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汽车专业知识

汽车专业知识范文精选

汽车专业知识

汽车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汽车营销汽车知识创新探究职业活动

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是最近几年为了适应社会市场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而创办的新型营销专业。汽车产业的发展为汽车营销专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空间,中职汽车营销专业要想在汽车销售行业中有立足之处,必须抓住专业方面的建设,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汽车企业需要的汽车营销人才。

一、汽车营销专业知识的创新探究方式与原则

当前中职学校的根本教学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和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初级和中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中职汽车营销专业对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技能培训,应当依照企业具体的用人需求,针对企业当中各种不同岗位紧缺人才的需求,开展针对性专业课程,并且不断更新、拓展及补充教学内容,在创新和探究过程中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以能力为根本的人才培养原则。

随着社会发展,职业人员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可能有多种职业转变,职业劳动从单一工种慢慢转向复合型工种,由简单型职业慢慢转型为综合型职业。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市场对职业人的工作能力的要求不断上升,因此,当前职业人需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充分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同时,要求职业教育培养具备足够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树立能力本位的良好教育观念,即为学生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和创新设计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专业能力及社会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实现综合性职业能力大幅度提升。

(二)遵循社会岗位需求与职业活动为向导的重要原则。

在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教学当中,学校老师要充分了解汽车销售岗位,充分了解此岗位在工作过程中及职业能力上的要求,并且以此为主要依据,实施课程教学创新和改革,最大限度体现职业转换功能,充分满足职业活动最基本的需求,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触。

二、汽车营销课程体系的开发及创新思路

当前中职汽车营销专业主要销售的产品是汽车,掌握相关汽车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之一,其中汽车课程设置和汽车维修专业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汽车销售服务岗位的社会实践调查和分析,消费者在车辆展示过程当中决定购买的意向人群占总人数的75%以上,而车辆在静态展示过程中要想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则考验汽车销售人员的基本功,同时对销售汽车的基本参数、性能、配置及整体品质和所有保修条款有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也是汽车销售过程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汽车试乘和试驾过程当中,需要和客户积极地交流和沟通,有效处理客户的异议及涉及汽车全新性能、全新技术、汽车使用、评测及维护和保养方面的专业知识。当前人们的汽车消费观念越来越强,因此,消费者的选车眼光要求越来越苛刻,更需要汽车销售人员懂车,更灵活使用汽车方面的专业知识,引导客户积极地体验,将和客户的交流话题引导到车辆优势之上,最终使客户接受车辆具备的优势,充分展现销售人员的汽车销售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表明在汽车营销课程体系开发中,一方面要加强汽车知识学习,让学生成为汽车性能讲解专家,另一方面注重消费者的心理研究与学习,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三、汽车销售教学实施方案创新探究

在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教学中,汽车营销知识教学的每一模块都应当坚持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根本的教学观念,这样才可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咨询-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过程进行教学。

每一模块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接着进入咨询阶段,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极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然后是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和其竞争较为激烈车型的相关信息,讨论和决策销售过程中的主导话题、销售策略及销售内容;最后模拟相应情景检查和考核学习成果。

(二)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要载体,针对性展开教学。

依照职业活动的导向原则,结合汽车销售实际工作任务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两方面进行教学:第一是和客户交流过程中,通过典型问题作为工作任务的主要载体,开展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出学生的销售好奇心和兴趣。第二通过对车辆各方面的介绍,在试乘和试驾及对客户的异议处理过程中,解决汽车销售的典型问题作为主要载体,将汽车专业知识及技能训练充分融入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对中职汽车营销专业教学创新路径分析和探讨,不难发现为了充分适应社会市场对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创办的新型营销专业,要想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就必须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在营销知识创新探究、课程体系建设、销售教学实施方案等方面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汽车企业需要的汽车营销人才,推动我国汽车行业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中职汽车营销专业知识教学创新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09.

[2]冯艳妮,刘静.精益营销和全程营销:对中职开设汽车营销专业的调研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7.

[3]廖宁,戴蕾.中职汽车营销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7.

