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应急管理

护理应急管理

护理应急管理

护理应急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护理;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

我院急诊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例和28例,年龄18~67岁,平均(46.31±5.62)岁;观察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4例和26例,年龄19~69岁,平均(46.62±5.77)岁。两组急诊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急诊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急诊区域进行明确,并设置醒目的标识,在急诊大厅悬挂分诊流程图,确保流程图上内容简明扼要,从而便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根据流程图自行就诊,缓解护士工作压力[3]。(2)感染控制。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佩戴手套和口套等,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3)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急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避免对患者侵权事件的发生[4]。(4)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分诊能力。首先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诊标准,然后选取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开展急诊分诊工作,确保分诊准确率。(5)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该严格约束自身的语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技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有效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5]。(6)提高急诊分诊监督管理水平。为了充分保障急诊分诊护理质量,还应该构建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对急诊分诊质量实现多方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急诊护理安全[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三项指标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急诊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的特殊性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引发护理风险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环境因素、患者本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护理风险,产生护患纠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干扰了急诊的正常工作秩序,降低了急诊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加强急诊感染风险防控,可以有效防治感染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法律意识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素质,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有助于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设置护理流程标识,可以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急诊护理质量监督体系,可以促使急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等。本文以我院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分诊质量和急诊安全管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晓红,陈延亭.急诊科护理差错高发时段特点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101-103.

[2]逄淑秀,刘东伟,庄玉群.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6):192-192.

护理应急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急诊 护理 应对 策略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阵地,是医院医疗体系中第一线的最前沿。急诊病人来医院就诊,多是病情严重、生命危笃者,急诊护士是急救工作的基本力量,其任务是科学规范而又快捷高效地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并随时应对灾难性突发性事件。在抢救治疗中,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疾病抢救的成败和病人的安危。因此,急诊科护士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应急急救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急诊护理经验, 以及大量的观察、反思和总结,认为应该运用以下策略来应对。

一、提高护士的综合护理水平

首先,要增强急救意识,培养提高应急能力,树立较强的责任心。急诊护士必须做好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以保证在接到任务后的第一时间作出正确反应。在急救护理时,要认真观察,充满爱心、耐心和细心,与病人及亲属顺畅沟通,确保病人和亲属稳定情绪。

其次,要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急诊护士除了具备一般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对急诊病人的心理护理能力。因为心理护理的不当,会使病人对疾病失去治疗的信心和力量,从而加速病情的恶化。这就要求急诊护士态度应和蔼、诚恳,语言精到、贴切,举止沉着、稳重,再复杂困难的局面也能够沉着冷静地面对,并具备紧张有序、迅速稳健的工作作风,给患者及亲属及时传递安全感和信赖感,而且还能针对不同病情进行相应的科学护理。

第三,努力提高临床急救护理能力,熟练急救操作技术。在急诊抢救工作中,广泛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和过硬的基本功,对抢救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尽快实施抢救措施,对患者的抢救和康复都至关重要。因此,急诊护士要具备丰富娴熟的应急技能,对科室环境、抢救设备的放置和使用要驾轻就熟,并能准确把握患者的病情特点。有资料表明,当严重伤病员送到急诊室时,护士在医生未下达医嘱时即采取救治措施的达99.8%。如:快速液体复苏、钳夹止血、胸外心脏按压、吸氧、吸痰、抽血做交叉配血实验、采集化验标本、导尿、观察病情并详细记录、手术准备等等,这些都需要护士具有熟练的急救技术。

实践证明,护士在学校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已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护士平时多学习,勤动脑,多观察,勤反思,多实践,勤积累,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培养和提高扎实的急诊护理能力。

二、了解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

为了确保急诊患者得到科学及时的救治和护理,急诊护士还要了解患者及亲属常见的心理。比如,焦虑、恐惧的心理最多见于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和急症患者。因为突然袭来的意外伤病或慢性疾病病情急剧加重等,超常的紧张刺激极易致使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紊乱,心理及外在表现异常;陌生的医院环境,也会使有的患者或亲属过度紧张甚至于恐惧万分;急症患者发病急,疼痛剧烈难忍,也难免会产生焦虑或恐惧的不安心理。急躁、愤怒的心理最多见于酗酒和打架斗殴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对受到的创伤承受能力下降,易于产生急躁心理,有时还会怨气冲天、脾气暴躁,甚至采取攻击态度,更甚者乃至于辱骂、殴打医护人员。抑郁、绝望的心理多发生在慢性疾病时间长,病情反复迁延,长期受疾病的折磨和医疗费用的困扰,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悲观、失落、绝望的心理,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行为。也有由于学习、工作或感情受到挫折因而产生消极、悲观心理的,瞬间可能因绝望而发生轻生行为。

