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精选

初中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独立思考

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提问,掌握提问技巧,精心设计问题,利用提问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讲解知识,不注重教学提问,学生活跃度会严重不足。而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提问,能够引起学生思考,使学生调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培育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提问,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针对某历史事件或人物提出相应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建议,有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教学提问是一种交流互动方式,恰到好处的教学提问,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还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勇于发言、敢于质疑,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一)看准时机

教师教学提问时机选择得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则发挥不出教学提问的作用,甚至耽误课堂教学时间[2]。为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要看准时机,教师可挑选课堂导入、课中知识讲解释义、教学结束三个部分作为教学提问的重要时机。课堂导入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状态不投入,此时教师恰当地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可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课中知识讲解释义,当教师发现学生不理解或出现认知上的偏差,适时提出问题可推进教学进程;教学结束部分,教师适时提问,带领学生共同回忆课上所学,可巩固知识。如讲明清“闭关锁国”内容时,笔者就抓住课堂导入这一时机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吃过薯条,那你们知道番薯是本土的还是国外引进的?”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番薯的来源,恰当导入“闭关锁国”这一教学内容。

(二)优选问点

问点是教师讲授教材内容时提问的切入点,教师提问应问在关键处。倘若为了问而问,提出一些没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问题,提问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要优选问点,结合教材内容、考试考点、学生不易掌握的疑难点等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旦学生把问题搞清楚了,找到了问题答案,也就弄懂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如讲“开元盛世”内容时,笔者结合课程重点、考点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请问开元盛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接着,笔者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探究,从而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记忆。

(三)把握分寸

所谓的分寸指的是问题的难易程度。倘若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须思考,就直接得到问题答案,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复杂,学生就会无从思考,反而会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为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要把握住分寸,既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又不能超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以激起学生思考兴趣。为把握住这种分寸,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研究课程内容与学生学情,对这些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有的放矢地设置问题。第二,根据教学大纲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提问,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讲“收复台湾”内容时,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向学生提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它悬于海外,经过被外夷侵略、占领。请问历史上台湾什么时候被哪些国家占领过?如何收复的?”这些问题结合了学生比较关注的台湾回归问题,也符合课程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贴近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设置问题,保证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倘若学生对问题失去了思考兴趣,自身的思考积极性也就很难被调动起来,最终降低学习效果。为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要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生活和爱好,问在学生的兴趣点上,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创设问题情境,增强问题的亲切感,也可以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趣闻、新闻、影视剧等设置问题,增强问题的吸引力。总之,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亲切感和吸引力,通过思考问题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解读与答案的解读,使其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如讲“现代音乐和电影”内容时,笔者结合学生喜欢的热门音乐、影片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引起学生兴趣,加深了其对课程内容的印象。

(五)突出重点

教学提问的宗旨是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进而就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基于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前,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提炼出教学重点。然后再根据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教学提问,以保证教学提问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与答案的过程中掌握课程重点内容。如讲“抗日战争”的内容时,笔者首先根据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了该部分的教学重点,然后立足教学重点设置了教学提问,即“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借助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突出该部分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重点知识。(六)循序渐进为了发挥教学提问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提问要循序渐进,有一定的层次感,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探究课程内容,最终引出课程主旨,使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过程及历史价值等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把复杂问题化繁为简,转化成一系列有层次感的问题组合,使学生在问题导向下循序渐进地思考、探究,从而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三、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要能够看准时机、优选问点、把握分寸、贴近学生、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提问质量。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教学提问,可以引起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问题牵引下更好地理解掌握课程内容,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永冰.初中历史课堂的“巧问”方法与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8):41.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文史结合;教学策略

历史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的语言是客观的,但对于学历史的初中生而言客观性的描述缺乏生动与形象,不利于学生接受历史、学习历史,这也是很多学生喜欢历史故事书、喜欢历史讲解但不喜欢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原因[1]。文史结合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文学的语言描述历史、感悟历史、用文学作品验证历史、活化历史、拓展历史,有效激发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受到历史所传递的厚重感、渲染力与影响力,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