汽车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教育部为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照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十四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落实职业教育专业动态更新要求和推动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于2021年3月17日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修(制)订,印刷了“关于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教职成〔2021〕2号)”[1]。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链)体系,以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新专业目录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的三级分类方式,将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三个层次专业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的新专业目录共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高职本科专业247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中职专业358个[2]]。要求自2021年开始实施新的招生专业目录,新专业要求实施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以便满足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企事业人才需求。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促进汽车制造、汽车营销、汽车售后服务等产业模式的改变,也促使现代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标准等的变化,以适应现代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能够满足现代汽车产业各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

二、专业基本情况

职业教育新专业目录下的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是由原职业教育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试验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专业合并更名而来。因此,新专业目录下的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应包含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汽车试验技术3个专业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职业技能,且各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各自原专业特长和本地区企事业需求、学生需求等进行合理的专业规划设置,以便新专业既满足新专业标准要求,又贴合自身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等实际情况,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新专业的良好快速发展,为汽车产业发展培养出所需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新专业设置思考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是汽车制造生产、汽车试验甚至汽车汽车检测的综合性专业,所以在充分调研汽车整车制造装配企业、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汽车营销企业、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及汽车检测站、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结合各企事业工作岗位:汽车制造、汽车装配、汽车质量检验、汽车生产线设备检修、汽车检测维修、道路运营管理等,及汽车制造行业和汽车维修行业新标准、新工艺等,来思考新专业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的设置。在新的高职专科目录中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将更侧重于原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和汽车试验技术专业的合并,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合并到了交通运输大类中的道路运输类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中。因此,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将侧重于汽车制造与装配、汽车试验技术2专业的岗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的设置,侧重汽车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岗位需求为主;同时,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原专业的师资情况、合作的产学研基地、合作企事业的岗位需求、就业去向等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技能的调整,以适应企事业岗位需求,以学生就业、企事业需求为依据,进行专业的优化设置。

四、专业具体设置

(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

职业教育就是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把立德树人和职业道德融入到思政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中,体现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中,从而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新一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在充分调研企业、高校、行业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校企政行四位一体共同研制科学规范、国际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汽车制造、汽车试验、汽车营销和汽车售后服务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等产业行业的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既具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又掌握汽车生产、汽车营销、汽车售后服务、道路运营及管理等相应职业岗位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汽车零部件和总成的制造装配、汽车整车装调、汽车故障检测维修、汽车技术性能检测、汽车营销、汽车零配件营销、汽车保险理赔、汽车运营及管理等相关岗位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4]。

(二)专业课程设置构思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现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企业转型升级岗位需求情况,本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汽车零部件的制造装配、汽车装调、汽车故障检测维修、汽车技术性能检测、汽车整车营销、汽车零配件营销、汽车保险理赔等岗位技能,故需要开设汽车制造工艺基础、汽车装配与调试、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配件管理与营销、机动车辆保险与理赔等必需课程;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汽车性能试验、汽车性能检测与维修,需要开设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线路分析与车载网络技术、汽车试验技术等专业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需要设置上述专业课程相应的配套实训课程,或将上述课程开设为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或模块化课程;除了开设上述专业课程的实践课程外,还需要开设一些必要的实训实践技能课程,如金工实习、汽车整车拆装与调试、新能源汽车实训、1+X技能取证、顶岗实习、企业生产实习等,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技能。为了紧跟汽车产业发展,开设智能网络汽车技术课程,以满足现代智能驾驶汽车的生产制造新工艺和新技术的需求。

(三)专业课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汽车类人才。因此,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四大类:职业素质类课程、专业知识类课程、岗位能力类课程和职业拓展类课程。职业素质类课程主要就是高职实用英语、数学应用与实践、计算机操作技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体育、就业指导、艺术欣赏、入学教育及军训、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和职业素质养成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是必修课程,职业素质养成类课程是选修课程,只需根据学习兴趣、业余爱好、职业发展等进行选修并修够规定学分即可。专业知识类课程应包括汽车机械制图与autoCAD、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发动机电控管理系统、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试验技术、汽车线路分析与车载网络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制造工艺基础、汽车装配与调试、汽车性能检测技术、汽车生产企业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其中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发动机电控管理系统、汽车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底盘电控系统检修、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检修、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汽车线路分析与车载网络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课程根据学校实训场地、产学研基地、校中厂、厂中校等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理实一体化分散教学和模块化集中教学,从而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使理论和实践技能更贴近企事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岗位能力类课程应包括汽车认识实训、金工实习、汽车三维建模实训、汽车整车拆装与调试、新能源汽车实训、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训课程;岗位能力类课程是必须课程,是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课程,在实现基地、产学研基地、校中厂、厂中校中进行。职业拓展类课程应包括二手车鉴定与估价、机动车辆保险与理赔、汽车装饰与美容技术、汽车配件管理与营销、汽车营销、汽车英语、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维修业务接待等,职业拓展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就业意向、职业发展需求等进行选修并修够相应学分即可。本专业属于装配制造大类中的汽车制造类专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现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机械制造岗位需求,专业基础课汽车机械基础应讲授内容包括工程材料学、工程力学、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机械原理等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包括电工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集成电路3部分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其他课程也应该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市场和1+X职业技能取证等情况,进行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五、小结

