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规划方法

土地规划方法范文精选

土地规划方法

土地规划方法范文第1篇

传统城市土地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构筑在经济—技术体系基础上的官僚制度为依托,这个制度的核心原则是功能理性,调节方式是效益,即以最少的成本换回最大的收益。在这个制度的指引下,城市土地规划是按照产出效益原则建立起来的,权威的指令通过等级秩序以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到实践规划层面,社会公众参与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方式在城市化初期能够以迅速有效的指令“绘制”出城市土地利用的蓝图,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和土地利用力度的加大,这种传统的土地规划方式已难以适应高度复杂的城市建设。

特别是在我国,传统的城市土地规划已经严重滞后于城市的变迁速度,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公众参与,土地规划成为有关部门闭门造车的产物,由于土地规划缺乏透明度,往往成为腐败行为滋生的土壤。事实上,城市化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面积扩张的过程,是土地向非农业大规模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财富产生、转移、流动和分配的过程。由于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态势的飞速前进,由土地产生的巨额财富是史无前例的。而这种财富的产生和分配过程是否合理、公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的科学、合理规划。正是土地规划涉及庞大的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涉及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土地规划的科学、合理、公平离不开公众的高度参与,只有让土地规划更多地透进阳光,才可能堵住滋生暴利和腐败的黑洞。

在西方,人们认为城市土地规划反映的是公共、私人及各个团体的利益,通过相互协调对话的产物,公众参与应成为城市土地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组成部分。早在1947年,英国《城乡规划法案》就规定允许公众对城市土地规划发表意见和看法。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公众参与在西方社会中成为城市土地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68年英国《城乡规划法案》的修订中,为了适应新时期的特点,英国制定了与传统的公众参与不同的方法、途径和形式,这就是著名的“斯凯夫顿报告”(theSkeffingtonReport),它被认为是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发展的里程碑。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了对公众参与理论的探讨和研究。PaulDavidoff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倡导规划”(AdvocacyPlanning),他认为城市土地规划应由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规划人员共同商讨,决定对策,以求得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利益的协调分配。SherryArnstein则从实践角度提出了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程度的阶段模型理论和“市民参与阶梯”理论,为衡量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成功与否提供了基准。上世纪90年代,Sager和Innes提出的“联络性规划”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侧重研究土地规划者如何使公众积极参与到城市土地规划当中的问题[1]。

与此不同的是,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在我国长期被忽视,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后,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开始摸索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的道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说,仍存在许多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1)在土地规划的编制阶段和审批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公众参与,但主要局限于学术机构和研究机构“精英”层次的参与,并没有完全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2)由于政府部门片面把土地规划当作是向上级交代、负责的体现,在相关的制度设计中对公众参与缺乏重视,使得公众参与土地规划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3)公众参与土地规划还处在形式化的阶段,尚未向实质性迈进。虽然部分城市已经把土地规划的总体目标、期限、范围、地块用途、批准机关和批准日期公示于众,但是多数地方并没有机制保证公众意见的反馈,而且规划公告内容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限制了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

城市土地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自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中城市土地规划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此后城市土地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事实上,公众参与的兴起是在特定的社会思潮背景下产生的:首先,自由主义和民权运动的兴起塑造了公众参与的基本模式,润泽了公众的公共精神和参与意识,社会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部分市民要求参与到宏观的城市规划中来;其次是城市土地规划界内部针对现代城市建设所出现的“理性扩张”弊病进行自觉的反省,促使城市土地规划工作者从高高的象牙塔走向社区和民众。随着理论和实践的演进,城市土地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被认为是市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城市土地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让广大的城市市民尤其是受到土地规划内容影响的市民参加规划的编制和讨论,规划部门必须听取各种意见并且要将这些意见尽可能地反映在规划决策之中,成为规划行动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科学理论的完善和公众参与的不断推进,出现了许多新的与公众参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深化了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的理论和手段,而且通过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紧密结合推进了公众参与的不断发展。