一、用文学的语言描绘历史,增强历史渲染力

历史注重客观性,因此历史的语言以陈述为主渲染性不足,很多学生在阅读历史教科书时感觉历史文字不生动,没有渲染力,无法感受到历史所特有的内容与情感。采用文学的语言描述历史可以有效改善历史陈述性为主的情况,增加历史课本内容的渲染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用文学的语言描述历史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陈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学会用修饰性的词汇去描述历史同时也要积极用反问、疑问等语气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本常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连青铜时代也只是用了“灿烂”两个字来表明青铜文明的发达,而采用文学性的语言,无论是修饰性的语言还是问句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特有的渲染力,青铜文明璀璨、丰富、锈迹斑斑、金光闪闪、古朴、沧桑等都可以进行修饰,每一个词汇的应用都让历史有了更多的渲染力,也让学生对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2]。用文学的语言来描述历史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对于历史教师而言是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在讲解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文学语言去描述历史,让学生在文学性语言中完成历史学习的任务,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学会从文学角度去感悟,从而实现基于历史的文学渲染,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用文学的语言感悟历史,升华历史厚重感

历史的语言多以背景、历史意义、历史影响力等为结尾,这种文字性的表述很难让学生去感悟历史,去评判历史,自然也缺少了历史的厚重感,也缺乏必要的历史感知。感悟历史、升华历史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基础。历史具有很强的厚重感,传递出了一种情感、一种属于历史特有的情怀而感悟历史成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而文学性的语言让学生感悟历史有了更多的渠道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文学性语言的优势,用文学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悟历史、去升华历史,体会历史的厚重感。用文学的语言感悟历史,主要是将历史的背景、历史的意义、历史的影响力转化为具体的文学性语言,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所传递的厚重感[3]。每一段历史都有一定的背景,这些背景既有社会因素也有政治、经济因素,在表述的过程中用文学性的语言可以用其表述语言的陈述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内容,感受历史背景所传递的厚重感,事实上每一件历史大事都有厚重的背景,这些背景都是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但历史有的富有悲观色彩,有的则比较欢快,在指导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应用文学性的语言,用文学性的语言进行标书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除了背景以外,历史的意义、历史的价值、影响力等都可以用文学性的语言进行标书,从教材来看绝大部分的历史意义、价值、影响力都带有明显的理工性,即分为一二三点,这种陈述很难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让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代替内容的理解。采用文学性的表述让学生对历史意义、历史价值、影响力有了更多的理解,甚至可以用诗歌等题材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在文学语言中升华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增强历史的厚重感,体现文史结合的价值。事实上历史事件从背景到经过,最后到影响力,都可以用文学性的语言进行描述,通过文学性语言的修饰可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让学生在历史的情境中感受历史发展的脉络,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三、用文学的作品验证历史,提升历史认同度

初中生对历史的了解更多来自文字的记载与实物的展示,文字记载历史过于客观,不受学生喜欢,而每一段历史都用实物展示也不符合历史的教学规律,因此部分学生对历史的认同度不是很高,甚至对部分历史存在“历史虚无论”的思想,对学生历史的认同产生了负面影响。文史结合背景下文学的作品、文学的人物都是对历史的一种验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文学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发展,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文学展示,每一个历史朝代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着文字的记载和相关历史文学作品的呈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做好文字记载、文字作品的应用,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历史的内容,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同,让学生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历史发展的内容,提升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与感知。文学作品体现了特定历史发展的内容,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文学作品的优势,积极做好文学作品的应用与指导,帮助学生在文学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历史,了解历史,去熟悉当时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从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去验证历史,去分析历史,提升对历史的认同。在具体的都知道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历史的内容合理选择文学的作品,既可以以整篇著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是以散文等单篇去分析,无论哪种分析的方法都需要用文学作品去验证历史,让学生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实现对历史的有效、深度学习。文学作品验证历史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深度,同时也要注重丰富性,除了历史文学著作以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野史材料进行补充,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验证历史[4]。

