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描基础

素描基础

素描基础

素描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基础素描 设计素描

中图分类号:J234

文献标识码:A

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同是艺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基础素描(也称之为常规扫描),作为一门绘画艺术基础课,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研究造型的几本规律,画面以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设计素描(也称之为结构素描),则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为重点,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基本上适用于一切立体设计专业(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画面以透视和结构剖析的准确性为主要目的。

一、观察方法与构图安排方面的侧重点

观察通常理解为“看”,“看”时要求画者整体地、比较地、有联系地关擦汗对象的全貌和本质。整体观察的原则是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都必须遵循,除了整体观察之外,设计素描还的更加注重立体的观察方法。基础素描的所谓“立体观察”,是指观察时注意对象是占有一定空间的立体物,其视点是固定的,对象的位置也是固定的。设计素描的立体观察是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法。写生对象的位置不固定,可以经常移动,是全方位的立体观察,是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法。写生对象的位置不需固定,可以经常移动,是全方位的立体观察,有利于更正确的理解和分析其内部构造特点。测量也是观察手段之一。设计素描的观察和测量与推理结合起来,透视原理的运用自始自终贯穿地观察的过程中,不同于基础素描注重肉眼感觉的直观方式。设计素描必定是为设计服务的素描,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其中想象力的训练需要由设计素描来担负。观察、思维、表现成为设计素描中不可或缺的训练内容。

二、方法步骤方面的侧重点

基础素描掌握了作画步骤,通过几个阶段的逐步深入,通晓了作画的全部过程,也就基本上领会了素描方法的要领。但基础素描的学习,到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具备了相当的水平之后,允许而且有必要突破某些步骤的束缚,打破某些清规戒律,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能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可以允许不择手段、不拘常法的特殊艺术处理,这是基础素描作为美术基础的绘画性特点所决定的。对设计素描来说,作画的过程比画面的效果更重要。设计素描是以表达设计意图为目的,重点就是要放在理解领会对象的结构方面,它强调领悟结构比效果更重要。领悟结构必定要通过有条不紊的作画步骤才能达到。正确的、规范的方法步骤,同时是分析、理解、思维、领悟、推理的过程。作画的步骤不乱,思路清晰而有头绪,在结束阶段就顺利地达到理解形体结构的目的。基础素描在定点切块、抓基本形阶段,一般不硬性规定首先抓准哪一条线条,而是注意整体感受,抓住线条之间的比例、斜度关系。设计素描则不然,它要求在开始阶段必须先抓基准线。基准线确定后,根据透视的有关原理画出另外两条透视缩减更为强烈的边线,从而得出准确的基准面。

三、表现形式和手段方面的侧重点

基础素描通常的表现形式是明暗调子,基础素描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分析明暗规律与理解结构。它要求画者以明暗层次为手段,充分地、生动地表达客观对象的体积感、质感、量感、空间氛围感以及某种程度的色感(指色度区别)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主张紧扣专业要求,主要用简练、明了、准确的线条表达形体结构,尽量避免明暗手段。线条的价值在于准确,在于符合透视规律,因此设计素描对比例尺度的要求尤其严格。为了适宜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来进行造形,设计素描写生对象的照明不用打灯光,多用自然光、漫射光,或者采用多光源的光照,“光”不是设计素描的主角,表达和理解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才是目的。基础素描的绘画性,决定了它以画面视觉效果为最终目的,因此,明暗调子是通常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段。设计素描的专业性决定了它以理解、剖析结构为最终目的,简洁、明了的线条是它通常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段。

