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班级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第1篇

尽管红色文化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但由于其特定的精神内涵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题与任务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红色文化对于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仍然有时代价值。

(1)红色文化内涵的思想基础仍然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

红色文化的红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我们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首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当前德育大学生的首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可以看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

(2)红色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与大学生德育工作所秉承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首先,红色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英雄儿女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文明的政治价值观;其次,建立一个对外独立、对内自由民主平等的中国,也是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价值和目标;再次,爱国、奉献,勤劳、勇敢也是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完整论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其实就是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的先进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以红色价值观为基础,并结合新的时代变化而扩展提升出来的。因此,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追求也是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在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3)红色文化内涵的精神实质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教育价值也是一致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培育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水平高尚、崇尚民主、自由,法纪观念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具有明显的教育价值。首先,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中的理论引导功能,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导向价值,教育大学生志存高远,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有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再次,我们可以发挥红色文化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化功能,帮助大学生克服和抵御各种不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努力成长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遵纪守法的人才。

二、运用红色文化成果,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

红色文化反映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阶层的先进政治理念、政治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取向和教育目标是相通的,在新时期,我们必须运用各种手段,综合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正能量作用。

(1)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这要求高校要将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红色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活生生的个人形象及真实的革命遗存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红色文化引入教学当中,借助红色文化生动、直观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二是要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要注意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重视红色文化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坚持课内和课外育人相结合。三是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课教师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课教学中,视具体的教学内容高潮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进去,以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2)强化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网络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31.5%,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1.4%。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3.8%。②另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的一份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报告披露,63%的大学生将互联网视作最为信任的信息来源。③可以看出,互联网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红色文化教育实效,非常有必要。首先,政府和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减少网络上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歪曲中共党史、军史,污蔑革命先辈的各种有害言论,对各种有害言论进行引导、揭露与批判,让社会公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认清其真面目,认清其观点的实质与危害;同时,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通过建设各种红色网站、理论频道,加强对网络论坛的介入,旗帜鲜明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灌输,多给大学生传播正能量。其次,各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创新红色资源教育模式。如针对大学生喜欢从各互联网站获取信息的习惯,高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建设红色文化专题网站,为他们提供各种红色文化的信息和资源;又如辅导员、团委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班级QQ群、班级微博、班级微信群等平台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

(3)加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全员育人的原则,广义上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包括高校全体教职员工。本文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从狭义上理解,即高校从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人员,包括党团机构工作人员、辅导员队伍,还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作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其自身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的信仰与坚持,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学习效果。首先,从事红色文化教育的老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自信,遵守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其次,这些老师必须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历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从中读出中国共产党人为首的中国各革命阶级、阶层为求得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力量;再次,这些老师还要有足够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艺术。

三、总结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第2篇

一、理念文化引领校园建设

我校确立了以“苍榕文化”为核心、弘扬创新精神为主体的人文校园构建目标,以“人人小榕树、棵棵生光辉”的核心理念,并致力于打造一个自强向上,凸显苍榕精神的特色学校,创建大足区精品优质特色农村学校。学校丰富校园人文资源,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优化设计,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完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此外,学校以“诚实勇敢团结活泼”为校训,“严谨求实勤奋创新”为校风,以“勤学善思好问求精”为学风。

二、制度文化助力师生成长

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有章、有序、有效的根本保障。我校坚持“规范、特色、科学、创新”的管理理念,实施“人人小榕树、棵棵生光辉”的核心理念,让我校全体教职工发表意见,经多次研讨,建立健全多项学校规章管理制度,形成《通桥小学制度文化汇编》,让制度不再是约束,而是师生们成长的动力。

三、课程文化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凡是对人健全发展具有教育作用的因素都是不可轻视的。文化是一种“人化”,课程文化建设自然要“以人为本”。它主要体现在以校长、教师和学生为本,其中的学生又是“本中之本”。因此,教学应凸显教学主体,构建特色课堂。

1.构建“苍榕”特色课程文化:

根据相关条例,我校创新校本课程,实施“5+X”课程模式。其内容是学生学习5天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内容后,并且,每天可以选择一项少年宫特色课外活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每个年级的特色活动都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内容、形式都不同,活动形式丰富多彩。

2.构建“苍榕”特色课堂文化:

我校扎根苍榕文化,积极课改,打造生态心动、凸显生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新型课堂。我校形成了“一二四”课堂模式:“一”指“人人小榕树棵棵生光辉”;“二”指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成长提高;“四”指在目标引领下的探究学习、在问题引导下的合作交流、在教学重点下的点评提高、在目标达成下的实践拓展的四个课堂操作流程。

