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才素质报告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精选

人才素质报告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第1篇

一、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队伍现状

调查情况表明,几年来全县共青团青年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共青团团委管理、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完善,复合程度不断加大,团青年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首先是政治素质不断明显提高。

年轻干部从事共青团工作后,关心政治的主动性、自觉性得到普遍和明显增强,理论素养和政策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在团的岗位上培养锻炼,有57%的非党员团干部在岗位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次是综合能力不断提高。通过实践锻炼,共青团青年人才的调查研究能力、理性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和应变能力明显提高。

(二)过去五年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开展“区十大杰出共青团青年”评选活动,激励优秀青年人才更好发展。发挥出十杰青年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团委一方面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加大对十大杰出青年事迹的宣传报道工作,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召开“战略与青年成才”座谈会,发挥优秀青年的感召作用,通过他们鲜活的事例和经历,激励全区各行各业的团员青年立足岗位,建功成才。

2、完善青年人才的发掘选拔机制,构建青年人才的数据管理平台。

团委认真落实《2009年人才发展规划》,加大对青年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着力做好共青团青年人才信息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为党组织选拔优秀青年人才提供参考基础。

3、确定青年人才重点工作范围,加大工作指导力度

从近几年我区的共青团工作特点来看,领导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是非常大的,为了使我区的青年人才工作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团区委通过共青团工作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对系统的青年培养工作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支持和工作指导。

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开发人才资源起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这就是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加大青年人才工作的力度和深度,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2、青年人才的输出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有效渠道,工作流于形式,无法得到青年的广泛认可。

(三)问题原因剖析

培养青年人才为党政部门输送干部是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团组织在整体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和权力范围界定需要进一步明确。目前,各领域、各行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诸如医疗、教育等系统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都有相应的资金和制度保证,培养手段比较完备。其培养工作由各系统领导机构和相关责任单位具体承担,团委对此类人才的管理空间较小,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管理工作难以保障有力。而就综合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有效手段,通用培训易于开展,但要做到培训有针对性、有专业特点和有实际可应用性,其难度较大。仅是通过开展通用培训工作提高青年人才的综合素质,其工作成效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无法得到党政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工作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不能形成持续、系统的良好工作局面。

青年人才工作归根到底是要为党政中心工作大局服务,为党的各项事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青年人才经过团组织的培养和锻炼,向党政部门的输送是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形式。团组织培养干部的工作成效与党政部门对青年干部的期望和需求尚未形成有效的信息对接沟通机制,缺乏具有权威性的人才评价标准以及规范化的推优荐才手段,致使青年人才的输出成为工作的瓶颈性问题。团委只能单方面向有关部门进行推荐,但工作盲目性较大,实际效果甚微。

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构想

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共青团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能力为核心,以扩大团青年人才的有效覆盖为基础,以加强团员、团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层团人才制度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增强团对于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基本原则:

坚持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党的总体建设格局;坚持以提高青年人才建设为重点,以完善促建设,以激励求活跃;坚持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精神和发展的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有机结合,把青年人才建设贯穿其中。

目标任务:

在今后的工作中,团委将加大力度,进一步摸清青年人才的基础数据和相关情况,针对青年人才的整体结构和切实需求进行充分研究,科学制定工作规划明确工作定位,重点解决好青年人才与区、市大人才工作的衔接问题。

(五)重点工作

共青团团委目前的重点工作是狠抓青年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环节,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合理分工,避免职责任务的交叉重复,填补制度空缺,实现责任与权力的统一,构建行之有效的人才发掘、培养、推荐、输出工作体系。在此过程中,团区委还继续争取团市委与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获得政策、资金上的扶助。

三、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建议

(一)体制机制方面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体制、机制一活,满盘皆活。建立和完善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机制,是青年人才工作实现良性运转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做好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就要以机制建设为纽带,促使环节环环相扣,整体推进。提出了加强四个机制的建设,就是希望能把机制建设贯穿于青年人才工作的始终,体现在青年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对青年人才工作的全程保障和有效支撑。

1、完善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强化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管理。必须成立青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三级管理网络,形成团委牵头,组织、人事、科协、教育等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级党团具体抓落实的管理模式,形成工作合力。要强化人才规划,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青年人才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特点,制定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措施。同时,加强制度管理,统一出台青年人才选拔的规定,实行动态管理。坚持和完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交心座谈、领导挂点等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

