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专业

保险专业

保险专业

保险专业范文第1篇

专业化经营理念是健康险专业化经营非常重要的内容。首先,要认识到健康保险与寿险、财产险有很大区别,精算基础的数据分布不同,定价方法不同,风险管控不同,必须专业化经营;其次,经营健康保险不是要控制住所有的风险,而是要知道哪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和怎样去控制,哪些是不可能控制的和怎样去回避;第三,保险要做大、做强、做优,而健康保险则以优为先,在优的基础上做强、做大,不能盲目要规模,我们需要的规模一定是有效益的规模,否则,必然是“规模越大,亏损越多”;第四,由于健康险中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大量存在,所以,不是客户需要什么保障,我们就提供什么,对于该保障的要给予最充分的保障,该控制的要坚决控制。

二、采取专业化组织架构

专业化经营的组织架构有多种形式,可以是专业健康险公司,也可以是集团下的专业子公司,还可以是公司内的一个业务管理系列。

当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建立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其战略意义在于:一是专业化经营的理念不再受干扰,可以高效地科学决策;二是有利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聚集、培养和成长;三是可以高效率地研发专门的风险控制技术、业务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四是有利于形成健康保险的产品体系,有利于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能满足不同客户多层次的需求;五是有利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合作模式的探讨。

三、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

商业健康保险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强、管理难度大的业务,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如医学技术人才、精算人才、核保核赔人才、统计分析人才等。而目前仅靠普通大学教育是无法解决健康保险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因此,一是在开展健康保险业务的同时,不仅应在公司内部着重加强对健康险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且,各公司要建立自己的“造血”机制,建立对健康险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体系,另外,通过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体系的平台,提升健康保险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二是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国外及其他和健康保险相关的行业领域引进一批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能满足我国健康保险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制定专业化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专门的核保和理赔体系。鉴于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特点,各保险公司应建立专门的健康保险核保和理赔体系;制定和实施健康保险核保人与理赔人的管理办法;加快研发和使用健康保险专用的核保、理赔手册等专业技术工具。

二是建立专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各保险公司一方面要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应编写专门的健康险风险管理手册和管理指引,明确哪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和怎样去控制,哪些是不可能控制的和怎样去回避。

三是建立专业的精算体系。注重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科学厘定产品费率,防范产品开发风险;要提升精算师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是建立专业的数据分析体系。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严密的精算分析支持。所以,保险公司应加大对经验数据的分析,为精算定价和产品开发提供支持。

五、建立专业化信息系统

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是实现健康保险专业化运作的基础和平台,而且对健康保险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国外,专业健康险公司都有一套完善的专业系统平台,具有核保、核赔、数据分析、后期服务等诸多强大功能。我国保险公司应该通过自主开发或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与健康保险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完善健康保险的核保核赔管理系统和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满足业务发展和服务的需要。

六、进行专业化产品设计

目前,4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和所有寿险公司,大部分产险公司都在经营健康险,健康保险产品数量超过300多个,看上去数量上很丰富,但实际上产品多数雷同,在市场上成气候的主要是医疗费用报销型、重大疾病、附加住院补贴等少数几个产品。保险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单一的健康险产品不能满足其需求,自然无法正常发展。对保险公司而言,产品没有细分则意味着风险加大。健康保险产品是根本,如果没有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又维护保险公司利益的健康保险产品,那专业性经营健康保险只能是空谈。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健康保险产品,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在健康保险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程度;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有效地填补基本健康保险建立后所留下的商业空间;关系到保险公司是否能长期、稳健地经营。保险公司必须就健康保险产品开发切实地做好市场调研、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工作。随着保险公司经营经验的积累和外部条件的逐渐成熟,逐步开发在保单中增加保证续保的条款等内容。有条件的公司,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积极探讨目前我国市场少有但未来前景广阔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全球医疗保险等险种的开发。

