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公共艺术应用于乡村旅游建设探索

公共艺术应用于乡村旅游建设探索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带动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差异问题仍然严峻,乡村经济生活水平要有所提高,需要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利用好乡村地域特色民俗文化与自然资源做好旅游产业。在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中,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是吸引游客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当前智能科技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新科技,结合乡村地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当今国家所积极倡导的发展动向。文章主要探索智能时代背景下,智能科技结合公共艺术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表现形式与意义。

关键词:智能时代;公共艺术;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以浓厚的地域气息、独特的民俗文化以及轻松的游玩方式赢得了大批游客的青睐。为贯彻落实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乡村经济水平,改善乡村居住生活环境,扩大乡村人员就业,保护地区乡村民俗与文化,要利用好乡村本地资源做好乡村旅游建设。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缺乏创新,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管理水平低下,因此许多地区的乡村旅游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产业。乡村旅游景区作为人员流动量大、公共活动频繁的公共区域,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尤为重要。

一、研究背景

(一)智能时代背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高新科技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出行、旅游、消费等生活方式,各行业都在积极顺应时代变化进行产业升级与转变,以适应越来越快的技术革新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2019年5月16日,国家主席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1]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应用于工业和信息科技中,也逐渐与艺术相结合,革新了艺术创作表达的形式和运用的材料,极大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现状。乡村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农民日常生活与环境以及农村民俗风情为资源,融观赏、参与、休闲、度假、休疗养、考察、修学、科普、美食、娱乐、购物等方式于一体的专项旅游活动”[2]。自2014年政府在颁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至今,政府一直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近年来成为旅游的热门选项,以2019年上半年数据统计为例,国内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15亿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数的49%,营业收入0.86亿,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30.9%,可见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远大。乡村旅游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在短假期内去游玩,是因为在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长期处于压抑的工作氛围下,身心都需要一个远离紧张环境、放松心态的地方。乡村不同于喧嚣的城市,有自然宁静的环境,是放松休闲的好去处。其特色的地域文化也是吸引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理由之一。我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孕育出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特色。短途的乡村旅游适合包含各年龄层次的家庭出游,老年人与儿童可接受度较高,可满足各个年龄阶层的出游需要。通过乡村旅游,孩子们能体验到乡村的劳作方式与生活氛围,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下一代具有一定教育意义。乡村旅游带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农民的就业,提高了乡村经济水平,也极大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环境。

(三)智能时代下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概念一直处于发展之中,现阶段受智能科技影响,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跨学科、多角度的合作。国外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我国的公共艺术与新媒体、数字化相交融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虽发展时间较短,但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内的数字化公共艺术发展也日渐成熟,新媒体、数字化、大数据在公共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科技加强了公共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带来的变化不仅是传统公共艺术作品中观众对作品的感受,还增加了作品对观看者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多感官的反馈。

二、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日渐成熟,乡村景区公共服务加强,配套环境建设逐渐完备,并且公共设施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景点项目缺乏创新。如何依托景区自身特色进行创新是乡村景区发展目前面临的紧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多数乡村旅游景点都在景区建设上缺乏自身特色,模式化的景区形象设计使得各地的古村古镇形式类似,让人产生感官与体验上的疲劳。网红打卡形式的景点也存在同样需要创新的问题,例如网红玻璃桥、网红悬崖秋千等游玩项目,通过社交媒体的宣传短期内确实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但引起多地景点模仿导致相同形式泛滥,网红打卡景点以形式的新鲜感吸引人群,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使景区的游客数量降低。因此,我国乡村旅游景点如何做出自身的特色创新是长期发展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景区管理不科学。目前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与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设施的设置规划、景区景点的分布、人流的流向动向规划管理、游客来源分析都没有切实的依据,导致在景区运行上效率较低,游客在景点游玩时也会产生不良的体验,对景区的未来发展造成影响。因乡村景点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来自周边乡村的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要做到景区的科学化管理,并及时对景区的实时情况进行应变和处理难度较大。让乡村景区做到科学管理,促进景区科学发展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三)销售产品单一。现阶段乡村景区销售特色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缺乏吸引力。现阶段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售卖的特色商品主要以当地的农产品和商业化旅游纪念品为主,难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在现如今物流便利、农作物种植技术日渐发达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超市、网上购物平台等渠道购买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农产品,并且因种植技术的发展农产品也不再受季节条件的限制,所以单纯地依靠本地农产品和没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意义,难以拉动消费。如何让乡村景区销售的各类产品具有民俗文化和艺术的内涵,拥有独特性才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重点。

