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师德教育

高校师德教育范文精选

高校师德教育

高校师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师德建设;问题;对策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

职业道德素质在教师整体素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教师文化、能力等其他素质因素能否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又需要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教育任务。

2.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

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邓小平文选》第2卷108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教师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状况分析

近年来,高校师德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社会层面,轻个体层面

目前师德建设实践中,一些媒体、机构及教育者,更多地是宣传道德对于社会层面、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忽略以致无视道德对于个体层面内心世界的平衡、调节、净化乃至整合作用。表现在师德建设中,则是更多地研究和关注教师对于民族、对于国家、对职业、对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群体、对学校领导等外部世界诸种关系中所应具有的职业信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良心、职业责任、职业义务等,而较少地研究和关注教师个体的内心世界可能产生的冲突、失衡,所应采取的态度、信念及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这样就造成了师德理论宣传和师德建设实践的某种程度的脱节和背离。

2.重学生层面,轻教师层面

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始终扮演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学生面前是师长,在教师面前是同事或下属。作为师长,教师要研究为师的学问。即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作为同事或下属,教师要正确地处己待人,妥善处理好教师群体中诸多复杂的利益关系。这两个层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正确地看待学生群体,即尊重、信任、理解学生,又严格要求、管理学生,其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均得到学生的好评,是衡量一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位教师在教师群体中得到承认和尊重的重要条件。但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境况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与学生群体相处的境况。一个教师可能书教得很好,学问做得也很好,很有人格的魅力,很受学生群体的爱戴和尊敬,在学生面前是成功的教师。但不一定能保证这位教师在教师群体中也能得到本人期望得到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因为教师劳动的成果具有整体性,但教师劳动的过程却具有个体性。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科不同,相互独立,在学生面前可能都是成功的老师,但相互之间并不存在可比性,不可简单类比。因此我们的研究应更多地关注教师与教师群体的研究,建立不同类别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3.重应然状态,轻发展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德教育总是围绕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工作等应然职业情感,却无视了职业情感的发生、发展过程。刚刚步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要求他们一定要热爱教师工作是不实际的。因为,人们对一个事物从认识到了解到热爱是需要时间、需要过程的。所以,初为人师,只能要求他们对工作尽职尽责。只有经过较长的教育实践,教师本人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认识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才能使自己的理念境界逐渐升华,才能不仅视教师二工作为一种职业,为谋生的手段,而且将教师工作视为事业、视为生活和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把教书育人作为一种人生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而孜孜不倦的奋斗和追求。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能谈得上热爱教师工作,也才能谈得上高尚的师德。

4.重内省,轻参与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以“贵和”,“不争”为理想的道德价值取向。他们以不争,超脱的方式来调节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人际之间的关系,也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建功立业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尊重。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队伍中也有正义和邪恶之争,也有真假、善恶之辩,也有高尚和卑劣之分,也有腐败和廉洁的抗衡。因此,高尚的师德的标准是什么?良好的教师形象是什么?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道德人格理想。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的师德建设仅仅是鼓励教师自省、自立、自律、慎独。而在矛盾和冲突面前,无所适从、只能选择逃避和超脱,不仅不是顾全大局、自我牺牲,而恰恰是目无大局、明哲保身。因此,在面临激烈的矛盾冲突之时,教师勇敢地挺身而出,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在正义和邪恶面前教师能够弘扬正气、坚持真理,正是具有高尚师德的表现。因此,在师德建设中,在师德的价值导向中,鼓励教师不仅以积极的方式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更要以积极的方式去参与生活、战胜困难、解决矛盾,自觉地增强自身师德主体精神的塑造、加强道德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5.重规范,轻评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靠传统说教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尽管许多高校出台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行为规范,有的高校还在教师评定职称方面实行了师德一票否决制,但缺乏有效监督的行为规范往往流于形式;师德一票否决也由于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撑而成为可有可无的软指标,因此,建立合理有序的评价机制是有效地进行师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1.加强师德教育

