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党建工作探讨(4篇)

高校党建工作探讨(4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共促机制

摘要: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和实践,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生党建工作可培养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故高校党建工作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共促机制建设十分重要。本文首先探讨党建与就业共促进机制建设的基础,分析当前党建工作与学生就业工作的双促进作用,并通过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共促机制建设,让党建和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学生党建;就业工作;共促机制

高校学生党员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学生可通过党的建设、历史、理论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最终为党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当前各大企业在招人方面出现了“党员优先热”,党建工作在学生就业工作上的重要作用越加明显。因此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将党建工作与学生就业工作有效地联系起来,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有效面对错综复杂的就业环境的重要措施。

1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共促机制建设的基础

1.1目标一致性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存在发展目标一致性的基础。如果想要充分地探讨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双促进机制建设,就必须从多个方面探讨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只有从联系的角度出发才能发挥两者的联动作用。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就是要对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思想的教育;二就是要加强校内党组织建设,通过学校党组织的建设为学生党员的自身发展提供指导;三就是要完善各种党员机制建设,为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和引领。而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建设主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学生的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在学生的自身发展上,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因此两者的作用目标具有一致性。

1.2作用互补性

高校学生党员建设工作在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联系的同时,也存在作用的互补性。大学生党建与就业两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互促互进作用十分明显。高校的党建工作可以通过学生党员的建设促进学生就业目标的合理实现。学生党员可以发挥自身的就业带头作用,以自身的高素质发展带动整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其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合理实施可以为党建工作提供方法支持和案例借鉴,在学生党员就业问题的基础上,找出当前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问题应对的方法和策略。可见学生党建工作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互补性特征,两者共促进、共繁荣是高校管理建设的重中之重。

1.3内容交叉性

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党员的素质发展,在对其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以进一步壮大学校党员队伍建设,完善高校党组织。高校在进行入党积极分子选择时,要考虑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因素,看学生的思想觉悟是否符合党员建设的发展。例如会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符合发展要求;看学生对学校建设的贡献力;看学生自身道德素质和生活作风是否符合规范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选择指标又和用人单位的标准有着相同的特质,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作用是为学生提供社会需求引导和就业价值导向,让学生通过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增加就业成功性,包括学习、为人处世、思想进步等多个方面,与党建的要求存在交叉性。

2高校党建与就业工作共促进作用

2.1党建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当前社会选择高校毕业生的条件中,党员优先这一策略显得尤为突出。用人单位大多数认为学生党员与普通学生相比存在巨大的优势。由此可见高校党建工作的合理开展能为学生就业率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持。(1)在人才竞争加剧下,招聘门槛提高。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与社会岗位的需求量不成正比,竞争十分激烈,用人单位自然会提高选人门槛,尽量缩小选择范围,其中就存在党员优先的问题。基于这些情况,通过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上提供强大的支持,以适应社会的用人需要,凸显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2)选择学生党员,可提高企业的人才品牌效应。高校学生党员的比例在总体学生中所占的份额并不高,大多数学生党员要经过各方面、长时间的考察。学生党员是优秀学生的突出代表,所以社会对学生党员的认同度较高,用人单位选择学生党员可以为企业带来人才品牌效应。因此,高校党建的工作的好坏就体现在学生党员自身的素质上,让学生党员起到就业带头作用,提升用人单位对整体学生能力的认可。

2.2就业工作为党建提供改进方向

高校的就业工作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除了要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在岗位中发展。学生成功应聘只是起步,更重要的是看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中发挥自己的所长和潜能。这是高校就业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如果忽视学生就业的长远发展,将必然不能从本质上提升高校就业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学生就业发展的好坏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改进方向。(1)人才需求,为党员建设提供发展方法。将学生就业和党建相联系,高校党员建设可以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建设,还要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实践提供方法和渠道。(2)就业工作除了要对在校学生进行指导,还要对已经毕业学生进行反馈,通过他们的表现,找出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毕业后学生党员的工作表现,可以为高校的党建工作提供借鉴。高校党员建设可以借鉴老党员的发展路径,并从学生老党员自身发展上找出原来党建工作存在的不足,在未来的党建工作中加以解决和完善。因此,高校党建和就业工作具有双促进作用,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发挥两者的优势,可以促进高校党建和就业工作的共同发展。

