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花又开了

花又开了

花又开了范文第1篇

几场春雨之后,有的枝头打起了花骨朵儿,随时都欲盛开。恰着微风晨露,随绿荫小道之延进深处。唯见前方隐约粉红,显得“莫名其妙”,又若“柳暗花明”之诗韵。脚下加快了步伐。陡然,一颗盛开的桃花树塑于眼前,不禁喜出望外。散文吧原创

只见,桃花怒放,那五瓣整齐舒展,根根花蕊聚于一头,粉中带红,又显淡之。若脉脉含情之少女,婀娜多姿;若幼儿的肌肤,嫩红可爱;又若刚出浴的美人儿,清新、漂亮……又见桃花四周的簇簇,也争奇斗艳。一比美丽。这时,花儿似乎开得更艳了、更欢了,陶醉于梦境之中。

可是,就在沉浸美之中时,眼角却而然瞥见一抹残花落瓣——定格了,美不再美,幻不再幻。只是看着那五瓣之花,慢慢凋落,瞬间又随风划去,不禁一股凄惨。仿佛那旁婀娜花儿正向着它撇嘴。我连忙拾起落下的残花,对它的悲惨遭遇颇为同情,为这时间抱有不满——这春才到来,花才怒放,还未一耀美,就这样化作“春泥”,太早了,还未一领它漫山遍野之花香望着这朵残花——不,落自有落之理。一句话从内心泛了出来,慢慢蚀去心头之伤感。我想,不必去效仿“黛玉葬花”,难道还要“樱花祭”?随遇而安便罢!

或你是有疑问,待我慢慢讲述。在这一瞬,我也有一刻领悟。落花如人生。人生难免会有磕磕绊绊,悲欢离合人之常情。古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然也有,花开花谢,这不论早晚,人生际遇中难免。五个花瓣,虽同根生,但必有分开之时,乘风飞舞,飞向八方自然是有的。五个花瓣,或化作春泥,或再次为种、开花长叶。人必有分散之。

若此难以理解之,还能想做:人生在世,管你有多少亲友为伴,总会有自己独立行走的一天。那么不如如花一样,早点逃离结伴之障,依靠自己。人生道路中,有多少出游、相约,因种种不遇而散。所以,只有靠自己才是最好。

花又开了范文第2篇

在阳光下

荡开了五颜六色的唇

花枝招展的

张扬着俏丽

||

盛夏,花又开好了

满园姹紫嫣红

赏心悦事谁家院

良辰美景

蜂蝶戏花忙

||

盛夏,花又开好了

一眼繁花

一眼深情

花等佳人

谁等君

||

盛夏,花又开好了

季节越走越浓

花儿摇曳着

或深或浅的颜色

嬉笑着

||

盛夏,花又开好了

一心、一念、一情怀

走入秋的怀抱结痂打籽

花又开了范文第3篇

杜鹃花又开了

春天像个小姑娘,她拉着蝴蝶的手,迈着轻盈的步伐,捎着春天的气息,悄悄地来到人间。学校的杜鹃花又开了,杜鹃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引起我无限的遐想。

杜鹃,在众目睽睽之下,舒展着身姿。层层的叶子中间,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卷儿的。艳红的五片花瓣向外卷着,喇叭似的。中间有许多嫩黄色的花蕊围着一条比较粗大的花蕊,花蕊顶上都有一个比芝麻还要小的黑点。那条粗一些、长一些的花蕊俨然像一位端庄典雅的皇后,如众星捧月般使唤着她的丫环们。杜鹃花底下则有七片左右碧绿的叶子。通过墨绿色的茎小心翼翼地捧起杜鹃。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幽幽的,很淡很淡。

眨眼间,我已经从一个无知幼稚的小孩长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眨眼间,红艳艳的杜鹃花开花落了六年。在这六年里,我留下了什么痕迹呢?珍惜了这六年时光吗?倒是杜鹃,一片亮丽的红,让人人都喜欢赶花期,可是要接纳这样的花与人,是需要勇气的,不是人人都能承受得住这样打击的无所顾忌的姿意的赌气般的绽放。人都有花期,到了花期就蓬蓬勃勃地开起来,才不会辜负了春光与生命的重托。

