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经济学

城乡经济学范文精选

城乡经济学

城乡经济学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一差距有可能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分析了导致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异的经济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城乡差距经济原因人类社会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据世界银行测算,依靠普及教育、知识扩展、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劳动者素质提高而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中已达49%。目前我国显著的城乡教育差距束缚了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通过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导致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以期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1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却从22.3%下降到18.6%,二者的差距由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而在许多省区内部,差距更大。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两省的差距达到3.6倍,湖北省达到3.9倍,山东和河南两省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2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的经济学分析下面将从普通高中教育的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导致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为了简化分析,作如下假定: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存在差别;相同学历层次和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本文所讨论的城乡差异只限于同一个行政区域里的城乡,比如一个省内。2.1需求分析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学费标准下,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假定相同学历层次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一样,分析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忽略社会需求上的城乡差异,而集中讨论家庭个人在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上存在的差异。影响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费支出的高低和个人投资收益率等因素。从总体上讲,家庭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与家庭的财富数量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富裕家庭对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教育往往有着极其强烈的需求,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渴望则往往因经济上的贫困难以形成现实的需求。另外,父母的职业和所受的教育也往往会影响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科技和专业服务的父母更相信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希望并支持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较低,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支付能力较差。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没有更高的期望。孩子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习之后,如果自己不坚持要读下去,父母很少有鼓励他们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学费较高,目前的情况是:同一地区里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按规定是一样的,在笔者所调查的N市,农村普通高中学费甚至比城市的要高一些。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话,统一的学费标准并不会引起城乡家庭对教育投资需求上的差异,但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这个学费标准对城市家庭是合理的话,对农村家庭来说就有点太高了。这样就降低了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人们放弃其他投资而在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方面投资,归根结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或其他收益。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果收益率较低,人们对教育的兴趣就会下降。而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大小取决于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与一生中由于受某级教育而增加的收入的现值的比较。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相同,即投资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相同。然而,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还包括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农村学生的这一成本高于城市学生。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农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低于城市,城乡在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上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2.2供给分析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教育机构提供给青少年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教育的机会主要由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教育机会的提供量一般取决于经济承担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教师资源的配置等因素。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上的差异我们从附表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机构不仅存在着硬件设施上的巨大差距,在软件配置上也存在着巨大差距(见附表),主要表现就是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能力等方面都要低于城市的这一水平。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有75.69万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只有10.4万人。并且,在农村普通高中里任教的教师学历水平、业务素质普遍比较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新颖。社会团体和私人对教育的供给主要是建立民办学校,这样的学校一般分布在城市,并且学费高昂,难以形成对农村学生的有效供给。2.3均衡分析将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讨论,我们会发现:说明:横轴Oq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数量;纵轴Ot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水平;Du、D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Du′、Dr′分别表示变动后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Su、S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给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达到均衡时,城乡的普通高中教育学费(直接成本)相同,农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量Qr低于城市Qu。在学费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学生将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城市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水平提高,Du曲线外移,比如到Du′的位置,同时,Dr左移到Dr′的位置,此时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出现了差异,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u要高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r,事实上,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价格是实行价格管制的,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依然按统一标准征收学费,如果这个学费水平低于Tu太多,城市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会恶化,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将急剧降低,教育质量趋于下降,这是与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新的管制价格将低于Tu,但接近于Tu,这样一来,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升高,就会使得相当一批家庭困难的学生选择不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就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一落千丈,最终必然导致设在农村的普通高中教育机构纷纷关闭,或者迁往城市,最终使得普通高中教育机构越来越向城市集中。3城乡教育差距的不良后果及对策建议3.1不良后果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直接原因是工农业生产率存在严重的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城乡在教育的质和量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劳动力是生产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极大地推动生产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劳动仅被视为土地的附属要素,能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这种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劳动力市场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必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便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追加投资,使农业越来越陷入一种简单再生产的低水平陷阱里,最终必然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3.2对策建议(1)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政府对农村中等教育的供给。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中等教育,要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一批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教师的流失,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步入大学的校门进行深造,从而增加农村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期望,刺激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2)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学生在难以取得更高学历的情况下,能够学到扎实的技术,同样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利益,增加农村学生接受中等教育的收益率,从而刺激农村对教育的需求。城乡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城乡教育上的差距,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的投资将有助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转变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参考文献1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调查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朱国宏.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4

