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材料

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材料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根据*区十一届六次全委会《关于制定成都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计划实施概要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5.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71亿元,增长1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758美元(汇率按1:8),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县之列,*年位居第68位。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8.6亿元,为*年的9.7倍。工业高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8.4%,*年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37.86亿元。财政收入增势迅猛,*年全口径财政收入为12.1亿元,为*年的5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13.5:47.2:39.3调整为*年的9.7:56.9:33.4。

(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初显成效

“十五”期间,坚持用科学规划统领城乡建设。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以下简称科技园)的发展规划、市级和区级重点镇等规划的编制。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实现了撤县建区,完成了撤乡并镇和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形成了新城区建设骨架,城市化率由*年的27.81%提高到*年的44.1%(按户籍人口计算),*年末城区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较*年末扩大了8.38平方公里。城乡道路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完成了成温邛公路*段、光华大道*段、芙蓉大道等建设工程;“村村通”工程全面完工,实现了城市公交覆盖全区所有镇和街办。*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28.6平方米,较*年增加15.4平方米。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加快了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花博会”主场馆、室外景观展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了文庙广场、西街旧城改造、江安河和杨柳河综合整治、隆建街改造、旧城主要街道的风貌整治和立面美化工程、农民“新居工程”、城乡电网改造以及城区主要街道电力、通信电缆下地工程;全市率先开放了置信•*城市公园,建成了一批中高档地产项目,打造了“住在*”的品牌。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区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0.1%提高到80.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年的4.1平方米增加到*年的21.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1.23%升至44.77%。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提高

科教文卫体广电等事业全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的“科普示范县”。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加强,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教师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引进了一批大专院校,城乡教育水平整体提高。加大了公共卫生的投入,初步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实现了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重大食物中毒“两个零报告”,基本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大了对公益文体事业的投入。广播电视、外事侨务、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256元和4864元,较*年分别增加3953元和1772元。*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35.4%,较*年分别降低8.1和17.9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征集率达98%以上,在全市处于前列,提前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启动了社会援助基金,初步建立了新型城乡社会援助机制。加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5万人。

(四)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取得可喜成绩

全面推进了投资体制改革,非政府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经营城市取得显著成绩。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初见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逐步深入。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间,全区累计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2.5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4倍。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和中国西部海峡两岸经济科技合作交流会。与美国辛辛那提市和加拿大列治文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了对内对外合作交流。

“十五”期间,*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到*年底顺利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十五”期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经济实力基础不够扎实,城乡发展不够协调,科技园工业支撑作用不够突出,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发展的新机遇

1、城市功能新的定位有利于*加快融入大都市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将*纳入中心城区,确定为成都市城市组团之一,是主城区的西部中心,是城市重要功能区,在功能上形成以高新技术*、印务包装、食品饮料为主导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以大专院校为依托的教育科研、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新区,这有利于*加快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人口和城市功能的转移;光华大道和芙蓉大道两条连接大都市快速通道的形成,这都为*加快融入大都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2、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将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这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区域,这有利于区内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约利用,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成都市主导产业布局有利于*构建西部现代轻工基地

“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将*确定为新型工业重点发展区之一,并将构建*-郫县-双流医药产业基地和*-郫县食品产业基地,这为*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提升科技园的产业配套、基础配套、机制配套、环境配套能力,建设西部现代轻工业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4、“花博会”后续效应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

“花博会”的召开,提升了*城乡基础设施档次,优化了消费环境。花博园、国色天乡等旅游景点的形成为*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光华大道、芙蓉大道的通车,将吸引更多大型商贸集团、连锁超市、知名餐饮企业入驻*,聚集人气和商气,这将积极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发展、逐步增加消费总量,壮大三产业,由此*经济将从投资型逐步转为投资与消费并重,有利于全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挑战

1、资源约束日益凸显

“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能源、资金等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将更加凸显。

2、发展任务仍较艰巨

*经济总量较小,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较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工业经济中,主导产业支撑作用不突出,重大产业化项目匮乏,产业关联度低。本地企业创新、创造、创业“三创”精神不足。经济发展中沉淀了一些遗留问题,如农民的拆、安、补政策亟待完善等。“十一五”期间,根据成都市对*城市功能的新定位,*将由城郊型向城区型转变,由此全区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3、区域竞争加剧

“十一五”期间,中心城区的周边区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纷纷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加剧对市场和生产要素的竞争,从而增加了*在吸引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难度,加大了*竞争压力。