杜鹃花又开了。

花又开了范文第4篇

1

那是一个七月,秋儿第一次住进这个政府大院,那时,她刚好十二岁。看着爷爷奶奶远走的背影,看着爸爸妈妈关切的目光,秋儿明白,以后,这里才是她的家。她将告别绿油油的稻田,金灿灿的油菜花,或是夏夜一阵阵的蝈蝈叫,就连她最爱的池塘也没有了,她依稀听到她撑着木澡盆偷偷到池子里摘莲蓬时,奶奶那一声声不停的叫唤……

秋儿的童年是幸福的,她可以无忧无虑地奔跑在乡间的田埂上,呼吸属于大自然的气息。她可以玩一切她觉得新鲜有趣的东西,扎稻草人,放风筝。那时的她是何等的快乐、恣意而潇洒。而今,当她意识到她将从此生活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的时候,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姑娘第一次胆怯了。她记得她在院墙外站了好久,久到爷爷奶奶的身影早已消失不见,久到一抬眸,便瞧见紫薇花下那个俊朗温润的少年。

苏然就这样进入了秋儿的生活。他是秋儿爸妈同事的儿子,比秋儿大一岁,住在她家楼下,是整个政府大院里最惹人注目的孩子。秋儿也曾听妈妈念叨过,苏然这个孩子有多聪明,多有涵养。当她看到苏然春风般的笑容时,她惊觉自己是如此狼狈地丢盔弃甲。从那一刻起,这个十二岁的女孩开始知道,仰慕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一晃就到开学的时候了。记得那天早晨,秋儿背着书包冲下楼。“是秋儿吧,开学第一天爸爸妈妈不送你呀,我载你去学校吧。”秋儿直到坐上车后座,都没缓过神来,脸红得像个熟透了的柿子。这是她第一次和苏然讲话,她曾设想过许许多多的场景,她会对苏然点头微笑,或是滔滔不绝地讲乡间趣闻,让苏然看到那个本真爽朗的自己,抑或是大大方方地对他说:“你好,我叫秋儿。”

“秋儿,喊你吃饭你听到没有啊?怎么老站阳台上啊,这孩子……”听到妈妈的唠叨,秋儿从回忆里回过神来,大学都读了快一年了,妈妈还当她是小孩子。一时惊觉,时间过得真的好快,一晃都六年过去了,往事似乎还清晰可见,只是,她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羞涩、自卑的小女孩了。

2

那年,刚进城的秋儿不知道什么叫必胜客,不认识红绿灯,不晓得那个叫做哈利·波特的人到底拥有怎样的魔力,她只是一个来自乡下的孩子。她开始变得不爱说话,开始变得自卑,原本那个笑起来如春光灿烂的小姑娘仿若消失了。

“下个星期五学校要举行圣诞晚会,我听说咱们班的孟欣要和苏然表演钢琴四手连弹,天呐,她羡煞我们这群人了。”“苏然?”“对啊,他可是我们学校的风云人物,哎,我说秋儿,你不会连苏然都不知道吧?”田妮是秋儿在班上最要好的朋友,她看着秋儿茫然的神色,摇了摇头。秋儿怎么会不认识苏然呢?

圣诞晚会上,台上弹琴的人那举手投足间所散发出的优雅,刺得秋儿一阵阵的眩晕,她忽然发现自己和苏然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一层楼的间距,而是城市与农村的距离,是优秀与卑微的距离,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于同一个世界里。

秋儿变得更加沉默,更加不合群。回到家里,秋儿就喜欢跑到阳台上看那院墙外的紫薇花,因为这样她就可以离苏然更近一点。她可以听到楼下窗户打开的声音,可以看到苏妈妈出来晒被子,偶尔,也能看到苏然骑着单车从树下经过,而这时的秋儿就像个做错事的孩子,猛地蹲下身去,咬着嘴唇,小手不停地拍着胸,听着自己咚咚咚的心跳,默默念着:“他应该没有看到我吧?要是真看到我怎么办呀?”