与一般的道德教育相比,师德教育是一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教育,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形式下,我们必须以新的观念和思路去看待师德教育,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对策。首先,正视现实,认真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吸取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结合新时期的特点,采取疏引结合的新思路,对青年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其发展状况的跟踪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其次,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正确看待新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家认识到本职工作以外的社会兼职必须要有限度,不应做金钱的奴隶。再次,抓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优势,教师职业受到越来越多青睐的现实,促进师德建设走向良性循环,加强师德教育,学校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要作为一项持久性的工作来抓。

2.创造校园环境、建立保障体系

加强师德建设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是培养高品位教师的沃土。构成良好校园环境的因素包括:优良持久的校风传统、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敬业奋进的校园氛围、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导向正确的道德舆论、坚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等。加强师德建设,高校要建立保障体系,与教师的工作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在生活上关心教师,提高其生活水平,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另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发动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

3.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师德评价体系

加强师德建设,应从建立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入手。首先,制定师德测评指标,这是进行师德评价的关键。要按照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公民要求,结合教师行业特点,制定能够反映教师教学中行为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管理、教学准备与组织、教学制度执行等方面。制定指标要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使指标具备学生能感觉到并能具体回答的特征,并使每一项指标都具有解释一般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制定评价操作方案:发挥校园网优势,制作师德评价网页,将测评指标和对应等级在网上公布,教师、学生以密码形式登录和提交,在一学期中后期进行评价。第三,开发师德测评统计软件进行分类统计,包括院系、职称、年龄、性别、项目等多项并给予加权计算,得出每位教师的师德得分。最后,建立师德档案并长期保存,同时要健全激励机制,把教师的师德修养情况与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应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学科带头人的选拔,评选先进、提干,以至奖金待遇的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4.以德育人,全员育人

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对他们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教学中,首先必须用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而不能具有随意性。教师职业之所以高尚而神圣,正在于他是国家、民族先进思想和科学真理的传播者。那种认为对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应是“两课”教师和政工干部的事,与专业教师、其他教辅人员无关的认识是错误的。这种认识的差距正说明了教师的师德建设还不到位,迫切的需要加强师德建设。高等院校应作到全员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洪欣,付小玲.对高校师德建设运行机制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1998,(05).

[2]李冬.关于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高校师德教育范文第2篇

高校青年教师有思想活跃、行为务实、观念多元、进取心强等年轻人的优点,与老教师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学历高,专业对口;知识面较宽,业务素质较好,特别是外语、计算机比较强;思想开放,创新意识强,知识更新快等。但弱点也明显,比如政治观念淡薄,团结协作精神不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差;价值取向功利化,敬业情神不够;组织管理班级的能力欠缺;教育理论素养与教育科研能力较低;社会化不足或过度社会化等等。我认为道德教育主要问题有:

1.1政治上不成熟,思想素质有滑坡倾向

多数教师认为在高校专业很重要,思想政治学习是软任务,因此重业务素质轻道德修养,学历职称抓得紧,轻视或漠视政治理论学习。

1.2敬业意识淡薄

部分青年教师敬业意识淡薄,他们对选择教师的职业感到无奈、把从事教育事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有的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J白态浮躁,急功近利。

1.3精力投入减少

在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下,部分青年教师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个人幸福追求实在,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这就势必对教学和科研投人的精力明显减少,教学态度不端正,视教学为副业,精力分散,教学质量滑坡。

1.4“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作用降低

部分青年教师没有高尚的人格风范,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教育纪律观念淡薄,出现学术舞弊等问题,而且沽染一些不良习气。

2道德发展的对策

我认为理想的高校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品质特征:自信、自强、善于合作;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勤于学习;有强烈的社会责任等,这些品质要求,结合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道德教育内容,我认为可参照以下对策和路径。

