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市场

食品市场

食品市场

食品市场范文第1篇

“民以食为天”,俄罗斯远东食品市场在远东经济区(俄罗斯面积最大的经济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初,它也经历过诸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区食品严重短缺的窘境,但是,凭借亚太经济圈优越的地理条件和雄厚的资源优势,它较其它地区率先走出困境。到1997年为止,食品市场货源充足,品种多样,令不熟悉远东的人士刮目相看。然而,1998年8月以后,俄罗斯经济出现滑坡,随之卢布贬值,直接影响到俄罗斯远东食品市场的行情。根据统计,危机前,外省食品进口份额在40%-50%之间波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则为60%-80%左右。而到了1998年10月中旬,进口份额就降低了2倍。到1999年中期,在外省进口份额跌至10%-20%,而在俄罗斯两个中心城市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则跌至20%-30%。由于卢布汇率过高和严重的金融资金流通不畅等因素,已失去可观款项的国内生产商势必在一定时期内极力限制进口商。这尤其关系到欧美公司生产的肉制品、奶制品、面粉制品和蔬菜等类食品。这些食品的价格不止一次地涨价,而进口商即使把加价食品降低到零点也不让这些食品参与俄罗斯食品市场的竞争。结果只剩下俄罗斯商家自愿供应的食品,这些食品并不是俄罗斯生产的,而是原苏联国家和其它一些国家生产的食品。来自独联体、亚洲一些国家(包括中国)的生产商本身还控制着俄罗斯食品市场的一些大环节,这主要指低价供应食品。现在,韩国和中国的生产商和进口商仍凭借方便食品、水果和蔬菜保持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为了使自己驻俄罗斯的公司成为商品批发专卖部,赚了一些钱的中国商人挤走了美国、澳大利亚、甚至是韩国一些地方的生产商。特别是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些城镇里,食品市场的情况对于亚洲生产商和经营商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仔细地分析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洛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赤塔、乌苏里斯克和其它地区的居民点,商品结构呈现出下列特点:

⒈进货渠道:直接批发。在批发商品的成分中,几十个大、中型食品公司采取直接从西伯利亚、叶夫拉列依斯克和乌拉尔的大商家和生产厂家,甚至从国外大食品供应站购货的方式。类似这样的大商家可以列举出“格拉斯波公司”、“巴尔克格鲁波公司”、“涅戈齐安特公司”、“奥利格公司”等。

⒉运输保管:便捷省力。这些公司一般都设有自备的或租赁来的直接连通公路的大货栈,一些公司甚至还有驳岸,如“巴尔克—格鲁波公司”。这样,运输顺畅,保管方便得力。

⒊销售过程:由大到小,分批销售。这些公司销售食品的过程也并不复杂:他们首先把大批(车皮、集装箱、轮渡)食品运到货栈,再直接销售给各个小批发商。而小批发商则把食品分运到自己的商店或其它售货点。市场上的买卖人向小批发商购进食品,而居民或在商店、或在市场、或在批发站向小批发商、零售商购买食品。⒋经营品种:依靠优势,各领。在俄罗斯远东食品市场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经营者,例如,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美国等国的商人,加之俄罗斯当地的生产商和经营商,可称得上真正的国际市场。每个经营者主要经营本国独具特色且占优势的食品,例如,中国经营者多从事大米、蔬菜、水果等类食品的批发和零售;韩国经营者多从事包装精致的方便食品的销售,例如辛辣面、巧克力派等;相比之下,俄罗斯的大中型食品公司则内外结合,但是,主要还是本国食品。例如,他们经营的品种有粮食制品(面粉、米、通心粉等)、奶制品(牛奶和其它奶产品)、肉制品(肉、火腿肠、罐头等)一系列食品,也包括在食品市场流通的食品杂货(如醋、酱油等,这些食品当然来自中国)。有时,这些公司偶尔也经营一些蔬菜和水果类食品,但是,这基本上属于短期行为,不具固定性和长远性。