四、空间观念和细节表现方面的侧重点

在空间与立体的表现方面,一些画得比较充分深入的明暗基础素描,立体和空间的表现十分真实生动,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然而,这是一种诉诸于感觉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它和设计素描的空间表达要求不能完全等同起来。设计素描画面上的空间实际上是对三维空间意识的理解。设计素描要求画者具备很强的三度空间(或称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关于三度空间的想象和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画者表面的感受,而是决于思维的推理。设计素描要求把客观对象想象成透明体,要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达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训练我们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和把握能力。设计师用设计素描以及其他手段表达对产品的最初设计意图,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实实在在的产品的样式和造型。在形象的典型细节表现方面,设计素描所要表现的是对象的结构关系,它要说明形体是什么构成形态,它的局部或部件是通过什么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的,为了在画面上说明这个基本问题,就要排除某些细节表现。设计素描关心的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这些本质特征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形体中提炼、概括出来。

总之,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素描的形式不断发展与变化,基础素描的形式也在发展,同时设计素描也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深入到素描的艺术教育中。它在很多方面具有不同于基础素描的特殊要求和规律。探讨和通晓这些要求和规律的专业特性,也是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必须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蒋文兴.浅析“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的差异性.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素描基础范文第2篇

(一)线结构造型

素描教学的基础符号是线条,素描教学的基本手段就是线条的运用,通过线条来把握物象的形体结构关系。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形体结构关系和线条的应用。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形体结构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形体和形体之间的比例、透视关系。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其造型语言应注重线条的运用,而我们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却常常忽视线条造型训练的重要性。线条在绘画艺术中是最具生命力和表现性的绘画要素。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安格尔,他曾不止一次地告诫他的学生“要画线条,多画线条,线条就是素描,就是一切,一切决定于形式。”与西方素描相对应的中国的线描造型艺术,其实就是古代中国艺术家的造型基本功训练,也就相当于那个时代的素描。在素描教学中对线条的表现极为重要,艺术家只有在对线条深入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才能随心所欲地加以运用,他的绘画才能有一个质的提升。而在素描中线条的表现技法尤为重要,初学者应在描绘物象时使用直线,通过点成线、线成面的概念,沿着物象的形体结构才能描绘出物象,线条自身的变化和对比,也能产生虚实。虚实是客观对象在对比中产生的关系,以虚见实,以实见虚。在进行素描绘画时,虚实关系的处理能更显画面的空间关系,画面层次更加生动,这样虚实相间,画面才有变化。点、线、面的变化非常复杂多变,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过程其实也是虚实的转换过程。初学者通过线条的运用能更准确地表现对象的虚实关系,使整幅画面更显生动。

(二)明暗调子造型

明暗调子素描主要借助线条与明暗来表现光作用于物体的体积和空间效果,人们常把它称之为“多因素素描”。它是素描学习最关键的环节。在这一阶段要加强学生的光影和黑白灰意识,让学生了解明暗色调变化规律,增强立体观念和空间意识,让学生掌握明暗交界线、中间调子、高光、反光、投影等五大调子。素描的基本目的,是要在平面的空间里表现出立体的物象来。黑白灰、光感和明暗层次也是素描的重要表现手段。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主要以光感的强烈对比来突出整幅画面,在素描中用明暗来强调画面效果。初学者在画素描时,要注重整体的观察和理解,要通过不同面的构成,理解体面和体积的关系,塑造对象的形体特征,在进行素描写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面与面的转折与构成关系,注意面的大小关系、强弱关系、虚实关系,把每个面理解成是整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以区别表现,突出主体,使每个面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平面技法在素描的运用中是非常广泛的,可以通过平面技法使学生了解到大体明暗,在进行素描写生时,作画者应该通过大块的平面的效果,把握好素描的大关系之后有助于自己进行深入刻画。对素描的明暗调子的认识和把握,是基础素描教学练习中必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基础素描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素描明暗调子的表现技法,还要通过美术鉴赏和优秀素描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明暗调子表现的认识水平。