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是职业教育新专业目录下的一个合并更名的新专业,各高职院校需针对企事业工作岗位需求、就业市场需求、学生学习意愿、师资队伍、产学研基地、产业学院等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院校原专业情况来设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同时,通过专业教师的外派培训、进修学习、企业实践,企业技术骨干引进或作为兼职教师等来满足新专业的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年3月12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1年3月12日

[3]张德虎.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3(02):78-86

汽车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汽车专业英语;数字化平台;教学模式改革;德智协同育人

1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开放的平台,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不断更迭优化实现了更多领域的资源共享。作为一门英语类课程,汽车专业英语也势必将成为多媒体时代的受益者,帮助学生更加灵活自如地进行技术交流和实践应用。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不同,英语基础差别较大,对汽车专业英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亦相差甚远。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需要充分利用时代优势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以德智协同培育为导向,以追求课程实用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柔性教学模式,激发不同生源学生强烈的自主探索意识,促使各类型学生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形式实现各取所需,各学所用,各赋其能。

2汽车专业英语授课目标及现存问题

结合专业特色和职场实际需求,汽车专业英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核心词汇、语法和基本句式的使用方法;能够运用汽车专业英语在职场中开展必要的技术交流;能够快速查阅外文文献和产品说明书,了解世界各国汽车制造、维修等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水平。此外,汽车专业英语涉及汽车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功能、原理介绍,以及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信息的听说读写,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各类平台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还应通过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结合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汽车专业英语教师在授课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4]:1.授课方式相对固定和单一,没有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适应,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2.教材多呈现出内容陈旧而固定,而教师授课时多停留于课本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先进性;3.教学评价方式固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导致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不足,不利于教师借助评价结果开展教学反思和课程改进。鉴于此,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各方面进行优化改革,在信息化视域下构建汽车专业英语新范式。

3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3.1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拓宽领域汇聚资源

教师利用当下丰富的互联网、多媒体资源,以超星平台、职教云等专业的移动式学习平台为基础,搭建和完善汽车专业英语课程门户。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具体授课内容,搜集与课程内容主体相关联的信息资源,将不同形式的知识载体汇聚和重构,构建满足不同学习需求,适应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柔性教学平台。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可通过平台观看科普和微课视频,视频展示方式以英语讲述为主,配有中文字幕,既能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高听力水平,又可带领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相关知识点,为更好地吸收课上内容做铺垫。以讲解飞轮作用为例,学生借助平台提前观看视频,了解飞轮的主要功用及原理,并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完成相关课前练习。通过课上学习和课下作业练习,与课前预习相呼应,巩固知识点。学生在课下可进一步利用平台上的科普视频提升英语水平、开阔专业视野,达到外延拓展的目的。在学习的全周期中,教师均可利用平台适时设置讨论话题,与学生开展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综合考虑话题内容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话题热度、学生自学能力等因素设计讨论内容,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在汽车专业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互动性以及参与热情。例如在介绍发动机模块时,教材内容仅包含最基本的发动机构造和工作原理,学生难以从中了解和学习到时下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及其英语表述方式,为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提升授课内容的生命活力,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借助话题讨论的方式,以提问先进发动机技术的英文表述和英文缩写为引,驱动学生借助互联网主动搜索,并通过教师学生的连续互动,引导学生在查找英文表述的同时主动延伸了解与发动机相关的先进技术,不仅对教材内容的局限性进行了有效补充,也是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开展个体式启发式教育的一种有效体现。

