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剪纸团花

剪纸团花

剪纸团花范文第1篇

六折团花的剪纸步骤:

将一张正方形纸

正方形纸对角折叠

三角形中找出中心点。

中心点为轴心,将三角形折叠成三等份角。

中心点为轴心,再整体对折一次

在用笔画上图,在把图剪出来

剪纸团花范文第2篇

工具/原料

一张正方形红纸

剪刀

方法/步骤

我们先准备好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支笔。

首先我们把红纸的对角线对折。

然后我们再继续中线对折。

我们在对折一下,然后用剪刀把顶部剪条弧线。

我们把纸翻过来,在纸的上面画上云纹的图样。

剪纸团花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间剪纸;类型;图形;绣花样;传统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的存在为中国的浩瀚历史增添了光彩。湖北的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及河南辉县固围村的战国遗址等处出土的文物中就出现了皮革镂花、银箔镂空刻花等艺术作品,这足以证明剪纸艺术早在纸张出现之前已有所萌芽。西汉纸张的发明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北朝时期(公元386~581年)的两张团花剪纸是我国剪纸艺术史上被发现的最早作品。唐代时期(公元705~907年)是剪纸艺术的大发展时期,在民间流行著剪纸招魂的风俗,唐代夹缬的镂花木版纹样也具有剪纸的形式特征,民间还出现了运用剪纸形式制作的用以印制布匹图案的漏版印花板。此外,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体现出了当时极高的剪纸艺术水平。宋代时期(公元960~1279年),造纸业的成熟使剪纸艺术得以普及,民间的礼品、窗户上都贴上剪纸作为装饰,民间皮影的造型特征也采用了剪纸的形式。直至明、清,剪纸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剪纸的运用范围广泛,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呈现在各类工艺品上,而且成为民间随处可见的装饰素材:装饰门窗、美化居家环境、加工刺绣花样等。剪纸应用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使其成为民众生活及精神上不可缺少的一物,是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具象体现。

如今,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剪纸是1967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的团花剪纸,是北朝时期的作品,折叠型的几何团花,中间为棱形菊叶,周边是锯齿花纹。与其同墓的北朝对鹿剪纸是六边形团花图案,两鹿尾梢相连,造型浑厚优美。同时出土的还有隋朝的对猴剪纸,其中间为圆形团花,周围是层叠的八角形,一圈猴子背靠而立,两尾相连,回首相视,两手相拉,共举圆轮。另有唐朝的人胜剪纸也出自此墓,唐代人胜剪纸意象性强,造型简略;近代剪纸中的“拉手娃娃”则写实性强,四肢分明,口目清晰,刻画得极为生动。现藏于印度新德里博物馆的中国双鹿佛塔剪纸也是唐代的作品,是纸张对折的对称图形,三角形塔顶有、刹杆,中间塔身有门户栏柱,鹿与鸟构图对称,造型生动,是与佛教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作品。在我国近代民间还有不少丧葬团花剪纸,如黎族就有丧葬剪纸的风俗,“丧俗祭花”多为以为圆心的圆轮团花。

由古至今,我国的民间剪纸类型多样,可划分为窗花、绣花样、喜花、墙花、礼花、门笺、灯花、祭祀花、纯观赏性等剪纸类型,以下对其中几种重点类型进行具体阐述。

1 窗花

窗花是指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以达到装饰环境、渲染气氛的作用,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起初是民众在民俗活动和喜庆节日里贴在窗户白纸上的剪贴画,用来传达美好的寓意,后被称为窗花。很多剪纸种类都是在窗花的基础上延续发展的。窗花的题材有传奇故事、戏曲人物、生活场景、吉祥图语等,几乎包括了所有美好的事物,它们均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及对美好的向往,如“龙凤呈祥”“凤穿牡丹”“五谷丰登”等类似的吉祥图形及言语在窗花中随处可见,寓意美满,图形趣味生动。又如“劳动者”“喂牲口”这样的生活场景也时常被运用到窗花中,人物神情动作刻画细腻,鲜活地展现了忙碌的劳动场景。《西厢记》《水浒转》《西游记》等的故事情节也以窗花的形式生动呈现。窗花中除了故事、场景本身的人物形象之外,大多选用吉祥图形,如凤凰、祥龙、葫芦、鱼等,这些形象在传统文化中都代表着吉祥福禄、子嗣延绵、美好圆满的寓意。窗花的形状有文字形,如龙与凤的形象对视相依形成“福”字;有圆形,如“凤凰牡丹”则是凤的形象盘绕牡丹花形成圆形状;有方形,如“喂牲口”就塑造了马圈一景;有菱形,如“凤戏牡丹”以对称的方式勾勒了凤凰与牡丹的祥和;有不规则形,即运用图形本身的边缘作为窗花的形状;还有随意性的开放型,指窗花没有任何边缘作限制,一般有多个具体形象为主体,窗户即为画面背景,类似于留白效果,如窗花“劳动者”中刻画了6个百姓劳动的形态,六态结合形成一幅劳动的画面,6人统一却又单个独立。可见,窗花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可以依据表现内容而巧妙选以合适的形状来呈现。从构图结构上看,窗花图形多以环绕、对称、结合为主要方式。窗花的剪刻形式有单色剪刻、套色剪刻、浮雕剪纸、彩色窗花,都各有千秋。

