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现代化建筑的园林体系空间规划浅议

现代化建筑的园林体系空间规划浅议

摘要:以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园林规划体系为切入点,综合现代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点展开分析,同时以区域空间布置作为重点内容,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区域空间布置的相关方法,营造立体化的空间组织体系,落实好空间表达,总结当前的空间设计手法,以此来全面提升现代化建筑园林体系的规划质量,增强整体建筑系统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现代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空间布置

随着当前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打造生态环保型城市已经成为了多方关注的重点。因此,园林工程已经与建筑体系融为一体,并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趋势。园林建筑不仅要具备居住价值以及生态效益,还需要具备美学价值。以理论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方式,综合现代建筑的园林工程设计方案以及空间区域布置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不仅是论述的重点内容,也是进一步强化我国现代建筑园林设计有效性的关键研究课题。

1基础理论分析

1.1现代建筑园林工程规划的技术背景

中国现代的城市建设受到了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已经逐步从原有的国际现代化发展形态向生态效益方向转型,同时传承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打造具有独特美学以及哲学精神的园林体系,也成为了多方关注的重点。诸多建筑学者以及建筑师致力于打造兼具生态环保价值以及现代化特点的园林体系,以此来进一步满足现代建筑居住以及设计需求,现代建筑园林的出现为整体园林工程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具体概念角度讲,现代建筑园林是建立在生态环保理念基础上打造的综合性园林体系,它传承了原有建筑的居住适宜性,满足现在人们的日常居住需求,也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其中,要求建筑本身的结构布局、性能、服务体系、空间规划等满足生态建设的相关需求,探究一条延续中国人思想的独特综合环境营造之路。我国当代的建筑为了追求性能和服务上的优化,单纯地追求西方建筑的规划模式,实现单体扩张以及内向膨胀。人们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永无停滞,而自然生态与建筑之间的融合又趋于多样化。因此,及时打造集立体化、集约化、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工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不仅要营造多元化的建筑空间体验,也要有效解决当前妄图在有限空间中营造多元园林体系的矛盾需求。中国的江南园林以及古代建筑设计体系秉承着现代建筑园林的理念,意图实现生态与人文之间的融合。不仅在设计手法方面体现了良好的空间布局以及序列组织,也能营造迂回错落的显隐性路线,这都为现代园林体系的优化和创新提供有效保障。

1.2现代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

首先,从园林体系本身来讲,建筑本身是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有效保障的重点工程,而现代建筑园林不仅要将园林景观工程与建筑结构融为一体,还需要从设计理念以及空间布局方面打造具有针对性的融合性发展体系。其次,要秉承环保思想,改造原有建筑结构,落实好性能的提升。例如结合现代化建筑中的给排水体系打造雨水花园、海绵工程,这样可以让原有的建筑设施发挥节能环保的作用,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建筑自身的综合效益。再次,建立在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居住的基础上,落实好建筑空间性能的创新。比如将休闲娱乐与建筑本身的原有功能融合起来。例如当前绝大部分居民小区的生活空间和园林景观空间是分化的,以包围式或者半包围式为主,园林景观位于中间。而现代建筑园林强调各个空间的混搭以及交互,生活空间中融入园林工程,在休闲娱乐体系中融合常规的生产生活区域。除此之外,景观工程的设计还需要遵循因地制宜、文化底蕴传承、生态效益提升等相关原则。比如景观工程的植被选择、小型生态群落搭配、微景观设计等内容,要遵循地方文化特点、人文规律、生态效益等相关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日常审美和娱乐需求。

2现代建筑园林区域空间设置的典型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园林系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现代化建筑改革产生的重要成果,也是借鉴了古代建筑设计体系形成的典型成就。例如中国古代苏州园林,发展至今,依旧具备极强的观赏价值以及研究价值。综合其具体的特点来看,在进行空间区域设置的过程中,大部分现代建筑园林往往有以下几种典型的模式,可供当前现代建筑园林设计参考。

2.1藏与露结合

对大部分的园林建筑物而言,无论是体量较庞大的楼阁,还是小巧精致的亭台水榭,往往都不是直接展现出来,而是融入到整体的景观工程中去,真正实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设计效果。从景观中延伸出来的廊桥,从楼阁后生长的参天古树,诸如此类的景观特色都是半藏半露,营造了意境深远的氛围。隐藏在错综复杂的景观中的人文建筑以及生态植物,能够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相互交融的状态,使人无法看清尽头,也能够让整体空间更具纵深感。

