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视野论文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精选

文化视野论文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第1篇

学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认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环境的综合,涵盖了反映学校传统和风气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主流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就目前而言,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群体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凝练而成的文化,它是区别于其他任何学校的具有不同特质、不同内容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指标。

二、民族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

对民族类学校而言,在构建校园文化时,必须利用多民族文化这一特点,充分挖掘、提炼并形成自有的特色校园文化。目前,多民族视野下的校园文化普遍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性,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文化结构的多元性

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内容包括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宗教信仰多元化、民族、种族多元化、文化多样化及价值多元化。和其他学校相比,民族类学校校园中文化结构的多元性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其特征是校内学生结构普遍具有多民族性,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他们在文化知识和价值观、信仰等方面具有多元性和差异性。这些学生由于接受自己文化的洗礼,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在心灵中根深蒂固,进入校园后他们仍然会自发形成“民族群体”,以便在校园同一平台上继续展现、传承各自民族文化,这就形成了校园文化的多元性。

2.宗教文化色彩浓厚

一般情况下,民族类学校在学校建筑、教学模式设计、学生活动、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能体现民族文化,而这些文化当中或多或少地搀和着各民族的宗教文化色彩。例如藏族学生的寝室或教室具有明显的宗教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同为藏族,但是来自于不同地区的藏族同学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仅就四川阿坝藏区而言又分为苯波教与藏传佛教。所以民族学校庞大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决定了校园文化必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且宗教工作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与国际性五大特性决定了该类学校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校园文化差异较大

首先,少数民族多来自边疆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机会相对较少,从而造成他们的意识形态、文化程度与来自经济和文化沟通交流顺畅的汉民族相比相对落后;其次,由于各民族学生非常注重自己的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与习俗,他们急于在其他民族间寻求文化认同但又希望保留各自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民族文化更好地相互融合、交流和沟通,这使得校园文化具有显著的派系性;最后,鉴于我国目前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倾向性,加之多元文化主义学说的成熟,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民族学生自发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阵营,从而造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所以,民族类学校因种种因素造成校园文化差异较大。

三、民族类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

在教育快速发展环境下,众多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不是校园文化的大发展,而是校园文化的特色、个性、魅力的淡化和缺失。基于上述情况,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学校要增强自身软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培养信得过、靠得住、留得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依据自身特点,挖掘内部潜力,利用多民族文化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就目前而言,该类学校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特色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不清

一般情况认为,学校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办学和管理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能表现学校精神的优秀文化,他能反映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人文精神。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是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而凝练出来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有的文化。学校传统文化和特色校园文化相辅相成,互为弥补。学校传统文化是特色校园文化的基石,一般情况下,特色校园文化是学校传统文化发展而来,它是对学校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学校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特色文化体现。特色校园文化要体现特色和发展,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有效地继承学校的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从另一个角度看,学校传统文化走特色化建设是其提高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丰富和发展。所以,学校在构建校园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摈弃传统文化而专攻特色文化建设,更不能为发扬传统文化而忽视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2.特色校园文化构建的民族性不突出

由于多民族文化特性,民族类学校具有与一般学校所不同的性质、服务对象和任务等特点,所以在校园文化的构建方面也应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该类学校无论在建筑风格、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等方面,还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方面,抑或是在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和校园文化作品方面,都缺乏明显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比如不少民族类学校在建筑设计、办学理念、校训、管理制度、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学校相似或雷同,这就脱离了民族类学校办学实际,缺乏特色,使校园文化的民族性不突出,缺乏亮点。

3.民族文化的融合、挖掘和创新不够

多民族视野的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先进性、传承性、创新性,因此,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已有各民族文化成果这一层面上,还必须担当起挖掘、融合、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并把它整合成既适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又与主流文化相协调的文化形态。民族类学校想要构建区别于其他普通学校的富有竞争力的特色校园文化,必须充分开展多民族视野下的多民族文化的挖掘、融合和创新工作,但实际上这方面做得不够。一是对多民族文化的挖掘不够,停留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而忽略了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整理、修复工作;二是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对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力度不够,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较少,使得各民族文化在校园内自为阵营,具有明显的民族派别性;三是对现有的民族文化创新不够,在诸如过于保守、崇尚继承、畏惧失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使各民族文化停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缺乏创新性,不能体现新时代的要求,墨守陈规,生命力不旺盛。

