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风控管理

保险风控管理范文精选

保险风控管理

保险风控管理范文第1篇

一、我国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三加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目前国内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到95%,医保基金的管理也越来越趋向于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医保基金运行管理和控制方面,由于医保基金制度的不完善,相关部门在医保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上缺乏有力的协作,基金管理存在漏洞。另一方面,在部门责任划分方面还存在严重的责权利不清,无法有效的落实各自责任,对基金运行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医保基金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分析

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风险主要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部分。内部风险主要包括业务经办风险、基金收入风险、基金支出风险。业务经办风险主要集中在医保基金的征缴、支付以及对参保人员信息资料的整理等环节。业务经办风险和医保基金的完整性、完全性紧密相关,关系到参保人员享受医疗保险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基金收入风险包括参保登记风险和变更登记风险,指用人单位发生新设、合并以及变更等情形,由于相关资料不真实对医疗保险基金造成的影响;基金支出风险则主要产生于对参保人员进行待遇核定、医疗保险备案登记和费用结算等环节;外部风险则主要包括参保人员结构变化风险和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两部分。参保人员的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老龄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参保人员在转移接续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人口的极速老龄化将会导致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迅速上升,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所产生的基金调剂风险也是基金运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在医疗保险条件下医患、医药以及患保之间的关系风险。我国医疗行业的垄断性是造成国内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结算方式的单一以及医疗保险缴费标准的逐年递增进一步增加了基金运行的外部道德风险。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医保基金运行控制策略

(一)完善医保基金健康运行制度规范,建立药品流通竞争机制

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为确保医疗保险基金稳定运行,应不断建立健全医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的制度规范,加强对基金运行的监管职能,通过严格的内控约束机制,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同时,运行过程中通过医药分离、独立核算,建立药品流通竞争机制,以打破医药不分的垄断格局。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医院药品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抑制医疗系统腐败现象。

(二)不断加大定点医疗服务机构以及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实施医保动态监控

为了确保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透明、规范,应通过药监、物价、卫生部等多个部门联合,严格执法,实现对医疗、药品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同时不断完善对医疗保险机构的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在对医保基金运行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应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稳定可靠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基金运行过程中实施动态监控管理,有效的遏制医疗保险基金诈骗行为。

(三)建立医保诚信体系,提升参保者服务管理水平

科学的医保诚信体系有利于提升医疗保险事业的服务质量,提升参保者服务管理水平。对定点医疗服务机构甚至机构内的医生等从业人员建立诚信服务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实现对医疗机构和人员的监督管理,对提升参保人员服务管理水平,规范化就医行为具有明显的作用。除此以外,建立健全科学的医疗保险制度法律法规体系对于防范和规避医保基金风险,保证医保基金平稳运行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保险风控管理范文第2篇

1.1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集风险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其征收形式所导致的,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1.1企业拖欠当前企业拖欠养老险、拒绝缴纳养老保险的现象较为普遍,养老保险征收率得不到保障,风险应运而生。

1.1.2监管不力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与监管部门,因此企业缴费基数、瞒报、错报、漏报养老金的现象较为普遍。

1.1.3覆盖面小当前,养老保险在我国国民心中的重视程度明显偏低,从而导致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难以提升,单一的基金来源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造成了一定风险。

1.1.4渠道狭窄养老保险基金的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因此难以解决其资金问题。尤其是企业恶性循环式的拖欠、瞒报、拒缴等行为,都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与管理。

1.2管理风险现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问题在于其管理层次低,环节复杂,管理主体过多并且效率低下。养老保险基金运行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原因所造成的:一是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不力,导致养老保险基金被挪用、占用、挤占等问题非常严重,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作为贷款担保、提前发放等现象;二是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主体过于分散,是的管理成本过高、效率偏低;三是养老保险管理制度较为落后,收支管理一直处于混乱状态,难以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安全,政府职能作用也就无从谈起。