四、用文学的作品活化历史,增强历史影响力

用文学作品活化历史,增强历史影响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历史与学生之间始终存在一些隔膜,这种隔膜在于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总是久远的,认为历史就是历史,学习了即可,对历史影响力缺乏认识,甚至有学生认为历史只有影响力单纯的文字记载而已。历史教学中用文学的作品去活化历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特有的影响力,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历史的史料、每一个历史发展都有着特殊的渠道展示,带给人非凡的感受,进而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力也会用多种方式代代相传,给人启迪。文学作品活化历史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事实上近些年一些文学作品也被拍成了历史电视剧历史电影等,这些作品进一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历史,感受到了历史的发展,从而增强了历史的影响力,让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不再局限历史教材,而是有了历史著作、电影、电视剧等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对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是如何影响现代的。用文学作品活化历史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在指导过程重要积极做好历史文学作品的挑选工作和应用时机,并不是每一个历史教学过程都适合文学作品的应用,同理并不是每一个文学作品都适宜应用到教学当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入文学创设历史情境丰富情感的适合要清楚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任务或时代背景,做好事实铺垫,最大限度发挥文学作品的优势。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文学作品的灵活应用,不断用文学作品增强历史内容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使其体会到历史影响力的真实内容。

五、用文学的作品拓展历史,开展历史的探究

历史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基于历史教学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文学作品去拓展历史,鼓励学生开展历史的探究,鼓励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分析历史、了解历史,去寻找历史,在寻找历史的过程中验证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感悟历史,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同,学会拓展历史。用文学作品拓展历史对教师、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成课堂历史教学以后要积极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文学的作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去验证历史、去发现历史,在阅读过程中去感悟历史。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历史,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待历史,从而让学生博采众长,学会客观看待历史的发展,积极融入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等内容,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去拓展历史的内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唯物主义思想,学会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待问题,学会站在当时的历史中去看待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学会看待历史。

六、结语

文史结合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利用文学性的语言来展示历史,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历史空间与情境,用文学的作品与任务验证、活化、拓展历史,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影响力和认同度,通过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应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完成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艳芳.语文教材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统编七年级历史教材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0.

[2]陈洋斌.以课堂问题为载体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1(35):3.

[3]李盛先,陈欢.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以“对外开放”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8):44.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3篇

首先,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4篇

1构建生本课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特点

有关人员应当对构建初中历史生本课堂教学实践工作的意义有基本的了解。一方面,提高初中生历史学习的能动性。另一方面,提高我国初中历史课堂的开放性,为学生历史课堂的思考、学习、交流提供充足的时间。下文就对构建生本课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特点进行总结:

1.1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本课堂下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基本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生本课堂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自主性。以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为历史生本课堂开展的基础。在实践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与此同时,教师与学生打破传统的管理、领导关系。初中历史教师适当转换角色,在生本课堂下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拉近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且,随着历史课程的深入推进,逐步成长为学生的学习伙伴。秉承着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理念,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师生历史课堂关系。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发表自身对历史知识的看法。教师以鼓励作为历史教学基础,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思考权利。由此可见,构建生本课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缓解当前紧张的师生关系,为师生沟通、互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1.2以学定教的教学特点