4、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

“十一五”期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城镇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更加剧了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动力,着力提高区域的基础承载能力、产业发展水平及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以新型工业、新兴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支撑,奋力推进以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强区,构建开放*、生态*、和谐*,把*建设成为经济雄厚、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独具现代园林特色的都市新区。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800美元以上;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主导产业提档升级,加速构筑都市产业体系的基础上,把*建设成为经济雄厚、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独具现代园林特色的都市新区。

经济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6%以上,到*年达190亿元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5%以上;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6:60:34。

社会发展目标:到*年全区户籍人口控制在40万人左右,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达65%以上,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9.6%,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9.1%。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基本社会保险征集率达98%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以上。全社会研究和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到3%以上。城乡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城乡及环境建设目标:到*年,城区及中心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左右,综合气化率达40%左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2平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二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工业企业的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

四、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

(一)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按照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实施“两园一区三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下简称“213”发展战略)。即按照优化布局、节约用地、有利于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原则,坚持城镇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增强区域中心镇对周边的带动作用,切实将科技园作为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将新老城区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发展区;将以万春为核心的生态园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地和发展旅游业的基地;将永宁、永盛、和盛三个重点镇打造成为相对集中的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中心。永宁镇打造民营经济特色区和现代物流高地;永盛镇配套科技园发展,提升改造童鞋等传统产业,拓展产业门类,提升产业层次,打造优势产业强镇;和盛镇打造北部地区物资集散中心。

深入实施“213”战略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为此,必须把握几个要点:以区域中心镇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引导产业、要素和人口向区域中心镇集中;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规等;以产业为支撑,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调整城乡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传统主导产业,使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相统一,与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实现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以市场为手段,以政策作保障,搭建融资平台,引导民间资金投向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各集中发展区的发展活力,放大其辐射潜能,形成片区经济的板块效应和集聚效应;以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发展的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将在“213”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建立协调发展的空间功能分区和合理有效的空间开发秩序,通过构筑“一区三组团三带”*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引导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共融。“一区”即以金融、商贸、会展、人居为主的新兴服务业集中发展区,“三组团”即以现代轻工为主的新型工业集中发展组团、以生物技术为指导的现代农业组团和以现代物流、生态型住宅为主的配套服务组团,“三带”即金马河、杨柳河和江安河生态涵养带。

1、以金融、商贸、会展、人居为主的新兴服务业集中发展区。主要包括柳城、涌泉街办和公平街办成温邛公路以南部分的新老城区。这是“十一五”期间融入都市区、转变城市功能的核心区域。该区域是全区金融、商贸、会展、人居、行政、文化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2、以现代轻工为主的新型工业集中发展组团。主要包括天府街办、永盛镇、金马镇和涌泉街办部分区域。这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该区域以高新技术为引导,医药、印务包装、食品饮料产业为依托,提升竞争力,建设西部现代轻工业基地。

3、以生物技术为指导的现代农业组团。主要包括万春镇、和盛镇、寿安镇和惠明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这是打造成为中国西部花卉苗木生产、交易、研发中心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区打造现代农业的关键地区。

4、以现代物流、生态型住宅为主的配套服务组团。主要包括永宁镇和公平街办成温邛公路以北的部分。这是对接成都高新西区,发展为其配套的工业、现代物流业、生态型住宅、休闲产业的重要区域。

5、金马河、杨柳河和江安河生态涵养带。主要包括金马河、杨柳河和江安河沿线。这是全区饮用水资源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带。要保护水质,加强绿化建设,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能力。结合金马河上的重点镇永盛的建设,结合杨柳河上的重点镇和盛的建设以及江安河上的重点镇万春的建设,建设生态*。同时,充分利用水资源和生态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五、主要任务

(一)加快以能源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区域发展承载能力

加强电力、天然气、供水等能源设施建设。新建一座220千伏变电站和3-4座110千伏变电站,完善电网架构,增强供电保障能力。编制好全区的天然气规划,进一步完善天然气输气管网,增强供气能力,确保工业用气的需要。推进区域自来水系统的建设,保证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形成日供水达20万立方米的设计供水能力,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的增加。建成*污水处理厂二期、污水处理二厂以及和盛、永盛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日。

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到*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30平方米。尽快启动建设与中心城区连接的草金路西延线道路,使之与成温邛高速公路、光华大道、芙蓉大道共同形成与成都主城区全方位、无缝对接的“一高三快”骨干大通道体系,全力打造对接中心城区的10分钟经济带。整合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加大县际间公路的规划、建设和拓展,形成多出口、开放型的县际路网。到*年,区内主要县际公路等级达到二级以上。进一步加密优化区内道路网络,完善*城区到重点镇、科技园、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连接道路。构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及旅游交通服务和管理体系,优化完善区间直达班车及中转补员公路客运服务网络。构建现代物流运输服务体系,加快货物运输的综合化、智能化和快速化发展进程,有效推进工业及科技园区和农贸及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重点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1、推进工业新型化,建设西部现代轻工业基地

