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学院开学

计算机学院开学

计算机学院开学

计算机学院开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一、序言

高职院校中开展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让计算机技术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和工作服务。学生掌握好了计算机技术,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计算机应用课程,并提出了一些措施。

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现状

社会不断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各个领域中信息化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电子商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使得我们处在一个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工作和生活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能力,这也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条件之一。企业和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应聘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能否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必备条件。

但是对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教学中问题十分突出,形式非常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大多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来源十分广泛,学习条件和计算机水平有很大的差异,使得高职院校很难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学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时分配的相对较少,导致训练时间的缺乏,学生很难完全掌握计算机技术。

三是教师在计算机课程中教学手段十分落后,课程十分枯燥,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

三、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采用分组教学

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地重要。在对新生开设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之前,我们应该对来自不同地方,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通过摸底考试,可以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摸底考试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组,让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因此,老师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每个学生都能够从分组中获益,学生的计算技术可以得到快速提升。

(二)改进授课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更新非常地迅速,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则十分滞后。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应以实用性为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计算机去获取新知识,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而不是为了去研究计算机。所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理论教学应该以传授学习方法为主要目的,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计算机的应用上面,不过分注重理论的深度。

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理论部分的内容非常多,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先提出概念,然后根据概念的定义去了解这些概念,最后对概念进行举例说明。由于计算机的概念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师在黑板前板书的方法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利用幻灯片对概念进行详细的解释,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加强实验教学

高职院校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非常关键。采用实验教学符合计算机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能够很好地巩固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为了适应计算机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尝试应用更先进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都是按照以自己为主的教学方式去教导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五)改进考试机制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想要取得好的效果,教学方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好的考试机制也非常地关键。一个好的考试机制可以使学生更有学习动力,更加主动地去掌握知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试方式最好采用上机考试。上机考试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上的一些计算机等级考试接轨,使学生能更快速地适应这些等级考试。上机考试可以促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结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竞争力,它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基础。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学院开学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ccupation college comput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put forward a new concept of Classroom Teaching -- the teaching mode of open channel. And around the open micro teach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for example, introduced our school comput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open micro effect achieved i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the advantages and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learning" as the center of the clas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open micro lesson; teaching mode; classroom efficiency

1 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传统意识下的由“教”到“学”,由“示范操作”到“模仿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固化了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自主性丧失,长期被动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当他们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的海量知识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

2)学生原有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学习兴趣不同,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目前的教学重共性不重个性,重“教法”不重“学法”,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3)由于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本身的应用多样化和瞬息万变的特点,传统的常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求;

4)课堂教学中人机交流多、师生交流少,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全部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如何推动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有效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已成为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 开放式微课教学课堂模式

开放式微课课堂教学模式由学习者、教学者、微课平台三个主体构成,内部要素包含了学习者和教学者,前者是中心因素,后者是关键条件,而外在的微课平台集微课教学视频和与该课堂主题相关的教学准备、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教学资源于一体,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根基性和保障性要素,同时也是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作用于教学效果的体现。

开放式微课教学课堂模式,强调其主体学生的作用,构建出“学”的课堂:学生可以自定进度自主学习,大量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自选式学习,学习效果可实时展现,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反馈给老师和同伴从而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在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通过分析确定下一步教学策略,通过及时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课堂扩展到的课前、课后,使得教学的“时空”得到有效延伸。

3 我校计算机专业开放式微课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效果

现在学校的学生都是“90后”, 这一群孩子是伴随着数码产品长大的一代, “人手一机”,或是一人多机的现象屡见不鲜,此是实施开放式微课课堂教学模式的保障性条件。另外, 各校基本都已实现无线网络的校园无缝覆盖, 且费用低廉。网易公开课等在线学习平台,QQ空间、QQ群均可作为开放式微课学习平台,有的学校更是定制了自己的微课学习系统,也为开展基于开放式微课教学模式创建提供了便利。

我校计算机专业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为试点,在大约两个学期的时间里,开展以开放式微课教学模式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变革,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一些变化:

1)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成就感增强了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有准备的。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老师针对性的讲解,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增强,能够积极思考问题,能够认真完成课堂任务,能够相互帮助,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2)师生的互动多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由于老师通过开放式教学平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遇到的问题鼓励会的学生来解决,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完成,课堂中师生的互动多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3)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了,老师上课积极性也高了

