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才会议上讲话

人才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近几年来我市的人才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构筑人才新平台,为早日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市委、市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作了充分酝酿和精心准备。按照去年年底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结合*实际,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会上,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以及《*市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市人才开发资金管理使用暂行办法》两个配套文件。会议结束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珉同志将作重要讲话,请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

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凸显,人才的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人才。

1、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人才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历任领导人对此都高度重视、十分关心。、邓小平、同志都就人才工作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作过精辟的论述。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提出“党管人才”的要求。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于今年5月23日,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

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拥有众多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据统计,我国*年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工作者人数居第4位,但科学研究和专利的国际竞争力却分别排名第25位和第21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创新人才不足。只有拥有越来越多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只有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进步。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从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2、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的迫切需要。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动力的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世纪。知识作为人的创新能力的物化形态,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财富,拥有无与伦比的竞争力和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大家都知道,中关村之所以能够在短短10年间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中国硅谷”,就是原因有近10万新型科技人才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有人形象地说,在中关村,每一个奇迹背后,都有一条“博士生产线”、“硕士生产线”。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地区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当前,国际国内对人才的争夺战愈演愈热。外资企业和国外研发机构在我国大肆招揽人才,人才资源的“虹吸效应”和“马太效应”日益凸显。英特尔、微软、朗讯、摩托罗拉等跨国巨头,近两年相继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对优秀人才实行所谓的“收购行动”,仅朗讯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就在我国招了300多人。对*而言,不仅存在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和外资企业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孔雀东南飞”的问题,每年流到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省市的人才很多。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人才流向的比例为:上海32—37%、北京29—33%、广东20—23%、浙江6—7%,江苏仅为5—6%,流到*的人才则更少。我们只有大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环境和机制,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3、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两个率先”的根本保证。争当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军,争做全国率先发展的排头兵,是新世纪之初*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定位,而加快构筑人才新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抢占率先发展的制高点。现代社会发展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日本、韩国二战后经济的迅速腾飞,关键靠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开发。深圳、上海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都得益于广揽人才。深圳聚集了一支50万人的科技大军,上海近4年来吸引了13万高校毕业生,并成立了由600多位博士后组成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自古文教昌明、人才辈出,现有人才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但是,根据“两个率先”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缺少高素质人才。“闻鼙鼓而思良将”,*要加快发展,当前急需眼界开阔、思维超前的领导人才,急需知国际、懂市场、有魄力的经营管理人才,急需既能创新、又能创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只要我们以“孟尝君养食客三千”的卓识,以“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以“周公一日三吐脯”的诚意,以“一方水土用八方人才”的气魄,敞开大门,广揽人才,让各类优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就一定能如期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

4、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九五”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苏工作的意见》、《关于留学人员来*创业的若干规定》、《*市市级专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解决部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生活困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切实加强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市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向纵深推进,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优化;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格局初步形成,人才环境不断改善,我市已进入全国科教先进市行列。*年,全市拥有各类人才51.5万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或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0.4万人,另有两院院士3人,国家和部、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43人。全市建成8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58个企业技术中心和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办各类创新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创新载体12个,3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7%。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1)人才队伍综合竞争力不强。根据*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全国47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第8,但人才优势并不突出,甚至还低于综合竞争力排名在后的城市。今年一季度,*工业园区、*高新区引进的人才中,中专学历的人才比例分别为75%和44%。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市人才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的简单扩张,与总量快速增长相比较,人才队伍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不快。

(2)吸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载体匮乏。从总体上看,我市缺乏具有一定规模、高水平且与本地产业特点相匹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自有研发中心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例偏低,影响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附和承载。*年,全市拥有研究生学历人才仅为3268人,占人才总量的0.7%,低于无锡的0.9%、青岛的0.85%。从事研究和实验活动的全时科学家与工程师本地占有量也仅为6000人,占专技人员总量的1.8%。

(3)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开发工作处于以分散型、自发性为特征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的整体性人才开发体系。在运用市场化手段促进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方面,尚未形成协调统一、运转高效、指导有力的人才工作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人才评估的手段和方法仍较单一,尚未形成专业特色鲜明、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培养网络体系和社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工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二、进一步明确构建人才新平台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抓住能力建设这一主题,以高层次创新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更新观念,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总体目标是:根据“两个率先”的要求,从*年到2010年,分两个阶段,用八年时间,构筑起与*国际国内地位相符合、与*产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相一致、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新平台。具体目标如下:

