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文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高校文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文科创新型人才更一直是人才市场中的短板,这一现象突出反映了当前我国高校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立足“产学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资源,理解文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改变文科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文科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改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文理共同发展进步,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进步。

【关键词】文科生;产学研合作;创新能力

以“产学研合作”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中,更多的是倾向理工科,而文科的创新教育发展却陷入了困境。与理工科一样,文科同样是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部分,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要充分和深刻理解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才能实现理工科和文科的发展并驾齐驱。

一、“产学研”视域下加强文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012年1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六版以《另辟蹊径求发展开拓创新促繁荣》为题半版的篇幅报道了重庆大学着力加强人文社科的内涵建设,这是继2011年3月14日该报以《重庆大学:人文社科的崛起》为题的半版宣传后的又一次的深度宣传,较为系统的凝炼和客观科学地展望。两次报道的影响均有力地促进以重庆大学为“点”扩展到促进整个社会“面”的人文社科的发展。由此可知,加强对文科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产学研合作”基本内涵的要求

一般来说“产学研合作”,就是“生产”、“教学”与“研究”三者的结合,是以产业(企业)、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为基本主体的合作,[1]其基本特征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核心是经济,主体是企业或高校科研人员,目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形式的转化,“产学研合作”活动的的三个主体的内涵也进一步得到了延伸。“研”,不再局限于技术研究或新产品开发研究,运用科学知识或规律、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活动都可称为研究。“学”,不仅包括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传统教学,还包括如何教学生去创新知识、发现知识,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然后再将内在的知识外化实现生产。“产”,不再仅仅是物质产品的经济生产,任何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和带来经济效益的活动都可以称为生产。因为在当今市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中,各个国家或各个公司、企业、单位不再局限于经济生产的竞争,生产主体之外的、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成败的各类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组织制度等)或咨询、服务等创新也成为竞争的焦点,其中的各种组织形式、咨询、服务等创新活动就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由此可知,高校同样可以进行文科的“产学研合作”,文科和理工科的不同特点也决定了研究文科的“产学研合作”迫在眉睫。

(二)产学研合作与创新能力的互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其基本要素有着不同的见解。“产学研”结合下的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2],它包含的基本要素是“认为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人格品质、研究动机”。“产学研合作”与创新能力是在互补、互动中成螺旋上升式发展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创新能力的培养须从实践中入手,其中“产学研”结合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实践出真知”,其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和进行创新活动的优良环境,充分利用了社会和学校两种资源。反过来,实践中的创新能力不仅适应和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为“产学研”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三)人文社会科学是产学研合作中不可或缺的筹码

自然科学研究和改造的“世界是什么”,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为何”,后者更是一个指导性的工具,它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导向。21世纪是科学与人文高度统一和融合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不单是“高级蓝领打工仔”,更重要的是具有思想意识和价值导向的“高级组织和管理人才”。英国的C•P斯诺曾说:“作为人类智慧的整体文化,不应该割裂文学文化与科学文化。割裂后的两种文化就难免互相隔离,互相误解,这对人类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不利的.”因此,文科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产学研合作”为主导的社会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筹码,其中它所包括的道德的观念的提高,比诸如干细胞研究等新科技的冲击更重要。

二、“产学研”视域下文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

“产学研”结合下的创新能力需要“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结合”[3]。而当今文科生的培养却存在诸多的问题,或者以记忆、思辨为主的传统、陈旧、单一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与现实状况脱节;或者在理科生轰轰烈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光照下,生硬的模仿着,缺乏自己的理论,混淆了文科生与理工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异点。“文科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求异性、新颖性、高效性,它具有多层次性,是多种意识与能力的结合。”[4]

(一)创新对象的不同决定其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化的客观事物的刺激下,自觉产生积极改变客观现实的创造思想和欲望。”[5]文科生的创新对象主要是社会、人文领域,而理工科生的创新对象主要是自然、技术领域。自然、技术是客观存在的,更直观,而人文、社会是深入认识现代社会及其未来发展和认识人类的历史本身,更具有抽象性,需要在更多的阅读和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交合,以及实践中重新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新的思想和意识。