计算机应用基础最难上,因为2/3的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吃不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老师备课上课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现在,因为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参与度高了,课堂气氛轻松愉悦了,老师们上课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4)构建教学资源库,减轻老师的重复性教学压力

目前,我校所有班级都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平行教学班级形成的重复性教学工作量较大,再加上专业教师除了常规教学以外还承担着课程开发、带技能训练队等工作,给老师带来不少压力。老师们分工合作,设计和开发微课资源,逐步构建课程资源库,虽然前阶段会辛苦一些,但以后资源共享,老师们将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问题的指导、学习过程与效果的评价中,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4 开放式微课教学模式的优势

4.1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都有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有一定的操作基础,但学生的操作水平、信息素养差异比较大,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以“统一教学内容和同一教学步调”实施的教学,使得这种层次差距进一步加大。在教学中虽然我们也十分强调分层教学,但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实施这种教学的手段的课堂依然十分有限。其结局还是“贫富不均”,学习能力强地“吃不饱”,消化能力差的学生“吃不消”。

而在开放式微课教学模式中,教师预先制作“学习任务单”给学生的,录制微课视频,制作学习帮助文档,准备学习素材和练习测试,并将这些课前预习资料上传到班级微课平台(长期保存)。职业院校学生主动学习性差,而“学习任务单”能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然后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现有基础制订学习计划,进行自定进度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边看边动手甚至跳过,而“吃不消”的学生则可以不断重播甚至后退观看,保证了自主学习的实效性。学生的学习策略自我调节,可以观看平台中的微课视频、参考学习帮助文档,更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实施集体教学,那样的课堂模式下,所有学生都得紧绷神经,优等生担心遗漏什么了,或是时刻准备展现自己,能力一般的学生紧张因为自己分心可能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差等生则担心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丑而滥竽充数。而在开放式微课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通过上传的微课视频既可“查漏补缺”, 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让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实现课堂翻转,攻破了时空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2 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使传统课堂得到延伸和扩展

“90后”职业院校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处于一种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中这样的认知习惯的特点表现在学习是时而想学时而厌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得让他们想学时就能学,厌学时还不能漏学知识。在这种情势下利用现代媒体技术随时随地进行微课学习,是使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他想学就能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为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了便利。现在随着智能手机在学生中间的普及以及无线网络的无缝覆盖,移动微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越来越流行,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推崇。微课学习体现了“微”的特色,虽微而大,虽然短暂但效率高。当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遇到疑惑的时候,再不必低三下四地求教于人,随时随地都可以登录微课平台查找资料、观看微课视频以及同任课教师或同学在线交流、解决疑问。即使学生每次只接受很少的新知识,但这样小而易吸收,长此以往,会“集腋成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透彻,甚至得到扩展和延伸。同时也较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4.3 教学过程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通常由老师“示范操作”到学生“模仿操作”,一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够照“葫芦画瓢”,但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差。

素质教育主张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广泛地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借助开放式微课的学习视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大活动形式:探究―反馈―提升―巩固,学生先对照课前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再进行自我摸索,遇到难点。将依靠微课学习平台中的各种助学材料,完成探究任务;并完成结果在平台中展示、交。,通过平台对自己成果的评价,完成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并及时反馈学习的情况;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对学生显现出的问题或疑难点进行讲解、分析,提炼知识要点、提升知识理解;通过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进一步落实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难懂的知识点。“先学后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依据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但教师要对探究的深度、探究的评价有很好的把握。

4.4 增强了师生间的交互,有利于开展针对性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放式微课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选择“课中学习、课中交流、课后评价、课堂评论、作品互评”等项目模块和任课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将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给老师和同伴,从而得到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实时地显现给老师,教师通过分析确定下一步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为学生量身订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展针对性教学,并通过及时评价不断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改进学习方法。

5 实施开放式微课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微课的设计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需,激发学生能动性学习的意识、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2)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设计引导能力,才能让学生有动力、有能力去开展自主学习,要能及时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较强的总结提炼能力、启发互动能力,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引导、管理、控制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深入地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探究出满意的结果,提升思想碰撞的最大效益,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