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是构建生本课堂下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最为突出的特点。通俗来说,就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不再以教学规定的教学进度为主。而是通过学生历史学习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适当的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注重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之间的共鸣,避免学生认知水平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冲突。并且,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导的课堂地位。初中历史教师在生本课堂中,明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问题,保证生本教学课堂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环境特点。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及时预测学生的历史知识需求。调整生本课堂的历史教学方案,保证自身教学思路与学生思考模式的一致性。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基本要求就是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思考、提问的时间。与此同时,教师在历史课程开展中与学生交流自身的看法,潜移默化引导学生优化自身学习方法。基于此,充分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1.3明确学生差异明确学生差异,是构建生本课堂下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核心特点。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思维模式已经形成较大的差异。因此,生本历史课堂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协调性。一方面,初中历史生本课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打破传统的以历史学习成绩为主的课程评价机制,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培养学生自身的历史学习优势。另一方面,教师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在生本历史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感。教师通过历史生本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特点与闪光点。保证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中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创造无限的学习价值。

2构建生本课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形态

2.1学习为先,导航初中历史生本课堂

学习为先,是构建生本课堂下初中历史教学形态的基础。通俗来说,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教师在生本历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案例的讲解,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力。与此同时,通过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辩证观。使学生在生本课堂环境中,将学习作为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并非强制性的工作任务。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联系,例如:在《新文化运动》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现阶段以新文化运动为题材的影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精彩片段。吸引初中学生新文化运动学习的兴趣。基于此,教师通过提问新文化运动针对孔教的原因。引导学生对此项运动展开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充分思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作用。由此及彼,向学生展示新文化运动中历史文人的风采。使学生明确终生学习的生活目标,将学习为先作为初中历史生本课堂教学形态的基础。

2.2实践为基,践行初中历史生本课堂

上述各项仅仅局限于构建初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教学理论,只有将实践与理论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初中历史生本课堂教学形态的规范性、合理性、可行性。开展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生本教学模式。通过创立初中历史研究课题的形式,开展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操作活动。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定期的开展生本课堂公开课。邀请内部的教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完善生本历史课堂评议机制,在教学结束后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馈。总结学生的建议、问题,在今后的历史生本课堂实践中进行弥补。保证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充足的历史生本课堂实践平台,在日积月累的教学中,丰富构建生本课堂初中教学模式的工作经验。

3构建生本课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3.1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思考能力,主要依靠于充足的互动、合作。并且,在互动与合作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生本课堂开展的核心目标相一致。通过研究可以将构建生本历史课堂的互动、合作学习策略概括为以下两种: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其基本原则主要有:第一,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表达的能力。明确历史生本课堂中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培养内向学生开朗的性格特点。帮助外向的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历史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话剧、朗诵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能力。例如:在《五四运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以话剧的形式还原其中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历史环境、历史意义。在话剧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探讨其中蕴含的五四运动知识点,强化学生对五四运动的记忆力。第二,教师在初中历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索欲。例如:教师在历史生本课堂开展前,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讲述其中蕴含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集中学生的历史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在历史生本课程中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课程中,教师可以以金田起义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始末,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第三,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现阶段的网络软件。由于初中历史课时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为了更好的构建初中历史课堂的生本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可以依托于微信、QQ、通讯会议、钉钉等网络通讯工具。建立健全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机制。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使用微信公众号定期与初中历史学习相关的文献、知识,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使生本历史课堂与学生日常生活形成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公众号内部留言的方式,满足自身的历史知识学习需求。除此之外,教师可以依托自媒体平台趣味历史学习视频。将初中生本历史课堂延伸到网络环境中,鼓励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充分扩大初中历史知识对学生的影响力。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教师通过班级内部划分历史学习小组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力度。教师在生本历史课堂开展的过程中,通过组织组内辩论会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小组形式的历史课程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强化生本历史课堂的竞争力度,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避免学生在生本历史课堂学习中产生孤独感,强化内部的凝聚力。例如:在《百家争鸣》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积极鼓励各个小组对其中各家蕴含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在学生完成发言后进行深度的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历史学习体系。