二、中国商人在远东食品市场中的经营活动及其作用

目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乌苏里斯克、哈巴洛夫斯克、纳霍德卡、赤塔等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些大小城市里流动和长期居住的中国人口呈不断增长趋势。许多城市里的中国人自发组织起中国人的社区,谓之“中国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不同名称的协会(商会)组织。譬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有“中国工商联合会”,会长为陈川先生;纳霍德卡市有“中俄友好协会”,陈彪先生任会长。这些组织多数以商贸为主,兼承担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任务。根据俄罗斯移民局内务部资料显示,在滨海边区、哈巴洛夫斯克边区、阿穆尔、赤塔等远东地区的中国侨民共计20万,而且这一数字也在不断增长。中国人在俄的生存方式、经营手段多种多样,食品贸易与经营始终是其中充满生机而又稳固快捷的获利方式。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的远东门户开通,由于当时俄罗斯食品严重短缺,所以中国边境一些城市的商贩充分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开始把大米、酒、苹果和梨等食品贩运到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有钱的俄国人也通过绥芬河海关来中国边境城市购买食品和衣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俄边境贸易最先是以民间食品贸易作为开端的,但是尚处于比较自由的民间起步阶段,具有零乱、临时、不规范的特点,表现为随处设摊,卫生条件比较差。从1997年开始,俄罗斯工商管理部门逐步清理掉一些不合要求的摊点,并将1992-1996年持有摊位许可证的零售点统一迁移到固定的销售地点,例如“中国大市场”。这样,有序的、固定的食品部取代了零乱的、临时的售货点,每天定点供应,商业变得更有组织性。尽管1998年的俄罗斯经济危机也相应冲击了在俄的中国食品经营者,使之面临卢布汇率大幅度跌落的困境,但是他们仍然凭借自己的食品与当地的生产商和贸易商竞争。依靠本国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例如,大部分地方可以栽种水果和蔬菜,一年有几次收成等),中国商人可以继续保持自己在俄罗斯食品市场中的份额。据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中国的大米和大蒜在市场中占98%以上,也就是说,俄罗斯远东市场中的大米和大蒜几乎被中国进口商和经营商所垄断。而其它食品如黄瓜、元葱和苹果、桔子等蔬菜和水果则占市场份额的40%-60%左右。

食品零售专卖店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食品店一般都挂靠于某个俄罗斯公司,而由中国公司来经营,权力当然属于中国人。他们的工作过程是履行完海关手续后,货物运到中国人租赁的货栈,再销售到中小型批发店。应指出的是,在这几个环节上,这些工作都由本公司的合作者共同来完成,这是为了提高安全系数,并降低费用。至于零售商品部分,首先应区分开超市、商店、售货亭(集装箱货摊)和集散市场(专卖市场)。超市主要销售俄罗斯或西方生产商的食品,一般来说,这些公司的经营者不从中国供应商手里购买食品(苹果和梨除外)。一般的中型商店,俄罗斯的食品也占大多数。但是,在俄罗斯的淡季,这些食品中占大多数的水果和蔬菜都要向中国商人购买。拿中国货来说,最大的贸易额都来自小型零售点售货亭、集装箱货摊和市场。在此应指出,在远东市场和售货亭中出售的水果和蔬菜等类食品,唯一能够与中国商人竞争的是阿塞拜疆商人,但是他们也充分利用中国批发站的便利条件,向中国专门的水果和蔬菜站批发食品。如此,即使在冬季,通过集装箱贸易,在远东各大市场和集散地也会有中国食品上市。

综上所述,中国食品贸易在远东食品市场中的作用可归纳如下:

⒈弥补了远东食品市场所需食品(如水果和蔬菜)的匮乏局面,丰富了俄罗斯人民和在俄中国人的生活;

食品市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球清真食品市场;清真认证;清真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17426.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586(2013)03-0099-07

一、穆斯林人口与全球清真食品市场

在全球穆斯林人口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清真食品巨大的市场规模与不断完善的产业链对相关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有两个关键的驱动因素,使根植于穆斯林人口的清真食品市场变得日益重要。首先是人口总量与增长率(见表Ⅰ),据估计,穆斯林人口已超过全球人口的25%,同时全球穆斯林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8%,并且全球穆斯林人口从总体上呈现出年轻化与快速增长的两大特点;其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穆斯林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穆斯林人口的经济影响力也日益加强。

全球年轻的穆斯林人口,无论是本土穆斯林还是穆斯林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均表现出选择方便食品的消费倾向,而且他们也在试图扩大传统美食的范围。这些趋势,不仅使得清真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也促使新产品不断发展成熟。

