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制度研究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精选

企业制度研究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1篇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其组织模式要与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其职能、方法要要所完善和创新,人员素质应进一步提高,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臂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提高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内部审计则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于1985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组织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内部审计蓬勃发展,为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相比,我国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在职能作用的发挥上都明显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领导人片面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的团结和稳定,有的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有的将内审机构形同虚设,使内审人员无职无权。

(2)内审机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企业将审计机构和监察合并,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有的干脆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致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根本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二是个别审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丧失职业道德,利用手中的权利送人情,甚至以权谋私,降低了内审人员的威信和形象。

2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完善和发展

2.1提高认识,健全机构

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要我审”到“我要审”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地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同时要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机构,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稳定的环境中工作。

2.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是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股份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主要职权是对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监事不能兼任公司经营管理职务,因此它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也就难以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2.2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能直接为经营决策服务,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的地位。然而,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难以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还需要社会审计的帮助。

2.2.3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策略以及任免总经理等。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地位。但是由于董事会集体讨论决定制,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执行董事和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内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样的组织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这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陕西某有色企业改制以后的审计组织模式及选择第三种----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

2.3内部审计职能应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价及报告。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则应该以经济效益审计为工作的中心,着眼于挖掘企业增加利润的潜力;注重对本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注重于如何当好经营管理的参谋,发挥内部审计建设性的职能作用。

2.4内部审计方法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管理职能部门,是企业管理机能的一部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里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首先,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资料、数据的可靠性。项目上马后,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进行审查。经济活动结束后,应对完成情况作全面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2.5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能否真正地为企业实现最终目标服务,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除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心,还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要健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又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称资格化的内审专业队伍,提高企业内审质量。

2.6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推行总审计师制度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会计改革措施

1现代企业制度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企业对其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现代财务管理已不仅是简单的数据,而是与投资决策相关的重要角色。在传统企业内部管理上,许多高管人员良好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领导的行政性指令。在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决策者一般不以文本的形式存在,事物的发展也往往与企业的决策有关。而不同阶段的考核情况,反映的是一个企业在不断发展中的真是反映。可实施这种模式,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管理理念落后,也不能表明企业的概念模糊,因为即使企业没有思想的支撑,也可以是有序发展的。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有利,因此企业的生产规模会不断扩大,这就对管理模式产生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对个人能力的考核,而在当下更注重对集体力量的利用,一个程式化的科学和政策,可以确保最终决定的成功。而现代企业盈利方法也越来越多。企业的法律传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成功,但更需要良好营运模式,当下企业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要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增强企业迎接挑战的能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必须要拥有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人,企业可以老套,只要领导人的思想活跃,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新的动力。

2会计改革的必要性

2.1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要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

会计制度是企业日常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所以会计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初期,在调整与改革的实施中,巩固和提高新方法,在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改革以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所谓的修订,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的会计系统,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完善整改,不断加强经济审核,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不断对原有的制度漏洞进行修复,达到重建会计系统的目的。会计作为一个原则的科学,使会计系统不仅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和加强生产管理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企业实施国家计划管理的要求。

2.2实行会计制度改革,实现对传统会计模式的转变

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需要按照市场的要求对报表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些措施的实施虽然只是对于传统模式简单的改革,但是对于会计制度的变革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按照实际的业务要求,加大对传统会计系统的改革,如金融租赁业务的会计处理。这就要求维持传统会计制度的基本形式,然后结合现代市场环境的要求,对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并保留原有的思想。通过对传统会计模式的转变来实现对会计制度的改革,从而使转型后的会计制度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建立,促使会计信息的共享率越来越高,这就对信息质量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在提供信息时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信息的企业版本也要经过正规部门的鉴定,从而保证真实性与合法性。因此,社会监督与评价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公司就成为了主要形式,也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4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保全的识别

从经济学角度讲,价格的上升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平时所说的资本知识名义上的资本保全,这不止与信息相关,还关乎到企业主的利益。所以,如何发挥会计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其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这是企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该方法通常是相关学科的二级学科,例如:根据一般的指数来衡量资本不足的补偿价格的变化,在“资本公积”、“利润”,可以设置两个主体的资本补偿基金”,作为实收资本会计报告的一个额外补充账户,在“资本”支付,并解释时间表。因此,名义资本保全为物质资本溢价,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产权所有者的权益也可以得以节省。同时,资本补偿基金的未分配利润,应该也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2.5现代企业制度与税务会计的建立

