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燃气技术创新

燃气技术创新范文精选

燃气技术创新

燃气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精益求精的设计师

燃气管网的设计、施工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刘东坡从接触这项工作起,就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设计理念奉为圭臬。在设计前的准备阶段,刘东坡总是仔细考察现场情况,反复斟酌,收集尽可能详实的参考资料,为后续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做好准备;在初步设计阶段,他总是精心构思、在进行经济技术合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设计方案;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他总是将初步设计细化后再作推敲,力争达到技术上万无一失、经济上节约的最佳配置。一张张高质量、准确无误的图纸就这样产生了。

不到两年时间,刘东坡先后完成了秦市金原商厦小吃城、奥体中心火炬等公福用户的燃气配套工程,锦绣家园、碧海云天等小区的燃气配套工程,以及建设大街、港城大街的中压燃气配套工程和河堤路(人民路-建国路)、北环路(西港路-红旗路)、河北大街东段等中压燃气改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设计任务,累计完成室内民用户设计约6000户,室外管线约45000米。一名走上岗位不久的大学生设计师,承揽并出色完成了如此艰巨的设计任务,这也在秦皇岛的城市建设史上书写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2002年的中压管网改造工程设计是燃气管网建设的新课题,设计中需要考虑管位、新旧管线供气置换等一系列可行性问题。由于管材的老化,2002年全市中压管网接连出现险情,总公司领导果断决定对中压管网进行改造,其中河堤路、东港路、北环路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刘东坡。在这三个设计任务中河堤路的燃气管网改造可以说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特别是“人民路—文化路”这一段毗邻市委市府大院,市领导多次专程勘察现场,可见其重要程度。当时恰逢项目部缺少人手,身为项目部副经理的刘东坡同时又兼起了项目部技术员的工作,一下子,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但是他化压力为动力,白天在工地现场仔细地进行测量和记录,晚上又回到单位进行设计和竣工资料的整理,时常一不留神就已是深夜……同事们因此都叫他“拼命三郎”。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施工现场非常复杂,他仔细研究和分析利弊,对这段管线做了翔实设计方案:将管线由人民路向北绕到康乐街,沿康乐街向东至文化路,再沿文化路向南至河堤路。上级采纳了这个设计方案,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并圆满告竣。刘东坡卓有成效的设计工作受到市领导及各方好评,也为燃气公司赢得了赞誉。

质量至上的管理者

如果说勤于思考、注重积累是他良好的工作习惯,那么扎实进取、雷厉风行是他扎实的工作作风。2009年,刘东坡任经理助理,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深知:燃气这一危险行业,不能出现任何失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殚精竭虑,始终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作为自己的工作行动指针,哪里有工程,哪里的工地上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严把施工技术关、安全关,大家都说:我们任何地方都不能出一点儿小毛病,不然对不起东坡。正是对工作的这种认真、执着,才造就了一个个优良工程。长期的忙碌,家人都习惯了他的“过家门而不入”。家里无暇照看,担子都落到在市中等专业当班主任、教学任务非常繁重的爱人身上,但是为了城市这个“大家”,他觉得无怨无悔。

他还学以致用,结合工作实际,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燃气工程施工技术标准》等适合农民工学习的施工技术教材,利用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教那些施工一线学历偏低的工人们,这些工人们在他的深入浅出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下,各个都成了技术过硬、施工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在他的带动下,工人们都养成了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风气,并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解决了工作中的问题,为公司创造了很大的效益。工人们都说:“自打东坡来了以后,我们学了不少书本上的知识,他不光有知识,心更好,对我们就像亲兄弟一样,我们真像是上了免费大学!”

