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数学教育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精选

创新数学教育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1篇

1.1教师自身科学观和教学观的转变

人类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数学教育活动也是这样。教师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对于他们的教学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如塞姆(R.Thom,1971)所说的“事实上,无论人们的意愿如何,一切数学教学法根本上都是出自某一数学哲学,即使是很不规范的教学法也是如此。”因而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当今的数学观已从传统的静态的、绝对主义的观点向动态的易谬(经验主义和拟经验主义)的数学观念转化。因此数学教学中不应该把数学看成是简单符号的汇集,仅注重于具体的结构和公式,而应该注重对知识发生过程的深入分析。由于数学的建构性质,我们就应承认数学的猜测性,在数学中除了严格的逻辑证明以外,应教会学生猜测的方法。同时,应由行为主义指导的接受———授予学习理论转移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认为数学学习并非学生对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主动地建构过程。事实上,许多教师深受行为主义观点影响,“题海战术”就是以此为渊源的,使学生不断地强化训练,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起联系,而不是强调理解、认知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活动抹杀学生之间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建构主义的数学观具有重要的教学含义,由于数学对象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存在,如果学习者不能首先在头脑中实际地去“建构”出相应的对象,即使借助于语言“外化”的对象重新转化为思维的内在成分,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

1.2教师作用的重新认识

1.2.1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激励者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学习的社会性动机和认知性动机(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不只是一堆无用的符号和公式。“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如果没有兴趣,是不可能会有创造的。教师首先要利用数学的应用的广泛性、趣味性、优美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产生创造的热情。

1.2.2教师应当很好地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活动,教师较多的考虑“教”的技巧而较少探索“学”的规律,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形成了惰性和依赖性。因而教师必须对数学知识的建构进行设计和组织,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成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知识的建构活动。

1.2.3教师应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由于教学活动是在学校进行的一种社会化活动,学生通常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所建立的知识和已有经验的局限性,更不能自觉地去设计学习目标,并自发地形成更为合理的思维方法和建构起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很好地发挥“启发者”、“置疑者”、和“示范者”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是从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作为一个有益的启发者,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地点拨,循循诱导,使其摆脱困境,启动创造机制。而当学生取得独立进展时,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反馈,明确其进一步的前进方向。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2.1创设情境,启发创新思维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学习,主张学习应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目标。而数学知识产生于社会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架设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其次通过低抽象度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取必要的直观经验和预备知识,按照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情境,激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探索,启迪创造思维。

2.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思维的创造性

教育家罗杰斯曾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公平的环境中,学生务须设防,没有限制,才会有求异探索的勇气和创新改革的意识。由于建构活动的自主性,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就成为教师的重要责任。在其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享受合理的自由思维的空间,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的见解。由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主体主动地建构活动,因此即使是同一数学内容学习,不同的个体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充分肯定教学活动规范性的同时,我们不应过分追求统一性,例如:计算结果必须要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解题必须有哪些步骤。相反要注意提倡思想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数学的本质是自由的”,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寻找创新的闪光点。

2.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只体现在课堂积极地回答问题,而应该表现为内在的思维上的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多提问题,使思维始终处于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状态中。而现在的学生大多只会学,很少问,提不出问题是不可能有创新的,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防止学生用一种习惯了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将方法和结论“施舍”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去猜测、去探索。

3再现“脚手架”,提高创新能力

3.1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数学是人类建构活动的产物,由于它的形式特性,数学思想方法相比具体的数学知识更有意义。只有认识到隐藏在具体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才能深刻的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就新的创造性工作而言,具体的数学知识只是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仅是生活“建筑物”中的“脚手架”,关键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大小,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对有效的思维模式的自觉地运用和创造。另外,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从事专门的数学研究,也未必用得上任何稍微高深一点的数学知识,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有着十分广泛的普遍意义。它不仅可以用于数学研究,而且可以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与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由于数学思想方法不依赖于任何物质形式,单纯凭借“思维的想象和创造”就可以构造出各种可能的量化模式,从而为人类的创造性地发挥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因而,我们应把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地观察世界、解决问题看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3.2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的一个必要结论,因为任何认识到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相对独立的建构活动才能完成,因而对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支架式教学主张学生的主体参与,最终将指导监控学习任务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要培养学生成为“会数学地思考”的人,独立完成建构活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都离不开认知活动中的自我意识,离不开元认知水平的提高。元认知简单地说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以人的认知活动的各方面为意识对象,并对人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调节和评价,其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数学学科的自我监控能力的往往是在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它的重点在于对思维活动的检查和调节: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利用了哪些基本的思想方法、技能、技校;走过了些弯路;由那些容易发生(或已经发生过的)错误,原因何在;该汲取经验教训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反思技能的指导和训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反思,提高元认知能力。