1.3投资运行风险现行基金投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主体的缺失导致无人承担责任,也没有对应的风险管理。社会保险局仅作为行政机构难以完成市场增值的目标。同时,虽然每年基金数量巨大,但因属地管理分散于全国各地,投资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收支难以长期平衡。按我国规定,地方基金只能进行银行存储和国债购买,虽然降低了投资风险,但也会造成基金的保值增值无从实现。无法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在市场投资运营。

2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2.1立足国情,合理选择管理模式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体系尚未健全,制度处于转型期。因此,为保障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性,应选择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原因如下:

2.1.1集中式的管理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当下中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也可适应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2.1.2该模式明确投资管理职能和行政职能,实现分权而治,提高行政效率和投资营运效率;

2.1.3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得到民众的认同感,也可得到来自民众的监督,增大民众的信任度;

2.1.4该模式可以为当下并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的养老金实现部分保值增值,也给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1.5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养老保险制度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提高社会的储蓄率,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进步。

2.2巩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管理混乱,部分个人账户被用作为退休职工支付退休金,导致新进账户和已有账户的管理混乱,出现个人账户空账的现象,造成养老基金的财务隐患。为此,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填补转型期遗留的旧账,还需要将个人账户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实现小补充向大补充的转变,从而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结构合理化。降低由制度转变所带来的隐患,提高养老保险体系应对风险的协调能力,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也是养老保险风险防范控制的基础所在。

2.3加强内外监督,切实强化运行管理监督在养老保险基金监管模式方面,应建立起一套同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相适应、各部门权责制衡的监督管理模式。例如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社保部门监管、将其运营监督交由基金监管委员会负责。并加强制度建设,在法律层面上规范养老保险投资组合。必要时可以设立外部监督机构,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内外监管、全程管理。此外,养老保险基金准入与退出机制也要加以健全,并明确执行其相关标准与管理流程,只有通过加强监管、才能够避免违规操控、投机倒把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从而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体系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2.4法律法规制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保障针对我国基金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部门应为此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国外职业基金管理者、基金投资公司的进入必将会使我国现行基金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接受新的改变。而完善的法制是基金行业正常运营的基础,这必会对我国养老基金的风险防范等相关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关部门应积极保证养老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确保适当的基金收益,提高公众对养老基金的信任度,同时也给养老基金运营者造成一定的压力,保障基金持有者的利益。

3结语

保险风控管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保险业总资产的快速增长,保险资金的运用成为保险公司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文章研究了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以及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保险风控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引言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问题是我国保险理论界近几年来一直都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从现有的文献和论著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扩大我国投资渠道等方面,而对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从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的还比较少。当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譬如保费收入递增的压力、产品创新的压力、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适当财务结构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迫使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视资金的运用,期望通过保险资产业务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来缓解这些压力。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有一般性资金运用的风险,还包括有基于保险资金自身特殊属性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资金运用的风险。面对这些风险,保险资金的运用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如何分散风险、选择投资工具、如何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策略如何制定,采取什么样的内部和外部风险控制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增强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金收益率并有效地防范风险,是目前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

保险资金在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后可以在更多的投资品种间进行资金配置,但在具体配置资产时,保险公司既要充分考虑保险资金的负债性质和期限结构因素、各类投资品种是否符合保险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管理的要求,还要考虑监管层对最低偿付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分析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时应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寿险和非寿险资金期限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投资选择。财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大都在1-2年;而寿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人身险责任准备金构成,期限可以长达20-30年。由于各类保险准备金均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因此在将这类资金进行投资时风险控制相当重要,而资金期限结构上的差别将导致财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寿险公司更注重投资品种的安全性和盈利性,由此产生不同的投资选择。

第二,国内保险市场快速增长产生的新增保费足以解决保险公司流动性需求。从保险公司现金流量角度看,基于对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时期的判断,每年不断增长的保费收入将能够满足当年保险赔付和给付的资金需求以及营运费用的支出需要,而以各类准备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需要寻找安全的增值空间,以应对保险金未来集中给付的高峰。

