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范文第1篇

在幼儿民间文学教育活动中,民间文学又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华民族古老的大地上长久流传。民间文学里的民间童谣、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童话、民间成语等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营养,而作品中常用的拟人、比喻、夸张的表现手法,让幼儿充分感受民间文学的美感,从而培养幼儿的文学理解力和文学想象力,让幼儿将体验到的情感、意境,用创造性的文学语言表达出来。于是,在大一班,你会经常看到孩子们沉浸在民间文学的瑰宝中!

一、好玩的民间文学小游戏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民间文学则利用汉民族语的四声、变调、合辙、押韵等语音特色和词汇量丰富的特点创造了颠倒歌、绕口令、词汇接龙、问答歌、拍手歌、传话、民俗童谣、手指游戏等形式的民间文学小游戏。瞧,在童谣游戏《五个好娃娃》,孩子们一边念儿歌一边做手指游戏,左手握拳念“五个好娃娃,乖乖睡着啦,公鸡喔喔啼,叫醒五娃娃”当念到“拇指姐姐起床了……”一边念一边用手把左手的五个手指依次扳起,最后一句孩子们边抓小手边念“我们都起床了。”幼儿不但在游戏中认识自己的小手,而且锻炼了幼儿手指活动能力,发展手指活动的调性。还有一些问答歌,如《我唱歌儿骑大马》、《什么尖尖尖上天》等等,幼儿在一问一答的游戏中增长了知识,也体验了同伴间交往的乐趣。每在餐后、睡前,孩子们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边吟唱边玩,随意自然,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深受幼儿喜爱。

二、走进民间文学的世界

民间文学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是通过民间童谣(包括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谜语歌、字头歌、问答歌等)、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童话、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民间谚语、歇后语等民间文学体裁来表达。

童谣是孩子们最喜欢吟唱的,《猪八戒吃西瓜》、《数哈蟆》、《数猫猫》……这些琅琅上口的童谣,让幼儿在说童谣中学习说话,学会诵读。配有童谣的手指游戏中,孩子们一边摆弄着小手,一边抑扬顿挫地诵读着有趣的童谣故事,其乐融融。绕口令是矫正吐字、发音的最好方法,其词令比喻生动,音调合辙押韵,使孩子在活动的快乐中提高了说的能力。幽默风趣的颠倒歌,以颠倒事实的夸张手法,让孩子们感受了民族语言的诙谐与滑稽,引导孩子们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在创编中丰富了词汇量。

三、民间文学走进社会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多地接受了现代的信息,现代的思想,很多孩子在社会活动中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他们不懂得交往与谦让,而民间文学却为孩子的社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孔融让梨》、《排排坐》让孩子懂得谦让;《年》不但让孩子知道过年的来历,还引发孩子学剪纸的兴趣,又教育了幼儿热爱劳动,只有不怕艰苦才能得到幸福……这些植根于华厦大地的丰富多彩的优秀民间文学陶冶了现代的幼儿,并给予他们以热爱生活、讲礼仪、重情义、并激发了孩子们对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民间文学范文第2篇

(一)价值

1.历史价值不管是什么样的民间文学艺术,我们都可以通过对其特定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时期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族群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习俗。例如在昆曲《牡丹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家庭结构,以及长幼尊卑、界限分明的人际关系,认识到当时的人们对于封建伦理纲常的看重,这些历史都令人感到无比生动鲜活。再比如通过对纳西族东巴纸制作步骤流程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见识到纳西族人的智慧,了解当时的纳西族的生活文化发展水平。同时,通过了解东巴纸生产者、制作者的技艺传承以及他们不同的人在东巴纸生产流通过程之中的作用和地位,又使我们认识到纳西族的社会、经济关系,这些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内容。作为一种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民间文学艺术反映了特定时期民众的集体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应当指出,上述定义当时是针对民族民间文学而言的,民族民间文学多以口耳相传为创作和传播方式,于民众的世代传承中产生发展,是对人们的生活文化和思想情感的反映。而考虑到民间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内容,因此它的某些特征可适用于民间文学艺术。