四、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充分挖掘、融合、发展多民族文化

民族类学校由于具有多民族文化背景,所以多个民族文化在校内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吸收、相互排斥、相互激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所以,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民族类学校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时要充分挖掘、融合多民族文化,发展多元文化。要发展多元文化,使其更好地融合、碰撞和交流,就应该通过在校内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发展格局”来实现。这一格局具有以下特点:(1)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成有机统一体,并且都拥有了更高层次的民族文化认同,即中华民族文化;(2)在多元一体格局中,汉文化既是多元中的一元,同时又发挥着凝聚多元结合一体的作用;校内的多元文化一体化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作为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管理者,一定要在校内营造全面协调、主张多元、强化一体的氛围。全面协调、主张多元就是要挖掘校内各民族学生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提供平等、公平、透明的展示平台,促进交流,加强合作,提供各民族学生自身民族文化的展示窗口,以实现校内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共同发展的格局;强化一体就是加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和碰撞,依据校内实际,立足学校传统文化,提高内聚力,培育多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承学校已有核心校园精神,最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校园多民族文化一体化格局。

2.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目前,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学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做好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保护工作,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教育体制以汉文化为中心,以英文和现代科学知识为主体。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民族类学校则必须留给民族文化足够的生存空间,挽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民族文化,这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也是该类学校的重要社会功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是规避上述不足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上,把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将当地各族人民的民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等引进教学活动,并在适当时机将其设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开设民族民间文化课程供学生选修。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一是通过挖掘、整理、发展民族文化,对其起到了保护和传承作用;二是显著提高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内涵与质量;三是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文化学习兴趣,从侧面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有利于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3.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形式

艺术活动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人格境界、活跃校园生活的有效形式,为学校的师生所共同喜爱和关注,多民族文化视野下的民族类学校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是以艺术活动为载体,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形式。为了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必须利用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发挥特长,积极开展诸如学生艺术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少数民族舞蹈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富有特色的艺术活动,不仅能更好地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而且能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唯一性,从而提高竞争力,更能促使次流的少数民族文化向主流的汉民族文化渗透和交融。例如藏族舞蹈———锅庄,原本是藏族人民在茶余饭后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以应对恶劣环境。由于创新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丰富了舞蹈内容,在每年举行的锅庄文化节中得到各民族学生的追捧并盛行于民族类学校校园中,现已成为节日、招待重要的宾客的一种通用舞蹈,更因此而凝练了特色校园文化的分支———锅庄文化。

五、结语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第2篇

1.概率统计教材中数学文化元素的现状

在高校概率统计教材中,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对概率统计教学进行诠释已经得到数学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教材在数学文化价值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数学文化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以盛骤等人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缪全生主编的《概率与统计》(第三版)和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的《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简明教程》三本教材(后文中分别以教材一、教材二、教材三称之)作为例子,它们在数学文化渗透方面的特点体现在:

(1)教材设计更注重生活和技术应用领域背景的渗透

在内容编排方面,每个知识点都能注意以生活实际或当前的技术应用问题作为背景予以介绍,强调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背景,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在介绍条件概率的定义时,教材几乎都能从掷硬币、掷骰子等简单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特殊到普遍地引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内容背景涉及较多的是产品质量分析模型(如质量、寿命、含量、误差等方面),教材一和教材三比教材二涉及应用背景的面更加广泛、量更大。在例题和习题设计方面,教材注重以解决有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等方面实际背景的问题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所统计的三本教材中,具有应用背景的例题占总的例题数超过了50%,习题中有应用背景的题目在50%左右,特别是以自然科学为应用背景的题目占了绝大多数

(2)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统计计算能力的培养

加强数理统计的内容,注重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如增加了假设检验问题中的P值检验法和一些统计图的应用,还介绍了bootstrap方法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增加Excel软件和“宏”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概率统计的研究赋予更强大的工具,没有现代的专业统计分析软件作为研究工具,概率统计问题的研究是不可想像的,在概率统计教材中适当引入统计软件的运用是必要的。虽然现在统计分析软件的功能很强大,但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才能掌握,为适应概率统计的入门使用,盛骤等人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中就增加了Ex-cel软件和“宏”数据分析工具在概率统计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数理统计方面的运用,这对没有经过专业统计软件学习的学生和使用者有很大的帮助。