第三,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收益的要求从理论上分析,与社保基金和QFII基金相比,保险资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盈利的要求处于它们两者之间,在进行资产配置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银行存款、企业债券、基金、流通股股票、可转债等不同投资品种间的平衡。随着投连险、分红险和万能保险等新型寿险产品销售份额的不断增长,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投保人和保险人对股票市场运行周期的判断,保险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将相应提高。

第四,保险资金的盈利模式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品种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介入的品种除了常规的流通A股、可转债之外,还将介入非流通股的投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品种的不断丰富,可供保险资金选择的余地仍将不断扩大。目前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有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将成为这部法规的核心要点。

三、保险公司对资金运用风险的管理控制

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委托专业机构运作;三是在保险公司内设资金运用部门。不论是采用哪种模式,保险公司都是资金运用的决策者和风险承担者,也是进行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为保证资金的运作安全,应有效的安排组织结构、内控制度、管理系统与和风险预警体系。

1、建立健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涉及的机构和部门包括董事会、总经理室、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风险监督等诸多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职责分工不一样,其协调运作是做出科学投资决策的机制保障。如董事会的职责有负责制定资金运用的总体政策,设定投资策略和投资目标,选择投资模式,决定重大的投资交易,审查投资的组合,审定投资效益评估办法等,总经理室的职责是根据董事会决定的总体政策,负责研究制定具体的经营规定和操作程序,包括多种投资组合的数量和质量比例、制定风险管理人员守则和职责、风险管理评估办法等,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独立对所有的投资活动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公司内部控制和运营制度存在的问题,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分析市场情况和风险要素变化,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研究化解风险的措施,风险监督部门的职责是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及时、全面、详细地了解资金运用单位和部门对董事会的投资策略、目标达成与实施过程,投资人员的从业资格和整体素质以及胜任工作情况等。

2、制定严密的内控制度

资金运用的决策、管理、监督和操作程序复杂,环节多,涉及面广,人员多,风险大。所以有必要沿着控制风险这条主线,制定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这些制度必须涵盖所有的投资领域、投资品种、投资工具及运作的每个环节和岗位;另一方面,使每个人能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所有的投资活动都得到有效的监督、符合既定的程序,保证公司董事会制定的投资策略和目标顺利实现。

3、建立资金运用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公司要有发达的信息网络,对外要与国内外各个资本、债券、货币市场连接,让有关人员随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对内要与董事、总经理室成员、风险管理、审计、监督、财务、业务部门联接,在系统中及时录入各种业务发生情况。这些信息要足以为决策者提供第一手决策依据,为管理者提供及时详实的分析数据,为监督者提供全面的全科目资料,为投资操作者提供信息平台,同时真实记录交易情况,使准确信息在公司各个机构和部门之间充分交流。

4、建立公司评估考核和风险预警体系

在资金运用的全过程中,有几组指标评估办法是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和建立的,比如风险评估和监控,资金流动性考核评估、资产负债匹配评估、风险要素评估、资金运用效益评估等。此外,还要健全投资风险预警体系,包括总体及各个投资领域、品种和工具的风险预警,使投资活动都纳入风险管控制度框架内,使公司经营审慎和稳健。

四、加强保险资金运行的监管建议

1、为保险资金运用营造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修改《保险法》,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并留有一定空间。二是对业已批准办理的业务,抓紧补充制定各项规章,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等。三是对保险投资高管人员、具体操作人员规定资格条件;对银行、证券、基金、信托等交易对象限定基本信用等级标准;确定资产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的职责和标准。四是在拓展投资模式,开放投资领域,增加投资品种和工具之前,要有较长时间的酝酿期,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反复讨论、论证,必要时还可听证,听取多方面意见,制定监管法规规章。

2、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划定

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并不意味着不限制范围,全方位地放开。应该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结合保险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按照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要求,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放开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范围。可考虑放宽以下限制:一是放宽现有投资品种的比例控制,可考虑进一步放宽购买企业债券的限制和提高投资股市的比例。二是可在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和实业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水、电、交通、通讯、能源等的投资。三是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办理贷款业务。四是放开与金融机构相互持股的限制,进行股权投资。五是适度允许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使保险公司通过套期保值有效规避风险等。放开保险投资渠道要循序渐进,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成熟一点放开一点,避免以往那种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状况出现。注意防范保险风险,坚决杜绝因投资不当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利益。除此之外,对流动性差、风险较高的非上市股票和非质押贷款应予禁止,同时还应禁止对衍生金融产品的投机性投资。