2.文化价值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民间文学艺术对人类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它对于不同种族和民族的杰出才智和聪明创造能够进行鲜活生动的记录,它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每个种群或民族的文化都是不可重复、无法替代的独立体系,具有自身独特的创造性和其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价值,它们都是具有自身特有价值的独特文化传统,而这也正是民间文学艺术文化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3.现实价值在民间文学艺术的价值体系之中,除了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之外,还有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等现实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跨越不同历史时期通过纵向的时间维度来审视民间文学艺术的价值。现实价值则是在当前时期,在现实社会空间中看民间文学艺术,就会发现其必然具备真、善、美的价值,就会发现民间文学艺术应用在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民间文学艺术的科学价值一方面是指许多民间文学艺术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如分布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藏药、苗医药,其本身就含有相当程度的科学因素成分,这就为我们进行科学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民间文学艺术较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更多、更鲜明的跨领域的文化特征和跨学科的知识属性。而民间文学艺术的经济价值是指:以做好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和抢救为前提,将其进行经济资源化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而这同时也是开展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重要立足点。我们应该认识到,以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合理适度的商业化开发也会为民间文学艺术自身的长远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二)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意义客观来说,以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为代表的现行知识产权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创新,但却导致了以穷国向富国、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为方向的全球财富转移这一严峻现实。很多情况下,民间文学艺术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计所在,其保护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民间文学艺术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长期传承的知识,是构成这些族群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石,传承这些知识的人们理应获得尊重并享有分享利益的权利。如今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左右文化活动,导致文化被商品化;对文化多样性由于文化的标准化发展趋势而遭到破坏;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由于工业文明的急剧发展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来临到遭到不断破坏等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问题困扰了全球文化的健康发展,人类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好这些问题,甚至还有可能导致现有的发展成果被吞噬。因此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不只是那些持有人的责任和义务,富国和强势群体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它既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任务,也是摆在我们国家和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国内保护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正式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之中的一部重要法律。由于民间文学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出台也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提供了新的依据,进一步深化了我国文化领域的法律内容。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整体上属于行政法性质的保护,仅以国家或相关地方政府部门为权利保护的主体,而将民间主体作为从属的被管理者来对待,因此并不利于民间文学艺术创造传承者权利的实现和保护。我国目前对于民间文艺的保护方式主要是以行政措施协调为基础,使各方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这样虽然可以从各方面多层次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但却仅局限在公法范围内,并未涉及民间文学艺术的私权保护,正如前文已经提到过的观点,民间文学艺术往往是一些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计所在,其保护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民间文学艺术是这些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长期世代相传的知识,构成了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基石,传承这些知识的人们理应获得尊重并享有分享利益的权利,如果仅从行政层面对于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却忽略了创造并将成果历代沿袭下来的民间文学艺术主体,那么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就很难称得上是长远、可持续的。

三、结语

民间文学范文第3篇

民族民间舞蹈课是学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高雅审美品位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体现在服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个方面,为民间舞蹈教学赋予更加丰富和厚重的文化内涵,这也是创新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文化;渗透;分析