2.2借景模式

从具体的类型角度来讲,借景模式能够进一步实现视觉效果的延长,可以直接划分成以下2种形态。一种是利用空间的层次感以及渗透原理,拓展整体空间的深度。比如大部分的园林庭院,在入口位置会通过空间组织让各个景物小品相互错落,从窗口位置可以看到庭院远处的高大楼阁,而在前往楼阁的路上又需要经过大量的栏杆以及廊桥。另外,从窗口向外会形成一个二重“框隔”,即利用树木或者假山构建与窗口平行或者交错的画框[2]。这种方式能够让整体的空间无限扩大,有视觉延伸的效果。另一种则是通过远借来进一步拓展整体建筑格局。比如将规模较为庞大的整体性景观转移到小的庭院中,这种方式能够实现远景和近景的交错,抬高整体庭院的视觉关注点,并且将向外的视野向内进行集中。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整体庭院的包容程度,扩大区域的景致,产生包罗万象的视觉效果。

2.3空间组织分化模式

在当前的现代空间理论中,认为空间是可以利用长宽等相关参数进行表现的视觉空间,其中可以容纳人以及相关器物。而将这种理论融入到现代建筑园林的空间设计中,则需要合理进行空间布局以及区域空间的规划,这样才可以通过各个空间的元素营造整体的园林工程,也能够让人工修砌的建筑与生态园林进行交融。从具体的空间组织分化角度来讲,主要分为使用空间、交通空间以及辅助空间,其中辅助空间是园林工程开展的主体空间,与其他2个空间会形成并列、序列以及主从3种不同的关系。同时在各个空间交互的过程中,又会形成起始、过渡、高潮、终结一系列的动态设计流线,会形成具有递进性的空间演变系统,这样也能够有效提升园林景观建筑的立体性以及层次性。比如我国江南园林,在空间秩序的规划方面,按照相关原则进行了空间组织的排列,其中的主要形式以点状聚合、线性排列、网格编组、层面叠加4种方式为主,依照具体的地形进行针对性设计,具有极强的自然生态特点以及层次性特点。

2.4流线组织模式

从具体类型角度来讲,空间的流线组织形式主要以枢纽式、平面式、立体式3种方法为主。首先,枢纽式经常应用在小区庭院、独栋建筑的门厅中,涉及门廊、雨棚、过厅、中庭等空间设置[3];平面式应用在建筑的走道、坡道等领域;立体式以高层建筑以及多层建筑的楼梯、电梯为主。在当前部分山庄、旅游建筑等相关工程中,由于没有电梯,则由坡道、嶝道、步阶、踏步等构建垂直交通系统。

3园林立体空间组织营造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落实空间视觉效果的延伸

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逐步向集约化方向进行转型,这也就导致建筑的设计往往以立体设计为主,横向空间有限。因此,在这样的现代建筑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来进行视觉空间的延伸。这种方法在古代园林建筑中也有使用,比如江南园林便利用立体空间组织打造曲折的布局结构,通过迂回的游线来分割空间各个层次。这种方案最大的优势便是可以从多个角度打造不同的立体空间,合理利用富余空间,从而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这种设计理念在当前的众多建筑中也有应用,比如某工程占地面积仅有400m2,为两层的独栋建筑,建筑主要为服务性的工作室。为了迎合主题,从外观上将其设计成“印章”结构,为方正的建筑题,但是内部却涵盖了大量的楼梯、高窗、飞桥、坡道等相关要素。立体廊桥和道路的结合作为主要的交通体系,所有的廊桥和道路都是互通的。而廊桥的存在能够有效改善原有道路平面布局上的缺陷,提供更多竖直方向的变化,同时也能够有效消解地形坡道不足。这种立体的道路又能够为整体空间的流线优化提供有效保障,真正实现依地势而建,也能够有效拓展人们的视觉空间。