(二)文科课程的特性决定其更加注重归纳、直观、想象、

类比等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和方向思考问题,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人文社科领域的许多问题都没有标准和定论解,人的心智发展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视角和方向。国内外心理学家也常以发散思维的水平作为一个人的创造性的指标。

(三)文科人才对社会的隐性作用,决定其更加注重横向

不同学科间的融通性、综合性理工科生创新成果主要是物质财富,客观的,显而易见的,因此,其能力培养更加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和纵向深入发展。而文科主要是“管理社会、传承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所以,其作用是隐性的,为了更好的完成其使命需要在文科不同学科间“游刃有余”。

(四)世界文化格局的变化,更加注重文化自觉性意识的培养

“文化自觉性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6]文科学习中一个特点重要的就是传承文明,加强对文科生文化自觉性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发扬光大,更重的是能在当今重建的世界文化格局和秩序中呈现其独有的价值。超越“小我”以更广阔的胸襟接纳多变的社会现实,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产学研合作为主导的文科生创新能力模式建设

一直以来,高等院校对文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位于“浅水区”,在当今产学研合作为主导的情境下,如何促进文科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文理共同发展进步,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是共同面对的问题。在此,笔者做以下几点建议。

(一)树立产学研合作的教育理念,改变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政府从政策上积极引导、支持高校树立“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从经济上给予大力资助。高校要将文科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中。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高校可以从本校的经济、师资配备、学生素质等各方面分析,结合社会现实,对人才进行科学定位,然后根据不同定位人才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如,以就业为定位的学生,可以采取“2+2”模式,四年的本科,两年在校学习相关理论,两年到社会进行相关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

(二)适应和改造社会为主,调整、优化文科课程体系

一是注重文科不同学科间横向交叉、融合、渗透,强化其“行业”思想。文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转单一、平面的知识结构知识为复合、立体的知识结构,在“博”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思想意识或形成文化自觉意识。二是关注“产学研”理念在文科专业课程的渗透。以市场发展和需求为导向,开发精品专业课程。但教学内容要超越其“工具性”,去指导和影响此行业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家莱克斯纳曾说过:“大学不是风标,不是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他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东西。”[7]如,宁波的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宁波各高校可开设宁波特色文化创意相关专业,进行宁波特色的文化创意思考、创意可行性分析。三是开设体现文科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训练的课程。文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必须结合与文科专业,从文科专业的特性去有意识的加强专门思维的训练,从而使其对问题有敏锐性。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8]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高等学校接受创新教育培养与训练的学生,在完成工作时,其成功率要比其他学生高出三倍。四是注重“第二课堂”和“第二校园”的学习。“第二课堂”是课外教学、校外教学的延伸,““第二校园”是与其他院校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课程学习,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不同学校间课程的扬长补短。如,中国四大高校的“常春藤联盟”,宁波大学与复旦大学的互访学习。

(三)加强专业的社会实践教学,实现产学研合作

帮助学生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必须借助实践的平台,所以高校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研→学→产”,以社会单位为“战场”,学校为“阵营”,总结、反思、重新组合,创新,实践。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也言:“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育,指的是学生能被鼓励、开放并有表达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开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9]一是以相关专业的地方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此社会实践并不是向以往的简单的顶岗实习,见习,而是学校与相关专业的地方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学生以职员的身份进行工作、学习。二是建立相关专业的社团、组织机构,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即形成由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的社会性工作。如,文科生可以组织进行社会调查、相关专业咨询服务及各种官方或民间活动的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参考文献:

[1]陆正林,顾永安.产学研合作的再思考[J].高教探索,2012:28-29.

[2][3]艾进伟等.产学研联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教育论坛,2009,(6).18-19.

[4]文辅相.论大学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8.

[5]熊申英,罗南石.培养文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点思考[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3):30-31.

[6]刘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提高文化自觉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0,(7):25-26.

[7][8][9]傅进军等.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0]丁红燕.地方工科高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实践[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7).

[11]刘绍春.我国近代人才观的演变及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

[12]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问题及在我国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21-24.

[13]张亮峰,曾永卫.基于工程实践教学的产学研结合教育优化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42-44.

作者:张振凤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