3)要改革考核评价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评价形式仅注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而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状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种单一的课堂评价模式势必会打击某些后进生的自信心。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内需,激发他们主动性学习的意识、兴趣,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点的进步和成功,促使所有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同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课堂评价发展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计算机学院开学范文第3篇

关键字: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5-008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而医学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其他综合性院校的学生而言,计算机教学对于他们有其独特性。然而对比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其特殊需求,计算机教学并未完全切合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需要,因而文章从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现状、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提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1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1.1医学院学生在入校前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是学生之间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在入校前接触过计算机并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些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教学课,因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但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甚至能够独立使用计算机。然而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经济因素等各方面的原因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并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从而导致学生之间计算机知识水平存在差异。

1.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与医学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由于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仍然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因而医学院校所采用的教材未考虑到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多为教育局统编或规划教材,教材内容多为计算机发展历程、office基本操作等计算机基本知识,医学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很少或并未涉及。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与医学教育结合不够紧密。

1.3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医学院校所采取的是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安排是一比一的结构。而计算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应多操作练习,因而医学院校应调整其课程结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进行医疗信息技术练习。同时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为公共必须课,但其考查方式为考查课,因而学生在心理上并不重视计算机这门课程,从而导致计算机教学实施困难。

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

2.1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我国的医学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理工科基础薄弱的问题,因而在计算机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医学院校学生入学前在计算机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医学院校大部分学生计算机方面的学习意识淡薄,认为计算机并非专业课,只需要考试过关即可,且学习兴趣多停留在上网、看影视、玩游戏及聊天中。学习的积极性低。加大了医院院校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困难程度。

2.2医学院校教师的特殊性

医学院校计算机老师多为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工科专业教师,知识体系单一,医学方面知识匮乏,因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医疗信息化结合不紧密,对学生的实际需要不甚了解,教学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学生不知学为何用,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了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顺利进行。

2.3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的特殊性

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在涉及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涉及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所需要用的医学方面的计算机知识;其次,由于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不可过难,要结合医学院校学生的切身需要在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医学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因而医学院校在选择计算机教学的教材时就需要考虑到其特殊性。

2.4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且以理论为主的计算机教学不是很适合。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二进制算法、Office软件等计算机理论知识是不够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在学习好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相应的增加实验练习,让学生多进行医疗信息化实际操作练习。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应避免“一刀切”、“满堂灌”,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课堂演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3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建议

3.1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未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学习层次分类教学

结合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现状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医学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一刀切,将所有学生放在同等的知识水平上进行教学,然而有很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且能够独立使用计算机,对他们再进行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教学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进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增加课程分类。在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必修课的基础上,可开设医学统计软件、医学信息学、远程医学等选修课程。从而能够保证学生在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结合了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以后工作学习的需要。

3.2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未结合学生需求,不能满足医学院校学生学习需要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材多为教育局统编或规划教材,教材内容为计算机发展历程、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等基本知识,并未结合医学院校学生需求的特殊性。

在教材选择方面应结合医学院校的特殊需求选择教材,然而医学方向计算机专门的书籍较少,因而应加大科研力度,针对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进行编辑教材,从而能够跟上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要,切合医学院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和医疗信息技术的需求。在教材编辑时教材内容应在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偏向医学信息化。且结合目前医院所需医学生掌握的计算机信息知识,相应增加教材内容。

3.3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医学方面知识匮乏

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师多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老师,教师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教师医学方面的知识匮乏。因而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跟上计算机发展的脚步。同时还应聘请医学专业专家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培训,了解医学方面的知识,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其次可以让计算机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学习需求。

4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医学教育密不可分。然而,目前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展不是很完善。根据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现状和其特殊性,积极探索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继而推动医学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祥生,吕晓燕,张海,焦瑞.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1):42-49.

[2] 周洪建.医学信息学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5(6):27-29.