四、环境文化创设和谐氛围

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校门、操场、楼道和教室环境,其环境布置要兼具“育德、启智、品美、健体、怡心”等功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资源。

1.合理规划、凸显特色

(1)校门:对校门原有的旧建筑改建整修,建设新校门;另一栋房屋迁址新建并重点打造我校的主体文化象征——老榕树周围。

(2)塑胶场:设置学校校训和校赋,在运动场和围墙上布置相关文化屏风,凸显我校特色文化的同时美化环境。

(3)依照校本特色完成了教学区、办公室、功能室等地的室内外设计。

2.以“悲智孝责”的文化特色装饰和渲染校园风格,做到和谐统一,凸显我校的校园文化。我校的校园主题文化主色调为绿色。例如将门牌设计成与主色调相吻合的特色门牌,细节处彰显校本文化特色。

3.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进行绿化和点缀,花园中各种植物合理搭配,绿意盎然。依据花木品种的层次和花季差异,精心设计形成错落有致、此开彼落、校本寓意突出的校园绿色景观。努力实现校园“四季长青,百花荟萃”的葱茏景象。同时在绿化中布置具有悲智孝责的文化石。

4.加强宣传,充分利用传媒途径。我们为每个班级建立QQ群,让家长也参与进来,还设置了短信平台,方便沟通。利用广告牌、广播等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校声誉。

5.根植苍榕精神,建设班级文化阵地古老的榕树影响着在校的每一位师生,发扬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苍榕精神推进我校特色文化发展。班级明确目标,建立班风、班训、班歌,建设文化阵地,营造团结奋进的班级氛围,并定期开展班级个性文化评比活动,促进全面发展。为培养学生独特气质和品格,发展个性特长,学校还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

(1)开展少年宫活动。我校开设了葫芦丝兴趣学习班,还有舞蹈、孝行教育、丝网花制作、武术、乒乓球技巧、篮球、田径、航模、合唱、书法、跳绳等兴趣活动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地点和辅导老师。少年宫活动的开展,除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

(2)拓建社团,增强学生课外兴趣,组建合唱、舞蹈、科技、田径等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

(3)我校定期举办“苍榕生辉风采节”“苍榕大舞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还对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如“小榕树光辉星班级”“小榕树光辉星”“校园十佳小榕树光辉星”等。每月对全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一节“悲智孝责教育课”。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校园文化;育人

我国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应然平台,亦应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接班人的理想摇篮。因此,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应充分发挥在引领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先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以期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红色文化资源“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对培根铸魂、协同育人作用特殊,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1]《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为校园文化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行动指南。因此,高校应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这对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作用,丰富和优化校园文化,不断开创新时代育人新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其特征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形态。物质形态,主要包括革命遗址、旧址、旧居,革命文物,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精神形态,主要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谱系,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灵魂所在,还包括红色人物与红色故事。红色文化资源范畴内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是相互联系、互为渗透、彼此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红色文化资源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充满民族智慧的文化[3],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先进文化价值”[4]。她蕴含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凝结着时代的核心价值元素,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5],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中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具有政治导向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和精神激励功能。我们应充分认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不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与渠道。

(一)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属性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同向同行。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志存高远、爱国爱民、扎根祖国、报效人民的时代新人。作为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积累的优质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彰显了爱国爱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蕴含着时代先进性与价值引领性。我们理应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性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相契合,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对于涵养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培养高尚品德和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使命担当勇气有着重要作用,它既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一项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

(二)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与精神给养。其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物质载体。如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以红色人物事迹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与影视作品,凡此种种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鲜活素材。其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载体。红色文化所凝结的红色精神、英雄事迹、道德风范,以其先进性、引领性、激励性及感染性,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提供了精神源泉和动力。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具体实践中,应不断丰富传播手段,不断优化呈现形式,注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失时机地加以推送,有助于不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持续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

(三)有利于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标识发挥着汇聚民心、培育新人、振兴文化的重要作用。高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大任,更应明确办学导向,“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6],利用好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根据地的故事、革命烈士和英雄的故事,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和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坚定的红色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传承者。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现

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为了培养能够担当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的时代新人。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红色文化资源理应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质资源,高校应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不断探索实现路径。

(一)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彰显红色底蕴

校园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精神文化是高校在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积淀下来的,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训、校歌、学校精神、以及价值追求和育人理念等,表达着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7],能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校训、校歌、榜样典型为抓手,不断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凝练红色校园精神,完善红色校风建设,实现精神文化立心、精神文化育人。