3.2教学手段随机应变,兴趣导向,互动体验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生源不同,同一专业学生归属不同学制,具体如高本衔接班、普高班、1+X证书班、中高职衔接班等,针对不同班级学生英语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模式、学习习惯差异明显,根据不同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未来职业、升学规划不同,教师在开展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时的教学方法手段也应有所区别。以高本衔接班为例,班级学生因升学需要对基础英语的基本知识技能的要求较高,对英语语法的掌握要求较高,且自身英语基础较好,学习主动性较强,因此在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设置学习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组内互助、自由练习等方式完成单词读写、课文阅读翻译、语法习题竞答,既掌握了汽车专业基础知识,也巩固和提升了大学英语基础。针对普高班,班级学生英语基础较扎实,且班级学生活跃度较高,基于上述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英文猜词游戏,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掌握核心词汇,同时为演示清楚表达准确,学生会主动思考词汇含义及其所涉及的汽车专业背景,乃至相关联词汇的英文表述。由猜词游戏衍生出的联想教学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深入理解专业词汇的应用场景和使用方法,在游戏中以兴趣为导向,提升参与度和体验感,避免照本宣科和机械式的灌输教学。例如,对于气缸一词,学生为表达清楚气缸的含义,需通过描述气缸在汽车中的用途、原理、形状特点、加工方法、材料等使猜词方快速猜出正确答案。通过尝试优先使用英文词汇、短语来表述,达到对专业词汇和句式的准确把握以及会读会用的实用性目的。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课堂活跃度的班级,如1+X考证班和中高职衔接班,教师则需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好感度,避免因谈专业英语而色变,阻碍学生对知识点的接收和掌握。除采用教学平台设置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在其所熟识的互联网平台上积极参与互动讨论。教师可结合班级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擅长及对汽车相关周边信息的敏感,适当通过观看电影或视频片段,鼓励学生用英文猜测汽车名称、型号、发动机参数等。教师在合理把控活动时间的前提下,既可利用该游戏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也可通过筛选和整合多媒体内容以及合理设定参与规则,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对汽车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3.3课程内容贯穿汽车百年发展史,实现德智协同育人

汽车专业英语是通过英语视角引导学生学习汽车专业知识,汽车结构、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反映出汽车的百年发展史及其中所蕴含的人类智慧和制造业工作者的工匠精神。教师应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增加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正确导向。教师在以专业英语知识讲授为主线的基础上,可以融入两条德育线:一是融入早期汽车发展史的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开拓进取、探索未知的科学思维,二是介绍中国汽车发展史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自主创新和使命担当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意识。早期汽车发展史在汽车英语课程中的切入点可预设在汽车的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的知识点讲解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英文课文的过程中,适时加入对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发明、制造、改进汽车的历程介绍。如讲解发动机的做功原理引入对四冲程循环发明者奥托的介绍,讲解柴油发动机和汽油发动机时引入动力源的发明和更迭过程的介绍,讲解汽车类型时引入人类历史上第一条汽车流水线的诞生介绍等。此外,上述发展历程可邀请学生参与介绍,通过设置奖励措施和竞争机制鼓励学生尝试用英语表述。通过在课程知识点解读中融入汽车早期发展史的标志性人物事迹,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专业英语知识,避免课程内容枯燥输出,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加强学生开拓进取、敢于变革、尝试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性思维。中国汽车发展历程在汽车英语课程中的切入点在汽车发动机模块、底盘模块、电器模块和新能源汽车板块均可有所体现。在讲解发动机基本原理概念时,引入讲述一汽汽车从“一穷二白”需要苏联援建到33天自主研发红旗轿车,让学生从中意识到不畏艰难的重要性,对待专业英语的学习同样需要点滴积累,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在讲解曲轴飞轮时,以奇瑞自主研发发动机的曲折历程为切入点,强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讲解变速器结构原理时,以陕西法士特汽车传统集团自主研发双中间轴变速器为例,解释“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重要性,领悟成功源自于任何一个零件或者细节的重视。讲解底盘构造时,介绍江淮汽车在濒临倒闭之际从客车底盘重新开始,用实例解释什么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要内心强大,也要学会决策。讲解电气模块时,引入菱电电控EMS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自主研发的故事,秉持“专精特新”,十一年“冷板凳”厚积薄发,告诉学生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成大事要甘于寂寞,培养工匠精神,杜绝心浮气躁。讲解新能源汽车类型及工作原理时,介绍比亚迪等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以比亚迪内饰英文改为中文为例,渗透文化自信,培育家国情怀。课程内容的解读中贯穿汽车百年发展史,特别是中国汽车制造业从零开始至今日之辉煌,一代代制造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基层从业人员在振兴祖国、探索科技前沿的道路上发挥着励精图治的工匠精神,教师在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同样需要借助教学模式的优化对学生进行生动具象的德育教育,也让学生汽车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自主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深刻内涵。