3高校党建与就业出现的问题

3.1学生入党动机不明确,不能有效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中的模范作用

近些年,我国党员的数量急剧增加。有些学生为了找一个好的工作,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加入党组织,以提高自身的就业成功率。还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入党并没有多大兴趣,在思想上根本不能与党的发展思想和路径保持一致,而是在父母的安排和要求下申请入党。入党动机不纯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现象。因此,这些学生党员自身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的教育和发展保持一致,就更不可能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价值,不能很好地衡量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从而在就业工作中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甚至有的学生党员由于思想认识不高而在工作中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这都严重制约了党建与就业工作的有效实施。

3.2高校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协同力度不明显

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从当前高校党建和就业工作管理和实施的角度出发。高校就业工作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而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好的人格促进自身发展。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性。但当前许多高校并没将两者有效的联合起来,并没充分地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另一个方面许多高校党建工作独自发挥职能,不能从就业工作实践中找到学生党员培养的经验,不能紧跟社会和时展的步伐,进行党建工作,使内部党建工作缺乏效率性和适应性。表明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协同力度不足,需要在建立两者共促机制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职能。

4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共促机制的建设

4.1在党的理论课程中引入学生就业指导规划内容

高校党员建设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建设始终是高校的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应该把高校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工作的各个过程中,毕竟高校学生的培养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有效地实现高校党建和就业共促机制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加强两者之间工作作用。因此可在党建理论课程中引入学生就业指导规划的内容,进一步端正和明确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动机,使学生党员的就业意识和选择职业的技能进一步发挥。其次在党课学习中引入职业道德观念,在党员高层次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发挥职业道德的引领作用。

4.2创设党员毕业生的模范引领作用

加强高校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的共促机制的建设,就要有效地发挥学生党员在毕业生就业上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应该要在就业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因此在加强学生党员自身建设的同时,要在高校内部建立“朋辈互助”系统,采用“以一扶众”的策略,加强学生党员与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在学生中间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最终实现高校学生全员化优化就业的目的。

4.3建立高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信息系统

高校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个人信息系统,是用人单位了解学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入口,可以向用人单位提供有效的学生信息,也是建设高校学生党员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共促机制的重要技术保障。信息系统中要将学生党员的优势和就业意向以及在校表现着重标注,并通过系统积极地向社会推荐人才,为学生党员就业表率作用的发挥提供支持。同时高校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党员的就业率、就业状况、就业层次等多方面的数据,可以为高校党员建设的未来发展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5结语

高校党建工作是引导学生政治思想发挥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是优秀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石。高校就业工作的展开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发挥院校学生独特优势的基础性工作。两者的建设和发展都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因此两者之间的共促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使其形成优势互补,在提高学生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党员就业引领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庞飞.高校毕业生党建与就业相互促进的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09(30):114-115.

[2]温颖娜,闫继东.试论大学生党建与就业的双赢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87-89.

[3]孙慧敏,田保状,张安涛,等.大学生党建与就业工作“两促进”“双提高”的工作新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1):106-108.

作者:包凌晟1,吴桢婧1,胡小毅2,王思永3 单位:1.长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2.长沙学院学工部,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宿舍导师制对大学生就业影响

摘要:为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改善大学生就业情况,大学生宿舍导师制的实施现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宿舍导师制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就业情况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培养;就业情况;宿舍导师制

1宿舍导师制在高校开展的现状

宿舍导师制就是以学生宿舍为单位,为学生配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修养与政治思想素养,且人生阅历丰富,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优秀导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想方向发展的制度。[1~2]宿舍导师的职责与工作主要体现在:

(1)对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熟悉,清楚学生每一门专业课程章节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导师每周定期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难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安逸舒适和谐的优良环境。

(3)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端正学生政治思想态度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耐心指导并解决即将毕业的学生所遇到的择业问题,帮助其导规划近期人生道路方向。