多么傻的小姑娘啊,秋儿想着想着就笑起来了,那时的自己笨拙地、羞涩地喜欢着那个叫做苏然的男孩子。

3

秋儿的生活就在这样的平静无波中继续着,直到有一天,她依稀记得那是个下着大雨的夜晚。她像往常一样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冒着雨冲到车棚去取车。望着空荡荡的车棚,她愣了愣才反应过来,车不见了。没有伞,没有雨衣,没有车,秋儿就这样呆呆地站在车棚里,望着地面上不停溅起的水花,一时间茫然无措。

“秋儿,是你么,怎么还不回家啊?”苏然停下车,焦急地询问着她。

“我的车被偷了……”秋儿在那充满关怀的询问中终于哭了出来。

“来,把雨衣披上,我们先回家,好不好,不然阿姨在家要着急了。”说着苏然就帮秋儿穿上雨衣,载着她往家赶,而他就这样任由雨水冲刷。秋儿觉得那段路好长,靠着他的背,那属于他的温度一点点地温暖着她的心房,给了她足以战胜一切阴霾的力量。秋儿忽然笑了,也许,他们之间本并没有距离,她并不应该如此自卑,她可以优秀,可以勇敢,可以拥有小小的骄傲。

她开始看大量的课外书籍,开始认真地听课,不再胡思乱想。同学们渐渐发现,原本默不作声的秋儿也开始和大家说说笑笑,她会讲好多好多乡间的趣闻。当她告诉同学们她大半夜起床,打着个手电筒到池塘边抓蛤蟆,一不留神掉到池子里时,大伙儿都乐了,嘴里咕哝着:“秋儿,你的童年可比我们逍遥多了,下次带我们下乡玩吧!”

秋儿听着听着高兴地笑了,笑得那么甜,那么自然,露出两个漂亮的梨涡。

“秋儿,你没发现你笑起来很漂亮吗?”

她知道,自己其实是真的很漂亮,在乡下的时候,大家都这么夸她的。来到城里,她竟然慢慢地忘记了,自己一直都是优秀的。

后来的她,也会时不时地从苏然的教室前经过,但已不再是那个羞涩的女孩子了,她变得从容。尽管她的心底依旧是一片波涛汹涌,依旧幻想着苏然能看到那个穿着白底小碎花棉裙的小姑娘在他的世界里来过,想着苏然是不是也像她那样念着她……

花又开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呼啸山庄》;电影改编;电影阐释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研究基地——“语言文字、文化信息研究中心”研究课题:约克郡荒原上的石楠花又开了(项目编号:20120821)。

《呼啸山庄》自1939年首次被联美公司改编成电影以来,一再被改编和重拍,至今已有近20个版本。60多年来,众多编剧和导演乐此不疲,纷纷以不同版本展示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以往紧跟原著情节和追求以情感人的版本不同,2011年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以一种忧伤的感性、阴郁氛围的营造和极具个性化的影视风格重述了这部古典名著,展现了别样的电影阐释理念。

一、神似胜于形似

小说改编电影,由于时空、篇幅及导演对原著理解、阐释理念不同,就会产生对原著主题、情节、人物、场景等方面不同处理和取舍。有的对原著亦步亦趋,尽其所能,再现原著;有的则根据需要,有所选择,筛选增删。其实,电影改编做到完全忠实于原著是不可能的。电影改编就是对原著情节的重构或解构,对主题的重新阐释,甚至颠覆。路易斯·贾内梯认为:“改编的要旨并不在于它如何能复制原作品的内容(那是不可能的),而在于它如何能保留原素材。”有人把原著当成一个容器,而在这个容器里要装什么内容,就得由导演对原著的理解和影视理念来定。

阿诺德的《呼啸山庄》可以说是脱离了原著。无论在主题思想上,还是在情节氛围上,她都进行了极具个性的探索和实践。众所周知,“爱、恨、复仇、人性复苏”是贯穿小说的主线。阿诺德在电影里反映的却是“苦难、阴暗、压抑、无望”的爱情。她的《呼啸山庄》看不到原著中典雅的国度,而是一隅充满“萧瑟、阴郁、怪异、暴力、恐怖”色彩的穷乡僻壤。这正是阿诺德对原著的深刻读解和竭力克服的矛盾心理。她说:“面对荒野、鸟群、飞蛾、狗儿、天空,我对这些事物都心存感激,但却不能因此将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美好平和,这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1]

在电影改编中,情节是“最重要的可调度的元素”[2]之一。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影片对原著情节进行一定的增删。本片情节只进行到原作的三分之二,停留在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这一代,然而篇幅并不短。影片放弃了原著情节时态交织并叙的模式,以线性的时间顺序把希斯克利夫童年拉长到全片近三分之二。较之那些把原著完整改编的版本,阿诺德显然更重视整个情节氛围,并把它加以凸显和强化。如电影大幅度删减了希斯克利夫回乡后的一系报复行为,突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冲突。她放弃大量动情的对白,改用生动直观的画面来描绘人物形象,呈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思想情感。运用大量的动植物特写和环境全景及各种蒙太奇手法,反映人物故事的寓意和思想感情,将原著中细腻的情感和忧伤的格调准确地表现出来。