(三)线面结合造型

“线面结合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素描表现形式,它结合了“线结构”和“明暗调子”的表现优点,强调主观感受,既注重物体严谨的结构关系,又强调物体丰富的明暗变化。在素描中线面结合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表现性。根据表现对象和作画者的主观感受,它既可以侧重“线”为主“面”为辅表现,也可以侧重“面”为主“线”为辅表现。“线面结合造型”既能突出“线”刻画物体结构和特征的表现力,又能发挥出“面”表现物体立体感和空间感的优势;既能快速作画,又能对局部精雕细琢。在人物素描中,以“线”为主的结合法,很善于表现人物的形体特征、动态和表情。由线面结合的形式,在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转变,比只有面与面或线与线的形态变化要丰富得多,因此,线面结合法非常适合表现人物素描。在中外优秀的人物素描作品中,我们会发现这些作品绝大多数运用的是“线面结合法”,使我们能感受到线条的丰富变化和极强的表现力。“线面结合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基础素描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它,难度也很大。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和对画面效果很强的整体控制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主观表现意识。所以,这是基础素描教学的难点。

二、基础素描教学的训练方法

(一)关于临摹

临摹是学习绘画快速便捷的训练方法,它不仅是学习绘画技法的基础,也能够使临摹者更快、更直接地从前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经验、增加见识、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力,并理解绘画构图、风格、技巧等。而我们在基础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喜欢写生而不愿意临摹,有些教师则由着学生的性子也不安排临摹课。还有一些人认为临摹只不过是依葫芦画瓢,担心过多的临摹会压制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依赖感。殊不知它恰恰抛弃了学习绘画的一条捷径。事实上,每一位成功的画家在其学习绘画的初期阶段都经历过临习阶段,通过深入研究、借鉴、临习前人的优秀作品,从中汲取大量的营养集众家之所强,为日后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我的第一位教师不是别的,而是《芥子园画谱》。”当然,我们在安排素描临摹课时,应该根据学生不同训练阶段的差异性因材施教。第一,初学者学习素描临摹是为了学习笔法,学习明暗关系,为起步做基础。第二,有了一定素描基础的学生临摹,是为了体会优秀作品中的艺术感觉,来汲取别人的精华,发现自己的不足。第三,学习遇到障碍的时候要及时地调整,有目的选择作品临摹有助于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素描水平的提升。此外,临摹中外美术大师的作品时可以采用同画家不同的工具,去感受不同的工具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以及不同的笔触痕迹反映出的速度、情感的变化、空间及肌理不同方面的审美体现。因此,临摹是一种好的认识捷径,初学者应该通过对优秀作品进行理解及临摹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素描。

(二)关于写生

素描训练的关键还是写生,临摹只是辅助。因此,在进行素描临摹绘画时却不可忘了写生,写生可以更有效地对初学者的素描进行提高,通过写生可以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物象。素描写生能提高学生对物体造型把握的准确性,能增加学生对空间立体感和画面处理的感官认知。初学者在进行写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去尝试对物象的表达,通过对不同工具的认识来提高自己的绘画兴趣。在进行素描绘画时,应该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不断进行对比,真实地反映物象。在素描写生进行到一个时间段,可以停下来去仔细欣赏一到两幅优秀素描作品,这样可以缓解一个人的审美疲劳。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法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基础素描的学习。

(三)关于创作

素描基础范文第3篇

1关于画“准”的问题

在基础绘画教学中,相信所有的教师都会被问及“如何画”和“怎样画”才能画准之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相当棘手。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绘画基本要素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知道所谓的“准”绝不仅仅是绝对意义上的“准”,更不是为了这个“准”去反复测量着画。这种测量的习惯有碍于提高感受力,还会减弱视觉的敏感度。要用自己对物体的看法、感觉去表现那些你认为是内在本质的东西,这才是艺术表现的核心所在。只要去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像德加和马蒂斯那样的大师的素描作品中所描绘的人体并非是如同解剖图式那般的准确。正如德加所说,“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也就是说素描是一种发现的行为,所谓的准确只是“感觉上的准”,而在这种大感觉的引领下的绘画语言或者说绘画的各种基本要素,即是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自然描摹对象的能力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基本功,这是个老问题,但对于今天的素描教学来说仍然还需要再次强调。所谓的“精确”只有在创作思维的产生和形式语言的出现后,才具备使用价值。马蒂斯曾说“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物象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培养挖掘艺术素养,这二者并无先后之分,而是同时进行各有偏重。