2.1多元主义与城市土地规划

多元主义的思想是战后西方政治学界的一个重要论题,Davidoff和Reiner于1962年发表的《规划的选择理论》(AChoiceTheoryofPlanning)就是从多元主义的视角来建构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他们认为,规划的整个过程都充满着选择,而任何的选择都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的,土地规划者不应以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判断来代位社会的选择,因为这是土地规划者的个人价值观,而不是社会大众的判断。土地规划者并不能担当这样的职责,而且这样做也不具有合法性。因此,规划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扩展选择和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相反。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倡导性规划”(AdvocacyPlanning),就是希望城市土地规划能够将城市社会各方面的要求、价值判断和愿望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群体之间进行充分的协商,为今后各自的活动进行预先协调,最后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形成规范他们今后活动的“契约”。

2.2社会资本理论与城市土地规划

“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并运用于社会学研究之中,他用社会资本来指代那些个人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在科尔曼、帕特南等人的努力下,社会资本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思想资源。

近年来的社会资本研究表明,社会公众参与对于民主进程的推进和民主政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理论界普遍认为,“以社会参与和自发联属组织为代表的社会资本是市民社会的‘粘合剂’和‘基石’,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会参与行为和自愿组织活动更为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与公共事务、交流信息和思想,而且可以在自发形成的组织活动中自然地体验到民主的程序和实质,这些都为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尽管社会资本理论偏重于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但城市社会学和城市土地规划的关系却源远流长。众所周知,现代城市土地规划的来源之一就是英国社会学家对伦敦贫民区的研究,而美国学术界多把城市研究和城市土地规划放在一起。特别地,作为形成社会资本的重要“基地”——社区,在城市土地规划中的意义更是重大。社区组织实力越大,公众参与的成效就越显著,而社区组织的实力关键取决于社会资本是否充沛。

2.3治理理论与城市土地规划

治理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兴起,现已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个不同层面上的社会权力的中心;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后者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模糊了公私机构之间的界限和责任,不再坚持国家职能的专属性和排他性,从而强调了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从治理理论的视角看,城市土地规划主要是一种实施计划管理和空间开发的公共行动,这种公共行动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自上而下命令式、强制控制的等级制管理方式。城市土地规划无论是在编制,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引入专家咨询、相关利益团体、个人间的对话协商,实现各利益集团的协调,这些在当代城市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建设活动中已有大量的实例[3]。从城市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中,我们可以窥见治理理论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城市土地“治理”思潮的涌动是公众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热情高涨的结果,也是土地规划从理性决策演绎到社会公共选择的现实反照。

3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实践分析

城市土地规划应该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动态型的规划。早期,在功能理性的指引下,许多城市比较强调土地规划中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公众对于土地规划公平、公正目标达成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城市建设主体多元化和利益群体的复杂化要求城市土地规划也必须走向民主化,而市场的动态变化和不确定性,也需要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意见来化解。只有让公众了解规划的性质、内容和职能,并参与到规划编制和实施监督过程中,才可以制定出更切合实际并易为大众所接受的规划,并且有利于各利益主体间的平衡和协调。同时,西方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也揭示出,公众参与是城市土地规划有效运转的重要因素,城市土地规划理所应当成为公众参与到关系切身利益的城市建设中来的重要平台。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加强城市土地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着手:

3.1加强城市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安排。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4]。只有从宏观上进行制度安排,才能够保障城市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有效、持续地进行下去。特别是,城市土地规划中的公共建设项目(如歌剧院、体育中心、图书馆、美术馆、大型雕塑、广场、公园等),其目的是服务公众,美化城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理应容纳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近几年,全国许多引人注目的城市公共建设项目,常常进行全国或国际招标,有些项目也向公众展示以征询群众意见,这无疑是一个进步。问题在于,这种大范围向公众征询对某个公共建设方案意见的做法,并不是现有制度明确规范、约束的结果,大多数纯属个案形式,一个方案到底需不需要公众参与,往往是领导个人意志的结果。因此,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公众参与公共建设项目方案决策的权利,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应当从实体权利上保障公众获取土地规划的信息和监督、评价土地规划的内容,还要从程序权利上建立公开批示、公开听证、群众举报、舆论参与制度。