影片无论在主题思想表达上,还是在情节氛围营造中,都体现出导演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女性风格。影片强调原著“苦难无望”爱情的主题和“阴郁忧伤”角色氛围,同时展现女性特有的直觉、感性、细腻和深刻的风格,正如阿诺德说,自己拍片是依赖直觉的。从片中那些阴郁的泥土、暴烈的大雨和阳光里厚重的尘埃中,不难看出这一点。这些元素从没有脱离叙事主体,而是着重角色背景氛围的营造、内心纠葛的叙事和极富个性的影视风格体现,表现了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人物爱情的无奈。

二、氛围重于叙事

影片一反传统的叙事方式,不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和场景的变换来推进故事的发展,而是通过戏场氛围的营造来寓意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阐释故事主题。片中几乎没有背景音乐,人物对话寥寥数语,除了不时突然响起的打骂声、人物活动响声、风水雨雪声,大多时候戏场一片寂静,气氛阴沉,空气凝重,人物情绪低落。希斯克利夫总是沉默寡言,脸色阴郁,毫无表情,平平静静,看不出他和凯瑟琳有什么感情,似乎对一切毫无兴趣或无动于衷,被打后有时默默落泪。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一起也是寡言少语,两人沉默相对,注视着远方或空中的飞鹰。

影片把背景放在一处偏远的农庄上。在辽远的天空下,宽广空旷的荒野上,只有一处农家屋舍。房子低矮破旧,由木板和石块砌成,门窗破旧,墙壁刻痕累累,斑驳陆离。周围污水横流,湿漉泥泞,简直没有落脚之地。显然,阿诺德在刻意营造一处环境恶劣、阴暗肮脏、愚昧落后和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看得出来,阿诺德更加注重戏场氛围的营造。

影片开头便是恩肖先生带着希斯克利夫,摸黑踏着乱草丛生的荒原小道回到呼啸山庄。呼啸山庄一片漆黑,微弱的灯光让人只能看到人的面部轮廓。人物表情凝固,心情沉重,只有冷清的几句对话和几声暴发出来的打骂声。整个场景阴沉抑郁,令人窒息,深幽诡秘,令人恐怖。影片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在黑暗房间里进行。希斯克利夫经常静静地坐在阴暗的屋子里,默默地沉思或暗中偷偷地看着别人;他被殴打的场景也多数设置在黑暗的房子里;就是户外活动,包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到荒原上玩耍时,背景也都是一片灰蒙蒙的天际、阴湿的荒野、纵横的沟壑、丛生的石楠灌木和呼啸的狂风。呼啸的北风或微风吹拂的沉静的荒原、灰蒙的天空、苍茫的大地、摇曳的石楠、杂草丛生的山坡或尽露黄泥的坡地等萧条荒凉景象,使得阴森可怖、压抑凝重的戏场氛围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似乎也在寓意主人公前途的迷惘、命运的无奈、生活的苦涩和爱情的无望。

本片就情节、场景和人物扮相而言,虽然脱离了原著,但是从整体的场景氛围而言,并没有违背原著那种“阴郁、沉重和冷酷”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影片氛围、人物情绪更贴近原著。显然,阿诺德要表现的是小说中阴沉、压抑、苦涩、忧伤和暴力的基调,而不是疯狂和浪漫的情调。她在氛围上着墨远远多于叙事,这既是导演基于原著的创作,也是导演对原著情绪和氛围的渲染。

三、女性个性化的诠释

阿诺德以大胆的风格和极具女性的叙事而成为当今影坛导演新秀。她的《红色之路》和《鱼缸》曾分别获得2006年第59届和2009年第62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和“评审团特别奖”。她在《呼啸山庄》中更是表现不凡。首先,大胆起用非裔演员所罗门·格雷夫和詹姆斯·豪森扮演男主角。这是电影《呼啸山庄》有史以来第一个黑人版希斯克利夫,可谓让人耳目一新。更令人惊异的是,他们竟未曾有过演戏经历,却被选为一号男主角,这不能不让人佩服导演的胆略。