计算机学院开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困惑;举措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3-0020-04

1 引言

计算机课程,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然而,在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或者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时候,却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理工科院校或专业来说,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比较顺畅,较为成熟,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比较密切,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强,计算机课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有条理性,课程内容较为充实;而文科院校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改革却存在较大的问题,有的开课随意,有的开课过于分化,有的又过于职业化或肤浅化,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又没有先修课程作铺垫,所以在对计算机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惑

2.1 课程性质定位的困惑

我院是一所典型的文科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类、国际关系类、国际战略类、军事外交类以及其他一些文科专业。计算机课程,在这些专业中,究竟是属于一种工具课,还是它们的专业基础课,还是属于公共基础课;是属于必修课,还是属于选修课等,这些涉及到课程的性质定位问题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困扰着我们,导致了学院的教务部门在课程设置时存在随意性,这也让我们授课的老师感到无所适从。

2.2 课程内容设置的困惑

学生的来源复杂,有发达地区的,也有贫困农村的,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基础也非常不平衡。在发达城市,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一些计算机课程,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甚至还有一些编程语言;而从欠发达地区来的学生可能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使用计算机了。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对课程以及相关内容进行设置时就出现了困惑。开设的课程,内容太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没兴趣;开设的课程内容太深,对于没有摸过计算机的同学,又没有基础,学起来又会非常吃力,这样又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对于学生的行政编班,并不是按计算机的基础来进行的,而是按专业编制的,所以,这些问题给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和困惑,也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3 课程开设时机的困惑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性质定位不确定,给课程的开设时机把握上带来了困难。有的人强调,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基础课,应在大学阶段的一年级就开课;有人则认为,计算机课程是工具课,应该在上完基础课后,在大三时间段开设。作为专业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过早地开设不利于应用,特别是不利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正是基于后者考虑,我院在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往往是放在大三才开课。然而,根据“高等院校教学评价”要求,这种开设的时机并非最理想,并且由于课程内容简单,往往出现学生学习没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等情况。

2.4 课程目标定位的困惑

课程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往往与课程的性质定位一样严重地影响着课程设置的其他问题。我们开设课程的目标应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我们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目的应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信息时展的需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然而,在真正设置课程的时候,并不是按照这样的构想去设计的。

2.5 教学手段运用的困惑

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体现时代特点。早期手段是粉笔+黑板,通过板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既体现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也体现了老师的授课艺术和表演才能;后来又出现了幻灯、挂图的形式,将一些繁琐的教学内容,在课下就完成,这样节省了学生大量的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也使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随着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的出现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这种教学手段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使用,许多院校每年都要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竞赛,或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优质课的教学评比活动。然而,给大学生授课,用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信息量并不太大,而且用语言能够表述清楚的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授课时,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也是困扰老师的一件事情。

3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如何提高文科院校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如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文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我们一边正视困惑,一边也在苦苦地思索,找出这些困惑的症结所在,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进一步吃透高教司《关于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实质

1997年高教司颁布的155号文件,提出了高等院校在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的三个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了一个规范的、快速发展的时期。经过近10年的教学积累,这些课程已趋于成熟。在文科为主体的院校,则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首选的计算机课程。随着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以“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为核心内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在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中有所体现,文科的计算机课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对原来的文件进行了修订,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该《意见》对指导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文科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明确指出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相结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不针对某一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意见》强调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指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选的计算机课程的构成可以是:“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计算机专业类型课程+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根据《意见》的要求,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有6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这个意见对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2 结合教学评价,准确定位计算机课程的性质,重新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我院是参加高等院校教学评价的单位,根据我院文科学校的性质,教学评价对我院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有明确的要求,即计算机课程的性质是公共基础课,在本科阶段是一门必修课,而且是参加教学评价的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本科生计算机的共同课程,通过这门课,使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进而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其内容更宽泛,对计算机方面的要求更高,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的素质更科学,影响也更深远。

3.3 结合不同对象实施分层次教学

虽然我院参加教学评价的计算机课程只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一门,但就从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以及学生渴求现代知识的角度而言,学生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知识,所以我们所担负的计算机课程也不应仅仅就这一门课。我们在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同时,结合其他院校开设的情况,以及社会上的需求情况,开设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课程,如:“计算机一级B教程”、“计算机二级VB教程”以及“计算机二级VFP教程”等。这样,在进行正常计算机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对考级以及知识的渴求。

3.4 针对研究生的需求为他们开设实用的计算机课程

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情况明显不同,就我院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他们在完成正常的研究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很多时间主要用于毕业论文的资料准备和写论文状态,此时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知识呢?根据我们的了解和调查,他们大都在本院图书馆、南京市内的一些大学的图书馆或部队的相关单位查找所需资料,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还有的在作论文答辩的准备,在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研究生的二年级开始时给他们开设了“文献资料检索方法与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等课程,并为他们开设“如何用因特网搜索情报资料”等专题讲座,很受研究生们的欢迎和青睐,他们受益匪浅。