二、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分析

(一)全球清真食品市场规模

穆斯林人口已经超过世界人口的28%,约有20亿消费者。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呈现出了一些变化,伴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穆斯林消费者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家庭收入,这些趋势造就了符合伊斯兰价值观的世界性主流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在过去的十年中,清真食品市场发展迅速,现在的市场总值超过了6500亿美元(世界清真论坛2011年的统计)的规模,约占全球食品行业的17%。为了符合伊斯兰的标准,所有的穆斯林必须确保只消费获得清真认证的食品、饮料和药品,人口众多的穆斯林对清真食品的刚性需求,对清真产品的全球消费需求的增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跨国公司,如乐购、麦当劳、雀巢等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扩大了它们获得清真认证的产品线。据估计,这些跨国公司基于对要素市场的控制与规模效应,控制全球清真食品市场约90%的份额。

与其他领域不同,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并没有明显地受到全球金融衰退的影响。全球清真食品市场自2004年以来大幅增长,尤其是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自2008年以来全球清真食品的均保持在4%之上,2004年至2010年之间全球清真食品市场达到了12.6%的增幅(见表2)。

在亚洲,收入的增长已经带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清真食品市场在亚洲最大的贡献者是印度尼西亚、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海合会的成员(包括阿联酋、巴林、沙特阿拉伯、阿曼、卡塔尔和科威特),这些新兴市场的崛起为清真食品市场全球化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见表2)。

在非伊斯兰国家与穆斯林不占多数的市场,清真认证的产品市场扩张的潜力主要来源于消费者对于安全和道德的产品需求,如俄罗斯、法国和英国等国的欧洲清真食品市场,反映了非传统穆斯林消费市场的变化,其增长速度确实不及亚洲市场,但却向市场传递着重要的信息,这也代表了未来全球清真食品市场潜在的动向(见表2)。

综上所述,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是较富裕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消费者寻求更多元化的获得清真认证的产品。高品质、良好的监管和产品的声誉是进军全球清真食品市场的前提条件。

(二)主要清真食品市场分析

最有潜力的清真市场跨越不同的国家与区域。由于亚太地区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穆斯林人口,亚太地区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国家对清真产品都有很高的需求。北非和中东是传统上利润丰厚的清真食品市场。在穆斯林人口较少的国家但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有较高要求的地区,清真食品市场的潜力也不容小觑,如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国家。

世界上主要清真食品市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摩洛哥、伊朗、马来西亚、埃及、土耳其、突尼斯、科威特、约旦、黎巴嫩、也门、卡塔尔、巴林、叙利亚、阿曼和巴基斯坦,同时还包括拥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新兴清真市场包括印度(1.77亿穆斯林人口)、中国、俄罗斯、菲律宾、法国、德国和英国。

1.亚太地区

尽管中东地区拥有数量最多的穆斯林国家,但全球穆斯林人口最为集中的国家在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穆斯林人口超过了10亿,4个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都在亚洲,包括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这4国2010年的穆斯林人口为7.09亿。

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域,亚洲国家人均收入呈上升趋势,然而食品消费总量仍低于世界上的许多地区。亚太地区在全球金融衰退的背景下,仍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伴随着收入的增加,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高品质的食品,而更高的收入,也带来了更多元化的产品需求。同时,较富裕的消费者越来越关心动物的人道待遇问题,这部分消费者不一定是穆斯林,这为清真产品开辟了新的消费群体‘。](P№)。

近年来,一些亚洲国家努力建设成为包括清真食品研究、试验、生产的国际贸易中心,并加速推进清真食品的标准化进程。马来西亚的目标是成为国际清真中心,自2006年以每年均承办世界清真论坛,马来西亚还设立了清真产业发展局(HDC)②,雀巢公司(清真)卓越中心也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正试图成为一个清真食品市场的枢纽,并在中东地区推出大型广告宣传活动。泰国正努力成为清真产业卓越的科学和测试中心。由于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中国和印度都在扩大本国的清真产业。许多印度公司都在努力获得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相关的清真认证。文莱与澳大利亚合作,企图借助澳大利亚安全、优质的食品生产声誉扩大其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

2.中东与北非

清真食品最具高潜力的市场都集中在中东和北非(见表3),这些地区不仅是主要清真食品进口区(在中东地区,80%的食品依赖进口),同时该地区穆斯林消费者较高的人均收入都保障了该地区成为利润丰厚的清真食品市场。并且该地区的旅游业也对清真食品需求旺盛,尤其是在埃及、摩洛哥、迪拜等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清真食品的需求量。在该地区接近4亿的总人口中,大部分是穆斯林。