1、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总量保持稳步增长。从*年到2010年,全市人才总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其中前三年达到7%以上,到*年和2010年年底,人才总量分别达到63万和82万,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10%和12%;年均新增博士生及海外留学生200名,硕士及具有高级职称人才2000名,本科生20000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6%和9%,人才综合指标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与我市“四沿”产业发展布局相一致的专业人才集聚带,形成国有、外资、民营企业人才分布“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2、适应建设国际新兴科技城市的需要,提升人才的知识创新水平。到*年,完成“一园三站”建设目标,平均每个市(县、区)建有一个以上创业园和三个以上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到2010年,全社会R&D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市、县(市)两级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占财政实际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7%和5%;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达42000件,专利授权量累计达35000件。

3、适应构建学习型城市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人口受教育程度。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青少年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超过14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覆盖面达到90%。

4、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建立人才工作新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组织运行机制;形成人才配置市场化、人才评估科学化、人才培训社会化的人才开发新局面。

5、适应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加大重点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主要是,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一支高绩效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0年,培养、引进规模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5000余名,全市高绩效经营管理人才占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10%;建设一支高智能专技人才队伍,到2010年,全市专技人员年达到55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列入市级及以上各类优秀拔尖人才总量达8万余人,占专技人员总量的10%以上。

人才平台是一个内涵丰富、覆盖面广、量质结合、与时俱进的动态概念。总体上说,我们要构建的人才新平台,就是要拥有一流的环境、灵活的机制、合理的结构、优良的素质、高效的产出。

——一流的环境是构建人才新平台的基础。一流的环境就是要具备:措施得力的政策环境、条件优越的工作环境、尊重和理解的社会环境、民主活泼的学术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融合的文化环境,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水平和完备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体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能够保持良好的沟通、理解和合作共事,使*成为聚才的磁场、创业的乐园,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发展的热土。

——灵活的机制是构建人才新平台的关键。建立和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机制,从组织上提供有力保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人才效益、流动机制,对全国各地甚至全球范围内人才引进和输出具有较强的集散能力。建立健全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政府在人才的管理上实现从职能制的金字塔式向网络型、扁平型、虚拟型等形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起激励性强的薪酬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人才按贡献获得报酬。

——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构建人才新平台的重点。人才结构是人才资源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合理的结构,就是要形成合理、协调、有效的人才布局战略体系和各具特色的人才区域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使人才在产业和地区中分布趋于合理,重点和支柱产业人才基本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点学科和领域的科技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优良的人才素质是构建人才新平台的根本。优良的人才应该具备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和品质优秀等素质,尤其是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强、影响大、位次靠前。

——高效的产出是构建人才新平台的核心。高效的产出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得到高效率高回报,对*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高度的适应性和支撑度。真正确立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和经营人才的理念,建立起“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好精英人才的精英阶段”的柔性流动机制。

三、扎实抓好推进人才新平台建设的各项工作

建设人才新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抓的工作很多。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勇于攻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开放的人才观。要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人才观。*作为一个开放较早的城市,在开发利用海内外人才资源时,必须跳出*、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站在全球开放的大环境中来思考人才问题,确立以人才柔性流动为目标,引导企事业单位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引进智力,可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人才租赁等方式,充分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大力引进和培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重点是经营管理、物流管理、软件开发、IC设计以及高级技工、技师等各类应用型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境内外人才密集区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外地人才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依托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主动接受上海人才辐射,利用各种方式方法,通过上海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要确立不拘一格、不求全责备的开放人才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是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的结合体。一个人克服缺点固然必要,但消灭了缺点和不足,还只是一个平常的人,只有充分发挥长处和优点,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因此,我们看人才,要看主流、看本质,从总体上判断,在发展中把握。

要确立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开放人才观。成功固然可喜可贺,失败同样可敬可佩。世界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家,没有不经历过失败的,甚至经过多次失败。我们既要尊重人才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成功,又要理解人才创新创业中的失败,理解失败,宽容失败。