3.2培育参与城市土地规划的民间组织。从政府的角度说,实现公众参与主要通过决策、管理权限下放和立法等制度保障的方式进行,但是,要实现真正的公众参与还必须有独立性的民间组织的参与。就国外公众参与城市土地规划的历史发展来看,一个独立于行政组织层次之外的、又受法律保护和支持、由关心城市建设的公众组成的中介性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是有效土地规划的必要因素。在美国,相关的协会如自然资源保卫协会(NaturalResourcesDefenseCouncil)、美国规划协会(TheAmericanPlanningAssociation,APA),就在城市土地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借鉴,我国也应该努力培育积极参与城市土地规划的非行政机构,发挥它们的组织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先从“社区参与和发展委员会”等基本机构起步,逐渐扩展到包括法律专家、规划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民间协会的培育。在充分发挥民间组织潜力的同时,政府应该去平衡多元主体的利益矛盾,以保证政府宏观城市战略和微观土地规划目标的一致。

土地规划方法范文第2篇

摘要:耕地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杨凌示范区1997-2005年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示范区耕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等人文社会因素。

关键词:耕地;DPS数据处理系统;逐步回归分析法;驱动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首先提出了我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约束性指标;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说明耕地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不仅要把耕地保护作为首要任务,而且还要了解耕地减少的原因。因而本文以杨凌示范区为例来探讨耕地不断减少的驱动力。

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截至2005年底,杨凌示范区总人口14.75万人,GDP18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8.1:48.7:4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96亿元;财政收入1.7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招商引资8.8亿元;全年进出口总值7720.8万美元。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杨凌示范区1997-2005年土地数据来源于1996-2005年杨凌示范区土地统计台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来源于示范区发展计划局、陕西省统计年鉴。本文以示范区1997-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影响示范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二、杨凌示范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一)耕地数量的变化

截至2005年,杨凌示范区的土地总面积为9410.53公顷,农用地6165.33公顷(1997年为6811.57公顷),耕地为4437.30公顷(1997年为5810.42公顷);建设用地2774.94公顷(1997年2139.23公顷);未利用地470.26公顷(1997年459.73公顷)。9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1373.12公顷,年均减少速度为2.63%。可以看出示范区耕地减少迅猛。

(二)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1.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因子分析。自然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长期主导因素,短期内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因而本文只探究社会、经济等人为因素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根据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的思路和要求,以及杨凌示范区现有资料情况,选择1997-2005年序列资料作为基础数据,从中选取8个影响因子:x1——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万元),x2——GDP(亿元),x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x4——地方财政收入(亿元),x5——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6——总人口(万人),x7——各项存款余额(万元),x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Y——耕地面积(公顷)。选取以上变量的1997-2005年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对杨凌示范区耕地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素为:

第一,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x1)、农民人均纯收入(x5)、各项存款余额(x7)。示范区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各项存款余额由1997年的4849元、1369元、51285元增长到2005年的14989元、3517元、262774元,年均增长23.23%、17.43%、45.82%。人们除了有吃饭、穿衣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外,还有安居乐业的需求,因而人们强烈希望拥有自己的住房。与此相对应,示范区房地产投资由1998年的2670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19172万元。

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3)。示范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97年的10485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99639万元,年均增长94.45%;交通用地面积从1997年的115.58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196.4公顷,年均增长率为7.78%,并有80.89公顷的耕地转化成了交通用地。可以看出从示范区成立以来政府对示范区道路、房屋、公共设施等的投资是很大的。道路、房屋、公共设施等固定资产是依附于土地而存在的,所以对固定资产的大力投资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土地。

第三,总人口(x6)。人口是最具活力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之一。1997-2005年,示范区人口从116001人增加到147500人,年均增长率为3.02%;非农业人口由33085人增加到61600人,年均增长率为9.58%;城镇化水平由1996年的29.59%增长到2005年的41.76%。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对粮食、住房及公共设施的需求增大,导致建设用地扩张,耕地减少。

三、耕地保护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地方政府在耕地保护上是被动的。为了鼓励和提高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行为趋向一致,就需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首先中央政府支付给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费,确保地方政府在保护耕地中的收益不低于将耕地用于非农用途的最大收益,与此同时不定期抽查(包括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并给予工作出色者奖励,而对于那些私自占用耕地或以次充优进行占补平衡的地区的相关官员进行严厉惩罚;其次要在农民群众中建立奖励制度,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和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保护耕地的主体地位[3]。