在海合会的成员国中,沙特与阿联酋是最主要的食品进口国,两个国家都有着较高的收入和人均消费率,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巴西已经取代美国、欧盟、印度成为沙特与阿联酋最大的食品贸易国。

土耳其是一个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清真市场与清真产品的潜在供应国,有大量土耳其穆斯林人口移民至法国和德国等欧盟国家。北非也是清真食品一个重要的市场,因为该地区大部分食品依赖进口。该地区人均收入和教育水平提升,都促成了对更多元化产品需求的上升。其中埃及拥有7000多万穆斯林,是北非最大的清真食品市场。

3.撒哈拉以雨非洲地区

穆斯林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口的29.6%,尼日利亚拥有该地区最多的穆斯林人口,所以是当地最大的清真食品消费国,该地区其他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有: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马里、塞内加尔、索马里、几内亚。该地区普遍由于收入低而导致购买力低。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清真食品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几年不断增长,使其成为清真食品的一个重要市场。尽管人均收入低,但穆斯林对清真食品需求的扩大化将继续呈现。

4.欧洲

在全球范围的清真食品市场中,人均收入较高的欧洲一直是利润丰厚的目标市场,高增长的穆斯林人口是对清真产品需求的保障。富裕的欧洲消费市场正变得越来越关心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欧洲消费者都对更安全的食品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这个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关心动物的人道待遇,这正是清真熟食制品的市场的要求之一。对清真产品更安全和更道德的评价,使得欧洲市场对这些产品需求得以增加。

在欧洲范围内,俄罗斯拥有最大数量的穆斯林人口,为清真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法国拥有欧洲第二大穆斯林人口,是另一个重要的清真食品市场。西欧(法国、德国和荷兰)的穆斯林人口预期增加,导致需求进一步增加。德国和英国也是重大的潜在清真市场,有着显著的购买力。在东欧也有大量的穆斯林社区,特别是阿尔巴尼亚(82%的穆斯林)、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41%的穆斯林)、科索沃(92%的穆斯林)、马其顿(35%的穆斯林)。

现在欧洲超市积极推行清真食品零售。在荷兰鹿特丹港,目前正在建设一个“清真园区”,其目标是服务欧洲范围内的3 000万穆斯林,它将成为清真产品入境欧盟的重要口岸与仓库,在这里清真产品将拥有独立的物流体系以避免被禁忌物所污染;位于南威尔士耗资1.5亿英镑的“超级清真工业园”(Super Halal Indus-trial Park)的建成将会英国在未来成为欧洲清真产业的中心。

5.美洲

穆斯林人口占美洲人口的0.6%,人数530万。在北美的清真食品市场方面,加拿大和美国的穆斯林人口的预期增长,为清真食品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在南美洲,阿根廷拥有最多的穆斯林人口,约为100万。与中东地区相比,美洲的穆斯林人口比例非常小,尤其在中南美洲地区清真食品的市场规模与渠道都很有限,由此该地区显示出强大的消费市场增长潜力。

(三)全球清真食品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1.清真食品供应链的转变

清真食品的供应链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转变。传统上,清真食品的主要供应渠道为穆斯林族裔小专卖店。由于清真产品在欧洲和美洲获得了更大的市场认可,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西式杂货店,超市和大卖场等现代物流体系。同时,西式食品零售业在非洲、中东和亚洲的扩张,促使更多的企业提供清真食品的产品,通过这些连锁店,清真食品已经成为现代的商业体系和一部分。

一直以来,餐饮市场也是清真食品的主要消费渠道。除了餐厅,学校和医院食堂、监狱、航空服务以及军事等领域都是清真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连锁酒店、餐厅已将清真食品模块集成到他们的菜单,清真食品消费的便利化已经逐步开始普及。

2.新兴行业

重要的穆斯林人口聚集区,包括亚太、中东和北非地区,都经历着由收入增加而导致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方便而快捷的清真方便食品(Halal ready-to-eat meal)越来越流行,并且市场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清真快餐和外卖食品的需求增长更为明显。另一方面,这些穆斯林国家和地区也受到全球健康理念和保健理念趋势的影响,这已经引起了清真保健品的市场需求。同时,符合清真要求的食品添加剂行业也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未来对清真食品市场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与环节包括:(1)生产和加工方式;(2)连锁与直供饭店、餐厅和机构;(3)零售业;(4)食品添加剂;(5)清真认证。