3.4融入专业特色,结合实践需求,授课内容兼顾基础与应用

汽车专业英语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根据具体的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同时迎合时下的市场发展导向,教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既要兼顾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也要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如读懂看懂英文说明和标识、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技能等。例如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相关专业学生,教师应以检测、维修、保养为中心词汇向外发散拓展,适当增加相关词汇的介绍以及情景对话、文章阅读理解,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聚焦职业领域,增加专业词汇量,提高实践应用和对外交流能力。针对汽车营销专业学生,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情景对话演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商务类英语的交流练习,侧重加强以汽车营销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针对新能源专业学生,教师应适当补充动力电池、牵引电机、控制器等新能源领域的专业词汇和文章,甚至加入智能驾驶相关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从英语视角加强对新能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锻炼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基本读懂国外技术文献和最新产品的技术说明书等。作为新兴主导产业领域,可侧重加强学生的对外技术交流能力。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融入专业特色和实践需求,结合学情,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如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案例导入等方式,在掌握英语表述的基础上,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领域基础专业知识、行业发展动向、技术发展前沿等方面的了解和理解,实现以市场发展、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汽车专业英语教学。

3.5多维度多级教学评价,实现柔性育人

在进行汽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评价时,应根据不同学制不同类型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从课上的互动交流、课堂表现、课前的预习情况、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课余时间对教学平台上的课程视频、科普视频等辅助学习资料的学习情况、实操演练类任务的完成情况、期末笔试的考试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例如针对英语基础较好,课堂活跃度较高的班级,可在期末增设视频配音环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选取与汽车相关的视频或电影片段进行配音展示,并从展示效果、素材选取、编辑等多角度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不仅从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加强巩固了所学知识。既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做中学、学中用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认同感。

4结语

互联网时代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汽车产业为例,面向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科技化发展定位已日趋明确,这其中也包括对汽车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高技能要求。作为培养新时代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教师,更应该利用现有优势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在以汽车专业英语为例开展新生态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信息资源优势,精准分析市场需求,科学分析学情,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开拓创新,从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平台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手段变革、教学评价维度优化等方面入手,构建以学生兴趣为驱动、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以信息化多媒体资源为手段的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何辉.智慧教育视角下高职《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171-173.

[2]李玉霞.“互联网+”时代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探析[J].现代英语,2021,11):26-28.

[3]欧阳玲珑.基于兴趣导向的汽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5):159-160.

汽车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汽车营销;实训教学模式

汽车营销专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培养学生应用营销学来分析和解决汽车营销的能力。本文旨在寻求适用于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销售技能。

一、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实训教学仍然从属于理论教学,体现不出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过低,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中职学校仍采用单一实训课程体系的方式来设计实训课程。第三,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为例,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全校教师的66.67%。这些青年教师学历高、职称低,且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专业功底和实践技能普遍较差,对学生专业实训指导不足。第四,缺乏专用的实训教材。目前,中职教育有关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材缺乏,实训教材的缺乏尤为严重。且教材的编写主要是由教师执笔完成,由于教师缺乏实战经验,所编写的教材往往是理论与实训相分离。第五,缺乏合理的实训教学考核办法。实训教学的考核与传统的理论教学考核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传统的理论教学可以通过试题来进行考核,而对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时,一般只能取决于科任教师的主观判断,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考核成绩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模式

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是把汽车营销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按照汽车销售流程对汽车销售进行模拟的实训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先进行分组,组员分别扮演汽车营销中的销售顾问、顾客、销售经理等角色;分组后学生进行场景模拟,即从形式到内容尽可能模仿真实的汽车销售情景。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如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汽车营销、商务礼仪、汽车消费心理学等知识来展开。经过多次仿真模拟实训,提升学生的销售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授课教师先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这一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形象且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训室里进行技能操作,使他们从直观上感觉到真实的汽车销售场景。