做大做强现有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到*年,以生物制药为发展重点的高新技术和印务包装、食品饮料产业规模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企业增加值比重达80%以上。确立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优化产业结构,研究制定构建优势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培育龙头企业,延伸其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生物制药产业,该产业主要发展新药、药用生化产品、医疗器械等,构建新产品研发、原材料加工、药品生产、包装、营销产业链条。印务包装产业主要发展包装材料、包装机械、金属包装等,构建印务包装机械、纸制品、印刷、仓储、物流产业链条。食品产业主要发展基础原料产品、方便食品、饮料、营养保健品等,构建食品生产、加工、包装、仓储、物流产业链条,力争建成*省食品饮料基地。进一步加强对我区原有重点优势企业的配套服务工作,增强其支撑带动作用。加快产业创新,坚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印务包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在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完善贴息等配套政策,创造良好的企业创新环境。实施品牌战略。把品牌培育与加强企业管理、开展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培育、扶持、保护和发展品牌产品。

鼓励接续产业发展。“十五”期间,在医药、印务包装、食品饮料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机械电子产业发展呈现了上升之势,从销售利税率、资金利税率等因素综合分析,该产业仅次于三大主导产业。该产业具有在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大、市场前景广阔、资源较大等发展优势,“十一五”期间,机械电子产业应作为*的接续产业来发展。另外,还应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

加快科技园的建设。到*年,科技园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全口径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0%以上,将科技园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西部现代轻工业基地。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道路、污水处理、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商务区、生活服务区的配套建设,培育园区信息共享、研发、中试、孵化和产业化功能,创建部级的孵化园,提升园区承接重大项目的综合服务能力。创新科技园管理机制。借鉴国内外开发区成功经验,使园区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向市场主导型,政府主要做好可控资源的配套服务;园区企业的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配置,采取市场化的管理方式,使园区管理更具科学性。提高园区工业集中度。坚持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方向,鼓励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大力度引进和扶持重大产业化项目。瞄准世界、国内、行业500强和台湾50强等大公司、大企业,着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税源型项目,同时做好产业链相关中小项目的引进和协调工作,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加强园区环境保护、节约化建设。按照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对园区进行规划和建设,严把项目入园关,禁止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园区,提高项目的单位投入产出率和园区的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到*年,力争通过国家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围绕制度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以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着力于以风险分担和贴息激励为重点的机制创新,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特色,创立自有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中小企业成为*工业经济的有力补充。

2、以房地产业、会展业和旅游业为先导,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充分发挥“住在*”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分担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到*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以上。新城区主要发展高品质住宅、商业地产*和商务地产*。旧城区主要完善商业及其配套地产。科技园适量发展标准厂房等工业地产。北部片区主要发展中高档住宅、特色住宅、旅游地产。

放大“花博会”后续效应和“海博会”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特色会展业。充分利用好“花博会”的展馆设施以及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海博会”的良好平台,举办花卉苗木展览、高科技农业等特色会展,争办区域性、专业性的会展,积极打造成都中小型会展基地。

利用水系较多和花卉苗木的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和体验式旅游,打造成都市的重要休闲度假旅游区。依托花卉苗木、鱼凫温泉等旅游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依托国色天乡打造集兰马克迪斯尼、嘉年华、环球影城为一体的国际花文化娱乐胜地;依托宋代文庙、鱼凫王墓、陈家桅杆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大学城、科技园、生态园、惠明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发展文化旅游和工业旅游。

优化发展商贸流通业。对老城区传统集贸市场逐步进行规范和改造,将其打造成市民放心满意的市场。针对新区未来居住人群的特点和规模,合理规划布点商业地带,积极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和购物中心,完善全区的商业物态。同时,以*现代物流中心项目为依托,适度发展区域性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提升商业业态。建立和完善各类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区互为补充的市场体系。依托公平美食Mall、光华大道和芙蓉大道,继续发展壮大餐饮业。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推动花卉苗木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力争到*年,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数达60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面达70%以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80个,带动农户面达40%以上。以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为依托,引导企业与农户联结,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农资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整合扩展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抓好生态园和惠明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发展特色花卉苗木、绿色无公害蔬菜、设施农业*,积极引进与花卉苗木相关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和市场前景好的高附加值农业产业化项目。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充分利用优良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以花卉苗木产业为主,优质稻、无公害蔬菜和特色畜产养殖为辅,以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为特点,集生产、观光为一体的特色农业。进一步加强永宁、公平、万春优质稻—大蒜示范基地,寿安、和盛天星葱示范基地,金马、永盛蔬菜—优质稻示范基地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到*年,全区农产品无公害化率达100%。