2、完善工作机制,激活人才活力。

要激活人才,必须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一是引进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将德才兼备青年专业人才选拔到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岗位,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优势,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服务。二是强化激励机制。认真做好职位分类工作,做到以事择人,使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才走上重要岗位,担当重任,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要认真做好十大杰出(优秀)青年、青年岗位能手、农村青年“四个带头人”等青年典型的表彰工作,激励全市广大青年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三是建立人才流动机制。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分类别、分批次选送优秀青年人才到外地科研院所、高校、政府机构和经济发展一线交流学习。还要从其它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中挑选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青年人才到我市兼职,达到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之目的。

3、完善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素质。

培养青年人才的工作重点要放在以提高青年人才整体素质为主的服务上,将青年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青年干部整体培训规划之中,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

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技术学校、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等阵地作用,每年定期组织青年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

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青年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在加强现有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加大经费投入,对特殊人才和紧缺人才进行培养。针对部分行业人才短缺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在职人员到高等院校学习,为及时有效地补充人才和培养永久性骨干人才奠定基础。还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力度,有计划地培养引进各行各业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促进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4、完善扶助机制,创设良好环境。

一是政策上支持。例如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研生产项目实施者中的青年骨干,采取倾斜政策,重点帮助,为青年高技术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二是技术上支持。充分发挥各个方面专家与青年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通过开展专家与青年技术人才结对活动,既及时帮助青年技术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为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

三是资金上支持。对进行新项目开发、特别是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团组织要为其积极争取城信社等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小额贷款向青年技术人才倾斜,给予资金扶持。同时,建议设立青年人才发展基金、成立青年人才互助会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互帮互助,逐步形成规模。在因企业经营不善导致青年人才暂时流失,政府应该将企业原有人才关心起来、扶助起来。

5、完善激励机制,落实人才待遇。

大力评选优秀青年人才典型。将优秀青年人才的评选工作纳入整个共青团“创先争优”活动之中,所有表彰人选优先从青年人才中挑选,在荣誉上激励。大力宣传优秀青年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各类青年人才标兵的影响力,增强荣誉感。对那些年纪轻、自身素质较高的青年人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团组织、青联组织,并优先选拔、向党组织推荐,使其由个人发展向带领青年发展转变。同时,要积极帮助政府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推进智力资本市场化运作。

(二)青年人才环境方面

青年人才工作有四个关键环节,就是培养、凝聚、举荐和配置。这四个环节既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每一个环节又相对独立。培养是基础,无论是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还是培养高素质青年劳动大军,都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能;凝聚是共青团的优势所在。共青团历来有联系广泛的优势,历来是团结凝聚高层次青年人才的重要阵地;举荐是充分发挥青年人才作用的重要途径,对青年人才具有很强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配置是发挥共青团桥梁作用的重要体现,是共青团促进青年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青年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重要方式。

(三)青年人才政策方面

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不断完善用人机制,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建设青年人才库,准确地掌握全市优秀青年和青年人才的基本状况,大力培养和选树一批青年典型,以此来推动全市团的工作,是团委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就如何更好的服务党政中心工作、更好的服务青年所作出的一项重要青年人才决策。

(四)青年人才投入方面

加强对优秀青年人才的跟踪管理与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且富有实效的活动,同时引导各类青年人才把进入共青团作为一项荣誉,积极参与;明确要求,所有团青年人才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应积极参与活动,优化个人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各类优秀青年人才评选表彰活动,促进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认真做好青年人才的宣传工作,推动全社会重视和关心青年的成长成才,努力使人才库逐步成为团组织培养和输送优秀青年的重要基地,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世纪接班人作出贡献,从而推动全团的事业发展。

(五)其他方面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第2篇

胡总书记在报告中把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为专门的一部分,并对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军队建设的关心和厚望。学习十7大报告,我们深受鼓舞,同时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今年开训以来,我师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积极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演练,探索战斗力生成新模式,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报告,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要始终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大力加强作战力量建设、人才培养和战场建设,努力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要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完善军事法规,加强科学管理,促进部队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不懈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

胡总书记在十7大报告中指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仔细研读报告,令人奋进。

我们青藏兵站部大多数基层单位官兵驻守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所属单位分布在甘、青、藏三省(区)的数十个点上,驻地分散,环境恶劣,任务繁重。加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对于基层部队来说,关键是要坚持不懈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一是要强化发展意识,紧紧扭住打赢目标搞建设、谋发展,不断打牢基层的战斗力基础;二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下大力解决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基层建设创新发展;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全面提高官兵素质,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作为基层建设的重要目标取向,努力营造吸引、凝聚和稳定人才队伍的浓厚氛围。