(三)校企合作实训教学模式

为突出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技能型教学体系,与汽车销售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训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合作的汽车经销商4S店进行实地参观,了解汽车商品知识,观看汽车销售的全过程。由汽车4S店有经验的销售人员来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学习一线的汽车销售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汽车营销能力。如顾客的需求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接待能力、产品展示能力,异议处理能力,谈判能力等。

(四)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为了满足汽车营销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汽车销售企业相关人员和学校一线教师应共同研究教材内容。一线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与汽车企业销售精英进行探讨,搜集相关资料,再执笔写作,编写完成讨论定稿后再请企业专家进行审定。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反映汽车销售企业的真实情况,所编写出的教材也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反映4S店销售的实际水平。

(五)教学评价体系模式

建立全面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由任课教师单方从主观上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方式,结合校企合作的企业一方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以学生的营销能力和技能水平作为考核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再由任课教师单方面决定,而是由任课教师和企业双方结合学生平时的实训表现、撰写的实训报告、技能测评等来进行考核,体现理论、实践、考核三者同步进行,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

三、结语

汽车营销专业是中职学校近几年来顺应市场需求开办的新兴专业,本文就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用中职学校汽车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模式,以促进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汽车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明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这份纲要的核心精神旨在要求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要为国家培养有正确价值观且富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1]。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在汽车类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涉及汽车制造及运行过程中所用到的材料、材料质量分析、材料组织与性能检测、材料制备与成型等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内容,是指导汽车生产工艺的理论基础,强调实用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或者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岗位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为应对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的课程在线平台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团队重新凝练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目标,深度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收集各种思政教学案例,在组织课堂和校外实践等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了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爱国精神、责任感、使命感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力求专业知识智育与思想政治德育的融合[2-3]。

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不足

目前汽车工程材料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严重不足,未能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突然从知识点讲解切换到思政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思政摸不着头脑,达不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效果。二是教师未将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授课内容上进行重新编排和梳理,只是将课程思政部分与专业知识生硬而机械地对接,导致思政部分和专业知识仍然泾渭分明,两者起不到深度融合效果。三是与本课程知识相关联的其他专业课程使用了同一个课程思政案例,让学生在多门课的课堂上听到的都是同样的思政案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基础上精心编排和大胆创新思政教学案例,组织好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

(二)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育人合力不足

在以往的教学安排中,学生只有在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的课堂中才能学习到思想政治相关内容,而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专业知识内容,似乎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这两个领域本毫不相关。而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意见的出台,让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阶段。专业课教师只擅长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对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并不如辅导员或思政教师。因此,要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的育人效果,就需要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思政的教研团队,集体备课过程中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另外,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制定专业课程大纲,编排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重新设计学习内容,使课程实施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途径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虽然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初见成效,但也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当前二者合力育人还存在着思想、平台、制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增强二者在思政教育工作上的协同性,还必须为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不但要为备课提供共享交流平台,而且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开发的热情,以此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为有效发挥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开发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依据专业背景和科研方向,以及与汽车工程材料教学内容的相匹配度,组建一个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综合能力强且优势互补的课程思政开发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不但要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年龄、教龄进行组合,而且要根据教师的政治和道德水准加以考量,在教学团队成员的组成上针对性地引入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扮演思政育人支持者的角色,参与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内容设计以及教材的二次开发,与专业教师通过相互研讨、共同备课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另外,在学校及学院层面上,需要为教学团队中的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措施,如不定期的专家讲座、教师课程思政培训等活动[4]。