阿诺德钟情于女性题材,善于用镜头捕捉人物心情和感觉瞬间的嬗变和运用道具营造影剧浓郁的真实的场景氛围。她非常看好影片的细节和道具:“细节能体现出一个作品最细微的秘密和内容,而且在这些道具的帮助下,我能还原小说中的感觉,并且把人物的情感和情绪真正控制在那个时间段内。”[3]如片中展现了凯瑟琳用舌头舔希斯克利夫的伤口、凯瑟琳被狗咬后伤口血淋淋的特写、辛德雷妻子生孩子和难产死后葬礼的情景、希斯克利夫麻木地目睹小埃德加吊死小狗的场面、希斯克利夫茫然地凝视空中缓慢飘落的羽毛。这些不仅反映了人物即时的心理感受和场影氛围,也表现了其女性特有的观察细腻、感情丰富和善于联想的一面。

片中环境描写细致入微,完全体现了英国中部山区的风貌。事实上,阿诺德非常重视影片的拍摄地。她把拍摄地放在约克郡:《呼啸山庄》的原型地区,勃朗特姐妹的家乡。在拍摄过程中,她得到了约克郡山谷国家公园的帮助。公园管理员把公园馆藏古董拿出来让她使用。她还向约克郡一个饲养小鸟的人借了一只金丝雀,挂在凯瑟琳的房间里。小鸟主人说:“安德里安·阿诺德女士非常重视影片的地域性特征。她坚持要在约克郡拍摄这部电影。可能对她来说,在这里拍摄《呼啸山庄》可以增添影片的真实性。而且,选择一只金丝雀作为影片主角的宠物也很富于寓意:呼啸山庄好像就是小说中人物的笼子,如同金丝雀的笼子。人们除了接受自己的命运外,无计可施。”[4]

场景和道具直接影响影片的质量。实地和逼真的道具能带来历史感和真实感,从而提高影片的认可度和接受效果。同时人物所操的语言也起到营造真实氛围的作用。人物语言带有约克方言,希斯克利夫的话更不知掺杂了什么口音。这是以往版本所没有的,无疑也增加了实地感和突出希斯克利夫外来的另类。在拍摄艺术上,阿诺德也有其独到之处,晃动的手持摄影效果不仅反映了人物跳动的脉搏、忐忑的心情、焦躁的心理、狂乱的情绪,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共鸣和冲击。阿诺德从女性视角出发,用女性特有的敏锐、细腻和感性,拍出极富诗性、风格奇特和情绪浓郁的《呼啸山庄》,无论在情节筛选和人物刻画,还是在细节处理和氛围营造,以致拍摄技术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改编。

四、希斯克利夫的视角

和以往版本按故事情节平铺直叙不同,本片几乎是以纯希斯克利夫的视角拍摄。众多场合都是反映他在黑暗中凝神沉思,在阴暗中观察别人。镜头多是从他肩后向前拍摄,反映了他感受到的世界、听到的对话、嗅到的气息、看到的天空和周围的泥土、风云、雨雪、家畜、飞禽和昆虫等。影片始终保持单人视角,一是为了营造寂静而充满张力的场景,二是不需要太多的对话,而是借助沉闷压抑的气氛,无声无息地把观众带入一个与人物同知共感的意境。如希斯克利夫多次以头撞墙,随着他身体摆动的手持摄像机镜头,让人觉得仿佛就是自己在撞墙,感到晕头转向,体验到深受爱情创伤的痛苦。

影片采用希斯克利夫的视角,近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让“我”亲临其境,反映“我”所见所闻,一切都那么直接和贴切,同时也让观众见其所见,闻其所闻,感其所感,不需要太多情节叙事和语言表述,让观众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从而得到某种感悟和启示。如片中有一段凯瑟琳骑马载着希斯克利夫在荒原上游走的情节,希斯克利夫贴身坐在凯瑟琳后面,镜头久久地停留在凯瑟琳的长发飘扬在他的脸上,此刻希斯克利夫已陶醉在她秀发中的芬芳,他的手情不自禁地在凯瑟琳腿边的马肚子上来回抚摸……此番镜头不言而喻,说明希斯克利夫初次品尝到凯瑟琳温馨的甜蜜,注定了日后对她的依恋和失去她而感到巨大的悲痛。