城乡经济学范文第2篇

下面将从普通高中教育的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的角度,探讨导致城乡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差距的原因。为了简化分析,作如下假定:同龄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存在差别;相同学历层次和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是一样的。本文所讨论的城乡差异只限于同一个行政区域里的城乡,比如一个省内。

1.1需求分析

教育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的学费标准下,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由于假定相同学历层次相同成绩的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一样,分析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忽略社会需求上的城乡差异,而集中讨论家庭个人在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上存在的差异。影响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费支出的高低和个人投资收益率等因素。

从总体上讲,家庭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与家庭的财富数量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富裕家庭对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教育往往有着极其强烈的需求,而贫困家庭对教育的渴望则往往因经济上的贫困难以形成现实的需求。另外,父母的职业和所受的教育也往往会影响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科技和专业服务的父母更相信知识的价值和力量,更希望并支持子女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特别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家庭收入水平和财富水平较低,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的支付能力较差。父母所受的教育水平也很低,所从事的工作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往往没有更高的期望。孩子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习之后,如果自己不坚持要读下去,父母很少有鼓励他们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

普通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学费较高,目前的情况是:同一地区里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按规定是一样的,在笔者所调查的N市,农村普通高中学费甚至比城市的要高一些。如果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话,统一的学费标准并不会引起城乡家庭对教育投资需求上的差异,但城乡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如果这个学费标准对城市家庭是合理的话,对农村家庭来说就有点太高了。这样就降低了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人们放弃其他投资而在教育(主要是非义务教育)方面投资,归根结蒂,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或其他收益。如果教育投资的收益率较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就会增加;如果收益率较低,人们对教育的兴趣就会下降。而教育投资个人收益率大小取决于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与一生中由于受某级教育而增加的收入的现值的比较。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相同,即投资于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相同。然而,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还包括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农村学生的这一成本高于城市学生。

以上这些原因都使得农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低于城市,城乡在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上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1.2供给分析

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教育机构提供给青少年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教育的机会主要由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提供,教育机会的提供量一般取决于经济承担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教师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上的差异我们从附表中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机构不仅存在着硬件设施上的巨大差距,在软件配置上也存在着巨大差距(见附表),主要表现就是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能力等方面都要低于城市的这一水平。2000年全国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有75.69万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的专任教师只有10.4万人。并且,在农村普通高中里任教的教师学历水平、业务素质普遍比较低,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新颖。

社会团体和私人对教育的供给主要是建立民办学校,这样的学校一般分布在城市,并且学费高昂,难以形成对农村学生的有效供给。

1.3均衡分析

将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系中讨论,我们会发现:

说明:横轴Oq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数量;纵轴Ot表示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学费水平;Du、D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Du′、Dr′分别表示变动后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Su、Sr分别表示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给

起初,城乡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供求达到均衡时,城乡的普通高中教育学费(直接成本)相同,农村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数量Qr低于城市Qu。在学费相同的情况下,为了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一部分农村学生将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城市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水平提高,Du曲线外移,比如到Du′的位置,同时,Dr左移到Dr′的位置,此时城乡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出现了差异,城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u要高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价格Tr,事实上,政府对普通高中教育的价格是实行价格管制的,城乡普通高中教育依然按统一标准征收学费,如果这个学费水平低于Tu太多,城市普通高中教育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会恶化,城市的生均教育经费将急剧降低,教育质量趋于下降,这是与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新的管制价格将低于Tu,但接近于Tu,这样一来,普通高中教育的直接成本升高,就会使得相当一批家庭困难的学生选择不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这就使得普通高中教育入学率的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着供大于求的状况,生源不足,办学效益一落千丈,最终必然导致设在农村的普通高中教育机构纷纷关闭,或者迁往城市,最终使得普通高中教育机构越来越向城市集中。