作为经理助理,刘东坡不愧是领导的好参谋、好助手。他经常到施工现场,总结施工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向公司领导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为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优质、美观大方”目标的实现,他整理了《燃气工程施工技术标准》(摘要)在技术员、质检员、班组长中推广使用,并得到了总公司工程管理部的肯定;为了加强工程施工的管理、规范材料领用制度、保证各科室工作顺畅衔接,他还整理了工程公司《工程管理规定》并在公司范围内实施。考虑到低压管网改造和老旧小区施工会与居民频繁交涉,为了使施工尽量不扰民,刘东坡又提出:在低改和老旧小区施工前,各项目部张贴带有项目负责人联系电话的承诺书。一个个合理化建议在公司都得到了广泛采纳和推广。超级秘书网

锐意创新的发明家

燃气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会第九届理事会一次会议今天在上海召开。我代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对光临会议的专家、来宾表示热烈欢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城市燃气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初级到普及的发展历程:

五十年代,主要是改造和兴建小焦炉,并利用冶金工业的焦炉余气作为气源。

八十年代,国内LPG供应量逐步增加,并作为优质民用燃料进入千家万户。

九十年代,由于大量进口LPG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使我国的城市燃气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根据建设部《*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国设市城市661个,城市人口35894万人。*年,人工煤气供应总量255.8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2.1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总量21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41.2亿立方米;液化气供应总量1222万吨,比上年增加95.3万吨。城市用气人口29488万人,燃气普及率82.2%,比上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城市燃气已成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优质能源,是保护大气环境最理想的燃料。在1997年哥本哈根20届世界燃气大会上,认为天然气的储量可供使用200年以上,同年11月在北京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上也宣布了“21世纪是一个天然气时代,天然气将以压倒煤炭和石油的优势,坐上能源的头把交椅”。

*年我国天然气的产量已达500亿米3,销售量为403亿米3。城市天然气的利用量已占全国天然气总销售量的50%及城市各种燃气销售量的43.3%(以热能计)。

当前我国城市燃气事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时期,西气东输、海气登陆、引进LNG工程,以及俄气南下等项目正在加速建设和筹备。一幅横跨大陆东西、连接沿海、纵贯南北的天然气框架蓝图已经呈现出来,这必然为我国城市燃气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和难得的机遇。

随着天然气在城市中的迅速增长,原适用于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的城市燃气输配系统需要进行转换,城市内除旧有管网需要改造之外,还将新建大量城市燃气管网。*年底全国城市燃气行业管道长度为16.21万公里。从2002年至*年期间,城市燃气管道增长年均为1.5~1.8万公里,大大超过了以往的燃气管道建设速度。

在燃气事业大发展的机遇面前,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燃气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由于城市燃气管道建设年限较长,管道本身的老化、腐蚀,加之缺乏科学的管理维护,以及各种人为因素致使管道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由于燃气用具产品技术含量的欠缺和质量的低劣,以及产品安装的不规范和消费者安全使用知识的欠缺,全国各地因为燃气用具的问题而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频繁发生。

根据我国一些城市公布的统计结果,燃气事故已经成为继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之后的第三大伤亡事故,燃气安全问题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1.城市燃气生产运行,是高危行业,必须提高对城市燃气生产运行安全的认识,这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各城市燃气部门要常抓不懈,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死。

2.为了安全供气,消除旧有管道在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隐患,由建设部组织编制“全国城市燃气管网改造“十一五”规划”要求对城市燃气管网开展广泛的调查,根据现有状况,分析原因,提出改造措施,加快城市燃气管网更新改造的步伐,提高城市供气的安全性,严防管道事故的出现。此举充分体现国家和政府对安全的重视,对人民生命财产保障关心,为此要加强领导确保“全国城市燃气管网改造“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3.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燃气用具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生产质量的提高。燃气用具产品是城市燃气应用的终端设备,近二十年来,伴随着城市燃气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燃气用具,特别是民用燃气用具,在品种款式、工艺材质、技术性能和安全措施方面均有较大改善,但在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节能与环保以及智能化方面仍有待提高。要加大对燃气用具产品和设备的质量安全管理力度,要建立用具的安全和节能、环保的鉴定,合格者方能投入社会。

4.要加强对用户的安全用气知识的宣传普及。很多燃气事故的发生同用户缺乏必要的用气常识而导致不正确使用有关。因此,主管部门和燃气企业要加强燃气科普知识的宣传,燃气企业有责任帮助用户树立安全用气、正确用气的思想和方法。