3、按投资比例监管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公众对保险的需求加大,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保险险种和产品急剧增多。这些产品因其性质、特点、责任周期、成本效益不一样,具体体现在承担责任的时间有先有后,规模有大有小,效益有好有差。相应地,用各种产品所形成的保费收入进行投资,其投资渠道、方式、期限等也应有所区别。我国保险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营运欠规范,资本市场不成熟,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借鉴国外的监管经验与运营惯例,应选择谨慎经营和监管,在保险资金的运用上进行具体的严格的比例限制。一方面,应对一些投资类别规定最高比例限制,如对企业债券现行规定不高于20%的投资;投资次级债不超过总资产的8%;直接投资流通股的资金不超过总资产(不含万能和投连产品)的5%等。将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进一步放开后,对项目投资、质押借款、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境外投资等同样也要进行比例监管。另一方面,对单项的投资也要有严格的比例限制。如投资一家银行发行的次级债比例不超过总资产的1%;投资一期次级债的比例不得超过该期发行量的20%;投资单一股流通股票按成本价格计算不超过保险资金可投资股票的资产的10%;购买同一公司的债券,投资单个项目的比例,以及对个人贷款等要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资金存放在单家银行的比例也要受比例限制,等等。总之通过投资比例限制,可以调整高风险和低风险投资结构,选择盈利性大、流动性强和安全性高的不同投资方式进行组合,使投资组合更趋优化。当然,投资比例限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市场变化及需求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史锦华、贾香萍:保险资金入市的效应分析及其风险管理[J].保险世界,2006(1).

[2]刘新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及风险管理[J].财经研究,2004(9).

保险风控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内部控制

引言

在对保险公司进行全面分析后发现,财产保险业务监管将成为行业管理的关键,财产保险公司要结合市场运营发展需求,对内控管理机制进行全过程监督,要在强化内部控制管理过程的基础上,有效夯实相应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为后续工作项目的全面落实奠定基础。

一、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概述

(一)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内容与要素。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构建完整的经营目标,并且对资产进行完整性监管和保留,确保能夯实会计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从而保证相应工作能得到有效落实,在完善效率监管和内部调整约束体系的基础上,就要对手段和监管流程进行综合维护。基于此,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就是在结合发展战略以及经营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的管控模式。在财产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内部环境要素、风险评估要素、控制活动要素、信息与沟通要素以及内部监督要素较为关键,要想维护内控管理工作的基本效果,就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监管,确保评价机制的完整性,也为后续整改监管流程的全面落实创设良好的平台[1]。

(二)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财产保险公司要想提升业务监管工作的基本效率,就要对防控风险项目、服务及监督项目等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能顺应改革趋势,有效构建更加完整的内控管理体系,并且从根本上提升财产保险工作的基本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中,要重视内部控制机制的时效性,不仅仅是要制定良好的监管体系,也要提升执行监督管理的力度,从而实现企业经营风险和集散风险的综合监督。另外,在外部监管制度体系、监管手段不断提升和健全的基础上,要夯实内部执行管理工作的综合效果,才能发挥内部控制工作的优势,构建完整的管理模式和管控体系,促进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管理综合水平全面进步。

二、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现状

(一)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对于财产保险公司而言,要想实现全面可持续性发展,不仅仅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管体系和管控流程,也要综合考量控制环境因素、风险评估因素以及控制活动元素所产生的影响力,并且要强化信息沟通以及监管交流,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但是结合相关调查可知,尽管多数财产保险公司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且制度的条款也较为细化,但是存在执行管理不到位以及实施流程滞后的现象,风险防控体系的应用和整合机制并不能顺应内控管理要求,就会造成制度运行过程受到影响,使得业务管理和企业发展结构受到制约。总之,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是完成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控管理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要整合执行环节,保证其能发挥时效性[2]。