1.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凝练校园红色精神。高校的办学方向与理念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也是一所高校差异化办学的基础。凝练校园红色精神,就是要将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内涵融入其中,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的红色底蕴。校训、校歌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其核心要义于校训、校歌之中加以体现,使其与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要义相一致,能够对广大师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与约束力,并激发他们的认同感。如,湖南第一师范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学校使用的校训是毛泽东亲笔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又以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的题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作为校风,为弘扬红色文化,厚植师生职业理想与情怀起到了促进作用。

2.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校园红色主题活动。校园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参与性,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活动,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特色迭出的校园红色主题活动,能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一最终目的与归宿提供强大推力。主题活动的开展应当立足于校园。一是抓住重要节点,开展红色主题活动。结合学校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活动,开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如举办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红歌、舞蹈比赛,情景剧、话剧展演等活动,增强红色教育感染力。还应注重创新传播载体,通过融媒体阵地共享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二是结合专业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可以把“红色文化+设计”作为主题,并结合学校的专业开展动画、海报、明信片、徽章、产品包装等文创产品开发,厚植爱国情,践行报国志。较为成功的范例是:江苏理工大学开办了“常州三杰”红色文化产品创意研发中心,开发“新青年”系列文具,以及恽代英纪念馆双语音频等文创产品[8]。还可通过“红色文创”产品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建立志愿者推进模式。《意见》提出,高校应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园,走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从事讲解等志愿服务活动。学校可与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建设共建基地,建立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学生通过接受培训及参与讲解活动,加深对革命历史、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唤醒”他们的生命感、价值感,激发其奋进潜力。

3.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树立校园红色典型。榜样是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9]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特色与办学理念,将校本或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中的英雄模范作为先进典型,创建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红色班级、红色社团、红色宿舍。如,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周恩来班”“邓颖超班”创建活动。同时,还可以树立以英雄模范命名的先进个人典型,如“雷锋志愿者”。如今,这一名称已成为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红色精神的代名词,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铸就校园“文明魂”注入了活力。此外,还可以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览,展示学校历年红色育人成果,这样既可以展示学校赓续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历程,又为学生树立了朋辈榜样,不断为榜样赋予时代内涵,增强榜样的示范作用。

4.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校园红色社团。目前高校红色社团一般指思政类社团,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这类社团通常是在高校党团组织领导下由学生自发成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实践成果的学生组织,是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基地。这一社团对于高校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校中的另一类社团——大学生艺术社团则是通过艺术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教育,提升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学生组织,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目前两个社团的发展情况来看,尤其是前者,尚未达到最佳效果。因此,积极探索社团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题中之义。高校可以整合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和艺术社团资源,创建以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为宗旨的红色社团——集理论学习与研究以及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学生组织。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与策划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用多种方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榜样的故事,促进红色文化在高校广泛覆盖、落地生根。并组织学生以课题成员的身份跟随教师参与省市级课题项目申报,依托课题项目,融入红色理论研究或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或艺术展演活动,让红色社团在知识学习与创新中,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归属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

(二)融入校园物质文化,打造红色环境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美育;文化校园;制度建设;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如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师生幸福成长的生态型、开放型、自主型文化校园,培养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是广大职教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当前,人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已相对完整,而如何从大美育视角,进一步提升质量文化,更好地全面育人,突出体现高职院校的内涵特色,文化校园建设是重要发展方向。同校园文化建设相比,文化校园建设重在顶层设计,重在师生广泛参与,重在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这就需要从全周期成长、全环境立德树人,以及校园文化、课程设置、文化传承、校外实践等各方面整体实施和推进,最终体现在师生高度认同文化校园理念,积极参与文化校园活动,形成不断充实完善、持续创新发展的文化校园建设体系。

一、文化校园建设的时代意蕴

1.建设文化校园是时代的真情呼唤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要“汇入”生活、“长入”经济、“融入”文化、“渗入”人心,以更好体现“教育的高品质就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文化建设是重要指引。2018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正式提出“打造高品质学校”,首次将“教育的高品质”建设纳入国策。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对理想中的学校是这样描绘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品位的学校;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理想的学校,应该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坚在浙江工业大学考察时曾表示,“文化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沉淀、记忆,是不可移动的文化”。文化引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的正确不仅关系个人,更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2]