5.建立和完善城市燃气安全法规体系,加强城市燃气的安全管理,依法保障城市燃气管网的安全运行。

燃气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一)工业和技术改造投资及结构变化情况

食品医药行业是我县份额最大的重点优势产业。我县围绕延伸产业链和成果转化,坚持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培育两手抓,加大对小麦、菜籽油、肉类深精加工、粗粮加工、中药材加工等领域企业技术改造的分类指导,通过技术改造,我县食品医药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现已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同时,产品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以打造西南地区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为目标,积极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完善电子器件产业链及配套产业,推进电子产业发展。

借助良好机遇,发挥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家具建材业实现快速发展。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情况

1、信息化、智能化情况。鼓励企业改变传统营销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目前我县已有80多户工业企业建立网站或开设网店。示范推动互联网+制造工作,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大部分企业已经采用ERP系统进行管理,部分企业在进行MES系统试点,极大地提高了企业信息化水平。

2、节能减排情况。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和省政府《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及全省工业节能、工业节水等工业节能减排专项规划,推动工业节能减排重大工程实施和支撑体系建设,确保完成我县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2015年,我县共组织实施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项目3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产业低碳化项目1项、工业节能节水1项。

3、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我县正处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过程中,积极利用粮油主产区的优势,目前食品医药行业仍然是传统优势产业。我县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向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采取企业+公司+加农户等形式,实行订单农业、委托生产农业,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为食品医药工业集群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抓好创新驱动发展,建立企业技术中心5家,建成产学研协同(合作)创新联盟5家,建立产业技术联盟3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我县食品医药企业的产品品质。

(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五大高端产业情况

目前我县工业企业主要是以传统产业为主,但我县在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五大高端产业的重要意义,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五大高端产业作为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重点培育发展电子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五大高端产业,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工艺密集型的转变,使相关产业实现特色、集群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四)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情况

我县2015年完成技术创新投入75946万元,其中,研发投入65049万元,这批项目的实施将显著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五)加快企业做大做强情况

1、指导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技改、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同时,县级资金配套支持项目建设,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配套用于支持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拉动作用,推动工业企业技术进步。

2、积极做好银企合作的中间桥梁,对我县范围内的重点技改项目进行深入调研,筛选出一批优质的项目推荐给银行,积极组织企业与银行之间进行沟通对接,使得企业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延缓施工进度,同时优先推荐相关优秀企业进入我市应急转贷资金后备库,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

3、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产学研工作,鼓励我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提升企业创新转化能力。一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三户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围绕现代中药、绿色照明、电子元器件、新材料等产业,依托我县相关行业龙头企业联合成都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相关行业企业、院校,启动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六)典型重大技改项目建设情况及成效

二、推进技术改造投资的主要举措和经验

1、我县成立了重点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对重点技改项目实行形象管理、问题管理,确保项目按时实施。建立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对接协调机制,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按时开工、竣工及推进前期工作;随时掌握和了解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问题,帮助协调落实电力、燃气管线迁改等各种配套设施建设,着力保障生产要素。

2、突出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一是突出重点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改项目,培育聚集集群效应,做强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突出重点抓好骨干企业的技改项目,增强骨干带动能力,做大企业;三是突出抓好以自主创新产业化和拳头产品扩能为主的技改项目,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做优产品;四是抓好以高新区为载体的技改项目,加强对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指导和管理,提升集约效应;五是着力推进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项目,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切实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督促并引导企业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内容使用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督促并指导企业按照国家资金使用规定规范使用资金,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并发挥最大效益;配合财政部门及时足额拨付专项资金,确保项目实施顺利,督促指导企业建立专项资金使用专帐并完善项目档案资料。

三、制约技术改造投资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项目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企业融资手段较为单一,大多数依靠银行贷款,但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银行收紧银根,导致多数企业项目贷款难。多数企业受限于资金不足,同时到银行部门办理信贷,融资需要的手续、担保等程序繁多,使企业不能及时实施技改项目,好的项目不能实施往往使企业错失发展的良机。

(二)企业在扩张发展中存在征用土地难的问题,我县工业用地土地指标较少,同时土地证和房产证办理程序较多,耗时较久,使企业存在诸多顾虑,缺乏投资的热情。

(三)由于经济下行的影响,市场低迷,生产原料上涨,同时人工成本提高,导致企业利润率降低。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对市场过于悲观,进行技术改造投资信心下降。