3.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归纳而言,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技术发展(如电击、克隆技术、转基因饲料)对清真食品定义和标准的挑战;(2)对清真食品链的定义与监控;(3)清真食品认证的“碎片化”与“网络化”现状;(4)清真食品标准是否会成为新一代的技术贸易壁垒;(4)清真食品标准与其他相关食品标准(如食品安全、环境标准等等)的协调等等。

三、全球清真食品市场特征与发展趋势

穆斯林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全球对清真食品需求的结构变化,都为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不断增长的穆斯林人口扩大了清真食品的目标市场,另一方面非穆斯林消费者基于道德和安全等因素扩大了清真食品在新兴市场的份额。但与此同时,在主要穆斯林国家国民收入增长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清真食品差异化的需求仍未得到满足,清真食品认证体系的“碎片化”与全球清真食品统一标准的缺失制约了清真食品全球产业链与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清真食品认证的现状与未来

结合各国的实践,具体到清真食品的认证标准方面,现阶段对清真食品的认证与所适用的标准仍然处于“碎片化”的阶段。虽然清真食品标准的全球统一化规则的进程已经初见端倪,但仍然阻力重重。归纳而言包括如下因素:首先,由于清真食品背后所体现的宗教特性,所以一直以来没有专门的技术性国际组织来协调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发展;其次,清真食品认证主体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具有政府职能或背景的组织与民间机构),以及其所适用的认证标准的“碎片化”;再者,主要伊斯兰国家都期望在自己占优势的领域主导清真食品标准全球统一化标准的话语权;最后,全球化的生产与技术创新也对清真食品标准的统一进程构成了挑战。

结合各国的实践与所取得的资料,本文认为,未来清真食品全球化统一化规则可能会在如下三个方面有所进展:第一,在伊斯兰合作组织(OIC)内能达成清真食品标准规则,并逐步转化为世界标准;第二,在保证主要清真食品认证机构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协调新一代的认证标志,即主要的清真食品认证机构能在一个标准或指导规范下进行清真食品的认证工作,并且在其新一代认证标识中能显示出所依据的认证标准的名称,但各认证机构对相关的指导原则保留独立的解释权;第三,世界清真理事会(WHC)和国际清真完善联盟(IHA)成员间互相认可的模式。

(二)清真经济体系

清真经济体系是指连接伊斯兰金融与清真产业,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业通过清真的价值诉求来整合清真市场资源,建立在共同信念和价值观之上的产业融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经济平台,并能为未来十年形成全球市场扮演增长性的战略角色,这不是一个或两个行业的简单融合,而是涉及到近20个行业的汇聚。在2011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世界清真论坛(WHF)上,理论界与实务界已经对清真经济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取得了初步的共识。借助着伊斯兰金融全球化、资本化、标准化的发展轨迹,清真产业也在开展着自身的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在清真经济体系的模式下,伊斯兰金融对清真产业的战略支撑意义将更加明显。

四、对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布局清真产业的建议

2012年9月国务院对《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批复,标志着宁夏已经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在国家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内陆的开放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设立,标志着宁夏在国家西北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中进入的全新的发展阶段。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为代表的清真产业已成为宁夏“向西开放”战略中的先导产业和具体担当者。本文拟从宏观的角度对宁夏布局清真产业提出四点建议。

(一)成立清真产业局

本文认为,政府应明确清真产业的主管部门,可以考虑在宁夏轻纺局的基础上挂牌成立“宁夏清真产业局”,按照“两块牌子,一个机构”的模式运行,这样既没有打破轻工部门对清真产业的管理模式,同时又保证与强化了清真产业的行业特性。清真产业局在职能范围上可以参考马来西亚清真产业发展局的实践情况,以管理和服务并重,引导全行业的发展与产业升级。

(二)积极参与全球与区域的清真食品规则统一化进程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全球清真食品标准与相关的认证机构呈现出“碎片化”与“网络化”的特征,但同时,全球清真食品标准的统一化进程也初见端倪,在加强与主要目标市场在清真食品标准互相承认的背景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也要积极地参与和影响各个层面的清真食品统一化规则的编纂和制定,如伊斯兰合作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东盟等等组织和地区的清真食品标准统一化进程。清真行业要完成从规则的接受者向规则制定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三)建立清真产业“专利池”