2.建设文化校园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打造新时代文化校园,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融为一体,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在这过程中,伴随着育人标准建设中的持续性改进与升级,体现追求卓越的境界与格局。文化校园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提升文化内涵、引领职业教育、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工匠人才、提升办学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从整体性与延续性、创造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是其具有独特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内涵表现。高质量的文化校园建设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培育人才,不仅体现其重要的文化特性,而且展示其有温度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教育与艺术的一种会说话的校园空间,文化校园是以校园活动空间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灵魂、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的群体性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可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走出一条创新之路。[3]

3.建设文化校园是学生的美好期盼学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文化、塑造文明的沃土,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各行各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政行企校协同培育并建设多元共荣的文化校园,实现没有围墙的现代大学,突出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地方先进文化、区域特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文化等引入校园,对于学生在校或者今后走向社会的积极影响至关重要。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行动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在学校中通过文化浸润、场景实践、过程检验实现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职业人的完美转型。学生的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直接关乎到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竞争力。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文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性,创设多种文化实践平台来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教育熏陶、技艺提升和文化重塑,在文化校园中激励学生实现精神成人、专业成才、职业精彩、人生出彩。

二、文化校园建设案例解析

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从2018年开始每年在全国职业院校评选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学校,吸引了众多职业院校申报,评选上的职业院校其校园文化特色鲜明,既有传承更有创新,有着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内涵的文化校园实践经验。笔者围绕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对省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对校园文化建设策略和途径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创环境、重特色、建机制”的传统文化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并获批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中,满怀“爱心”真抓实干;文化和技能的融合,探索“结合点”是建设的关键;因“润物细无声”务实和持久发挥积极效能,按照“六个好”标准,持续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开展一校一品及文明社团、文明教研室、文明教学系、文明处室、文明食堂、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创建选树,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创建富有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园、非遗艺术博物馆、中日韩体育产业学院等为学生搭建技能成才、技艺美创及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的创新平台。学校“君子淑女文化”获得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学校的“四有四美”君子淑女教育的定位和内在关联,突出了知行合一的“心中有礼、眼中有敬、言中有雅、行中有仪”的四有目标,突出了学生素养的“校园文明美”,围绕实训实习的“岗位规范美”,围绕前两者基础上的“创意作品美”,与建立在前三者基础上、终端用人单位需要的“职场形象美”,形成了一个由近及远、由校内到校外、逐步接近人才培养目标的递进过程。在“四有四美”教育中付出的激情、热忱和创新性努力。大美育视域下的文化校园建设有几个突出亮点:重视三级推动,创制技美融合;落实融合载体,推动观念先行;激励教师垂范,更有头雁在前。多年坚持不懈,大美育体系的文化校园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渐入佳境。[3]

2.“育德为先,价值引领,技能修身”的红色思政文化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红色文化”获得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院校,该校的“红色文化传承”案例经过10余年的探索,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形成了“四化整合、五维协同、六度评价”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的体系并付诸于实践。红色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教育可表达的形式,必须对其优化整合,学校从教学角度思考,在课程建设中把握红色思政大方向。红色文化不是孤岛,注重体系设计中各要素的耦合链接,以第一课堂作为主阵地,同时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熏陶的协同育人功能,强化大思政的育人合力。提出并开展了“学生参与的广度、课程融合的深度、社会认可的程度、素质提升的幅度、典型选树的力度、诊断改进的效度”的六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并纳入常规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4]

3.区校一体化建设的“新吴文化”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与我院结成的非常“6+1”院校联盟单位,发起了非常“6+1”美育联盟,共同承办2021年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研讨会。同时,全国办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方高职院校共计272所,我校与无锡科院同在其中,都有在园区办学的实践经验,在文化校园建设的横向比较与典型分析中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体现了区域政府主导作用和共建“区校”协同发展创新机制。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秉承服务高新区发展的办学初心,探索与实践“区校一体”的新吴模式。以高新区3000余年的吴文化为底蕴,弘扬“创新、务实、开放、担当”的高新区文化精神,以文化融合为中心思想形成全面协同、多方联动、建立“区校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在文化校园建设方面,该校主动作为、全面构架了温暖的“节庆仪式教育”。成立由院长直接领导推动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作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规划统筹的专门机构。面向全校选拔组成一支文化素养高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的落地效果。以问卷形式广泛征集学生建议,突出需求导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岗位特点,遴选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四门人文素质必修课程,学生参与其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评估。[5]定期举办“校长早餐会”,每年隆重举办“新吴文化博览会”,邀请非遗传承人、艺术家、专家、校友进校园,开展文化交流与课程研讨等,以及新生开学季、毕业季等均已形成师生共识的文化制度,该校的“节庆文化”获得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院校。