车险的发展经验值得健康险借鉴,车险产品已经从两年前的大一统费率发展到今天的从人从车从地域定价原则,考虑到各种风险隐患,产品高度细化了。根据风险不同收取不同的保费,这种产品设计可以提前识别风险,也体现了定价的公平,不致于让高风险的投保人驱逐低风险者。

七、提供专业化客户服务

健康险承保的是人的身体机能,其处于不断变化中,从承保前的体检、对投保人的询问,到承保过程中身体的检查、有关疾病的防治以及出险后的理赔等,都需要专业化的客户服务,其目的也在于控制风险,更好地为被保险人服务。

专业化客户服务除承保时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外,还能提供日常的医疗诊治咨询服务,因为专业、细致,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现在的健康险客户服务是粗线条的,只注重出险后的理赔而缺少承保过程中的服务。有了专业化的客户服务队伍,很多风险是可以规避的,例如对那些投保长期健康险者定期回访,定期对某些项目进行体检,这种过程服务,对保险公司来说,能够化解风险,防患于未然;对客户来说,身体健康是最好的保障。

保险公司应为高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重点服务,为大众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优质服务。保险公司应针对高端客户对价格不太敏感,但对服务品质要求很高的特点,加大服务投入,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多附加值服务,比如为其安排年度体检、疫苗注射、协助建立医疗室、提供小药箱等,以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增加优质客户的满意度。

保险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 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 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 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 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 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 项,发表学术论文13 篇,其中核心论文7 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 件,市级奖励证书3 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 A. Cornford J. 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 knowledge tracking new for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J]. Geoforum,2000.

   [2]Leeuwis,C.and A Van Den Ban. Communication for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Building onthe Traditional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Oxford: Blackwell Science.2003

保险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将工作与学习融合。对于高职学校来讲,通过工学结合可大幅度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并大大提高学生就业率;对于学生来讲,通过工学结合,可以使学生参与职场实战训练过程中,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开设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保险专业人才的顺利培养,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这是我国各大高职院校急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分析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建设中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实训环境,学生实践能力较低

以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授理论知识中,忽视了结合实际工作,造成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却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用人单位还需要投入很多物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来对学生开展岗前培训。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训环境。因为一方面企业并没有义务要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保险企业还有业务资料是保密的,接收缺乏实践的实习生必然会阻碍着业务有序进行。所以,保险企业并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很多种因素造成保险专业学生观摩和操练保险企业业务的机会并不多。

2.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在以前的教学方式中,普遍采用教师在课堂中讲授,学生在课桌上做笔记,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乏味,而且学生也很难掌握好重点知识。这样也造成了教师一味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夠接收和消化,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未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长时间下去,学生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其他方面的能力还明显下降。

二、高职高专“3+2+1”的工学结合模式

三年制的高职高专学生用三个学期时间在学校内接收了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拿到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大二学期开始分课程模块系统的接受工学交替式训练,最后一学期开始进行顶岗事实习就业。如下阐述了“3+2+1”模式的做法:首先,在学生刚刚入校时,要着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并对他们传递保险人资格考试的理论知识,开设与文化基础课以及保险基础有关的课程。其次,在学生进行大二阶段后,学生以保险人这一身份来进入企业办理手续,分财产与人身保险两大专业模块工学交替式的进行,也就是大二下半年来系统的学习理赔技能、承保知识。最后,大三阶段学习财产保险展业、理赔以及承保等等知识,之后到财产保险企业来实训。这种集中式的工学交替形式,可以让学生提早接触保险行业,有更多的时间来放松心态,为后期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三、实现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工学结合的可行性

为了满足企业实际用人需求,高职高专需要从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方案上进行完善,结合不同课程的特征特点,运用多种工学结合形式来提高学生整体就业能力。下面就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工学结合教学形式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1.以“职场培训模式”为主来进行工学结合