2 绣花样

绣花样一般用于服饰上,这类剪纸是作为绣花的转换手段而创作的。曾经有很多专门走村串寨生产花样的剪纸艺人,他们的剪纸精细,针路、色彩的分界部用隐点、隐线交代得很清晰。剪纸绣花样是刺绣的粉本,是刺绣施针的依据,按刺绣品类可分为帽花、鞋花、背带花、枕花、门帘花等,用于老人丧礼寿鞋、冥枕等物的绣花样又称为“送老花”。绣花样的题材丰富,以花鸟纹、双喜纹、祥禽瑞兽纹等居多,常以“双凤牡丹”“花蝶”“双喜”“吉祥花鸟”“双头虎”“龙”“鱼”“兔”“祥云”等主题呈现。图形设计趣味生动,如“双头虎”的图形是对轴剪刻而成,两头老虎动作一致却形态不同,尤为妙趣,老虎面部神情一个平静柔和,一个狰狞幽默,虎面、虎爪、虎背上均有花草形象,构图别致。绣花样的形状多依据刺绣品类的物件特征进行构造,如儿童花蝶纹的围兜花就是依照围兜本身的外形特征进行图形的创造,整个图形与围兜的形状相吻合,又如鞋面花,花纹沿着鞋面的特征构思巧妙,十分精美。绣花样的优劣对刺绣工艺的最终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

3 喜花

喜花是随着中国婚俗的逐步完善而出现的结婚用品,流传地域广泛。它与其他剪纸类型相比,更注重吉祥文字及爱情题材。喜花贴于新房的门窗、橱柜、箱匣等处,渲染出结婚喜庆的氛围,传达出幸福美满、恩爱祥和之意。喜花多以“龙凤呈祥”“鸳鸯嬉戏”“喜上眉梢”等寓意吉祥、恩爱、美好的形象为主题,包含鸳鸯、龙凤、蛇兔、喜鹊、梅花等传统喜庆图案,可见题材均偏向于爱情与吉祥,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喜花的形状多样,有圆形、方形、桃形、石榴形、如意形及不同吉祥事物的独立外观形,如蛇盘兔就采用了蛇与兔相结合的外在边缘为喜花的形状。喜花中运用最多的莫过于“双喜”“蛇盘兔”“扣碗”等图形。双喜与梅花、喜鹊相组合,暗喻“喜上眉梢”之意,鸳鸯与双喜结合象征幸福恩爱之意,这些喜花多以圆形为主。“蛇盘兔”源于民间传说,认为蛇与兔两生肖结合最为美满发达,蛇盘兔的图形形式多样,有兔居中,蛇绕圆形盘绕;有兔蛇相吻,尾部相缠,另加双喜与图结合;有双蛇盘双兔,以“双”表达圆满等等。蛇兔以吉祥纹样刻于其身,如祥云、如意、花枝纹等,除兔蛇本身外,图形中还装饰有吉祥的花草鸟虫,用以加强美好的寓意,如多添入梅花、蝴蝶、喜鹊等。“扣碗”也表达了男女恩爱幸福之情,碗上刻以吉祥花草,碗中放入石榴、青蛙等图形形象,象征多子多福,子嗣延绵。