2对造型基础训练意义的认识

把“素描基础造型”提高到“素描造型艺术”的高度,并非违背了所谓“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艺术感觉、艺术想象、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正是基础素描训练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好多人认为只有基础牢固才能谈及创造,似乎“基本功”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的创作水准和艺术成就。然而我们却发现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老画家”搞了一辈子“基本功”还嫌不够,以致于丧失了从事创作的能力。这确实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就此全盘否定素描的功能和素描基础训练的意义。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教的问题,是人们对素描的认识过于教条和狭隘。在素描教学中,形体、结构、透视的训练是基础,审美趣味、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应该是基础。单纯的技能训练其实等同于模仿能力的训练,模仿再现能力作为基础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使它成为教学的终结。教师应该把艺术观念、艺术思维、艺术想象带入素描教学,进行全面地训练和培养。艺术史学家奥班恩指出:“创造等于艺术的论断,创造应该成为所有致力于建立某种艺术观念的基础。”显然,艺术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已被看作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因而,在现代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审美判断是非常必要的。观察表现对象须严格要求、认真对待,不可用时间的长短和刻画的精微来衡量。一张作业画了三十节课未必就是严谨,有时一两节课的作业,未必就是敷衍,而在于是否抓住重点和要害。大师们的素描习作,既是严格的习作,又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他们将对象画得也许具体但不僵化,有主有次,必要处像汗毛一样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达到了“尽精微致广大”的境界。

二、素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作

1构建多方位意识的现代造型艺术观念的基础素描体系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具有多维、多元的文化特征,而当代素描教学也应符合顺应这样的时代特征。当下艺术思潮风起云涌,各种艺术观念及各种艺术形态、形式同时交汇、相互作用、相互并存着。素描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众多的画家正以不同的艺术观念探索着素描艺术的多样可能性,在这个领域内早已出现写实、表现、抽象同时并存的丰富格局。西方的素描观念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画家来说再现写生对象已不再是目的,马蒂斯的“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之说更是成为现代素描的纲领。而我们的某些艺术院校在今天依旧以单一的写实素描训练为主,就会与现今的时代脱节,会有被时代抛弃的风险。实际上从近几年我们的美术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创作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的艺术教育体系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具象写实仅仅是素描艺术的一个分支,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却长期被视为素描的全部,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多年来形成了一种单一化、程式化的认识。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写实素描教学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这并不是对传统素描的否定,而是对传统造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素描的表现领域应得到较大地拓展,其形式、风格也应多姿多彩。英国艺术教育家、理论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没有一种艺术风格是和人的各种类型是一致的,而是人的类型有多少,艺术风格便有多少。”由此可见人的多样性决定了风格的多样性。