第二,实施耕地生态管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的生态建设。为了巩固和加强生态退耕产生的巨大效益,应对耕地实行生态管护制度。生态退耕工程分村设定专人管理,管护队伍由项目区所在村组择优提议,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择聘用,由建后管护工作小组颁发聘用证书,与管护人员签订合同,进一步明确责权利。每个村确定1名管护员,负责本村受益区内生态退耕的管护。建立管护基金,根据“谁受益,谁出钱,谁管理”的原则,项目区按受益面积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生态退耕工程的管护费用,由项目村统一安排。

土地规划方法范文第3篇

根据部、省厅、市局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实市局《关于开展卫星遥感土地执法检查的通知》(杭土资执[2009]10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区第九次(20*年5月至20*年7月)卫星遥感监测土地执法检查的工作(以下简称“卫片执法检查”),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和加强协作,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检查的范围、内容和方式

(一)检查范围

全区20*年5月至20*年7月期间新增建设用地变化情况。

(二)检查内容

检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施、土地审批、土地供应等情况。

1、监测图斑涉及地块的使用是否经过依法批准;

2、是否存在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超过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批地;

3、经过批准使用的地块是否存在骗取批准、超占面积和擅自改变用途;

4、土地违法行为是否已经通过动态巡查发现等情况。

(三)检查方式

分局采取统一组织,各职能科室(队)、所按方案中各自的职责协同配合,展开卫片执法检查,市局将组织督查、指导、验收的方式进行。

二、工作步骤及分式

(一)准备阶段(3月13日前完成)

1、成立卫星遥感土地执法检查领导小组;

2、制定工作方案与计划;

3、动员学习:组织学习国家、省、市有关利用卫星遥感开展土地执法检查通知的文件精神,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4、准备资料:(1)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图件、外业调查记录手册、土地变更统计台帐(由地籍管理科负责提供);(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文件(由土地规划利用科负责提供);(3)近三年的建设用地审批资料、耕地占补平衡资料(由征地事务所负责提供);(4)近两年动态巡查台帐、群众举报违法用地的登记台帐以及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资料(由执法监察大队和两个国土所负责提供);(5)卫星遥感监测图斑发现违法用地面积的外业测量与测绘资料(由执法监察大队负责联系)。

(二)、调查核查阶段(3月28日前完成)

1、开展自查(3月16日前完成)

(1)变化图斑定位现场核查:由地籍管理负责科牵头,两个国土管理所配合。

一是内业处理:地籍管理科根据卫星遥感结果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图及土地变更调查手簿逐图斑进行比较,填写《变化图斑核查记录表》,并将两者变化不一致的图斑标注在监测图上,同时在《变化图斑情况统计表》中图斑号前注明。

对地块小的地区,可以依据变化图斑的中心点坐标将变化图斑转绘到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二是外业核查:地籍管理科会同两个国土所根据《变化图斑情况统计表》中的有关统计要素以及17个判断项栏目的要求,进行调查核实。对涉嫌违法用地,要严格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的方法和精度要求进行实地测量。对其它用地,实地与图斑一致的,以图斑面积为准;实地与图斑面积不一致的,可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方法和精度要求,将建设用地补测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在详查图上量算面积,并将测量结果录入《变化图斑情况统计表》。

三是整理填表。在外业核查(测量)的基础上,由地籍科负责完成《变化图斑核查记录表》的填写,并将外业核查的内容填入《变化图斑情况统计表》确保完整准确,同时完成复核后土地变更调查的有关统计、比较分析。

(2)用地规划核查:土地规划利用科负责牵头,征地事务所配合。

一是用地审核。土地规划利用科组织逐宗审核建设用地审批情况,填写《变化图斑情况统计表》中用的供地批准机关、供地批准文号、供地批准时间、供地批准面积、供地涉及耕地面积、供地方式、批准用途,并对图斑是否紧急用地、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基础设施、是否属于违法方式供地、未报即用、边报边用、超占用地、擅自改变用途,是否属于非法批地、骗取批准等提出初步意见,并填写有关栏目,完成建设项目审批资料台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在图斑中用地审批资料不全,需要市局协查的,由土地规划利用科与征地事务所在3月16日前与市局相关处室联系,并于3月18日前补齐。

二是规划审核。在土地利用部门核查的基础上会同征地事务所负责对《变化图斑情况统计表》有关项目栏的填写,同时对图斑用地的审批和使用是否符合规划提出意见,并提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文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件等相关资料。