四、2016年工业和技术改造工作安排及建议

1、继续实行领导联系制度、部门协调服务对接制度、工期倒排督查制度、企业实施责任制度、企业环保安全责任制度、重大项目督查督办制度等,做到责任落实、措施到位、监管到位,同时建立重大技改项目例会制度和调研机制。随时掌握和了解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问题,帮助协调落实电力、燃气管线迁改等各种配套设施建设,着力保障生产要素。

2、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国家、省、市争取技改、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配套用于支持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拉动作用,推动工业企业技术进步。

3、突出重点,培育特色优势。一是突出重点抓好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改项目,培育聚集集群效应,做强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突出重点抓好骨干企业的技改项目,增强骨干带动能力,做大企业;三是突出抓好以自主创新产业化和拳头产品扩能为主的技改项目,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做优产品;四是抓好以高新区为载体的技改项目,加强对投资强度和容积率指导和管理,提升集约效应;五是着力推进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重点的技术改造项目,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燃气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年技术进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突出专题,体现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形成完善的政策研究―政策制订―政策实施―绩效检查评估的工作程序;更进一步推进项目组织实施的科学决策机制,继续组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重大项目的社会公开招投标工作。

一、开创全省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

(一)继续推行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招投标活动,强化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管理水平

1、在*年组织省政府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投标和省重大装备技术创新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出台*年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招标重点领域并向社会公告。明年招标工作仍按照“以市场机制为主,合理配置和适当集中资源,力争重点突破”以及“需求、科学、效益、能力”的原则,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广东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和规定,通过专家评审优选项目承担单位,并在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中落实配套项目资金。

2、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申报、扶持、跟踪、验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健全完善项目申报系统,改进项目库管理办法,充实完善专家库,优化专家评审制度。对申请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的项目采取专家评审打分制,结合当前工作重点进行遴选。对申请列入省技术创新资金扶持的重大项目实行跟踪管理,项目完成后落实项目验收和资金决算等工作。会同省财政厅制订出台《广东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财政资金的下达及使用管理。

(二)构建体系,进一步培育作为产业创新基础的企业创新能力,以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依托,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1、继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定位,突出产业竞争力目标,引导技术中心依托企业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研究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加强战略性研究,以技术中心承担省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的项目为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产业化能力和企业核心能力。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组建广东省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心,加强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动态管理,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做好基础和准备。对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行“年审制”,对评审不合格的给予除名,每年度12月将上一年度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年上半年,组织一次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经验座谈会、采取专家指导、政府宣讲和企业交流等方式,使技术中心真正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组织保障。

2、促进区域社会创新体系建设。在产业集聚区域,建立以产业共性技术、人才、信息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促使其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增强产业簇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加强与省中小企业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等部门沟通协调,明确各自工作重点,形成合力。

(三)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的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项目,培育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

重点关注九大支柱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培育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寻求在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项目承担形式上鼓励产学研联合以及企业间联合,带动全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年省财政资金支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领域:

1、重大装备技术创新专题。支持成套技术开发和系统技术集成;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环保设备,高压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通用、专用和成套设备,3G通信及网络设备,电子专用设备,医疗器械,纳米技术等新材料成套生产技术,汽车,现代化农业机械。

2、关键瓶颈技术创新专题。围绕重大装备技术创新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的瓶颈技术,重点支持密封件、液压件、自动化控制传感元件,汽车关键零部件,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新材料,防火隔热、绝缘新材料,环保水溶性油墨、涂料新材料,有机硅(氟)新材料、抗静电材料,大型精密复杂模具,金属表面处理。

3、嵌入式软件和信息化专题。重点支持嵌入式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包括:企业管理信息化软件、生产过程控制软件,信息化装备及系统。

4、行业共性技术扩散专题。鼓励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向合作加速行业共性技术在产业内、产业间的扩散应用,重点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

5、名牌产品升级换代专题。重点支持名牌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创新和名牌产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名牌,提高名牌产品竞争力。

6、行业优势企业技术创新专题。突出培育我省优势行业中骨干企业的竞争力,重点扶持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进行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开发,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二、加大全省技术改造工作力度

(一)技术改造项目重点领域

1、提升九大支柱产业竞争力。重点支持九大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提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把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作为技术改造重点领域支持的主要内容,把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做精做强做大。培育一批“单打冠军”和“领航旗舰”。