2.高校概率统计教材数学文化元素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数学史的呈现太少

呈现方式不明朗数学史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和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因素。教材中的定义、定理、法则和公式都是数学家们经过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锤炼后的完美逻辑体系,这种完美的形式忽略了曲折复杂的数学发现过程,但正是这种过程隐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元素。如对概率定义的引入,三本概率统计教材几乎都是这样表达“历史上有人做过……其结果如表……”,然后在表格中列出历史上的几个有关频率的试验,甚至有些教材只是用简短的语言一带而过,然后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紧接着就给出概率的其他定义。这样的表达,学生缺乏对概率定义公理化过程的认识,也失去了一次培养学生提高学习概率统计兴趣与热情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概率定义的形成本身就是数学抽象化过程的典型例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抽象特性和方法。遗憾的是,目前高校概率统计教材中出现数学史的地方实在太少了。据统计,教材一、教材二和教材三中出现数学史的地方仅有频率的定义中提到的德摩根、蒲丰和皮尔逊等人抛硬币试验的介绍或一些试验数据;教材二在引言中则对概率论的发展历史作了一个简介。三本教材中对数理统计的历史介绍等于0,其实概率统计教材中能出现数学史的地方比比皆是,教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呈现。

(2)应用背景相对薄弱

概率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当前高校教材都注重生活和技术应用领域背景的渗透,社会科学的应用背景相对薄弱。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数学文化背景的方式是多样,如重要数学名人物传、数学发展事件记、重要数学成果和概率统计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等内容,这是体现数学文化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从中获取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精神和体验数学美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当前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

(3)多元文化缺失

概率统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等学科的重要工具,高校概率统计教材在体现这些领域的应用方面有较大的篇幅,但与学生相关生活文化背景的联接方面显得不够,这容易导致学生认为很多概率统计的知识与他们生活或工作相隔遥远甚至没有关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和态度。

二、概率统计教材设计

中凸显数学文化的思考现行的概率统计教材的知识系统逻辑体系已经经过多年的验证,证明是可行的。数学文化视野下的教材设计目的是,如何在现行教材的知识体系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元素,数学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内隐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把数学文化内隐的知识部分相关内容简单地累加到教材里面去,而应该有机地结合在概率统计外显的知识内容中去。下面谈几点构想。

1.关注数学史在教材中的作用

概率统计教材的内容安排要适当兼顾知识发现的历史,使学生能够领略到数学内容发现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发现过程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如在介绍“概率”的定义时,教材的编排最好能介绍概率定义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定义和公理化定义。使学生在学习概率的定义时能了解概率定义形成的历史,了解贝朗特悖论的意义,得到数学螺旋上升抽象过程的感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从而学会批判、质疑、独立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在学习DeMoivre-Laplace定理时可以介绍DeMoivre等人在二项分布正态逼近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是数理统计学的基础,也是概率统计思想的重要体现,重温这段历史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回归与相关分析的发现对数理统计学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这个统计模型的应用,使统计学由统计描述时期进入了统计推断的时期,它促使一个严谨的统计学框架的形成,学习该知识点内容时,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回归与相关分析的产生历程。其实,概率统计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行数学史介绍的,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将会得到浓厚的数学思维熏陶。

2.强调知识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概率统计的数学文化部分呈现要以导引的形式出现,而不能把相关内容简单地累加到教材中去,从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热情,使数学文化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知识建构中去。如在“概率的基本概念”部分,有必要介绍概率定义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但在具体的教材呈现中,没有必要把这些历史材料详细地罗列到教材中去,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数学史料添加到教材里面去,只能增加教材的容量,导致教材臃肿,变成数学史的堆积而已。而应该是在循序渐进介绍概率定义的同时,适当采用简洁和引导性的语言,营造一种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查找相关学习资源,让学生既能感受到概率定义的发展历史,也能掌握如何通过查找资料来进一步验证和了解这种发展的详细情况的能力。又如,在“假设检验”这一章,可以介绍历史上威尔登检验骰子是否均匀的试验,但没必要陈述这个试验的详细过程,可以以问题的形式把威尔登与皮尔逊对试验结果的争论呈现出来,使学生既能了解假设检验产生的这段历史,也可以重温探索科学的过程。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功能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第3篇