(3)违法用地核查:执法监察科(大队)负责牵头,由两个国土管理所组织调查核实。

一是对违法用地是否动态巡查已经发现、制止以及查处情况进行核实,并负责对紧急用地、涉嫌违法用地的图斑进行复查,填写地块的违法性质。

二是对涉嫌违法用地的图斑进行现场勘测丈量,并将涉案的情况、面积填入《违法用地数据汇总表》。

2、汇总上报(3月28日前完成)

分局涉及卫片执法检查的相关科室(队)、所应按实施方案的要求分别填写《变化图斑情况统计表》、《执法检查数据汇总表》、《违法用地数据汇总表》、《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情况汇总表》《违法用地分类统计表》、《农村建设违法用地分类比例统计表》、《城市建设违法用地分类比例统计表》和《国家和省重点工程违法用地分类比例统计表》,对各种数据的核实填写应当认真细致,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同时两个国土所要向分局上报卫片土地执法检查情况汇总分析报告,各类报表与报告应在3月25日前上报分局;执法监察科(大队)负责将各类表格进行集中统计汇总,撰写卫星遥感执法检查分析报告,一并在3月28日前上报市局。由市局有关处室组织汇总全市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抽查,经修改后于3月31日前再上报市局。

(三)、查处阶段(5月10日前完成)

由执法监察科(大队)负责牵头,两个国土管理所组织查处。对卫星遥感发现的土地违法案件,按照国土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标准》及时立案,依法严肃查处到位,确保土地违法案件立案查处率和处罚处理到位率达到100%。对重大案件,市局直接立案查处或者予以督查。两个国土管理所负责对辖区内发现的土地违法案件进行调查处理;执法监察科(大队)负责工作指导检查、督办与案件审查;涉及城区重大土地违法案件由分局执法监察科(大队)会同市局支队统一组织查处。两个国土所应在5月8日前向分局上报土地违法行为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同时填报《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情况汇总表》,并按要求建立每宗用地检查档案。执法监察科(大队)负责对国土所的“一表一报告”进行审核与统计汇总,并在5月10日前上报市局执法监察处(支队)。

4、整改迎检与总结阶段(5月30日前完成)

我局按照市局卫片检查的要求在5月上旬组织自查自纠,及时进行整改,同时做好迎接市局检查组对我局开展卫星遥感土地执法检查情况进行抽查的准备工作。经市局组织抽查卫星遥感土地执法检查情况及实施阶段结束后,我局将对本次卫片土地执法检查工作的成效、经验和存在不足进行认真总结,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并对对卫片土地执法检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科室、所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在卫片土地执法检查工作中不力的科室、所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三、有关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节约集约用地,是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根本方针,是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开展卫星遥感土地执法检查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合理、合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土地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必要手段。*区区委、区政府掀起三年大建设的热潮,迫切需要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对经济发展的保障,我们要把工作着落点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切实提高对土地执法检查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土地规划方法范文第4篇

1、政府行政理念是土地管理水平的先决因素

政府行政理念先进不先进、科学不科学,直接决定土地管理的行政水平和行政质量,决定土地管理的业绩成败。当前地方政府行政理念往往取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压力。“百日行动”的开展,推动了*市政府领导土地行政理念的大大提升和突破。市委市政府正视现状,又跳出现状,突破现状,将*发展置于整个“*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格局来谋划大计、观瞻长远,在土地资源管理上,明确方向和定位,设定长效目标,谋求长远利益。

市委书记张大勇在谈到两年来管理土地的体会时说:“土地法治秩序非常重要,一旦失去它,整个市场基础都动摇,就没人愿意来投资。”近两年来,*土地规范的速度很快,从百日行动到卫片执法检查,秩序建立起来了,观念转变过来了,环境治理好转了,全市上下认识理顺了,政府办事方式转变了,一些突出问题,通过加强基础工作,也逐步得到了解决。

从执法到执政,从政府领导的认识变成全民的价值观,在全民中建立起了依法用地的意识,对闲置土地、使用不当土地逐一清理归位,特别是对土地补偿和存量土地的处置,都远远走在全国前列。“如果不做这些工作,我们的发展环境不可能这么好”,张大勇说。

行政理念的跃升,使政府管理者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来研究土地管理和改革的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提出新办法,出台新举措。

