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汽车技术创新

汽车技术创新范文精选

汽车技术创新

汽车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1)能源供需矛盾较突出

河北省一次能源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规模较小,能源供应基本上靠市外输入。

(2)消费结构不合理

河北省能源消费构成主要由煤炭、电力及石油制品,一次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不高,新能源开发不足。

(3)能源发展缺乏统一管理

一是能源供需统计数据不全,不能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二是新能源的推广应用、能源利用与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等工作推动不足;三是能源部分品种供应的垄断,使得相关企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

培养全民低碳意识。这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新型的消费模式,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油、节能、节水等,减少碳排放。倡导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

(2)加大投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河北省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尽快发展低碳技术。根据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3)采取经济政策手段,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可运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提升企业的形象。

(4)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

河北省应该加强与天津、上海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合作,吸收它们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通过吸收其他区域的经验和发展模式,河北省要抓住机遇,打造新能源品牌,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保证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5)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河北省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6)建立计量体系,启动碳交易

研究确定全市碳源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建立健全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体系,对碳排放进行总量控制和指标分解。开展企业碳计量人才队伍培训,推动企业实施产品碳标签。委托咨询中介机构进行调查核实,根据统计结果编制温室气体调查报告书,建立规范化年度报告制度,为政府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高智力支撑。加快对国际碳市场交易制度、定价规律的研究,探索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平台,提供供求信息和碳交易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自愿减排。借鉴世界金融机构的创新经验,开发与CDM机制相配套的金融产品,加快发展碳金融创新。

(7)改善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汽车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摘要:日前,第六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分论坛“创新型国家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会议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必然性、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与问题、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制度安排四个方面展开。本文是此次论坛的综述。

日前,第六届“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分论坛“创新型国家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辜胜阻教授主持。来自政界、学界和企业界的多位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汇聚一堂,就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会议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与自主创新战略的必然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和重大战略性目标。辜胜阻教授首先指出,多重因素决定了当前我国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目前,我国的经济存在着“大而不强,快而不优”问题,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较高。过去十年,中国质优价廉的出口产品给海外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好处,留给自己的只是微薄加工费和大量消耗及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加工业,始终处在“微笑曲线”的最底端,只分享了全球价值链中微薄的利润。伴随着能源约束、环境约束以及高成本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面临着“高速增长与科学发展”的发展观的选择和“低劳力成本优势与创新品牌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我们必须摒弃旧思路、旧模式,探索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这就要求必须重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冬先生认为,国家发展道路概括来讲一般有三种:资源发展型、制造业依附型、创新发展型。一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演化,应逐步由资源型向依附型过渡并最终走上创新型的发展的道路。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5287.5亿美元,但在出口额和进口额中,外资企业的比重分别达到88.1%和79.8%;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达87.3%,占绝对主导地位,我国仍然是制造业依附型的国家。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简新华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除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外,克服高新技术引进困难的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决定了中国已经进入由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经济技术发展阶段。

当前,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彭壮壮博士从当前的国际潮流和世界信息化变革的趋势分析了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机遇。他认为,全球范围内创新中心的多极化将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国际潮流,创新平台或工具的易获得性、虚拟社区趋于强化及知识产权更难保护是信息社会的三大变革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人才、信息、知识的全球流动将无处不在。简新华教授进一步从我国科学技术队伍、技术水平、资金状况、企业制度等自身条件出发,说明了我国已初步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的技术力量和基础。

二、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1、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创新的“国家意志”呼声高涨,但是现实中企业自主创新的状况并不乐观。辜胜阻教授将当前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概括为:①动力不足,不想创新。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一些民营企业家感叹,靠技术创新不如通过经营房地产利润来得快和高;靠引进合资可以省时、省事。②风险太大,不敢创新。“成三败七,九死一生”是创新活动的典型特征。有关研究表明,约有50%的中小企业在创立的3年内死亡了。中小企业面临一种“生不快,长不大,活不长”的发展环境。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有企业甚至认为:“不创新是等死,创新也是找死”。此外,“你创新,我冒仿”的市场环境也让企业不敢创新。③能力有限,不会创新。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创新能力却不可能引进。在江苏调查表明:民企自主创新最大困难是“人才”瓶颈。全省7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35%的企业缺乏高级技术工人。④融资太难,不能创新。据调查显示,86%的企业认为贷款太难。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城镇就业人口75%以上的就业机会,研发新产品超过全国的八成,但获得的贷款只有全部贷款的10%左右。

简新华教授赞同辜胜阻教授的观点,认为我国自主创新存在“政府热心、企业不热情”、“创新不多、能力不强、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他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原因:一是自主创新比技术引进难度更大。自主创新需要充足的资本、良好的技术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完善的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支撑,难度较大;二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企业大量依赖于生产要素低成本的竞争方式;三是企业没有形成规范、成熟的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企业制度,在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创新人员的激励不足;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使得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担心创新成果被别人模仿、假冒,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不愿花力气创新。