根据《BP能源统计2014》,该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47.9%和43.2%。天然气的产量和消费量约占世界的18%和13%。近几年中东的石化产业依赖丰富的天然气副产NGL快速发展起来,目前是世界第三大乙烯生产地区。但随着中东地区在发电、海水淡化、石化等产业天然气需求急速增长,可用于石化生产的轻烃资源也出现供应紧张的趋势。中东地区虽然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是预计2015年该地区将出现天然气短缺,过去靠低成本原料大肆扩张的发展模式也将面临挑战。尽管面临NGL短缺,中东地区的石化工业采用液体原料仍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未来几年中东地区的乙烯产能仍然保持增长。2014年中乙烯产能约3200万吨/年,比上年增长约6%,乙烯产量约为2840万吨,比上年增长约9.2%。在原料面临短缺的情况下,中东地区石化生产商开始将目标原料转向液体原料,如Sadara公司将采用约一半石脑油一半乙烷作为原料。采用液体原料一方面是基于原料可获得性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中东地区针对北美乙烷裂解大规模发展后,世界橡胶、苯系产品等供应将出现短缺做出的调整。沙特的大型石化企业还进一步提出产品多元化和差异化竞争的战略,将在未来生产出更加丰富和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占领世界石化市场更多的领域。如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在Jubail合资成立橡胶公司,将生产丁基橡胶、EPDM橡胶、SBR、聚丁二烯橡胶等产品;Sadara公司和陶氏化学成立的合资公司,从陶氏获得13项技术的授权,将生产包括PE、环氧丙烷、橡胶、乙二醇乙醚、胺类、异腈酸酯、多元醇等产品。

2.美国石化行业业加速扩能

美国石化行业继续依赖页岩气开发产出的NGL快速发展乙烷裂解及其下游产业。2013年,美国石化产业受制于中游乙烷运输设施。2014年,部分管道建成,中游瓶颈部分消除,石化产能增加加速,并出现一定的过剩。2014年,美国乙烯产能约3100万吨/年,产量约为2550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1%和3%。美国的石化行业目前正处于井喷式增长中。根据美国《化学周刊》统计,2014年拟在建的乙烷裂解项目达11个,预计到2017年增加产能约1038万吨/年。美国页岩气产量仍在不断上升,而中东天然气资源面临短缺。此消彼长,美国石化产业增长的势头在未来将可能超过中东。但是从长期看,美国乙烷和乙烯产能均过剩的情况下,上下游争相出口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美国的乙烷产品今年将有大量商品出口到欧洲,可能导致美国国内乙烷价格上涨,而乙烯产能过剩则会对下游产品的价格起到抑制作用。美国国内的化工产品市场已经发展成熟,增长速度较慢,石化产品增长速度超过美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其过剩的石化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大部分产品销往欧洲和新兴市场。从目前形势来看,受地理位置影响,美国下游产品未来首选目标市场是南美的新兴市场,其次是亚太地区。

3.欧洲转换原料谋求生存

欧洲石化产业受困于原料和能源成本高昂。根据美国IHS公司的数据,欧洲石化行业原料成本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45%,用电成本是美国的2倍以上,天然气成本是美国的3倍。该地区2014年仍然陷入关闭产能的危机中。2014年欧洲地区乙烯产能为2300万吨/年左右,产量为1940万吨左右。北美页岩气产量增速过快,过剩严重,有望在近几年大量出口。欧洲石化行业已经开始裂解原料的轻质化。2014年英力士公司首先宣布,计划在北美和欧洲裂解装置之间架设“虚拟乙烷管道”,将北美乙烷运送到欧洲加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也打算改造其位于英国威尔顿的烯烃装置,用于加工从美国进口的乙烷。北欧化工与美国公司签署了为期10年的乙烷供应协议。美国过剩的乙烯原料还包括LPG(液化石油气),2014年出口到欧洲的LPG价格大幅度下降。欧洲2014年已经加大了北美LPG进口量,一些沿海的灵活原料装置已经取得较好的效益。欧洲裂解装置的原料有60%左右为液体原料,预计2015年原油价格将在较低水平波动,可大幅度降低欧洲裂解装置的成本,对欧洲石化工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4.中国甲醇制烯烃快速发展