(二)内部控制营销渠道规范性有待加强。在内部控制营销管理工作中,要想提升具体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就要构建完整的规范性监督机制,确保能构建和谐化管理流程。但是,还存在内部控制营销渠道混乱以及信息交互不良的问题,相应内容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就会严重制约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使得运维管理工作无法有序开展。

(三)需要健全的理赔管理模式。对于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工作而言,完整的监管环节和制度执行过程较为关键,也是提升内控管理流程综合价值的根本,但是,对于理赔环节的管理依旧存在滞后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查勘人员的数量有限,加之报案的地点并不会受到控制,使得现场勘查项目会出现不及时以及不到位的问题,这就使得查勘管理水平往往较差,并不能满足100%的要求。另外,一部分企业在定损工作结束后会出现流程衔接结构不到位的问题,资料严重拖延,就会制约管理工作的基本效果,使得赔款支付不到位,对应的客户投诉数量也会不断增多,必然会对企业的信誉度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理赔管理是否到位及运行结构失衡会造成财产保险公司内控工作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严重影响整体管理流程和管控效果。

(四)加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在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进程中,往往会出现风险控制能力受到影响的现象,相应的工作不能得到落实就会严重制约执行效果和管理水平。其中,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是较为关键的元素,管理部门不能对市场和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监督,就会出现预警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因为无法有效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就会严重影响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的效率。

(五)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对于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工作而言,财产保险审计、监督管理是影响具体流程以及整体管控效率的关键,但是,因为人员配置不到位、专岗财务管理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监督管理工序不能发挥其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使得相应的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3]。

三、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优化对策研究

在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工作开展后,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完整的管控模式和管理机制。不仅要构建完整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也要落实对应的管理要求,避免相应政策体系流于表面,影响具体工作的时效性价值,并且要完善优化机制的综合价值,真正实现管理流程的综合优化。最关键的是,要健全稽查机制,确保能从监督管理的角度督促相应工作落实到位,提升制度要求内容的执行效果,保证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工作能按照标准化要求和流程有序开展。本文以X财产保险公司为例,公司是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在2008年成立的全国财产保险公司,主要经营的业务包括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以及短期健康保险、意外伤害险等,经营范围较为广泛,实现了全国范围内营销服务网络的覆盖,协同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制定了内部风险监管机制,并且将风险评估作为根本,将控制活动作为载体,有效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和内部监督体系。为了进一步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提升具体要求的执行效果,公司要结合内控要求进行监管工作的全面升级,具体方案如下:

(一)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规范承保审核流程。第一,要对投保过程进行控制。相关企业要制定标准化承保流程和具体操作标准,完善相应要求的同时,要严格审核管理要点,并且坚持判定机制,确保能提升系统的稳定性,有效维护风险管理价值,为后续管控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投保过程中出单人员要具备较高的责任心,避免因为人为差错对相应问题造成影响[4]。在综合审核客户信息后就能减少风险问题。第二,要对核保过程进行控制。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机制内,要建立完整的核保管理模式,在完善权责管理基础上,建立高素质、道德意识较强的核保队伍,并且利用核保授权机制构建完整的监督控制体系,确保能有效提升承保管理结构的综合价值。第三,要对单证过程进行控制。为了提升内控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就要对单证管理工作予以规范性约束和监督,确保能维护机构单证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核查单证使用现状,从而夯实管理基础,借助情况说明、明细表等建立逐层申请递交的管理机制,并且借助相应的审核流程就能提升管理工作的基本效果。第四,要对后期稽查过程进行控制。在财产保险公司承保业务工作中,要落实定期的内部稽查工作,并确保相应工作都能有序开展和落实,尤其是对核心任务的监管,要对高风险业务进行集中审查,结合承保政策进行监督管控,完成商业险监管工作,并且提升核保管理流程的完整性,真正提高审核管理流程的基本价值[5]。