2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作

具体的运作当然是教与学,但这种传统见解有失偏颇,更恰当地说应当是整体互动的共同探讨。因为绘画艺术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教师所具备的主要是经验与个人拥有的知识,而艺术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增进,更取决于自然的秉赋与灵性。在此,师生之间更多地是相互探讨、彼此交流和取长补短式的学习过程。多年来,美术院校一再强调再现能力的提高和扎实的写实功底,因而学生们过于把精力于依赖对象的再现模仿,而对把物体的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的创造能力却给忽略了。这显然是教学的某种失败,应当引起深思。多数人都能够较好地完成精细的“标准素描”,却对速写感到畏惧,因为速写不仅需要一般的观察能力,更需要艺术语言的组织能力。有鉴于此,将精力适度转向文化形态与形式结构的研究,更有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提高。鉴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们不能套用类似理科专业的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苏俄绘画模式,而应当扩大文化视野,采取灵活多变、多元并存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多元世界的文化需要。首先,在强调基本功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弄清楚什么是艺术的眼光,也即以某一种造型的视角去揣摩外部形态,不论这种视角是结构的、点状的抑或线性的,最终不论表现什么,总得以某种艺术语言为媒介。这样的观察才是形象思维的把握,这就不仅需要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还要把这种认识转换为艺术的解决手段。其次,画者应当从历代大师那里汲取丰富的养料。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大师们的经典作品,尤其是素描与创作草图,素描的各种方法探索正是创作的先导。除传统教学一再重视的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艺术、古典主义艺术、现实主义艺术诸流派以外,过去我们忽视的重要文化和大师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对大师的研究应分为若干层次,其一是分辨和理解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具有本质差异的两种不同形式语言规则或图式观念,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提高对文化形态及其形式规律的认识能力,摆脱混乱的模糊认识。其二是区分不同的表现范畴,即写实、表现和抽象三类倾向的表现形式,目的是理解艺术表达的对应方式以及产生不同倾向的社会因素,同时分析人类情感需求与艺术表现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其三是研究具体的多种表现手法和变化,诸如明暗的、块面的、线条的、线面结合的、点状的,等等,目的是领略这些表现方式的魅力所在。其四是研究不同的文化形态、民族信仰、时代精神及个人特点,诸如严谨的、细腻的、粗犷的、优美的、滑稽的、悲剧的等不同风格,目的是认识各民族文化形态的共性、个性和时代特征及艺术家的个人情怀。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加起来才能构成我们对文化的整体认知。当然,所有的研究都要落实到实践本身。除了教学惯例以外,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平时多画速写。速写的正式授课课时应有所缩减,以恢复它作为绘画日记的传统惯例,每学期要有相当的作业量,并作为一门课程认真计分。原先用来安排速写的课时则改为慢写、默写或临摹。这个课程的目标应当追求带有半创作性的重点来探讨,它不要求刻画上过于深入,而是要求形式上的多样。因而教师应精心研究与安排写生对象,扩大静物的品种,变换多种侧重点不同的构图方式。而在人物写生上也要求考虑多样性与服饰变换,并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层次、特点,引导多种可能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探索空间应当是趣味盎然的。而临摹应当是一种意临,甚至还可以加上变体创作,比方说梵•高就常常改画德拉克洛瓦、米勒等人的作品。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进行这样的安排,教师不应局限于个人主观的偏好,对不同方式的画法和不同见解绝不能加以排斥,相反应当给予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并作出合理地引导。另外,由于慢写是个很宽泛的概念,风景写生也可以归于这一类来安排课程,在风景写生中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构图的重要性和绘画语言的选择。

三、结语

素描基础范文第4篇

摘要:我们对“教育”一词的认识,是一种单向的指称,突出的主体是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是相对被动的接受者。今日的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变革,或许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从“传统教育”向“新时代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并结合美术学科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尝试一种“研讨型”教学方式。

关键词:素描教学;转型;主体;研讨型

对于基础素描如何教、教什么的问题,多年以来一直是美术院校基础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随着当代美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当今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回顾多年来美术院校对素描基础教学的探索,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以前苏联式的单一客观写实,到现在的写实与表现并重,具象与抽象共存,这种相对多元的格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我们的素描基础教学,还远未达到成熟与完善的地步,还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长时间以来,我们对“教育”一词的认识,是一种单向的指称,突出的主体是教师的教书育人,学生是相对被动的接受者。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需要,今日的教育正经历着一场变革,或许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从“传统教育”向“新时期教育”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这种转型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突出教育的对象――学生,突出学生的“学”这个主体。这种主体角色转换,体现了当代人对教育的新认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并结合美术学科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在素描基础教学中尝试一种“研讨型”教学方式。

1“研讨型”教学方式的内涵

所谓“研讨型”教学,具有如下内涵:实行教学与研讨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拓展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一个探索艺术世界的宽松环境,创设一个研讨问题的情境,激发创造与表现的欲望;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与研讨相结合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师生互动。

2“研讨型”教学方式的课程结构

当教育的主体产生变化后,原来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改变课程的结构是必然的举措。改变的方向,是从课程结构的总体上,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学习和研讨并进的教学框架。