对于高校来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艺术教育。近年来,在各高校的艺术课程设置中,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了形态训练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长久的历史中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个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都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个民族间的交流和交往在不断融合和发展,舞蹈艺术也在这其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高校民族舞蹈课的设置及内容也逐步走向了系统化和规范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形体动态的过程,更是传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肢体动作,更是学习一种非语言文字的特殊人体动态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进行提高,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一、在教学内容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这种文化的丰富性,也较好地保存在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心态和文化样式中。不同的民族舞蹈具有不同的舞蹈语汇系统,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要先进行民族心态和民族样式的渗透。将表现出各个民族的舞蹈风格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动态语汇在舞蹈教学中进行充分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语汇进行分解,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加强其训练。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民族的独特文化和民族精神风貌,进而让学生们能对不同民族舞的风格和动势特点有着不同的掌握,从而将学生的肢体表现力提高,让学生能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舞蹈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不断的练习,从而能重构出民族民间舞。在讲授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单纯的形体学习的过程,更是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学习过程。首先,向学生讲述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来由,让学生能明白该民族的心态和风土人情,从而更好地了解其文化,在表现形式上能够更好地用身体语言表示。例如,对藏族的民间舞蹈来说,它是由当地的宗教文化和农牧文化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动律特性,身体重心偏前,微微前送或是前倾90度,这与当地的政教合一和宗教精神需求有关系。藏族地域辽阔,舞蹈形式多样。在风格上,讲求跳、踢、踏、摆、悠,沉稳有力、讲求多变。但是不管怎么多变,藏族舞蹈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在膝部上进行有弹性或小而快的不断颤动,或是在膝部上进行不断的柔韧屈伸,其中的“弦子”和“踢踏”表现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屈伸和颤动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例如中国东北地区的秧歌,它的形成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它区别于其他地区秧歌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美、稳、俏和哏的特点,它的主体风格是“哏中俏”“稳中哏”“稳中浪”。在讲授的过程中,就要充分把握它的步伐特点,从形态入手,掌握神态特点,从而将舞蹈的特点表现出来。

二、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不同的民族气质和舞蹈样式表现在不同的民族舞中,在具体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要充分渗透民族形式和民族文化。舞蹈的形体和动作是民族舞蹈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从而将对学生的气质和内涵的培养忽视掉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因为没有具体的民族文化培养,也缺少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很难做到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进民族文化。而且学生们的舞蹈基础也各不相同,有些高校甚至都没有对民族舞进行细分,不能进行统一的排练教学,使得民族特色的表现不明显,对舞蹈的排练成为了学生的简单复制和操作,将舞蹈的真正涵义忽略掉了。

三、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的措施分析

(一)将一些民族文化讲解课程加入到舞蹈课程设置中。

在进行一种民族舞的学习过程中,先简单讲解该民族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从而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进适当合理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在感受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同时,进行民族舞蹈的学习。例如在讲授朝鲜的腰鼓舞之前,先讲解一些朝鲜族的风土人情和当地文化,或是利用多媒体资料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在了解朝鲜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舞蹈动作的练习。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当地的情况和地理环境特点。

(二)将各民族民间舞的风格进行重点讲解。

首先,让学生对民族舞的基本动作进行掌握,这是掌握民族舞的独特动作和舞姿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各个民族舞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关键,是民族舞最富有特色的部分。要抓住各个舞蹈中的经典动作,各个民族舞都具有其独特的动作,这些独特的动作使得民族舞具有自己的风格。在民族舞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抓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同时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也要降低讲授速度,使得舞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得到充分提高。在舞姿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能逐步对要点进行理解和掌握。不同的民族舞具有不同的韵律和动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舞蹈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规范化和系统化,及时在教授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问题,便于为以后的授课做准备。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舞蹈协调能力也应该充分注意,民族舞的学习不是单单让学生学会几个重要动作就可以了,而是通过对民间舞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性和协调性得到充分提高,学生能够熟练运行气息,这种气息不仅仅是单纯的气息训练,而是进行艺术性的呼吸,通过运用人体气息,达到内心旋律和身体协调性的完美融合,这样形成的舞蹈才是具有不同舞蹈风格的民族舞蹈。

(三)民族文化从舞蹈服饰上进行体现。

在舞蹈的表现力中,服装起到了重要的承载作用,舞蹈风格的形成受到服装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一些地域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在我国的民族舞服装中得到了极好的反映,它能充分地表现出该民族的风格和生活特性。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为了将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色进行充分的体现,可以让学生穿上民族服饰,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的理解和认同感。

(四)采用多媒体方式让学生进行名家舞蹈的体会。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发挥其作用。多媒体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播放音频和视频软件,让学生们进行舞蹈名家经典舞蹈作品的赏析,通过学习和模仿,让学生理解和了解民族民间舞,揣摩名家动作和神韵,从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质量。

四、小结

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的多样性,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必须进行相应的民间本土体现。艺术来自于生活,只有充分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多样性,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才能真正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中。通过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从而吸收各个民族文化的底蕴和精髓,为民族民间舞的不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迪.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12).