(二)建设规范营销渠道,减少违规违法事件。在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内,要想发挥相应管理机制的价值,就要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督管控模式,确保能夯实管理流程,为后续监管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保障。第一,要优化销售渠道管理模式,并且要强化销售主体的基本资质,有效建立完整的承保审核管理模式,为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并且,要强化中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确保能将相应的文件合同等都存入系统,建立健全完整的监管模式和综合控制流程,一定程度上能落实逐级监管和审批的管理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也可以指定专业协议标准文本,并且在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础上夯实合规性管理模式,确保能添加相应的管理内容,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基本效率。第二,要利用远程出单系统进行综合监管,构建综合性客户信息管理体系,完善规范远程出单点管理效果,真正意义上对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过程进行监管,从而确保能对出单点资质和申请流程进行监管。另外,要强化分公司客户管理要求,对一些初次承保的重要客户要进行信息搜索和录入,确保能夯实营销管理路径,减少违法违规工作对内控管理机制造成的影响。第三,整合互联网资源,要建立规范化的计算机管理流程,尤其是对银保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和考核,确保能避免出现夸大宣传以及违规业务的问题。真正强化第三方网络平台相应工作的合理性,从根本上强化增新服务、资金池等网络信贷平台的管理效果,并且以构建评价考核模型,维护相应工作的基本效率[6]。

(三)健全事后稽核机制,强化理赔模式管理。对于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工作而言,建立完整的事后稽查机制,对于优化理赔管理工序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制度建立基础上提升执行效果的关键,需要引起公司内部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夯实基础管控要点,完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监管机制,从而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进步和发展。首先,要积极落实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并且有效提升理赔服务项目监管的实效性。核查具体问题后建立对应的管控措施,并且强化队伍建设的水平,要保证查勘人员、人伤管理人员、诉讼管理人员之间的配合度,满足人才监管的要求,建立完整的管控模式,并且要对人员岗位等进行集中的编制和处理。积极推动小额案件快速处理机制,有效减少单证收集的基础程序,确保能利用高效性的管理配合和项目监督管控流程提升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的综合效果,也为理赔模式的监管创设良好的平台。其次,要积极夯实理赔实务信息化监管水平,建立完整的理赔权限设置机制,有效推动集中化管理要求,维护管控模式的综合价值。确保能夯实管理结构和管控要点,提升管控模式的综合价值,且能借助定损、核损以及核赔的监管机制提升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的综合效率,降低案件风险问题对具体工作开展造成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最后,有待完善案件处理沟通机制,并且积极夯实反欺诈能力建设水平。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工作的整体水平,就要从内部提升定损质量监测机制出发,提升查勘人员的综合素质,并且对重点可疑案件予以类型和要点的监督,在整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维护管理模式的综合价值,并且夯实管理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反欺诈工作的开展过程要结合常态化控制过程予以对比分析,确立稽核管控对象的基础上,就要保证相应工作都能落实到位。

(四)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强化合法经营。在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工作体系内,要想保证具体工作得到综合监管,就要从根本上强化合法经营的综合水平,有效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也为管理工作的全面进步奠定基础[7]。一方面,要统筹性开展财务规划监管机制,并且要结合财务管控标准的具体内容落实相应的管理工作,维护内控流程的完整性,夯实执行力度。要结合管理监督要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且要建立固定资产财务卡片,确保能借助资本化处理机制和折旧自动计提的应用方式调整相应工作。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从强化监管工作出发,确保能合规经营,有效实现财产保险公司稳定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资金管理机制,并且积极落实手续费支出流程,维护管理模式的综合价值,并且有待完善财务信息化管理流程,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夯实信息监管模式。将企业SAP财务系统、费用控制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以及预算管理系统等财务软件进行统筹管理,确保能提升操作管理的时效性,完善数据管理,减少人工干预对数据准确性造成的影响。

(五)强化内部控制监督力度,减少企业风险。在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有待提升对接管理机制,在有效强化沟通的基础上,保证能夯实监督力度,提高对风险工作的认知水平,实现风险监管工作的目标。持续落实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夯实管控流程,确保能提升管理工序的综合价值,为财产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环节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提供保障[8]。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