在企业的研发方面,考虑到目前整个宁夏地区清真产业的现状,完全依靠单个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对整个行业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现阶段可以考虑由行政机构或者行业协会(如轻纺局或者由未来成立的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行业协会)牵头组建宁夏地区清真食品行业企业联盟的“专利池”,以期推进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新技术的转化速度与技术积累。

食品市场范文第3篇

以染色馒头事件为例,违规商家从超市“召回”下架过期的馒头,如若弃之对商家就是直接的经济损失,而如果将其送去进一步回锅加工,添加上防腐剂,又统统变成新馒头,原本负的利润就变成了正的。由于食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没有能力分辨馒头有没有被染色,而违规染色的商家平均成本比较低,价格相对便宜,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选择购买相对便宜的违规馒头。长此以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那些拒绝投“毒”的商家将会在竞争中被逐步淘汰,而违规商家却能够越做越大,也就产生了经济学上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那么,具体是哪些因素推动着市场一步步变“坏“至此呢?

推手一:食品生产经营商道德缺失

转型时期,在市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部分从业者社会责任感缺乏,缺乏企业信仰的强烈约束,最终导致食品市场安全问题的产生。

一些违规企业自知其商品的危害,却依然大批量生产,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部分违规企业不明确其行为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盲目跟风,出现事故就以行业群体行为为借口进行责任推脱。可以说,这些违规添加、制假投毒的行为都与企业经营商的道德滑坡密不可分,道德的缺失在市场监管不足的情况下被放大,进一步引发了种种食品安全问题。

推手二:投“毒”成本过低,惩罚力度不足

然而,道德缺失只是食品市场变“坏”的表面原因,究其根本,导致市场道德缺失的主因还是惩罚力度不足。

一般来说,企业监管其产品安全的成本高于其所面临惩罚风险的时候,企业就可能选择放松监管而获得更高的利益。当行业内有某一种投“毒”行为发生,其他商家观察到这种违规行为利润大,又不会受到相应其获利的惩罚时,就很容易将其视之为行业内部的纵容,在利益的驱使下就易倾向于去选择不顾消费者的健康,而对违规行为进行模仿。当某一行业违规成风,又缺乏明确的惩罚机制,加之惩罚多以打击重点曝光对象为主的情况时,行业内商家就易倾向于认为这种违规行为产生的风险分摊到每个商家的头上也是极小的,进而导致更多违规行为的产生。

法律必须要起到震慑作用,否则就会助长涉案之徒的侥幸之心。近期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双汇瘦肉精事件,免职其济源子公司的四位高管和相应政府官员;上海联华超市染色馒头事件,超市管理人员受到停职及经济处罚,政府相关责任人记过、撤职。以上案件企业中均无人受到刑事处罚。这些处罚对于企业都没有触及其经营根本,更无法起到震慑同行业者的作用。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尽管伤害到数十万个儿童健康,夺去六人生命,但仍有许多卷入其中的不良企业逃过了法律的制裁,针对相关案犯的刑罚的打击面也不宽,案中某涉嫌生产销售数十吨问题奶粉的主犯也不过判到有期徒刑三年并缓刑三年。从轻的处罚会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造成这么大问题的事件的处理也只是如此,而其他违法者的处罚只会更轻。

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就必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进而使造假者望而却步。

推手三: 监管体制不完善,企业逃避监管心理作祟

对监管者的问责不到位也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核心原因之一。问责制是一种监督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制度,包括问责标准的确立、问责程序及问责方法的构建、问责制度的完善等一系列内容。

我国食品监管体制的现状是,食品从种植到进入市场整体链条过长,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按整个食品生产流通链条实行分段管理:卫生部主管综合监督控制,农业部主管农业生产源头,商务部、工商局主管流通与市场,质检局主管加工。这样政出多门的监管模式面临较大的问题,诸如协调组织难、沟通难、合作难,易出现遇好事都想管,遇问题都推诿的现象。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发生点奶源站,就是一个各部门管理范围的模糊地带,到底是需要农业部门还是质检部门管,二者各执一词,结果就成了缺乏监管的边缘地带。多条监管体制导致监管的低效率,使得违规商家有机会钻体制的空子。此外,监管部门生产与安全责任不分家。以地方农业部门为例,其本身职责是发展农业产业,但同时又需要对其自身发展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监管,当二者出现矛盾,就会出现“不管是错,管也是错”的情况。