在课程设置上,以研究客观物象作为培养、锻炼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为前提,但在内涵上不同于传统模式。为适应“研讨型”教学方式,初步将课程结构设置为三大内容:(1)普遍规律的研究。首先,是对传统造型规律的再认识;传统造型观对透视、结构、明暗、等因素的研究,都是为了再现写实的目的。现代绘画的发展变化,赋予这些内容新的造型意义。其次,批判地继承现当代艺术的新成果,加强对抽象构成、平面构成、意象创造、画面结构、空间结构等问题的研究。第三,通过传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研究具体物象,了解古典与现代美学的差异和不同的追求,认识审美规律。(2)情感表现的研究。在表现主义理论家克罗齐和科林伍德看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是一个表现情感的人。”当然,他们所讲的情感是具有一定典型性的社会性的情感。“研讨型”教学方式确立情感表现课题,并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训练学生,进而培养学生用独特的表现方式,表现他体验的人类情感。(3)材料媒介的研究。在绘画史上,时展变化的标志之一就是使用材料媒介的变化。通过对材料媒介的研究,了解材料媒介自身的美感,拓展形成独具新意的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媒介,使学生个性样式充满了鲜明的多样性。此外,还可结合一些触觉、听觉、嗅觉的训练,通过这些练习,更深入地、多方面地开发人的感觉。通过改变课程结构,创造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弹性研讨空间。

3“研讨型”教学方式的实施

通过规范教学要素,以“学习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思想,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所谓“课程教学要素”其基本含义是:课程的教学工作,必须包括主要教学环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着重抓住课题设计、课程讲授、实践训练、课堂讨论等四个教学环节,使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关注学习主体的研讨型教学转变。

课题设计,设计一个主题明确的研究课题,如明暗对比、抽象构成等等,取代以往以男、女人体等命名的作业。通过不断转换命题与角度,结合材料媒介的研究与运用,形式多样地组织教学,充分刺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课程讲授,指教师对课题设计的内涵、具体要求、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讲解,还包括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做个人指导,作业的讲评、总结等。实践训练,指学生自主研究、实践的过程,并逐渐深化理解课题的内涵要求,以达到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的目标。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训练,力图使每个学生,在掌握知识、自主研究的同时,充分释放潜在的能力,从而高效地提高个体的艺术素养。课堂讨论,指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对每个课题设计的质疑、思考,实践训练结束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包括对艺术家作品的分析、学习讨论等。课程讨论是“研讨型”教学方式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成为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另一途径。

“研讨型”教学方式,教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课题的设计,将自己对教学的宏观把握和想法,贯彻其中。让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根据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方式去发现事物的特征;在表现时,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发现恰当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个艺术问题,做多种诠释。探索造型技巧、提高审美理念、完善艺术表现,构建自己的画面秩序。

“研讨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进入高度积极、主动的状态;从完成作业的效果上看,也因思考和体验的大大加强而丰富多彩起来,构建画面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研讨型”教学方式,试图通过建构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式的实施,以突出教育的对象――学生这个中心。这一改革方式,是追随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举措。对“研讨型”教学方式的尝试,目前只是个开始,还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谭平,周至禹.现代西方素描鉴赏与研究[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素描基础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基础素描 艺术设计 教育教学 

 

基础素描作为设计类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以其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造型规律,开拓性的思维拓展,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和表现手段方面,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对于基础素描与设计关系的讨论,也延续了近十年,在探讨基础素描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各地各校也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本质上推动了基础素描的发展。但是,随着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来的热招以及图形图像学的快速发展,一些院校进行基础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且美其名曰为“结构素描、设计素描”。这些只是片面理解了基础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训练的一个部分,没有全面和辩证地理解基础素描训练的本质和目的,其结果是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严重误导。 