中国一直视政府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以及企业主,所以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看,无论是从国家来说,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安全性和完整性保护国有资产和利润税全额支付的的角度与维护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不需要对财务会计及税务会计的相关内容进行反映。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一些新企业和政府税收部门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税法与会计制度之间存有一些偏差,继续改变。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制度的影响

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对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改革,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会计改革两个方面。企业应加强对现代会计制度的重视度,建立完善的改革体系,区分时事与会计的关系,加强对内部的控制,明确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一个高质量的会计师建立的社会监督体系的主体,会为社会和经济服务快速发展的提供更好的依据。

4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

4.1会计行为的模糊层次约束系统

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对于会计行为的约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会计师的道德约束是其核心部分,在现有的约束制度下,企业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但规定了新的系统,从内容上看,它包含了对于会计准则所应规定的所有内容,其中有关会计制度的内容属于约束层次,所以需要对其规范化。

4.2以内容上的汇总罗列换得统一

新系统的建立需要满足所有企业的要求,是社会统一的系统,但是,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别,所以为了建立统一标准,新系统在一般常见的13个会计制度的内容在企业和业务汇总清单的特点,然后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于确认及计量的考核,另外,成本等要素也比较重要。

4.3忽视了会计工作尽量从简的常识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为了方便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我国逐渐采用国际会计通用惯例,使会计管理系统更加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的适应新体系的要求。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报表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过于复杂细致,忽略了尽量从简原则。

4.4过多形成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在新的会计制度体系下,对会计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对会计业务的处理大都会形成多借多贷的现象,如融资、采购等。这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因为多贷会加大账户的复杂性,对应关系难以明确,而且不容易对其检查和分析,同时,这种制度也会给实际的操作带来较大的难题,主要是基于多借贷款支付凭证和相应的原始凭证区分配件难。用于计算机处理企业充分利用的情况,其缺点是不够清楚,但对于那些仍然使用手工记账的会计事务所,这种不利局面,体现的更加明显。

5未来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趋势

随着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要求会计制度的改革要能符合现代制度的要求,这就对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加大了改革难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5.1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对于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是市场经济由不完善向完善的逐渐过渡,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会计制度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其需要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要求,但事实上,会计制度改革的不同特点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5.2一个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建立能适应各行各业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其会计制度的建立也要建立在行业统一规定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统一的规定进行制定和颁布,从而实现建立统一会计制度的目标。为了提高企业应对不同行业会计制度的能力,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定建立相应的操作程序,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5.3制定和完善各项资本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规范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集团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会使企业的经营事项发生改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针对不同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发展多种形式的资本经营标准,并纳入统一的标准体系。

5.4加快我国会计规范的国际化进程

随着我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逐渐融合,我国市场经济必将进一步发展,所形成的市场体系也会不断完善。为了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国际性商业语言”的会计必然要适应国际需求,制定国际统一的标准,从而使我国的会计制度融入世界会计体系中。针对国际化的现状,只有不断强化对会计制度的改革才能为我国会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国应根据自身的国情建立原则框架。但是我国目前现有的制度准则较为简单,思路也不够严谨,对于会计的基本内容没有系统的认识,没有形成完善的逻辑,而且也没有建立规范的准则。

5.5强化会计制度执行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根据不同的会计准则,实施不同的程序和方法,都会对绩效信息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利益分配存在差异。所以,为了实现局部利益最大化就要对会计制度进行一定的改动,无法按照原有的规定执行。这表明,如何加强对会计制度的监督与审核,确保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是深化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6结语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能;经济监督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内部审计的理论框架需要重构,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需要拓广,因而,对于内部审计的研究,又重新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领域。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并非一成不变