4 墙花

墙花是装饰房屋四壁和天花板的剪纸,它包括炕围花、中堂花、挂屏花、顶棚花等,分别贴于房屋的不同地方,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房屋、传达美好、增加乐趣的作用。墙花的题材有吉祥纹样、祥禽瑞兽、花鸟鱼虫、戏曲人物、故事传说等,其中以戏曲、故事、生活题材居多,如“穆桂英挂帅”“三打白骨精”“姜太公钓鱼”“牛郎织女”“猎虎”“钓鱼”等,方便民众在家欣赏,从而增加生活的乐趣。炕围花一般比窗花大,很少受形状或大小的限制,如炕花“双蛇盘兔”,形长且方,两蛇头部相对,尾部连接莲花,两身体间围拥双兔,侧有双蝶飞舞。其比起窗花、喜花中的蛇盘兔形象,显得更为细致繁琐,构图规模也更为开阔。墙花“舞龙”的构图规整,图形粗犷却细节丰富,长方形的框架中设置三排,上排为敲锣打鼓、吹唢呐等的人物形象,其乐器多样,装扮各异;中排为龙舞形象,龙的眼睛炯炯有神;下排为舞龙人形象,身材各异,表情丰富。三排共同构成一幅敲锣奏乐、欢快舞龙的喜气洋洋的景象,不但满足民众的视觉需求,同时为听觉上的畅想留下足够的空间,在欣赏情节之余传达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积极追求的美好信念。

5 礼花

礼花是用于粘贴在礼物上的剪纸,种类多样,有家具花、瓷器花、猪头花、鸡蛋花、饼花、鞋花、猪腿花等样式。其中猪头花、鸡蛋花、鞋花等因物赋形,礼花的名称也会因礼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猪头花以猪头的形态为轮廓,剪刻图式依据脸部结构加以修饰,添以吉祥纹样与汉字,使其精致生动。所添加的纹样也是丰富多彩,有植物纹样、吉祥物件亦或祥禽瑞兽。家具花、瓷器花则以对称的团花居多,如送老人礼物必备的“福寿三多”就组合了佛手、桃子、石榴等吉祥元素,以“佛手”象征“福”,以“桃子”象征“寿”,以“石榴”暗喻“多子”,再以团花形式加以呈现,重复的节奏使图形体现出规则美却又不失生动。还有对称的形式,如“两娃共举福”,图形左右对称,娃娃表情丰富,场景欢快喜庆。

除此以外,还有灯花、门笺、祭祀花、纯观赏性等剪纸类型。灯花,顾名思义是指贴在灯笼上的剪纸,题材多为民间传说、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生活情景、吉祥文字等内容,形状依据灯笼形态而各异。门笺,是节庆时期人们张贴在门梁上的一组长条形、下方流穗式的剪纸,五张为一堂,多为“迎春接福”“家和万事兴”“大吉大利”等图形文字相结合的吉祥内容,用以增加节日氛围。祭祀花,形式多样,一部分由民俗剪纸而来,另一部分是纸扎的装饰附件,还有各类旗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纸扎附件。纯观赏性剪纸则是在窗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工艺精良,风格优雅,题材各异,装裱精致,具有审美价值,多置于室内用于观赏,如“十二生肖”题材的作品多供收藏,十二生肖的形态丰富生动,神情栩栩如生,构图精彩妙趣,极具观赏价值。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类型颇为丰富,且随着艺术史的发展慢慢沉淀为艺术精华。各类剪纸用途不一,却在表现风格、内容题材、剪凿手法上大同小异,均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接福纳祥的渴望与追求。

剪纸团花范文第4篇

宋代剪纸艺术的普及是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的技术基础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我国的剪纸工艺大致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宗凛《荆楚岁时记》记载了荆楚(今湖北省、湖南省一带)的节日风俗:“正月初七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说:“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亲朋会宴,啖春饼、生菜,贴宜春二字。”在“人日”,要用彩色幡纸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妇女们则把用幡纸剪成的燕子戴在头上,作为节日的装饰。剪或刻成人形的叫“人胜”,成花形的叫“花胜”,成相交的双菱形的叫“方胜”,戴胜是人日节的重要特色,这可以作为剪纸已在民间流行的证明。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北朝时期的作品,出自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古墓葬中。先后出土了5幅剪纸,其中有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形团花3幅,另两幅更为复杂,在几何形内圈之外分别剪出一圈对马和对猴,将动物很巧妙地组合在图形的画面中,其艺术表现之成熟,决非萌芽的原始状态。

唐代延续南北朝遗风,依然于人日剪刻“人胜”。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唐人诗词文句中所反映的剪纸题材尚有“春幡”“春钱”“春胜”“春蝶”“春虫”“绶鸟”“连理花”“鸡”“凤”等等。1964年新疆吐鲁番哈拉和卓唐墓群中出土了纸钱、纸鞋、纸腰带、纸冠、纸人胜等,表明剪纸作品已从日常生活应用到丧葬礼仪。