(5)积极配合

学校相关部门做好学生各方面的工作[2~3]。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最早由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于14世纪制定并实施。后来导师制逐渐被推广到其他大学,到了19世纪这种制度才正式形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关系密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学分制渐渐不能满足目前教育的需求,因此,国内一些高校根据自身校情,借鉴和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探索新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20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导师制。建国后,我国制定实施的研究生导师制就是借鉴苏联的教学模式。在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入,部分高校如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初步尝试在部分院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而目前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已渐渐成熟,并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模式之一,且在全国高校的普及率每年都在不断增加。现今,学生宿舍导师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且要求指导方法灵活变通,形式不拘一格。

2宿舍导师制对大学生的影响

2.1导师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革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建设和稳定发展。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因素主要有:

(1)各高校的扩招。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83管理科学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难。由于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一些企事业单位为降低公司风险,只招聘优秀的毕业生,因此一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尤其是近几年一些企业单位正处于改制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2)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少。很多毕业生走进社会发现找到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实属不易,所以,其中一部分学生为谋生不得不委身于一个与自己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很难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例如,一个学法律的学生毕业后因很难找到工作,最后做了产品销售员。

(3)学生好高骛远。很多学生在踏出校门的那一刻都信誓旦旦,想找一份薪水高又体面的工作,但是社会很现实,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都要求工作人员从底层做起,而一些学生又瞧不起底层工作,所以工作起来力不从心,甚至一部分学生不断地跳槽,力图能找的好工作,结果既没有积累工作经验,又不断地重蹈覆辙。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仍然处于待业或失业状态。

(4)学生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高端研究性工作学生无法胜任。在大部分学校,学生本科四年仅仅只学习了理论知识,甚至理论知识不足,很难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中去,更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尽管企业单位高端研究性工作缺乏优秀人才,急需工程师一类的研究人员,但是却不敢冒风险把这些高水准工作交给这些理论与实践不足的学生。当前,我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宿舍导师制切实实现了导师进宿舍为学生指导解决各种问题。在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择业就业问题上,导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导师人生阅历丰富,且文化素质修养与政治思想素养较高,在学生择业就业方面能够掌握最新的一手资料。对学生遇到的各种择业就业问题以及未来的规划可以给出宝贵的建议。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导师是学生的伯乐,不但能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及早进入老师的课题研究,为学生以后的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实施学生宿舍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导师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2.2导师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各项能力等多个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会影响大学生将来的工作、生活等方面。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势必会成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综合素质如何,也会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大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宿舍导师制的实施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导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发展掌握了第一手可靠的资料。

(2)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导师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团体性的活动,比如辩论赛、科技竞赛、实验设计等,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及交际能力,以达到提高专业素质的目的。

(3)导师定期举行宿舍师生讨论会,帮助学生端正政治思想态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4)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一定的定型,但是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仍然不能被忽视,导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锻炼身体,身体素质的好坏将影响学生以后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3结语

现今,大学生都是90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比较优越,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律意识。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相对80后而言较弱,部分学生缺少家人关怀。大学生宿舍管理要求严格的纪律与无微不至的关怀并存,且落实到每一位学生。学生宿舍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同时,宿舍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为师生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学生宿舍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以下的问题:(1)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效果与设想存在差距。(2)学生专业水平太低,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3)相应的配套设施尚不健全,如:经费,实验条件等。因此,在实施学生宿舍导师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秉承育人为本,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不断学习、借鉴其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核心,进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目的。

参考文献

1.梅新.实行高校学生宿舍导师制问题的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2.付洪.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新途径———宿舍导师制工作的认识与实践[J].高校德育建设,2004(7)

3.李春灿.基于新生宿舍导师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教育(高教),2013(4)

4.胡赛明.导师在宿舍制高校中的缺失及回归路径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1)

作者:刘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第三篇:高校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影响研究

摘要:由于我国高校的逐步扩招,使得高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地增加。在有限的岗位下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政府的一些支持政策之外,改进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也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思想政治方面。针对研究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提出多方位开展教育,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联系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

一、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

思政教育的目的是学校发挥自身的特色和自身的优势,推动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育人才,实现学生百分百就业。为社会培育的人才必须是综合素质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学校在教育方面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和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开展思政课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把二者结合起来,有助于大学生实现创业。