我国石化产业的原料成本较高,但之前受高油价影响,蒸汽裂解产能没有扩张,多个蒸汽裂解项目延期。2014年采用甲醇为原料的多套MTO、MTP装置投产,是近年来该原料路线增长最大的一年。2014年,中国乙烯产能约1940万吨,乙烯产量约为1800万吨,其中甲醇为原料的产量约占5%,2015年随着新投产的7套甲醇制烯烃装置稳定运行,该路线的乙烯产品所占比例将有明显提高。石油化工路线的蒸汽裂解装置进一步寻求轻质化,将LPG中能够用于裂解的加以利用,也有企业考虑进口北美的轻烃资源。而2015年原油价格预计处于低位,石油路线的石化产品盈利空间有望改善。

5.油价下跌利好化工行业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第4篇

探索根据维普数据库,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我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作用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主要是从企业文化功能、企业文化结构、企业整体层面,员工个体层面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从企业文化功能角度来研究企业文化作用

第一,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把员工和企业追求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使每个员工产生认同感(袁玲,2002),让员工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形成一种凝聚力。第二,导向作用。企业把建立共享价值观当作管理上的首要任务,对员工理想追求进行引导,使企业形成一种“文化定势”,进而把员工努力方向引导到企业目标上来,使员工把企业追求作为自己的追求(陈国强,2003)。第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周小波等,2008)。第四,激励作用。企业内部形成文化氛围可以对员工精神进行激励,让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潜力得以挖掘(彭华平等,2009)。

2从企业文化的内在结构来研究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外是企业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内动力。企业文化从外到内层次划分物质力、行为力、精神力。第一,物质力。物质文化是一种物质形态的表层文化,是企业行为和精神文化的显现和外化结晶(金春奉,2011),通常以企业生产资料、产品、英雄模范人物等为载体,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和面貌直接展示在公众面前,让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增强吸引力。第二,行动力。行为文化以企业活动为载体,处于企业文化的中层(尧志刚,2008),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着衔接和传递的作用,让员工、管理者能充分释放热情,积极工作。第三,精神力。企业文化让员工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其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从而让其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王利生,2012),这种升华就是与精神文化形成高度的一致。

3从企业整体层面研究企业文化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永不枯竭的能源,是企业的“护身符”。第一,灵魂支柱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共同信仰和精神信念,是实现企业制度与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障和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战略创新的理念基础。这表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对企业发展具有保证和支撑作用(武恩太,2003)。第二,汇聚力量作用。企业文化宣传以人为本的理念,能树立正确价值观,为企业创造和谐发展环境,将员工团结凝聚在一起共同努力,汇聚各方力量提高企业综合力。在此基础上,企业文化能打造企业营销差别优势和保证企业战略方案实施(袁孝中,2014)。第三,形象塑造作用。企业文化是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健康联结的纽带(杨金柱等,2002),是树立企业形象和品牌的关键,而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也就能够帮助企业塑造良好形象。第四,提升竞争力。企业文化决定企业核心能力,代表生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影响企业思维方式和战略形成的全过程(陈剑锋,2010),在此之上在企业内部倡导和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活泼和谐的精神氛围,方能推动企业内部的凝聚团结,让企业综合实力增加,竞争力增强。

4从员工个体层面研究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当属基层员工,他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石,同时,企业文化的作用也主要是通过他们展现出来。第一,形成“粘合剂”。企业文化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袁徐强,2012)。这样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联系起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对企业的强烈归宿感,形成一种凝聚企业活力的源泉。第二,归属感。当共有认识和价值观被企业定义得越清楚,员工就越愿意把自己和企业任务联系在一起,感觉自己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吴志强,2012)。而具体的企业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感到只有企业的价值实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能够让员工不断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基于实证研究的企业文化作用