宋代,剪纸已经在民间普及。从有关记载看,宋代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很广: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作窗花,有的巫师用剪纸“龙虎旗”驱邪,有的用于工艺装饰,还有的用以装饰灯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走马灯(内装剪纸形象)对普及剪纸的作用。宋代,每年正月十五的“灯市”很热闹,民间剪纸就是通过走马灯的形式开始走出家门进入社会的。宋代剪纸的普及,还表现为专业剪纸艺人的出现。据《武林旧事》记载,当时杭州就有“剪字”“剪镞花样”“镞影戏”等专门从事剪纸或同剪纸有关的手工业,剪纸艺人的技艺已炉火纯青。

出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剪纸与陶瓷传统装饰自然形成了亲缘关系。传统的陶瓷装饰都是以喜庆吉祥的内容为主题,这和民间剪纸的吉祥内涵如出一辙。传统陶瓷画面常表现的民间风情、传统习俗以及民间传说、戏曲人物、神话故事等题材,同样也是民间剪纸的永回题材。

宋代斗茶之风促成了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的发明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从早期的食用到唐宋时期的饮用,经过佛教、道教徒和文人墨客的推动,饮茶活动蔚然成风,制茶方法日有创新,饮茶方式也随之越发讲究。在唐代,人们饮用的是煎茶,茶色尚绿,人们推崇越窑的青瓷盏和邢窑的白瓷盏。至宋代,各地大量种植茶树,饮茶之风日盛,茶叶遍及各地,成了官民共享、雅俗共赏之饮品。茶楼、茶馆、茶室、茶亭纷纷兴起,饮茶成风,茶文化逐渐形成。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当时饮用的茶叶是一种半发酵的“研茶”,斗茶时先在茶盏中放一定的茶末,以沸水点注,同时用茶筅搅动,使水与茶末彼此交融,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泡沫,评比的对象是白沫持续的时间和茶汤的颜色。斗茶先斗色,茶色贵白,色越白,品越高,以清白胜黄白;其次斗水痕,如果茶末研磨细腻,且点注、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均匀细碎的汤花薄膜,就可以紧咬盏沿,外聚不散,称之“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涣散,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会出现“水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影响斗茶胜败的因素,除茶叶质量、水质、水温、点茶工艺外,还有盛茶汤的茶盏,茶盏的釉色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熠,熏蒸)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可以说,斗茶习俗提高了茶盏的身价,直接推动了黑釉茶盏的大量生产和工艺技术的改进,使之产生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专用品。其在花色品种、装饰工艺以及瓷土配料和烧制工艺上都有很大改进和创新。

建窑、吉州窑的黑釉盏正是顺应这一时代风气而出现的斗茶专用茶具。黑釉本身并无美观可言,为了满足文人们的审美需要,窑工们着意改进这种黑釉盏的装饰工艺,以便人们能在斗茶的同时,领略茶盏的造型和装饰之美。人们不仅追求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质之美。吉州窑的黑釉茶盏不加刻划、压印,独特之处在于烧制过程中采用洒釉工艺形成的多变的窑变结晶斑纹以及木叶纹、剪纸贴花和釉上彩绘装饰工艺,种类繁多,变幻无穷。

吉州窑的剪纸贴花工艺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单色剪纸,直接把剪纸纹样贴于器物坯胎上,再施上一层釉,待釉干后剔掉剪纸纹样,就得到釉色与胎色相对的图案。另一种是双色剪纸,在器的外部均匀地先涂褐色釉,次洒黄釉斑点,烧成玳瑁状窑变纹样;器内纹样一般是先将剪纸纹样贴在已上过含铁量高的底釉器上,再薄施一层含铁量低的石灰钙型竹灰釉,然后剔掉剪纸纹样,就显出底色纹样来,入窑高温烧造,烧成后,两层釉变化出各种窑变色釉,底釉与面釉色彩既有细微的区别又和谐统一,在浅淡的底釉上呈现出深色的剪纸纹样,花纹若隐若现地浮现在底釉与面釉之间,看上去,在蛋黄色的“地”釉上,浮现着鸣鹊、蛱蝶、凤鸟和梅、兰、竹、菊等各种不同的花卉和珍禽的剪影,异彩纷呈,透出一种含蓄而又朦胧的美,富有天然意趣。