二、如今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政教育没有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教育性作用。在我国,将思想政治课引入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时间不长,大学生职业规划本身的不完善导致思政教育在职业规划上不能发挥作用。学校对于思想教育课程对职业规划的影响认识不足,一些学校仅仅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让其能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作用,建立职业规划意识。只是简单地通过书本知识和教师的经验,不能使学生完全将职业规划渗透到内心中,缺乏职业规划的积极主动性。

2.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机制不健全。一些学校对于职规课程并不重视,学校并不关注大学生就业的长远问题,只注重就业率指标,简单地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找到工作学校的工作,就算做到位了,对就业没有深入的认识。同时学校在课程的开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缺乏经验丰富的职业规划老师,很多高校都是由辅导员来担任这门课程的老师,不具备专业性,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很难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职业规划中去,学校在重视程度、教学资源上都没有为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不连续。所谓连续性是指高校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是不间断的,教育是需要进行长远规划的,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也是如此。一个正确观念的树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人的职业生涯亦是如此,对于学生来就必须有循序渐进的职业规划指导,在不同的时期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职业规划,然而学校在这一方面认识不够,学校的职业生涯课堂并不能连续起来,这样不能使学生树立较强的职业规划意识。部分高校认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就业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开设课程。

三、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策略

1.多方位地开展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作为日常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为学生渗透一些就业的思想,及时提供一些就业信息,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其次学校可以从网络进行就业宣传,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就业情况,逐渐进行锻炼,积累经验,为学生以后的择业和就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完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完善思政教育工作机制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方面,在思政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的竞争中坚守自己的追求,增强自身竞争力。学生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赋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更快融入社会中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挥全部力量。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而思政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石。思政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职业规划。另一方面,促进思政教育转型。大学生实现百分百就业离不开思政教育的帮助,但是传统的思政教育不管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针对性上,都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也认识不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必须转型。当前高校开设思政教育课程为思政教育的转型提供了条件。由理论课程转型后的思政课程要重新赋予它理论的内涵。高校为确保大学生实现百分百就业,还应该加大对思政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学生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并对学生进行全面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本质上改变大学生固有的观念,“爱我所选,选我所爱”。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关系,认清自己的方向,不扎堆。作为学校还应该鼓励大学生创业,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支援西部的号召,鼓励学生扎根基层,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传统的思政教育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转型后的思政教育要立足于根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大学生就业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百分百就业提供可能。

3.促进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联系。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择业观,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择业和就业的关系,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建立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结合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实现人生价值。

总之,思政教育是学生实现就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思政教育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思政教育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同时还对创新型教育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滢.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方法改革[J].现代教育,2015

[2]陈云玲.与时俱进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

[3]杨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着力点[J].学习月刊,2015

作者:汪萃萃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第四篇: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

摘要: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但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整体素质上不占优势,就业问题日趋严重。针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从家庭、自身、高校和社会等四个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问题与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难就业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据人社部消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65万,比去年增加16万,广大高校毕业生将再一次迎来“史上最难就业季”。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学及分配上都受到政策性的优待,基本不存在就业问题。由政府来负责安排工作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工作,以及用人单位以完成政治任务来接收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政策要求,企业是否录用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考量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学习条件等各方面原因在整体素质上不占优势,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发展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因此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就业价值的引导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调查显示,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的取向有以下的一些体现与原因

1.1家庭背景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由于众多的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生活在教育不系统的祖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从这样的环境中出来进入到全新的大学里生活学习,原始存在的民族宗教观和自身所受到的不完善的义务教育相融合,在大学的生活中逐渐显现出来,直接影响到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生活,最终也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家庭背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包含了许多因素,主要分为以下情况:

1)家庭工种单一,可能家庭成员更多的是从事农业耕作,学生对此认同度不高。他们不希望继承父母的工作,希望从他人处得到恭维,被自己的民族所认同,从而获得满足与骄傲,伴有一定的功利性。在部分家庭中,有一些家长们只想靠社会关系和金钱解决自己孩子的就业问题,影响自己子女健康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