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人才是强军之本,是打赢之基。十7大报告指出,坚持科技强军,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我听了很振奋,既有压力,又有动力。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技术干部,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所在部队采取多种途径培养锻造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探索。用“战场”尺子量人才,初步形成了与未来战场接轨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考评机制;用超常手段使用人才,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干部被破格使用到主官岗位上。学习报告,我更加深刻感到,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事关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计,我们必须下大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

胡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必须坚持以军事思想、dxp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jzm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我们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建连育人,推进基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层是部队建设的基础,是工作落实的末端。基层部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官兵的积极性引导到基层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基层全面建设之中。

筑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基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第3篇

大家好,总书记在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中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这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十七大报告中特用了一段话专述教育,她至少有十个闪光点:

1、强调教育公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教育公平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教育机会的公平,即让所有人都享有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环境的公平,也就是学校环境、办学条件的公平;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公平,即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每个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都拥有公平的起跑线。

2、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主题。我们一定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去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3、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前夕接见出席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的代表时曾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他强调要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去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4、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最主要的是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如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5、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虽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但发展不均衡。发展不均衡,又影响到学龄儿童和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关系到社会的安定、社会群体的融合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根据十七大报告要求,今后要优化教育结构,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差距,努力提高教育机会均等程度,走向全面普及高质量的普九。

6、进一步搞好非义务教育。对非义务教育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些要求提得非常好,特别是报告中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一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问题。我国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文化素质的要求必定也会提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沿海地区,率先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适时的。二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报告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根据最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来的。我国从1998年开始高等学校扩招政策,短短十年,规模扩大了一倍,毛入学率由原来的9.7%上升到22%,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2500万人,其中在校生1800万人,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在高等学校扩招的同时,也带来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问题。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高等教育一定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必须把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这对于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

7、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报告中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招生和质量评价这“三大改革”,能够减轻学生的书包,使我们的基础教育面貌会发生一个很大的转变。

8、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因为和城市教师比较起来,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这是农村学校难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所以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现在看来各级政府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教师素质培训,全面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第4篇

知识源于实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素质与能力只有在“做中学”的实践环节中才能真正得以提高。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口腔专业人才具备临床诊疗、技工、审美等多方面综合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养成则是口腔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核心环节。近年来,随着我院全程化口腔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学生自二年级起就开始接触口腔医学前伸课,从石膏牙、蜡牙雕刻到印模制取、灌注模型,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后期的专业课中,增加实践课比例,依托我院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进的硬件设施,通过模拟、虚拟、仿真教学器材的广泛应用,强化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呈螺旋式上升。虽然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口腔医学教育的重点,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将临床操作技能作为唯一的实践能力来培养。新世纪对口腔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医生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还应是健康教育的实践者、卫生资源的管理者和社区发展的代言人。因此,在口腔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在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与职业活动和人际交往相关的实践能力培养,如分析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拓展知识结构,挖掘学习潜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技能训练和科学思维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为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高层次的医学应用与研究人才,我院以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日常授课中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坚持将学科前沿进展引入教学,并选择性地介绍一些研究过程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阅专业外文文献,并教导学生在尊重前人知识的前提下批判性地阅读。创新思维是在批判过程中产生的。提出质疑,主动分析,才能有所创新。各教研室每年都会举办不同形式的读书报告会,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对相关文献的看法。通过读书报告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总结归纳、汇报表达等能力。

开展课外科研,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格曾说:“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教育而言,这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知识、创新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2]。长期以来,我院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申报课外科研课题,让学生接触科学研究,了解科研工作的一般程序、实验实施的流程,锻炼他们从已知现象推断未知和本质的能力。这种科研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后继课程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新理论、新概念,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以批判的眼光发现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团队合作精神。2012年,我校又推出本科生导师制,这一举措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早期接触科研的需要,同时这种“一对少”的教育方式也营造了因材施教的氛围,是培养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3]。

改革考核体系,突出能力素质评价

人才素质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推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更多国内外用户选择中国制造、中国服务。”是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重要内容。由《政府工作报告》可知,当下各行各业中都急需高素质、高技能的工匠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承担着培养具备“工匠精神”人才的职责,工匠是培养目标,精神为职业操守,让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态度成为每一个社会劳动者具备的品格具有深远意义。