政府的土地行政理念,一是保红线不动摇,二是保重点项目用地不落空,三是保征地农民利益不受损。在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扩内需保增长项目建设中,*坚持依法依规用地,*市确定的2009年扩大内需项目,*争取到了17项,除1个项目涉及占用基本农田尚不具备审批条件外,其余16个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均已获*省政府批准,占补平衡、征地农民补偿到位,项目已全部开工。

2、新理念呼唤新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

政府正确处理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关系,着力破除思想观念上的束缚,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探寻规律,标本兼治,也必然要求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与之相呼应和相协调。

*从机制建设入手,促进管理方式转变。他们对土地管理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设计和整合,先后建立和完善了“五个机制”,即,建立实施土地调控和资源配置机制,着力解决土地利用无序问题;建立实施行政业务双层责任机制,着力解决土地管理职责履行不够到位问题;建立实施土地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着力解决违法违规用地难查难纠问题;建立实施网格化动态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问题;建立实施土地税费监管机制,着力解决土地低效利用问题。

明确建立项目供地委员会制度。实行严格的项目用地例会制度,加强建设用地规划和计划管控,重点对土地利用率、项目质量、投资强度、用地规模、建设周期、用地结构等重要指标进行强制性前期审核,坚决防止批少占多、擅自改变用途等行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

明确对建设用地指标实施综合管控。把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指标作为重点,实行项目供地预审、合同预约、违约追究等制度,增强合同约束力,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项目洽谈前期,深入了解项目投资额度、科技含量、开发期次、用地规模、建设周期等,根据全市产业布局、产业政策和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指标,初步确定项目落户区域、具体地段和供地面积。项目供地前,与投资方签订合同,约定资金到帐数额、时间,开发时序和建设进度,既提高项目签约率,又提高了项目入驻率和开工率。对违背合同约定的,责令限期整改,否则依法停止供地或收回土地。目前,全市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超过210万元,项目建设容积率由0.5提高到0.8

明确政府主导的惩防并举执法体系。市政府出台通知,落实土地监管共同责任,进一步加强依法管地用地。围绕辖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违法占地违章建筑查处等情况,从行政和业务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权重与量衡,明确属地管理、逐级问责、终身负责等责任。

3、新方式要以新技术新路径做保障

为保证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他们在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设定了一系列刚性指标,并对指标实施的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考核,确保目标落实。

如,建立土地规划网格化管理系统。市政府投入200多万元建立土地规划网格化管理系统,集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的各项业务职责,建立共享共治的信息平台,实现行政辖区内建筑物、房地产信息、地籍数据、土地利用规划信息、企业单位信息方面的数字化管理,并根据动态巡查结果实时更新。此项工作由市长亲自抓,在系统试行阶段,仅对城市规划区内30多条过宽道路的红线调整,就节约土地6000多亩。整个城市管理水平因此而上了一个新台阶。城管、国土资源执法队伍据此系统信息对比gps数据进行巡查,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管理和执法的准确性、权威性。

如,进一步简化环节优化程序。全面梳理国土资源部门行政许可和服务项目,使项目办理环节精简了2-10个,办理时限缩短了5-19个工作日。以土地抵押贷款登记为例,办理环节由13个精简到3个,办理工作日由20个工作日缩短到1个工作日,大大提高服务效率。

如,采取逐级签订责任书,实施一票否决。采取聘请协管员、实施动态巡查等手段,使市、镇、村三级行政任务和局、所、员三级业务职能双双落实,实现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全天候、全覆盖式检查。同时,进行严格考核。市政府每月将巡查检查相关情况通报全市,纳入镇(街道)政府绩效考核,具体标准是:每一处200平米及以下违法建筑扣一分,200-500平米的扣2分,500平米以上的每处扣3分。各镇(街道)政府在接到查处5日内自行拆除的不扣分,累计扣分超过20分的,在本年度政府物质文明建设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至2009年9月,*市城市规划区的8个乡镇(街道)中,有4个镇连续一年未发生违法占地建设行为。

二、*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基本情况

*市位于*省*市西南部,濒临*湾,人口83万,总面积184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384平方公里。20*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中居第19位。