2)少数民族家庭长期受到保守和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大学毕业后就必须要找到稳定的工作或有权有势的单位,发扬门楣,因此毕业的时候,大都把目光聚集到社会职业认可度高的有稳定工资或福利措施完善的企业和部门,认为进入事业单位或公务员职位是最正确的选择,其他性质的企业或者自己创业不是正确的就业决定。体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极为淡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具有片面的认识。

1.2学习背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1)尽管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学期间在当地学校里名列前茅,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大多依旧成绩优良,学习刻苦,但不同程度上也存在着自信心较弱、自卑、性格保守的情况,在口头表达、实践能力上与经济和教育水平高地区的学生有着差距。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成功就业不自信,对就业失败之后缺乏应对的准备,同时也缺乏必备的竞争意识,因此错失了很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影响了其在就业择业中朝更好职位竞争的动力。

2)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的要求逐年提高,由于中学期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基础课程不完善,伴随着大学期间学习困难的加大,最终发生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无法达到应聘单位的要求的情况。同时专业知识受汉语学习的障碍,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期间的定位与选择。

1.3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就业价值取向的偏移

1)较多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动力和勇气去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素质,伴随着分析与评估的缺失,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也模糊不清,直接引起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时迷茫与随波逐流的心理,出现职业选择的盲目性。

2)现在社会要求大学生综合能力更高,对大学生们的要求除了学习专业课外,外语与计算机能力也是企业看重的重要能力,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缺少对课程学习的正确看待,也缺少对必要就业能力与相关能力证书的看重。

2针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

2.1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父母们大多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衣锦还乡,做出一番大事业。因此要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学生的父母首先要转变观念,抛开老旧封建的思想,淡化自己的所思所想,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因此才可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的观念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2.2大学生自身的主观特性尤为重要

1)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强调勤奋学习、积累知识、锻炼能力的重要性。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树立战胜挫折,立志成才的信心,用科学知识和能力来武装自己,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也是关键的一环,这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性看待当前的就业问题和社会的需求,合理调整自己的规划和就业期望,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整体素质上不占优势,在自身就业观具有一定偏差的情况之下盲目地加入到广大的就业大军中对其未来就业十分不利。所以,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必要审视并发挥自己的独有优势,利用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关扶持计划如“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等等来拓宽自己的就业范围与领域,并在基层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实现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价值取向。

2.3高校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1)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让学生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并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民族高校有必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合理地安排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快速而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与此同时了解和适应社会中实地的工作环境,并且在此期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择业观。

2)民族高校要想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结合各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与历史建立独有的特色专业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将有机会培养出民族地区专有的毕业生为民族地区服务。与此同时特色学科的建立将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推力,并为民族地区民族性的延伸与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3)民族高校尤其需要时刻跟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整体的就业情况,并灵活的将其与教授的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平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向少数民族同学宣传,使其了解国家发展形势和就业前景等有关内容,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可能到来的的就业形势心里有数,才能未雨绸缪,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以积极的思想和扎实的状态参与到就业的竞争里去。

4)很多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因素,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快速变化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易产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就业取向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民族高校心理辅导机构的投入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民族高校将学生们的心理情况变化信息掌握得较良好时,学生在心理出现问题时,学校才能马上使用相应的预案,及时介入并干预。

2.4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政府需要在为本地区民族高校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中做好辅助的角色。例如在社会实践范畴与民族高校合作为本区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打造基地,为其社会实践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同时,政府也有必要在政策上给予民族高校大学生以相应扶持,有针对性地实行国家颁布或规定的扶持项目。在必要时与民族高校的特色学科结合起来,制定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多种项目,例如开发民族特色文化,拉动服务行业,建立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基地等。与此同时鼓励基层少数民族大学生,做好示范带头作用的宣传,提高其就业信心,端正就业价值取向。作为信息量相对较大的大学生群体,媒体的力量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媒体重点宣传一些自主创业、到基层中去的成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案例,有助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盖世洲,刘雅宁,李蔚娅.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

[2]艾麦提江•台外库.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为例[J].学理论,2012(25).

[3]杨萍.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调查研究——以兰州市高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1(8).

[4]刘雪梅.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7).

作者:晏昊,刘渝西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