保险企业内部培训有着很强的特征,可以积极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并强化学生的协作精神,在这样的气氛下推动学员更好的发挥自身创造性,达到预期培训的目的。在保险专业课程授课中,可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学习保险企业内部培训中的元素,并将其融入“职场培训模式体系”中。这一体系的具体实现以保险企业内部培训组织模式来对高职学校课堂进行组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团队协作机制、激励机制等,大大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职场培训模式”是学习保险企业运作模式,让学生提前接触,以便提前适应好。另外,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中,充分运用企业产品进行专项技能技术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进而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2.以“校校合作”形式来实现工学结合

当前保险企业对人才招聘要求越发形式多样化,不但要求应聘人员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有医学与汽修方面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要求不管对于高职高专保险专业的教师来讲,还是建设保险专业课程体系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通过调研各大交通类汽修学校以及医学院发现,这种学校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也就是他们的学生尽管懂得很多医学或者汽修方面的知识,但是在面对保险企业招聘需求中,保险专业知识还是了解的不多。在对保险人才需求与培养人才中,保险专业高职高专、医学院以及汽修高校等所具备的优点和不足,课题小组提出了“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校”也就是保险专业高职学校与医学院和汽修学院,二者可联合来培养综合型的保险人才,即保险专业学生在有了一定课程基础知识后,到合作的学校中,学习相应的知识,在毕业时可以拿到本学院的毕业证明,同时也能够拿到合作学校的结业证明,这样的合作方式既能够强化学生整体就业实力,也能够促使各大学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工学结合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中,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突破了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从教室内学习搬入企业中进行实习,让学生可以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而不断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我国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案实行中,只借助教师一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等主体积极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并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郎秋洪,程漠大,于光荣,方俊芝,钱勤华.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工学结合实现形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3,(16):272-274. 

保险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险行业 专业人才 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可保资源的不断丰富以及保险需求的不断增长,保险业在服务经济社会中发挥的功能越来越明显,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从汶川地震到百年奥运、从交强险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金融危机到医疗纠纷、从社区养老到新农合建设等等,保险业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障民生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保险业正逐步走出阴霾,成为一个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我们完全可以预计未来我国保险行业市场的规模会迅速扩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保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保险业亟待补充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各财经类高校保险专业毕业生步入了一个较好的“黄金就业期”。

1.保险专业就业竞争力问题之所在及其原因分析

受中国就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高校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范围、就业潜质不甚乐观。笔者在某省属财经类院校担任保险专业学生辅导员多年,一直积极思考和认真梳理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症结。

1.1行业内部原因

1.1.1保险同行业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导致社会形象较差。一方面保险业较快的发展趋势导致行业内部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但却出现了“需求短视”的现象。各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其自身利益经常相互之间“挖墙脚”,造成了自我人才培养储备差的局面。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过低的进入门槛,导致了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外勤员工、基层业务员的粗放式营销理念,致使人们“谈保色变”,对商业保险评价不高,行业形象大打折扣。

1.1.2各大保险机构缺乏切实有效地人才培养机制和晋升体系。保险专业学生在通过求职进入保险行业时,起初都是抱着学有所成、施展拳脚、有所作为而来。可实际情况却是,不论学历高低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工作,这使得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学生没有任何的学历优势,反而只有心理劣势。再者,大多数保险机构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业绩考核晋升体系。但据调查显示,如果一名大学生从营销员做起的话,4-6年内很少会有机会转到内勤岗位或中高层次的管理岗位。

1.2学生自身原因

1.2.1毕业生对保险行业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人认为保险专业学生就职保险公司就是去卖保险。殊不知,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务中一小部分工作,其他岗位诸如组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等,不仅人才需求大,而且工作体面,待遇优厚。在当前保险行业发展现状下,保险业不光需要吃苦耐劳的营销人员,更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较强创新意识的本科层次以上的专业人才。

1.2.2不少学生误认为保险专业毕业生就业只能是保险公司。保险学是研究保险及保险相关事物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同时也是金融学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除了专门的保险行业外,还有金融业、证券业、考编考公、国有企业、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就业途径、就业面反而更广。