4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它关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追求建立一种相互接纳、互相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个体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水平,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沟通,同时也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自我的充分发展。数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数学交流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产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概率最初就是在费马和帕斯卡的书信交流中产生的。数学具有典型的思辨性,在学习中,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学生不仅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观念进行表述和辩论(反省),而且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适当的评价。没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就不能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不能与人友好的相处,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因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至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最热门的话题,它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主动地建构及完善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的教学思想,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探索性、建构性;对学习做了高级学习和低级学习的区分,批判教学将低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的推进到高级学习中;提出改变教学脱离实际情况的情境性教学;重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主张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建构主义虽然没有给你数学教育开一张“新处方”,但犹如一缕春风打开了人们对数学教学的新思路,为我们从根本上改善数学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它目前正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如何结合我国的教学特点,创意我们自己的教学理论,促进数学教育的发展,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如何利用建构主义指导数学教学实践,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现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徐艳兵.极端建构主义以下的数学教育[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2篇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课堂上通过对学生施以创新教育,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去发现、认识有用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维、新方法,掌握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全面贯彻创新教育的精神实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

二、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一种心理趋向。因此,数学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教学观,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

1.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要善于用自己炽热的数学情感去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以饱满的激情,以情动情,引发学生的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舒心愉快地学习,进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和问题等,学生在情感的支配下,思维灵维而敏捷从而极有能迸发出数学创新意识的灵光。

2.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实践,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挥。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和∠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2)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

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收获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培养了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潜能。使学生获得了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数学创新观念

数学创新观念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是在数学教育的影响下,长期积累,长期渗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观念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设良好的教育条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数学创新观念的形成。

(1)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2)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数学素质,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个人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既包括创造性思维,也包括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等因素。

1.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2.培养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

3.倡导成功激励,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教师要有意创设成功的机遇,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从以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从而增强创新的动机、热情和信心。

总之,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创新的快乐中成长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课题,这仍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施创新教学

论文: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全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还说过:"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这正处在一个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已经来临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于创造性劳动的水平、质量的效益。因此,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培养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教育战线一项紧迫的任务。因此,培养新世纪学生的伴随素质决定了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数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我认为:

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速的空间,营造一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在其间纵横驰骋,让学生在一个好的情境中发挥创新潜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轻松、积极、无压抑的环境,学生才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开动脑筋。教师则要以搞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千方百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敢于探究,勇于挑战前人。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思想进行有目的的渗透,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增加与现代社会,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经验相联系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的运用发现法、探究法,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真正把课堂开辟成学生学习、思考、探究、发现和创新的广阔空间。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

陈至立部长说过:"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摒育那些不符合创新教育的旧观念,思想上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决裂,变"注入式"为"启发式";确立创新教育的学习观、人文观、学生主体观,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树立教学民主观念,变教师主宰为主导。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出发点,积极发现并解决创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新问题,不断探究、总结有效的创新教育新模式。同时,恩赐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要博采众长并融会贯通,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善于实践和创新的复合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知识上不断更新,不断获取现教育教学新知识、新方法、新信息、以跟上时代脉博。

实施创新教育,要努力创造全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优化教学方法,从教学状态角度看,既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具有组织性、启发性、指导性、多样性与教育性;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具有主动性、生动性、灵活性与实践性,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精华,讲解精彩,练在精要,这就要精心备课,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数学教学全过程,要围绕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利用所学的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材,以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采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新知。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每堂课,包括预习、听课、作业、复习等。尽量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让数学数学绽放出创新的火花。

