿现有模式。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解释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问题联接,为国家建立应对和减缓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全球化影响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低碳城市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低碳;环保;城市规划;发展视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碳排放量的的增加已经影响着全球气温的攀升,所以碳的排放与城市的规划息息相关,因而,发展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策略已经逐渐发展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减排、节能,从而降低空气污染。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体系,是建立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碳的排放量也逐渐的增加,进行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策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低碳环保城市的概述

低碳环保的城市其实就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并且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社会经发展形式,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也要做到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的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出现了大气污染、气候变暖等情况,此时,人们对低碳环保理念的发展也逐渐的产生兴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的关注,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由于气候变暖很大一部分的可能性是由人们的活动造成的,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时,应该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的重要性,促进城市向低碳城市发展的进程。

二、低碳城市与碳的排放

随着城市的发展,全球气温在逐渐的变暖,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变化? 这就成为我们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碳的排放源头来看,在人口密集、交通、建筑、工业都发达的城市中,其对碳的使用与排放都是高消耗的,根据统计数据,全球的大城市能源的消耗占全球的75%,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的80%,最终,碳的排放量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城市交通、工业发展三个方面。人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居家取暖做饭、火力发电、金属冶炼等方面。

从社会发展的方面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工业化革命的发展导致大量的化石燃料的使用,使得全球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日益的增加,目前,还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从自然的科学角度看,土地覆盖率与土体利用的变化、太阳的活动强度、海洋的作用等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因素。其中有不少人为的因素的存在,例如,土地的覆盖与使用的变化,尤其是进入工业化的时代后,城市的发展可能是直接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城市低碳环保理念的提出已经成为减少碳的排放量的关键所在。为了能更好的应对气候的变暖和能源的危机,研究城市的低碳环保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努力建立一个低排放、高效率的低碳城市,通过对产业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改变,合理、有效的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低碳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对快速跨入城市低碳发展模式的契机,从而减少气候的改变,增加经济效益。

三、城市规划中低碳环保理念的应用

1、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指生活中所耗费的能量的减少,进而降低碳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通过对社会生活时能源与物质的消耗的减少、废弃物与垃圾的减少,实现减排节能的作用,提高低碳城市的发展。崇尚简朴的生活,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政府应当鼓励宣传人人都要做到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低碳理念的发展,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为低碳城市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2、低碳交通

(1)想要进行城市交通的低碳应当考虑到交通条件的内部优化。实际上就是对城市的交通进行系统的、完善的规划,并且制定出相应的交通规划,在以节约能源与资源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碳的排放量。还应当在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生活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城市的压力。例如,有些城市的做法就是相当可取的,在城市建立基础道路以外,建立相应的快速道路,比如地铁等,同时也要加强公交系统的完善,提高城市交通的高效性,从而减少碳的排放。也要对环保型交通设施研究与探索,增加低碳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的使用,增加城市的低碳规划。

(2)做好城市交通规划的外部协调。把城市的交通规划和城市的一些其他政策进行协调,并以交通规划来支持土地的规划,并且把低碳城市的理念深入到规划中。进而进行全方位的对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城市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进行合理的完善。真正做到实现城市交通的减排和节能,到达低碳城市发展的需求; 建立合理的体制进行相应的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培养生活居民的低碳交通的意识,形成完善的交通观念,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

3、低碳产业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与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经济增长方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能源发展需求的重要成分。从工业结构的方面分析,重工业产生的排放物比较多; 从产业结构分析,服务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相对比较低,而工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相对较大。所以要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提高附加值的方法来拉动低碳化的发展。一方面,增大对高耗能产业的控制力度,降低碳的排放量; 另一方面,提高生产方式的创新,以资源节约、循环的经济方式来改变以往的产业经济,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碳的排放,也要把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引入到城市的产业调整中,积极的开展循环型经济的策略,改变固有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低碳城市经济的形成,增加城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