职能是由事物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内在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的思维能力的进步,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和延伸,这种认识上的深化和延伸同时也会揭示事物的潜在职能,也就会改变事物现有的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由内部审计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以西方内部审计为例,在内部审计发展的三个阶段上,内部审计具有不同的职能。现代内部审计产生的初期,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经营层次的增多,企业管理当局更加关心分支机构编写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企业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希望对内部所属各级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督,内部审计主要是进行查错揭弊的合理性财务审计。此时内部审计的职能以监督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和经济国际化的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切因素都要进行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价。在这一背景下,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财务审计范畴,广泛开展了内部控制制定审评,并逐步开展经营审计,将提出改进经营活动的建议作为工作重点,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全面体现。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社区关系紧张、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恶化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企业不得不开始审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他们认识到,只有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并可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又积极开展了社会责任审计,对企业履行保护环境、节约使用能源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从经营决策到经营结果和效果的全过程都开展了审计,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这时,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就越来越突出,正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50年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所明确指出的“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

二、关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几种观点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既不同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内部审计,也有别于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已成为一个新的理论热点问题,在有关的内部审计研讨会上,在有关的文章专著中,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实务工作者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一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只有经济监督职能。

2.二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和经济评价职能。

3.三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经济鉴证职能、经济评价职能。

4.多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管理、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等职能,除此之外,还有将服务、咨询等也归结为内部审计职能的观点。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职能之我见

1.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指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是否正确、真实,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有效,检查被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层次的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化,使各管理当局面对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系统,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生产经营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企业所属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的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并揭露违法违纪、营私舞弊、贪污盗窃、损失浪费以及经营管理中的弊端,达到加强企业控制、严肃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的目的。内部审计的这种监督职能是内部管理科学的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压力。

从1983年建立内部审计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双向监督,内部审计既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企业保证国家财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又要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企业其它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政府的职能已发生根本的转变,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干预企业的经营转变为通过宏观调控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然政府已将自主经营的权力还给了企业,那么,也就不应该再要求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督,过去强加给内部审计的双重身份,严重妨碍了内部审计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事实证明,要求内部审计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监督企业,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国家对企业审计监督的补充手段来看待是对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不适当定位,不符合内部审计的特点。因为随着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一个企业要设置哪些机构,配备什么样的人员,应该服从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和战略目标的要求,而不应该是外部的强制要求。这些年来,在为数不少的企业,内部审计迟迟未有建立,或者建立后也未得到主要领导的重视,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恐怕与此有关。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的健全,特别是社会审计力量的增强,内部审计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职能将逐步由社会审计来代替,即社会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者对企业经营业务的合法性、对企业出具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予以鉴证。内部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主要是站在企业立场上,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

2.经济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评价职能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要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以履行评价职能为主。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是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发展的,在西方企业中,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企业、跨国公司,都自觉自愿地设置了内部审计,并对其工作条件、人员素质予以高度重视。西方人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核经营业务的独立评价活动,它是一种管理控制,其作用是衡量评价其他控制的有效性”。大型企业离开了内部审计,最高行政领导人对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企业既定方针、计划、程序的执行程度就难以知晓,就成了聋子和瞎子。内部审计协会(ILA)在其的《内部审计责任书》中也认为:“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检查各种业务活动以向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独立评价活动,是一种通过计量和评价其它控制的有效性来发挥作用的控制。”

3.内部审计不具有经济鉴证的职能

所谓鉴证,是指鉴定和证明。鉴证最大的特点是由当事人以外的独立的第三者履行。因为独立的第三者,既与审计事项的委托人没有利害关系,也与被审事项的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这样的鉴证工作才具有客观公正性,鉴证结果才能使人信赖。而内部审计机构从企业这个主体来讲,并非第三者,它作出的鉴定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定”,其客观公正性是极其有限的,对外是难以让人信服的。

有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对企业所属各级组织进行审核,作出审计结论,是一种鉴定,只不过内部审计的鉴证职能对外无效,但对董事会下属的各级组织仍是有效的,因而内部审计有经济鉴证职能。对这种观点,笔者不同意,理由有三个:

(1)内部审计中,审计执行人(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委托人(董事会)不是毫无利害关系,而是上下级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聘用与被聘用的关系。

(2)内部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也不是毫无利害关系,某些因素的存在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3)内部审计人员接受领导授权,对本企业所属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完成承包目标或履行其他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作出结论,以作为领导兑现奖惩或评价干部的依据,恰恰说明了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