2、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支持汽车制造、输配电设备及电工器材、通用机械、专用设备、电子装备、医疗器械、船舶制造七大行业75类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支持省认定的20家大型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做强做大我省装备制造业。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重点支持已获得国家和省评定的名牌产品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出口规模,扶持企业做强做大。支持列入《广东省培育名牌产品指导目录(工业类)》企业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品牌成长,尽快创名牌。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支持珠江三角洲向山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重点项目,包括资源型合作、生产型合作、科技型合作类项目。支持利用山区资源、海洋资源,发展资源深加工项目及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技术改造项目。

5、企业信息化。重点支持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示范性改造项目,以及为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骨干软件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

(二)继续抓紧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

1、抓紧国债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促使我省的国债技改项目尽快完成。一是加快对已完工未验收的国债项目进行竣工验收。二是积极协调,落实项目国债资金。三是做好衔接,抓紧未批可研项目前期工作。四是加强监管,推进在建项目实施建设,使我省国债项目早日投产,发挥效益。

2、抓紧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一是组织各地级以上市经贸局(经委)和省有关单位,抓紧*年、*年下达的省财政预算企业挖潜改造专项资金和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以及挖潜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二是加快围绕解决当前制约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瓶颈”而组织实施的重点技改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产见效。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燃气联合循环机组技改项目、山区“三大水泥基地”新型干法旋窑水泥项目、韶钢“转炉、高炉”生产装备大型化系列技改项目等。

3、组织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工作,配合财政部门做好绩效评价。抓好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定期报告制度的落实工作,加强在建项目的跟踪管理。对已完工的项目,按照《广东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验收暂行办法》由各地级以上市经贸局(经委)和省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配合财政部门做好项目绩效评价工作。

(三)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做好服务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结合当前技术改造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广东省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转变我省技术改造投资管理职能,增创体制新优势,促进技术改造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1、以规划为龙头,落实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权,提高技术改造工作水平。省属16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及省政府认定的优秀民营企业可编制中长期技术改造总体发展规划,经论证审批后,规划内属国家鼓励发展的技术改造项目,在省级权限内的由项目承担单位向项目所在地的地市经贸局(经委)或者省属主管单位登记备案,并依法办理有关许可或确认手续。企业要及时报告规划执行和项目建设情况。把龙头企业技改规划的编制论证作为新的指导面上工作抓好抓紧。

2、实行技术改造项目登记备案制。在省权限范围内,对非国家产业政策限制、不需财政资金支持和能自行平衡生产配套条件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并依法办理城市规划、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产安全等许可手续。

3、实行技术改造项目核准制。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政府核准项目目录,在省权限范围内,对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技术改造项目,待国务院批准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正式下达后,按有关规定执行。

4、试行部分技改项目招标。根据产业竞争力研究的最新成果,围绕全省技术改造投资重点领域,针对能够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改造项目,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采用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通过公平竞争优选项目承担单位。招标项目包括重大装备国产化项目和重点工程中标单位承担的技术改造项目。

(四)加强制度建设,抓好规范管理

1、建立技术改造专家咨询评估制度。对需财政挖潜资金安排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国家政策有专门规定的如水泥、交通、热电联供、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组织专家评估论证,提出评估报告,并抓紧成立省技术改造咨询评估专门机构组织开展有关工作。

燃气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摘要】根据研究认为区域技术自主创新须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对此,本文以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及高薪技术产业为例,对不同优势产业的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的思路,即具全国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为辅;地方区域范围内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为主,自主创新为辅。

【关键词】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比较

1导言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在很多领域都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外,我国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应的技术创新呈现差异。而如何有效地实现本地区的技术自主创新,关系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地域差距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众多学者对技术自主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朱春奎(2006)对上海科教兴市的人才、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科技部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合作项目《中国西部区域自主创新战略研究》,通过对我国区域自主创新基本状况进行调研和概括,总结出不同区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做法。但是,根据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对此,有些学者把区域技术自主创新与其优势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胡春力(2006)、陈芳平(2007)、石亚碧(2007)、Paci(1997)等,周元等(2006)认为对不同区域、不同形式、不同产业的自主创新应分类指导。然而,优势产业存在层次性,如是国际性的还是区域性,这些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很多地区把很多产业均作为优势产业,没有进行划分,使之缺乏支持的重点和层次性,对于经济的科学发展不利。基于此,本文首先以重庆市汽车摩托车产业及高薪技术产业为例,对不同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进行比较,然后探讨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的模式。