从国际经验来讲,发达国家的食品监管部门发展趋势即是大力减少相关监管部门,从多部门管理向单一部门管理发展。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正在发生大的重组与整合, 合并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是主要趋势之一,发达国家近年来为确保食品安全, 在行政管理上越来越走垂直、兼并、高效的精兵简政之道。例如,丹麦与英国都把食品安全监管移到一个政府部门来监管,美国的食品安全也主要是由其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和其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与检验局两大部门来管。

因此,要想彻底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必须重塑我国目前分散多段的监管方式,使安全与生产监管责任分家,让食品安全责任从目前的多部门分散管理过渡到一个部门来负责。

推手四: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反馈机制不成熟

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我国消费者自我消费保护意识不强,整个社会对作假企业都过于宽容,消费者反馈意识薄弱,致使商家诚信感缺失。

不少消费者抱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态度来看待食品的安全问题,只有真正出现严重安全事件之后,才给予重视。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巨大的需求导致价格低廉却无质量安全保障的商品总是有广大的消费市场。中央电视台曝出的中小学校园周边三无食品事件,这些三无零食的生产商中有许多是地方加工坊,他们正是利用了学生缺乏对食品安全的判断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这点,才选择了违规生产换取利润。在我国,单是生产环节就有两亿多小农户、数百万小作坊、小摊饭馆,大型企业尚且难以监管其食品质量,若想对这些成本低廉的小型企业形成有力监管就更为复杂。这就意味着,消费者们在应对食品安全的危机时,有必要对自己的社会责任予以明确,发挥群众力量,对不法行为及时举报。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应对消费者反馈给予重视与宣传,提高透明度,形成成熟机制,强化行政监控。

总而言之,监管体制的不成熟、惩罚力度的不足使得违规添加成本过低,进而造成企业道德缺失被放大,加之消费者维权反馈机制的薄弱,如此种种,造成了食品市场的恶性循环。若要跳出这一困局,首当其冲,还是要从加大惩罚力度、改善监管体制做起,对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责任,以重其责;对违规企业按章严罚,明确民事刑事责任。此外,辅助加强宣传等工作,提高消费者的生命责任感和企业的社会使命感,使投“毒”企业人人得以举报之,人人得以唾之,形成舆论压力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预防。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解决层出不穷的食品市场安全问题,就必须要从重责开始,不仅对犯罪企业问责,同时还要对监管者问责,只有建立这种双问责体制,才能使我国食品安全市场走入良性循环。

食品市场范文第4篇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就食品消费而言,大学生有其自己的特点,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食品消费问题,我们决定在身边的同学中进行一次食品消费的调研,弄清楚大学生要花多少钱在食品上,花的是否合理,是否必须,如果不合理应该怎么改进。

二、问卷情况

调查问卷见附录,包含一份结果分析表格。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1、总消费额

统计结果表明,消费额主要集中在400——800之间,200——400之间也占有一定的比率,但较少,而两个极限a.200以下和d.800以上都比较少,比较符合正态分布。对于一个纯消费群体而言,消费总额在400——800之间是正常的,其他区间符合正态分布。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考虑到我们学校的学费较高,所以大家在其他的花费上对而言会比较节省一点,所以设计的数值没有太高的。通过这已数值的调查,证实了我的想法,在高额的学费下,大家的其他花费相对而言会减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的大学生,除了伸手问家里要钱之外,还懂得了体谅父母,懂得了节省。

2、饮食消费

由数据表上可以看出,饮食支出主要在200——300元之间,相对而言是一个较低的数值。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女生,相对而言,饭量比较小,所以在吃饭消费上比较少;再者,女生都要保持身材,所以在吃的上面花费的较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现象,减肥观念在大学校园的流行,致使在校女生都偏瘦。在调查的过程中,观察到,被调查的女生,普遍比较瘦。这也可以反映出我校女生的消费情况。

消费地点大都在学校食堂,小餐厅点菜的和外面餐馆的相对比较少,在这些地方就餐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方便,其他的各占一部分,由数据可以看出,我校的大学生对面子看得还不是很重,没有选“c有面子”的。

3、零食的消费

零食是女生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项内容,有的女生甚至以零食为主食,不按正常的时间就餐,只是拿零食来解决了事,可见零食在女生的生活中的占的份量。