2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距

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存在巨大差距,城市从1985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55.4%,而同期农村却从22.3%下降到18.6%,二者的差距由1.8倍扩大到3倍,绝对差距扩大了19个百分点。而在许多省区内部,差距更大。1999年,城乡差距超过3倍的省区达15个,超过4倍的有5个。安徽和贵州两省的差距达到3.6倍,湖北省达到3.9倍,山东和河南两省则分别达到4.4倍和4.5倍。

3城乡教育差距的不良后果及对策建议

3.1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直接原因是工农业生产率存在严重的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城乡在教育的质和量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非义务教育。劳动力是生产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极大地推动生产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劳动仅被视为土地的附属要素,能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这种教育差距的存在,使得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在劳动力市场趋于完善的过程中,必将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这样一来,农民收入在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便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追加投资,使农业越来越陷入一种简单再生产的低水平陷阱里,最终必然损害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

3.2对策建议

(1)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政府对农村中等教育的供给。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的中等教育,要安排资金重点支持农村一批基础较好的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农村教师的流失,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学生有机会步入大学的校门进行深造,从而增加农村家庭个人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收益期望,刺激他们对普通高中教育的投资需求。

(2)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教学的改革,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学生在难以取得更高学历的情况下,能够学到扎实的技术,同样享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利益,增加农村学生接受中等教育的收益率,从而刺激农村对教育的需求。

城乡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来源于城乡教育上的差距,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的投资将有助于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变目前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农村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转变的能力,为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调查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国宏.人口质量的经济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4

摘要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一差距有可能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分析了导致城乡普通高中入学率差异的经济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对策。

城乡经济学范文第3篇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与经济的融合,其以工程项目为基础,以经济为核心,以有效利用资源为根本,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研究工程项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经济学是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分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可行性方案进行经济分析,确定最佳方案。工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理论联系实际、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和平衡分析、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统计预测与不确定分析。工程经济学为具体工程项目提供理论基础,其研究对象是具体的工程项目。工程经济学主要有4个特点:首先,在技术可行的基础上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分析。第二,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与客观环境密不可分。第三,针对多种可行性方案进行经济分析,由此选择最佳方案。第四,工程经济学讨论的问题与“未来”关系密切。

2报价的静态分析

报价的静态分析是指企业根据长期积累的数据对初步报价进行分析,对初步报价的合理性做出判断。(1)首先,要从宏观方面进行分析。在对初步报价进行结构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各项费用的结构是否合理。比如,总的直接费用和总的直接管理费用比例关系,员工的劳务费和工程项目的材料费比例关系,流动资金和其他费用比例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比例研究,为判断报价构成是否合理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保证了初步报价的合理性。如果初步报价不合理,要找出具体不合理的部分,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分析,报价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扣除影响因素之后,如果初步报价合理就可以实施,如果仍然不合理,就要认真分析结构不合理的原因,重新制定初步报价。(2)探讨工期与初步报价的关系。初步报价的制定要根据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工期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得出人均月产值、人均年产值,站在承包商的角度,判断指标的高低情况,从而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实施。(3)对于不合理的报价进行微观分析。初步报价中难免存在不合理的部分,对于不合理的部分进行修正,在对初步报价进行微观分析时,要把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费用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提出可实施方案。总的来说,就是要提出不合理的地方,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节约成本分析。(4)分析产品价格和用料量是否合理。项目工程规模大,用料多,所以在工程项目实施前,需要对涉及到的产品价格和用料量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在分析时,要排除掉价格过高、用料较多的材料再进行分析,也可以搜集其他企业类似工程的报价资料,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最大利益。