三、规范抢救措施及护理程序

为了确保对急诊患者的救治和护理科学规范且快捷高效,必须规范抢救措施及护理程序。这里以创伤患者为例,简略地谈谈抢救护理的程序。

首先,要进行伤情评估判断。患者入院后,可根据其意识、生命体征、面色、出血量多少、骨折的情况、受伤的部位与程度等,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头偏向一侧,迅速清除病人口、鼻内的血液、痰液、呕吐物等,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供氧,提高组织血氧含量,必要时给予急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并辅以呼吸机。如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第三,建立有效地静脉通道、纠正休克。迅速建立几支静脉通道,尽量选择上肢静脉、颈外静脉、颈前静脉等较粗大血管,确保有效扩容、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达到纠正休克的目的。第四,心理护理。受伤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不利于控制伤情,会降低机体抵抗力和应急能力,此时护士更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以高超的技能、熟练的操作、和蔼的态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安慰患者及亲属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第五,加压包扎伤口。对出血病人应立即用无菌敷料包扎止血,为手术赢得时间。第六,对症处理。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处理,如需手术者,立即备皮备血、尽快为病人导尿并留置导尿管等做好术前准备。第七,密切观察病情,准确及时记录。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及每小时尿量、保持引流管道通畅,注意其性质、颜色、量的变化及病人入科时间、医生到达时间、伤情抢救经过、护理经过、用药情况、病情变化等等。最后,安全转送。急诊患者经抢救后病情趋于稳定然而需进一步检查治疗,由护士和陪护一起送至相关科室,途中需保持呼吸道、给氧管、静脉通道及各种引流管通畅有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创伤患者尤其是大型突发事故伤员多、病情急、重变化快,因此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优良的服务质量,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抢救各种伤员,为手术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四、加强沟通,和谐护患关系

由于急诊患者的特殊性,护士应积极主动而又热情,建立起信任和和谐的护患关系。急诊患者的病情急剧、危险、复杂,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且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缺乏了解,对疾病的预后无法预知,而且对医院环境、检查设备和各种操作感到陌生,因此沟通是建立护患关系的桥梁。护士应亲切、耐心地询问,对患者细心体贴.关怀周到,要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抢救室环境,并且理解、体谅患者,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鼓励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在危险时遇到了救命亲人,护士在各种治疗操作前要清楚告知相关内容,说明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护患接触的较短时间里,护士可观察病情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消除不良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同时理解亲属的心情.协调好关系,将患者的病情与亲属做好解释,帮助其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各种检查的治疗目的,使他们以冷静、乐观的态度陪护患者,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抢救赢得时间。

五、严把安全关,有效规避护理风险

把好护理安全关,有效规避护理风险,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应用现代科学管理手段,有效运用现代质量管理方法,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切实为患者提供快捷、安全、方便、优质的急诊护理服务。

首先,要强化安全意识。急诊科具有快速、艰巨、突发及不可预见等特点,是护理风险高发的科室。护理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护士却是掌控舵手。为此,必须加强护士的护理风险教育,强化法制和时间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完善各项制度,严格操作规程。有章可循,制度管理,是护理工作的准绳。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各项急救护理常规,并贯彻融汇到急诊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护理质量得以不断提高,防止护理缺陷的发生。

第三,提高急救技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常情况下,抢救急危重患者时,人员紧张,时间紧迫,护士必须具有全科护理的能力,并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和先进的监测抢救技术、各种急救物品的剂量和用法,为患者争取时间和机会,也为护理安全清除障碍。同时,还要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运用严谨的语言、行为适时、适当地与患方互动交流,掌握患者及亲属的情绪波动,主动帮助解决问题,耐心听取诉求,尽量将护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四,提高管理能力。护理管理者要严格把关,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强化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协调护理工作力量,指挥突发事件的抢救,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强化质量监督机制,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最后,规范抢救物品及用药安全管理。要确保急救物品和药品的正常使用和维护,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和用药安全。

护理应急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急诊护理;应用效果

急诊患者的病情急骤、转变迅速,对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对患者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1]。护理安全是护理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护理质量的体现。稍有遗漏就会出现医疗事故,甚至造成医疗纠纷,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必不可少[2]。本文对安全管理前后90例急诊患者出现不良事件情况进行对比观察,总结护理管理的重点和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2月~4月未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对照组,将我院急诊科2013年5月~2014年7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90例急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50例,女40例,年龄2~95岁,平均年龄(53.5±5.4)岁,其中有机磷中毒12例,车祸21例,心脑血管疾病21例,呼吸系统疾病17例,消化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例;观察组组男52例,女38例,年龄1~92岁,平均年龄(58.3±2.7)岁,其中有机磷中毒9例,车祸17例,心脑血管疾病24例,呼吸系统疾病13例,消化系统疾病10例,其他疾病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在已有的护理安全制度下,总结临床护理经验,对遗漏的急诊护理措施采取完善、修订。规范急救流程,保证急救的有效性和有序性。详细制定急诊交接流程、记录交接重点。规范急救护理的内容、携带的急救设备药品、急救措施。