探索根据维普数据库,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得到快速高效发展,使得对企业文化的探索方法、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实证研究成为了主流。对企业文化作用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企业整体层面和员工层面进行。

1从企业整体层面研究企业文化作用

1.1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形成品牌

企业文化影响到企业品牌塑造与品牌营销战略选择和执行,在企业品牌创造之初和涵养之中都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罗微,2013)。海尔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创海尔世界知名名牌”思想的指引下,经过近18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跨国企业。宇通客车通过构建“敢为天下先”的企业精神等形成企业文化,让宇通客车从一个小厂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和中国客车第一品牌。

1.2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绩效

韩丽晶(2005)证明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文化力量雄厚的企业可以取得较好的绩效。孙剑等(2008)通过长三角地区1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文化的灵活性和企业文化的关注外部程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从员工个体层面研究企业文化作用

2.1增加员工认同感

企业文化通过统一员工思想等来获得员工的认同。魏璐(2012)通过研究发现企业文化对员工认同感有正向作用。许辉泽(2014)采用文献法与实证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得出企业文化对员工组织认同有重要影响。

2.2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企业文化能够通过其自身独特的要素让员工切身感受到企业带来的归属感(刘坤,2013),从而激发员工无限潜能,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积极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文化能够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从而产生满意,然后让员工积极性得到加倍调动。

2.3培养员工忠诚度

郭玉锦(2001)以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受均分别有显著差异,企业文化的一致性越高则员工的组织忠诚度越高。孙海燕(2011)实证表明企业文化通过影响组织承诺负向影响员工的离职倾向。这就是说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员工忠诚度。

三.结论

文化视野论文范文第5篇

工业设计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广义的工业设计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它包含了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设计,即针对人与自然的关联中产生的工具装备的需求所作的响应,包括为了使生存与生活得以维持以及因发展所需,对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产品对使用者的身、心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与匹配。狭义工业设计的定义与传统工业设计的定义是一致的。由于工业设计自产生以来始终是以产品设计为主的,因此产品设计常常被称为工业设计。城市文化,可以定义为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也可说它是“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

2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冲突

工业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冲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风格和历史传承,对于一些历史气息浓重、历史传承久远的城市来说,工业设计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工业化整齐划一的大批量生产中,在现代气息非常浓重的工业设计下,城市文化中的历史气息丧失了原有的特色,城市原有的、流传下来的城市文化传承被破坏,原有的城市风格和城市特色被破坏。同时,在城市同一地区既有城市历史文化的遗留传承,又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设计的痕迹,造成了城市风格、文化极为混乱,互相冲突,没有协调,对城市文化建设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工业设计的整齐划一对城市文化的冲突。工业化强调统一设计,统一开发,大规模生产,大批量出售,同样工业设计中也有高效的批量生产,因此工业设计在城市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放眼望去同一城市的工业设计的产品大多相仿,相似或者一模一样,造成文化的审美疲劳,也使城市文化变成了单一的现代化工业化符号,丧失了城市文化原有的生命力和活力,使其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单一格调。同时,大量的工业设计投入批量生产,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分度逐渐变小,城市与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像,现代的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越来越接近,导致了城市个性、城市文化特点的缺失,使城市文化缺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变得平庸没特点。工业设计对于旧有城市文化的破坏。工艺设计是城市工业化之后的产物,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城市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工业化的洗礼。一些城市被迫地也要跟随城市化的脚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同样工业文化也是如此,工业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对城市旧有文化的破坏,这种破坏无法避免,只是破坏程度会有所不同,这种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冲突较为普遍。