1.2.3多数保险专业毕业生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很少走出校门寻找实习机会来有效地提高保险营销能力。比如,许多同学所学的保险产品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缺少实际操作的营销技能,对保险合同分析、保单设计、理赔实务的处理力不从心等等。

1.3教育体制原因

1.3.1学科相对弱势。保险专业是许多高校近年来才开办的新兴学科,虽然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和部门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保险相关的专业教育和培养工作,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而言,保险学科的教学培养工作还非常落后。

一是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相对于其他老牌学科,保险学科的力量较为薄弱,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的投入上通常处于劣势地位。学校对校内实验、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相关软件无法及时更新换代,也就难以模拟最新理念下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甚至会给学生造成一些误导。

二是教学方式、方法较为落后。保险学作为一门多触角的边缘性学科,有着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体现出极强的实务操作性。因此,保险专业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当前多数高校普遍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教师以教学为本位,通过课堂的讲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毕业求职时无法短时间内适应保险业的岗位要求。

1.3.2师资力量不强。因为保险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同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高校从事保险专业并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老师少之又少。

一是各高校在师资招聘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高校更看重具有高学历且属于热门专业背景的人才,而忽视了像保险等边缘学科专业人才的引进,这导致了许多高校热门专业人才济济,相对冷门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二是保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但绝大多数保险专业教师缺乏行业背景和经验,导致了当前难以有效开展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即便是拥有较高学历的相近专业教师,但却对保险学科的发展规律还缺乏必要的系统研究和探索,所以很难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2.提升保险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当前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和分析,作为一名保险专业学生的辅导员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在求职、就业道路上更加勇敢、坚定,就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所担负的责任。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思考:

2.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就业目标

诚然,保险行业间的不规范竞争,导致了人们对保险业的看法有失偏颇。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在就业时选择保险这一朝阳产业将会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客观来讲,保险业在世界上已经发展了170多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据粗略估计,我国现在平均每十个人才有1张保单,而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一人就拥有7张保单。所以说现在的中国保险业最缺乏的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正好与保险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状况形成正比关系。

2.2以多元择业为抓手,拓宽就业渠道

学保险专业并不意味着毕业时只能选择进保险公司这一种行业,因为保险学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方向,同属应用经济学范畴,学生在择业时可以有多种职业选择。通过鼓励出国深造与跨专业考研相结合,省内就业与省外就业相结合,本专业就业与跨专业就业相结合,网络求职与现场应聘相结合,考编考职与自主创业相结合等方式,形成一种立体化、多元化的就业模式。

2.3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提高求职能力

企业招聘时最不喜欢看到的不是没有专业水平的学生,而是那些随性而为,态度有问题的学生。大学生入职前,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更要具备软素质,如一个人的执行力、学习力、创造能力、有主见、团队协作、乐观自信、能承受压力、控制好情绪等,这些对于毕业生的求职甚至未来的事业打拼都至关重要。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尤其是保险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改变消极的心态,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实战训练帮助自己克服恐惧心理,成功应聘,进入自己的事业轨道。

2.4以考级考证为手段,完善求职简历

虽然人们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类等级考试、资格证考试争议纷纭,但学生如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考试,对于大学学习过程来说,既是一种自我督促也是一种自我鼓励的明智之举。一般来讲,保险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那些与本专业相关的考试科目,如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保险从业资格考试、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师等等。这些等级证书的获得可以很好地充实到毕业生自己制作的求职简历中,为他们的求职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2.5以实践教育为契机,增加求职砝码

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所涉及到的各类实习、实践创新活动,如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数学建模大赛等,并将这些活动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将实践内容以学分形式纳入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样便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就是多渠道、多手段、多模式加强与保险行业间的合作,突出校企合作地位。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培训基地等,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独特优势,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与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方法有效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为毕业求职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保险学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当前保险行业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充分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做法,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形势下保险学专业人才的创新教育体系。针对保险学专业特点,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区域经济、行业经济背景,正确把握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不断总结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小玲.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就业竞争力管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6).