三、智能公共艺术带动乡村旅游

以智能的公共艺术装置或设施吸引游客互动,使传统的乡村旅游结合科学技术的手段,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来体现。在继承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过程中,形成新型乡村旅游方式,给予游客焕然一新的互动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智能科技的参与使艺术作品的设计周期和过程缩短,可依据传统节气、民俗节日、纪念性活动等进行周期性更新,以增加景区吸引力,提高设计效率,节约大量人力与能源。新颖的科技结合公共艺术装置给游客带来新鲜体验感,增强公共艺术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同时赋予其一定的实用功能。通过数据分析以及新媒体互动技术对乡村内的公共艺术设施进行定期的创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一)新媒体交互体验。新媒体公共艺术是通过电子传感器,对游客的动作、表情、声音等信息进行记录,由互动装置接收到游客的互动信息进行分析,并通过动作声音采集器、数字处理器经电子屏幕或投影等媒介,形成动态影片、图像、声音、光影等形式的反馈,是当前新媒体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形式。互动装置与观看者形成了行为、感官的互动,增强了公共艺术设施的互动性。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实现公共艺术装置的互动,可以提高游客的参与度,丰富其游玩的体验感。在乡村景区内运用新媒体技术设置公共艺术装置,设计需融合周围乡村环境,结合地方特色,做到作品与周边环境的呼应,保证作品艺术的审美,让游客在互动的乐趣中同时受到艺术审美的影响。

(二)大数据收集分析。通过在景区设置公共艺术装置进行大数据收集分析,及通过“刷脸”识别、指纹采集等装置的设置对游客进行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其中包括对游客年龄层次、来源地区、职业、教育层次、对旅游景点的期望等信息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记录游客在景区内的游玩轨迹,分析人流动向,以及人流汇集的高峰时期,为景区的游玩路线规划、景点设置、景区工作人员配置、公共活动的规划产生相应科学合理的对策提供依据。通过游客购买产品数据分析景区文创及特色农产品的购买情况,分析哪些商品更受游客青睐,以及吸引游客购买的因素,例如颜色、包装、文化、形式、价格区间等产品信息,并将数据结果运用于旅游商品的再开发中。利用数据反馈信息准确把握游客的消费心理,从而对景点的环境、旅游产品、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做出及时的调整与反馈。

(三)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兴领域,其核心是构建数字化环境,并让体验者可以借助某些特殊的设备和数字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使得体验者产生真实的感觉,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据获取、分析建模、绘制呈现、传感交互四个方面[3]。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设立VR体验馆,通过软件编程,可以完成当地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的场景重建,让人在虚拟影像中感受此地独特的建筑与文化,使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当地的生活与民俗风貌,增加感官的冲击。也可以运用虚拟投射技术还原特色的空间或景色,激起游客的兴趣,增加体验的真实感。

四、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近年来乡村建设的重点,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政策优势,要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从多角度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思考。智能时代下的公共艺术设施借助各种程序、软件、设施、新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便捷地设计与更新艺术作品。在当前智能时代背景下,利用好科技与电子信息手段,结合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为乡村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方向。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EB/OL].(2019-05-16)[2020-06-01].

[2]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4):572-576.

[3]张芸强,钱坤,李焕良.浅析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0(10):200.

作者:刘婷 熊强 凌杰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