作为*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区域,*市建设用地需求一直比较旺盛,因前几年违法违规用地现象较多,被定为20*年“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重点整改地区。市委市政府“知耻而后勇”,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花大力气整改查处,拆除了违法建筑12万平米,处理了包括两名县处级干部在内的100多名干部,彻底扭转了土地管理变动局面,被评为部“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成效显著单位”。市政府并以此为契机,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的规章制度,加强共同责任机制建设,完善土地执法手段,集约利用土地,妥善处置批而未用建设用地,使经济社会环境呈现出越来越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局面。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目前*市土地行政效率普遍提高,依法用地程序井然,扩内需保增长项目用地得到保障,耕地红线得到切实保护,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2009年1-8月,全市完成gdp322亿元,同比增长12%;地方财政完成17.3亿元,同比增长9.5%。

三、情况及建议

对国土资源管理而言,发展的理念决定着管理方式,管理方式又要求新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及时跟进。对地方经济而言,没有好的土地管理环境,也就没有好的发展环境。两者相互支持,相互支撑。调研组认为,目前的*,一是工作有了好开头,需要继续关注培养;二是面临着新问题,需要及时探讨和化解;三是用地有新需求,需要及时研究和服务。

中央实施扩内需保增长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市抢抓机遇,启动了*港董家口港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以港口建设为契机,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项目入驻,建设临港产业项目园区,总投资规模达150亿的中石化lng(液化天然气)等项目已签约,“28个手续已经办了27个,可能就剩下土地最后一个闸门”。对*而言,大的建设高峰还没到,随着今明年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贯通,就会带来大量建设,去年一年全市拆迁量已经超过以往四、五年的量。

为此,调研组建议:

土地规划方法范文第5篇

**市位于山东省**市西南部,濒临胶州湾,人口83万,总面积1846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384平方公里。20**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中居第19位。

作为**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区域,**市建设用地需求一直比较旺盛,因前几年违法违规用地现象较多,被定为20**年“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重点整改地区。市委市政府“知耻而后勇”,用壮士断腕的决心,花大力气整改查处,拆除了违法建筑12万平米,处理了包括两名县处级干部在内的100多名干部,彻底扭转了土地管理变动局面,被评为部“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成效显著单位”。市政府并以此为契机,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的规章制度,加强共同责任机制建设,完善土地执法手段,集约利用土地,妥善处置批而未用建设用地,使经济社会环境呈现出越来越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局面。

二、分析**现象的三大因素

1、政府行政理念是土地管理水平的先决因素

政府行政理念先进不先进、科学不科学,直接决定土地管理的行政水平和行政质量,决定土地管理的业绩成败。当前地方政府行政理念往往取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压力。“百日行动”的开展,推动了**市政府领导土地行政理念的大大提升和突破。市委市政府正视现状,又跳出现状,突破现状,将**发展置于整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格局来谋划大计、观瞻长远,在土地资源管理上,明确方向和定位,设定长效目标,谋求长远利益。

市委书记张大勇在谈到两年来管理土地的体会时说:“土地法治秩序非常重要,一旦失去它,整个市场基础都动摇,就没人愿意来投资。”近两年来,**土地规范的速度很快,从百日行动到卫片执法检查,秩序建立起来了,观念转变过来了,环境治理好转了,全市上下认识理顺了,政府办事方式转变了,一些突出问题,通过加强基础工作,也逐步得到了解决。

从执法到执政,从政府领导的认识变成全民的价值观,在全民中建立起了依法用地的意识,对闲置土地、使用不当土地逐一清理归位,特别是对土地补偿和存量土地的处置,都远远走在全国前列。“如果不做这些工作,我们的发展环境不可能这么好”,张大勇说。

行政理念的跃升,使政府管理者有了更开阔的视野来研究土地管理和改革的新思路,探索新方法,提出新办法,出台新举措。

政府的土地行政理念,一是保红线不动摇,二是保重点项目用地不落空,三是保征地农民利益不受损。在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扩内需保增长项目建设中,**坚持依法依规用地,**市确定的20**年扩大内需项目,**争取到了17项,除1个项目涉及占用基本农田尚不具备审批条件外,其余16个项目所需新增建设用地均已获山东省政府批准,占补平衡、征地农民补偿到位,项目已全部开工。

2、新理念呼唤新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

政府正确处理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关系,着力破除思想观念上的束缚,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探寻规律,标本兼治,也必然要求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与之相呼应和相协调。