2.1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师道德发展理念强调教师在奉献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教师不仅仅是“春蚕”型的悲剧形象,需要有更多的人关心怎样让教师有一个快乐、幸福的从教生涯;需要有更多的人关心怎样在社会转型期增强教师的道德判断力、道德选择力、同不良诱因做斗争的能力;需要有更多的人关心怎样建立竞争合作、自立意识。需要有更多的人关心怎样建立终身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等。

2.2道德发展的路径

高校师德教育范文第3篇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2.4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高校师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字:大学生;教育;职业道德;素质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全面推进全民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2018年,在谈到培养人的问题时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这对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针对性,为人才培养向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专门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提高全民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由学生角色向社会工作人员过渡和转换阶段的大学,是人的素质培养和成长的关键期,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凝魂聚气的重要期。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日臻成熟,接受进步思想和新鲜事物非常快,记忆力能力、思维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具有感受时代精神敏锐、参与社会活动积极、群体互动性增强、内部结构层次复杂等特征。高校教师应着眼国家决定和社会发展大局,把握大学生特征,积极做好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培育工作。这里简要谈一谈高校教师的职业修养与提高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作为高校师应注意什么,该做到哪些,以供借鉴。

1师德师风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道,中国公民旅游时随意丢弃垃圾、不遵守秩序、破坏公物事件时有发生,国人在国际上留下的印象是品德差、素质低。抓好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是全国一致的声音。但如何抓,怎样抓?笔者认为,社会媒体宣传和法律保障固然重要,但素质教育必须要固本思源方能解决根本。由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每个阶段都在接受着不同程度的素质教育,与社会接轨的大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经历中素质养成的关键。而抓好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和培养,高校教师的表率与道德作风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教师无意识的点一根烟,或者不经意一个眼神,在学生当中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向师性”。他们喜欢模仿教师,或者追随教师。在学生看来,教师思想是崇高的,教师灵魂应该是纯洁的,教师素质也应该是至高无尚的。接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的品德作风就是无形的典范,这种典范的影响远远大于一千堂课,胜于一万句理由。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抓好自身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纪法规,做到为人师表,品德尤先;举止端庄,谈吐文明;不卑不亢,与人为善;作风优良,率先垂范。

2良好的教学修养将会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加强教师教学修养是教师能否胜任的必要条件。教师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作为高校,教书育人就是要锻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支专业人才队伍,是国家建设需要,也是社会发展之必须。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合作与竞争空前激烈,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各方面正在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这就更需要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教学修养,要具备培养人才的责任感、紧迫感。教师职业具有先进性、示范性、奉献性等特点,教师的教学精神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爱岗敬业精神,教师的职业对社会的贡献无可替代。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一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要面对授课学生无所保留。面对参差不齐、各有差异的学生,不但要保证学生知识权得到基本尊重,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循循诱导,使之扬长避短,培养充分发挥自我的专业素质,使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所建树。二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开拓创新观念,又要培养创造型的、开拓型的人才,还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创新,完善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的人文关怀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学生对世界的感知是通过接触而形成的。相比较而言,学生生活在教师的冷漠与无视当中,他自然也会形成对周围人群和社会的冷漠;而生活在与教师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处处受到关怀和重视,他对以后的生活和社会的关心也会处处充满阳光,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充分体现。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种:首先要满足生理需要,也就是要吃饱穿暖;其次人需要安全、需要爱、需要被尊重;当这一切都已得到满足,人就会出现最高需求,那就是自我实现。当学生意识到做这事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实现自己的价值时,一切成功就会变得自然而然。从这一点来看,作为高校教师,就更要树立“学生观”。“学生观”不是简单的换位思考,也不是体验学生生活,而是去掉教师身份,置心于学生,充分考虑他们的合理需求,让“一切为了学生”由空洞的口号成为实实在在的服务。当然,在服务学生过程中,要做到严爱有佳。严格管理,只要管得对,把握分寸得当,学生自然会心悦诚服。爱心奉献,要了解学生的追求与志向,掌握学生的脾气与秉性,尊重他们的人格,关心他们的冷暖,帮助他们处理矛盾,时时处处把学生当作主体,学生自然就会向社会回报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综合素质大大提升。当今的时代,是知识和思维飞速运转的时代,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要紧跟社会主义新时展步伐,促进教师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大融合。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也是高校教师应尽的责任。高校教师队伍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专门人才的培育者,是科技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具有第一时间和大学生接触、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动态、第一时间融解大学生思想矛盾的优势,在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高校教师树立模范我先行、责任敢担当、心系大融合的精神,未来的世界,将是高素质人才聚集的世界。