3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在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发生冲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业设计者也在努力避免工业设计对城市文化造成冲击。工业设计不是单一的冰冷机械,它是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可见工艺设计有着文化与美的因素,这给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契机。工业设计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提到一个城市的城市文化不可避免地就要提到城市的历史文化,一个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是有积淀和底蕴的。工业设计要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相融合,特别是对于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工业设计更是要融入历史文化,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的工业设计能对城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工业设计者要对城市历史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切不可盲目照搬,只为现代化而设计。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现代化的融合。城市进入现代化之后,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业设计给城市文化带来了新鲜的活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的城市来说,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城市文化集中地在现代化、高科技的工业设计当中体现。工业设计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气息,它为城市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可以让人从中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年轻与朝气,发展与进步,是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体现,是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融合的体现。工业设计城市旧有或特有文化的融合。一个城市往往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和明确的文化发展趋向,这种文化方向应该是明确的、统一的、长期坚持的。所以工业设计要与城市文化中旧有的或特有的文化相适应,相协调,做到不影响城市的主体文化建设,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4工业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城市都是经历了发展、吸收、冲突、融合、沉淀等等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不可估量,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让文化对工业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播设计、设计管理四类,包括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设计、UI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网站设计等。工业设计又称工业产品设计学,工业设计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色彩学、方法学等,是一门综合性的,将工业产品加以美化并使其更具功能性的学科。在文化对工业设计产生影响的同时,工业设计同样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

(1)工业设计对于城市文化。从历史的发展中我们知道,人们的文化是从生产工具的制造开始的,这种工具制造,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早期工艺设计的开端。在早期人类的工具制造中,人们在满足了工具的实用价值要求后,就已经开始追求设计的美观,在追求美观审美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造物艺术。在这种造物艺术不断丰富的同时,艺术水平不断提升,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象征。在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中,造物艺术文化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生产形式。相较于过去的造物艺术对于一个区域的影响,如今的工业设计对于一个城市文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并且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2)城市文化对于工业设计。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等,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文化。这种城市文化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工业设计产品的使用者来说,要符合自身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取向。二是对于工业设计的设计者来说,设计者是工业产品设计的主导者。设计者在设计工业产品时除了考虑实用性,肯定还要考虑产品的艺术性是否符合城市文化的发展趋向。设计者身处在城市当中,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对城市也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这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对设计者的产品设计产生了影响,也就是城市文化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

5在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到联通,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手机,是手机上的红色中国结标志。可以说,手机是一种最典型,最贴近人们生活的工业产品,其中联通手机上的红色中国结就是工业设计与中国文化结合的最好体现。中国结有寓意着幸福,连接友谊、亲情、爱情之意,这与手机所传达的连接之意一脉相承,相通相连,这是工业设计与中国文化融合非常成功的例子。同样的这样融合也体现在城市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应正确处理好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之间的问题。避免工业设计对城市文化的破坏,让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建设浑然天成。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工作,城市规划中城市的文化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避免工业设计对城市文化建设的破坏,对城市规划的破坏,对片区规划的破坏,对城市整体风格的破坏,做到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完美融合,浑然天成。

6工业设计与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

对一个城市文化影响最为直观,市民最容易关注到的,就是工业设计在城市的公共设计中的应用。城市的公共设施是城市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的公共设施就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场所与设备,包括交通、文化、体育、金融、行政等各个方面。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来说,城市公共设计的系统、装饰、功能、经济等方面都融入到了公共设施的设计建设当中。要注重美观,注重城市的设计理念,注重设计个性与整体性的结合,最重要的是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让工业设计体现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中,与城市文化相互辉映。工业设计与工程技术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工业设计中要包含美的成分,这种成分会对文化产生影响。工业设计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对话,通过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传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取向。经济性。工业设计要以城市经济发展为基础,城市的公共设计当中首先应该考虑到经济性。工业设计的公共设施要体现出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使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若是城市经济发展一般,却在市中心建立一个与经济发展不相符的工业设计产品,就会与城市的发展显得极不协调。能效性。工业设计自然要考虑到产品的功能性,没有工业设计只考虑美学而不考虑它的功能性,首先要满足工业产品的使用性,然后再去考虑其他要素。功能性集中体现了工业设计中对科学与科技的应用,对城市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整体性。工业设计作为一种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设计,在对城市的建设中要具有系统性。系统性体现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作品,而是在城市建设中一个有组织、有规划的整体,要有统一的联系性,要有统一的风格,统一的整体性,与城市文化主旋律相协调。装扮性。工业设计的美学艺术成分体现在装饰性上,工业设计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美化工业产品,满足人们审美要求,进一步达到一定的艺术性,直至产生一定的文化影响,达到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的高度,进而就会对城市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7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