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销售渠道。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大都市大力发展优质稻、葱、蒜等特色农产品,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环节等方向发展,延长其产业链。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实现农产品市场信息的网上收集和销售,丰富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引导特色农产品进入超市,提高其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构建开放*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到“十一五”期末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300亿元以上,其中引进3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化项目20家以上。

利用好平台,扩大规模。将“海博会”作为全区对外推介项目、吸引客商的重要平台,将科技园,生态园、新城区以及重点镇作为全区招商引资的前沿阵地,做好项目的策划、包装、筛选和推介工作。加强与专业中介机构合作,搭建项目和资金对接的平台。积极组织参与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贸易洽谈会、招商说明会等,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对全区招商引资比较优势进行深入研究,以台资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为重点招商区域,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成本比较优势,引进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项目。

创新方式,营造环境。委托专业招商机构实行招商,利用海内外中介机构延伸招商触角。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建立专门的“投资*”网站,招商信息。提高项目策划能力和包装论证水平,处理好引进新项目和支持现有项目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好现有项目更新改造和扩大规模的协调引资工作,实施“零地招商”*。进一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尤其加强对台商的服务工作,更好地发挥“环境招商”的作用。

2、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内外竞争和合作

拓展对外开放的领域。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政策,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全部对民间资金开放,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民间资金转变为民间资本。

加强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合作。立足成都平原经济圈,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根据*的产业结构现状和主导产业发展目标,寻求战略合作的区域伙伴,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联盟。加强同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如与荷兰、日本、昆明等在花卉产业方面的合作、温州鞋业的交流与合作;利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生物制药、印务包装、食品饮料等产业方面的合作,提高我区三大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加强同周边区县的交流与合作,如与锦江区、郫县在鲜切花和苗木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提高花卉苗木的科技含量;利用高新区在生物制药方面的研发优势,发展医药产业。加强永盛镇与武侯区西部鞋都的分工协作,提升童鞋业档次,扩大生产规模。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生态*

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创造良好人居环境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总要求,“十一五”期间,将构建以城区和重点镇为主,普通镇和中心村为辅,层次分明、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区域城镇体系,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到*年,城区用地规模达24.6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24万人。

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提升城市形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水排放、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加强对科技园的污染治理,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力度,采取措施防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土地污染,加大对养殖业污染的治理。巩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以水源地保护、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生态敏感区和生态用地保护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监测、、风险防范体系。到*年,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2、加强环境综合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支持体系

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对金马河、杨柳河和江安河实施分段、分区域进行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和绿化景观建设等综合建设工程,形成功能完善、水质优良、景观优美的生态型河道,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能力。

实施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和主要河道两岸的绿化工程,严格控制新开发房地产项目的绿化率,构建居住小区和庭院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系统。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集约利用各类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严格审查资源利用方案,落实总量调控、分级管理和最低开发规模的要求。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贯彻落实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促进全区土地建设集约利用。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原材料等“四节”为重点,推进经济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产出、可循环”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培育农业、轻工业、服务业内部及相互之间的生态产业链。

(五)积极发展城乡社会事业,构建和谐*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花卉产业为主的都市型农业;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保障责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节约使用土地,做好镇(街办)、中心区、农民新居的建设规划工作。抓好农民技能培训、素质培训和转移工作,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以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免费九年义务教育。重点抓好教育强乡镇建设、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更新和改造工程、优质教育资源的培育和扩大、农民教育与培训等项目,全面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新建*中学实验学校和*实验学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民办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强化职业教育,大力开展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三创”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

3、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指导体系,积极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十一五”期间,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开发5000个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困难人员就业问题。进一步拓宽就业岗位开发思路,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成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建成充分就业区。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享有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险和生活保障的程度。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继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困难群体社会援助长效机制,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重点缓解城乡低保对象、失地农民等困难群众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加强社会保障管理能力,探索建立适应城市流动人口和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系。

4、加快发展卫生文化体育广电事业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灾难的医疗救助体系,完善卫生执法体系。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药品配送网络建设,切实解决农村居民的看病和用药安全问题。切实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完善“120”急救系统,逐步健全区、镇两级急救网络,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加强预防保健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等各种传染性疾病,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到*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