零食的每天支出主要在1——3元之间,就我预期的而言,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字,其他各区间都占有一定的比例,3——6元和10元以上的人基本持平,可见,对于一些人而言,零食是所有消费支出中占的比重较大的一部分。但是就假设的,“如果不买零食是否有盈余”的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出,大多数的人会有少部分的盈余,其他的则成正态分布,可见,对女生而言,零食也仅仅是有钱时的消费品,而不是必需品。

主要购买的零食是蔬菜水果类,调查的过程中,问过一些人为什么选这一项,比较多的回答是“水果有营养,含有较多的维生素”,也有的是因为吃水果就不用吃饭了,可以保持较好的身材;奶制品也占有一定的份额。就调查结果而言,出乎我的意料,膨化食品没有选的,主要选择的是一些有营养价值的水果和奶制品,能够从侧面反映出我校学生的购买特点。

就购买地点而言,主要是就近原则,选择b学校超市的占了大部分,还有一部分的同学选择外出去大型超市购买,原因是品种比较多,质量有保证。在选购零食时,主要是依据个人喜好购买,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理性购买。

食品市场范文第5篇

随着产品同质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种介于调味品和食品之间的新兴产品应运而生,并在逐渐走俏的消费趋势下渐渐的演变为一个产业。

作为新兴的调味食品,由于其方便、口感好、营养、卫生等诸多优点,逐渐成为消费新宠,倍受欢迎。而作为生产商的厂家也对“调味食品”也倍加重视。不断的在营销环节中推陈出新——

·2003年,笔者曾服务于山东的一家调味品企业,由于认识到传统调味品市场的风险以及调味食品的巨大潜力,不惜投入巨资运做江北市场,由于事前做了充分的市场调查,该产品在包装、产品内容物、口感、卫生等诸多方面做了创新,并且在市场推广方面,在行业内第一家策划并推广了“领距离”终端前移推广模式,使得该产品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便启动10余个省市市场。

·名列中国私营企业50强第五名的贵州老干妈更是将渠道运做发挥到了极至,成为调味食品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其一系列类似贵州特色小吃的调味食品风靡国内外市场。

·2003年,山东临沂“边家干煸肉丝”风靡一时,因为其美味、方便等特点,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便遍及大半个中国。甚至出现了下岗工人随便找个地方支摊专卖“边家”的火爆市场局面。

·烟台欣和企业的“六月香”葱伴侣产品更是将传统调味品更新到调味食品,从而成为行业领先品牌。

·03年,一种名曰“香脆椒”的调味食品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从江南到江北,从啤酒摊到星级酒店,从小商店到超级卖场,从散装到各式包装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在国内竟然出现几十个品牌。

纵观目前调味食品市场业态,虽然是在初步发展阶段,但已经显现出规模化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消费者和终端卖场并没有真正把调味食品分成一个品类,而是依然划归为调味品,这就必然导致了在销售和推广过程中要付出一定的消费者教育成本。

作为介于调味品和食品之间的调味食品与调味品之间有着一定的共性和区别:

共性:

1、 调味食品和调味品生产企业众多,基本上无行业领先品牌;

2、 调味食品和调味品均属于低科技含量企业,同质化严重,并且企业之间容易跟进模仿;

3、 调味食品和调味品企业以地方型企业居多,并且地方品牌占有市场相对优势;

4、 调味食品和调味品制作成本低,附加值低,行业准入门槛低;

5、 调味食品和调味品的购买,消费者多以习惯性购买为主,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有很高的忠诚度。

区别:

1、 调味食品属于消费者选择性消费产品,市场总量不及调味品;

2、 调味品南北差异不是很大,但调味食品南北口味有较大变化;

3、 调味食品多以地方性特色小吃为基础演变而来,调味品则不然;

4、 调味品属于周期性消费,调味食品多为冲动性消费和一次性消费;

5、 调味品多注重调味的功能,但调味食品要更多的考虑方便、口感以及营养等因素。

6、 调味品不会有大的变革和突破,但调味食品有教大的产品研发空间。

实际上,无论是调味品还是调味食品,都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也就决定了其消费总量的最大化。但是调味食品品牌的成功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消费者从认知,到了解,到尝试购买,到形成购买习惯,到形成品牌忠诚度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消费者一旦形成购买习惯和品牌忠诚度将很难再接受其他的产品。

另外,因为南北消费者饮食习惯的不同,针对南北区域的同一产品也应考虑口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