3报价的动态分析

报价的动态分析是指对于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发生变化的部分进行分析,测算报价的浮动范围。分析报价的浮动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利益具有重大影响。(1)项目工程工期延误。由于工程项目属于户外作业,所以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造成工期延误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地震、暴雨、雪、大风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误是无法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少自然原因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人为因素也会造成工期延误,人为造成工期延误的原因主要有承包商或业主的实施不当,在出现问题时,相关人员不能及时进行有效解决,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工期延误,工期延误必然导致施工成本增加。只要承包商或者业主的实施合理,管理人员做好监督工作,这些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工期延误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做报价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给施工进度带来的影响。(2)物价和工资上涨。物价受社会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变化,供多求少,物价降低,供少求多,物价上涨,由此可见,物价不是固定不变的,但物价的变化往往会控制在一个相对范围内,不会过高降低和上涨,在报价时,对物价的升降幅度进行分析,制定出大概的物价范围。而工作人员的工资也是变量,但是变动的频率往往低于物价的变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能够测算出企业利润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指数。(3)其他变量因素的分析。由于项目工程的规模较大,因而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受到变量因素的影响也就比较大,有些因素是投标人无法控制的,如我国政策法规的变化,还有银行的利率变化,对这些变量因素进行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工程项目利润的受影响程度,报价更加全面明了。

4报价盈亏分析

综合各种因素后,初步计算出报价,但是报价中的变量因素对基础报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部分报价做出修改,形成最终的基础报价,尽可能提供最低报价和最高报价。以备投标时使用,盈亏分析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1)报价盈余分析。针对项目工程中涉及到的每个环节进行预算,将预算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得出相应的数值,从而计算出盈余的总额。定额和效率、价格、费用、其他方面的分析是盈余的主要内容。定额和效率就是对用料量、机械台班消耗定额、人工、机械效率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价格分析主要是对施工人员的工资、用料的价格、机器设备价格以及施工机械台班价格进行分析。费用分析是对工程项目管理费、临时设施费等费用进行分析,对各项费用施行核实,分析费用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潜力。其他方面分析指的是对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银行贷款利息、机器设备维修、施工人员保险费的分析。针对上述几项费用,可以进行复核,找出有价格潜力的部分进行挖掘。(2)报价亏损分析。报价亏损指的是在制定初步报价时,由于不利因素考虑的不全面,导致施工过程中费用的增加,以及对将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利润亏损的问题进行预测。首先,工资是变化的,对于工资的不合理估计,可能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工资是报价亏损分析的一部分。第二,材料和机器设备,材料中存在质量问题,材料的质量存在着高低之分,质量低的材料对于企业的利润有一定的影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机器故障,需要对机器设备进行维修,机器设备的维修费用在企业利润中占有一定比重。第三,质量问题,工程项目施工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于任何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督,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其亏损程度是非常大的。第四,罚款,工程项目的选择不受地域条件约束,所以承包商的施工地域非常宽泛,这也就导致了承包商对于各地政策的不了解,导致工程罚款。除此之外,工作效率低、工程师、管理费等其他因素对报价也会造成亏损。

5报价风险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不断变化直接作用于市场环境,所以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影响施工的事件发生,风险的大小对于承包商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轻者可能导致承包商利润减少,重者可能对承包商造成亏损。只有充分的对风险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概率预测,制定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才能减少或者规避风险。

6结语

城乡经济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经济学应用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用以研究工程技术实践活动经济效果。目前,随着工程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工程经济学理论被用于工程项目的分析中,从而指导工程项目进行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效益的加倍回收。对于工程招投标而言,经济学理论主要应用于工程的报价。分别从影响项目价格定位的动态因素、静态因素、风险因素和实际投标影响因素入手,实现最佳的项目报价,保证承包商的最佳利益。

一、影响工程项目报价的因素分析

运用工程经济学理论,充分考虑工程项目中的各个因素,优化工程成本,从而获得最佳效益。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工程经济学应尽可能考虑工程项目施工时会遇到的问题,将影响因素归纳到成本报价体系中,减少突发的事件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减少成本支出。