三、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反思

1.文化校园建设质量需要再提升一是围绕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根本目标,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一校一品”等文化校园品牌创建与提升;二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进校园方面都有不同的办学特色和文化积累;三是在与服务专业文化和职业发展的结合上有很好的路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建设高质量文化校园,尚有待提高并持续改进。一是文化校园建设需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继续丰富,与时俱进突出教育的初心和职业教育的内涵特色;二是需在城校一体、区域联动方面,进一步整合引入政行企校资源,积极为学生融入城市发展,打造文化城市、文化校园共建共享共创的文化新名片而不断探索;三是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体系构建、全员参与,提质培优从建模式、建环境、建课程、建评价持续深入涵育文化校园土壤,实现文化校园建设的高层次、新格局赋能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素质,更好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文化校园建设成果需要再丰富一是在围绕新时代文化校园建设的路径方面选取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路径,将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突出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校园的丰富路径上有待深入;二是将在城校一体、区域联动、多元协同推动文化校园建设方面持续研究,有待进一步整合引入政行企校多方资源,精准发力;三是省内外文化校园建设的模式、环境、课程、评价等有待持续深入,在紧密服务专业文化、职业发展的路径及典型做法上有待深入。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不仅是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更应该是校园文化的更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有效提升的动态过程。通过文化系统的规划打造、通过教育内容的精心选择、通过师生文明礼仪行为的教育引导、通过师生在专业学习、竞赛作品等过程中文化要素的主动融入、展示、辐射,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育校园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幸福你我他的共识,努力营造文化家园、心灵家园、文明家园的建设理念,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文化校园建设理念需要再拓展文化校园绝非高职院校领导等的单方呼吁,而是通过集中政行企校的多元文化、办学力量、多种方式共同参与的丰富路径,是动态的吸纳系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的汇入与融入,培育学生对学校、对所在城市、对国家的浓厚感情,怀有这种感情去学习、生活,以此种精神动力支持自己去学习、去奋斗,不断激励自己成长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劳动者。文化校园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推动不断发展的长期过程,更是一个吸引师生广泛参与的培育文化校园全域环境的系统工程。通过实现质量文化、品牌文化,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到文化校园建设中,让师生有一种以校为家的幸福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展示自我的主动性,追求理想、不懈努力的目标追求,实现文化的认同、文化的归属、文化的交融、文化的传递与传承,积极营造开放共赢、兼收并蓄、和谐团结、以生为本的新时代文化校园建设的育人氛围,进而发挥文化引领的强大力量,以文化校园之美成就学生的情感美、专业美、职业美、人格美、人生美,未来建设更加美丽的中国。

参考文献:

[1]孙忠利,张春霞,姜岩.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策略[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0(3):107-110.

[2]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EB/OL].(2015-09-24)[2023-02-02].

[3]职业教育文化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根与魂[EB/OL].光明网,(2019-07-15)[2023-02-02].

[4]郑柏松,李宁,黄伟.高校“四化整合五维协同六度评价”红色文化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87-91.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第5篇

进一步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年级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文化育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思路,创建“微笑教室”;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

二、重点工作:

(一)、行为规范工作:

1、工作目标

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训练,提升养成教育的质量。

2、工作重点

(1)、以“美丽的校园,我的家”为主线,抓实抓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通过教师当面辅导、红领巾值日岗、少先队队风队纪评比、年级组进行行为规范自我评价等制度,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自律能力。

(3)、继续组织学生参与“行规示范员”、“行规示范班”的争创活动,使养成教育更有针对性,不断提高学生在校一日规范水平。

(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

1、工作目标

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质量。

2、工作重点:

(1)班主任做好本班家长的思想工作,调动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对本班学生和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2)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形式。本期组织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完成经验总结,参加评比。

(3)不断丰富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

a对一些特殊家庭学生做到重点上门家访,对重点指导的学习型家庭做到上门指导,弘扬师德,让师爱在学生家庭中闪光。

b、深入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根据学校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目标,引导更多的家庭成为学习型家庭。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1、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和德育主渠道的功能,合理利用我国的重要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2、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将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融入各科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科德育的作用。

3、合理使用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基地活动,加强实践体验。

(四)、进一步推进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创建“微笑教室”。

1、充分发挥各班学习园地、黑板报、家校小报、小队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营造和谐规范、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