保险专业范文第5篇

保险行业一直也在倡导产销分离,推动保险公司不断创新产品开发,这样就催生了保险中介业务。而何为经代渠道呢?经代渠道指保险公司将开发的产品委托专业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合称“经代公司”)进行销售的渠道。该渠道是销售保险产品的第三方平台,给众多保险公司展现产品和形象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同时保险公司依据合约支付手续费。对客户而言,经代机构比单打独斗且只能销售一家公司产品的营销员更具吸引力。目前,经代渠道已在国内走过10年的发展历程。经代渠道能通过产销分离模式,为客户提升产品选择和选购服务的价值,正愈加受到险企的重视。发达市场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专业化的保险销售有利于降低保险公司的成本,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目前有待开发的经代渠道正显示出其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经代渠道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5%,正因为市场占有率极低,经代渠道并不为很多人所熟知,但面对巨大的发展机会及趋势,众多险企已愈加重视,因国内几大老牌专业保险公司尚未自动自发大力介入经代渠道,而专业的经代人才也多系半路出家,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成长中,故保险公司经代渠道专业化管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正日益凸显。

笔者自进入保险行业以来一直从事经代渠道管理工作,在几年业务一线的实践与碰撞中,略有心得,也希望借此抛砖引玉,提出一些经代渠道管理工作可行的方法和思路,希望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思考与总结;也希冀此文能成为日益蓬勃发展的保险经代渠道经营管理模式的一叶,引发大家共同的探讨。

经代渠道管理需要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之精益管理这一点已是毋庸质疑的。与现时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经代模式如同保险产品的"超市",是指客户在此处可选择各家保险产品,并根据客户的各种需求,为其度身定做一个可能由不同公司产品组合的最佳方案,达成购买和使用保险产品的服务。也是使客户和保险公司建立联系的桥梁。而保险公司对经代公司的管理则是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在渠道规划、建设、维护和调整等方面强调有效性原则、整体效率最大化原则、增值性原则、分工协同原则、针对性竞争原则和动态平衡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等一整套系统的接触经代公司和维护之的方法,以其达到销售保险公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并提升美誉度的目的。经代渠道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确认经代公司为我们最为重要的客户,不断完善同经代公司的关系,与经代公司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在销售发生后持续为经代公司创造附加价值,实现价值成长。

同时,随着经代市场主体日益增多,产品同质化、费用趋同化竞争的日趋激烈,经代渠道管理也越来越意识到对经代公司的服务质量才是保险公司经代渠道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争取获取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对经代公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供优质的、差异化的、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关注并加强对经代公司的合规管理,提高对经代公司服务方面的业务支撑能力,亟需建设经代渠道专业化精益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由紧密关联的服务、分析、管理三类功能组成,其中服务-分析-服务形成一个闭环的专业流程,实现保险公司与经代公司的互动和回馈,管理功能则确保了流程中各环节准确、高效工作和流程的闭环运作。而什么是精益管理呢?我觉得对于经代渠道管理者来说,就是“放大获取经代公司信赖的能力”,“精益求精的风险管控”和“夯实市场化的销售基础”。 从保险公司内在的运作来看,要成就经代管理系统,其背后一定是保险公司运作体系的匹配与紧密协同,方能谓之“体系”。可以说从产品定义、产品推广、经代销售支持、经代公司管理、组织架构、费用模式等都必须以渠道模式为重心进行适配,而且需要运转一段时间才有可能跑顺流程、运转出高效率。¬另一方面,经代公司是介于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它的起点是保险公司,终点是消费者。那究竟我们如何才能实现保险公司经代渠道专业化精益管理呢?