4.内部审计不具有管理职能。

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强化科学的管理,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内容,据此,不少人将管理归于内部审计的职能。

笔者认为,将管理职能归结于内部审计的职能之一是有失偏颇的,理由如下:

(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职能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机构就不能是企业管理职能的具体履行者。否则,内部审计机构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管理部门的制约,它的独立性将被严重消弱,也就无法以应有的独立身份去履行其监督职能,那么内部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将受到怀疑,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超级秘书网

(2)内部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管理活动,贯穿于各项管理职能之中。日常的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内部审计人员不是某一业务岗位的管理人员,即未被授权从事某项业务管理活动。因此,不应参与业务控制程序的日常工作,应回避参与日常业务控制程序的实施,即使有时管理部门分配内部审计人员从事一些非审计工作,应当明确,他们不是在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也无权替代管理部门的权力和职责,也无权控制和指导具体的业务管理工作,对日常业务控制不负有责任。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就是就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向领导提供信息。而履行管理职能,则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而内部审计部门所执行的是一种综合的监督、控制,它对管理的控制予以再控制,对管理的监督予以再监督。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迅速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影响企业发展的几个战略因素中,人才的引进则已成为主要因素。本文就“企业该如何进行有效招聘”从三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即为何存在招聘难的问题;招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有效招聘。

【关键词】企业;招聘;探讨

当前社会的发展之迅速,促进了企业对人才引进的重视。而招聘,作为一个企业引进人才的“把关口”,其作用之重要,已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忽视之,轻则不能有效使用先进理念或科学技术,使企业丧失占得先机的机会;重则,往往让企业的发展陷入“死穴”,使企业走向衰败。然而,在人才济济的当前,却出现一种怪象——人才与企业同时发出难觅“知音”的感叹。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招聘有着不可推托的主要责任。

1招聘难的原因分析

1.1企业文化和人才价值观的冲突:“双向选择”就业方式的普及,虽然为就业者提供了公平、平等的择业平台,但事实上,在招聘与应聘之间80%的主动权仍掌握在招聘者手里。企业很少去关心求职者的价值观,能否融入企业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性格特征是否适应特定的岗位等;而对于求职者来说,则更关心薪酬待遇等更为实际的问题[1]。这就容易造成,人才一旦入聘,则发现企业所倡导的与自己所希望的相差甚远时,往往会感叹自己在应聘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接下来准备跳槽的时间和精力;而对于企业来说,则付出了广告、面试、培训等费用,也是得不偿失,进而不得不再一次面对新一轮的人才招聘工作。

1.2诚信的缺位:对于企业和人才来说,都希望对方能够提供自己满意的条件。因此,企业为了招聘优秀的人才,不顾企业现实情况,在招聘广告上,对自身进行了美化;而应聘者为了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下能找份好的工作,同样对自己的应聘信息进行美化。这种“表里不一”的情况,可想而知,不是企业把“人才”解雇,就是人才把“企业”“炒鱿鱼”。所以,企业和应聘者“诚信”的缺位,使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不真实,企业担心“招错人”和应聘者害怕“入错行”的心理,让两者在招聘过程中,慎之又慎,往往错过一些良好的招聘和入聘机会。

1.3企业忽视内部招聘:一个企业职位的空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企业发展而产生的岗位空缺;二是人才流动产生的职位空缺;三是组织结构的变化产生的岗位空缺等。一些企业不管哪一种职位“空缺”都通过外聘的方式解决,认为“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俗不知首选外聘人员,不仅增加招聘成本,而且招聘外来人员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企业文化的融入,人际关系,期望值等都可能导致半途而废。因此,不能盲目的对任何一种职位空缺都采取“外聘”的方式。