[2]王奇.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J].通俗歌曲,2014,(04).

[3]李晓君.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

民间文学范文第4篇

在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引入的时间还短,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这样的观念使得学校在进行民间美术的教育中举步维艰,难以推进。现代美术教育要冲破这些不利因素,将真正的民间美术传播给学生,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

二、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民间美术包含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艺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对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加强思想道德都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民间美术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开发创造力,更可以提高动手能力。我国要求开展民间美术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就是其建筑文化和工艺装饰的传承,在关于教育学生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识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三、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的应用模式设计

(一)树立对民间美术教育的重视观念

首先要进行的是对学生的民间美术的审美普及教育,包括美感的教育,美学知识的普及和普遍美术教育。在课堂教育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关于民间美术教育的交流活动。民间美术由于其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富有的艺术特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民间美术的教学时,要带领学生重新领悟和解读其中深意。许多职业学校对民族美术的教育不够深刻,教学体系也不完整。但是运用地域特色文化来加强对民间美术教育的吸引,相信学生也能更好的适应。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算是当地较为常见的民间文化,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引入课堂,更易接受和认知,也会引起学生兴趣。

(二)提炼适合不同层次学校的民间美术教学资源

民间美术教学资源的选取要根据教育性、学生心理和课程性质出发,选择适应审美观念、学生喜爱和可以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美术资源。新疆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在审美情感表达、装饰造型表现和文化融合等方面表现出了浓烈的地域特征。这些装饰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性,可以作为民间美术教学资源;而学生们的喜爱和可以动手制作部分装饰也允许民族建筑装饰成为教学资源;这种具有民族和宗教特色的建筑最能体现艺术价值,因此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因地制宜开发民间美术资源教学应用

制作工艺的难易程度、年龄层次的不同和地方民间美术优势决定了一个学校在选取民间美术教育资源方面的内容。新疆少数民族装饰如彩画、石膏花、拼花砖、釉面砖和木雕等的制作工艺并不太难,具有当地民族和宗教特色,而且适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制作,因此可以选取作为民间美术教学资源。(四)开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民间美术的教育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和小组互动交流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内容。以新疆少数民族建筑装饰木雕为例,老师可用一个小故事引出木雕的来由,然后再进行造型分解,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民间美术在课堂的吸引力。

四、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实施

(一)欣赏课教学实施

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民族建筑的装饰,感受造型艺术的特点和价值,积极鼓励学生表达欣赏心得,并通过欣赏其造型与色彩,了解不同民族建筑装饰的文化价值和在生活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热爱优秀的民间艺术的情感。

(二)操作课教学实施

在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积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民间艺术的美妙与博大精深。如石膏花装饰,教师可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在颜色和造型上自主创作,例如在浅蓝、浅绿色彩外,添加金色,课堂制作完成后可送与同学留念,并向同学解说感想,表达祝福。

(三)实施的保障措施

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教学,除教师和学生按要求发掘和应用民间美术资源之外,还要求学校在教学设备上进行充分的资源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要求相关教学老师提高民间美术素养和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社会要给予民间美术合理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发展和弘扬民间美术,从而提升全公民综合素质,让民间艺术和社会一起更好的发展。

五、总结

民间文学范文第5篇

1.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配合课程设置。连云港市农村小学美术专职教师紧缺,为了完成课程设置,学校从其他科目调配非美术专业教师担任美术教学工作。根据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分析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目前农村美术教师构成阻碍了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发展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工作担负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历史使命。第二,体现课程性质。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强调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乡土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美术课程资源,是对国家美术课程的补充,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本课题是立足于连云港市板浦特有的民间艺术,让民间美术从艺术角度反映民族特色和本土艺术精神,反映民族文化意识与价值观。第三,提高教师素养。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本课题的研究将引发教师及学生转变创新观念,丰富和发展美术课堂教学的理论。第四,解决现存问题。本课题的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让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审美教育,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把家乡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