3.5 结合我院专业发展需要,在相应学生中开设计算机专业课或选修课

总体来说,我院是一所文科院校,但随着学院专业的拓展以及社会的需求,我院也有部分理工科的学生以及地方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要远比文科学生要求高和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调查了地方大学理工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情况,他们所设置的课程,基本符合国家高教司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所建议开设的课程,这里,我们也基本上开设《建议》中所说的6门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并分别在这些理工科学生的大一到大三阶段实施。

3.6 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拓展学生计算机的知识面

教师的资源是按照学院的教学规模和需要编制的,而计算机课程的课时数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也是明确固定的,如何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计算机需求,光靠课堂上的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我们想到了校园网、想到了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准备加大网络课程建设,除了正常课堂上的课程外,还将开发其他的一些计算机课程。当然,网络课程的开发需要时间和过程,对于这些我们有自己的构思,首先确定开发哪些计算机课程,然后确定每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系统总体设计与课程原型实现,脚本以及素材准备,最后进行网络课程开发。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行为,做到在网络环境中操作的效果上信息可见、过程可控、资源可重用,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4 结论

虽然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远没有理工科那样成熟、那样有条理性,但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有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机制的激励,有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的借鉴,我相信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并且为今后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经验。

计算机学院开学范文第5篇

1.调研分析不同专业学生工作方向及计算机应用需求

为了实现院校计算机教学目标,促进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现代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及创新中应加强对不同专业学生工作方向及计算机应用需求的调研及分析。以机械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例,该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编程等内容是学生工作中最为常用、最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内容。因此,在机械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中除注重计算机基础操作外,应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教学,以此满足机械专业学生毕业后设备制造、机械设计等工作的需求。同时,针对数控机床操作、设备维修等需求,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还应针对PLC技术在设备、机械领域的应用进行PLC编程教学。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调研与分析,为现代院校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高、为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以职业应用需求为基础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与执行

做好专业、职业调研与分析后,院校计算机教师还应根据调研结论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与执行。根据专业学习需求、职业应用需求进行科学的教学计划设计,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等进行效率评价,以此促进院校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中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综合分析现代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情况,删减基础操作、windows操作等基础内容,增加专业软件操作等内容。例如: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应减少windows操作基础内容、增加机械设计软件的教学,以此实现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模拟职业工作开展计算机应用实训

为了促进院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还应针对职业需求开展计算机应用实训。模拟毕业后从事职业中的计算机操作内容,使学生了解职业工作中计算机操作要求、计算机应用内容,以此为基础对比自身计算机应用能力,发现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了解自身计算机应用技能及应用能力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方向,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以中文专业为例,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工作为文秘、编辑等岗位工作。其岗位工作中计算机应用主要集中在文字处理以及信息收集与整理等方面。因此,在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实训中,应将实训重点放在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公文写作格式、公文邮件收发等方面。模拟公文写作需求以及简单故障排除等内容进行计算机应用的实训工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应用能力奠定基础。

4.注重基本故障排除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虽然设置了专业的计算机管理人员,但是受企业保密制度、商业机密保护等需求,在本岗位工作所使用的计算机出现故障时仍需要岗位人员能够对基本故障进行排除。针对这一需求,在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针对WindowsXP、Win7、Linux等操作系统的基本软件故障进行教学。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软硬件故障排除能力,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内容。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才计算机基本故障排除能力的需求,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根据专业需求以及计算机应用常见故障等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培养院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二、针对计算机信息应用需求开展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

在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决定了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为了满足现代企业不同岗位员工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的需求,在院校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应针对计算机信息应用需求开展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从信息收集能力的培养入手,强化信息辨别分析能力的培养、强化信息整理与运用能力的培养。针对现代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渠道,对网络信息收集、数字化图书信息收集等方法进行教学,并针对网络信息的繁杂、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现状进行辨别能力的强化训练。由教师提供不同来源的信息,并在制定题目下由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与分析。通过对信息收集情况、信息来源以及信息质量的对比进行院校大学生信息辨别能力的专项训练。再由教师对学生辨别结果进行评价,采取这样的方式强化训练院校大学生的计算机信息应用能力,满足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