2、有关产业的创新分析

不同类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支柱产业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较大比例,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兴产业代表着市场的新需求,对产业结构转换起着导向性的作用。从产业的角度出发,与会的有关专家学者具体分析了我国的汽车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创新现状。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辜胜阻教授认为,与彩电行业“杀出一条血路”相比,我国的汽车产业的国产品牌的发展并不理想。在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道路上,我国的很多汽车企业都存在着很高的技术对外依赖度,对外来技术的引进过分依赖,企业逐渐失去了自主开发技术的激情与“梦想”,失去了创新的习惯。

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武汉理工大学胡树华教授总结了世界各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认为其产业发展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纯进口消费型、产业依附型和产业主导型。他认为前两者不适合我国国情,主导型才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正确选择,强调自主技术、自主品牌、战略性可持续发展。

服务外包是实现自主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服务外包是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印度为例,随着大量企业为客户提供更为复杂和高端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企业的研发能力、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杨冬认为,从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历程来看,如果说制造业是中国迎接世界产业转移的第一轮,那么服务外包则是中国面临的第二轮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大连软件园的服务外包产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全市超过600家企业,8家服务外包企业超过2,000人,居全国首位,2007年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销售收入215亿元,软件出口7.2亿美元。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取得成功的核心在于“三大创新”:一是产业创新,二是体制创新,三是园区管理创新。结合这种成功模式,他进一步指出服务外包产业所推动创新活动与大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融合,并形象地概括为“推动一个产业,改变一座城市”。

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上,辜胜阻教授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两股力量、两种优势,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在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民间力量较为薄弱,绝大部分研发投入、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应由政府提供,政府需要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美国硅谷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政府支持(如军事采购)能够极大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完善。民间推动型创新是指由民间主体依据自身力量、技术水平和制度安排所实施的白下而上的创新,具有机制灵活、决策迅速以及政府主导型创新所无法比拟的贴近市场、反应灵敏的优势。目前,我国民间创新有三种模式:一是温州模式——草根阶层通过其草根创业实现的草根创新。中国草根创新最成功、最典型、最活跃的地区是民营经济之乡浙江省,其中温州模式是草根创新创业的典型代表;二是中关村模式——科技精英阶层离开正式的组织“下海”办企业、通过科技创业实现的民间精英创新;三是深圳模式——来自各地的城市移民在实现创业梦想中推动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我国的民间创新是同广大的中小企业的创业连在一起的,民间创新往往在草根创业中得以实现,14万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民间创新的生力军。

彭壮壮博士从民间力量推动创新的角度出发,认为打造开放式创新模式——“全民”创新的平台和“全民”评比的机制将是在新一轮全球创新中胜出的必要条件之一。以日本移动通信i-mode为例,DoCoMo鼓励成千上万的合作伙伴百花齐放地创新,最终使i-mode形成了一个能够持续改进的循环系统,进而极大地培养了客户的忠诚度和鼓励了用户的使用。他还认为,企业的创新要有效利用全民创新的原动力,扶持政策和融资体系要向全民创新的模式延伸,中国在利用全民创新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胡树华教授则结合汽车产业强调了政府主导的力量。他认为,目前汽车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工程。他提出了国家汽车创新工程(NationalAutomotiveInnovationProject,简称NAIP),就是围绕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组织官产学研大联合,在5-10年内投资500亿,800亿元,抓住汽车技术转型换代的契机,依托已有的汽车技术基础和高新技术优势,通过强有力资金支持和科学的组织管理,动员全国的科技力量和有效资源,协作攻关、重点突破,力图在新能源、微电子、新材料等几个局部领域取得世界级的进步和创新,真正拥有汽车技术或产品的知识产权,以抢占新一代汽车技术的制高点。他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相关部委,制定NAIP计划,专班、专款、专项推进实施;借鉴美国新一代轿车计划(PNGV)由总统主持的经验,成立国务院NAIP领导小组,联动实施国家汽车创新工程;从政府采购到全民意识,倡导购买自主品牌国产车。

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制度安排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既需要制度创新也需要技术创新,但在转型时期,制度重于技术。与会的各界人士就如何完善自主创新的制度安排进行了交流。

辜胜阻教授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制度创新。要通过一系列的财税扶持政策,建立利益补偿机制,解决民营企业的创新动力问题;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与激励,分担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通过建立合作机制,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进行技术战略联盟,实施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推进开放创新,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重构为创新服务的金融体制,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发展各类技术产权交易,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解决民营企业创新融资难问题。从多方面激发企业的创新意愿,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民营企业的内在需求,由“要我创新”转变为“我要创新”的行为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张建华教授也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其中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集聚体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建议,要修订并完善高技术企业认定制度,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改革科研人员流动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体制机制;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雁行产业集群战略,合理布局园区,推动高新园区“二次创业”。

汽车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自主创新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八大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自主创新成效

2.1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汽车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自主创新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八大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自主创新成效

2.1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汽车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自主创新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八大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自主创新成效

2.1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