2招聘时要注意的事项

在招聘过程中,除了要求企业或应聘者在克服上述问题外,企业还应把握以下注意事项。

2.1不能片面的只重视学历而忽视了工作经历:在现实的人才市场上,虽然常有标明需工作经历的招聘条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这一点,或者把工作经历放在了次要考虑的位置,首选还是学历重要。然而,俗不知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人而言,工作经历远比学历重要。先前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所从事的工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需求特征和能力特征。而且从应聘者的工作经历中,还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同时,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避免片面的追求高学历,成绩最优的应聘者,而是尽可能的突显出所招之人与企业在价值观相一致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随企业的成长而成长,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2.2克服“晕轮”效应:所谓“晕轮”效应,亦称联想效应[2]。美国心理学家EdwardL.Thorndike根据心理实验证明,考核者在对人的各种品质进行考核时,会有一种偏高或偏低的习性,即由于某人某方面的品质和特征特别明显,使观察者容易产生清晰明显的错觉,而忽略其他的品质和特征,从而做出片面的判断,导致“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招聘过程中,要避免第一印象带来的向导,招聘者切不可妄下结论。

2.3注重德与能的同步考察:在招聘过程中,应聘者往往会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隐藏缺陷,如果对应聘者的“德与能”把握不准,就会招一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人员。任何一个员工的离职,对企业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损失,因此在招聘中,企业应对应聘者的“德”与“能”进行同步考察,或先“德”后“能”进行考察。

2.4建立专业的招聘团队:招聘人员素质的高低往往会决定所招人员素质的高低。所以,建立一支合格的专业化的招聘团队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让应聘者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而且更能让企业在第一时间从众多应聘人员当中筛选出比较合格的人才,节省时间,节约成本。所以,要求招聘团队既要熟悉企业的行业特点、产品特点,也要熟悉企业的工作性质和战略发展计划等[3]。招聘团队往往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用人部门经理、用人部门经验丰富的员工代表组成。

3进行有效招聘的思路

严格意义上来说,招聘包括三个过程:即招聘前的准备工作、招聘过程以及招聘后员工试用期的培训。

3.1招聘前的准备工作

3.1.1确定企业所需招聘的岗位: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往年的人员情况,确定企业所需招聘的岗位和人员数量,这是招聘的第一步。根据空缺岗位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对于应急岗位,可以考虑挪用临时工、租用某公司的人或者把工作完全外包出去;而对于核心岗位,则可以采用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的方式以及两者结合的方式。3.1.2制定招聘标准:针对不同的岗位职责,制定不同的招聘标准和条件。把握以下四个基本标准:一是有效性,即测试的内容必须与工作内容相符合,围绕岗位要求拟定测试题目;二是客观性,即招聘者不能因个人的喜好或宗教信仰而对应聘者有不同的看法;三是可靠性,即要真实的对应聘者进行评判,得出的测试成绩能可靠的反映应聘者的真才实学;四是全面性,即选择的测试题目和内容,要尽可能全面考察到应聘者所应聘岗位的各种能力。

3.1.3选择恰当的招聘方式,节约招聘成本:企业基本上都存在“费用花了,而没招到合适的人或没招到人”的顾虑,所以,企业都希望能在招聘时“少花费用,人招得又快又好”。为此,企业可以先草拟招聘方案和预算,衡量每种方案的得失情况。具体做法为:企业在招聘前,事先做好招聘成本需求控制表,把所需岗位、空缺数、拟采取的招聘方式以及预算费用均列入表内,经招聘部门和总经理审批。在控制招聘成本的诸多方案中,选择较节省的招聘方法。

3.2招聘过程

3.2.1进行必要的招聘沟通: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和应聘者是双向选择。彼此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增强了解,本着诚信的原则,实事求是。因为一旦承诺无法兑现,不符合事实,则彼此都会对对方产生怀疑,因而造成人员流失。而作为相对强势的企业来说,要做到让应聘者尽可能充分地了解企业:一是提供有关事实和数据,告知应聘者企业的发展状况;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公司情况,描述空缺岗位,明确任职标准,并如实告知工作环境;三是如实描述该岗位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机会。

3.2.2严格审核应聘人员的有效证件,确保真实性:在招聘过程中,虽然应聘者对自己会进行“包装”,但企业对于基本的条件要符合要求,不能弄虚作假。也就是说,企业在对应聘人员的把关上,不能过严,但也不能没有一定的讲究原则,需要企业把握好一个度,该原则的应该原则;应聘职位越高审核越应严格要求;对有证件要求的,也需严格审核。

企业制度研究范文第5篇

一、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制度建设可以使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企业管理从杂乱无序走向井然有序,从随意管理走向规范管理,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科学、有序、规范运转。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是科学管理的起步,是企业兴衰成败的根本,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实用的制度,可以为企业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益”。那么企业如何加强和防范制度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践,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与对策