规范急救护理人员的轮班管理,保证急救患者都有急救护理人员护理,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特别是节假日、周末、夜间的值班人员要安排合理。经验丰富的急救护理人员宜督促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完全掌握急诊要点,对急救护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及时纠正。定期展开急救护理工作交流会,总结经验、纠正不足,解决薄弱环节中的问题,完善护理衔接工作。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让护理人员高度重视急诊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护理不仅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且还体现护理水平和医院名誉。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提升急诊护理人员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提升专业技术。定期让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的法律知识,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的风险从而,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树立以"患者第一、生命至上"的护理原则,对待患者要像对待自己家人,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定期进行知识考核。让有经验、有资历的护理人员为年轻护理人员分享护理经验、总结风险事件中护理的不足和漏洞。急诊护理人员应该轮流在各个科室、国内外进修学习,熟练掌握各种疾病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时更新急救护理理念,提高急诊护理能力。

规范急救设备的管理,保证急救设备的完整、无菌、齐全,在使用后及时消毒归还。定期对急救设备进行消毒、清理,检查机器的功能是否存在异常。对急救药品进行分类,检查药品日期,以备急救使用。

加强护患沟通,在急救护理时,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对待患者及患者家属要诚恳、耐心,语言要温和,引导患者配合急救。认真听取患者的想法,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将重要信心告知医生。准备好急救设备,沉着应对紧急情况。

1.3观察指标 护理安全指标为急诊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主要不良反应有:拔管不规范、跌倒、坠床、仪器操作不当所致损伤、医嘱执行失误等。

1.4统计学方式 用spss19.00处理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字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科就诊的患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严重,所以急救护理人员要具备综合护理经验,熟悉掌握急救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急救护理措施[3]。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护理安全是体现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护理安全决定了护理的作用,所以护理安全管理十分重要[4]。护理安全管理通过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急救流程、提高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高急救能力和应急准备、加强护患沟通,可以提高急救护理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5]。

本文通过对180例急诊患者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安全管理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升了护理质量。所以,护理安全管理提高了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急诊护理技能,减少了护理风险,提升了护理水平,建议急诊科室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颖.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0):5864-5865.

[2]李茹冰.急诊护理风险防范与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2):199.

[3]周建梅.探讨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8):407-408.

护理应急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诊;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护理满意度;护理差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急诊患者100例进行分组研究,利用随机数表法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3~75岁,平均(50.8±2.4)岁;疾病类型包括心衰13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急性腹痛7例、多脏器功能衰竭6例、上消化道出血12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5~78岁,平均(50.5±2.7)岁;疾病类型包括心衰12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急性腹痛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上消化道出血11例。在前述性别与年龄及疾病类型上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本人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愿意配合研究,精神障碍或意识异常,无法独立完成问卷调查。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患者接受急诊科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接诊患者后采取快速吸氧处理,并监测心电图情况,完善分诊前的准备。

1.2.2观察组

本组患者开展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处理,具体如下:①接诊护理:要求3min内完成接诊响应工作,及时安排救护车出发,在接送途中车内医护人员及时和发现患病者的路人或者家属进行沟通,维持有效联系,电话中详细对患者此时的状态进行询问,包括体征、病情、病程,并了解他们的病史、过敏史等。指导患者平卧,尽量多休息,以良好的体力等待救护车达到。②急诊转运护理:救护车达到后,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并对病情做初步判断,明确所需的急救药品,及时治疗,完善心电图监测与吸氧等处理。若患者疼痛剧烈难以耐受,则按照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方案处理,若依旧无效则予以吗啡镇痛。有心脏骤停者则及时予以心脏复苏处理。在转运患者时,严密对他们的生命体征与心电图进行监测,及时发现Q波与T波异常。此外,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慰,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特别是恐惧、担忧、焦虑等。③院内转运护理:入院后以设备全方位评估状态,根据结果明确所需的转运设备、药物,并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对意识清醒患者及时健康宣教,尽量促使患者配合治疗与护理。在转运期间,电话告知科室患者信息,初步制定救治措施。转运过程中减少移动与搬运,避免担架摇晃。意识清醒者要实施心理疏导,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④急诊室护理:进入急诊病房后,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尽量以舒适为宜,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清醒者及时询问主观感受,若有严重突发情况及时抢救。及时告知急诊人员病情信息,以便合理安排后续治疗。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急诊反应时间、护理差错、护理纠纷事件,并评价护理满意度评分,予以统计学分析。

1.4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分按照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总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对护理越满意。1.5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22.0处理,采取n(%)表达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采取sx±表达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当检验值P<0.05时,评价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急诊反应时间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析