自然界的形态和法则是造型活动中最广泛的基础,而素描则是研究自然形态与人之视觉关系的第一步,它应该包括视觉表现的基础法则和规律。所以德加说:“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和理解。”早期的素描,作为收集素材和预想草图的辅助表现形式,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系统而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通过素描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设计草图,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1919年以后,以包豪斯的成立为标志,现代设计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世界性的普及阶段,并在各个艺术领域飞速地发展,伊顿、保罗·克利、莫霍里·纳吉等人开创了形态研究基础课。通过造型基础课、自然分析课,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素描等于纯艺术和再现的观念束缚,开创性地在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基础素描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最优化的尝试,倡导基础素描为设计服务,培养眼、脑、手互动的全面艺术素质提升。 

“师以自然”,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基础素描的练习则是以研究自然为起点的模仿——再现——发现——表现的递进关系,它的最大特点就表现在由传统的信息传授型教学,向能力培养型教学的全面发展,并通过与三大构成课程的优化组合,使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更为坚实,为现代设计教育服务。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归纳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探寻设计与基础素描的最佳契合点,两者的内在联系以及互补和制约关系,力求设计与基础素描之间的最优化。 

一、针对性 

现代设计的发展,使设计的门类、分工越来越细。基础素描的训练在作为一般意义的观察、分析、表现功能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艺术设计门类,基础素描的服务、辅助功能也应该有所不同,应该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基础素描的教育教学就应更侧重于手绘能力的表达,以培养学生对形态构造的捕捉和再现能力,力求精准,培养观察表现能力为首要目标,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服务。而针对平面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来说,基础素描的侧重点就应该放在对形态形式美的探寻方面了,以美的侧面去把握形态的特征,去提炼概括,以人的知觉、视觉规律为中心去思考和表现自然形态。这样的基础素描训练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是艺术设计与基础素描之间有益的沟通和衔接。 

二、关联性 

基础素描训练从属于某一学科专业,是造型训练的要求,而特定的设计学科也应该选择相适应的素描训练内容和方法与之相适应。打破基础素描传统的写实技能训练误区,从功能和创意的角度来强化设计与基础素描内在的关联性,通过基础素描的教学过程,去分析研究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内容。比如,光影效果的研究、材质肌理的研究、空间形态的研究等,有目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具体的实践操作可以通过以单元教学的方式,分别对要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集中的观察、体会、整理、提炼、总结,并配合有经验的设计教师进行分析、点评。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目标性的理解,达到艺术设计与基础素描的完美互动。 

三、协调性 

人类任何一种行为和思想要被他人接受,必须通过一定方式加以表达,现代设计中设计意图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达到的,而视觉化方式的运用离不开两种最基本的能力:一是表示;另一个是表现。所谓设计中的“表示”,是指在具体发展设计构想、计划和创意时必须的视觉化技巧,又叫做“内在设计”。它主要包括素材的搜集、设计草图,制图与图表几种形式。手绘能力、速写能力、画草图能力就是对“内在设计”最好的体现。所谓“表现”,也就是造型的形式,在设计中,造型行为是以服务于功能和实用为目的的,在视觉形式上表现为多功能性和形式的广泛性。如建筑、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效果图,视觉传达设计中包括的动画、广告等。要实现“表示”与“表现”的能力,必须通过基础素描来配合眼、手、脑之间的协调,完成所要表达的对象,基础素描就是构架手与创意之间一个协调的桥梁。 

结语 

设计与基础素描的最优化教学研究,实质上是对创造性思维结构中聚合思维(归纳)和扩散思维(概括)的研究。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基础素描的准确描绘能力——结构分析能力——明暗表现能力——构想创造能力的递进系统,反过来就是设计原理中,我们一直探索和表现的东西。从针对性的分类策划、关联性的整体考虑到协调性的全面认识,为探索设计与基础素描之间的优化关系,提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中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并以运动和发展的眼光去理解两者的关系,抛弃基础素描对设计的无用论和万能论的两个错误认识,还原基础素描的本质功能,去适应和服务现代设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实事求是地促进现代设计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