实施创新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求知的向导,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兴趣的地辩证没有智慧的灵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源的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生活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探究热情激发出来,要以问题引路,巧妙导入。如讲"单项式的乘法",首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知道我们离太阳大约有多远吗?学生有谁不想知道呢,摘着教师提出:如果都要想知道的话,我只要告诉你们两个数就可以很快计算出来。光速3×105千米,太阳光射到地球上需5×102秒,易知(3×105)×(5×102)=1.5×108。这个结果是如何得出来的呢?下面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这样以"情"引航,以"趣"引路,将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变"苦"学为"乐"学,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起点。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上好数学活动课。

在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主动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多思考,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多操作,解放学生的口--鼓励他们多说,如一些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数学知识,通过模型制作、实地测量、社会调查、问题研讨等形式表现出来,带领学生个个都参与,人人都动脑、动手、动口、充分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极力碰撞他们创新的火花。我记得一次在学习测量知识后,组织了一项数学应用活动,用简单测量工具测量高压线铁塔的高度,先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然后到实地测量,结果发现不少学生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充分显示了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事实告诉我们,大胆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于标新立异,使其数学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状态,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数学娱乐活动,举办数学讲座,开展数学竞赛,编写数学小报,撰写数学小论文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

实施创新教育,要大力颂扬"创新"典型,激励"创新"精神。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能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毅力想象力

创新能力(也可以说“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过去一般教师往往喜欢老实听话,学习上“门门高分”,纪律上循规蹈距的学生;而且有好奇心,喜欢思考,有创见的学生往往受到冷遇。但是现在,那种“唯书”、“唯上”、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与进取精神的人,或那种“高分低能”“知识偏狭”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学学校数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漠不关心”变为“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着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不是上语文课?”,我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象什么?”有学生马上说“象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例如:学习尺规作图“二等分角”之后,你能用尺规作图“三等分角”吗?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科书中“阅读材料——方程史话”,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天元术”是什么,要求我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立即着手列方程计算丢番图的年龄。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亲自制作的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再如:在进行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教学时,以四人为一小组,用画画的形式,从正面、侧面、俯视三个方面画出每组桌上的立体图形,然后将所画图形拿给其它小组观察,看能否得出这是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并评分,看哪一个小组画得最好。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将每一个细节错误都找了出来,之后的教学也顺理成章。

3.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例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第7节相交线时,

%26nbsp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

与学生一起归纳。同位角成“F”状,如∠1和∠5,

∠2和∠6,∠3和∠7,∠4和∠8;内错角成“z”

状,如∠3和∠6,∠4和∠5;同旁内角成“[”或

“]”状,如∠3和∠5,∠4和∠6。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知识越系统化,吸收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就像工作效率很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架上,需要时手到擒来,知识不系统,杂乱无章,也不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将这一段时间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4、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鲁迅语: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

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习题:

(1)要求学生调查班上每一位同学所穿的鞋的号码,也可以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

(2)当两手向两旁伸直时,测量两指尖的距离,求班上同学此距离的平均数,并求班上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你的答案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

这两题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当天晚上,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6、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着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去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江家齐主编《教育与新学科》,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孔棣华、陈运森主编《当代外国教学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创新数学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实践活动情境,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能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地获取数学知识和研究数学的方法,学会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中最关键的是需要一批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要从小开始逐步培养。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思维的学科,它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能够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数学实践活动,即数学理论+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形式,是抽象的数学理论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数学实践活动的条件,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充分不断的提高。

一、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大脑思维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生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二、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智力迅速发展时期,可塑性很大,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培养其思维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示、实物、模型、教具和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实践条件,多采用直观性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先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从中得到感性认识,再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公式、性质等知识的现成的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三、挖掘生活元素丰富实践内容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学生所学的数学贴近生活,学起来没有压力,学生会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由实践而来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思维,使其能更好的寻找到解题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点或单元知识体系中的“生活元素”,丰富实践内容,尽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类生活化场景或问题情景加以呈现,学生根据表象启发思维,做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实际运用与生活不分开。学生经常实践就能悟出数学的真谛,学习数学就会轻松愉快,就会体会到

“数学好玩”,学习数学就象“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使学生达到乐此不彼的至高思维境界。

四、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直观性教学和动手实践情境都能直接刺激学生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性质和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等知识点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形象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轻轻松松的学到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情境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发现问题,把学生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五、设计开放性的实践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