2、坚持政策推动和制度创新并举,尽快形成有利于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要强化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加快建立人才开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制定《人才需求专业目录》、《人才培养专业目录》、《专业技术岗位薪资指导价》等系列人才开发目录等形式,强化对区域人才需求、重点行业人才配置的宏观指导,为人才引进、人才择业、人才培养、学生就学、企业投资、项目引智以及高校专业设置调整,提供公共信息及咨询服务。探索建立以规模型企业为重点、覆盖全社会的人才调查制度,并将各类柔性流动人才纳入人才统计范围,以便真实、及时地摸清人才家底,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吸纳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吸纳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改善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医疗条件,切实提高福利待遇。采取发放一次性安家补助、优惠提供周转公寓、建立“科技项目投资基金”等政策,切实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为人才创业提供资金扶持。进一步完善人才柔性流动制度,建立暂住证、劳动用工证和特聘工作证三证合一的人才居住证制度,对符合规定并取得“居住证”的人才给予市民同等待遇,畅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

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现在舍得花大钱引项目、舍不得花大钱引人才的现象并不鲜见。借鉴上海、无锡等周边城市的成功经验,设立*市人才开发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划拨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人才引进与培养、使用与奖励等工作。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单位可实行协议工资、年薪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试行奖励股权、期权等多元化分配方式,逐步形成工资报酬与贡献相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对作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奖。通过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尽可能促进各类人才多出成果、多出效益。

要建立健全全市统一有序的人才市场,打破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打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健全适应市场化配置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准的国有大型综合性人才市场,为各类企业招聘应用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公益性服务平台。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特色或专业特点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加快重点产业专业性人才集约化配置进程,以满足在苏外资企业招聘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加强对人才中介机构监管的同时,逐步形成政府宏观指导、行业规范自律,国有公益性、综合型人才市场为主体,多形式的专业性人才中介机构共同发展,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的人才市场大格局。

要加快人才评价科学化步伐,建立人才评价的标准化体系。一是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加快推进职称评审社会进程的同时,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和特点,大力引进各类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评价项目,并逐步建立我市紧缺专业岗位资格证书制度。抓紧研究制定职业资格制度管理意见,切实加强对职业资格人员的管理。二是探索建立人才业绩档案制度。加快培育发展人才评价的社会中介组织,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学识、经历、培训以及技能、业绩和诚信情况由评估机构进行跟踪,作出科学、公正的评估和记录,以方便企业纳贤和人才择业,逐步构建人才业绩信息网络体系。三是抓紧引进先进的人才评价技术。引进开发一批先进的测评技术,对人才的知识、智力、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为人才的选拔、任用提供科学依据。

3、坚持优化环境,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实践证明,决定人才去留的主要因素在于,能否为人才提供并不断创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空间。要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比较集中这一特点,以及对本地区人才整体素质的拉动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快*研究生城和国际教育园建设。依托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高以及独特的政策和环境优势,加快留学生创业园和企业创新中心建设,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创新企业与高校毕业生沟通的形式,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努力形成“毕业生实习-工作-创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继续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城市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能力。大力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以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治安环境吸引人才。

4、坚持教育创新,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拓宽培养、培训渠道,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一线培养人才。建立并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分类分层次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积极探索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经费保障、人员选拔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活动,大力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四、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是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新平台,提高全市人才工作水平的根本保证。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人才新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形成人才工作新格局。党管人才的出发点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管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落实党管人才要求,必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新格局。党委统一领导,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就是组织部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在人才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知识分子之家”、“人才之家”;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就是要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的作用,整合资源,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党管人才并不是党委以及组织部门包办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一切事项,而是在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统筹规划,加强综合协调,共同做好人才工作。

二是按照党管人才要求健全人才工作机制。为了保证党委对人才工作的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一致和密切配合,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必须建立健全党管人才的工作机制。第一,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局、科学技术局、教育局等部门组成。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定期召集有关职能部门进行工作协调,保证人才工作部署的落实到位。第二,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切实帮助专家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探索建立我市高级人才库,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稳定的专家咨询组织,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行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听取专家意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第三,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的监测反馈机制。抓紧建立全市人才资源信息系统,实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及时获得信息、分析信息,通过动态的人才工作指标对人才工作情况进行有效监测;将人才工作监测指标作为调整人才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根据指标的变化,及时对工作进行调整。

三是按照党管人才要求,转变作风,扎实工作。现在,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已经明确,下一步关键在于落实。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对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一抓到底。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强化督查,加大考核力度,狠抓落实。要抓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科技和人才工作纳入年度两个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设立“*市人才发展奖”,对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地区、部门和单位及主要负责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同志们,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新平台,是*富民强市、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齐心协力推进人才新平台建设,把各类人才汇聚在“两个率先”的旗帜下,为建设人间新天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