二、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连云港民间艺术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第一,学生的美术素养。小学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发既要把握民间美术资源的“民间”特性,又要注重与学生身心发展认识规律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理解力,让学生多渠道地体验学习乐趣,逐渐认识民族艺术的价值,通过探索活动主动地在生活中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态传承。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对连云港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的了解、学习、交流、探讨,与民间艺人直接接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民间艺术的特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对连云港民间艺术的学习与探讨,据此确定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案和策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第三,学校的整体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办特色艺术学校,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大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

2.研究内容

乡土特色美术手工课教学,是根据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学生准备美术学习用具较难而设计的。经过实施可以弥补农村基层学校教学方式的不足。第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这次课题研究主要应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连云港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的了解、学习、交流、探讨,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民间艺术的特征、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第二,教师教学的方式与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看、多思,多讨论、交流和动手操作。第三,教师研究水平。教师在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教学行为。以人为本,依托课题教研,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连云港民间艺术的实践

“连云港民间艺术在乡村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不仅体现了美术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也是衡量美术课堂教学优劣的原则和标准,研究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推广”的思路,进行科学、有序的研究,主要过程如下:

1.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单一化现状研究

第一,现象分析。根据调查发现,以往海州区农村美术教学的课堂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海州农村地处偏僻,受客观条件限制。在海州农村,缺少美术馆、画廊、历史博物馆等设施。海州区部分学校经费紧张。教师缺少辅助设备、图片资料等。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厌烦,从而对美术课失去兴趣。由于美术课对材料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导致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学生材料的准备情况。农村学生的学具很难齐全,常令教师犯难。学生在接触美术作品时,主要使用一些蜡笔、彩笔、水粉等常见的绘画材料,材料的单一使学生的作业带有明显的复制痕迹。第二,对现状的反思。通过调查分析,课题组发现要改变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必须把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转变观念作为切入点。当前的教学在向实证研究的方向发展,靠经验的描述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采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课堂教学中长期困扰美术教师的难点问题、症结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才能有效地建构生态化的课堂教学。因此,必须积极引导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困惑进行研究,让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符合教学规律。

2.农村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生态化建构”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民间艺术的实践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采用了实证研究法,从理论上弄清课题中民间艺术的内涵,明确生态化教学的特点、价值,初步形成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体系。在实现生态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第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如广阔的田野、蓝天白云、美丽的山川、河流、动物和奇花异草,还有天然的材料,如各种竹、石、木、土、草等,不仅自然风光美,而且物产丰富等,这些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第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的特色,也是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在节日里,农民杀猪宰羊、走乡邻、访亲友、逛庙会。不同的时节,农民有不同的庆贺方法。古镇板浦有着悠久的舞龙、玩花船的风俗传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古镇传统的花灯节。这是全镇性的盛大庆祝活动。在活动期间,在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下,笔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画脸谱、糊龙鳞、龙头点彩、染彩车、舞大龙等活动。第三,方便利用的民间工艺资源。连云港市的服装业比较兴旺,自然废弃的布角料也很多。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指导学生用布角料进行布贴画的创作,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当笔者把这些经济实用的材料作为美术学具引进课堂时,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学得主动、愉快,课堂氛围生动、活泼。

四、研究的理性认识

第一,明确了乡土文化美术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乡土文化课堂教学有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了,大大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二,明确了乡土文化美术课堂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应有地位。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借助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以农村小学所形成的教学系统为中轴,以连云港乡土文化渗入课堂教学为主线,从实践中探索农村小学美术课堂形式,建构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生态化的环境,达到了教学的平衡、协同、和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质化。第三,梳理了乡土文化美术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不断丰富生态化美术课堂的内涵。二是处理好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关系,追求“乡土文化”的教学环境,追求乡土文化基础上的生态课堂。三是处理好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寻找生生之间“协同”的连接点,让乡土文化课堂更加完善。

五、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

这两年多的研究过程,课题组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研究的动力尚显不足,课题研究活动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第二,课题注重对农村小学乡土文化课堂教学特色化的研究,但对特色化课堂教学的构建研究还有欠缺。研究过程中关注乡土特色文化教学过多,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乡土特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2.对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