(一)动态性原因分析

对于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利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计算公式,但工程在实际建设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只有将这些可变因素考虑到利润评估中,才能保证工程保价具有准确性。工程工期延误问题。投标人员应在报价中考虑工期延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系数。在施工中有两方面原因会造成工期延误,一是自然天气的影响,属于不可抗力,其所造成的损失可以归纳到项目报价中,由业主承担主要责任。对于这一系数变化应按误工所损失的劳务费、管理费等计算。二是由于承包商管理、施工效率问题所导致的工期延误,主要由承包商自主承担利润损失,同招投标没有直接关系。如,2013年,某地的工程承包商,由于缺乏对整个工程队的管理,导致在工程进行一半,有一半的员工离开施工队伍,最终导致该工程施工队缺少员工,延误半年工期。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只能由承包商承担。物价和工价上涨问题。在投标过程,投标人员应在报价中充分考虑物价和工价上涨系数变化问题,同时要考虑这一变化因素对于整体报价的影响程度。通过实地考察,投标人员初步掌握未来工程实施时的物价上涨趋势,从而确定相关系数,做出准确的报价。其他可变因素问题。影响报价的可变因素还有银行利率的变化、国内相关政策出台等。所以应该在报价中采取动态分析方法对可变因素进行计算,提高报价的准确性。

(二)静态原因分析

工程招投标的静态分析是投标人员从丰富的投标经验积累中所得。主要是各个环节的成本数据呈现比例关系,投标人员只要进行相关数据计算即可得到合理的报价。

1、报价结构比例问题

工程项目费用主要由管理费用、劳务费用、材料费用、设备费用组成,其报价结构的合理性是通过各种费用的比例验证的。例如,劳务费实际消耗100万,材料费实际消耗200万,实际中两者的比例为1:2,而在报价计算主要以1.5:2来计算,可以得知报价结构存在不合理。因此在计算时,应适当考虑当地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2、工期和报价比例问题

工期是影响工程效益最主要的因素。投标人员根据报价和时间计算员工的实际收入,根据经验,投标人员分析这一指标是否属于正常标准,如若超出了标准,投标人员应适当缩短施工工期。材料价格和材料使用数量比例问题。这是与同类工程比较所产生的数据。例如,同等工程项目中该施工项目的材料价格和使用数量都有所增加,则表示该工程的报价不应用同等工具报价一致,应重新计算。可行性问题。当一个工程项目开始投标时,应对于工程项目整体统筹分析,个体进行精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得出每个数据,抛弃其不利于成本控制的环节,深入分析有利于成本控制的环节。实现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节约成本的可行性分析。

(三)风险原因分析

报价所要承担的风险是指在项目投标到项目竣工这一期间,社会环境问题或自然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不可抗力事件。例如,经济危机到来,导致经济萧条,工程项目在实际实施中所产生的费用多于报价,最终影响工程的工程利润后实施工期。

(四)盈亏因素分析

竞标时应该严守盈亏分析所得的报价。由于盈亏分析主要计算出工程的最大利润和最小利润作为竞标的最高报价和最低报价。盈余问题分析。报价取得盈余的标准是,投标人员要对相关费用进行最低花费计算,得出最高可能盈利数额,将其作为报价的最低标价。亏损问题分析。报价保证零亏损的标准是,投标人员对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进行最大损失计算,得出最低可能产生亏损的数额,将其作为竞标时最高报价。

(五)投标现场报价因素分析

投标是工程报价最后的更改机会。同行业现场发挥的状态,直接影响该承包商在现场所做的最终报价。工程招投标具有透明性和公开性,主要是各个承包商的利益最大化的比较。在投标中,投标人员只有经过合理、科学分析,才能得到最合理的报价,与业主所出的最高出价保持一致性,从而获得投标成功,顺利承包工程项目。

二、工程经济学在工程项目招投标应用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了工程项目投标报价的准确性,增加承包商经济效益

运用工程经济学,充分考虑影响报价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基于对这些因素的计算、微调,从而得出同业主最具一致性的报价,赢取最终工程的施工权。

(二)提高对工程项目招投标各个工序的配合度

工程招标是对工程项目整体成本的管理分析,它由工程项目的各个部分和工序组成。工程经济分析贯穿整个工程项目的发展,对于工程项目中各个工序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统筹兼顾,从而成功提升各个工序的和谐性,提高工程项目报价的整体性。