推进文体设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建立区、镇(街办)、村三级文体设施网络体系,规划建设规范化的文化馆、图书馆和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广泛开展集娱乐、休闲、教育、健身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全民健身活动和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加快城市文化向农村的辐射。加大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发展。到*年,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村村通、户户通,光纤电视入网率达到90%以上,实现广播电视数字化平移。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90%,百户居民拥有计算机台数40台。

5、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弘扬“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以“构建和谐*,打造文明城乡,争做合格市民”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文明创建活动与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结合起来,与做好各行各业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持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形成健全的老龄化社会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积极稳妥地推进公推直选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坚持重大决策的论证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加强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坚持依法治区,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建立健全全社会的法律援助体系,提高区域的法治水平。到*年,社区法律服务站覆盖率达100%。

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司法为民,公正执法,加强基层公检法司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方针,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做好消防规划,结合城市空间扩张和城市功能的改变,合理配置和完善城乡消防设施及其它安全设施,稳步推进城乡安全生产工作。

六、保障措施及重大工程

未来五年内,要全面实现“十一五”的规划中制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全区上下必须以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动力,以重大工程为支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一)保障措施

1、加快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正处于改革创新的攻坚阶段,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必须以更大决心和步伐加快推进,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处理好市场失效的难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完善行政决策公示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民主化、规范化的政府决策机制。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加快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和廉政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着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完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咨询评估论证制度、专家评议和公示制度,提高政府投资效益。运用创新的理念,市场化的办法,合理有效配置政府控制的资源。

——着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针对过去发展中存在的农民拆迁安置补偿等遗留问题,要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础上,理顺未来发展的关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完善保障农民利益的配套政策,逐步解决沉淀下来的遗留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着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新跨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限制,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外,其余领域均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政府可控资源的配置等方面,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永宁、永盛、和盛等民营经济集中发展区的建设。到*年,力争全区的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5%以上。

2、加快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落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技术要着眼于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体系,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

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利用区内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以科技园和惠明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为载体,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与实验基础设施,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部级研发机构,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院所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的自主创新合作机制,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科技奖励和评价制度,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大力发展以生物制药、环保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花卉品种的研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农业创新科技工程,提高本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推广应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力度。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收集、引进、交易和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尽力做到好的成果就地转化。抓好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到*年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0%。

——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

领域的广泛运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其竞争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党政机关办公系统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的全面实施;加快信息安全、技术监督、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动社会信息化。

3、加快人才开发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虽然驻地高校较多,人才总量较大,但在素质、结构等方面仍不能完全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印务包装、食品饮料、花卉研发等重点产业急需的人才。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活动。加快建立健全吸纳外来人才的绿色通道,加强区内外人才、智力交流,建立引智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来温创业。切实加强农村素质教育培训,加快农村人才开发,到*年95%的农业科技人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不断改善农业科技人员队伍结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到*年全区所有农村劳动力参加1-2次实用技术培训。实施人才继续教育工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人才开发机制创新。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快全区人力资源市场和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的人才开发专项基金。健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完善人事争议处理办法,保障人才和用人单位和合法权益。

(二)重大工程

“十一五”期间,围绕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观念,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支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抓紧谋划和动工建设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工程,作为规划实施的支撑。

1、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以建设设施先进、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城乡综合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实施以下工程。

科技园、生态园、新城区基础设施,永宁、永盛、和盛等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变电站及电网建设,城镇给排水管网、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天然气管道、公交车站、通信及通信节点、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成环路等骨干道路等设施建设。

2、重大产业化建设工程

高新技术、印务包装、食品饮料产业等重大工业产业化项目,旅游业、会展业、商贸业、现代物流业、社区服务中心等重大服务业产业化项目,农副产品深加工、花卉产业示范和研发项目、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

3、社会建设工程

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为目标,实施以下工程。

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孵化中心、*教育学院*校区、*中学实验学校、*实验学校、职业学校扩建、现代远程教育;城区医院的提档升级、华西医院永宁分院、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城乡失业人员就业培训,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福利机构建设。

4、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以构建完整的城乡生态体系为目标,实施以下工程。

城乡水土保持、城市园林绿化、主要骨干公路的景观建设、江安河、金马河及杨柳河涵养带保护等。

5、新农村建设工程

农民新居及配套项目,继续实施农村改路、改水、改厕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农村环境建设项目,农村饮水安全、节水、农村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