五、极富寓意的蒙太奇和特写镜头

影片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众多的蒙太奇和特写镜头,特别是隐喻蒙太奇的使用。通过几组镜头的连续播放,进行类比,隐喻而形象地表达人物活动和命运趋向。如在展现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到荒原上玩耍之前,片子先出现恩肖先生牵着两匹马,草地上一对狗儿在相互追逐,天空中一对鹰隼在展翅相随。一连串蒙太奇镜头表现了马儿、狗儿和鹰儿在相互追逐,尽情嬉戏的情景,寓意着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天真烂漫。希斯克利夫傍晚偷偷地到林顿家去,看望被狗咬伤并在那里疗养的凯瑟琳,这时镜头出现了一组蒙太奇:一枝一点红的花蕾已凋萎下坠,随风抖动;水边的杂草已枯萎败落;沼泽地里的溪流凄清寥落;无叶枯树孤独地斜立在空旷的原野上;荒原上片片枯草在狂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响声;一处房屋冷清清地坐落在斜坡上。这一系列展示客观事物的镜头,看似毫无关系,实则有着本质的关联,显现着孤独、萧条、衰败的迹象,寓意着凯瑟琳婚恋观的改变,她和希斯克利夫的爱情将出现裂痕,以致变异……希斯克利夫的爱情之路将坎坷不测。蒙太奇巨大的概括力和极度简洁的表现力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凸显出来,产生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激起观众的联想和思考,领会故事情节的寓意和人物的情绪。

影片通过特写镜头突出要表现的对象,形成清晰的视觉形象,细腻地反映了场面的气氛、人物瞬间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如从狗儿不安的神态、希斯克利夫看人的眼神、凯瑟琳为希斯克利夫舔伤口等镜头中,都可以分别看出不安的气氛、希斯克利夫的心情和凯瑟琳对希斯克利夫的体贴。希斯克利夫扼死野兔以及把一串野兔掼在地上的特写镜头,就是在他看到凯瑟琳和林顿在荒原上齐头骑马的情景后出现的。这组镜头无疑表现希斯克利夫的醋意和心中的愤怒。默默地看着心上人和别的男人悠闲地骑马慢过,他敢怒不敢言,只有把心中的怨恨发泄在“扼”和“掼”野兔的动作上。希斯克利夫宰羊的特写镜头也是如此,对面站在门口骂骂咧咧的辛德雷,举起手中匕首,狠狠地刺向羊羔的咽喉,以此发泄自己对辛德雷的极其愤怒。

影片还通过大量特写镜头营造一种萧瑟、阴郁、怪异和恐怖的氛围。狂风吹拂的石楠、风雪交加的荒原、阴沉天空中的月亮、湿漉漉的苔藓、破旧墙壁上的涂鸦、泥泞的走道、希斯克利夫倒地的景状、凯瑟琳血淋淋的伤口、眼球暴凸的兔子、倒挂鸡鸭的眼睛、动物的死尸、诡秘的蜘蛛网、被吊死的小狗等镜头,无不让人感到不安和恐惧,体验到原著中充满阴沉和荒野的气氛。这些特写镜头似乎在说明:丛林规则同样也适用于呼啸山庄,对于这个家庭的外来者希斯克利夫来说也是如此;就连他们的爱情之花也一样,它从来不是在文明环境中产生,而是在原始荒蛮的大自然中成长起来,就像大自然一样,可以美丽动人,可以毁灭一切。正如影片海报上写的:“爱是自然之力(Love is the force of nature)。”[5]

总之,电影改编强调的不应是与原著外在场景、情节和人物的一致,而是应遵循其内在的氛围、主题精神和人物情感等元素。就这一点来说,阿诺德做得并不差,而且十分出色。看似“与原著相去甚远”的改编,根本不影响剧情的设置、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阐释。片中不管是希斯克利夫的倔强和隐忍,凯瑟琳的泼辣野性,还是辛德雷的暴虐,林顿的温文软弱以及不可能的爱情悲剧,都来自原著,并且在阿诺德极具个性化的影视理念和技术里得到独特的理解和别样的阐释,使《呼啸山庄》这棵约克郡荒原上的石楠再次绽放出美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Odays.[欧洲]Wuthering.Heights.2011.DVDSCR.XviD.AC3-REFiLL呼啸山庄/咆哮山庄(台)[EB/OL].,2012-2-4/2012-3-14.

[2] 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2.

[3] 豆瓣电影.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2011)[EB/OL].,2012-2-11/2012-3-14.

相关期刊更多

石油化工自动化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油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油田化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