(三)为工程项目招投标方面提供专业化的工程经济人才

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投标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数据和系数的计算,同时随着投标经验的增多,投标人员加快了对相关数据的处理效率,同时,基于经济成本考虑,投标人员对于经济政策、工程材料等的掌握上升到专业化的程度,在必要时,能够快速的调动思维,为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经济学方面知识的支持。

(四)提高对工程项目招投标的认同感

工程经济学有目标地对工程项目招投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经济化分析,实现分析数据的全面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标书的刻度性,提高业主对标书的认同感。

结束语

工程经济学对于工程招投标的报价的准确性计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承包商经济效益的主要做法是结合影响报价的动态因素、静态因素、风险因素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彻底分析,得到投标的基本价格,最后在竞标现场对于基本报价调整范围应该在盈余和亏损两种情况的报价之内。在未来的各种工程活动中,都要充分发挥工程经济学的积极作用,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工程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秋芬.浅谈工程经济学在工程项目投标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09:316.

[2]侯继光.谈工程项目招投标的风险管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13:160-161.

[3]姜海.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规范化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城乡经济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园林景观设计实践

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培养园林规划设计师、园林规划绘图师、园林景观设计师等园林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项目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绘图等专业技能,还可以增强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作表现力。因此,把项目教学法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教育快速发展。项目教学法是应该进行大力推广和探究的教学方法。

一、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其一,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近年来,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大多能考取园林规划绘图师、高级景观设计师、园林规划设计师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不仅能够胜任行业内的各种工作岗位,还具备行业要求的快速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不少园林专业学生还在各种园林设计大赛中表现优异,获得一致好评。一些园林专业毕业生凭借高超的专业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创办了园林设计公司、环境艺术设计公司等。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学校和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培养高级园林人才开辟了新道路。其二,推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将项目教学法合理运用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给学生布置教学任务,进而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园林景观设计实践能力。通常情况下,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六项任务”,以此为基础,可以全面促进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形成特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其三,为学生创造实训机会。在应用项目教学法过程中采用工作室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而建立的工作室,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训练相结合,熟悉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和流程。同时,在校内和校外进行不同形式的实训,发挥实训的多元化、多渠道等特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全方位了解园林景观设计行业的实际状况,也可以让园林景观设计企事业单位近距离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在工作室模式中,学校可以与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园林设计事务所、环境艺术设计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和共同探究,寻求提高教学质量和适应社会需求的新途径,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综合能力强的高级园林专业人才。

二、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策略

其一,鼓励学生直接参与项目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项目设计,要求每位学生都以项目中的真实角色参与讨论,尽量满足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如,在进行住宅区小花园景观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这一项目组建4~5人的临时项目部,由学生担任项目组长和组员。组长根据项目内容组织开展调研和讨论,并给组员布置任务,让他们自行收集资料参与设计。最后教师对各个项目组的作品进行评比,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分工和合作,一起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共同完成项目任务,不但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为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其二,合理采用工作室模式。在项目教学法中采用工作室模式,指的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原则,以园林专业的教师队伍为基础,成立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承接校外的园林景观设计项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组中,把课程教学与实践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承担主要的设计工作。教师可以先提出对项目的预期目标、基本要求等。学生可以根据要求做好项目分析、资料收集、项目构思等工作。在学生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教师再具体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的主题确立、方案敲定、图纸绘制、成果汇报等各项工作,使学生深入了解园林景观的局部设计和整体设计的过程,并熟悉数字化绘图软件等应用技术,达到高级园林景观设计师职业资格要求,提高学生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及其相关行业的工作竞争力。其三,有机结合竞赛项目。教师根据不同技能竞赛中的要求选择教学项目,按照相应的竞赛项目设计程序进行教学设计,以竞赛中具体的项目设计要求展开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参加2012年全国园林景观设计技能大赛之前,某高校的参赛选手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以“项目指引,任务推动”为主体,把具体的项目设计进行分解和规划,按照分析、构思、绘图、成果汇报、评价等环节由简到繁、分阶段、按步骤、有目的地反复训练,充分掌握园林景观设计的各个步骤。

参考文献:

[1]黄艾,胡希军,李海燕.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