**从机制建设入手,促进管理方式转变。他们对土地管理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设计和整合,先后建立和完善了“五个机制”,即,建立实施土地调控和资源配置机制,着力解决土地利用无序问题;建立实施行政业务双层责任机制,着力解决土地管理职责履行不够到位问题;建立实施土地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着力解决违法违规用地难查难纠问题;建立实施网格化动态管理机制,着力解决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问题;建立实施土地税费监管机制,着力解决土地低效利用问题。

明确建立项目供地委员会制度。实行严格的项目用地例会制度,加强建设用地规划和计划管控,重点对土地利用率、项目质量、投资强度、用地规模、建设周期、用地结构等重要指标进行强制性前期审核,坚决防止批少占多、擅自改变用途等行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

明确对建设用地指标实施综合管控。把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指标作为重点,实行项目供地预审、合同预约、违约追究等制度,增强合同约束力,确保项目质量和效益。项目洽谈前期,深入了解项目投资额度、科技含量、开发期次、用地规模、建设周期等,根据全市产业布局、产业政策和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指标,初步确定项目落户区域、具体地段和供地面积。项目供地前,与投资方签订合同,约定资金到帐数额、时间,开发时序和建设进度,既提高项目签约率,又提高了项目入驻率和开工率。对违背合同约定的,责令限期整改,否则依法停止供地或收回土地。目前,全市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超过210万元,项目建设容积率由0.5提高到0.8明确政府主导的惩防并举执法体系。市政府出台通知,落实土地监管共同责任,进一步加强依法管地用地。围绕辖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违法占地违章建筑查处等情况,从行政和业务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权重与量衡,明确属地管理、逐级问责、终身负责等责任。

3、新方式要以新技术新路径做保障

为保证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他们在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设定了一系列刚性指标,并对指标实施的进度、质量、效果等进行考核,确保目标落实。

如,建立土地规划网格化管理系统。市政府投入200多万元建立土地规划网格化管理系统,集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的各项业务职责,建立共享共治的信息平台,实现行政辖区内建筑物、房地产信息、地籍数据、土地利用规划信息、企业单位信息方面的数字化管理,并根据动态巡查结果实时更新。此项工作由市长亲自抓,在系统试行阶段,仅对城市规划区内30多条过宽道路的红线调整,就节约土地6000多亩。整个城市管理水平因此而上了一个新台阶。城管、国土资源执法队伍据此系统信息对比gps数据进行巡查,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管理和执法的准确性、权威性。

如,进一步简化环节优化程序。全面梳理国土资源部门行政许可和服务项目,使项目办理环节精简了2-10个,办理时限缩短了5-19个工作日。以土地抵押贷款登记为例,办理环节由13个精简到3个,办理工作日由20个工作日缩短到1个工作日,大大提高服务效率。

如,采取逐级签订责任书,实施一票否决。采取聘请协管员、实施动态巡查等手段,使市、镇、村三级行政任务和局、所、员三级业务职能双双落实,实现土地利用和保护的全天候、全覆盖式检查。同时,进行严格考核。市政府每月将巡查检查相关情况通报全市,纳入镇(街道)政府绩效考核,具体标准是:每一处200平米及以下违法建筑扣一分,200-500平米的扣2分,500平米以上的每处扣3分。各镇(街道)政府在接到查处5日内自行拆除的不扣分,累计扣分超过20分的,在本年度政府物质文明建设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至20**年9月,**市城市规划区的8个乡镇(街道)中,有4个镇连续一年未发生违法占地建设行为。

三、情况及建议

对国土资源管理而言,发展的理念决定着管理方式,管理方式又要求新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及时跟进。对地方经济而言,没有好的土地管理环境,也就没有好的发展环境。两者相互支持,相互支撑。调研组认为,目前的**,一是工作有了好开头,需要继续关注培养;二是面临着新问题,需要及时探讨和化解;三是用地有新需求,需要及时研究和服务。

中央实施扩内需保增长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市抢抓机遇,启动了**港董家口港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以港口建设为契机,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项目入驻,建设临港产业项目园区,总投资规模达150亿的中石化lng(液化天然气)等项目已签约,“28个手续已经办了27个,可能就剩下土地最后一个闸门”。对**而言,大的建设高峰还没到,随着今明年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贯通,就会带来大量建设,去年一年全市拆迁量已经超过以往四、五年的量。

为此,调研组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