2重庆市优势产业确定与划分

在2001年,余鲁提出了重庆市需要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1)第一产业:①优质、高产、稳产的粮食作物种植业;②高品质肉畜、家禽养殖业;③优质水果、经济作物。

(2)第二产业:①交通运输设备(如汽车、摩托车等)制造业;②电力生产供应业;③黑色金属冶压业;④新型医药工业;⑤新型建材业;⑥电子业;⑦粮油等食品加工业(重点是绿色食品);⑧建筑业。

(3)第三产业:①交通、通讯产业;②信息咨询业;③房地产业;④旅游业。

文婷(2006)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机械制造工业、医药业、化工工业、冶金工业、烟草加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等6个产业是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另外,重庆市政府也确定了一些优势产业,如汽车、天然气、铝、农产品等产业。但是这些优势产业处在什么地位,是具有国际优势、国内优势,还是西部区域优势、还是重庆市范围内的优势?没有清晰地划分,不利于技术自主创新。因此,我们首先采用区位“比较优势”指标来判断重庆市的优势产业。

以“区位优势”为评价指标,对LQ>1的初步确定为优势产业。通过利用国家统计局和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确定了重庆市12个优势产业,并按LQ的大小对相对优势产业排序,如表1。然后,对这12个相对优势的产业与国际、国内其它省份的产业比较发现:重庆市没有国际层次的优势产业,只有汽车摩托车产业具有全国层次的优势,而其他相对优势的产业(如表1中的前10相对优势产业)只具有西南地区或重庆市区域层次的优势。

3不同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与模式差异

根据前面的分析,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属于全国层次的优势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技术、仪器仪表控制等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产业优势不明显。从创新的过程看,虽然有些产品的技术创新过程有些差异,但是重庆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产品的基本创新过程基本类似,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预研、技术开发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生产试制、试用、技术改进、小批生产、规模生产等九个阶段。同样,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技术创新的典型过程是:市场调查、技术跟踪、产品定义、软、硬件开发、联调、测试、中试、试用和推广等九个阶段。对此,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两者的技术过程创新对比分析,总结出技术创新的共同特点与差异。

3.1创新过程差异

两者在技术自主创新的核心流程都包含创新发起(市场调查)、产品创新和创新扩散(推广)等阶段(活动),创新的发起与产品创新部分地融合在一起,而产品创新与创新的扩散不同程度地融合。

对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创新在产品技术创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也有工艺创新活动,但其重要性较之产品创新要低得多;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一般是模块化的,其中的各个模块是以不同批量生产的。因此,其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中试阶段,其工艺创新是在中试阶段中进行的。而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也同样有中试阶段。

3.2产品创新差异

企业内部研发部门是产品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技术来源,外部信息也直接反馈到研发部门中去。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其产品包含了许多外购设备,因此这些设备的供应商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而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则很少来自供应商。

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企业把创新的人力、资金和时间大部分都集中在产品创新活动中,研发部门是主要的创新部门。而对于交通运输制造业,除了研发部门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部门外,从事调试和测试的部门也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3工艺创新差异

工艺创新只对两类产业都存在,其中生产部门是工艺创新的主要部门,也是技术和信息的主要来源。高新技术产业在中试阶段消耗了较多的人力、资金和时间,而交通运输制造业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工艺创新。

3.4创新扩散差异

对于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生产部门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实施部门。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质量、测试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扩散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5创新资源差异

科技人员、资金、企业声誉、外部关系网等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资源。无论是交通设备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与设备都是重要的创新资源。其中交通设备制造业,设备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因为该产业的技术非常成熟,要对产品进行技术开发,提高产品质量与性能,必须由相应的加工设备支持。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重要资源是人才,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软件与硬件的设计与配合,对于硬件则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软件的开发是很难从市场获得的,必须由相应的软件开发人员完成。

4不同层次的优势产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