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绝大多数用于茶盏内壁装饰,因此笔者认为,它的发明与茶饼上以金箔剪贴之花样装饰有关。北宋时期,茶叶由唐代的穿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制茶人将各式图案、文字、商标等刻成木质印模,待蒸好的茶叶打成饼时,就用木印模压在茶饼上,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涵。《茗F门》中记载了一种“玉蝉膏”茶:“大理徐恪见贻卿信锭子茶,茶面印文日玉蝉膏,一种日清风使。”据《宋史・食货志》和《大观茶论》等史籍记载,宋代名茶有90余种,各种龙凤团茶是当时贡茶的主体,其中的龙凤小团茶采用非常鲜嫩的牙茶作原料,并饰以精美的龙凤和花草图案,显得小巧玲珑。吉州窑的窑工中有妇女,不乏剪纸能手,她们把茶饼上常见的剪纸装饰图样直接移植到瓷器制作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宋代风行的茶艺漏影春法则对吉州窑剪纸贴花装饰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当时除斗茶外,还盛行分茶。分茶是一种显示点茶技艺的游戏,指在点茶时用茶筅搅动茶盏中已融成膏状的茶末,边注汤边搅动,令茶、水彼此交融,并使泛在汤面上的汤花形成各种图案。分茶游艺中当时最为人们乐道的有“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等。“漏影春法,用镂纸贴盏渗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漏影春法的大致要点是,先把刻有精细花纹的剪纸贴在茶盏上,散撒上茶末以后拿掉剪纸做成花瓣,然后用荔枝的果肉当叶子,用松子、银杏等珍味做花蕊,让客人一饱眼福后再用沸汤冲点搅拌。漏影春法这种茶艺,可以给品茶人带来一时乐趣,但一旦点茶,盏内壁的图案就会消失,如果仿照这种方法,做成剪纸贴花盏,就可以使图案永远留在茶盏上,人们一边饮茶、品茶,一边欣赏双龙、双凤、双鸾等花纹,从所用的茶盏上享受高雅的艺术情趣。

茶盏上的剪纸装饰均采用双色剪纸,纹样主要有双龙、双凤及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福寿康宁之类吉语,或双龙戏珠、双凤展翅,或朵梅纷飞,构图整齐大方,简洁疏朗,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正是因为剪纸贴花装饰与茶俗有关,因此剪纸贴花的装饰图样龙、凤、鸾等,也是宋代珍贵茶饼上常见的装饰图样。坡的《月兔茶》诗云:“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梅尧臣有诗云:“团为苍玉璧,隐起双飞凤,独应近臣颁,岂得常寮共。”这些诗句真实地记录了宋代团茶上的龙、凤花纹,为我们保留下了珍贵的茶文化史料。

剪纸团花范文第5篇

简单的剪纸教程---一刀剪五角星

最主要的是教大家剪五星红旗,认真看只需一刀,

你便可以剪出很标准的五角星。

1、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

2、对角折叠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3、对折两边的锐角,在底边中点处摁一个折痕。

4、折痕摁过之后,展开。

5、将右边(手指摁的那条边)从中点折起,折向左边腰的三分之一处。

6、将左边角沿边折过来(此时中间线的两边是两个大小一样的角,如果不一样,要调整至一样。)

7、将相等的两个角沿边对叠。

8、看到用铅笔标注的两条线了吗?我们沿斜线剪开,最高处不能超过横线。

9、打开下边的角,五角星变剪成了!

你学会了吗?

根据国旗的样子,来亲手做一面五星红旗吧!

三折团花剪纸教程技法如下:

1、将一张正方形纸对角折叠,再对折一次,找出中心点后展开,回复到三角形状态。

2、然后以三角形底边中心点为轴心,将三角形折叠成三等份锐角,每个角60度。

3、绘上适形纹样,折叠剪制而成。

四折花团花剪纸教程技法

1、将一张正方形纸对角折叠一次。

2、再对角折叠一次。

3、再对角折叠一次。

4、描出图样。

5、剪下即成。

窗花剪纸教程:五折剪法

折叠法, 不必刻意图案, 随手而剪就可以剪出意想不到的美丽图案, 万千变化,其乐无穷, 如花瓣, 似雪花,早些年北方飘雪的冬日, 老婆婆, 小孩子, 一把剪刀, 两张红纸, 小花小草,小鱼小鸟,随心而剪,帖在窗上喜气洋洋,由其在春节的时候,各样的剪纸窗花,贴上窗子也为节日增添了一丝喜庆。

六折花团花剪纸教程

1、将一张正方形纸对角折叠,找出中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