参考文献:

高校师德教育范文第5篇

(一)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地学习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不断地钻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不断地学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自觉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此外,高职院校教师还要多向师德模范学习,以其先进的事迹、崇高的精神鼓舞自己、鞭策自己。

(二)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地加强修养,积善成德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教育。作为教师,要从细节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相对较差,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处处、事事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将会以教师为榜样,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比如说,冬天寒冷,如果教师能率先垂范,每次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那么频频迟到的学生也许就不再迟到了;教室自然光线特别好的时候,学生忘记了关灯,如果教师顺手关灯,杜绝不应有的浪费,那么学生也会养成自觉关灯的好习惯;如果教师随手捡起教室里的垃圾,那么学生也就不会再随手乱扔垃圾。这些虽是一个个细节、一件件小事,但如果教师不断地去做,不仅会铸就自身优秀的品质,也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教师一定要安守本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诱惑,干干净净做人,堂堂正正做事。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教师要改变不正确的学生观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专转化而来的,十几年前,中专学校所招学生都是学习最好的学生,教师习惯于栽培、教育优秀的学生。而现在高职院校所招学生基本都是高考中分数最低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够好,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还不能适应这种生源现状,认为这些学生不是来学习的,而是来学校混日子的,于是牢骚满腹,苦不堪言。这种错误的学生观导致他们对学生失去信心,对教学失去信心,于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高科技人员,也不是培养科研人员,而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技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的教师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坦然地对待学生,心平气和地教育学生,使他们既掌握一技之能,又具有健全的人格。

二、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是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但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课认识不清,认为高职院校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无关紧要。于是,为了给专业课更多的课时,有些高职院校就大量地削减政治课的内容,削减政治课的课时。的确,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但不能本末倒置,顾此失彼,高职院校应该以德育为先,在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首先要保证思政课的课时不打折扣,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开足课时,不随意削减课时。其次,各个高职院校要切实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随意削减德育内容。比如:国家要求所有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但是做到这一点的学校寥寥无几;国家要求把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但好多高职院校也没有很好地实施。再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由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差异,有些法律专业出身的教师就仅仅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有些思政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仅仅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因而,高职院校要实施一体化德育,就要确保德育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德育内容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学生德育素质的短板,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高职院校领导要吃透德育教育内容,确保德育内容不遗漏。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既研究教材,又研究学生,还要不断地学习,克服自身知识的短板。只有素质全面的思政课教师才可能实施全面的学生德育。

三、要确实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素质

最终是通过道德实践表现和反映出来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实施一体化德育,不仅要确保思政理论课的理论教育,还要特别重视高职学生的道德实践。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道德实践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把实践课纳入了教学内容,但仅仅是体现在教学大纲上;有些高职院校建立了学生德育教育实践基地,但这些实践基地也仅是应付国家检查的,几乎从未引导学生去参观访问。高职院校对待学生道德实践的这种态度和做法很不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真正地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确实把德育实践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各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喜闻乐见并有教育意义的道德实践方式,把高职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思政理论课的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和学生顶岗实习紧密结合起来,和学生的社团活动有机联系起来,和学生的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体验,在道德实践中提高认知,在道德实践中成长。

四、要积极构建德育教育的网络化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