3.2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

空间层次的营造,不仅可以开发更多的可使用空间,也可以为人们的常规居住以及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更能够让生态环保理念与建筑之间的融合更为紧密。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满足当前现代化建筑的设计需求,打造综合性园林体系已经成为了多方关注的重点,其本身不仅要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还需要兼具多功能要素,例如办公、酒店、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甚至部分建筑还涉及到了交通空间[4]。比如日本的难波公园在设计的过程中秉承着现代商业综合体的设计原则,涵盖了近十几个空间体系。众多空间功能需要进行紧密结合以及交互,这样才可以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而大量功能性区域的设置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动线杂乱。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借鉴了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遵循富余空间开发的原则,将南北两侧建筑中预留的交通夹缝改造成了人造峡谷,并且在峡谷顶端设计空中花园。在空间设计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层设计,各层之间内外交错,虚实重叠,空间变化丰富,形成立体的环状空间系统。整体结构上来看,第1层和城市道路对接能够营造最直接的出入流线体验,第2层以及第3层的建筑,逐步向内减少面积,以层层后退的方式形成较大面积的退台。在第4层设置单独的桥梁,将公园中的立体停车场和城市道路连接起来,这样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室外步行街与4层的城市汽车道路打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真正实现了立体交通体系的构建。而整体建筑的2、3、4层,又通过曲折的路线打造了内外空间共享体系;在建筑的第7、8层设置了露天的剧场,通过大面积的露天平台与环形的旋转楼梯,打造公共设施区域,能够直接通到露天剧场的后侧,然后通过阶梯进行分散。整条动线为环形,最终的停留位置与前期的起始位置遥遥相对,也可以将整体的建筑收入眼中。而室内与室外的人工造景和自然生态可以形成协调一体的景观布局,全面提升了建筑的空间层次。

3.3空间层次的需求转换

现代建筑园林得以受人们欢迎的最大优势,往往在于其利用最基础的建筑元素以及生态元素营造了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在空间中人们可以跟随流线进行游览,实现一步一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空间虚实转换以及层次转换带来的美感。比如日本难波公园,利用每一层后退的方式留出退台,在退台上栽植大量的植物,设置人工造景,每一层退台都留有缺口,缺口的位置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反复的层叠组合方式,让人们在室外楼梯以及平台上能够感受到相同主题但不同细节的景观。通过动线的穿梭来营造虚实结合的感官体验,将现代建筑隐藏在植物中,又可以实现人工以及自然的交错[5]。图1便是这种模式下的具体空间结构,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空间用地上的局限性,在有限的空间中打造多元化的立体空间结构,也可以通过层层交叠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营造内外交错的感官体验,让整体空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而迂回的道路又可以让空间的延展更具规范性。能够实现空间以及时间上的统一交融,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也可以增强人们的游览和体验效果。

3.4实现建筑景观化转型

当前,大部分的建筑是以承诺形式进行组织和规划的,尤其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城市综合体建设的需求与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组织形态进行交融,打造具有交互性以及独特性的建筑设计体系,已经成为了发展的重点。这其中古代的重台叠馆设计理念,能够实现内外流线的自主转换,在当前的建筑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且着重应用在建筑景观化建设领域,能够进一步发挥原有的效果。所谓的重台叠馆设计理念是营造开放性的观景平台,通过俯瞰以及远眺等方式,打造树枝化的空间组织结构,而这些结构中会融入大量的景观设施,通过人工造景以及自然生态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整体建筑工程的景观占比。这是一种建立在原有水平延伸的基础上打造的垂直延伸体系,比如张家界的西溪凤凰城经营中心,便是以突出景观设计优势作为核心理念,利用大处隐藏、小处凸显的方法进行景观设计[6]。如图2所示,便是常规的设计理念,将居室、庭院以及景观造景融合起来,从左到右能够营造俯瞰式的视觉动线,庭院又与造景融合起来,庭院并无界限,开放式的空间能够让景观与建筑进行交融。另外,也依照具体的地形,规划了建筑结构。可以有效解决地形地势与建筑需求、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之间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图1虚实转换的空间设计除此之外,这种方式也可以应用在当前的高层建筑设计中,例如图3的日本某酒店,不仅打造了生态体系与建筑工程相融合的结构,也建立在原有旧建筑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建筑[7]。旧建筑的灰色调与新建筑的白色调进行碰撞,有一定的历史感,而高层建筑作为后方空间的衬托背景,又凸显了前方空间中绿色覆盖庭院的优势。

4结语

综上所述,综合我国当前园林体系发展现状来看,现代建筑园林已经成为了深受人们欢迎的新型园林体系,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历史研究价值,借助中国古代园林体系的设计理念,合理进行景观设计以及空间规划,将园林与建筑融合起来,实现自然生态和人为建筑之间的多项融合,科学合理地进行空间组织规划,落实动线的调控,打造集生态、人文、生产生活需求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不仅满足城市发展规划的需求,也真正满足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相关需求。

作者:赵芳娟 单位: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