一、帮助经代公司成长

第一位的应该是帮助经代公司成长,帮助成长给保险公司除了带来忠诚度外,绝对能融洽客情关系,提高销售份额。帮助经代公司成长,内容包括很多方面:有管理方面的,比如就提高队伍增员水平,帮助公司培训新人班,以提高拜访效率并提升销量,让优秀的经代公司管理人员去国外考察学习培训等等;有技术方面的,比如如何开好产说会,以提高产能;有硬件建设方面的,如赠送或者借给经代公司电脑、投影仪等办公设备等。

总之,帮助经代成长的结果是双赢的,经代公司成长越快,对公司的促进就越大,忠诚度就会越高。越来越多有远见的公司正在重视在这方面的投资。典型的就是中英人寿的“经代培育中心”计划(Broker Breeding Center简称BBC),中英人寿将为加入BBC计划的经代公司,提供产品发展、业务管理、行政作业、行销辅助及培训系统的五大业务发展支持,通过该计划的帮助及辅导,向他们传授法人公司经营、管理和财务规划等经验,最终使他们能够脱颖而出。

二、建立一体化的渠道关系

一体化垂直营销渠道是由保险公司和经代公司组成一个统一的战略合作伙伴,统一行动,通过规模优势增强谈判实力,减少某些环节的重复浪费,消除为追求各自利益而造成的损失。鉴于相当多的冲突来自于保险公司与经代公司之间较为松散的合作关系,每个渠道成员又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来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而导致的内耗。因此,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如开发专属产品来互相绑定等,形成利益与共的紧密联系,有助于消除渠道的内耗。在发达国家的保险消费销售中,这种营销系统已经成为主流的分销形式。

三、加强对经代公司的有效控制

(1)慎选合作方

选择经代公司合作要广泛收集有关该经代公司的声誉、市场经验、产品知识、合作意愿、市场广度和继续率水平方面等信息,确定审核和比较的标准。比较的标准是:该经代公司的营销理念和合作意愿,市场覆盖范围,声誉;继续率水平;产品组合情况,财务状况,促销能力和对其业务员的管理能力。

(2)达成共识

共识是保证渠道高效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因此,如何促成相互理解、相互信赖乃至紧密合作,是经代渠道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达成共识可以通过信息沟通和人际沟通两种形式:

1.信息沟通。及时有用的信息是经代渠道经营成功的基础,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经代渠道信息系统,以实现渠道中信息的共享。

2.人际沟通。主要是个换位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能站在经代公司的角度看,很多问题有可能不会发生,经代公司关心所有产品的销售,而不会把注意力只放在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上,除非有很大的物质奖励,经代公司一般不会为一个产品做销售记录,沟通的目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保持渠道的畅通。

(3)推动手段

经常激励经代公司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提升业绩。激励可以分为直接激励和间接推动。

直接激励包括制定严格的手续费政策,年奖和继续率奖金;间接推动包括培训经代公司人员和行销辅助等等。

(4)有效约束

主要是合法合规管理。通过整合经代公司业务流程、经营风险管理流程和报告流程,帮助经代公司获取更多的业务经营监管信息,使得经代公司更加了解真实的信息,增加信息的对称性,可以帮助经代公司不断优化其内涵价值。

四、保护渠道

(1)是让渠道有利可图。经代公司之所以愿意跟保险公司合作,主要还是觉得销售的产品有钱赚。如果有一天发现销售的产品没钱赚了,肯定迟早会离去。因此,保证渠道有利益可赚,这是前提。

(2)是尽可能使我们的产品给经代公司带来的收益高过竞争对手。因为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同类产品往往有很多竞争对手,而惟利是图又是渠道的天性,哪个产品的收益高,渠道肯定会投入更多精力去销售这个产品。

五、动态经营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随时随地都有很多新的情况出现,经代渠道只有根据市场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模式,进行渠道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动态经营就是经代渠道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对外部环境的预估、内部数据的分析,对我们现阶段的经营策略、管理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和对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的一种管理模式。也就是说,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思路,在管理上要快速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六、强化品牌能力建设

对保险公司来说要想获得对经代公司的控制能力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能提供给消费者的实惠,毫无疑问,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超越了同质低价的低层次竞争,而是集中于品牌竞争。在保险经代市场上,能在与经代公司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专业保险公司都是拥有强势品牌的公司,他们手中的品牌力量为他们赢得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