3.2重视师生之间的激励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激励评价工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评价。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严肃的工作形象。导致学生缺乏历史课程学习自信心,降低学生历史课堂的教学配合度。为有效弥补传统历史教学课程中的不足与弊端,生本课堂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激励评价机制。基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高频互动,在生本历史课堂开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必须完善内部的嘉奖机制。对于历史生本课堂中表现突出、学习刻苦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物质嘉奖、精神嘉奖。保证对初中历史生本课堂内部的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可通过匿名的形式,在评价体系中发表自身对生本课堂教学工作的需求。帮助历史教师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公开。另一方面,完善学生的自我评价机制。在历史生本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自身的历史知识学习状况形成系统的认识,主要的作用就是使学生时刻保持谦虚的历史学习态度。

3.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是开展初中历史生本课堂的基础。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将自身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综合的历史学习素养相结合。保证生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强化,避免过高或者过低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消极影响。其次,教师在生本课堂开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先进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应用的灵活性。保证实现初中历史生本课堂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最后,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拓宽历史生本课堂的教学资源。由于初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因此传统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综合历史素质的培养具有局限性。初中历史教师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教材内容进行结合,保证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为学生今后的升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开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初中历史生本课堂教学活动。例如: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课程学习软件,其中存在丰富的历史网络课程资源。可以有效弥补历史课程时间不足的问题,帮助历史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教师需要营造生动、活泼的历史生本课堂氛围。例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历史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抗日题材影视剧、纪录片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环境,激发内部学生的爱国之情。以此为生本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使学生以直观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并且,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博物馆、烈士陵园的参观活动。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应用能力。在初中生本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避免学生产生迷茫的历史学习心理状态,保证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内,摸索适宜自身学习特点的历史学习方法。

3.4促进师生交流、沟通,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在初中历史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教师必须合理的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的现代化教育水平。例如:初中教师通过在历史生本课堂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保证学生直观的感受历史知识环境。借鉴《典籍里的中国》中的影视效果,以历史文人的角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向学生输送历史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完成历史教材的生本课堂教学实践工作。例如:在《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课程学习中,教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以唐玄宗、安禄山的角度,与学生进行历史对话。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安史之乱的事件流程,探究其中腐败亡国的道理。在立体化、三维化的生本课堂学习中,领悟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必然原因。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定期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在历史生本课堂中的阶段学习情况有基本的认识。打破传统历史教学活动中,通过试卷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操作,避免学生对考试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匿名的检测方式,减轻历史生本课堂教学实践下学生的测验压力。保证初中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参与到历史问卷的调查工作。教师减轻纸质判卷的教学工作任务量,实现历史生本课堂集约化的管理。

4结语

初中历史课堂范文第5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众多问题,其根源在于课堂教学模式创立的不成熟、不完善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首先,初中教育一再强调要对历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实践方面做得并不到位,只是浮于表面,至今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的教师对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对教学模式过度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失去了自己的导航作用,最终导致课堂秩序十分混乱,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中心知识点。其次,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历史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灵活多变的历史教学,导致难以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得其在备课中准备的内容不够充分,不能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还有一些教师好大喜功,在课堂上急于表现,向学生显示自己学识“渊博”,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对历史的接受和掌握能力的实际情况,使得教学偏离正轨。最后,学生缺乏对历史课学习的重视程度。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初中的历史课都安排在下午,会给予学生一种“历史课不重要”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中考中,历史课所处的地位确实如同“鸡肋”,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较为矛盾的心理状态。

二、针对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提出对策

1.重视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转换自己的传统教育思想,与学生互动,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对于教材和教育大纲的要求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之上,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做一些探讨性课题的学习和研究,广泛地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方向,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改变单纯的教学理念,不要只是依赖于历史教材,而是应该将时政新闻、历史事件、重大的社会事件等融入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情。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关怀和鼓励,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2.更新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条件的逐步完善和提高,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教学设备开始进入中学教学,因此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初中历史老师,要能够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的初中生认为初中历史的学习是枯燥和乏味的,不像理科的学习具有挑战性,从而使得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相关的影音资料和图片等,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其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3.拓展初中历史教学的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