(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课程思政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融入学生思想。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从设计课堂教学开始,将思政教育引入汽车工程材料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具体实现思路为:1.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课堂教学的思政氛围。以往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将思政元素导入专业知识点的过程较为牵强,受制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和有限的理解能力,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实现学生在认知、行为、感性和理性等全方位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和育人手段,着重营造思政育人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设计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贴近实际生活的思政案例,让学生分工合作,在“课堂舞台”上通过角色扮演以通俗易懂的话剧表演形式让师生无需有过多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就能理解专业知识中蕴藏的思政内涵,或者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专业知识点背后有关的思政元素,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氛围,真正实现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相辅相成。2.发挥企业育人功能,扩大课程思政的影响范围。汽车工程材料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生产设备资源的价值,师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能够体验新型设备、接触专业人才、学到先进技术、接受企业良师的指导、体会企业文化,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耳濡目染职业精神,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工匠精神。汽车工程材料实践内容的设置以企业具体的项目流程为载体,比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检测、金相制备与组织观察、金属材料热处理、铸造、锻造、焊接、表面处理等,将这些必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以及以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不断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职业精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扩大了汽车工程材料课程思政的影响范围。3.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增强“课程思政”的影响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以往的课程考核评价注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学习态度等,而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评价有所欠缺。为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果,需在评价环节增加对思政理念掌握的考查。这对改进教师教学工作,总结“课程思政”经验,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进一步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具体而言,一是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不仅要将学生出勤率、课堂发言情况或者是学习任务掌握程度纳入课堂评价,还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纳入课堂评价体系中。思想政治意识这个评价指标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创新思维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投入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的考核评价中要从学生的精神境界、思想动态、职业规划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赋分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再综合这三个方面的赋分情况客观地给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分值。二是教师要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考查点,尤其是在主观题的设计上要把专业知识点的考查内容衔接进课程思政内涵考查中,如在设置金属结晶和晶体缺陷的主观题考查内容中引入课程思政的考查点,可以在题目中表达教育研究课题国内20世纪60年代的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教授研究团队面对国外的尖端技术封锁攻克了国内飞机发动机耐高温合金铸造工艺难题,体现出我国科学家有哪些精神品质,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但由于这种课程的考核形式只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还应结合课堂教学的学生思政意识评价指标合理给出该生课程思政分值。

(三)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

欲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汽车工程材料课程内容中,让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相得益彰,提升课堂教学思想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需通过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另外,思政元素在融入的过程中,既不能过度植入,又不能生搬硬套,导致专业课程内容和授课目标难以完成。本课程的思想政治内容建设尤其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融入,这需要努力寻找合适的教学切入点,通过视频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达到课程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式浸透的效果。以下是汽车工程材料第一章内容“材料的力学性能”为项目化教学任务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案例。1.基于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融入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环节着重讲解硬度试验、拉伸试验、冲击韧度试验的操作过程。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要求学生做科学实验要认真,规范地完成每一个实验过程,比如,低碳钢拉伸试验之前要对样品表面锈斑用砂纸打磨处理,保证该测试过程不受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试验的准确性、科学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每次试验的数据整理是难点,比如,洛氏硬度试验的一个试样要测试至少5次,每次测量间距要大于1mm,整理数据时需要先淘汰误差明显较大的测量数值,再将其余多次测量数值取平均值求解方为该试样的有效硬度值,培养学生严于律己、知难而进的意志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良好职业素养。2.基于材料力学性能知识点,融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生活中制造起重机绳索、铁轨连接螺栓、汽车传动轴等零件主要利用了金属材料的哪些力学性能指标?”引出材料力学性能的概念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的概念,进而揭示出材料存在“强度越高硬度越大,而塑性和韧性越差”的一般规律,说明材料强度和塑韧性是一对矛盾体;同时金属材料又存在通过细化晶粒的途径实现“强度和塑韧性共同提高的”的实验现象,这又包含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思想观念。通过讲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关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站在哲学高度运用辩证统一的理念解释材料中的理论本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学习意识。3.基于高强高韧金属材料研发的人物故事,融入“爱国、务实、律己、勤奋、奉献”的精神。在材料力学性能内容拓展的讲解中,引入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涂铭旌先生生前的事迹,他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强度与断裂、稀土钒钛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等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数十年潜心科学、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对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理论与应用、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机理、判据及安全评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治学严谨、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对我国材料领域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爱国、勤奋、务实、律己、奉献的精神为后辈树立了学习的典范和楷模,以此激励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教师团队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在知识的熏陶、文化的浸染、思想的升华中塑造学生的“三观”,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本文以汽车工程材料这门课为例,探讨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路径,结合校企合作创新适合学生学习特征的教学模式,分享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课堂的相关案例,旨在为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香成,赵军,王自柯.新型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和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31):2.

[2]张江娜,刘芬霞.针对工程材料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

[3]史同娜,朱冰洁,杨伟,等.在材料专业实验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初步探索[J].科教导刊旬刊,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