1“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1.1“工匠精神”的含义。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自己的工艺精益求精和对职业操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核心思想为:一是忠诚,对从事的事业具有敬仰之心、热爱之情,待事业为性命,职业态度端正,恪守职业底线。对职业的忠诚主要体现在职业态度中,是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二是擅业,精通擅长自己从事的岗位,技艺高超,注重细节,追求极致,不断创新。三是奉献,对自己的事业和岗位有奉献精神,甘于平淡又锲而不舍、始终如一,奉献精神是劳动者者的品德体现。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更应具备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伟大蓝图的践行者。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节点,服务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应当肩负起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具备工匠精神的服务型人才。

1.2“工匠精神”的培育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是培养有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是将来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主体,是服务性行业的中坚力量,那么人才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将直接影响其职业发展、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同时,随着社会服务类行业、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对高素质服务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输出更接地气,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综合而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利于培养大量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服务类人才,有利于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有利于毕业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的养成,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国内外“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现状

2.1“工匠精神”在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体现。德国、瑞士和日本是公认的制造强国,德国汽车、瑞士手表和日本手工艺品具世界标准水平。在德国,优秀的工人和科学家一样伟大,在日本出色的厨师和工程师享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这些实例都说明: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工人的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也成为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最终追求。德国“双元制”模式不仅重视学生的基本从业能力、社会能力,还特别强调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的培养,这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较为关心学徒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敬业、勤奋、精业、奉献以及积极性和责任感等品行。在日本,教育和培训是相辅相成,两者并举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际职教界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许多国家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方针与措施。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为重点的培养模式。总而言之,国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以下特点:一是企业参与力度大。在育人模式、教学形式上企业拥有绝对发言权,企业的培训内容同学校教学内容匹配度较高,学校的职业能力培养严格按照国家、行业标准执行,大多数院校和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企业要求对接学校人才培养,学校人才输出反哺企业需求。二是学校课程体系具科学性、灵活性、针对性。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要求去开设课程,其设置符合社会、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课程评价体系规范、多样,培养过程主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特点,注重个性发展诉求,辅以“工匠精神”的融入,实施职业教育全活动。

2.2“工匠精神”在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体现。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从顶层文件中的指导精神可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层度,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将工匠精神、工匠素质和工匠能力植根与学生职业生涯;将高职教育教学与职业道德品格、职业技能、工匠精神相结合,建立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框架体系,开发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养成课程资源,建立工匠人才资源库,健全工匠精神人才成长评价体系。现行的我国职业教育吸取了诸多国外职业教育的优点,“订单班”和“2+1”人才培养模式,是结合笔者多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了改革应用的成功案例。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一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是建立在政策和软硬件支撑的基础上的,真正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让学生深入行业企业,置身真实生产环境,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体会工匠精神内涵。而部分职业院校因为自身管理缺失,或校企合作单位质量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认识实习、顶岗实习“走过场、图应付”,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阻碍了“工匠精神”形成。二是教学内容、手段单一。现阶段高职教学主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为主要,但此类模式的机制建立还存在一些问题。因其手段传统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造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难以提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将“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学生难以感悟“工匠精神”的含义。三是师资队伍所具备的“工匠精神”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职业精神教学影响不够,精湛技艺、技能水平不高,缺乏对职业岗位和工匠二字的理解,导致教学过程中受制于书本,难以助推“工匠精神”扎根于学生内心。同时,教师在除开教学基本任务以外,还要承担部分二级院校常规工作、科研工作,缺少到行业实践锻炼过程,导致“工匠精神”培育在源头受阻。

3基于高职服务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3.1高职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工匠精神”的体现。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设计蓝图,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所以,高职服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首先要结合服务业岗位职业特点和学生普遍比较有活力、有激情的情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且人才培养体现要体现“工匠精神”因素,输出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开设有利于形成“工匠精神”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任务,否则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任务难以促使“工匠精神”在学生职业规划中形成。其次要明确服务类专业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突出实效性。

3.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去培育“工匠精神”。实践教学是传承“工匠精神”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工匠精神”渗透的最好时机。想要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让“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结合服务类专业特点和个体的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设计实践内容,进行培养。

3.3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专兼师资队伍。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的需要,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需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丝不苟和不断创新精神会直接影响到“工匠精神”培育质量,因此,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全方位建设。具体做法可借鉴:一是吸纳企业优秀专家、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到学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二是加强在编教师的培养,安排教师到企业深度挂职锻炼或全职锻炼,促进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水平提高;三是用“工匠精神”来引导教师队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