1、制度的策划

一个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需要进行策划。而大多数企业则是在工作中发现有管理真空现象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管理制度进行约束和管理。没有对本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掌握,新制定的管理制度和以前使用的管理制度往往存在管理重叠、管理交叉现象。这种随心所欲地制定管理制度,会使企业的管理制度越来越繁锁,这种多头文件化的管理模式往往出现一个管理事项,有多个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的弊端,让人无所适从,不利于企业管理。对策研究:需要企业建立一个管理体系,把本企业所管辖的制度全部纳入管理体系内,把管理体系按类别划分几个管理模块,当发现管理有真空,需要新制定管理制度时,首先要对本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盘点,看是否和新建的管理制度有相近的管理事项,如有就要在原来的管理制度上进行修改,不必重新制定管理制度,也就避免多头制度的弊端了,比如想制定《油库管理办法》,而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就有《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那么《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里面就包涵了有关油库的管理规定,这时就不需要重新制定《油库管理办法》,在《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上关于对油库管理的章节进行修改补充就可以了,这样就避免了一个管理事项多个文件管理的弊端了。另外,策划每个管理制度时,一定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要求,而且要形成闭环管理。

2、制度的制定

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程序复杂。在许多企业里,有这样一种现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不相干,企业在制定制度时生硬套用上级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或者根据自已的凭空臆想,没有对当前的管理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就制定出所谓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表面来看,完美无瑕,天衣无缝,但是,当管理制度与实际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许多条款都是空头规定,在本企业内部根本无法实施,与企业实际情况完全不符,使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实际管理出现“两层皮”现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对策研究:制定制度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做到内容清晰,含义明确。可操作性强。最好让管理责任人参与编写制度,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上级或相关单位的制度,同时编写制度必须合规、合法、合程序。要使制度流程简捷、科学,不要有冗余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程序设计既不要使工作复杂化,又不要使工作失控,要使每一个制度接口明确,输入、输出关系清楚,形成企业闭环管理。另外制度实施前还要经相关专业的相关人员进行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合法性、公平性、可操作性。然后再试行,让全体员工提意见。向归口部门进行反馈。如确实有不科学的地方经过再次评审研讨后纳入企业管理体系当中。

3、制度的执行

一个企业制定再多、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力不强,就行同虚设,有的企业一把手工程,凡事领导说了算,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比皆是。对策研究: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必要条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坚持这样的要求:“有制度,就要坚决执行制度;制度不合理要先执行再完善;没有制度就要建立制度再执行。”而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不能享有特权。执行制度必须坚持刚性原则,不能有弹性。执行制度时领导要起表率作用,正人先正已。在企业内部营造规章制度必须执行的文化氛围,决不允许以任何借口和理由不执行制度,或者变相变通执行制度,决不允许将企业制度变成摆设。对执行不好的制度一定要分析和查找原因,通过修订和完善制度来确保制度执行有效。如何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呢?首先,建立制度要着眼于执行。好的制度应当是可执行、可操作的制度。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务实、管用上下功夫,把制度“笼子”扎紧、扎密,切实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制度一旦形成就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企业员工要把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固树立按制度办事的观念,高度重视制度,严格遵守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将制度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时刻不忘按制度行事。再次,违反制度就要严格追责。对于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弹性执行,拿制度不当回事的单位和个人,要照章办事、严肃查处。“制度是块钢,谁碰谁受伤”。执行制度无例外。只有令行禁止,才能让人们对制度心存敬畏,制度也才真正有生命力。古人讲:“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决消除“人治”思想、特权思想,带头恪守制度,用制度约束自己、规范行为,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对违反制度的倾向和行为,要注意防范、敢抓敢管,坚持原则、碰硬较真,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制度落实到位,不让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4、制度的修改完善

企业管理制度更新不及时,不能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改变而及时修订,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和改进,使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企业发展步伐。没有对制度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进行不断评审和修订,将会严重影响制度的权威性,甚至给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策研究:制度建设必须是动态管理机制,不断修正、持续改进;时刻关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的最新版本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及时修订,保证企业管理制度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三、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