观察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要比对照组明显更短,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护理差错、护理纠纷事件发生率比较分析

观察组并无护理差错与护理纠纷事件,而对照组则有发生,组间差异显著(P<0.05)。

护理应急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PDCA 循环模式 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297

急诊科是医疗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每一天都面对病情发杂、年龄不一、生命垂危的各种疾病患者,同时还有许多急危重症及突发性事件的患者。他们就诊时间不确定,人数不确定,没有规律性,给急诊科带来很大的压力。面对这些实际问题,作为一名护理管理者就应认真思索,以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做到科学化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2005年以来,经过PDCA循环模式运作实践,体会到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护理行为,重视护理质量,加强护理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护理工作有了整体的,明显的提高。

P(plan)计划

成立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小组。首先明确小组成员;主管护师2人、高年资护师2人、护士长1人。根据本科室特点划分工作内容;分别负责预检分诊、急诊抢救、清创缝合、观察输液四方面工作。根据工作内容制定岗位职责,明确责任,明确分工,相互配合。按照要求,不仅有计划,还要有目标。质量管理小组成立后,还应设定当月质量目标,如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情况、有无护理差错事故及事故隐患、门诊量、抢救人数、死亡人数、抢救成功率等。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小组例会制度;每月第三周周三下午质管小组成员将各组工作信息反馈给护士长,进行汇总、评价、分析、讨论、研究问题产生原因,解决问题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每月第四周周四下午给全科护士进行质量讲评,要求全科护士参加,(值班人员另定时间讲评) [1]。

制定护理质量考核标准,量化考核细则:制定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质量管理标准来衡量护理工作,是护理质量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①根据科室质量管理目标要求,分成十项,50条:条条有基本要求、考核标准和扣分标准(质量管理、科室管理、工作质量、感染管理、安全管理、行风与纪律、学习与培训、护理文件书写、护士礼仪与素质、院前救护),突出质量、安全、服务、客观、真实、工整、合理、适用原则。②制定急诊救护抢救预案与流程:根据科室特色,对急危重症,常见病,多发病制定一整套抢救预案和流程。要求:方便、实用、快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D(Do)实施

根据标准流程,护士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执行自己的工作任务,同时进行分组管理,如应急突发事件组、危重患者抢救组、接待就诊患者、转送、检查、服务组、安全输液管理组等。按照计划内容、给予实施。

C(Check)检查

日常工作质量检查:⑴护士每日自我评价工作质量,自查自控,认真记录。⑵护士长每日有重点检查、了解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服务态度、技能等落实情况。⑶护士长每周进行抽查,如仪器设备保养情况,急救药品,急救物品是否做到“五定”五专,及1周工作情况等。⑷每次通过检查,就会发现工作当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①环节对接问题。过去,急诊护士向病房、手术室转送患者时,只是进行口头交接,没有形成文字记录;②对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如护理操作中高风险的项目,如吸痰、洗胃、等,应履行告知义务,只是做以简单交代。③绿色抢救通道,不畅通;④通过护理投诉,发现护理记录存在缺陷:缺少法律意识、证据意识和防患意识,等等问题的出现。

A(Act)纠正、持续改进

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只有把错误纠正了,我们的工作才能提高。举例说明,检查之后,如何纠正和持续改进。

科室护理质控小组每月开1次例会,汇集本月工作量,总结本月护理质量管理方面的成绩和经验,查找不足和事故隐患,制定改进措施,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每季度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以保证质量的持续改进。

针对环节对接问题。建立急诊与手术室、疗区间交接患者的签字制度。危重患者经抢救,病情平稳后,需送至疗区时,急诊护士要与接诊护士详细交接、签字。

针对风险管理意识薄弱这一现象,对急诊护士加强法律、法规方面学习;不断强化护士的安全意识,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将要进行的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及风险因素告知患者及家属,这样不但能够取得患者及家属们理解,达到配合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知情的需要,最终降低纠纷和投诉的发生率[2]。

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对急危重症患者开辟的急救快速通道。绿色通道的开通提高了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优化了护理流程,保证了绿色通道的通畅[3]。针对检查中的问题,提出改进。

针对急诊护理记录存在缺陷问题,给予完善,如时间上要精确到分,知情同意书要及时签字,在签字前要详细告知,认真记录。

通过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总结出,每1项护理工作,都要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改进。周而复始的进行,1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1个循环,这样阶梯式上升,使护理质量工作循序上升,不断提高。结论:自从将PDCA循环模式运用到急诊护理管理之中后,患者满意率明显增高,差错事故明显减少,我们的工作开展更加条理化、清晰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明显提高了工作时效性,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梁化岐,张朝元.护士在预防医疗差错事故中的作用与方法论[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7):297.

2 王娟,朱丽丽.护理工作质量量化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