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电视艺术文化的后现代性探析

电视艺术文化的后现代性探析

【摘要】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娱乐体系的构建,传统的娱乐方式电视已经无法有效吸引观众的眼球。为此,电视编导需要结合观众喜好做好电视艺术的定位,继而实现电视文化的发展。本文着重分析电视艺术的定位,寻找电视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电视艺术;定位;电视文化;后现代性

电视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面临巨大挑战。为此,电视媒体需要做好自身的意识定位,加速优质节目的制作以及输出,并结合观众的需求,做好个性化节目的打造,强化其与新媒介的联系,从而促进其传播方式的改良,最终提升其传播影响力。

一、电视节目艺术思维定位

为保障电视艺术定位的科学性、准确性,需要电视编导具备准确的思维定位。一方面,电视艺术的呈现表达方式往往与编辑思维紧密联系,节目内容的穿插以及主题设定都离不开编辑思维。另一方面,电视节目的预演推行往往立足于编辑、导演的想法。为此,其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当然,在进行艺术思维设计过程中,文艺编辑作用往往较为突出。在这一环节中,编辑需要掌握观众的心理逻辑,并以此制定节目内容,确保观众能够了解节目内容。为此,节目内容就不能过于阳春白雪,既注重艺术性,也需要结合观众需求,增添一些下里巴人的内容。除此之外,电视艺术定位时需要注重艺术逻辑,并不断进行调整。由于观众是第一受众,故而需要依据观众感受进行艺术性的创造,确保节目的优质。

二、后现代电视文化中的组合艺术

传统的文字编辑往往注重叙事线索,而电视编辑则需要依托景别之间的组合进行叙事表达。这就是后现代电视文化中的组合艺术。一方面,电视编辑需要在半开放状态下进行景别的组合,确保逻辑清晰、叙事清楚,也就是说围绕叙事目的进行景别组合的创造。另一方面,电视编辑在进行两极镜头的组接操作过程中,需要确保镜头的平稳,防止观众出现视觉跳跃感,降低观感度。事实上,即使是相同景别镜头,其在进行组接作业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为此,电视编辑在处理近景、特写镜头的组接作业时,需要做好必要的内容凸显以及突出操作,从而强化主题。在进行电视的后现代艺术表达过程中,不同的景别往往具有不同的艺术表达效果。基于此,就需要电视编辑注重摄影方式的运用及选择。一般而言,电视编辑可以依据科学理论,将观看方式细分成静观事件、深观事件和创造事件。所谓的静观事件,指的是对于电视内容进行客观的播报,单纯以叙述为主。而深观事件则是需要电视传达出事件的发生状态,并且对现象进行科学全面的解读,这样的操作往往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地进行事物本质的探求。创造事件的运用则是依托技术设备以及装备,进行独特事件的营造。事实上,在进行电视编辑设计的过程中,电视编导需要科学采用静观、深观事件方式,借助不同景别实现艺术表达效果的提升。一般而言,技术人员需要借助特写镜头凸显出细节,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在这一环节中,电视台需要充分发挥出电视编导的作用。一般而言,电视编导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以此为依据进行电视节目的编排,使电视台成为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除此之外,电视台还需要加大对电视节目的审查,确保节目优质,发掘优秀作品,将其投放到电视平台上,促进电视播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三、电视艺术市场定位的个性化

随着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后现代媒体文明日益发展。为此,电视技术人员需要结合媒介特质,在一定的规范与限制内进行操作,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传统媒介文化主要分为两种特性,即多重化与离散化。其需要不断迎合人们的需求而作出改变,进而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电视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能够进一步为观众提供高强度的感官体验,达到传统电视媒介无法达到的效果,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同的媒体装置艺术的出现,往往能够让观众的身体感官获得“透视”事物的整体知觉。现阶段,我国的电视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目标模糊、审查不严格的情况。为此,需要电视编辑完善市场化运作,从而促成完整生产系统的建立,有助于电视电影的整体发展。现阶段,为确保我国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电视编导需要立足发展要求,制作更多类型鲜明的电视作品。除了需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及调整之外,电视编导还需要对电视题材的样式、格局进行必要的优化,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与市场化运作差距的缩小。除此之外,电视台作为传媒的重要组织平台,企业需要构建品牌效应,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促进电视艺术在影视行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总而言之,电视台在做好电视节目的分析定位之后,往往能够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

四、结语

基于时代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电视节目受新型社交媒介的影响较大。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了我国电视节目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改变电视艺术定位、扩大受众面的方法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及理念的转变,我国的电视节目必将获得显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极致的真实:传媒艺术的核心性美学特征与文化困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05):148-157.

[2]云国强,吴靖.从意识形态、文化工业到市场化情境下的公共行政——当代中国电视剧体制与生产的历史考察[J].新闻大学,2009(02):89-95.

[3]金丹元.重识后现代——兼论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视文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01):166-174.

作者:赵双 单位:营口新闻传媒中心